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论语》优选教案范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论语》优选教案范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论语》优选教案范文《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论语》优选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二年级语文《论语》优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初中论语的教案

初中论语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论语》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内涵,学会品味古文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论语》选段。

2.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选段中的古文表达。

2. 深入领会孔子及其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选段及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论语》选段,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论语》选段,理解文意,体会孔子思想。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论语》选段,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孔子思想。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论语》选段,做好笔记,深入思考孔子思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11篇)《论语》教案(通⽤11篇) 作为⼀名⽼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

2、理解课⽂思想,对照反省⾃⼰。

3、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介绍孔⼦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导⼊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明历史,产⽣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了巨⼤的凝聚⼒,⽽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仍有巨⼤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朗读课⽂ 1、孔⼦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公认的世界⽂化名⼈。

政治上,孔⼦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征伐,同情⼈民疾苦,俗话说“孔⽈成仁,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被尊为“圣⼈”、“⾄圣”。

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致⼒于教育事业的第⼀⼈,所以也有⼈呼吁要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

他⾸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直是学童们的⼀本必读书,影响很⼤,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一、人文社科《论语》- 孔子:了解儒家思想,认识古代智慧。

《史记》- 司马迁: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理解历史变迁。

《中国历史纲要》- 教育部组织编写: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西方文明史》- 威廉·麦克尼尔: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拓宽国际视野。

二、文学名著《红楼梦》- 曹雪芹:体验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领悟人生哲理。

《西游记》- 吴承恩:欣赏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锻炼想象力。

《骆驼祥子》- 老舍:了解现代文学的多样性,感受社会现实。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接触外国文学经典,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三、自然科学《地球的故事》- 贾雷德·戴蒙德: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物种起源》- 达尔文: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

《宇宙简史》- 斯蒂芬·霍金:认识宇宙的奥秘,拓宽知识视野。

《伟大的物理学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了解物理学大师们的生平与贡献,树立科学精神。

四、艺术类《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的故事》- 保罗·亨利·朗:认识音乐的多样性,享受音乐之美。

《舞蹈的艺术》- 约瑟夫·马塞尔:领略舞蹈的韵律与力量,培养身体协调性。

《电影艺术导论》- 罗伯特·考克尔: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提高影视鉴赏能力。

本阅读指导目录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多元化的阅读方向。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生们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广大师生及家长能够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的阅读活动,共同营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阅读指导

《论语》阅读指导

《论语》阅读指导徐清海2016年10月26日教学意图: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

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论语》整本书阅读计划与实施

《论语》整本书阅读计划与实施

34践行•动态/名师论语《论语》整本书阅读计划与实施刘晓英(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四川成都610000)摘要:实施《论语》整本书阅读计划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将课堂与课外、假期与上课时间相结合。

在课型方面,可以按逻辑顺序,串联讨论式导读课、批注式自读课、专题式研读课、借鉴式写作课、分享式提炼总结课这五种课型。

关键词:阅读计划;阅读过程;阅读课型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0)12-0034 -03随着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阅读对象的整本书,新课标要求“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

这种阅读“旨在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阅读的目标性更强,阅读要求更高,阅读难度更大,阅读时间更长。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定好阅读计划,围绕阅读目标,按照阅读计划顺利完成阅读过程,使阅读效度达标。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古代优秀文化名篇。

本文仅就《论语》整本书阅读的计划制订与实施简述如下。

一、《论语》整本书阅读计划的制订(一)确定阅读目标----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一本书的阅读还没有展开,学生无从知晓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收获,即便过往的阅读积累中对整本书有所涉猎,也很难给自己设定比较科学的阅读目标。

所以,需要教师在调研学生阅读经验与阅读积累情况的基础上,主导设定阅读要达到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要从三个前提出发:一是教师已有的阅读积累。

即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必须已经阅读过该书,并且对该书有比较深人的解读和研究,已经把握了其文本特质、核心内容、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等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教案范本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教案范本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教案范本《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

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

(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

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华书局出版)阅读指导《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影响的巨大。

爱读书之中国人,无不知《论语》,爱读书,而未曾读《论语》,是身为中国人最大的遗憾。

现代著名的第一代新儒家马一浮先生在指导学生如何读经时,有这样一段极有现实价值的话: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古董;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借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我认为阅读此书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心必须要静。

