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4.红细胞比积(容)【Hct】:抗凝全血经手工法离心沉淀后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或经血液分析仪法计算所得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为计量单位。

6.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飞升为计量单位。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全血中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量,以g/L为计量单位。

2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9.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低于4×10的九次方每升。

10.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的九次方每升。

11.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的九次方每升。

12.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13.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由多种原发病因引起的外周血液白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即类白血病表现的反应,原发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即随之消失。

14.血液常规检查: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

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

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

四个检验项目。

1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

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

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

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

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

1/3。

1.出血时间(BT):将皮肤

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

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

间。

2.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

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

障碍。

3.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

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

血障碍。

4.凝血时间(PT):静脉血

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

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5.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

红细胞,称为血尿。

6.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

100mg/L 或〉

150mg/24h( 小

儿)4mg/m2/h),蛋白定性试

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

尿。

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

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

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

于3 个,称镜下血尿。

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

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

红色,称肉眼血尿。

9、多尿:尿量多于

2500ml/24h,称多尿。可见

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

疾病。

10. 少尿:尿量少于

400ml/24h 或17/h,称少

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

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11.乳糜血尿:乳糜液逆流

进入尿中可致乳糜尿,外观

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如果

其中含有较多血液则称乳

糜血尿。

12.无尿:正常人24小时尿

量为1000-2000ml,若24

小时尿量少于100ml称为

无尿。

13.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

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

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

泡沫且不易消失。

1.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

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在短时

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

降至空腹水平。

2. 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进

行OGTT 的同时,于餐前、

餐后30 分钟、60 分钟、

120 分钟、180 分钟各抽一

次血,检测血清胰岛素的变

化。借以了解胰岛 B 细胞

的基础状态和储备功能。

3.高钾血症:血钾超过

5.5mmmol/L 4.低

钾血症:血钾低于

3.5mmol/L

5.转铁蛋白:是血浆中含铁

蛋白质,运输由消化道吸收

的和由血红蛋白降解释放

的铁。

6.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

的蛋白质部分。其主要功能

有:构成脂蛋白;使与脂蛋

白代谢有关的酶被激活或

活性被抑制;与脂蛋白有关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7.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

<60g/L或白蛋白<25g/L

8 .高蛋白血症:血清总蛋

白>80g/L或白蛋白>35g/L

9.隐性黄疸:当总胆红

素>17.1umol/L,但小于

34.2umol/L

10.胆酶分离;各种重症肝

炎,若在症状恶化时,黄疸

进行性加深,转氨酶活性反

而降低,既出现胆酶分离现

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预后不良。

11.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

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

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

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

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

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

素,即结合胆红素。

12.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

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

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

合胆红素。

5.细胞抗凝作用:体内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进入血

流的抗凝物质和被激活的

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

摄取、灭活。

7. PT:即凝血酶原时间,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因

子和钙离子,使外源性凝血

途径活化,凝血酶原化为凝

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

维蛋白而发生凝固,其凝固

所需时间称为PT。

8. 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即在受检血浆中

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试剂和Ca2+后,观察

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9.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隐血是指消化道

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

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

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

实的出血。

11.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

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

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

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

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

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

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

称为隐血试验。

16.透明管型:由T-H糖蛋

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

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

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

尔含有少量颗粒。

.口服葡萄糖耐糖试验

(OGTT):口服一定葡萄糖

分别测试FPG和口服口服

葡萄糖后30min、1h、3h

的血糖和尿糖。是检测葡萄

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

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

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14.高速离心将脂蛋白分

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

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

度脂蛋白和VLDL的代谢产

物中间密度脂蛋白。

1.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15-20)×10*9/L,

六个月-两岁(11-12)×

10*9/L

12.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

的原因:化脓性球菌感染

13.白细胞总数低于 4.0×

10*9/L称白细胞减少;当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9/L,称为粒细胞

减少症,低于0.5×10*9/

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8.网织红细胞测定参考值

百分数:0.5%~1.5%,新生

儿3%~7%,绝对值(24-84)

×10*9/L

19.血小板计数参考值:

(100~300)×10*9/L

20.红细胞沉降率(ESR/血

沉率)参考值男性

_0~15mm/1h、女性

0~20mm/1h,儿童

0~10mm/1h、新生儿

0~2mm/1h、

21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

4.0-

5.5×10*9/L;血红蛋

白120-160g/L。成年女性:

