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不当得利

合集下载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不当行为、得利事件、受益人和意识到不当得利等方面。

在对不当得利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其在法律上的定义。

在详细分析了构成不当得利的各项要件,包括不当行为的实施、得利事件的发生、受益人的身份和意识到不当得利的情况。

在总结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并强调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不当行为、得利事件、受益人、意识到不当得利、法律定义、司法实践、重要性、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概述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在法律上获取财产或其他利益的行为,但这种获取并不合法或道德。

不当得利通常发生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但其构成要件却是相对明确的。

在法律上,要成立不当得利,必须同时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一是不当行为。

这指的是获取利益的行为必须是不当的,例如欺骗、胁迫或其他违法行为。

得利事件是构成不当得利的重要要件之一。

即必须存在利益的获取或转移,而这种利益并非基于法律或合同等合法方式。

不当得利的受益人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

这指的是不当得利所涉及到的个人或组织,他们必须是受益的一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并不复杂,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只有清楚掌握了构成要件,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不当得利的情况。

1.2 探讨不当得利在法律上的定义不当得利在法律上的定义是指当事人在没有依法缔结合同的情况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在法律上,不当得利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不当得利通常表现为恶意侵害他人权益,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等行为。

对于不当得利的认定,法律通常会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恶意、行为过失及其带来的不当得利后果等因素。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不当得利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不当得利是指一方通过不正当手段,使用他人财产获得利益的行为。

在法律上,要构成不当得利,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要件:一、他人财产构成不当得利,首先需要确定行为人使用的财产属于他人所有。

他人财产可以是任何可以转让、所有或者控制的权益,包括财产物品、金钱、股权等。

这意味着不当得利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财产。

二、不正当手段不正当手段是指行为人通过欺骗、强迫、威胁、恶意串通等不道德或者非法的手段获取他人财产。

虚假宣传、偷盗、敲诈勒索等行为都可以构成不正当手段。

三、利益获得不当得利的核心是行为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这些利益可以是实物,如金钱、财产物品;也可以是权益,如控制权、利润分享等。

利益获得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与他人财产相关联的。

四、因果关系为了构成不当得利,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即行为人的不正当手段是获取利益的原因。

如果行为人通过合法手段或者其他原因获取利益,即使他人财产受到了损害,也不能构成不当得利。

五、主观故意行为人必须具备主观故意,即明知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他人财产,并有意实施该行为以获取利益。

主观故意是不当得利构成的重要条件,因为它涉及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构成要件是比较一般的规定,具体的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可能存在差异。

不当得利的判断也需要考虑具体的法律条文和相关判例的解释。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他人财产、不正当手段、利益获得、因果关系和主观故意。

通过明确这些要件,可以对不当得利行为进行认定和追究,保护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概念,指的是某人在没有尽职调查、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没有公平交换的情况下获得的利益。

不当得利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即获益人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行为违反了公平原则,以及行为未经获益人同意。

1.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在寻求利益的过程中,当事人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是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当事人应该在进行商业交易或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对交易对象或者相关方进行充分的市场、财务、经济上的调查和了解,以确保交易不会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如果当事人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就可能会因为未尽到注意义务而获得了不当得利。

2.行为违反了公平原则
不当得利的构成,还需要涉及到行为是否符合公平原则。

如一个人在试图通过欺诈或误导的手段获得利益,那么这个所得必定是不当得利。

其他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行为可能包括胁迫、勒索、威胁和垄断等,这些行为都将使当事人获得不正当利益,从而触犯了不当得利构成的第二个要素。

3.行为未经获益人同意
在制定不当得利标准时,还需考虑是否取得了获利人的同意。

如果当事人对于获得的利益没有取得获利人的明确同意,那么所得就属于不当得利。

在这种情况下,获益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得到的利益是不正确的,但这并不排除这些利益是不当得利的事实。

总之,不当得利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概念,用于保护公正和公平交易的原则。

使用不当得利的标准,可以让当事人明确了解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从而防止不当得利的发生。

要遵循合理的注意义务,遵守公平原则,确保获益人同意等要素,从而避免不当得利的产生,这样才能构建公平和透明的商业环境。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是指某种情形下,一方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了某种财产权益,而该
权益来源于对方的劳动、技能、知识、商誉等因素。

对于不当得利,法律界也有一定的研
究和认识,构成不当得利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件。

一、不当行为
不当行为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通常包括欺骗、强迫、胁迫、恶意串通等行为,其中欺骗是最常见的不当行为之一。

欺骗行为不仅只是夸大实力或者虚报收益,还包
括故意隐瞒或者误导他人,以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二、受益
不当得利构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受益。

