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死”的委婉语

合集下载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最新年文档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最新年文档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

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用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都能采用柔和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冲淡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

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

“死”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忧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1.Leech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体现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Tact Maxim)。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作者:李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死亡”是任何有机体都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

但不论中西,人们总是忌讳说出“死”字,从而在千百年的语言发展进程中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死亡”这个词进行乔装、隐晦,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本文试从汉英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对汉英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汉语英语死亡委婉语宗教信仰等级观念行业影响[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1-02一、何谓委婉语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pleasanter, less direct name for something thought to be unpleasant(委婉语是一种以听起来较令人愉快的事物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或生硬的程度。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量避免使用会引起对方不快或有损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选用一种迂回的语言形式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委婉语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地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一般会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为达到以上目的,委婉语使用中一般都会遵循若即若离、美好中听的原则。

二、中西方宗教信仰与“死亡”委婉语英语委婉语研究专家尼曼指出:委婉语的最早主题是宗教性的。

当人们无法理解一些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时,便会从宗教里寻求心理依赖和解脱。

为了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各种宗教都会死亡做出了解释,纷纷对死后的世界作了描述,一般来说还对来世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这一切都在各民族语言中反映出来。

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人们曾一度把语言看成是具无形魔力的东西,甚至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传统观念。

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作者:张霞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概念隐喻认为,人类的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无所不在。

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抽象的概念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试图用隐喻的思维来理解和分析汉语死亡委婉语,探究这些汉民族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关键词:死亡 ; ;委婉语 ; ;隐喻一、隐喻对隐喻的探索与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研究。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人们就开始从修辞的角度研究隐喻。

近些年,隐喻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修辞领域,它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从语言学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莱考夫和约翰逊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此前,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及《修辞学》直到近年来的语言哲学及语用学,两千多年来的隐喻研究始终保持着一种“共识”,即将隐喻当成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当成一种字面上的变异,当成只有诗人或者演说家可以掌握的语言技巧。

与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同,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焦点和重点,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工具。

二、委婉语委婉语是指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我们在对话中遵循着礼貌原则,希望谈话双方的心情保持愉快,避免尴尬或产生不好的联想,但是,有些事情又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

例如死亡。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但又让人充满悲伤,面对这一话题,我们常常选择使用委婉语。

“死”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澌也,人所離也。

从歺从人。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载体。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笔者从语言的灵物崇拜、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独特的人文景观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文化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原义为“说得好听些的话”。

其主要特征就是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从而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窘迫。

委婉语并非汉民族独有的语言现象,它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

但是汉语中委婉语的数量却远远多于其他民族语言,特别是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谈及委婉语时曾经说过:“…死‟的别名为最多。

”[1]这话的确不假。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九《人死别称》条就列举了19 个“死”的别名;龚延明《古代“死”的别名》一文中列举了67 个;吕友仁、冯好杰在《〈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中又增补了186 个。

在这些“死”的别名中有很多都是死亡委婉语。

当然,他们所涉及的仅仅限于古代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死亡委婉语的数目已经远远不止这些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语中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这就有必要探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一、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本来是与劳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一种交际工具。

但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生死、地震、雷电、火山爆发、日月全蚀等自然现象不理解,在“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认为各种现象包括言语现象都是精灵变化所至。

他们对言语产生神奇的幻想,同时也萌生出崇敬或恐惧感,认为言语有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至于将言语所代表的事物和言语本身等同起来,即将表示祸福的词语看成是祸福本身,因此在言语生活中,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

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灵物崇拜,为避凶而形成的避讳等语言现象皆由此而来。

浅谈汉、维“死亡”义委婉语对比

浅谈汉、维“死亡”义委婉语对比

文化长廊浅谈汉、维“死亡”义委婉语对比祖拜代•买买提 西北民族大学摘 要:本文对比研究汉维两种语言中的死亡义委婉语,并分析了其异同,揭示了两种语言中死亡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等。

并希望对第二语言学者更准确地使用这类委婉语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语;维吾尔语;委婉语[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96-01在一种语言中委婉语的功能也不可缺少的,它能把语言显得更美丽,更容易理解,不能直言直语的时候,利用它的功能来表达目的。

