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1(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1)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探寻
学习目标 – 1、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 – 2、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理解教育在人的发 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的起源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模仿 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 需要的辩证统一。在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开始 出现。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教育的本质
所谓的本质,它既反映了同类事 物的共性,又反映了此类事物区别于 它类事物的个性特征,它是指事物固 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 根本属性。
本质的特点
此类事物最一般,最普 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
本质由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部联系所构成
此类事物区别于其他 事物的特有或独有的属性
本质
本质所反映的内 在矛盾是一贯的、稳 定的、深刻的
(四)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 的社会生产活动。
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 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 这样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 人的身心危害的医疗活动,以及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 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了。
规定和影响其他非本质属 性的根本属性
本质的改变,就是事物 质的规定性的改变
什么是教育本质?
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社 会活动的根本属性,它是由教育 内部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思考: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
使 学 教育内容 习 者 发 生 按一定目的和要求施加影响 合 乎 教育者 学习者 目 的 发挥能 动作用 的 (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习活动的主体) 变 化
教育的本质

1、原始教育
我 国 原 始 农 耕 时 代 主 要 遗 址 图
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1)学习制作石器和木器工具 (2)学习火的使用 (3)学习采集和渔猎 (4)农业和畜牧业的学习 (5)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手工业的学习 (6)社会生活规范和人伦道德的学习 (7)宗教仪式的学习 (8)歌舞的学习
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贫乏 • (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 (3)原始的平等
2、古代教育
(农业社会)
• 学校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职业的出现;
产生的原因:(1)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2)学习文字
古代教育的特征——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
• 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
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对西方以后两千多年 的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
教育目标:培养智、德、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完人”
类型:文法学校:读写算 弦琴学校:音乐、歌唱和吟诗 体操学校:体操、游泳和五项竞技
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学校类型为教会学校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 插头学校 (Plug-in School),
• 全球教室 (Global Class),
• 网络课程 (Cyberspace Curriculum)…..
讨论——
• 在我国,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整 合,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 对科学主义的崇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 神家园;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失败不是科 学主义盛行,而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里缺乏科 学精神,因此,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 性为着眼点。请结合本章所学的内容以及你对 教育的实际感受,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与生物起源说一样,都是把动物的本能、
儿童无意识模仿这种人的类本能与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为一谈,否
认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本质。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 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1905)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 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 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 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 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 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 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锻炼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特点有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 性、终身性等。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 )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 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获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 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 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 期的、开拓性的实践、验和研究工作,创建“活教育”的理论体 系。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
若取得一些新的倾向,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英国的沛西·能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说的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比较研究——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最完整的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2、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3、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讨论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人类的“教育”中是一种具体、实在的活动,各种教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下进行的。
由于教育所展开的教育活动所处的特定的、具体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东方的理解在东方文化观下的“教育”由“教”与“育”结合而成。
甲骨文中已有“教”出现;“教”字的小篆为:左上为“爻”(卦),取自《易经》,此“双五交”示天地,即此代表《易经》等传统的人类文化经典;左下为“子”,示儿童青少年,代表受教育者;右上为“卜”,示教鞭,象征教育的权威与严肃;右下为“手”,与上结合表示组织教学活动,代表施教者。
又一说认为右部止下结合表示手执棒指天地,象征巫师等到教育者的施教形态。
“育”篆体为:。
此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示母体、女性的身体,代表施教者;下部示逆子,代表受教者。
正如《说文解字》中说“育,养子使用使作善也。
”“育”被理解为对学生(逆子)的肉体、情感之人格熏陶、品格感化。
“教”与“育”二字合成“教育”一词不达意,在我国最早见《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一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在古汉语中,多以“教”或“学”(古代汉语中教育与学相通,少用“育”字,即教,学学半——教的一半就是学)表示整个教育活动,少用“育”字。
因此对“教”的理解就自然代表了对整个教育的理解,即教育就是施教者有组织、有纪律地对受教育者授以文化知识技能体系。
上面“教”的表层分析可以得出“教”有三个深层的意义:1、东方文化已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更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
2、“教”字左部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教育,含有“学而知之”的朴素唯观。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 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 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 仿”。
简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确实是 教育的途径之一。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 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 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 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 作用。
(二)古代社会教育
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 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 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 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以唐代国子监所属学校为例: 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以上曾孙 太学: 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子孙; 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子;内容,具有封 闭性
伦理道德: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自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后,儒学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儒学又被称为 “道德哲学”。其中三纲五常、修身养性、中庸之 道等都是强调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也就是要求人 顺从安分守己,如忠、孝、节、义等思想实际上也 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感动天、啮指心痛、亲尝汤药、怀桔遗亲 为母埋儿、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哭竹生笋
