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与《汉书》
谈《史记》《汉书》

字词
后裔 剽窃 抹煞 蕴含 刘歆 矱胜
段意
第三部分(9—11段):介绍班固其人和《汉 书》,对比《史记》,写《汉书》名称由来、 体例、影响。 第四部分(12—13段):总结全文,两本书虽然 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采者精,却是一样 的;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对比
史记 世家,子承父业。 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 在后面,将尧的后裔的汉、 秦、项放在相等地位,到武 帝而止,不足推尊本朝。 成于一人之手。 汉书 世家,子承父业。 断代述史,修正了《史记》 的缺失。保存文献,发扬本 朝功德。比《史记》更为广 大。
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 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 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 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 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 谓“述而不作”。
写作特点
史记 文直而事核 汉书 文赡而事详
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 一览之余,情词俱尽。就史 字蹊径之外 。 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 比较合体些。
汉书史记异同

1.在叙述体例上,《史记》开创纪传体形式,《汉书》进一步整齐纪传体体例,将通史改为断代史;
2.两书都贯彻“实录”的叙述思想,但《史记》比《汉书》更富有小说性,司马迁尚奇,因而作品中多想象和代言;
3.在叙述视角上,两书作为史学著作,其要求客观写实的原则决定着其叙述视角必然以全知视角为主;
4.在叙述时空上,两书都采取了顺叙、逆叙、插叙等众多叙事手法;叙述结构上都注重整体性原则;
5.两书的叙述语言风格迥异,《史记》晓畅、不避繁复、多散句,《汉书》古雅、力求简洁、尚骈偶,《史》、《汉》语言之不同可见出汉代文学由散而骈的演绎轨迹;
6.两书总体叙述特色不同,《史记》借史抒情,《汉书》含蓄内敛;《史记》“圆而神”,《汉书》“方以智”;《史记》为性情之作,《汉书》为伦理之书。
汉书与史记对比

浅析《史记》与《汉书》之异同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的世界通史,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 年左右的历史。
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
《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在查阅了《史记》与《汉书》的多篇论文与资料之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书》与《史记》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一个浅析探讨。
关键字:写作动机,语言风格,鸿门宴,体例正文:一、相同点首先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汉书》在体制上继承《史记》,部分略有不同,如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其次,《汉书》的思想上面继承了《史记》的实录精神,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百姓的民生疾苦,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都有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尊重客观历史真实,表现出了一定进步倾向。
最后,《汉书》在其批判性上与《史记》亦有相同的地方,班固继承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稀罕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外戚把持朝政等等,都有着深刻的揭露。
例如《外戚传》既写汉朝宫闱秽行,也写帝王后妃残忍阴毒,其中借录司隶解光奏文,揭露赵昭仪,汉成帝杀死徐美人一事,尤其令人发指。
1与《史记》一样,《汉书》无论是史学上还是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二、不同点关于不同点,我将主要从写作动机,体例,语言风格和思想层面上进行分析,就思想层面将结合同一历史人物的文本进行我的浅析。
⒈就写作动机来说,司马迁继承父训:“...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勿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又言:“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2由此可见,继承父志,发扬《春秋》史学传统,是司马迁著史的内在动力。
汉书和史记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浅析《史记》和《汉书》

