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工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引言移动通信作为当代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专业能力,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大纲旨在介绍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移动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
2. 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运行原理和基本协议。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5. 具备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2. 移动通信技术2.1 无线传输技术2.2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2.3 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3.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运作方式3.2 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服务和应用3.3 移动通信的安全和隐私保护4.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4.1 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原则4.2 移动通信系统的部署和运维4.3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授课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践操作: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3. 群体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课外学习: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撰写报告。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移动通信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资料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2.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3.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培养移动通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专业名称年级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系统组成,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具备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移动通信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
3、熟悉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模型和抗衰落技术。
4、理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网络结构和切换技术。
5、掌握 GSM、CDMA、LTE 等主流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工作流程。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能力。
3、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通信仿真软件和测试仪器,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测试。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的特点和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主要技术和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标准和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技术优势和业务特点。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移动通信的特点,如移动性、无线接入、频谱资源有限等。
按工作方式、多址方式、服务区域等分类方法。
移动通信大纲1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建议学时:48+16学分:3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移动通信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系统复杂度高,实践性要求高等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针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够应用其所学知识阐述常见的移动通信方式、各自的特点和关键技术;能够分析、规划简单的移动蜂窝网;为以后从事通信、信息系统与工程的管理维护、研发和设计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练就一定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所学内容和学校实验室条件,完成实验16课时。
四、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述1.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概述。
(2)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3)移动通信新技术。
2.重点与难点重点:移动通信的特点、发展历程。
难点:移动通信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技术。
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及应用范围;了解移动通信概念及其含义,并能简单陈述移动通信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技术;知道移动网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数字信号频带传输1.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频带传输概述。
(2)调制与解调技术。
(3)扩频通信技术。
(4)多载波调制技术。
(5)信道编码技术。
2.重点与难点重点:MSK、CDMA和OFDM信号调制原理及特点。
难点:信道常用编码技术。
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了解CDMA、OFDMA等技术,掌握编码与译码、调制调解、扩频通信等关键基础技术。
第三章无线信道技术1.教学内容(1)无线信道基本理论。
(2)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3)移动信道抗摔落及其分集接收技术。
(4)多天线及毫米波技术2.重点与难点重点:移动通信无线信道的相关概念。
难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电磁波传输模型。
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采用直观演示、讲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了解移动网络的基本结构,知道直射波、反射波、地面波、自由空间、自由空间传播、地球等效半径、多普勒频移、快衰落、慢衰落等概念;了解与无线传输信道有关的地形地物分类,以及不同地形、地区传播损耗的估算。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理解。
这包括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前景2.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3.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和应用4. 移动通信协议- 移动通信协议的分类和作用-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及其特点5. 移动通信设备- 移动通信设备的种类和功能- 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和维护6. 移动通信安全- 移动通信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常见的移动通信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大纲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外,还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活动。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
四、教学评估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也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材、实验设备、模拟软件和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匹配,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六、教学实施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移动通信课程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大纲将涵盖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和技能发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运行机制;3. 理解无线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和多址技术等核心内容;4. 熟悉移动通信标准和相关技术发展趋势;5.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网络的分类和结构1.2 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 无线信号传输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分类1.3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TDMA、CDMA和FDMA等多址技术的比较2. 移动通信网络2.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 移动终端设备- 基站和基站控制器- 移动核心网和业务支撑系统2.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机制- 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 移动呼叫建立和拆除- 信道管理和资源分配3. 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3.1 移动通信标准- GSM、UMTS和LTE等移动通信标准的介绍-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趋势3.2 移动通信技术- 2G、3G和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4.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与解决4.1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 无线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和衰落- 网络拥塞和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问题4.2 移动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 无线信号增强技术- 网络优化和智能资源调度- 移动通信网络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座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2. 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加深对移动通信概念的理解和交流;5. 独立研究: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探索。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

(第 2 章)
了解移动通信对交换
通信中的抗衰落、
功率控制、扩频
系统的特殊要求;掌
抗干扰技术。
概念、作用、实
握用户激活分离过程
现等基本知识。
及主被叫呼叫过程。
2G、3G、4G、5G 掌握各商用移动通信
各系统组成;关
移动通信 商用移动通信系统 系统的网络结构;理
键技术、无线接
系统 的网络结构、无线 解无线接口;掌握各
意地形地物衰耗中值 系统均衡概念。
计算;理解通信概率、
系统均衡概念。
理解主要噪声、干扰 主要噪声、干扰
噪声与干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
的产生原因和措施; 的产生原因和措
5
扰
移动通信中的主要
4
了解低噪声放大器基 施;低噪声放大
(第 9 章) 干扰。
本概念。
器基本概念。
2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教学课时:72
一、课程定位、任务和目标
1.课程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 需要《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基础。 2.课程任务 移 动 通 信 概 念 、 移 动 通 信 主 要 技 术 、 移 动 通 信 各 商 用 系 统 ( GSM 、 IS-95CDMA 、 GPRS、WCDMA、TD-SCDMA、cdma2000、HSPA、LTE、5G NR)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电波传播特性估算、噪声和干扰等。 3.教学目标 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及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教学。具体包括:掌握移动通 信基本概念;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熟悉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了解电波传 播、噪声干扰动通信基本概念;
特点、工作方式;理
移动通信中的编号
移动通信概念、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总学时:70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
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
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方法、基本技术、工作方式及移动通信系统示意框图、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建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移动通信的定义、分类方法、工作方式和基本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及组网技术。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调制方法
本章的主要包括:利用频道间隔、频偏、码率等参数求取带宽和传输效率;调频特性、抗干扰和解调门限值及门限扩展方法;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重点: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
难点: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第三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方式,自由空间传播衰耗的计算;视线传播极限距离,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
重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方式,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难点: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任意场强的地形场强计算。
第四章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与消除
本章主要介绍噪声的来源和分类、等效噪声系数和人为噪声功率的求取;如何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同频干扰与射频防护比的关系及再用距离的求取;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重点: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难点: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
第五章组网技术
本章主要包括: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蜂窝组网的优点;话务量、呼损率和用户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信道选取方式;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移动电话编号的基本规律。
重点: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话务量、呼损率等的计算方法。
难点: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
第六章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大区制移动电话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
技术。
重点: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
难点: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
第七章移动通信展望
本章主要介绍个人全球通信的概念、实现途径及国际标准。
四、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调制与解调
观察正交调制信号频谱、观察经GSM调制后的同相和正交分量
了解GSM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它们在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实验二FDD TDMA
观察移动台入网时,控制信道上下行常规突发和上行常规突发的时间上的偏移
了解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如何利用TDMA技术的
实验三手机入网、手机主呼和被呼实验
移动台入网、移动台主呼、移动台被呼
了解手机入网、手机主呼和被呼的接续过程以及接续过程中的信令交互
实验四移动台发信机技术指标及测试实验
通过测试VLOG,验证手机发信机的载频功率控制
了解移动台发信机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五、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表
序号主要内容讲课实验总计
1第一章移动通信基本概
44
念
2第二章移动通信的调制
6814方法
6814 3第三章移动通信电波传
播与分集接收
66 4第四章噪声和干扰的影
响与消除
5第五章组网技术6814 6第六章移动通信系统6612 7第七章移动通信展望22机动404合计40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