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

心理学史论文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20***年***月***日

摘要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 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本文试通过论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分析它在实际中的运用。

第一部分,简要论述强化理论。分别从强化的含义、分类及与“奖励”、“惩罚”的比较弄清“强化”理论的内涵。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第三部分,简要分析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教育教学,企业管理

目录

一、强化概述 (1)

(一)强化的含义 (1)

(二)强化的类型 (1)

1、按照强化物的性质来分 (1)

2、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 (2)

3、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来分 (2)

(三)“强化”与“奖励”、“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关系 (3)

1、强化与奖励 (3)

2、消极强化与惩罚 (4)

二、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4)

三、应用 (5)

(一)行为原则 (5)

(二)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6)

(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7)

一、强化概述

(一)强化的含义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作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

(二)强化的类型

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他曾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强化分成不同的类型。1、按照强化物的性质来分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或正强化和负强化)。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例如,当个体作出某一行为后,给予他食物、钱或者表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受到积极强化,这些食物、钱或者表扬就是积极强化物。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例如,如果犯人立功后,就给他减刑,那么,犯人的立功行为就会受到消极强化,而服刑年限则是消极强化物。从中可以看出,不论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的出现增强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该刺激物撤消降低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则该刺激物为积极强化物,反之为消极强化物。例如,一般而言,在课堂捣蛋被教师批

评被认为是负面(消极)结果,但是,如果一个学生由于平时不受教师注意,而想通过上课捣蛋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被教师批评也是一种引起教师注意),那么,他会为了更多地被教师注意到而不断地捣蛋,这时,批评就成了积极强化物了,而不是我们按日常所想的是消极强化物。

总之,不管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都鼓励了有机体的行为。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

斯金纳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把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这些二级强化物初时并不具有强化的作用,而是由于它们同诸如食物、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强化的作用。例如,金钱是和许多生活必需品(一级强化物)的提供联系在一起的;学历虽然不如金钱那么直接,但也是和一级强化物的获得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文凭,进而可以有利于找到工作,可以自立门户,可以自己买食物和所需的其它东西,可以有吸引配偶的能力);来自他人的关注,赞同和关爱之所以成为二级强化物,也是因为它们与来自他人的对一级强化物的满足联系在一起(那些给予儿童赞同和关爱的成人也能够给孩子提供食物,温暖等一级强化物。而且,来自异性的关注、赞同和关爱的信息是和性欲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关键是只要通过和一级强化物发生关联,各式各样的刺激都可以具有强化的作用,然后这些刺激就可以独立地运转来控制行为。

3、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来分

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式强化(也称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强化(也称延缓强化)。

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长此以

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但当按照连续式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如当一个孩子已形成做家务的习惯后,家长对孩子做完家务后不再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会逐渐消退。

间隔式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间隔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强化和变时距式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强化和变比率式强化。定时距式强化就是每次过一定时间间隔之后给予强化。例如,每隔5min或10min 强化一次。实验表明,2次强化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就越快。变时距式强化就是指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等。例如,第一次隔5min进行强化,第二次隔10min 进行强化,第三次隔8min 进行强化。定比率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固定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不是在一定时间间隔,而是在预定的多少次反应之后出现。例如,动物必须在按20次横杆后才给予强化。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定比率强化中的反应比在定时距式强化中的反应快,并且这种现象在动物和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他们认为这种强化式最符合实际,也最有效。变比率式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例如,第1次动物在按20次横杆后,给予强化,第2次动物需按30次横杆后才给予强化,第3次……。这类强化有利于学习者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当然,如果这种变化是无规律的,则容易引起学习者不知所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强化”与“奖励”、“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关系1、强化与奖励

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他强调了“强化”与“奖励”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积极的奖励,如果没有这种及时和必要的奖励,有机体(人和动物)是不可能形成某种习惯的。有机体在多次奖励后能够逐渐形成比较复杂的行为并将其巩固下来。

斯金纳认为, 在“强化”和“奖励”之间必须作出明确的区分。受到强化的行为一定是得到了加强,而受到奖励的行为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得到加强。对此,斯金纳这样解释说:我们称一种事物为强化物,是当它能够在现实中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时才这么称呼它,即我们是根据事物对行为的作用来定义强化物的。而

奖励一词不包括强化一词所包含的加强作用,像奖品、金钱、荣誉之类的奖励,有时确实可以加强它们所奖励的行为,在这时,它们可以被称为强化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使行为得以加强。而且,斯金纳还指出,奖励对行为的加强作用并不是立即表现出来,而有效的强化物对行为的加强作用则是立即表现出来的。另外,他认为,奖励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而强化则是一个中性术语,是要根据可观察和测量的事件来加以讨论的。

