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型塑
近30年中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近30年中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不能直接分析和表达观点,但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您了解该话题:
近3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在1980年代,女性广告形象多为“贤妻良母”、“纯情少女”、“温柔妙龄”的形象,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强调“防止饥饿,挽救家庭”。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女性在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开始发生了变化。
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职业化的特点,开始涉及到汽车、金融投资、IT行业等领域。
在这些广告中,女性形象表现出自信、独立和职业能力等特质。
此外,一些广告也开始呈现女性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反映女性在经济上的地位和独立性逐渐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广告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暴力呈现,这些广告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固化和歧视性思维。
因此,如何在广告中恰当地呈现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分析

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分析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从中外影视史的早期开始。
在早期黑白无声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柔弱、需要保护的角色。
她们通常是男主角的配角,代表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
这种形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社会中男性主导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浪潮电影中,女性角色逐渐变得独立自主。
她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野心。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评估。
在80年代,女性形象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在香港的警匪片中,女性角色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拥有独立决策的能力。
她们曾经是男性角色的助手,现在她们成为了行动派的主角。
这种转变代表了香港电影对女性权力的重新诠释。
而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好莱坞女星通常被塑造成性感、迷人的形象,以满足观众的幻想。
这种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男性主导的观众群体对女性的审美偏好。
然而,在近年来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影片聚焦于女性英雄角色的故事,她们不再仅仅是“花瓶”,而是拥有强大内心和能力的角色。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呼声。
女性形象的演变背后有很多原因。
首先,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这种意识的提升也影响了电影产业和制片方对女性形象的设定。
其次,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和职场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影视作品的变化反映了这种社会变化,试图展现女性的强大和独立。
此外,观众的需求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观众对电影的呈现期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论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12卷第17期Vol.12 No.17221当代女性审美影响着现今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塑造[1]。
当代女性审美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审美内涵。
不少电视剧、电影及时尚杂志,都对女性审美作出了具体的定义,塑造的女性角色多是美丽大方、善良温柔的。
这种现象使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的审美其实也是在“被审美”,这种现象是男权话语主宰所致[2]。
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对女性的形象塑造不再局限于此,新时期的影视作品呈现出多元化、多风格的女性形象。
一、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一)20世纪80年代影视作品女性形象20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刚从封闭停滞的环境中走出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在这个阶段,影视作品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虽然早已提出男女平等,但人们心中仍然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的女权意识也不强,所以女性这一“第二性”的思想并没有得到改变。
而影视作品只有对性别形象进行合理的塑造,才能在大众之间广为传播,因此影视作品对社会上的现象进行选择性的陈述并强调某些事实,进行某种文化规范的反馈,通过反馈某种文化规范,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从而与大众良好交流。
在8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多为批判对象,或社会地位低的形象出现,在无爱、无我、无语的环境中痛苦地生活着。
如80年代的《篱笆·女人和狗》,该剧很好地反映了女性在这一时代的形象特征。
剧中的枣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与当时的妇女一样,勤劳善良,老实淳朴,一直忍受着丈夫的“霸权”却缄口不言。
为了家庭,她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不断让步。
枣花代表着那个年代的妇女群体,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当时所有的农村妇女与枣花无异。
枣花这一女性形象也在告诫人们,女人想要通过男人获得美满生活的想法是非常可笑的,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来拯救。
在80年代,作者通过塑造枣花这一形象,向人们揭露了女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依附男人建立幸福生活的现实。
国内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声屏世界2022/11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国内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阴刘泽婧黄理红摘要:影视为人们塑造了无数的类型形象,其中女性形象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文章研究国内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时代更迭下女性形象的发展阶段、不同类型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和嬗变的原因,并对今后影视剧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影视剧女性形象嬗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下,国内影视事业发展迅猛。
随着影视剧制作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以及观众对影视剧的内容形式、审美、娱乐功能的重视,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逐渐由原本单一、固化变得多样、饱满。
进入21世纪,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在银屏上涌现出来,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国内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发展阶段在传统经济的转型中,伴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传统道德的瓦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这个部分主要通过三个时期的影视作品来分析国内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国内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
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走出停滞封闭的环境,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
这个时期,影视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丰富和发展,男女平等的口号虽早已提出,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存在,女性意识缺失。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影视剧中,女性大多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的思想,社会地位极低。
比如在《篱笆·女人和狗》中,枣花心地善良、勤劳淳朴,对于丈夫的欺压和暴力,她为了家庭选择默默忍受,委曲求全。
