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合集下载

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70 年:历程、现状与展望

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70 年:历程、现状与展望

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70 年:历程、现状与展望作者:刁伟涛来源:《财政监督》 2019年第19期刁伟涛【摘要】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70年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可进一步划分成1949-1961年的“建设公债、零星尝试”阶段和1962-1978年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阶段;而后一个时期可划分成1979-1993年的“改革探索、边缘生长”阶段、1994-2014年的“平台融资、债券试点”阶段以及2015-2019年的“省级债券、规范发展”阶段。

通过进一步回溯整个中国财政史中地方政府债务的出现背景和发展渊源,从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视角来看待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70年,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演变脉络和内在逻辑,也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启示。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70年历程地方债券地方债务史一、导言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也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这70年的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的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和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到60年代和70年代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从80年代的地方举债逐步出现和基本建设资金“拨改贷”,到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和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从21世纪00年代的国债转贷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到10年代的地方债务清理甄别和省级政府债券的全面发行等,可以说是既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

通过梳理地方政府债务的这70年历程,并且进一步回溯整个中国财政史中地方政府债务的出现发展和背景渊源,从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视角来看待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70年,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演变脉络和内在逻辑,也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启示。

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纵观新中国70年的发展,存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国内区域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区域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

年月(下)一、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背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区域(即一个地区)能否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从而赢得发展,既是一个时髦的热点话题,又是时代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为人们关注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等概念成为一十分热门的话题。

不但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在研究,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普通百姓都在发议论、谈见解。

涉及区域发展时,这一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

一些省、市、区之间也在实施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

(二)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向地方分权的30年,是政府向社会放权的30年。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转变。

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性分权同时进行,权力下放的领域从经济管理扩及计划和资源分配。

中央政府把部分行政和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形成了地方的相对独立行为主体地位,赋予了地方自身发展的责任与荣誉,从而为地方之间的横向竞争提供了基础并形成了压力。

(三)区域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1949年以来,从地区发展战略角度可以将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战略和之后的非平衡发展战略以及目前提出和实施的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指导下,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在宏观政策上向沿海和发达地区倾斜,所以随着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明显扩大,并已成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竞争力不是一个能直接衡量的特征变量,评价竞争力首先必须构建一定的理论模型,根据模型来进行指标体系的选择。

如何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是区域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

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

外 的各 级地 方政府 。之所 以如此 ,一 则在 于省 级政 府与 中央政 府关 系 紧密 ,行为 带有 明显 的 国家
色彩④;再 则 囿于笔者 的知识 ,难 以对其 进行更 深 入 的分析 。即便 如此 ,由于 省级 政 府是 中央政
权 在特定 地域 的最 高代 表 ,所 以该地 域 中的各 级地方 政府 的行 为变 化也 反映 了省级 政府 的态 度与
已经成 为地 方治理 的首要 主 体 ,通过 自身的改革 和调 整 ,基 本适 应并 推动 了社会 经 济的
发展 。与此 同时 ,地 方治理 的主 体在增 多,治理 空 间在调 整 ,治理 问题也 在增 加 。地方
政府 原有 的 治理 方法 、手段 和技 术难 以应 对这 些新 的变化 ,因此地方 政府 必须进 行 改革
新 的发展 与特 点 。最后 一部 分是 总结 。
收稿 日 : 081 0 期 20 . . 07
① ② [ ]托 尼 ・ 奇 :《 人 摸 象 : 中国 地 方政 府 分析 》 经 济 社 会 体 制 比较 》 20 美 赛 盲 ,《 06年 第 4期 。 关 于 省 与 中 央 的关 系 ,参 考 李 芝 兰 《 越 零 和 :思 考 当代 中 国 的中 央 地 方 关 系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20 跨 ,《 04年 第 6期 。
作者 简介 :杨 雪冬 ,中央编 译局 当代 所研 究 员
( 京 10 3 ) 北 00 2
对于 研究 中 国政 治 的学者 来说 ,要 全面 准确 地描 绘 和 分 析 中 国地 方政 府 近 3 0年 的改 革 和 变 化 ,是 一项 痴人 说梦 的工作 ①。然 而 ,在 中国 改革 开 放 3 0周 年 之 际 ,当许 多 学科 都 在 对 中国 各 个 领域 的 改革发 展进 行 回顾 的时候 ,笔者 仍然 愿意 冒贻 笑大方 的风险 ,根据 自己的知识 积 累和知

中国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

中国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

中国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导读]中国面对的所有基本结构性问题,它的背后都是体制问题,如果这个体制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结构性问题很难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体制落后是所有经济落后最根源的问题。

