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8-005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教案: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3. 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4. 实验操作: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2.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量长度的工具(如卷尺)、测量时间的工具(如秒表);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比赛,提问:如何计算运动员的平均速度?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的平均速度。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路程为200公里,行驶时间为3小时,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上述例题的答案,并进行讲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将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2. 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的平均速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2小时内行驶300公里的速度;(2)从学校到家里,路程为5公里,行驶时间为15分钟,求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 答案:(1)速度 = 300公里 / 2小时 = 150公里/小时;(2)速度 = 5公里 / (15/60)小时 = 20公里/小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s/t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 了解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方法。
【学习重点】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 时间的测量。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 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 估读 值。
2. 使用停表: 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3.停表的读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 )+大表盘示数(s )若小表盘分针不过半,按照0-30 s 读数;若小表盘分针过半,按照0-60 s 读数。
4.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 = st;测量的物理量是 路程 和 时间 ;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 和 停表 。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想想议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归纳】1. 实验原理:v =s t2.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路程s 和时间t 。
3. 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4.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想一想,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进行讨论,并完成填空。
5. 实验器材的作用停表图1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动力,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大表盘示数(s),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想一想,搭建斜面时,斜面的坡度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为什么?6. 实验注意事项: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用刻度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知识梳理】1. 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
3. 求平均速度的公式:v=(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4.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2)实验原理:v=(3)实验过程:①使斜面保持很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速度较,方便计时。
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1;③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④根据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和小车从斜面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25.测量平均速度【达标测评】1.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既可以取时间相同时,比较的长短;也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
在田径运动会中,看台上的观众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而终点裁判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
2. 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 .4s-8s 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 .0-8s 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3.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10m/s 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上图中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 图象.4. 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 ,用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前4min 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B .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375m/sC.乙同学第4min 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180m6.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5s ,跑在最第2题图 第3题图第5题图 第6题图前面的小车是 。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物理教案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测量平均速度这课的教案怎么设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物理,供各位教师参考。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温故而知新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4、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合作探究一、问题的提出:如下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上图中标出来(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六、评估交流: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训练1、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202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课堂导入部分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我将尝试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 利用软件的互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3.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推荐优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讨论和答疑,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过程及实验操作,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 设计多媒体课件,结合视觉、听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用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2. 教学软件:运用物理教学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实验,提高学习效果。
- 应用题中,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物体运动,如风向、摩擦力等。
- 实验题中,要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测量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时要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 图表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从图表中找出规律,并进行合理推断。
- 综合题中,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注意考虑实际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停靠时间、路况等。
4. 图表题:根据图表数据,分析物体平均速度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学生讨论、回答: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3、进行实验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公开课教案)2022年人教版 2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二、实验:测【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列图所示:学生讨论、答复: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 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 340m/s,人喊话后 0.2s 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学 习 过 程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 10min 走了 3km,停止 5min 后,又以 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 5min 求;前 10min 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 与 学 反 思
金 属 片 图7
学科
2012 年 9 月 17 日
s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编号:WL8-005
物理
题 目 学 校 设计 来源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学习 方法
导
学
案
设
计
课时 1 物理
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 为什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星火 一中 教者 自我设计 王影 年级 教学 时间 八年
5. 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 40m 的路程,每隔 10m 作 一记号.选出 4 位记时员分别站在 10m、20m、30m、40m 处;让该运动员 跑完 40m 路程即告实验完 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 是_______和_______; (2) 实 验 原 理 是
图9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 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 T14 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 铁路线长 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 T13、T14 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到站时间 „„ 16:11 20:11 8:04 T13 发车时间 14:40 16:16 20:23 „„ 到站时间 9:03 7:23 3:14 „„ T14 发车时间 „„ 7:28 3:26 15:45 (1)T13、 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 T14 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 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用 km/min 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 与 T14 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 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观察实验法 三、
1. 小明在利用图 7 进行 “测平均速度” 实验时, 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
一、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
﹚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
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1 2 达 标 测 评 3 路程 S1=75 cm S2=75 cm S3=75 cm 运动时间 t1=2.6s t2=2.5s t3=2.4s 平均速度 V1=28.85 cm/s V2=_____ cm/s V3=______ cm/s
二、 1. 实验原理;
v=______ cm/s 2.(3 分)小明同学想利用图 8 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 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0 1 2 3 4 5 6 7 8 91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猜想:
5.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 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 20m 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 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 2.9s、5.5s、7.9、 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 100 m 的平均速度是 ; (2)小高在第 个 20m 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 有什么建议?
图8
0
编号:WL8-005 (1)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 7 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3.如图 9 所示,一列长为 120 m 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 3000 m 长的大 桥, 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 100 s, 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 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 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 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 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 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 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 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 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 30S,有些是一圈 60S,分度值分别是 0.1S 和 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 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 尺的正确使用的。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 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 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 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 单位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