枣花这个人物形象就代表了该时期的女性群体,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极深,没有反抗意识,始终觉得要依附男性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因她们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可悲现实引起人们的同情,让人深思。
20世纪90年代国内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
这个时期,女性意识逐步发展起来,形象的塑造也由扁平式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建国后电影中的三种女性形象

君子兰·康乃馨·梅花——试论建国后电影中的三种女性形象文学院200104班亢烨指导老师:杨矗摘要伴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深入,女性电影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在电影中塑造什么样的女性形象,让女性在电影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成为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前,好莱坞电影中塑造出的女性都是缺乏独立人格的人,将女性作为男性捕捉的对象——男人性欲的猎物,压倒了她们作为母亲的本性。
新中国的影片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是被正面描绘的,她们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有母亲般包容的品质,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好比君子兰、康乃馨、梅花这三种不同特质的花。
“君子兰”式的女性是政治化的女性,她们像男人一样勇敢、无畏,甚至比男人还男人;“康乃馨”式的女性是母亲化的女性,她们温柔、博爱,但有时包容的失去了自我;“梅花”式的女性则是我们现在需要树立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独立、自主、爱他但不丧失自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女性。
关键词中国电影女性形象女性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1]在这个意义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就成为了衡量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和文明进展的一个重要尺度。
随着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妇女问题、女性主义问题再一次引起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从当代女性主义的观点来探讨和考察妇女在一种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电影中究竟是如何被表现的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从妇女作为重要的观影群体这个事实出发,也必然提出妇女形象在电影中如何被表现的问题。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角度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电影分析会提供方法上、观念上的启示,而如何运用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中的女性也就成为电影接受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女性电影在西方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与女权运动紧密相联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女性电影区别于一般的关于妇女题材的影片,不仅描写妇女和妇女问题,其关键还在于塑造什么样的妇女形象,让妇女在电影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与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与演变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史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往的传统家庭妇女到现代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影视作品不断地塑造和呈现着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影视史上,女性形象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
早期的中国电影大部分呈现了传统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通常被描述为贤良淑德、勤劳质朴、孝顺顺从。
这些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角色定位,强调女性的纯洁和温柔。
例如,电影《女学生日记》中的女主角小红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她在电影中处处为他人着想,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性别角色认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形象在中国电影中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加自主独立、坚强勇敢的特点。
例如,电影《非诚勿扰》中的女主角小贝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能干的职业女性,她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也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现代职业女性形象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社会对女性价值和自由选择权的重视。
在国际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
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到现代的电影作品,女性形象的塑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美丽、娇媚的形象,她们的价值常常被限制在男性视角下的审美标准上。
例如,电影《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就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女性形象,她以美貌和聪明才智赢得了男主角的欢心,但她的成功与幸福却始终依赖于男性的支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的电影作品更加注重塑造女性的独立、坚强和自主的形象。
例如,电影《雨果的世界》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勇敢追求梦想的年轻女子,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成功,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当代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模式

调查与研究13青年记者·2013年9月中真人秀特征成为节目的主要看点。
真人秀看重规则设定和矛盾冲突中的人性展示,学者曾总结益智节目中的人性张力体现在三方面:问答较量、人际陷阱和人性弱点。
②无论是问答较量中主持人和选手之间的对抗,还是人际陷阱中选手展现出来的残酷的排挤和攻击,还是选手面对大奖时的人性弱点放大,在增加节目可看性的同时,也使益智节目在宏观的人文价值建构上失去了话语权。
启示和走向分析益智节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降格、知识商品化和人文诉求缺失等问题,旨在促进益智节目在新的发展周期有更好的作为。
不可否认,这三十年来,益智节目在主持人、选手、竞争规则、视听效果等元素设计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娱乐性不能成为益智节目的全部内涵,益智节目顶层设计中宏深的人文追求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理应成为益智节目创新发展的主线。
在这个意义上,2013年新开播的两档益智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为你而战》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天才知道》的节目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为你而战》在设计上强化节目的公益理念和人文情怀,每期有一个挑战者参加节目,回答五个问题,争取最高45万元的公益援助金,用以改变一个受助人的命运。
“节目把救人劝世的宏大叙事转变为对具体生命的关怀,价值追求超越了节目本身,并以此作为创新的破题点,围绕着对核心价值的电视表达,最终达到观众收视体验全面升级的效果。
”③《天才知道》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受众,题库强化知识性和专业性,旨在展现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英的精神风貌。
该节目呈现出的明确的受众指向、精英式的节目审美和青春活泼的节目氛围,在众多的益智类节目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
当前,益智节目已经发展成为集纳访谈、竞技、脱口秀、真人秀等多种元素和形态的节目类型。
益智节目在丰富节目创意元素的同时,在顶层设计中如能实现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的宗旨,那么,益智节目一定能焕发新的魅力,带来更有品质的受众体验。
【本文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13年度学术理论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研究(编号:2013ZGXH039)”阶段性成果】注释:①覃辉:《益智博彩类节目火爆的影响》,《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②蔡骐 黄金:《电视益智节目的张力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6期③张越:《用价值观升级益智节目的观众体验——〈为你而战〉创作理念阐释》,《电视研究》,2013年第5期(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许鲁平当代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模式男女平等成为现代社会一个进步的标志,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在社会的边边角角沉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代社会“未能打破妇女受压迫的根基,从而也未能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