红细胞计数 3.5-5.0×

10*9/L;血红蛋白

110-150g/L。新生儿红细胞

计数6.0-7,0×10*9/L;

血红蛋白170-200g/L。

1.葡萄糖测定:酶法:

3.9-6.1mmol/L,邻甲苯胺

法:3.9-6.4mmol/L

2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成人

2.82-5.95mmol/L儿童

3.12-5.2mmol/L,新生儿

1.65-1.95mmol/L,

3.甘油三脂测定:

0.56-1.70mmol/L

4.血清钾测定:

3.5-5.3mmol/L,血清钠测

定135-145mmol/L,血清氯

测定96-106mmol/L,血清

钙测定:血清总钙:成人

2.1-2.7mmol/L,儿童

2.25-2.8mmol/L。血清离子

钙1.12-1.23mmol/L

5.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的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

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

管型

1 血液标本的类型:全血、

血清、血浆

2常用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动

脉采血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继发

性增多,是血中EPO增多所致。

6诊断贫血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量

7、泪滴形细胞可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

于:多性骨髓瘤、原

发性巨球蛋白症

9、嗜碱性点彩多见于铅中

毒。

12.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化脓性球菌感染14.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15.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竭;也可见于应用药物抗代谢药物

16.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有_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17.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1.一期止血缺陷是指_血管壁/血小板/vWF缺陷所致.

32.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所致的出血病.

44. 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三者共称尿三胆,前二者称尿二胆.

46.镜下脓尿多为_泌尿系统感染如: /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

47.如在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提示肾小管病变48.尿检镜下见大量移行上皮细胞,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49复层扁平细胞在.尿中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见于:尿道炎

52.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间质肾炎

53.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或痔疮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

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

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危象。( 2)评价疗效,判

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

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

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

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

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

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

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

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

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

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

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

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

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

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

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

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

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

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

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

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

标。

18.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病

理形态及临床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

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

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长的

化脓性感染。(2)毒性颗

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

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不

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

深紫褐色颗粒,见于严重感

染及大面积烧伤时。(3)

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

核上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常见于严重感染。(4)杜

勒小体:中性粒细胞的胞质

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局部嗜

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

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

色,直径1~2μm,常见于

严重感染。(5)细胞退行

性变和核变性:退行性变是

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

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

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核

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

解及碎裂现象。

19.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

常见于哪些疾病?

举例说明.增多见于急性化

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

病、急性出血、败血症、心

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等;减少见于伤

寒、副伤寒、感染、疟疾、

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

毒、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

进、恶病质、放射线照射、

抗癌药物治疗等。

21.简述哪些情况可能出现

尿糖阳性?

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正常

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其他

糖尿、假性糖尿。

3. 尿糖阳性临床意义:

①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糖

尿病、嗜铬细胞瘤、库欣

(Cushing)综合征、胰腺

炎、胰腺癌等。其中以糖尿

病最常见。②血糖正常性糖

尿: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

糖的功能减退致,又称肾性

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

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等。

③生理性糖尿,见于大量进

食碳水化合物、静脉注射大

量葡萄糖后。④应激性糖

尿,见于颅脑外伤、急性脑

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⑤其他糖尿:因进食或体内

代谢失调可出现乳糖、半乳

糖、果糖、甘露糖及戊糖等

非葡萄糖糖尿。

22.简述中性粒细胞升高的

临床意义。

①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

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

存在变化,下午较早晨为

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

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

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可使其

暂时性升高。②病理性增多

可提示为急性感染、严重的

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

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

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

恶性肿瘤。

23.人体感染时白细胞有哪

些变化?

