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它引领着我们对世界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我得以一窥这一深邃而神秘的哲学领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那些超越感官经验、超出具体事物的根本性问题。
它试图回答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存在的终极原因等一系列看似抽象却又极其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忙于琐碎的事务时,很少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但正是这些思考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基石。
在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是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他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来揭示世界的真相。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实体是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概念。
实体是独立存在、不可再被分割的东西,是其他属性和特征的承载者。
这种对实体的关注,反映了他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思考。
然而,形而上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将思考的自我作为确定性的基础。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哲学建立一个坚实的起点,但也引发了关于心物二元论的争论。
笛卡尔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形而上学的发展,但也使得形而上学陷入了一些困境。
例如,如何解释心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康德则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超越经验去认识物自体。
康德的批判哲学提醒我们,在追求形而上学的真理时,要保持谨慎和谦逊,不能超越人类认知的边界去盲目地探索。
尽管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但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物理学中,科学家们试图寻找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这与形而上学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有着相似之处。
在生物学中,关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形而上学的思考。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段奇妙又有点烧脑的经历。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得懂吗?”毕竟,对于我这个平时只喜欢看看轻松小说、追追剧的人来说,哲学经典著作就像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存在、本质、实体的问题,一开始让我晕头转向。
可慢慢地,我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些线索。
比如说,他谈到实体的概念。
我就想到了我身边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像我的手机、我的电脑。
但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可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他说的是那些根本性的、不变的本质。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不变的呢?是人的品质?还是一些更抽象的东西?还有他对于原因的分析,什么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做蛋糕的经历。
我想要做一个美味的蛋糕,面粉、鸡蛋、糖这些就是质料因;我脑海中想象的那个蛋糕的样子就是形式因;我搅拌、烘烤的动作就是动力因;而我想要品尝美味蛋糕的愿望就是目的因。
这么一想,哲学好像也没那么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
有时候一段话读了好几遍,还是不明白亚里士多德到底想说啥。
我就会忍不住抓耳挠腮,心里想:“这老头儿,咋就不能说得简单点呢!”但正是这种困惑,让我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去试图理解他的思想。
书中关于本质和现象的讨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们常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就匆忙地下结论。
但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要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
这就好像我看到一个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就觉得他一定很幸福。
但也许他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那漂亮的衣服只是他的伪装。
读《形而上学》的这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被拉伸了一样。
以前从来不会去想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现在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冒出来。
比如,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不过,可别以为读这本书就只有严肃和思考。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哲学著作,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最近,我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次奇妙的思想之旅。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得懂吗?毕竟哲学这东西,听起来就高深莫测。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还挺有意思的。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实体的问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辩论场。
他不急于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
就拿他对于“实体”的论述来说吧。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逛街,路过一家卖手工艺品的小店。
店里摆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木雕,有小巧玲珑的动物,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其中有一个木雕,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雕刻得细致入微,眼睛里仿佛透着犀利的光芒。
