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案例
初二历史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初二历史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初二历史教案要如何准备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二历史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能列举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
2、分析:学习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难点: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三、学习过程(一)知识网络梳理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二)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
当时参会的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副国务卿史密斯在佩服中国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才能的同时,只能摇摇周恩来的胳膊。
材料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机场徐徐降落。
当尼克松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的时候,就向前来欢迎的周恩来伸出了手。
他们紧紧握手,足有一分钟。
后来,尼克松说,这是为了纠正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
请回答:(1)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拒绝同中国代表握手?(2)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史实有哪些?(3)从20世纪50年代的拒绝握手到20世纪70年代的主动握手反映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4)1972年尼克松访华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签署了《》,之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
初二历史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达标检测:1下列哪一项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A、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B、推动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举行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2、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苏联的支持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C.中美关系改善D.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3、1972年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 )A.基辛格B.尼克松C.布什D.克林顿4、《上海共识》与哪次外交活动有关?( )A、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B、2001年APEC会议C、亚非国际会议D、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5.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A.上海APEC会议B.上海合作组织会议C.万隆亚非会议D.昆明世界博览会6、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C、上海APEC会议D、上海合作组织7. 下列关于中美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双方敌对长达20多年B.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双方签署《建交公报》C.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秘密访华D.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并表示不支持“台独”8.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在XXX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基本情况;知道XXX访华和《中美联合公知识与能力报》的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了解中日建交的情况;掌握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自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增强热爱祖国、立志研究、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在XXX合法席位的恢复;XXX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承办XXX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左侧是XXX,中间是XXX,右边是XXX)2018年,是中美建交39周年。
三十九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之时,中美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虎视眈眈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呢?看图片,这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现转圜的漫画,历史上将其称作“乒乓外交”。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恢复在XXX的合法席位1.图片展示:XXX总部前飘扬的中国国旗2.教师提问:中国在XXX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提示:1971年第26届XXX。
3.教师讲述: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二战”后期,同盟国在XXX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XXX,美、苏、英、法、中五国为XXX常任理事国。
所以,中国是XXX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XXX 的席位被XXX长期窃据。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把握中国在外交事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1.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中国在外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外交事业的复杂性;2.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国际政治背景,解读历史事件和事实;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外交工作中的复杂性;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某些国际事件,让学生感知和领悟国际形势。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国家之间签订的协议以及国际组织,并谈谈作用及意义。
2.讲授(30分钟):讲解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历程。
包括:晚清外交、抗战时期外交、新中国外交,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战略等。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中美贸易战”为例,通过分析贸易战的背景、原因、结果,让学生了解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并让学生从中体察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外交工作的重要性。
4.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中国在外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如何看待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3.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5.练习(30分钟):让学生掌握分析国际形势、进行外交工作的方法,以世界某一热点事件为背景,通过团队合作,模拟开展外交斡旋、谈判等外交活动。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以外交事业为主题,以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世界热点事件的模拟,让学生掌握分析国际形势和进行外交工作的方法。
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对外交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案

备课教案三、课堂总结:四、巩固提升:1、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
尼克松访华()A.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2、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
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
“这一时刻"是()A.中美正式建交B.抗美援朝胜利C.基辛格访华D.中日建交五、课后作业(扫描二维码)教学反思:(自我评价)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内容却是离学生生活最为遥远的。
而且涉及很多资料,学生学起来可能仅仅就是对一些时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认识中美关系在70年代缓和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而我认为本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德育的教育,在于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我的设计思路比价清晰,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节课是在疫情期间利用线上模式进行的教学。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是一直以来所有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相信每位老师也都做了尝试。
我利用腾讯会议的直播形式进行的教学。
可以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虽然是屏幕之间的,也不会让学生感觉我们距离有如此之远。
而且直播形式学生完全可以参与到互动中来。
不足之处在于我认为和传统面授相比,线上直播方式缺少一种情感眼神的交流,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随时随地都在捕捉学生的听课情况,但是线上教学无法实现。
所以我认为线上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对学校教学的一种补充与辅助,但是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liuxue86(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四、系统总结: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二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询答案。
3.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国逐渐走向“双赢”。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乔冠华,因为他出色的文采和作为一代外交家在中国外交舞台上的演出,曾经使太多的中国人感受到激情和振奋。
毛泽东曾经说:“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足见他早年国际评论文采的飞扬和见识的犀利;而后来在外交领域的超俗作为,也足以使他彪炳中国外交的史册。
你知道乔先生因何事而开怀大笑吗?二、自主学习(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建交1.美国敌视新中国: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2.建交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建交主要过程:(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2)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外交事业是国家间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
