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经方解读(八十六)

合集下载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组成?用法〕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怀牛膝30克,生赭石轧细30克,生龙骨捣碎15克,生牡蛎捣碎15克,生龟极捣碎15克,生杭白芍15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捣碎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水煎服。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18克,钩藤后下12克,石决明先煎30克,山栀、黄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水煎服。

〔主治?方解〕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证。

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红如醉,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口呙斜,甚至跌仆不知人事,或成偏枯,脉弦长有力。

因於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故出现阳亢风动之证。

风阳上扰,故见头晕目弦,脑热耳鸣,心烦面赤;肝阳上亢,肝气横逆,血随气乱,阻塞经络,或蒙敝清窍,轻则口眼歪斜,肢体活动不利,重则突然昏仆,发生偏枯(即半身不遂)《素问?调经论》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是此意。

脉弦长有力,亦是肝阳上亢之象。

本方证之病机虽然是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但治证是以阳亢风动为标急,故宜急则治其标,立法以潜镇亢阳为主,兼以滋补肝肾。

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能滋养肝肾,为君药。

臣药为两组,一组是代赭石重镇降逆;生龙骨、牡蛎潜降肝阳,一镇一潜,共助君药潜镇气血上逆,平熄上亢之风阳,四药合用,可镇肝熄风,以治其标。

另一组是龟板、元参、白芍、天冬滋补肝肾之阴以制阳,肝阳不亢,肝风自熄,以治其本。

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单纯镇肝,则肝气受抑,影响其条达之性,不利於肝阳之平降,故佐以茵陈、川楝子、麦芽即可清泄肝阳之有余,又可疏达肝气,以顺肝性,使亢阳易平、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与麦芽同用和中护胃,以减轻诸金石类药碍胃之弊,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

天麻钩藤饮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分析

天麻钩藤饮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分析

天麻钩藤饮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分析一、天麻钩藤饮的组方理论基础1.理气疏肝:高血压病常伴有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天麻钩藤饮中的天麻和钩藤具有理气疏肝的作用,能够缓解血管收缩和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心脏和血管的状况。

2.清热降压:高血压病中的高血压往往伴随有热病变,天麻钩藤饮中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降压的作用,能够降低血压并改善血液循环。

二、天麻钩藤饮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1.临床观察研究:一些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例如,一项对160例高血压患者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接受天麻钩藤饮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2.随机对照试验:一些随机对照试验也对天麻钩藤饮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

例如,一项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服用天麻钩藤饮6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3.动物实验研究: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也支持天麻钩藤饮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对高血压模型大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后,大鼠的血压明显下降,心血管功能得到改善。

三、天麻钩藤饮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1.舒张血管:天麻钩藤饮中的天麻、钩藤等草药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2.抗炎降压:天麻钩藤饮中的丹参具有抗炎作用,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炎症介质水平,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压。

3.调节自主神经:天麻钩藤饮中的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够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从而减少血管紧张和血液储备,降低血压。

四、天麻钩藤饮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1.天麻钩藤饮在临床应用中副作用较少,但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

2.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低血压患者应慎用天麻钩藤饮。

3.在使用天麻钩藤饮的同时,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避免摄入高盐食物。

天麻钩藤饮辨治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效果

天麻钩藤饮辨治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效果

天麻钩藤饮辨治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效果天麻钩藤饮是中医传统名方之一,具有调理肝阳上亢、治疗高血压等功效。

经过临床实践,天麻钩藤饮在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天麻钩藤饮的配方成分及药理作用、临床疗效三个方面对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一、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是中医中的一种病证类型,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肝阳上亢有关。

肝阳上亢是指肝气郁结,肝阳上亢,从而导致阴阳失调,气机升腾,上犯头目,引起头痛、眩晕、耳鸣、目赤、口苦、咽干、烦躁、失眠等症状。

在西医学中,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伴有心脏、脑血管和肾脏等器官的损害。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导致肝气郁结,气机升腾,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高血压病证。

二、天麻钩藤饮的配方成分及药理作用天麻钩藤饮是由天麻、钩藤、生姜、甘草组成的中药复方,具有清肝平热、祛风定痉的功效。

天麻具有镇静安神、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痫等症状。

钩藤有祛风定痉、平肝降压、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中风、痉挛等症状。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化湿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呕吐泻泄等症状。

甘草具有和中理气、缓急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调节中药配伍,加强药效。

天麻钩藤饮具有清肝熄风、平肝降压的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

三、临床疗效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满足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患者30例,男女各半,年龄在40岁至60岁之间。

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高血压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口干等,体检结果显示明显的肝阳上亢证表现。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每日1剂,分二次饮用。

