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及分析我院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100例心血管临床药物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98%的患者的临床正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心血管是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引发患者死亡的最为严重的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约有每年1750万患者病倒在心血管疾病和脑卒里,在所有死亡人数里的1/3,估计到2030年会达到2420万患者,由此可想会有32.5%的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很好的方法之一。最近几年,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及死亡率快速上涨,对我们的生命出现了严重的危害,在美国病发患者里,就心血管疾病而病倒的人数约占整个国家总死亡率的50%。病学流行及临床查看呈现,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病号逐渐增加且越来越年轻化的态势,逐步形成威害我们身体的重要疾病。因而心血管疾病是一项病情转化非常快而且非常厉害的疾病,治疗这种病我们一般会用药物更快捷一些,还能够让血管活跃起来,在用药的择选和用药量上必须要准确,果断而及时的治疗。作者分析怎样简单合理有效的控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用好药物,让治疗得到最佳效果。怎样才能让患者安全、简单有效、合理地使用现在的药物,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高等水平,从而形成了医疗人员所出现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 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国外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 目前得到的白种人相关研究结果,一般都具有“2/3”现象。欧洲心脏调查(糖尿病和心脏)结果于2004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上公布。研究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共496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2107例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急诊入院后接受调查,2854例病情稳定而择期接受调查。除已知糖尿病患者(n=1524)外,其余均采用空腹血糖(FPG)检测,其中1920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研究结果于2004年11月正式发表在Eur Heart J上1。研究结果表明,高达“2/3”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包括糖调节受损(IGR)或糖尿病,图1];如果单检测空腹血糖(FPG),会漏诊“2/3”的高血糖人群。 图1 欧洲心脏调查中的血糖分布情况1 在2005ESC年会上,再次发布了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分析结果。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正常FPG的诊断切点由6.1 mmol/L下调到5.6 mmol/L。这样,有关FPG的诊断切点就存在1997年6.1 mmol/L和2003年5.6 mmol/L两个标准。欧洲心脏调查分别采用FPG 6.1 mmol/L和5.6

mmol/L作为FPG诊断切点,对数据进行再分析。结果显示,采用FPG 水平6.1 mmol/L作为诊断切点,则漏诊64%的高血糖;如果采用FPG水平5.6 mmol/L作为诊断切点,还漏诊48%的高血糖。这表明,即使FPG诊断切点作了调整,仍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提高诊断高血糖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认为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监测出的高血糖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然而,2002年发表的GAMI研究首次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2/3的确存在糖代谢异常。在GAMI研究(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OGTT检测。结果表明,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的规律(分别占总人数的67%、66%和65%,图2)2。这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诊断的高血糖,有相当比例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由于应激状态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 图2 GAMI研究中,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2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NA VIGATOR(Nateglinide and Valsarta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utcomes research)研究3于43,509 例心血管高危人群中进行OGTT检测,合并高血糖(IGR和糖尿病)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和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指导措施,这样便于提高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死亡现象[1]。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2±15.2)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5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6.3±13.6)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4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排除标准:(1)排除多种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2)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药物,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其动脉血管的扩张和弹性均逐渐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较差,这就导致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降低,血压开始不稳定,所以治疗时要依照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首先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设定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次,实行长效制剂,降低器官损害现象,每天保证使用1次。最后,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利尿剂等进行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①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合理用药、规范用药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合理用药、规范用药 ——京医论坛暨2016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盛大开幕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挽救患者生命、降低医药花费、提高患者依从性,由北京医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联合主办的“京医论坛暨2016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以下简称“CTSC”)将于6月4-5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隆重召开。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头号死因,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完整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各种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和导管消融的技术革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走向。但是归根结底,合理、规范的使用药物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依旧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面对琳琅满目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如何合理用药、规范用药、科学用药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同时这也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 纵观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会众多,但是绝大多数的焦点都放在了技术革新和器械创新上,专心致志于传统临床用药研究的还是凤毛麟角,CTSC即是其中的翘楚兼探路者。