受益通常是指非法获得的财产权益,比如在商
业活动中不当使用他人商标、侵犯他人专利权、侵害他人商业机密等行为。

对于不当得利,构成的受益可以是直接的货款、股票分红等,也可以是间接的获得某种商誉或者声誉。

三、因果关系
不当得利构成还需要证明不当行为和受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换言之,如果没有不当
行为,就不存在不当得利。

因果关系的证明,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上的因果联系,以及不
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的关联性。

四、无故意和过失
从法律上说,不当得利构成需要排除受益人的过错。

如果受益人是有意欺诈或者过失
而获得不当得利,则不能认为其构成不当得利。

因此,对于不当得利的构成,需要排除受
益人的故意和过失行为。

总之,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其申请和证明却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在此过程中,可借助较真法律等专业平台,获取相关的咨询和解决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
不当得利可能产生的损失和风险。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不当得利是指合法权益人因被侵权行为取得的非法利益。

在法律上,不当得利是需要进行返还的,因此,研究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一、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存在侵权行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存在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了侵权人的主观故意和无故意精神状态,只要侵权行为证明成立,不当得利的构成就有了先决条件。

以盗窃为例,因为财物的恢复和罚款不足以惩罚犯罪,所以小偷应该付出更高的代价。

在刑事法律中,小偷因盗窃获得的财富被认为是“不当得利”。

在刑事法律中,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正当的行为,因此充分满足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存在侵权行为的要求。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二是存在非法占有。

非法占有的意思是侵害了合法权益人的权益以自己占有他人的财物。

因此,如果没有非法占有,就不会存在不当得利。

例如,一个商人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按照约定时间交货,这时买家在其它商人处购买了同样的商品。

但是之后,原商人又按照约定时间交货了,买家却收下了两个商人的商品,这样买家就获得了不当得利。

假如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商人交货后买家没有收下并不影响其它商品的销售,买家也不会对商人获得的利润造成影响,那么这个商人就没有因为他的行为而获得非法占有。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三是存在连带责任。

也就是说,在情理之中,应该由不当得利获得者退还那些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要求退还不当得利的权利人应该有与被要求退还人不分彼此的共同追溯责任。

例如:A在B银行存储1万元,B银行错误地人为将A的存款转入了D的账户,而D及时发现并且立即提取了存款。

B银行要求D将存款退还给A或者B银行,但是D不同意相应的要求,这是,B银行就可以申请法院追溯不当得利,要求D归还存款。

在此例中,D与B 银行、A都有追溯责任,因为B银行、A与D都是关于存款使用权的有利益者,同时会因为这一行为而轻易获得利益。

总的来说,不当得利所需要的三个构成要件是存在侵权行为、存在非法占有以及存在连带责任。

浅谈不当得利

浅谈不当得利

三 、 当得 利 的 返 还 责 任 , 不
不 当得利 发生后 , 即在受益 人与遭 受损 失人之 间发 生 了不 当 得利 之债 , 受益人应 向遭 受损失 人偿还 其无 合法根 据而 取得 的利 益 。受益人 如何 返还 其无合 法 根据 而取得 的利 益 , 要区 别对 待 。 是 对 于善 意 受益 人 , 还 义 务 以现 存利 益 为 限 。善 意 受 返 益 人 是指 受 益人 在 受 益 时 , 并不 知 晓其 受 益 没有 合 法 根据 。对 于 善 意受 益 人 , 需 返还 现 存 的利 益 , 于 已经 不 复存 在 的利 只 对 益 , 意 受益 人 不 负返 还 责任 。 善 二 是对 于恶 意 受益 人 , 还 范 围为 取得 利 益 时 的数 额 。恶 返 意 受 益 人 是指 受 益 人 受 益 时 明 明知 道 没 有合 法 根 据 而 取 得 利 益 。对 于恶 意受 益 人 , 论其 受益 时取 得 的利 益 是 否仍 全 部 存 不 在 , 需返 还 取得 利 益 时 的数 额 , 于 已不存 在 的利 益 , 均 对 恶意 受 益 人 仍负 返还 义 务 。
方 取 得利 益也 致 使他 人 遭 受 了损 失 , 一 方取 得 利 益有 法 律 上 但 的根 据 , 不但 不 构 成 不 当得 利 , 则 当事 人之 间 的关 系还 应 受 到 法 律 的认 可 和保 护 , 不 存 在不 当得 利返 还 问题 。 当然 那么 , 旦具 备 以上 三 个 要件 , 成不 当得 利 时 , 一 构 受益 人 就 需 要 承担 返还 责 任 。那 么 , 何 承 担这 种 返 还责 任 呢 ? 如