2、消极强化与惩罚

在当今许多心理学与教育学著作中,往往都混用消极强化与惩罚这两个概念。但在斯金纳看来,消极强化与惩罚是有本质区别的。斯金纳认为控制行为或试图控制行为的方法之一就是惩罚,他认为作为行为结果出现的惩罚有2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行为出现之后呈现消极强化物,另一种方式是行为出现后,撤走积极强化物。前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如工作上出了差错的员工受到上级的责骂,对超速的驾驶员处以罚款。斯金纳认为,惩罚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行为的方法,其效果是有限的。惩罚最常见的结果是使受到惩罚的行为(至少是暂时地)受到抑制,但是许多惩罚行为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那些受到过批评的学生仍旧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一些因工作业绩不佳而受到训诫的员工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这些例子中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见得有效,所以它们不能叫做“惩罚”。事实上,有些行为表面上看好像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而实际上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例如,一个学生因违反校规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受训,但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勇敢”或“大胆”的表现,因而获得同学们的敬佩。这样,那个学生违反校规的行为反而可能被强化。

因此,斯金纳认为消极强化是不同于惩罚的。前者是撤走一种消极强化物,使得在此之前的那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种消极强化物或撤离一种积极强化物,引起的结果是先行行为的抑制(至少是暂时的)。

二、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用实验法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最经典的实验是他设计一个操作箱,里面放进去一只老鼠。当老鼠无意间乱串按压里面的装置杠杆时,就会在箱内出现一颗食丸。老鼠再次无意按压杠杆,相连接的杠杆就会再次放出一粒食丸。

反复多次,老鼠逐渐习得了按压杠杆有食物的条件反射。当老鼠饿了就会按压杠杆。但是如果在几次按压杠杆后没有食物对老鼠进行强化,这种建立起的反应连接会强化消退。在这个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是根据老鼠自己的操作,有外在食物的阳性强化,逐渐建立反射。

另外,还有利用阳性惩罚建立反射的实验。例如当小鼠按压杠杆后伴随电刺激,使小鼠感到疼痛,几次后小鼠就习得了不去按压杠杆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相比上一种要更长久,消退也更慢一些。总体上是根据刺激(阳性强化物或阳性惩罚)使个体通过自己的操作行为建立反射联接的原理。

三、应用

(一)行为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

强化手段。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二)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要使强化发挥对学生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需重视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原则

.....,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如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如此这般,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强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这种不一致,造成学生迷惑、混乱。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的“合力”。

2、客观性原则

.....,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强调客观性原则,第一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以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第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教师不能以自已的主观意愿和偏见来评价学生。第三,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强化要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第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

3、及时性原则

.....,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证明,教师提供反馈愈及时、具体、明确,则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愈佳。及时的强化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4、效能性原则

.....,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都有利有弊。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滋生傲慢自满的心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能减弱或改变某些行为,产生消极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多注意发现他们正确的学习行为加以强化,而对这种用违反纪律引起重视的行为加以忽视,从而增强正确行为,减弱错误行为。

(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参考文献

[1]Skinner B.F.:The behavior of organism[M].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1938

[2]陈泽民:B.F.斯金纳描述行为主义及学习理论简介[J],心理探新,

1980,(1):25-30

[2]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3年2月,第21卷第1期

[3]吴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高校讲坛,2009

年,第21期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C A.《实证哲学教程》孔德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D.《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D A.《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科塞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A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韦伯 D.符号社会学米德、布鲁默、戈夫曼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A A.康有为 B.梁启超 浙00034# 社会学概论试题第1 页共8 页

C.章太炎《社会学》 D.谭嗣同《仁学》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A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B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C P89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A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D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B P97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C P105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C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浙00034# 社会学概论试题第2 页共8 页

2013.4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 1.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分工 B.失衡 C.合理性 D.秩序 2.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事实 B. 社会行动 C. 社会 D. 社会关系 3.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A. 伽达默尔 B. 瑞泽尔 C. 狄尔泰和韦伯 D. 涂尔干 4.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2012.7真题 A. 文化元素 B. 文化集丛 C. 文化特质 D. 文化模式 5. 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角色是() A.开放性角色 B.自致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表现性角色 6.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B.人的现代化 C.人的全球化 D.人的国际化 7. 暗示者通过说反话或过分夸大,对被暗示者造成相反结果反应称为() A. 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反暗示