中外影视创作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中外影视创作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在中外影视创作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与呈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析中外影视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首先,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往往是多元的。
一方面,有许多影片以女性为主角,展现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奋斗、坚持和成长。
这些作品以智慧、勇气和坚韧为女性形象赋予了积极的力量,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自我认同。
例如,中国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的女主角以她的才华和坚持实现了音乐梦想,这个角色向观众传递了女性主动追求目标并克服困难的信息。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也不乏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一些作品将女性形象定位为性感、无辜或被动,强调她们的外貌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个性和特点。
这种刻板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观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导致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的审美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挑战这种刻板印象,通过塑造多维的女性形象来展现女性更加真实和多样的一面。
其次,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创作中的探索也受到了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展现了其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常常关注女性的家庭角色与责任,在强调家庭价值观的同时,强调女性的柔情和责任感。
而西方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坚强和奋斗精神,强调了女性独立自主与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这些不同的创作理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传达。
再次,女性形象在影视创作中往往是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呈现和批判。
通过展现女性的角色和命运,艺术家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
例如,韩国电影《寄生虫》刻画了女性角色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无奈和困境,通过对女性的呈现暗示了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和剥削。
这种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赞美或否定,更是在通过女性形象来讲述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并激起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一直流淌着“男尊女卑”的暗流,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历史的发展被写成男人的丰功伟绩,而女性则被冠以“祸水”的污名,成为历史的“缺失者”。
在推翻封建社会的革命和建设新社会中,女性被从历史中发掘出来并被塑造成无性别的“革命者”。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开始慢慢重塑自己的性别认同,但此时女性的性别认同是女性的自觉还是依然被社会建构?笔者通过电影这一为大众喜爱的传媒符号来进行社会学分析。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完善,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不断扩大和深化。
中国女性在经历了被男权文化忽视、污名之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开始引起男权文化的关注,同时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女性群体也逐渐觉醒并使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但在女性群体在社会各领域大显身手的同时,男权文化也不免有所恐慌和担心,所以在女性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有男权文化的女性形象的形塑。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希望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来揭示和描述女性的自我认识发展轨迹及规律,并进而了解转型期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
(二)概念界定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之前,有必要对影视作品、女性形象和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的各方面情况、性质、特点、程度和规模。
1 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具体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合称;电影作品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作品。
①在这里由于研究的需要电影作品代指电影作品。
2 女性形象女性形象亦为一个综合性概念,要明白其内涵需先明白形象的定义。
形象,亦作“ 形像”。
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
即作家从审①电影百科[EB] ,/view/2382.htm,访问时间2011年4月1日.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①因此女性形象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3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结合影视作品和女性形象的内涵,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理解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编剧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创作,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女性人物形象。
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下特点:a、建构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的是社会和他者对女性的行为期望,是有话语权的他者对女性角色的建构;b、影射性,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以及自我觉醒的过程。
(三)研究思路笔者通过重点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文献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整理,以时间为维度进行阶段分析,并以人物特征为维度进行类型比较分析,并最终对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嬗变进行社会学理论分析,来描述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1 文献研究笔者根据研究对象即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可直接接触的特征,采用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与社会学中其他几种资料收集方法不同,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的第二手资料,②这里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大众电影百花奖③的获奖影片资料。
①形象百科[EB], /view/245411.htm,访问时间2011年4月1日.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9.③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由《大众电影》发放选票,由读者(群众)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2 研究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此次研究的影视作品时间跨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即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
选择这段时期为研究年限,是因为虽然改革以前中国大陆已有电影发展,但题材比较单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片面,而改革以来影视作品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女性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女性性格。