当前,关于中国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基本上获得了共识,比如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已经写上大部分的结构性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

但是这里我想指出,对中国结构性问题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中国有这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个认识很不足。

中国面对的所有基本结构性问题,它的背后都是体制问题,如果这个体制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结构性问题很难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体制落后是所有经济落后最根源的问题。

国际间学者最近在研究中国结构性问题时有一个发现,对中国和美国的资源配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效率比美国低50%,意思就是说,如果中国能够改变自己的结构性问题,能够修正自己的结构性问题,哪怕不再增加投资,中国的经济还能再增长50%出来,这本身就告诉我们中国有巨大的潜力。

公认的几个中国结构性问题公认的中国结构性问题有哪些呢?第一个被公认的问题,是中国过去30年里快速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是出口。

现在国际间和国内都公认,以出口推动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靠出口来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让全世界的人来买一个世界最大国家的出口。

为什么中国一直靠出口来推动,为什么经济增长这么依赖出口推动?核心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这也是现在公认的问题。

内需不足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消费水平低,换成统计数字,含义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占G D P的比例低,中国老百姓消费占G D P比例中是全世界国家里最低的。

不仅仅是中国老百姓消费占G D P比例低,而且过去几年里这个比例一直在下降。

如果我们只看老百姓的消费,消费的绝对水平是在上升,但是消费增长的速度低于G D P增长的速度,所以这个比例过去这些年里逐年下降,这导致了中国的消费不足、内需不足。

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

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
面 影 响 需 要 明确 中央 与 地 方 政 府 之 间 关 系、 改 革 政 绩 考核 制 度 、 强 化 约 束机 制 ,将 是 一 个循 序
渐 进 的 长期 过 程 。
【 关

词 】政 区竞争理论 ;旅 游地政府竞争 ;双 重效应 ;过度竞争 ;消解
【 中图分 类号 】F 9 【 50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9 05—16 (0 2 1— 0 8—0 3 1 2 1 )0 0 7 7
第2 8卷 第 15期 3
21 0 2年 2 月
湖 南财 政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J un lfH n nFn nea d E oo i n e i o ra u a i c n cn m c U i r t o a s v sy
l 2 Ⅳ0 3 f 8 . .1 5 Fe 2 2 b. 01
景 区 门票 涨 价 、遍 地 开 花 的 同类 旅 游 产 品 开 发 、 展 ,产业体 系不 断 完 善 ,产 业 功 能 逐 步 释 放。 雷声大雨点 小 的 区域旅 游合 作 等 ,引 发社会 各 在这 一过 程 中 ,各 地 出现 了一 些 独 特 的 现 象 , 界人士关 注 。专 家学 者从 不 同 的角度 对上 述 问 受 到普遍 关注 ;学 者提 出了不 少 建议 ,相关 部 题进行研究 并 提 出对 策措 施 ,但事 情 并没 有得 门采取 了相应 的措 施 ,但 成效 不 明显 ,有 些甚
地方政府竞争 : 理 解 中 国旅 游 经 济 现 象 的重 要 视 角
李 庆 雷 杨 春 和
( .云 南师 范大 学 旅 游与 地理科 学 学 院 ,云 南 昆明 1 2 .云 南农 业大 学 人文 社 会科 学学 院 ,云 南 昆明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1.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

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

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王凤荣董法民摘要:市场化是我国30多年来渐进式改革实践的基本取向,而政府行为在市场化演进中的作用却是理论界聚讼不休的焦点问题。

中国式分权背景下,政府行为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演进中的作用机理及其逻辑框架为:由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驱动的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间的市场整合具有双刃效应。

利用K r ug—grl an专业化指数计算全国30个瘩1999—20t0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在控制了各种变量之后,使用G M M 方法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中旨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积极竞争(即顺市场力量)促进了地区专业化,而地方保护主义等消极竞争导致地区逐渐封闭并形成大而全的产业体系。

此外,还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效应和跨时效应。

关键词: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地方保护;地区专业化一、引言市场化是我国30多年来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取向,也是缔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之一①。

市场化改革的题中之意在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逐渐增强,而政府行为(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弱化。

因此,市场化与政府行为在理论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改革实践中更是如影随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和分税制改革打破了此前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

与财政分权相对应的是政治集权,这种基于政绩考核的制度性安排向地方政府提供了市场化的激励。

正是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式分权制度②,内生决定了地方政府之间必然会展开竞争。