.①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

性球菌的感染时,白细胞增

多;②革兰阴性菌感染时,

如伤寒、副伤寒等,白细胞

减少;③某些病毒感染时,

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

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

白细胞减少;④某些原虫,

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

减少;⑤急性化脓性感染

时,白细胞中有核左移现

象;⑥某些极重感染时,白

细胞亦减少。

24.简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增高的临床意义。

.①相对性增多:是因为血

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

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

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

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②

绝对性增多:a.继发性红细

胞增多症:是有血中红细胞

生成素增多所致,可分为红

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可

见于胎儿、高原地居民,严

重的慢性心肺疾病以及携

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

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

性增加,则与某些肿瘤或肾

脏疾病有关。b.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名的

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

殖性疾病。

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

①急性感染,特别是急性化

脓性感染,为其最常见的原

因;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

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

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等;③

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

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

胞明显增多;④急性中毒,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

症、急性铅中毒等;⑤白血

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

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

①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如伤寒、副伤寒等)、某些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

肝炎等)及某些原虫感染

(如疟疾、黑热病等);②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等;③物

理、化学因素损伤,如X

线、γ射线等物理因素和氯

霉素、抗肿瘤药等化学因素

损伤骨髓;④脾功能亢进。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

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

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

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

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

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

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

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

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

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

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

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

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

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

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

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

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

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

状核粒细胞(1%-5%),杆

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

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

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

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

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

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

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

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

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

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

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

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 5

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

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

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 DNA 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

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1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减少程度比血红蛋白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程度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5. 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答: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2)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

死;3)AFU(α—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和肝癌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4)ALP(碱性磷酸酶)、Υ—GT(Υ—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郁积的指标,骨骼疾病时ALP 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Υ—GT 增高;

5)MAO(单胺氧化酶)、PH (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

6)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损害致肝功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

6. 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选择胆红素代谢检查的哪些项目?

答: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胆红素代谢检查的项目主要是:①血清总胆红素;②血清结合胆红素;

③血清非结合胆红素;④尿胆红素;⑤尿胆原

7.试述肝酶的生成部位?答:反映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的酶:这类酶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反映肝细胞胆汁淤滞的酶:这些酶属于胆道系统的酶,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肝细胞酶合成功能的酶:与胆碱酯酶等,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

保持一定浓度。

8. 如何根据胆红素及其代

谢产物进行黄疸类型的诊

断?

答:指标正常人梗阻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CB 0-6.8mol/L

明显增加轻度增加中度增

加未结合胆红素UCB

1.7-10.2μmol/L 轻度增

加明显增加中度增加

CB/STB 0.2-0.4 大于0.5

小于0.2 >0.2,<0.5尿内胆

红素阴性强阳性阴性阳性

尿胆原0.84-4.2μmol/L

减少或缺如明显增加正常

或轻度增加

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

哪几种管型?

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

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

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

理与临床意义?

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

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

重吸收减弱所致。意义:常

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

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

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

后。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

改变?

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

尿、脓尿、菌尿、乳糜

尿

4.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

件?

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

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

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

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

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

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

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

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

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

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当

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

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5.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形成

基础与临床意义?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

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

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

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

致。意义:常见于肾小

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原发

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

病、高血压等继发性肾小球

损害性疾病。

6.蛋白尿分哪6种?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

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组

织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

尿、假性蛋白尿。

7.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

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

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1)

阳性反应,可见于: ①消化

道溃疡,阳性率40-70%,

呈间歇阳性十;②消化道恶

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

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

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

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

筛选指标;③其他,如急性

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

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

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

为阳性;(2)假阳性反应,

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

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

应。

9.粪便颜色与性状在病理

情况下有哪些改变?

鲜血便、柏油样便、白陶土

样便、脓性及脓血便、米泔

样便、粘液便、稀糊状或水

样便、细条样便、乳凝块

10.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①肠道感染性疾病:是

腹泻患者必做的实验

室检测项目,例如细

菌性痢疾、阿米巴痢

疾等;②肠道寄生虫

病,可根据粪便涂片

找到相应虫卵而确定

诊断。③笑话吸收功

能的过筛试验;④消

化肿瘤过筛试验。

12.尿蛋白产生机制: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坏,

大量蛋白露出,超过肾小管

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

中。②肾小管功能受损;③

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

常增多;

13.血清钾降低的主要原

因?

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

多--呕吐、腹泻、长

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③细胞外钾转移至细

胞内--大量输入胰岛

素、代谢性酸中毒、

输入过多碱性药物。

16.常用脂蛋白测定

的项目有哪些?乳糜

微粒测定、高密度脂

蛋白测定、低密度脂

蛋白测定、脂蛋白(a)

25.尿液标本收集有几种?