朋友看到这个木雕,惊叹不已,说:“这木雕太漂亮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却在想,这个木雕本身,不就是一个实体吗?它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赞美或者评价。
即使没有人注意到它,它依然是它自己,有着自己的形状、质地和价值。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具有自身的本质和属性。
这个木雕的本质就是由木头雕刻而成的鹰的形象,它的属性包括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等。
这些属性构成了它作为一个实体的独特之处。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其实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实体。
比如我的朋友,他有着自己的性格、爱好、梦想,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存在。
无论外界对他有怎样的看法和评价,他还是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还有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高楼大厦、街道巷弄、公园湖泊,它们也是实体。
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并不会改变它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
它依然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读着《形而上学》,我越来越觉得,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开始读《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前,我心里还真有点犯嘀咕,想着这得是多高深莫测的东西啊。
但真正翻开书读起来,却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方式还挺有意思的。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和知识的问题,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奇妙世界。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讨论。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再被分解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家整理杂物的经历。
那时候,我面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旧书、破玩具、零散的零件等等。
我试图把它们分类整理,就发现有些东西可以被进一步分解,像那些可以拆开的玩具车,能分成车身、轮子、零件;但有些东西,比如一本完整的旧相册,它就是一个整体,没法再去细分了。
这不就有点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嘛,它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有着自己的完整性。
还有他提到的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这让我联想到了做蛋糕的过程。
做蛋糕需要面粉、鸡蛋、糖这些质料,但仅仅有这些质料还不够,还得有蛋糕的形状和样式,也就是形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让人垂涎欲滴的蛋糕。
如果只有一堆面粉和鸡蛋堆在那里,没有特定的形式,那可不能称之为蛋糕。
这就好像世界上的万物,既有构成它们的质料,又有赋予它们独特性质和形态的形式。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很有趣。
他提出了四种因果: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自行车的零件和材质就是质料因,它构成了自行车的基础;自行车的设计和结构就是形式因,决定了它的样子和功能;我努力去掌握平衡和踩踏的力量就是动力因,推动着我前进;而我想要学会骑车,能够自由出行,这就是目的因。
这四种因果相互作用,才让我最终成功地学会了骑自行车。
亚里士多德还谈到了“潜能”和“现实”的概念。
这让我想到了一颗种子。
一颗种子蕴含着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潜能,但在它没有发芽、生长之前,这种潜能还没有变成现实。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无疑是一个深邃且引人深思的主题。
当我翻开这本充满智慧与思辨的著作,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它指的是超越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原理和规律。
这并非是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支撑着整个世界运行的根本性力量。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发展。
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再到近代哲学中对理性和经验的反思,形而上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世界的基质,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这些早期的思考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形而上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存在的本质。
什么是存在?存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实体具有本质和属性。
而康德则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指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而物自体(即存在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中,形而上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常常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原因,这种因果观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形而上学却深入地思考了因果关系的本质。
休谟质疑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我们所谓的因果联系只是基于经验的习惯性联想。
而康德则试图通过先天的范畴来为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提供依据。
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
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那么人类是否还有自由意志?如果有,自由意志又如何与决定论相协调?这是一个困扰了哲学家们许久的难题。
有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人的行为完全由外部因素所决定。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坚信,人类具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说实话,读《形而上学》这本书可真是费了我好大的劲儿!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的书。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