D. 自我暗示 8. 以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 9.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是() A. 扩大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0.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 A. 血缘 B. 业缘 C. 姻缘 D. 地缘 11、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为()2010.7真题 A. 沟通控制 B. 预先控制 C. 反馈控制 D. 现场控制 12. 在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中,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的理论是() A. 功能论 B. 冲突论 C. 互动论 D. 结构论 13.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这种劳动类型是()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体力劳动 D. 脑力劳动 14. 炫耀性消费理论是由()提出的 A. 鲍德里亚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的一

第二章 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第二章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问题理论中的“社会解组”理论及其分析视角。通过用对社会解组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其特点和主要理论流派观点,社会变迁与社会解组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解组理论在城市发展和家庭领域的具体实践,尝试从社会解组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并了解社会解组理论的局限和批判。 第一节社会解组 一.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视角的起源 1.背景 社会解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犯罪问题探讨最早提出的解释,许多犯罪学的教科书在讨论社会学的犯罪学解释时都从这理论开始,这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也成为芝加哥学派,以都市解组地区高犯罪率的现象为探讨的重心 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变化社会的回应,三大显著进程: (1)移民潮(migration), 欧洲移民和美国内部移民都遇到文化冲突 (2)城市化(urbanization), 导致越轨亚文化的增长,犯罪群体(delinquent gangs)的增加 (3)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技术的提升导致失业率增加以及日渐恶化的工作环境 2. 社会病理学的局限 社会病理学理论难以解释大范围的社会问题:从1918年之后,美国社会学更多注重概念的发展和定义,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特别注重社会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社会解组视角出现在1920年代。 二、社会解组理论 1. 社会解组是当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2. 社会解组区别于社会解体(social disintegration)。前者指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后者指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体系遭受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如封建社会解体被中华民国取代) 3.导致社会解组原因的社会学主流观点: (1)文化堕距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在文化变迁中,构成文化的各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造成了相互间的差距和错位,由此导致社会解组。 (2)异化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的贡献 斯金纳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有重大贡献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二)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他把内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2、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3、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像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的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

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斯金纳提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理论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正惩罚和负惩罚 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的,还有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当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儿童处罚的一种方法。通常正惩罚采用的刺激都是儿童极力避免的刺激,这种刺激一般会令儿童感到不快。从而使得儿童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 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儿童适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正惩罚和负惩罚正好相反,是为了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概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对这两组的词义不能很好的理解。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正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当儿童出现吃药的行为时,即给予儿童好的刺激,鼓励其增加吃药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 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

全国2008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及答案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 象是() A.社会事实 B.社会 C.社会行为 D.社会关系 3.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研究者的兴趣 4.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A.社会“是什么” B.社会“为什么” C.社会“将会怎样” D.社会“应该怎样” 5.在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中,研究者介入、接触和影响研究对象程度最深的是 ()A.问卷调查 B.社会实验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6.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情缘关系 7.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正确的是() A.习俗→道德→法律 B.习俗→法律→道德 C.法律→道德→习俗 D.道德→习俗→法律 8.不属于 ...茶文化集丛的是() 1

A.茶叶 B.做茶杯的陶土 C.沏茶方法 D.茶道 9.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G·H·米德 B.伊恩·罗伯特 C.E·弗罗姆 D.E·埃里克森 10.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 A.直接模仿 B.反模仿 C.角色扮演 D.知识积累 11.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A.前台和后台 B.面具或道具 C.观众和表演者 D.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3.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 ()A.交换 B.合作 C.竞争 D.冲突 1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15.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群体的是() A.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 B.妇联 C.学生会 D.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16.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A.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B.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C.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D.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7.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 A.“生物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会说话的工具” 2

社会学复习内容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文化堕距社会制度社区 2、集合行为社会解组社会流动交换理论 3、科层制社会化社会分层芝加哥学派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 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2、文化堕距: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 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3、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有关人类社会活动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 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规范体系。任何制度都是为满足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4、社区: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 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简言之,社区就是地域化的社会或具体化的社会。 5、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 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6、社会解组: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 会体系之内。 7、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 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8、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 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强化理论的大师 -斯金纳