自2010年举办之日起,CTSC就坚持“绿色用药、和谐治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本方针,倡导“绿色用药,和谐治疗——保障健康”的理念。每年CTSC都会邀请国内心血管领域的顶级专家,今年还将视野扩大至欧美、大洋洲等国外知名专家,而心血管领域“四院士”的同期亮相更是让大家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协会领导和同行的充分支持与配合下,截至目前CTSC注册参会代表已超过2000人,再创历史新高! 此次盛会在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除了常规的国际学术前沿专场、疑难病例专家面对面专场、抗凝抗聚论坛、高血压论坛、高血脂论坛、血栓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和青年病例演讲比赛等,亦有多个环节值得期待:杨杰孚教授和汪芳教授带来最新力作《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和《汪芳说:血管清爽活百岁》现场分享著书心得;《超级访问》将学术、趣味及可视性融为一体,邀请“颜值高、层次高、立意高”的知名专家共襄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互联网医疗”首开纪录,吸引了一大批“另类”的业界精英同台PK;数字互动环节的设置大大提高了会议活跃度和参与度,每个听众都可以现场发表观点……一场学术盛宴即将拉开帷幕!组委会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促进我国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交流,加强心血管临床大夫对相关新理念、新趋势的了解和学习。 “绿色用药、规范治疗、创新思维、赢领未来”——这是CTSC的宗旨。相信通过沟通学术信息和分享经验成果,能够继续开辟探索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领域,提高国内心血管防控领域的关注度,续写心血管病防治的新篇章!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

2019年8月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顾东风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以及年报编委会专家、编写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润霖院士主持。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自出版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各方面肯定,年报资料也有着广泛的引用率,今年在胡盛寿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改进,可以办得更好,更适合大健康国家卫生战略的形势。 胡盛寿院士首先代表国家心血管中心,对各位专家在过去的14年中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改版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201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会,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健康中国”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适应国家形势,把我们的年报编辑工作做得更好,是召开此次编委会最重要的背景。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年报工作组召开了三次筹备会,对如何使得年报更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讨论,突出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就是以往年报主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现在要突出国家健康政策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主题,所以年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前期年报筹备组对年报编写做了比较大的改版,强调了以健康为中心,使年报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不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还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层面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获取和了解。 第二是编委会的组成也做了调整,根据前几届编委会工作的经验,改版后,为提高编辑水平,加入了国内从事心血管研究更加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年报更加受到关注。 另外,也加入一些年富力强的心血管防控方面的工作者。希望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和鼎力支持下,年报编辑更加出色,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心血管防控的整体水平,对“以健康为中心”的号召做出实质性贡献。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你知道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

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应专科正规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千万不要只吃中成药就了事,千万不要乱投“游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最可怜的“无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药应规律和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阿斯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应提倡广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前胸压榨样疼痛20分钟不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以防急性心肌梗死。 五、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食盐摄入量。 1.减少钠盐:成人每天5~6克钠盐即可满足正常需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少用酱油,少吃咸菜及盐腌食品。也可用低钠盐、健康保健盐。“限盐”就是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研究的概况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临床医学进展, 2015, 5(3), 177-18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717334.html,/journal/acm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717334.html,/10.12677/acm.2015.53028 Survey of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Xueping Li, Yanhong Xie, Zhaoxia Xu*, Yiqin W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Email: *1403759578@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717334.html, Received: Aug. 8th, 2015; accepted: Aug. 28th, 2015; published: Sept. 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71733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ecome the biggest burden of disease worldwide because of its hig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By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comparing the present commonly us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tools such as Framingham risk assessment, the United States cholesterol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group report (NCEP ATP III), 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 in Europe, the British QRISK cardiovascular risk algorithm, Reynolds Risk Score and so on, we find that CVD risk assessment models are continuously im-proved with more risk factor being found and