不 当得 利的概念分类
( ) 须致 使 他人 受到损 失 。 二 必

《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浅析

《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浅析

《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浅析一、不当得利的概念和特点不当得利,是指当事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对方财产或利益的情形。

这里的不正当手段主要包括欺诈、误导、胁迫、威胁等,一般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侵占了他人的财产或者非法获取了他人的利益。

不当得利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违反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和个人合法权益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不当得利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不当得利行为使得当事人得以获利,而这份利益来自于他人的损失,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2.对他人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不当得利行为意味着一方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他人的财产或利益,这对于被侵害方来说是一种权益的损失。

3.违反公平正义原则。

不当得利行为与公平公正的原则背道而驰,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民法典》对不当得利的规定1.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不当得利的,应当返还不当得利所得。

不当得利所得的返还义务是不当得利制度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了对被侵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通过返还不当得利所得,可以弥补被侵害人的经济损失,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

2.不当得利的返还诉讼3.不当得利的测算和返还方式《民法典》对于不当得利的测算和返还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不当得利的测算原则上应当按照当事人的实际损失计算,但如果实际损失难以测算的,可以按照不当得利所得进行测算。

返还方式上,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情况的特殊性等,采取返还财产、补偿损失等方式。

三、不当得利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不当得利制度在保护个人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保护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当得利制度能够保护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返还不当得利所得,弥补被侵害人的经济损失,实现公平正义。

2.鼓励诚实守信行为不当得利制度的存在,能够起到惩罚不正当行为的作用,对于那些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者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从而鼓励人们诚实守信。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浅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摘要】不当得利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一方获得的利益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公平和正义原则。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和因果关系要件。

主观要件指当事人有意图获取不当利益;客观要件指不当得利的实现必须导致他人损失;因果关系要件是指不当得利与他人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在审判时需要根据这些要件来认定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保护交易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法律原则,提供了明确的审判依据,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通过举例说明,我们能更深入理解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从而加强对不当得利现象的认识,维护法律秩序。

【关键词】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因果关系要件、保护交易公平、社会公正、法院审判、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

1. 引言1.1 介绍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是指当事人以某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例如通过欺骗、强迫、威胁等手段获取他人的财产或利益。

不当得利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无效行为,因为它违反了公平、诚信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不当得利的产生往往导致一方受损失,另一方获益,而这种不平等的结果是不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标准的。

不当得利的概念涉及到交易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一方的行为导致另一方受到损害或利益不当,从而产生了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并不限于经济利益,也包括其他非经济利益,比如声誉、名誉、荣誉等。

在法律上,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指导法院判决的相关条件,包括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因果关系要件等。

只有当这些要件都得到满足,法院才会认定某项行为构成不当得利,从而为受害方提供救济渠道。

不当得利的认定有助于维护交易公平和社会正义,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探讨不当得利的法律性质不当得利是指在交易活动中,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对方的利益,而对方并未得到应有的对价或者理由。

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违反公平交易原则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不当得利是一种违法行为,需要法律来加以规范和制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不当得利
摘要:不当得利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是债权的根据之一。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不当得利是一种利益,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只要存在不当得利这一事实,不论当事人意志如何,均应产生不当得利之债,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我国民法理论通常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因而,不当得利制度无区分善意和恶意之意义。

把受益人知情作为恶意不当得利,不适当地扩大了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范围,混淆了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界限,造成法律适用的重叠,增加了法律规范的弹性。

既不利于保护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司法工作者把握行为的性质,更无益于民法的充实与弘扬。

为发挥不当得利制度的价值功能,达到设立不当得利制度的真实目的,协调民法理论之间的矛盾,推动民法学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立法应取消恶意不当得利制度,即明确不当得利之债的产生必须以受益人取得财产和占有该项财产时持续善意为基本前提要件。

本文从受益人意志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法律思考,试图探究恶意受益的法律性质。

关键词:不当得利;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
一、不当得利概述
(一)、概念
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

”这是民法通则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独项规定,由于这一内容过于简单、原则,
因而,有关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论对国内司法实践的指导尤为重要。

(二)、不当得利的分类
在我国依照通说,不当得利以受益人是否知情为标准可分为善意不当得利和恶意不当得利,受益人取得利益时不知其受益无合法根据是善意不当得利,反之,则为恶意不当得利。

因此,我国民法既有理论认为: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只要存在不当得利这一事实,不论当事人意志如何,均应产生不当得利之债。

①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二、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两种观点
法学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从理论上阐释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通说认为:无法律上原因,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为构成不当得利的三个要件,没有对受益人的主观意志方面进行界定。

受益人获得利益时不知其受益无合法根据能够成立不当得利,这在我国则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主张。