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税收、公共服务等手段吸引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通过地方保护等手段限制要素的流出③。

许多文献都关注到了地方保护主收稿日期:2012一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竞争、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的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1N Y l4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会项目“我国企业并购的产业整合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09ZR B02104);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企业并购的决策机制、授融资行为与宏微观效应研究”。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_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_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周黎安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0的性质与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特定模式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及其各种特有问题的内在关联。

本文认为,晋升锦标赛作为中国政府官员的激励模式,它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根源,但由于晋升锦标赛自身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其激励官员的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它目前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

关键词:晋升锦标赛地方官员的激励中国经济增长一、引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0。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一方面表现为GDP增长速度高、持续时间长。

从增长速度来讲,自现代以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30年间保持每年将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

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许多学者估计,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不止30年,有可能长达40年。

但另一方面,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奇迹的神秘之处在于其/非常规0的性质: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若干增长条件,如自然资源禀赋、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并无独特之处,甚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人均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按照这些理论的预言,中国不应该有经济奇迹发生。

由于诺斯的开创性贡献(North and Thomas,1971;North,1981),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被认为只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增长的内在源泉,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制度安排。

最近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司法制度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政府的结构以及受到的权力约束也同样影响经济增长(Shleifer and Vishny,1993;Delong and Shleifer,1993;La Porta等,1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 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9-08-02[作者简介]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宋紫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周业安,宋紫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财政分权[摘 要] 本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后果,并总结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成果。

本文认为这种地方政府竞争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经济波动、地方保护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等。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11-0028-09一、导 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和转型并存的经济体,就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说和早期的东亚模式类似,比如强调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注重出口导向,注重投资的核心地位,以家族企业为特色的微观经济组织等等。

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东亚模式之间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别,除了政府和国有部门对资源的控制以外,政府介入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途径也完全不同。

在中国,更多地表现在地方政府像公司一样运行,[1]地方政府并不特别关心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更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绩效。

尤其是地方政府竞争强化了这类行为。

所以,在很多学者看来,要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地方政府竞争着手。

地方政府竞争其实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普遍存在。

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财政分权,每个辖区(无论是州县还是一些大区)都拥有自己的独立的税权。

各个辖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通过公共政策的策略制定来吸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入本辖区。

给定资源的有限性,辖区之间就存在某种竞争关系。

如果按照作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关系划分,辖区竞争可分为纵向竞争(interg overnmental competition 或vertical com petition)和横向竞争(interjurisdictio nal com -petition 或horizo ntal competition)。

[2]所谓纵向竞争,就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竞争,通常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州(或者地方)之间的竞争。

横向竞争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竞争,比如州之间、城市之间、特别区之间、县之间的竞争等等。

如果按照竞争的性质划分,那么辖区竞争又可分为溢出效应、财政模仿和标尺竞争三种方式。

所谓溢出效应式的竞争,主要是指某个地方政府增加某项公共服务支出,就可能惠及周边辖区的28居民,这就是所谓的正溢出效应或者正外部性,结果可能促使周边辖区免费乘车。

而财政模仿式的竞争主要是指辖区之间相互模仿竞争对手的财政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从而可能导致各地区之间公共政策趋同。

标尺竞争则是指选民会比较自己所在辖区和其他辖区的经济政策,以此来决定自己手中的选票,结果其他辖区的政策就被选民当作标尺,来考核自己所在辖区的政府,基于这种原理,各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为了获得连任,就需要展开标尺竞争。

现有的研究发现,辖区之间的这些竞争不仅存在,而且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国外如此,国内是否也这样呢?国内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期人们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进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化改革(核心是财政分权改革)?不过这个问题在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后不再作为热点来讨论了。

二是如何协调地区之间的行为?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所以需要加以解决。

但当时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研究者更多的是思考对策,而没有提出理论的解释。

真正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还是近十年的事情。

国内外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理论上关注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的经济后果上。

而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是由何梦笔(1999)[3]、冯兴元(2001)[4]等在Breto n(1996)[5]的理论基础上率先系统提出的。

在此之后,一些文献开始基于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或者把地方政府竞争融入分权框架中,以此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好与坏的后果。

这些研究从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出发,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竞争的性质;二是这种竞争的后果。

不过,和国外的相关文献比较,围绕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研究工作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内容,那就是地方政府竞争的存在性,对这个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都假定竞争已经存在,然后讨论竞争的其他问题。

这恰恰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现有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结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给出未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评价分两个部分展开:一是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的研究;二是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后果的研究。