在世界变局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外交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教案旨在介绍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外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案内容:
一、外交事业的定义和意义
1. 外交的基本概念
2. 外交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二、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外交的起源和发展
2. 现代外交的兴起和演变
3. 当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三、外交的基本原则
1. 平等互利原则
2. 不干涉内政原则
3. 和平解决争端原则
四、外交的基本任务
1.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2. 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合作
3. 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外交事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增强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天津市青光中学陈丽丽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向我们讲述了50年代中期以后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其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即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70年代、新时期。
从三个外交时期的学习中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历程,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政策,从中领略著名外交家的风采,明确新中国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对于感官上的东西(例如图像、声音、录像、动画等)十分感兴趣,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课内容距离学生较远,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选用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
二、教学目标依据学生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弱的特点,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日两国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布置,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和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懂得欣赏他人的观点。
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初步形成表达历史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2.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注重现代课程理念、多媒体技术与本课的整合,实行开放性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三级建模,构建高效课堂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案例
大新庄中学郑老师
教育的改革在全国迅速的开展着。
随着丰南区教育局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及三级建模推进工作,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都在加强,并以此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下面,我对《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我将从背景分析,案例描述,感悟与思考等方面进行阐释。
背景分析
随着丰南区教育局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及三级建模推进工作,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学要带给学生怎样的收获?新课程标准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一是把握基本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进一步熟悉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三是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
一句话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八年级下册是中国现代史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这两部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介绍了中共在探索和建设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各项成就。
其中第五个主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外交和国防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革大业保驾护航。
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从而树立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良好形象。
要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的外交成就。
《外交事业的发展》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外交事业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案例描述
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事业上可以说是好戏连台,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外交都有哪些外交成就。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又有哪些外交成就。
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并且自己能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
设计目的:八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比较片面,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师:老师出示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况。
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中国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
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
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设计目的: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增加些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前之后的历史;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讨论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分析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3)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图说历史,出示图片“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
随即可解决课本81页动脑筋的问题。
1979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设计目的:1、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4)生:合作探究:联系中美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看法?
中美建交的影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生:讲述图片《乔的笑》
(2) 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的席位的阻力是什么?中国是如何冲破这种阻力的?意义何在?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请结合所学知识课本81页文字,回答以上问题。
小结: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中日建交”
联系第一目“中美关系正常化”,讲清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
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1.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利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亚太经合组织”并追溯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此次会议的主题和通过的《上海共识》,认识到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目前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多边外交活动。
同时简要介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设计目的:在“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增加了一些有关亚太经合组织的内容。
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可以使教材结构更加完整,更能增强学生对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其他外交成就
合作探究: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并探究原因。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设计目的:把教材的难点之一“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以合作探究方式处理,可以在总结我国外交成就的基础上,全方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从而突破难点。
感悟与思考:
八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比较片面,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我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在教材处理上我始终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
在这两条原则的指导下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1、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2、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可以使教材结构更加完整,更能增强学生对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把“中日建交”内容也展示在板书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对现实中中日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可以联系钓鱼岛问题。
把教材的难点之一“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以合作探究方式处理,可以在总结我国外交成就的基础上,全方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从而突破难点。
4、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5、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对课堂的指导效果。
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国现代史的线索和史实。
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