书里那些复杂的概念和论述,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想着说不定能在这片迷雾中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存在、本质、实体的问题,一开始真的让我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他提到的“实体”这个概念,我就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个啥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为了搞清楚这个,我可是绞尽脑汁。
有一次,我坐在阳台上,阳光洒在身上,手里捧着这本书。
我看着窗外的树,突然就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
那棵树,它是一个实体吗?它的树干、树枝、树叶,这些构成它的部分又算什么呢?我就这么盯着那棵树,想得入了神。
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这棵树突然不存在了,那原本属于它的那个“位置”会变成什么样?是一片空白,还是会有别的什么东西填补进去?还有他说的关于本质的问题。
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我的性格?我的思想?还是我的身体?我试图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想法中去寻找答案。
比如说,我喜欢吃巧克力蛋糕,这能算是我的本质的一部分吗?还是说,我乐于助人的这种品质,才是我的本质?想得我脑袋都快炸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被一些小细节卡住。
就像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会用一些很古老的例子,我还得费劲去理解那些例子背后的含义。
有一回,他提到了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来解释某个概念,我愣是翻了好多资料,才搞明白那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不过,虽然读得很辛苦,但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有时候,当我突然想通了一个之前一直困惑的点时,那种感觉简直太棒了!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以前我总觉得这两个概念很抽象,难以理解。
但有一天,我在做手工的时候,突然就明白了。
我在捏一个小泥人,那团泥巴就是质料,而我心中想象的小泥人的样子,就是形式。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犹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吸引着无数思想家去探索和思考。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世界。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简单来说,就是超越具体事物形态之上的、更为本质和抽象的存在。
它试图回答那些关于世界的根本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书中开篇便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看来,水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简单和直观,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大胆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哲学的发展,又有哲学家提出火、气等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然而,这些观点都只是从物质的层面去寻找世界的根源。
直到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领域:一个是可感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比如,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只是对“桌子”这个理念的不完美体现。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割的。
形式不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理念,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再被定义的东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它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不关乎柴米油盐,也不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仔细想来,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形而上学让我们学会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它促使我们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观察到的现象,更要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它也让我们对世界保持一份敬畏和好奇。
当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直观感知,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未知的事物妄下结论,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学习。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在翻开《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只知道这是一本哲学巨著。
但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困惑的知识迷宫。
书中那些晦涩的概念和抽象的论述,一开始真的让我头疼不已。
什么“实体”“本质”“形式”,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门外星语言。
我得跟您说,读这本书的过程,那真不是一般的艰难,好几次我都想把它扔到一边,去刷会儿手机或者看个轻松的电影。
不过,我这人吧,还就有那么一股子倔劲儿。
越是难懂的东西,我还就越想把它搞明白。
于是,我硬着头皮,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去理解。
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比如说“实体”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其他一切属性的基础。
一开始我真不明白这啥意思,后来我就想啊,比如说我面前的这张桌子,它就是一个实体。
它有颜色、形状、大小这些属性,但就算这些属性都变了,这张桌子还是这张桌子,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存在着。
这么一想,好像就有点明白了。
还有关于“本质”的探讨,也让我想了好久。
亚里士多德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