①首次尿:尿液检测一般以

清晨首次尿为好,可获得较

多信息,如蛋白、细胞和官

星等;②随机尿:用于门诊

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查;③

24h尿:如果需要测定24h

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

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量

检测,需留取24h尿液,并

记录尿量;④餐后尿:通常

在午餐后2h收集尿标本,

此标本对病理性糖尿、蛋白

尿检测较敏感;⑤清洁中段

尿

26.病理情况下尿液外观有

哪些变化?

.①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

量的红细胞,可呈淡红色云

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

块;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

白尿:尿液中含有一定的血

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使尿

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

酱油色;③胆红素尿:尿液

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尿液呈

豆油样改变;④脓尿和菌

尿: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

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

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

云雾状(菌尿);⑤乳糜尿

和脂肪尿:尿中混有淋巴液

而呈稀牛奶状(乳糜尿),

脂肪尿中有脂肪小滴。

27.简述OGTT(口服葡萄

糖耐量试验)诊断糖尿病的

标准。

GTT: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在诊断糖尿病时,临床上有

以下条件者,即可诊断糖尿

病:①具有糖尿病症状,FPG

>7.0mmol/L;②OGTT血糖

峰值>11.1mmol/L,OGTT2h

PG>11.1mmol/L;③具有临

床症状,随机血糖>

11.1mmol/L,且伴有尿糖阳

性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者,

需要另外重复检测确诊,但

一般不主张做第3次OGTT。

28.简述血钾增高和降低的

临床意义。

增高:①摄入过多:高钾饮

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等;

②排出减少:急性肾功能衰

竭,长期使用利尿剂,远端

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障碍

等;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缺

氧和酸中毒等;④假性高

钾:血管外溶血、白细胞增

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降

低:①分布异常:细胞外钾

内移,细胞外液稀释等;②

丢失过多:频繁呕吐、长期

腹泻、肾衰竭多尿期、长期

应用排钾利尿剂;③摄入不

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

厌食,饥饿,营养不良等;

④假性低钾:血标本未能在

1h内处理,白细胞可从血

浆中摄取钾。

29.简述胆固醇增高的临床

意义。

TC增高的临床意义:①动

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

管疾病;②各种高脂蛋白血

症、阻塞子性黄疸、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

糖尿病等;③长期吸烟、饮

酒、精神紧张和血液浓缩

等;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

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

林、口服避孕药、β-肾上

腺素能阻滞剂等。

4. 试述病理性蛋白尿的临

床意义。

.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损伤及肾移植术后。③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型肾病综合征等。④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及浆细胞病等。⑤组织性蛋白尿:炎症或药物刺激肾小管分泌蛋白质增多或肾组织被破坏引起的蛋白尿。⑥假性蛋白尿:由于尿内混有血、脓、粘液、阴道分泌物等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8.粪便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采用自然排出的粪便:①用干燥洁净盛皿留取新鲜标本;②粪便标本有脓血时,应当挑取脓血及粘液部分涂片检查;③对寄生虫卵的初筛检测,应采取三送三检;④检测阿米巴滋养体等寄生原虫,应在收集标本后30min内送检,注意保留;

⑤粪便隐血检测,病人应素食三天。⑥无粪便又必须检测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粪便。

5. 尿标本的收集和保存注意事项。

A.备容器贴检验单副联,注明病区、床号、姓名等。

B.留取翌日晨第一次尿液约100ml于标本瓶内。由于晨尿浓度较高,且不受饮食的影响,检验结果更具参考意义。

C.留取尿标本时,不可将粪便混于尿液中,以防粪便中的微生物使尿液变质。

D.昏迷或尿潴留病人可导尿留取标本,男病人也可用塑料袋固定接尿。女病人在月经期不宜留取尿标本。7. 试论述OGTT、血清胰岛素、C 肽同时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OGTT 是检查患者是否有糖代谢紊乱的指标,当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偶有尿糖,而糖尿病症状又不明显时,常用OGTT 来明确诊断。胰岛素由胰岛 B 细