《论语》绝不同于学习一般的学问。

读这些书,也绝不同于读小说散文,更不是读报纸上的花边新闻。

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急躁,心静不下来,不能融入到所作的事情当中去。

没有一棵静心,读《论语》是没有效果的。

第二,在阅读之前,对孔子的生平要有所了解。

如果不了解孔子的生平,理解这些篇章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要想了解孔子的生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孔子传记,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孔子世家》,钱穆先生写的《孔子传》,匡亚明先生写的《孔子评传》,李长之先生写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其他人写的孔子传记小说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谢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在当时就算是长寿了。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人,后避难来到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因立有战功,以勇力闻于诸侯,是当时著名的武士。

叔梁纥先娶施氏,生有九女,没有儿子;后娶妾生一男子,叫伯尼(又名孟皮),但生有残疾。

于是叔梁纥在66岁时又娶了颜氏女——颜徵在。

她在鲁襄公22年夏历8月27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下了孔子。

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

于是,颜徵在带着儿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居住,那里是颜氏娘家住地。

孔子小时候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回忆少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干过很多低贱的活,像是放羊,放牛,做吹鼓手,等等。

20岁后,他做过“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差使,帮人家管理牛羊和仓库。

孔子从小善于学习,尤其喜欢演习周礼。

孔子曾经拜见过郯子,向他学习官制。

孔子进入太庙,虚心好学,问这问那。

孔子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向老子请教礼。

孔子还向师襄学习音乐。

当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孔子都认真学习,并且成绩突出。

除此之外,孔子还广泛学习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融会贯通,为他后来整理“六经”做了铺垫。

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15年的勤奋学习,使孔子在学问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从30岁到50岁,这个时期主要在鲁国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孔子的著名弟子,大都在这个时期受教于他。

期间,孔子曾经到齐国谋求发展,齐景公打算任用孔子,由于晏子的反对,没有成功。

在齐国,孔子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回鲁国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50岁以后的四年里,孔子在鲁国做官。

他先是做中都宰,即中都县长;后又做小司空、大司寇,位列上卿。

当时的鲁定公并不掌握实权,国家大权掌握在季孙氏(季桓子)手中,所以孔子要向季桓子负责。

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随从定公参加与齐国国君会盟的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南)之会,并担任司仪。

在会盟中,齐国制造混乱,想要乱中劫持定公。

孔子大义凛然,怒斥对方,折冲樽俎,迫使齐景公有所收敛,维护了国家尊严。

夹谷之会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赢得了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

于是在孔子54岁的时候,代理季桓子处理国家政事,成为国家的第三号人物,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所担任的最高职务。

孔子对季桓子专国家之政的做法早就不满,对孟孙氏、叔孙氏这两位权臣也很有意见。

孔子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于是在公元前498年提出“堕三都”的主张。

“三都”是“三桓”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的城堡,派家臣管理。

这些家臣盘踞城堡中搞独立,实际上“三桓”对他们已经失去控制,他们可以越过“三桓”直接干预国政。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

鲁定公苦于没有实权,所以完全支持孔子“堕三都”。

“三桓”鉴于对家臣失去控制,也同意“堕三都”。

“三桓”起初并不明白孔子的真实意图,可以说,孔子充分利用了国君与“三桓”的矛盾和“三桓”与家臣的矛盾,使他们都同意并支持孔子的提议。

“堕三都”起初比较顺利,叔孙氏的郈都和季孙氏的费都先后被拆除。

但是到了拆除孟孙氏的成都的时候,孟孙氏突然明白了此举对他不利,便改变了态度,致使季孙氏和叔孙氏也如梦初醒,开始反对“堕三都”了。

这样,孔子的计划遭到失败,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动荡生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大夫、家臣的僭越行为普遍存在。

孔子推崇周文王、武王那样的圣王,幻想实行仁政德治。

于是,在孔子和现实之间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决定了孔子的主张必然行不通,必然到处碰壁。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孔子从55岁到68岁的几年里,他离开家乡,在外流浪14年,到过卫、曹、宋、陈、郑、蔡、楚等国家,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陈国。

流浪期间,孔子遭遇多次险情,险遭宋司马桓魋杀害,还曾断粮于陈、蔡之间达七天之久,师徒饿得面带饥色,连起来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郑国东门口,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那里,有人看见后对子贡说,东门站着一个人,疲惫不堪,无所适从,就像一条丧家狗。

