写景的五个角度
描写景物的角度

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角度有哪些?描写景物的角度: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这件事,这样比较容易把握住景物的特点。
或者可以采用移步换景法。
先总述后分述,先概括再具体。
其次要找出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特点在文中反复出现,也就成了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
注意,景物描写时还要与人物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另外,描写景物时不能孤立的进行描写,要与人物的活动相结合,从而使文章生动。
描写景物的角度:抓住特征,不拘一格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抓住特征,不拘一格描写,可以写自然景物,也可以写社会风貌,如:假如我是什么,我将怎么做……描写景物的角度:按空间方位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远近结合,选取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来描写。
一般,运动的景物往往是由远及近地写的,相反静态的景物则是由近及远地写的。
远景是指:很远的景物,近景是指:比较接近的景物。
描写景物的角度:抓住特征描写,不必面面俱到描写景物的角度:分清主次描写景物的角度:先确定要表达的感情,要感叹什么,表扬什么,厌恶什么。
描写景物的角度: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描写景物的角度:选取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来描写,内容丰富、生动、形象、优美。
所谓描写景物的角度是指对某个景物描写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组织材料的技巧。
其实就是指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力求把人物的形象和感情准确鲜明地描绘出来。
同时,它又是一种主题集中的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描写景物的角度:顺序是自然景物描写的一个基本要素。
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常用到顺序,顺序不外乎以下几种: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由中间到四周,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具体到抽象等。
以上是关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作用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大家学习带来帮助!一个人描写景物的角度往往跟他看问题的角度有关,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景物,都是从你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的,这也就决定了你的角度不同,描写出来的景物也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是一项写作基本功。
要想把景物写好,除了要抓住景物特征,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对景物展开生动描摹外,更应注重从不同角度着笔,立体呈现景物各个方面的特征,让景物更加鲜活生动,惹人喜爱。
那么,如何多角度写景呢?一是俯仰生姿。
就是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或俯视,或仰视,或近观,或远望,把所观景物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其在变化中摇曳生姿,引人注目。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不一会儿,缆车便把我们带到了黄山半山腰。
低头俯看,悬崖峭壁犹如利剑,寒气逼人;抬头仰望,山顶缭绕着悠悠的白色云雾,恍若仙境……我们终于登上了莲花峰。
一棵百年青松屹立在眼前,令人赞叹不已。
极目四望,峰峦起伏,淡淡云雾中,一个个峰顶,就如一座座海岛。
这段描写,有俯看,有仰望,有近观,有远望,将登山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所见到的景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令读者心随文走,仿佛也登了一回黄山。
二是有声有色。
就是在写景过程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入笔,把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味道、软硬冷热等特征生动地描摹出来,使景物更丰满,让读者更喜爱。
如果在描写景物的形、色、声等特点时能再抓住其变化,动态地进行展现,那就更美了。
请看一个作文片段:近了,更近了,它的声音回响在我耳畔,是那样真实,那样猛烈;近了,更近了,我看见了它的顶端,那是一股洪流,倾泻而下。
经过与岩石的猛烈撞击,水流变得更为强劲,激荡出白色的泡沫,显得汹涌澎湃,蕴含着一股激情;近了,更近了,我分明感受到了空气中的潮湿,凉凉的,直入心底。
这段描写,有瀑布巨大的声响,有水流飞泻而下的壮观,有泡沫的白,有水汽的凉……作者借助于不同的器官,将参观瀑布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写得特别精彩。
三是动静搭配。
即在写景过程中,既注重描写静态的景物,更有意去写动态的景物,甚至化静为动,让笔下景物充满生机。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从水泥大道的尽头拐弯向北,那里有我们学校最美的“景观带”。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技法简析】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是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
写景的角度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在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中,作者就运用了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描摹的景物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绘声之悦耳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作者以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二、绘色之迷人如青树的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一句中的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既避免了重复,更表现了树木的青葱翠绿、枝条的参差不齐,它们随风摆动,让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
寥寥数语,写出了色彩的迷人。
三、绘形之各异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句中全石即整块石头,坻为水中的高地,屿是水中的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石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但石的形状又各不相同: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态。
四、绘影之巧妙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
太阳光照射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和鱼影,但透过鱼的影子,却能让我们对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鱼影与潭水相映成辉。
作者巧妙地借鱼影再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鱼影越发鲜活。
五、绘景之含情如似与游者相乐。
句中人、鱼并写,情味无穷,真切地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快心情。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绘了一种悄怆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景物描写作文训练感官角度