一、汉语中的死亡义委婉语现象汉语中代替“死”的委婉语很多,从古代以来最忌讳的是一个“死”字,一般情况下借用别的词语委婉语含蓄来表达,“死”字是从古代以来对人们带来一种不好的影响,人们不想用关于“死”的语句,不得不要用的情况下,用“死”字的委婉现象。

“死亡”的委婉语现象是不伤害别人的心,不会产生错误的理解。

以下是“死亡”的委婉语现象:1.按死亡对象不同(1)地位不同在古代皇上的死亡委婉称:驾崩、晏驾、薨。

大夫的死亡委婉称:卒。

一般的官员的死亡委婉称:逝。

士兵的死亡委婉称:不禄。

父亲死亡称为“失怙”;母亲死亡称为“失恃”;父母双亡称为“弃养”;妻子死称为“失俪、断弦”,“疾终”,“不禄”。

(2)长幼不同未满20岁而死的称为“ 凋谢”;老者、长着而死的称为“寿终”、“见背”、“身故”、“去世”、“过世”、“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就木”;未成年去世委婉称“天折 ”、“天亡”、“遇亡”、“早死”、“早逝”。

(3)性别不同女性死亡委婉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葬玉埋香、寿终内寝。

男性死亡委婉称:寿终正寝。

2.死因不同汉语中按照死亡原因的不同也分别:(1)自然而死的死亡义委婉语寿终正寝、寿终内寝、去世、百年、谢世、作古、四游、登仙、归西、羽化、永别、(2)非自然而死的死亡义委婉语遇难、揭难、遇害、殉国、牺牲、就义、殉难、殉、客死、凶死3.按感情色彩汉语中的死亡义委婉语按照感情色彩主要以下几类:(1)带褒义色彩的:捐躯、牺牲、阵亡,就义、眼睛闭上了、过世了、谢世、献身、舍身、舍生取义、捐生、效命、成仁、(2)中性的:闭眼、合眼、去世、没了、永眠、弃世了、断气、见马克思、与世长辞、升天、归天、就木、寿终正寝、走了、不在了、没了、葬玉埋香。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摘要: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委婉语;对比分析;透视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产生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

比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英汉民族都确定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存在着文化观念的差异。

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的范围来看,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性、犯罪、职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红楼梦》(前,$ 回)英汉版本中典型的“死亡”委婉语表达,来透视源语与目的语的异同。

英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同时与宗教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英语中的“ 死亡”委婉语大量源自《圣经》或其他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比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死去也就统统“归于尘土”(to return to dust/earth);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 偿清欠负大自然的债务”(pay one‟s debt to nature);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 应召到上帝身边”(to be called to God)等。

据统计,英语中类似的“死亡”委婉说法有400 多种。

然而,在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虽有道教、佛教以及回教等,但信仰者在整个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宗教也影响了与“ 死亡”有关的委婉语的产生。

汉语中“ 死亡”的委婉语多达>,$ 多种,如:走了、永别、玉陨香消、倩女离魂等。

本文结合《红楼梦》中一些典型的例子加以对比研究,发现以下特点:一、英汉宗教特色明显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 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 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人说:“ 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言语委婉语和非言语委婉语—英汉用法比较

言语委婉语和非言语委婉语—英汉用法比较

[摘要]委婉语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有两种表现形式:言语争非言语委婉语。

言语委婉语涉及死亡、性爱、个人隐私、教育、性别歧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会牵涉政治、军事、社会经济事件、国际关系、种族主义以及对人的称谓和大众传媒等领域。

非言语委婉语涉及人类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各个方面。

委婉语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它的使用因受到人类所接受的不同文化以及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的影响而千差万别。

英汉两种语言对委婉语的使用正是如此,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关键词]委婉语;言语和非言语委婉语;文化现象;语言现象;相似;差异性一、介绍早在二十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就宣称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任何规则的系统都与其他系统有着各种联系,而不是完全封闭或相互独立的。

因此,语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会与诸如社会系统或文化系统相互作用。

Lorry A.Samovar等人曾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写到,任何文化所使用的交际系统都采用了像口语、书面语和非言语行为等各种形式。

(1998:44)委婉语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最终表现为言语的和非言语二、言语的委婉语和非言语委婉语英语谚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 am thrifty,you are mean,and he is stingy.”我们注意到这三个词“thrifty(节约的),mean(吝啬的)and stingy(/b气的)”所表达的内涵实际上是相同的,但是当我们选择这三个词来谈论人的品质时却有微妙的差别,这其中就存在委婉语的现象。