每剂天麻钩藤饮的组成为:天麻10克、钩藤15克、生姜3片、甘草5克。

每次加水煎煮后分为两次饮用,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脑梗中风_经方治疗方案

脑梗中风_经方治疗方案

一、脑梗中风经方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活血化瘀:针对气血瘀阻所致的脑梗中风,以活血化瘀为主。

(2)祛痰降浊:针对痰湿内阻所致的脑梗中风,以祛痰降浊为主。

(3)平肝潜阳:针对肝阳上亢所致的脑梗中风,以平肝潜阳为主。

2. 经方选择(1)活血化瘀类经方1)桃核承气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脑梗中风。

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2)血府逐瘀汤:适用于血瘀阻络型脑梗中风。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

(2)祛痰降浊类经方1)涤痰汤:适用于痰湿内阻型脑梗中风。

组成:半夏、胆南星、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

2)二陈汤:适用于痰湿阻络型脑梗中风。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3)平肝潜阳类经方1)天麻钩藤饮:适用于肝阳上亢型脑梗中风。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白芍、甘草。

2)镇肝息风汤:适用于肝阳上亢型脑梗中风。

组成:牛蒡子、白芍、玄参、天冬、龟板、代赭石、茵陈、甘草。

3. 方剂加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适当加减药物。

如兼有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兼有血虚者,可加当归、熟地黄;兼有痰热者,可加黄连、黄芩;兼有瘀热者,可加牡丹皮、赤芍。

4. 服用方法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早晚分服。

二、注意事项1. 脑梗中风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2.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

3.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针对病情严重者,应结合西医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

总之,中医经方治疗脑梗中风具有显著疗效,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应注重日常调养,以促进康复。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观察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观察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观察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长期的血压升高。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

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麻钩藤饮是一种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由天麻、钩藤、酸枣仁等草药组成。

根据中医理论,该复方药物具有降血压、调节血管张力等作用。

为了观察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

本次观察对象为20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在40岁至70岁之间。

这些患者均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降压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如限制盐摄入、适量运动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天麻钩藤饮治疗。

观察周期为3个月,每月进行一次复查。

观察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每次复查时,进行指标的对比分析。

经过3个月的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如下。

在第一个月的复查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分别为150±10 mmHg和155±1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舒张压分别为95±8 mmHg和100±10 mmH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率分别为80±6 bpm和85±8 b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分析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能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这说明该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而心率变化较小,说明该药物对心脏没有明显影响。

本次观察只是一项小规模的临床观察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观察结果。

还需要深入研究其具体的治疗机制,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

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头痛肝阳头痛证候: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9g,川牛膝、钩藤各12g,石决明18g,山栀、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水煎,分2-3次服。

解析:阳性药:杜仲平性药:天麻、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阴性药:钩藤、决明子、栀子、黄芩、益母草君药:天麻、钩藤杜仲:甘,温。

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天麻:甘,平。

归肝经。

熄风止痉,平抑肝阳。

川牛膝:甘、微苦,平。

归肝、肾经。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桑寄生:苦、甘,平。

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夜交藤:甘,平。

归心、肝经。

安神养血、祛风通络。

茯神:甘、淡,平。

归心、脾经。

宁心、安神、利水。

钩藤:甘,微寒。

归肝、心包经。

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决明子:甘、苦,微寒。

归大肠经。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栀子: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益母草:辛、苦、微寒。

归心、肝、膀胱经。

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以阴性药物为主,针对热证;君药以平肝息风为主,针对实证。

方剂中,天麻、钩藤、决明子,平肝息风;栀子、黄芩,清泄肝热;益母草、川牛膝,活血化瘀;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诸药合用以平肝息风为主,清泄肝热为辅,兼顾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养心安神。

适用于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者。

高血压——变通天麻钩藤饮(张学文方)

高血压——变通天麻钩藤饮(张学文方)

高血压——变通天麻钩藤饮(张学文方)【组成】天麻10g,钩藤10g,磁石30g(先煎),菊花10g,川牛膝15g,地龙10g,川芎10g,生龙骨30g(先煎),草决明20g,杜仲12g,桑寄生15g,栀子10g,炒麦芽10g。

【功效主治】平肝息风,益肾活血。

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头麻,耳鸣,腰酸,肢乏,烦躁易怒,手足肿胀,血压高,或睡眠不佳,脉弦数者。

【方解】此方为针对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设。

此类病人临床十分常见。

镇肝熄风汤虽为常用,但其力甚猛,胃弱者不宜。

天麻钩藤饮清肝安神虽优,平肝益肾活血之力不足。

故变通此两方之义,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而拟成此方。

方中用天麻、磁石、生龙骨平肝阳之上亢,钩藤、菊花、栀子、草决明清泄肝热,重用草决明还可通便泄热,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地龙通经络而降血压,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炒麦芽健脾护胃,防止重镇药损伤胃气。