景物描写作文训练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五个角度。
在写景时,习惯于描绘眼中看到的景物,难免单调。
其实,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从而构建一幅立体的图画,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示例:朱自清在《春》中以多种感官感受春风,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1、从触觉上体会:“像是母亲的手亲吻着你”,柔和、温暖,充满著爱意,使人憧憬”。
2、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由轻风融在一起,使人沉醉”。
3、从感官上体会:“轻风中响起了一曲鸣叫、流水、短笛阴之木的人与自然动听的春之圆舞曲,令人厌烦”。
扩展资料:描绘手法的其它角度:1、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或者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2、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把握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来人物或事物形象。
3、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4、动态描绘: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描绘。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描绘手法让别曾经堪太语言谦卑搁浅底仅仅种美丽种温润倏让光倒影流转着懵懂纯净……睁眼便拍到满怀冷茶秋风簌簌夏日枝摇曳实渲染着季节慈悲与希冀总喜极泣太少呢喃荷塘盛开沧桑总种清爽归属于总些些事饯行着光背道锐何须在意些喜能领便能够芬芳所光阴花种底悲喜惧扰指尖朵朵寂静欢喜命深处些留恋都句木叶说道誓言总梦轻叩柴扉谁能跨越光阴截拦点点滴滴依水滴石穿能够忘掉都缘晒干些干燥便余些温暖影随行命美丽朝夕流遗落些温润吹起一支柳笛,把春天不含在嘴里,一曲悠扬清新的歌声,从骑着黄牛牧童的嘴中,图形出来一份淋漓尽致的琴声,随风,小巧地沿着竹林,已经开始扩散,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犹如老友重聚,一切都显得姹紫嫣红般芬芳了出来,于是,春天便别误会而至。
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去写,那景色就像个平面画,没啥立体感。
咱们得学会多角度写景,这样写出来的景才够鲜活呢。
一、高低结合的角度。
你看啊,写一座山的时候,从高的角度写,就像是你站在山顶上,看到的是连绵的山脉,云在脚下飘,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你可以写远处的山峰像波浪一样起伏,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
然后再从低的角度写,比如说在山脚下,抬头看山,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壁,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大衣。
这一高一低,景色就立体起来了。
二、远近结合的角度。
就像画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才好看。
比如说写一片湖。
远看那湖啊,就像一面镜子,平静得很,周围的青山倒映在湖水里,就像一幅水墨画。
再走近些呢,能看到湖面上有微微的涟漪,是风吹过的痕迹。
走到湖边,还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在游动,水草在轻轻摇曳。
这远和近的景色一搭配,湖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三、动静结合的角度。
这可是让景色活起来的好办法。
还说那片湖,湖水是静的,但是湖面上的小船是动的。
小船划开湖水,留下一道道水纹。
或者写树林,树木是静的,但是树林里的鸟儿是动的。
鸟儿在树枝间跳跃、歌唱,让整个树林都充满了生机。
要是只写静的,景色就显得太沉闷;要是只写动的,又会觉得乱糟糟的。
动静一结合,就像给景色注入了灵魂。
四、内外结合的角度。
要是写一个古建筑,这个角度就很有用。
从外面看,古建筑的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墙壁,那是一种庄严的美。
走进古建筑里面呢,看到精美的木雕,雕花的窗户透进来的光线,还有那带着历史气息的陈设,又有一种神秘的美。
内外不同的景色,能让读者更全面地感受到这个古建筑的魅力。
五、感官结合的角度。
这个可有趣啦。
写景的时候,不光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鼻子闻、手触摸呢。
比如写海边,眼睛看到的是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浪花。
耳朵听到的是海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像在演奏一首交响曲。
鼻子闻到的是海风带来的咸咸的味道。
要是你光脚走在沙滩上,还能感受到沙子的细腻和温暖。
写景手法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写景方法有哪些

写景方法有哪些写景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文字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产生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写景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就几种常用的写景方法进行介绍。
首先,写景可以通过具体描绘来实现。
具体描绘是指通过详细的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可以描述景色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细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可以写道,“天空湛蓝,白云飘飘,太阳高悬,照耀着大地,一片金黄。
”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眼中的美景。
其次,写景可以通过比喻和象征来实现。
比喻和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比拟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比如,可以用“蓝天如洗,白云如羊”来比喻天空的明净和云的柔软,用“太阳如火,照耀大地”来象征太阳的炽热和光芒。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另外,写景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来实现。
意境是指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比如,可以写道,“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湖面,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产生共鸣和感悟。
最后,写景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揭示来实现。
景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景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揭示,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比如,可以写道,“古老的城墙沧桑而坚固,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这样的描写能够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
综上所述,写景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在写景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主题,灵活运用各种写景方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写景 手法

写景手法
写景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
1. 多角度描摹: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景物的各个方面。
2. 细节描写:通过对景物中的细节进行描写,突出景物的特点,增强景物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3. 比喻和拟人: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或者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4. 变换视角:通过变换视角来描写景物,使景物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
5.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描写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6. 引用前人诗句:适当引用前人有关景物的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诗意。
7. 衬托和对比:通过衬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或者强调某种情感。
在写景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要注意情景交融,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常用词语: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主体是人)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动静结合是视觉、声静结合是听觉、景物质地是触觉、数量是视觉、有声有色有味是多感觉角度结合等)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
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