浅析《史记》和《汉书》【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篇巨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体通史,记载了西汉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结束。
《汉书》所叙述的西汉两百三十年的历史中有一半和《史记》重叠,因此自古至今,有很多人把《史记》和《汉书》进行比较,也许这更是两种不同时代环境的比较、两个家族的比较、两个人物思想意识的比较。
通过比较更深刻的把握他们写作的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对写作的影响,进而造成写作上的差异。
【关键词】《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比较《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闻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本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而读书要看作者,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重要的。
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
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
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作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
班固出身于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
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史书,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史记相对于汉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史记虽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在某些方面与汉书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史记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相对较为匮乏,有些时期的史料不够完备,导致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片面性或者不足之处。
其次,史记在史家的立场和观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这可能影响了作品的客观性。
另外,史记在史料的呈现方式上较为简单,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可能不够全面。
此外,史记的体裁和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虽然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具有创新性,但在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上可能显得有些单薄,无法完全满足读者对于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的需求。
另外,史记在历史事件的编排和组织上可能显得有些零散,缺乏系统性,使得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感到有些支离破碎。
总的来说,史记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史家的立场和观点、史
料的呈现方式以及体裁和结构等方面相对于汉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然而,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
地位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与《汉书》泗县职教中心赵贤超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史大书的双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和区别它们的成书经过、体例变化、语言特点、人物刻画和史学的思想性。
这对于初学文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而《汉书》则秉承《史记》的优长,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史书的先河。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认知它们的各自特点,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本人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对《史记》与《汉书》的认知。
一、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后因李陵事件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发愤继续著书,于太始四年(前93)前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历时十六年。
2、家境熏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当过太史令,这在中国古代,一个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很幸运的,毕竟那时的孩子有学习条件和机会的人是很少的。
据说,司马迁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跟汉代大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又跟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为司马迁来后来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漫游与侍驾由于司马迁受父亲的指点和家境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很强烈的。
因此司马迁在加冠礼之年,决然出游,进行实地考察中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有关的历史传说。
后来他官至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出巡。
其中一次西巡,曾到过巴蜀。
随驾出巡更开阔了司马迁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
这些都给司马迁后来的撰写《史记》,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4、受宫刑著史书司马谈病逝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开始接触皇家藏书,整理选录历史典籍,为写史书作准备。
继任太史令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真是上天对他的厚爱。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次李陵事件,给他带来横祸。
因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激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悲痛欲绝的他想到了自杀,但“伏法而死”又有什么意义呢!父亲的遗愿,本人的理想怎么能实现?我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的写作计划,前后花了十六年心血。
二、班固与《汉书》1、作者简介班固(32-92),东汉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一生主要从事历史著作《汉书》的写作,历时二十八年,死后由妹妹班昭最后完成。
2、家境熏陶说来也是历史的巧合,班固的家境与司马迁的家境是很相似的。
虽然班固的父亲班彪不是太史令但也是东汉的著名的史学家,对史籍很有研究,编写《史记·后传》数十篇。
班固从小受父亲的治学思想的熏陶,年九岁,就能著文诵诗。
由于父亲在京做官,从小就进入洛阳太学读书,得以博览群书,开阔了心胸。
为他后来写《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突遭变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未竟事业病逝;班固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
这也是历史的巧合。
班彪临终一再嘱托班固,完成《汉书》遗愿。
班固于明帝永平元年(58年)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开始撰定《汉书》,五年后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被捕入狱,得弟班超营救,明帝亲阅所写传记,不仅没有处分,反而供职兰台,敕令修史。
至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
一部分“志”、“表”,还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及马续续补完成的。
司马迁与班固的成书过程中,不同的是司马迁为了写史书,曾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和澄清有关史实。
跟汉武帝出巡,这也为司马迁的著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班固却没有司马迁的出游的经历,而是在《史记》及其他史书和皇家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汉书》的。
三、《史记》与《汉书》的体例1、《史记》的体例史记全面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主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全书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十三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本纪”记帝王之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一般采用编年的写法;“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物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发展的发展历史。
2、《汉书》的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
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
他的体例基本承袭《史记》,仅改“书”为“志”,省去“世家”并入“列传”。
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言。
虽言汉书为断代史,列传、本纪均以西汉为断限,但八表、十志则例外,如《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叙其中。
四、《史记》与《汉书》的特点1、《史记》与《汉书》的语言特点《史记》与《汉书》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
《史记》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如在《陈涉世家》中,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语言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那种对暴秦的批判与否定,对陈胜的赞颂与肯定非常鲜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这段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精彩。
作者通过语言把秦王以大欺小,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外强中干的丑恶嘴脸给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通过语言也把蔺相如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敢做敢当,巧妙周旋的正面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总体来说《史记》的语言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
《汉书》语言情感较淡,爱憎感情,主观色彩不明显,叙事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语言简洁整齐、富丽典雅、谨严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但《汉书》的语言不如《史记》的文气流畅,赋予神韵。
2、《史记》与《汉书》的人物刻画作为汉代两部纪传体经典史著,《史记》、《汉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史记中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刘邦对开国功臣的猜忌方面的人物塑造就很典型。
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被逼造反。
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吕后利用陈豨事件诛杀韩信。
刘邦得知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拜丞相萧何为相国。
众人前来贺喜,只有原秦朝东陵侯邵平却前来吊丧。
萧何大惊,问其故。
邵平分析,萧何无功受封,且值韩信被杀之时,很明显是主子也在猜忌你,所以,你才受封!接着,萧何依邵平之策,不接受封赏,散尽家资,作为军费。
刘邦知道后大喜。
要知道萧何当年是刘邦上司,对刘邦关爱有加,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带领全族一直追随刘邦,就是这样同甘苦,共犯难的知己,他也不放过猜忌。
通过这件事,读者可以看出刘邦是怎样一个复杂性的人物,心中就有了定位。
再如:《鸿门宴》中,项羽是个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却最终失败的英雄。
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史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
更由于自矜攻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席间舞剑也不表态。
对樊哙的闯帐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赐酒赐肉又赐坐。
最后放走刘邦。
《史记》中不少篇章真实地叙写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而在《汉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便影响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史记》、《汉书》都长于刻画人物,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取得了一定成就。
总体看来,《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史记》一筹,《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3、《史记》与《汉书》的思想性《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坚守公正客观的原则性。
它大胆地揭露了封建集团的罪恶,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和反抗,充分肯定了秦末的农民起义运动,将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列为世家,热情地歌颂了一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的优良品质。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饱蘸了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
对于最高统治者的残忍、欺诈、虚伪等丑恶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揭露。
从来史官对本朝皇帝都十分敬畏,司马迁却是个例外。
如刘邦是汉代的开国君主,司马迁在肯定他推翻暴秦结束楚汉战争的战乱,统一国家的业绩外,也在有关人物的传记中将刘邦身上不光彩的阴暗东西暴露无遗。
如:项羽自杀以后,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以鲁公安葬了项羽,并在项羽的墓前大哭一场,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
项伯等四人还被封了侯。
大家知道,刘邦是打着义帝的旗号,讨伐项羽的。
与自己为敌数年的项羽死了,他又立即为他举行葬礼!?《史记》这样记载,实际上是说刘邦在作秀。
如果刘邦真是尊重项羽,为什么还下令,凡是称项羽为“项藉”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一个人赶出朝堂?这就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的虚伪,内心对项羽的忌恨是真。
刘邦的奸诈,有心计,心胸狭隘,善于伪装的性格暴露无遗。
而《汉书》呢?它的思想性就远不如《史记》来的深刻。
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班固的时代,是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学统治严重,加之《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直接受到皇帝的干预,班固的思想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他怎么也不敢向司马迁那样批判开国皇帝,指责当朝君王。
因此《汉书》就常常有失公正客观,少了《史记》那样的批判锋芒。
作为中国历史中的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