我就琢磨我自己,我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我的名字?我的身份?还是我的性格、思想?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我的本质是我的思想和灵魂,因为就算我的外貌变了,身份变了,但只要我的思想和灵魂不变,我还是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对于变化的看法。
他认为变化是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一开始,我根本不会骑,连保持平衡都做不到,那时候骑自行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但是通过不断地练习,摔倒了再爬起来,终于有一天,我能够熟练地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飞奔了,这就是从潜在变成了现实。
还有他对于原因的分类,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让我想到了盖房子。
砖头、水泥这些材料就是质料因;房子的设计图纸就是形式因;建筑工人的劳动就是动力因;而人们想要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是目的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去世两个多世纪之后,“Metaphysic”一词方才出现。
众所周知,后人编亚里士多德手稿时,编完《物理学》一书,便着手有关第一哲学手稿的编撰工作。
由于手稿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就的,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并没有给有关第一哲学的这些手稿以一个总的名称,于是,编撰者就干脆为这本汇编集子起名“Metaphysic”,直译即“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由日本明治时期的井上哲次郎译为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形而上学”。
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
(一)《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现在看到的《形而上学》通行本共分14卷。
由于此书是亚里士多德不同时期的手稿汇编,所以在各卷之间会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而且各卷之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但是《形而上学》一书中的各卷基本都在讨论第一哲学的问题。
各个时代的注释家就《形而上学》的结构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参照注释家们的观点,再结合每卷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形而上学》的总体结构:一、第1卷为全书导论部分,可看作全书的引子。
首先,在告诉读者“求知是人类的本性”(p1)之后,亚里士多德很快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 (p3)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
按照编者(也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意图,我们看到第一卷导论部分指明了以后各卷即将讨论对象是什么。
其次,在这一卷的第三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我们熟知的四因说:形式因(本体亦即怎是,本因)、质料因(物质或底层,物因)、动力因(动变的来源,动因)、目的因(目的与本善,极因)。
最后,亚里士多德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柏拉图的“原因与原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并对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说明前辈观点让自己获益良多后,亚里士多德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说前辈们的这一类“原因与原理”内容上显得浮华且模糊,并指出若要探求事物的“原因与原理”,必然同时探求亚里士多德自己提到的“四因”,或者四因之一或二或三。
二、第3、4和6卷为全书过渡部分。
有人称第3卷为“难题篇”,的确如此。
翻开这一卷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不停地发问:“一个动变原理或性善原理怎能应用于不变事物?”(p39)“假如本体之学与通则之学有所不同,两门学术应以何者为先,何者为主?”(p41)……在此,亚里士多德提出10多个问题哲学应当研究的问题。
第4卷就第三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阐述有关本体的问题。
第6卷讨论学术的分类:实用、制造与理论。
在第119页指出,哲学不同于数学与物理学,这“第一学术则研究既是独立又不动变的事物。
一切原因均须具有永恒性,而于此为特重;这一门学术所探求的原因,与我们看来就像是神的作用。
”在经过3、4和6卷的过渡,我们接下来将进入《形而上学》一书的核心。
三、第7、8和9卷为全书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是着重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思想,是全书核心。
第7卷总的讨论本体问题,以及本体与形式-质料区分的关系问题。
第8卷重点详细讨论形式-质料的区分,第9卷又回到本体的讨论,并讨论了本体与现实-潜能的关系问题。
其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主要地是具有独立性与个别性(p128)本体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
那么什么是本体?让我们翻回第5卷第95页:“‘本体’可有二义:(甲)凡属于最底层而无由再以别一事物来为之说明的,(乙)那些既然成为一个‘这个’,也就可以分离而独立的——这里第二义并以指说各个可独立的形状或形式。
”四、第10、13和14卷为辅证部分。
在这三卷中,亚里士多德重点在批评柏拉图的本体论,以论证自己的本体论。
其中第13卷和第14卷批评柏拉图及其学派将数和理念视为独立存在的实体的观点。
而第10卷是讨论“一”与“多”的问题,进而说明各种对立范畴与相反范畴之间的关系。
五、第2、5、11、12卷为全书的注脚。
或者被疑为学生笔记,如第11卷。
或者被认为是从其他书卷中粘贴与此,如第2卷。
或者被看成“哲学辞典”,如列举了30个哲学范畴的第5卷。
或者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独立论文,后来加入此书的片段,如第12卷,这部分被看做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至此,我们已大概了解了《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以及每一部分主要讨论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该书的核心思想。
(二)《形而上学》一书的核心思想《形而上学》的最核心问题就是本体论。
第5卷对“本体”下定义。
第7、8和9卷重点谈论本体问题。
第12卷讨论不变本体。
第13卷驳斥柏拉图的本体论。
《形而上学》作为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所要解决的便是本体论问题。
1、探讨本体论的第一步是引入“四因说”。
“我们应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证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p6)他认为早期自然哲学家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本原问题,因为对事物生灭变化的根本原因之探求是晦涩的且不全面的。