另外笔者要研究的影视作品第一并非所有电视剧和电影,而是电影作品,因为电影比电视剧剧情集中,更新换代快,既能突出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能反映形象的变迁过程;第二笔者以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获奖作品为例,而非所有电影作品,因为它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由《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由群众投票评选,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3 研究总体的界定与样本的选择鉴于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要描述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且本文关注的是女性自身对自己的认识,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总体也缩小为改革开放以来获百花奖的以塑造典型女性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电影作品。
关于样本选择问题。
由于百花奖正常情况下每年举行一次,而每次又有多部作品获奖,因而总体比较大,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笔者运用判断抽样的方法,根据对总体的了解和经验,从总体中抽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作样本。
4 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由于此次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所以主要是搜集相关影视作品资料,并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对次级资料进行再一次审核,再按时间对资料进行分类,最后按研究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女性形象变迁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最后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这里的定性分析主要指对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因为内容分析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造的歌曲、图画等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正好符合笔者的研究目的。
(五)研究的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由于本研究主要描述和揭示女性形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嬗变过程和原因,因而可对学术界研究我国社会性别差异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同时,对改革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变迁进行分析,可以使社会对转型期女性的自我认知发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女性在各方面的权利得到政策保障。
二女性形象的嬗变与相关社会学分析理论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的变迁以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形象地位,并阐释一下笔者研究女性形象变迁运用的相关社会学理论,以明确笔者的研究思路。
(一)中国女性形象的历史嬗变女性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其它方面一样,其产生、发展及变化都与社会的发展变迁不可分离,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迁。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优厚文化底蕴的古国,其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女性形象也相应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但纵观历史,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男权文化长期忽视女性,致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形象影响深远,即使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以来,封建的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依然存在影响,但不难看出,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也使女性看到了自身社会地位的卑微,并开始逐步觉醒,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更加找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女性形象也逐渐多元化。
1 古代——软弱、愚昧,处于从属地位1840年前,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统治着社会秩序。
在政治上形成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形成君权神授的通知思想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对女性进行教化。
这时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体现在政治上无权力(男主外女主内),法律上无地位(“达成成年,兼有识别能力者,有行为能力,但妻不在此限”),经济地位同于犬马奴隶,婚姻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主,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无才便是德”,形体因男性的“三寸金莲”怪癖而受到严重摧残。
①这一时期的女性被男权话语塑造成卑微的附属品,没有性别属性,成为社会的弱者和时代的牺牲者,没有自我和社会地位,更不用说自身价值的实现。
女性成为历史灾难的承受者与历史耻辱的蒙羞者,成为男性文化的被束缚者。
2 近代——女性觉醒1840年以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封建社会开始逐渐被瓦解,随着亿万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女性也开始觉醒,进行了各种解放自己的措施,主要体现为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妇女解放措施主要包括发展女子教育、兴办女学,①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23-130.发展不缠足会。
b、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措施主要有反对贞操观念,提倡贞操平等。
c、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主要以参政为目的,如妇女参加军事斗争、女子参加同盟会等。
①D、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共产党一直宣传解放妇女和男女平等,并鼓励女性积极走出家庭投身社会事业。
3 改革开放前——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成熟基于近代女性的觉醒和一系列系统的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鼓励、组织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及就业,废除形形色色的性别歧视与性别禁令;②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开始进入各种领域、涉足多种职业——尤其是那些成为传统男性特权及特许的领域。
4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度和程度逐渐加大,在外来思想的拉动和自身追求自我的推动下,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女性也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此时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丰富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呈多元化趋势。
(二)女性形象分析的相关社会学理论笔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传入我国以来,学术界对女性的研究有很多。
其中在社会学领域,研究女性群体,主要研究女性群体与社会其它群体的结构关系,研究女性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中的理论分支很多,在对此文的女性形象分析中,功能主义会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嬗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形塑也是合理的,没有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这不符合笔者此文的研究目的。
而冲突主义会认为,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反映的是女性群体文化与男权文化的冲突过程,过于激进,也不符合笔者本文的研究宗旨——旨在描述和揭示女性形象的变化规律。
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这三种理论主要从性别文化和社会建构方面入手,与本文的目的和原则相符,所以笔者重点用这三种理论进行相关分析。
一下是对这三种社会理论的概述。
1 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区别于男女的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是一种生物学上的事实,是男性女性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理特征,而社会性别则是指与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相关的①同上,132-135.②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43.社会、心理特征,涉及到社会对于两性成员各自应有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行为的看法,即什么行为是“男子气”的,什么行为是“女子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