多数学者持肯定说:受益人获利时是否明知无合法根据,对不当得利的成立没有法律意义,这只是确定财产的返还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

②否定说主张,在不当得利中,“从主观方面来看,当事人取得的不应当取得的利益时的主观状况应是善意的,”并且认为“只有基于善意的主观状况所取得的不应当取得的财产才能具有不当性,而不是非法性。

”③但是,这个观点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究,而且又因此观点未能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在诸多方面与肯定说藕断丝连,难免自相矛盾,由此对我国民法原有理论的影响效果不甚明显,更未触动民事立法。

三、受益人恶意受益行为的违法性
(一)、不当得利是否是违法行为
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不当得利的功能在于使受领人返还无法律上原因所受的利益,就构成要件而言,不以受益人的行为是有故意过失、不法性为要件。

④但我国学者大都肯定了不当得利的本质特征是受益虽无合法根据,但也没有违法行为。

区别仅在于前者认为受益人知情时虽存恶意,但没有违反法律的具体规定,只具有道德谴责意义,而非违法行为。

后者对此没有阐述具体看法,我认为,受益人获利明知无合法根据仍取得该利益是违法行为,不成立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中的受益人不论是取得该利益时,还是拥有该利益的过程中,主观状况都必须持续表现为善意,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在我国,将受益人知情作为恶意不当得利处理,这不符合设立不当得利的目的。

不容置疑,不当得利是社会复杂多样的经济生活中呈现出的一种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

民法设立的这一制度的主旨,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以惩罚受益人的不当得利行为为归宿或出发点。

罗马法学家Pomponius曾提出著名的法谚:“损人利已乃违反衡平。

”不当得利制度在长达2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衡平思想居于重要地位,不当得利的功能并不在于填补损失,而是在于使受领人返还其无法律上原因而受的利益。

在受益人知情即恶意不当得利中所规定的受益人之返还责任,显然不仅仅为抑制受益人取得不应得到的利益的不合理现象,还表露了受益人得利行为的思想。

因此,在不当得利中,恶意取得者“不论有偿取得还是无偿还取得,应予以返
还,并给予相应的民事制裁。


受益人明知无合法根据而取得利益是违法行为,不是不当行为。

依照通说,受益人知情只表明主观上是恶意,但其行为并没有违反法律的具体规定,因而应受到道德谴责,而不应受法律制裁。

并且,不当得利的发生往往是由受损失人和第三人的过失造成,甚至有的则因自然事件引起,而受益人既没有阻止受损失人和第三人避免过错的义务,也没有遏制自然事件发生的能力。

因此,把受益人知情认定为违法行为,是不公平的。

⑤我们认为,一行为违反法律的具体规定固然是违法行为,但在法律无具体规定遵循时,就应该用法律的基本原则来衡量其行为是否合法,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民事法律的立法意旨,并充分体现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功能。

(二)、民法基本原则规定恶意受益行为的违法性
在民事法律无具体规定时,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基本原则也可视为违法行为,应受到民法制裁。

受益人知情即恶意不当得利制度就是以违反民法基本原则为基本前提,应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

第一,受益人知情违反了诚信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的规定中有“诚实信用”“原则”字样。

诚信原则是民法通则确立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内涵丰富,具有开放性。

因而有“透明规定”之称,又由于它位阶极高,有“帝王条款”之美称。

如果说民法基本原则是全部民法规范的价值主线和灵魂,那么,诚信原则就是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主线和灵魂。

台湾学者蔡章麟先生认为,“非以诚实信用为最高法律原则,无以实现社会的妥当性和公平。

”⑥我国年轻博士徐国栋则认为,“在
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中,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对待自己事务的注意对待他人事务,保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得损人利己,”它要求“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

”⑦受益人明知无合法根据仍取得利益,主观上显然有恶意,而且还促使了社会的非妥当性和不公平性的发生,造成了损人利己的后果,与诚信原则的要求背离而驰。

;
第二,受益人知情时违反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该条所体现的是民事权利神圣原则,是民事活动的第一号原则。

众所周知,民法是权利法,它自始至终贯彻了对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原则。

公民或法人如果丧失了对财产的占有,即使公民或法人对丧失该项财产的占有存在过失,他也不会因此失去对该项财产所拥有的所有权,更不意味此项财产已非公民或法人的合法财产,而应将其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

受益人明知无合法根据,而无视受损失人的财产权益而取得该财产,无疑侵犯了受损失人的所有权。

至于受损失人和第三人对其结果的发生是否有过失,以及受益人得利是否完全由自然事件导致,只是受益人在承担民事责任选择具体责任形式时可考虑的情节或因素,并不因此而改变受益人行为的违法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