强化理论的大师:斯金纳 在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独树一帜。作为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斯金纳在把科学方法引入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他根据自己的实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理论。对于管理学来说,强化理论是对激励机制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平台。尤为重要的是,斯金纳通过大量实验,对强化的作用机理、强化物的分类与组合、强化的过程分析以及强化的操作技术性设计等,形成了系统的学说。其中的正强化优先观点,在现实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他发明的“斯金纳箱”,至今仍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标志性工具。斯金纳志在改造社会,他关于用强化理论塑造新型人类社会的设想,不仅在学界,而且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斯金纳近乎极端的科学化追求,试图用科学改造人文的思想方法,使他的理论成为学界争议的焦点。而正是这种争议,为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张力,也为斯金 纳奠定了大师级的声望。 作为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典型代表,斯金纳在美国民众中的影响可能比在学界还要大。在大众眼里,斯金纳是一位发明家,一位播火者,一位“美国神话”的典范。而在学者眼里,斯金纳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一位人类行为的研究者。在管理学领域,凡是讲到激励和 强化,都少不了他的理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Susquehanna)一个律师家庭。在这个“温暖而安定”的家庭中,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小时候,他就喜欢冒险,喜欢发明,喜欢鼓捣一些匪夷所思的玩意儿。15岁时,他曾同小伙伴一道,驾驭独木舟漂流了300英里。最能说明他的性格的,是他利用一台废锅炉制造出了一个“蒸汽炮”,当然,发射的不是真炮弹,而是土豆和萝卜。当这些东西砸到邻居的屋顶上时,效果可想而知。而家长和邻居的宽容甚至支持,为他奠定了探索性研究的根基。他自己曾经回忆小时候的淘气和天分,不无夸耀地说:“我总是在做东西。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竹哨、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我曾经采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看到这些,今日我们在强调中小学的“创造性学习”时,不知能否从斯金纳的例子 中得到启示? 这种淘气,培养的不仅仅是好奇心,同时也在锻炼着斯金纳的严谨和务实。他有一个漂亮而认真的母亲,在斯金纳吃早饭时,他母亲就会去看小家伙的床铺收拾好了没有。一旦看见斯金纳的睡衣还扔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956)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956) ---------------------------------------------------------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 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 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关系的重 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论较多地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宇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类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顼中只有一个是符翕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一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予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B.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B.芝加哥学派C.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描述性功能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B.普遍调查C.实地实验D.问卷调查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定量分析B.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实体性社会结构B.关系性社会结构 C.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 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摸C.人口结构 D. 人口分布 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对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A.文化冲突B.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 D. 文化排斥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A.吴文藻B.孙本文 C. 李达D.费孝通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A.反向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12.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 A.先赋角色B.开放性角色C.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斯金纳强化理论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 斯金纳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即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生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结果)又反过来对行为发生影响。因此,当有意识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肯定强化时,可以促进这种行为重复出现;对某种行为进行否定强化时,可以修正或阻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因此,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这一原理,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和手段,可以达到有效激励职工积极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论较多地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7月全国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后工业社会论认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 ) A.科学技术 B.理论知识 C.信息技术 D.专业与技术人员 2.认为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于是想寻求对个人实行外在控制的 力量和途径的学者是( ) A.涂尔干 B.孔德 C.斯宾塞 D.韦伯 3.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是( ) A.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B.社会发展计划 C.社会现代化 D.全球化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 ) A.1982年 B.1983年 C.1981年 D.1984年 5.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 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社会实验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6.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 ) A.整体性特征 B.综合性特征 C.实证性特征 D.应用性特征 7.1891年,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群学”之名的中国人是( ) A.严复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8.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指( ) 1

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本研究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探讨了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缺点和运用强化理论的注意事项。主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探讨在每个阶段(婴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的应用,以促进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各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 标签: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概念。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一个操作得到加强,指的是某种反应受到强化,其出现的概率增加,即该操作行为更容易出现。 (2)强化的分类。①按照强化物的性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②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③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分为连续式强化和间隔强化。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间隔式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④强化与奖励、负强化与惩罚的关系。斯金纳使用强化而不是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系的行为主观解释,而强化是根据可观察和测量的事件来加以讨论。负强化不同于惩罚,前者是撤走一种负强化物,使得在此之前的行为出现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种负强化物或撤离一种正强化物,引起的结果是先行行为的抑制。 2.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强化理论在婴幼儿教育阶段的应用。婴幼儿时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及其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一切心理特点都是在言语活动基础上存在和表现出来的。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和促进语言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强化理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①相倚行为契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相倚行为契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学生要做什么事情及事情做好之后期望有什么结果(强化)达成的共识;②行为塑造与矫正对于中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教师要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与目标行为,把两者间的差距分解为一个个难度逐渐升高但跨度不大的细小步骤,不断强化学生每一个接近目标的行为;③利用强化引导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利用教师的表扬、奖赏、激励等积极的外部强化引导学生的发展;④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的基本观点:一,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二,要求学生对所有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

2016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B p37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C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C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A A.社会批判理论 B.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C P47

A.米歇尔·福柯 《性史》 B.尤尔根·哈贝马斯 《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A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实验法 D.统计调查 浙00034# 社会学概论试题 第1页 (共5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