胞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控。检测血糖和胰岛素可能准确在反映胰岛 B 细胞的储备能力。C—肽是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由31 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血清C—肽水平可以反映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 B 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浓度曲线呈分离现象;糖尿病伴胰岛 B 细胞瘤患者,血清胰岛素与C—肽浓度均升高;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B 细胞瘤患者,空腹血糖降低,胰岛素/血清比值>0.4;胰岛B 细胞瘤术后血清 C 肽仍升高提示肿瘤未完全被切除或有复发。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 1. 血液标本采集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 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 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 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 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 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 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 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 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 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 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结语 实验室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 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实验室常用标本、检验项目以及质量控制与质 量保证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室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价值。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合理应用实验室检验结果,能够更好地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 ?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 ?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 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 征。 ?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 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 蛋白:MM 寸,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 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血清和(或) 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 M 蛋白。 …TORCH 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 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 O 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 , R 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 C 即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 H 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 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 因此受到广泛关 注。TORCH 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 4x10 ( 9) /L 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 ??棒状小体:在 Wright 或Giemsa 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 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 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 ± 0.1条件下加热至40C ?60C 时可 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C ?100C 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C 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 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 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 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 [HC0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HC03-]降低,PC0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 脾及骨髓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 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 ALT 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 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 95%旦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 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 PH 降低,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是实验室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鉴定、凝血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其中,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对于贫血、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化学检查 生化学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中的生化指标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生化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其中,肝功能检查可以检测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对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存在和数量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方面的检测。其中,细菌学检查可以检测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细

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是通过检测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指标的检测。其中,免疫球蛋白检查可以检测体内抗体的水平,对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是通过检测体内基因、DNA、RNA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分子生物学检查包括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应用。其中,PCR技术可以检测病原体的DNA或RNA,对于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检查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实验室诊断学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MCV:平均红细胞容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4.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 为单位。 5.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单位g/L。 6.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致使细胞核DNA合成障碍引起的一组贫 血性疾病。 7.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性腺发育的蛋 白类激素,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 8.白带:女性生殖系统中由阴道和子宫内膜、卵巢等分泌的液体的总称。 9.无精子症:将精液离心沉淀后涂片,在镜下仍无精子的发现,称为无精子症,是男性不 育的主要原因。 1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 状粒细胞)增高超过5%,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或出血、也可见于白血病、类白血病等。 11.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构成F VIII复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导致vWF 的质或量的异常而引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12.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质聚体。包括 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蜡样管型等。 13.肉眼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一般每升尿液中血液>1ml,肉眼观呈淡红色 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14.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及口服75g葡萄糖后0.5h、1h、2h、 3h的血糖和尿糖。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功能,是糖尿病和低血糖症的诊断性试验。 15.黄疸: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皮肤、粘膜、巩膜内脏器官和体液黄染的现象,当血 清胆红素>34.4umol/L时肉眼可见,为显性黄疸。 16.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名词解释 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 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 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 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 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 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 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 选择题 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 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 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 4、被称为中性粒细胞标志性酶是下列那一个细胞化学染色: E A.过氧化物酶染色(POX)。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C.糖原染色(PAS)。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E.特异性酯酶(SE)。 5、一患者骨髓象呈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增高;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质发育失衡,和分裂象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受抑,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增多。NAP活性明显减低。该患者可考虑 D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E.以上都应该考虑 6、血浆APTT明显延长常做为 A A.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B.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C.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引言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医学结合的重要学科,通 过分析患者体内的实验室数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本文将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并以第4版为基础,详细讨论其中的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 实验诊断学是指利用实验室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鉴定疾 病的科学。它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等实验室数据,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诊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趋势,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二、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先进性、准确性、快速性和经济性。为了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全面性。 实验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分析、免疫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免疫测定等。这些方法各自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领域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疾病的预后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免疫标志物和遗传物质等,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药物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免疫抗体或细胞标记物等,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监测治疗效果。

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和遗传标记,预测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感染指标和免疫标志物,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控措施。 四、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和校准、标本采集和保存、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通过日常监测和定期参加质检,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设备的选择和验证、试剂和标准品的选择和采购、实验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实验诊断学 名解