also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limitations. As the eff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of CVD, which takes conventional risk factors and ge-netic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is not available in China, we thus put forward the new research thinking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ethod, information from TCM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with CVD risk assessment to study the risk assessment of diseas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from TCM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研究的概况 李雪平,谢艳虹,许朝霞*,王忆勤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Email: *1403759578@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717334.html, *通讯作者。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0T13:27:23.2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汪莹莹 [导读] 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因合理慎重选择联合用药。 (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联合用药情况,针对产生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住院患者,用药方式为二联或者三联合并用药。分析患者合并用药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为患者合理用药做出指导依据。结果: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他汀类、硝酸酯类为本次调查中主要用药。其中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43.6%)、β受体阻滞剂(54.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9.5%)、利尿剂(49.7%)、他汀类(51.6%)、硝酸酯类(56.7%)。二联用药占65%,三联用药占33%。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因合理慎重选择联合用药。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55-02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一般只是单一病种发病率较低,多数存在有多种疾病,疾病继发病症和疾病并发症存在,所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经常需要联合用药[1]。心血管疾病的联合用药目的在于能有效,迅速改善病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但在疾病的联合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症状,对此,合理的合并用药显得十分重要[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探讨在心血管疾病中如何合理用药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1.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住院患者,限住院时间至少为14天。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用药品种数及用药疗程进行统计,检测患者肝肾功能。用药方式为二联或者三联合并用药。服用药品为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的正规商品。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500例患者男性315例,女性18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4±10.8岁,平均住院时间23.7±9.6天,住院期间服用药品种类数13.6±3.5种。患者基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 2.2 联合用药情况 500例患者中,有218例患者使用了钙通道阻滞剂(43.6%),271例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54.2%),197例患者用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9.5%),248例患者使用了利尿剂(49.7%),258例患者使用了他汀类(51.6%),283例患者用了硝酸酯类 (56.7%),还有77例患者用了其他药物。这些患者中有325例患者是二联用药占65%,165例患者三联用药占33%,7例患者四联用药占1.4%。 3.讨论 本次回顾性研究对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第一诊断主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后续存在有其他并发症状,包括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并发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利尿剂使用率达到或者超过50%,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使用率略低但也达到40%及以上。二联用药超过60%,是三联用药的二倍,四联用药也是必要的。联合用药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肝肾合并异常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四联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100%,三联用药不良事件约80%,二联用药不良事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 目的评价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效果。方法实施心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改进策略,2014年5月~7月共收治住院患者349例,纳入观察组,2013年5月~7月,共收治住院患者308例,纳入对照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评分、患者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据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例、抢救次数28例、转NICU18例、并发87例,高于观察组0例、11例、6例、6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标签: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用药安全 心血管内科,即心内科,是医院收治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科室,收治患者病谱广、慢性病比重高、年龄跨度大、老年人比重相对较高、患者发病多急骤、危重症患者比重高,护理难度大、任务重、风险因素较多[1]。为进一步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某院拟定并实施了护理改进策略,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开始实施心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改进策略,期间5月~7月共收治住院患者349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84例、女165例,年龄16~88岁、平均(55.3±10.4)岁。2013年5月~7月,共收治住院患者308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63例、女145例,年龄15~90岁、平均(56.7±11.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危重症比重与分布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管理,观察组强化护理质量管理、用药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1.2.1 护理质量管理 1.2.1.1做好教育与培训许多护理差错事故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不足、技术水平欠佳、对护理差错事件不够重视有关[2],心血管疾病病情进展速度快,加之患者常有合并症,判断病情易发生失误,应注重培养护士理论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实践培训、临床督导,提高抢救效用。 1.2.1.2做好医患与护患之间沟通医患、护患沟通效用不高是致病情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注重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主动沟通能力,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3]。 1.2.1.3加强护理记录管理护理记录管理既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