说话人试图把自己和听话人说得好听一些.但完全没有考虑不在场的第三方。

由此可见委婉语在英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委婉语”源于希腊语中“euph6mismos”一词,其中“ell”意为“好好地”,“ph/!me”意为“讲话”或“说话”。

《柯林斯英语字典》给此词的定义为“委婉语是人们谈论某些令他们本人或其他人感到不愉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一种礼貌的用语或表达方式。

委婉语

委婉语

委婉语委婉语1.和死有关的委婉语不管在哪种文化中,人们普遍忌讳的词之一就是“死”。

当人们不得不提到它时,往往使用一些比较委婉、不那么刺耳的说法来代替。

于是,出现大量关于死的委婉语。

比如:to go to the heaven (上天堂去了);to go to a better world(到极乐世界去了):to go to another world (到另一个世界去了);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向大自然还债了);to pass away (去世了);to be gone (走了);to breathe one’s last (咽气了);等等。

死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用委婉语在陈述这一事实时多数用了比喻的手段,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

另外,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受完了罪还完了债,一切就了结了。

2.和疾病有关的委婉语死亡意味着向生者告别,是一件悲哀的事,然而和死亡相比,一些疾病也令人难过。

因此,直接谈论这些事往往被视为粗鲁和没礼貌。

艾滋病在西方社会已变成一种非常普通的疾病而又苦于没有治愈方法和控制的有效措施,人们谈之色变而避之不及,因此艾滋病被冠以社会疾病(social disease)。

对难以医治的癌症(cancer)人们称之为绝症(terminal illness) 或仅用字母 C 来替代。

其他疾病如麻风病(leprosy)被称为Hansen’s disease; 肺结核(tuberculosis )成了T.B; 狐臭(body odor)被称为B.O;变秘(constipation)被称为紊乱(irregularity);唑疮(acne)被称为问题皮肤(problem skin)。

而其它的性病(veneral disease)人们用V.D.来代替。

如果一个人疯了,就称他脑子有问题(soft in head), 或是不在状态(not all the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的各种委婉说法》
简要:死的各种委婉说法
(一)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二)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

16~19岁为“上殇”。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

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

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四)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五)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七)其他常见
坏人死了叫翘辫子或回老家,
亲人或朋友死了叫去世,逝世,
小孩子或未满18岁的死了叫夭折,突发死亡叫遇难,高僧之死叫坐化。

崩:是称天子之死。

(崩是自上坠下的意思)
升霞:是称天子之死(潘岳《征西赋》:“武皇忽其升遁。

亦称(“登遇”)
星驾:是称天子之死。

薨: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唐代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说法有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等。

卒:称大史之死。

(卒是终的意思)
不禄: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安心死去)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古时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失怙:是自言父亲之死(怙是依靠的意思,失怙就是失去了依靠)
失恃:是自言母亲之死。

(恃是依靠的意思,失恃就是失去了依
赖。

《诗经》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
殉:称有所作为、追求理想、道义而舍生。

殉国: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文天样作为
民族英雄,人们称他的死为“以身殉国”)
殉道: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

(《孟子。

·尽心》“天下
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殉节: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殉难: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遇难: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揭难: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

(推音黎)
藏难:是称领袖人物、革(蟹)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遇害:称因人为伤害而死 (如被杀害)
田径:是称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者。

(如在战场上最后战死者)
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就义,即成就义)
逝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去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旧时称年长者之死。

行将作古的人
永别:称亲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称容于或妻子称丈夫之死(即分开之意)。

陨:是称元帅、大将之死。

(如将星陨落)
溺:称末成年人之死,亦称找死者。

夭:称幼年人之死。

困:古称上等人物之死。

随:称饿死者。

羽化: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苏拭《胡堑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弃养:对父母去世约婉称。

(父母去世,子女不能奉养,锁甜。

弃养。

迁化:谓一般人之死。

(《汉书;外戚传》):“恕迁化而扬下令,魄
放逸以飞。

圆寂:是称佛或僧侣的逝世。

涅磐:称佛之死。

见阎王:谓作过坏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含贬义,对作过坏事为人的死亡代称。

驾鹤西去:死的婉称。

撒手人寰:人寰指人间,撒手人寰指离开人间,即死亡。

归西:也是死亡的意思。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