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 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 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 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 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 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 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本质2.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教育,教育内容,学校教育)3.广义的教育4.狭义的教育5.教育包括3点6.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理解)7.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1. 教育的发展(教育制度化、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标志)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一)从历史维度看—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教育的演变过程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3.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4.前制度化教育(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主要标志是()1.()的出现,开启了()的新阶段2.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时间()(2)制度化教育的含义—指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3.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3)制度化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随着()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3.建构()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4.非制度化教育代表人物:()的非正规教育思想、()的非学校化观念。
(二)从现实维度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6点,应用)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二)教育的过程1.古代教育(1)古代东方国家的学校教育形态1.我国学校教育始于()初期。
()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 )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2. a.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
”b. ( )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 )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 )即:( )(古代德育)、( )、( )、( )、(( )、( ))(小艺)。
比较:孔子六艺( )c.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阶段性 :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表现出质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
的变化,从而使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有其 皮亚杰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 例如:根据生理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划分年龄阶段 不同的发展特征; 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①乳儿期(0-1岁);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婴儿期(1-3岁);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诸阶段,可以有出现时间的早晚,但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幼儿期(3-6岁); 没有顺序之间的颠倒。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儿童期(6-11、12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⑤少年期(11、12-14、15岁);
3.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
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4.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者 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基本)
职能: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第一节
西方“教育”
教育的本质
Education(教育)
Educare(引出、导出)
把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导出来,使其成为现实。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内容纲要: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发展的规律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含义: 人的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 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
身体发展: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心理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四)当代形态的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1965年,保罗·朗格朗率先提出; 保罗·朗格朗:被誉为“终身教育之父” 终身教育的含义: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
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对教育者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要重视发展的 可变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开发其潜能,不断革 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01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发展的不均衡性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 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和阶 段,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致相同,相对稳定; 可变性 : 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 展又有差异,表现出发展的可变性;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复习题:
1.名词:学校教育、终身教育
2.教育的本质是____。
3.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__。教育平等包括____、_____ 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____是基础。 4.下面哪一位教育家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A杜威 成 B保罗· 朗格朗 、 、 、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5.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发展的历史分
⑥青年期(14、15-18岁);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对教育者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
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依据年龄特 征,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采取不同的内容 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其它要素:如教育环境、教育效果等
(三)教育影响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第一节
1.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 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
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包 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
第一节
4.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本质
当代社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成为教育发展的
必然趋势。
第一节
5.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的本质
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一节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 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 现象。
第一节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本质
所谓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
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须。 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而终身教育主要倾力 于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
思潮。
第一节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本质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教
评价: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 质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人类社会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特点:
1.教育同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内容贫乏,形式简单; 3.教育的平等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
社会形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点: 四书五经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会七艺: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本章内容纲要:
教 育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第一节内容纲要: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是什么?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一节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词源分析
汉语“教育”溯源 甲骨文中的“教”和“育”;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 : 例如:身体动作的发展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及远、 人的身心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 由大到小的规律。 续不断的过程; ——循序渐进 例如:心理发展方面 ①从上到下:头、颈—躯干—四肢—手、脚 ①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②由近及远:躯干—四肢—手、脚 ②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③由大到小:大动作发展—细小动作发展 ③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例如:儿童抓的过程—— 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 ④一般情绪(喜怒哀乐)—高级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 ⑤意志力的发展:2~3岁开始有意识地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五经、六艺、教会七艺、骑士七技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4.教学方法呆板,主要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选读: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 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及举措 :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 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通 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 知》; 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 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 能化和多媒体化。 知》; 既表现为教育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又表现 2002年,“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运用。 2003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这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
这种观点。--错误的,非科学的。
第一节
2.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本质
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
动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