当然,就现有文献来说,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国内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从分权到政府间竞争的渐进认识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则经历了一个从描述分析到实证研究的过程。

早期的研究目的是试图揭示改革开放前传统体制的性质以及运行机理和后果,其中用到了政府竞争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樊纲等人(1990)提出来的 兄弟竞争 概念。

[6]后来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改革开放本身,试图理解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及其后果,这期间海外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这类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代表性的如钱颖一和温加斯特等人提出的 经济联邦主义 的观点,[7]以及邹恒甫等人对财政分权的研究;[8]与此同时,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财政分权问题,只不过国内学者更关心的是如何进行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而不是理论本身。

在钱颖一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尝试揭示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这一工作首先从直接引入地方政府竞争这一概念展开,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政府间关系中所存在的信息和激励难题,转而讨论中国式的分权和中国式的地方政府竞争。

图1勾勒出了这种理论思考逐步深化的过程。

29从上图可以看出,迄今理论界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五个阶段,首先是兄弟竞争观点的提出;然后是钱颖一等人对中国的分权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视角,开始尝试通过该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这一阶段,财政学的学者则开始研究税收竞争问题,税收竞争的研究对地方政府竞争视角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在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基础上,周黎安等人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的标尺竞争;最近,研究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的策略互动,并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相关的问题,重点是讨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支出竞争和其他竞争的存在性、程度及其后果,这类研究才开始真正和国外的政府竞争理论对接。

(一)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制度力量逐步释放,经济组织的效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经济增长率虽然波动较大,但增长的趋势比较明朗。

特别是和其他转型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经济转型似乎显得特别成功,这就不可避免地吸引学者们进行研究。

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创造出了有效的市场化激励,而其他采取激进改革模式的转型经济相对缺乏激励呢?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钱颖一等人。

他们基于财政分权文献和激励理论的视角,认为这是中国特定的政府间分权制度所导致的。

中国从集权向市场制度转型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逐步分权的过程,在这种分权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实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但形成了 中国特色的分权 。

按照M ontinola,Qian和Weing ast (1995)[7],以及Qian和Weingast(1996)[9]、Jin, Qian和Weingast(2005)[10]等人的观点,这种中国特色的分权应该称之为 财政联邦主义,中国风格 ,或者 经济联邦主义 ,或者 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 。

在地方政府没有获得相对独立税权的前提下,拥有了部分公共职能的事实自由处置权,形成了一种所谓的 经济联邦主义 ,这种分权模式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激励,从而能够起到促进市场或者保护市场的作用,并促进了经济增长。

钱颖一等人的观点为理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既然地方政府类似一个利润中心,那么相互之间必然会展开竞争。

比如孙广振和张宇燕[11]以及张维迎和栗树和[12]等人的研究。

问题是这种竞争和市场中厂商的竞争类似吗?张维迎等人的早期分析并没有给出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具体描述。

何梦笔(1999)基于Breton(1996)的政府竞争范式和思想,提出了一个政府竞争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比较分析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的绩效差异。

[3]不过他的分析是描述性的,并没有像钱颖一等人那样给出一个完整的理论逻辑和模型。

尽管何梦笔的分析略显粗糙,但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而引发了相关的后续研究。

比如冯兴元(2001)进一步整理了其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研究了我国公共物品融资等问题。

[4]笔者也在这一框架的影响下,开始尝试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对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同策略及其后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13]在笔者看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一种策略博弈,这种思路符合政府竞争理论的主流范式。

基于早期的这些研究,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尝试运用简单的博弈模型或思想来研究地方政府竞争问题。

和这一阶段内容有关的且比较重要的著作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立地方政府竞争的产业组织模型,来系统研究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与后果,比如杨海水(2005),[14]他分别建立了地方政府竞争的产业组织模型(比如具有古诺特征的补贴率竞争模型等等),系统地讨论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同策略和均衡解,并通过数字计算给出了相应的证据。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通过研究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规范地讨论政府竞争及其后果,尽管讨论对于我们的主题来说有点间接。

这方面的代表文献是张晏(2005)[15]、傅勇(2007)[16]等。

张晏(2005)通过建立基于财政分权和政府竞争的增长模型系统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权和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相关理论命题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30之间的确存在税收竞争,比如围绕FDI的税收政策的竞争,并且分税制后财政分权和政府竞争促进了经济增长。

傅勇(2007)基于面板数据方法,侧重研究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政府之间的确存在财政竞争,但这种竞争导致了地方公共支出的 偏向 ,即侧重经济建设支出,忽略了社会性支出,从而导致地方公共品供给缺乏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