全方具有清肝平肝、益肾活血、通络降压之功效。

【按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临床许多病证时常见发病机制,高血压病中尤其多见。

我们临床观察到,此类病人多在中年以后,肝肾日衰时发病,其病主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但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病过程,且多有肝气郁结,肾虚血瘀、便难络阻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针对瘀血阻络、便干腑气不通、血脂高、动脉硬化等因素,故方中选用草决明、地龙、牛膝等品。

据实验研究三药均有较平和的降血压作用,草决明还可降血脂,磁石、杜仲、桑寄生补肝肾之阴而性不滋腻,故可久服以收功。

该方经数百人试用,证明疗效确著。

当然由于体质因素差异,在具体应用时,应该结合病情轻重,体质强弱作相应的加减,以求方证更加贴切,取得更理想的疗效。

【方源】《疑难病证治》。

马云枝教授临床应用天麻钩藤饮经验

马云枝教授临床应用天麻钩藤饮经验
1 脑出血后遗症—头痛
1.1 医案 患者甲,男,54 岁,于 2017 年 11 月 12 日初诊,主诉:
头痛不适 1 年余,患者于 2016 年 10 月 23 日突然出现左侧肢 体无力,伴头晕不适,无意识丧失,急至石家庄第二人民医院 查头颅 CT 示脑出血,量约 5 mL,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现生活 可自理,近 1 年来反复出现头痛不适,每日凌晨 4~5 时发作 伴加重,伴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咽干,曾在河南大学淮 河医院检查 CTA 示左侧颈内动脉硬化,用药不详,症状未缓 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平素喜饮酒。体格检查:慢性病容, 精神一般,行走拖沓,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构音含糊, 双上肢肌力基本正常,左上肢肌张力增高,霍夫曼征弱阳性。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中风,头痛,肝阳上 亢,脉络瘀阻;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头痛。方药:天麻 18 g,钩藤 20 g,石决明 30 g,桑寄生 10 g,茯神 30 g,首乌 藤 30 g,黄芩 10 g,川牛膝 10 g, 盐杜仲 10 g,干益母草 30 g, 炙甘草 3 g,川芎 18 g,谷精草 10 g,细辛 3 g,16 剂,水煎服; 尼麦角林片,2 片/次,3 次/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 片/次,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4.001
马云枝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名老中医,从 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 40 余年,对天麻钩藤饮临床 应用有独到见解,且屡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 现将马师运用天麻钩藤饮临症验案摘录 3 则,介绍如下。
1 次/日。 1.2 头痛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脉络拒急或失养,脑络不利,以自觉头痛为 临床特征的常见疾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 中。《内经》记载为“脑风”“首风”,并认为病因不外乎外感、 内伤;汉代长沙太守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太阳、阳明、少 阳、厥阴病头痛;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医书多分头 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 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 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1.3 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麻钩藤饮——经方解读(八十六)
【组成】天麻(9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15克);硃茯神(9克)。

【煎服法】取上药放入500毫升水中,煮取约250毫升,分二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讲解】本方主治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本方证为肝阳偏亢,风阳上扰,以致头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

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硃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药。

【临证应用】本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功效。

可用于此等原因所致的多种病证。

用于肝阳头痛,证见头痛多在两太阳部,或全头皆痛,急怒则作,面色红赤或青白,本方可用,若脉弦细而劲,头脑攻痛甚重者,可加生赭石、夏枯草、羚羊粉等。

用于肝风眩晕,其晕甚重,如坐舟船,头中自感轰鸣,劳怒则剧,畏热喜凉,脉多弦大有力,午前较可,午后渐重,可用本方加石决明一至二两,生白芍,杭菊花,珍珠粉等。

用于肝热失眠,肝藏魂,肝家热盛,魂不得宁,故夜引不能安寐,本方中栀子、黄芩、凉肝清热,石决明、钩藤,平降肝阳,夜交藤、硃茯神安神志,故可治此类失眠。

用于肝阳化风,肢体抖动,急躁、兴奋、神情专注时则剧,入睡则魂安不扰,抖动亦停,可用本方以熄风止颤。

用于肝风上扰,挟痰热上运,闭心窍则神昏不语,阻络道则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本方中再加郁金、石菖蒲、地龙、竹沥水等。

【文献摘录】胡光慈:“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

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

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

并辅夜交藤、硃茯神,以安神失眠,缓解其失眠。

故为用于肝厥头痛、晕眩、失眠之良剂。

”(《杂病证治新义》)
包潘良——在线辅导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