实验诊断学: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关资料。 医学决定水平decision level,DL: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也可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病人采取适当措施。医学决定水平与参考范围不同。 贫血anemia: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在年女性小于110g/L,即存在贫血。 红细胞比积HCT: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的参数。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行的速率,简称血沉。 网织红细胞Ret: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越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 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溶贫、失血贫等。球形细胞(sphel。ocyte):直径小于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靶形细胞(target cell):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珠障贫、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胞(sickle e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棘细胞(bur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 红细胞形态不整(schistocyte):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DIC,ITP及严重烧伤病人。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I。matio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有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为。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染色质小体(Howell一Jolly 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 u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卡一波环(Cabot 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有核红细胞(nlacleated erythrocyte):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西医诊断学实验诊断讲稿

第四单元实验诊断 总论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专业的边缘性学科,是临床医学在诊断治疗、予后判断和预防方面必不可少的实用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不断发展,使检验医学的面貌日新月异,已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度精密的定量试验;使手工操作发展为高度自动化分析,以及检验用血的微量化,目前实验诊断已成为发展最迅速,应用高科技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 实验诊断学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手段,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分析方式,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进行检查,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结合其它临床资料及其它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便能起到下述重要作用: 1. 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2. 为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 3. 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 4. 所涉及到的操作手段对开展医学试验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复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外,主要要求重点掌握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了解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这些检验项目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血液的一般检查(一) 一、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男: 4.0-5.5×1012/L 女:3.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升高: (1)相对↑:由于血液浓缩造成,及时补充水可纠正。见于: 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造成的失水现象,如多汗、多尿、腹泻等;②甲亢危象造成的失水现象,如多汗;③糖尿病铜症酸中毒;④其他如严重烧伤、禁食、绝食、上吐下泻、长跑、剧劳大汗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均可使机体脱水使血液浓缩。 (2)绝对↑:由于缺氧而造成,缺氧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缺氧与RBC升高呈 正比绝对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①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长跑、劳动后出汗等;②病理性:肺心病、梗塞性肺气肿、紫绀性先心、慢性心脏病等;③另: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绝对增多,但非缺氧所至,目前认为是骨髓的一种良性增生。 2.红细胞减低: (1)生理性:①高龄孕妇 (5个月以后);②生长期儿童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就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就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与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就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与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就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就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就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 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1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1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就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1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1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20.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1.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与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2.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与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 1、什么就是管型、管型得形成条件? 答:管型就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得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得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得T-H 糖蛋白就是构成管型得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与酸化尿液得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得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得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得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得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就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得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得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得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与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得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得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得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得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瞧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得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1)量:从少到多。 (2)色:从深到浅。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1)大小:从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核消失。 (3)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第四篇实验诊断 第一章实验诊断学概论 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医院检验科(或实验诊断中心)的专业设置;医学检验(检验医学)的发展前景 熟悉:实验诊断的作用与检验项目的利用;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影响因素;检验结果的报告方法与结果分析;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医院检验科(或实验诊断中心)的专业设置;临床检验的进展与现状;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及学习要求 详细讲解: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影响因素;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三)重点讲解: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何为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第二章血细胞的自动化分析及临床应用(血液一般检 查)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血细胞自动化分析的历史发展;血细胞自动化分析原理 熟悉:血细胞分布直方图的临床应用;血细胞分析的重要参数的参考值;相关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上的应用掌握:血细胞分析的重要参数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的类型;血细胞自动化分析的原理;细胞分布直方图 详细讲解:红细胞相关参数(MCV,MCH,MCHC,RDW)的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血常规分析的重要参数及其临床应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第三章尿液常规检验与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液一般 检查) 一、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尿液组成及性状与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尤其是泌尿系统的关系;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原理;尿液干化学分析各测定项目的测定原理(二)熟悉:尿液标本的收集和保存;尿液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

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20.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容血, 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 21.粒红比例(G/E):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22.铁粒幼细胞:含有铁颗粒的幼红细胞称之。 23.环状铁粒幼细胞:如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10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称之。 24.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狭义地说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广义而言还包括白细胞、血小板等所特有的抗原和各种组织细胞、血浆蛋白质抗原成分的差异。 25.交叉配血:配血实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称主侧;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为~。

实验诊断学重点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 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 称为贫血。 9 •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卩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 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 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 )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 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 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⑤ 贫血。 ⑥ 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 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 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 3 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 1 %-5% ,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 1 :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 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 5 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

实验诊断学重点

第一局部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假设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响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局部亚型呈阳性,而急淋那么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说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工程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那么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