因此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生灭变化归根到底不外乎四个根本原因: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
“凡有所询求于事物之原因,宜必并求此四因,或于四因中偏取其某因。
”(p19)在这里有必要谈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精彩批判。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于参与或者说分有了“意式”(即理念,相),亚里士多德开始反驳这一论点。
首先,“假如通式可以被‘参与’,这就只应该有本体的意式,因为它们的被‘参与’并不是在属性上被‘参与’,而正是‘参与’了不可云谓的本体。
” (p24)他认为“参与”(或者说“分有”)是假托的。
可是“通式对于世上可感觉事物(无论是永恒的或随时生灭的)发生了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既不使事物动,也不使之变。
它们对于认识事物也不会有何帮助;因为它们甚至于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体,它们若为事物的本体,就将存在于事物之中,它们倘不存在于所参与的个别事物之中,它们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也就无可为助。
它们若真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这就可被认为是原因,如‘白’进入于白物的组成中使一切白物得以成其‘白性’,但这种先是阿那克萨戈拉,以后欧多克索及他人也应用过的论点,是很容易被攻破的;对于这观念不难提出好多无以辩解的疑问。
”(p25)而且“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意式既是事物之本体,怎能离事物而独立?”(p26)在此,亚里士多德意在批判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是行不通的。
2、为了做进一步的讨论,亚里士多德给“本体”范畴下了一个定义,因为“定义之所以为人所重就在于它必有所指明;由名词组成的公式将所解释的事物划出了界限。
”从亚里士多德给出的定义,我们是否可以判定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基本本体是个别事物,因为在定义中我们看到:本体必须是“某个这个”。
当然,亚里士多德马上做了一个限定,他将可算作本体的事物划在我们称之为“自然物”的范围内。
在符合定义的情况下要同时兼备独立性,因为独立存在是本体的内在特征。
在分清什么是本体之后,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又回到了对柏拉图本体论的批评路径上来。
3、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不是不承认一般形式的存在,他只是否认形式有独立的存在。
同时他也声称事物的形式是事物成其所是的东西。
第136页,亚里士多德用一句话带过形式与艺术家的关系,他说:“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
(形式的命意,我指每一事物的怎是与其原始本体。
)”为了说明形式无独立的存在,他进一步指出:“所以老话说得对,假如先无事物,就不能产生任何事物。
明显地,现存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物质就是先在的部分;物质既见于创生的过程,也由此创成某些事物。
”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强调他的本体就是“某个这个”。
说到形式问题,不得不提到质料。
关于二者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指出形式和质料的区别具有相对性,一个个别物体是形式或质料,是由它和其他事物的具体关系决定的。
例如,对于土来说,砖是形式,但对于房屋来说它又是质料。
在论述理念学派的错误时,亚里士多德引入了潜在与实现。
他说:“明显地,被当作本体的事物大部分还只是潜在物。
”亚里士多德顺便区别了物质本体,形式本体和综合本体。
他对潜在与实现的引入主要是为了阐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他认为质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是消极被动的。
而形式才是积极主动的,形式给予质料以一定的性质,它才成为现实。
形式是事物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事物的本质。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不具有独立性和个别性,它只是事物生灭变化所必须假定的东西。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基本本体是形式。
(三)一点想法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概念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自相矛盾,因为一方面他规定了本体是基本的,有独立的存在;另一方方面他有说本体必须是可定义的和可认识的,与实质相连。
所以说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主张本体是个别事物,一方面有主张本体是普遍本质,在这里是否存在扞格?为了解答这一难题,有人提出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本质也是个别事物。
这样理解的话便不存在矛盾了。
又,关于一与多的论述,也是颇能体现亚里士多德敏捷思维之处。
他提出“倘以二为多,‘一’恰正成了少;而‘一’若作为‘少’,也就可转成为‘众’”(p201)。
又,在卷一论及智慧与哲人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先假定: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于每一事物的细节未必全知道;谁能懂得众人所难知的事物我们也称他有智慧;谁能更擅于并更真切的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谁也就该是更富于智慧;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较之为其应用而探求知识更近于智慧;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近于智慧;哲人应该施为,不应被施为,他不应听从他人,智慧较少的人应该听从他。
”(p4)又,《形而上学》提到“由同样要素组成的事物,有些灭坏,有些却得到永存的性质。
”关于不可灭本体的说法发人深思。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在探讨不可灭实体的问题。
影片中的John是不是处于我们所谓的时空之外呢?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时间和空间的计量是人为的,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在时空之外呢?在这种人为行为之外,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比如说John这样的caveman?(四)小结可以说《形而上学》一书将亚里士多德思辨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思辨与《政治学》与《尼科马克伦理学》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读《形而上学》就仿佛亚里士多德拿着一条思想之线,在前方牵着我前进,而且从来都不是缓缓而行。
虽然亚里士多德思维非常清晰,但是对于我来说读一次两次是不够的,有些地方还需要再加阅读,好好领会。
参考文献: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2.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M], 张晓林译, 北京:中华书局,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