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故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均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而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并且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

(新编)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新编)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入手。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
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
变化。
确立难点的依据: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
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
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
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
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 学生学习能
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力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
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
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 新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对学科核 心素养的理解,采用“听、看、摸”教学实施策略,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我们身边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
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
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
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
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板书:间接观察。)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课件) 7、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1、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物质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教科版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
“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

”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
生:“是的”
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
生:“外部”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
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

也有学生认为,水结冰后还是水,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改变了。

而本人则加入了物质的.三态的讲解,告诉学生,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不论怎么改变,它都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结冰后,还是水,冰只是水的固体表现形式。

教学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水结冰后是什么?”
生:“水”
师:“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有,它们都没有改变物质本身。


师:“请看第二组照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有什么相同点吗?”
此时,已有学生在底下小声提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
而本人并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进一步提问:“火柴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吗?”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有新物质,有光和热产生了。


“铁生锈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有,有铁锈。


“没有,铁锈还是铁。


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相同物质,另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物质。

这在本人的教学预设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因为在本人的意识中学生已然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不会出现现在的这种争论,那么如何突破这一课堂生成问题,是我一时思考的重点。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是什么颜色?”
“亮银色。


“那么铁锈是什么颜色的呢?”
“褐色。


“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不一样呢?”
“因为是两种不相同的物质,所以是两种颜色。

”一部分学生答道。

“可是我把生锈的铁丝弄断后,里面还是铁啊?”又有学生问道。

“里面是铁,可外面的是铁锈,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来,所以是两种物质。

”有学生帮我答到。

而此时,我确想到本单元第5课《铁生锈了》,在那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从外貌及导电性等方面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从而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可是在这儿,我该如何讲解呢?
反思:
课堂上,我的讲解方式是引用了初中的化学分子式,用化学分子式中的Fe和Fe3O4的不同来说明两者是不同的,可这种说明对后面的教学是否有所影响?在学生已经被我告知铁与铁锈是不同物质,它们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那么对后面的探究活动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不得而知。

但是,能否直接将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五课,直接进行第五课的比较试验?这是我在课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最终未能做出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