孔子流浪期间的凄惨情景由此略见一斑。

公元前484年,已经68岁高龄的孔子接到季康子(季桓子的儿子)的邀请,回到鲁国,从此结束了流浪的生活。

一直到他去世,他的晚年主要是整理古代文献,编修《春秋》一书。

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的一天早晨,孔子扶着拐杖,站在家门口,逍遥轻松,轻轻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罢,对着门坐下,长叹一声,说:“予殆将死也。

”七天后,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73岁。

孔子19岁结婚,妻子是宋人亓官氏。

生有一子孔鲤,字伯鱼,孔鲤的儿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是文献整理家和音乐教育家。

孔子的伟大贡献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所尊奉的圭臬,《论语》一书也成为中国人的“圣经”,流传千古。

叔本华说过:“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

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谁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今天的中学生,亲手触摸那虽然久远但仍然鲜活的文化原典,切身感受哲人的思想和情感,用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这是多么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啊!第三要紧扣文本,这是阅读的主要态度与方式。

阅读要以文本为主,而不能以《百家讲坛》式的文化事件来代替文本的阅读。

孔子曾经说过:强立不反,谓之大成。

读《论语》尤需要这样的思想风骨,仔细阅读原文,参考先人注解,得出自己见解,这是现今读书最需要的境界。

如果远离文本,而以《论语心得》式的视频音频观赏代替阅读,那么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

另外要通晓《论语》的全盘思想,有必要同时阅读除《论语》外的《四书》、《五经》,孔子曾经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是一个整体,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必须广为涉略。

诸如《论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果没有对《诗经》有一个涉略,那么对这句反映了孔子美学、诗学观的经典话语就不会有一个细致入微的理解。

当然,现代人如果无暇全部阅读,至少可以阅读其中一部分。

第四,要反复思维。

就象品茗,要细品慢酌,不断回味,香气香味才能出来。

读古文也是一样,如果想速成是没办法的。

读古文是造就君子的途径,速成出来的只能是似君子,或伪君子。

在《大学》的开篇中已经把学习阅读的方法告诉我们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止定静安,这四个字的意义实在不好区分。

做个譬喻,来表达这四个字所表达的状态。

譬如我们开车,前面就是悬崖,悬崖就是止,我们知道前面有悬崖,就是知止;这时候我们踩刹车,这是定;车停下来了,这是静;车一直在那儿停着,这叫安。

又譬如,我们读《论语》,读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般情况下就读过去了,没有疑问。

如果突然想起来,整天学来学去地不断地重复学习有什么意思?就会产生疑问,于是停下来,反复思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产生疑问,这是知止;停下来不往下读了,这是定;这时候吸一口气,让心平静下来,这是静;保持静的状态持续一会儿,这叫安;这时候开始思维,圣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别是老糊涂了吧?进而想,圣人毕竟是圣人,怎么会糊涂呢?肯定是我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样不断地思维反复地想,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得出定解。

噢,原来开篇第一句话,是教导我们怎样学习《论语》。

学了以后,要用,用才会产生喜悦。

习,是用的意思,不是复习的意思。

我们学了《论语》,就要照着《论语》的教导去做,学以致用,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共同探讨学习,不也是很快乐吗?对于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人不知而我也不隐藏隐瞒,不也像个君子一样吗?因此学习《论语》首先要知止,而后要定静安,然后是反复思维(虑),最后才能得。

事实上是得无所得,当你学到的东西与你融为一体时,不可能再失去或者忘记,所以是无所得。

因为如果有所得,必有所失。

第五要批判地接受,这是阅读《论语》重要的立场。

从近百年的文化史的考察来看,我们发现:五四时期,鲁迅胡适们的反孔,其针对的是被官僚体制利用的“孔教”或“孔家店”,“孔家店”不等于孔子,“孔家店”是指被扭曲利用,被用来奴役民众的儒家文化,以及利用这些文化的官僚体制,孔家店中贩卖的货色与民主相背,与自由相左,与民众福祉相抵。

鲁迅与胡适们反对的是整个官僚体制,他们从来没有对孔子本人做过不恰当的人身攻击,但是,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主体意识,在研究阅读儒家经典同时,对经典中有违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言论,具有明确的辨别意识。

他们读经典,经历了怀疑——否定——扬弃的过程,以达到有利于现世文化发展的目的。

以鲁迅为例,他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描写的孔子,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但是,鲁迅并没有对其进行丑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