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97式讲解

孙氏太极97式讲解
孙氏太极97式讲解

孙氏太极97式讲解

无极式

人从日常生活的常态转入练拳的状态要有一个过渡,一个接口,这就是无极式。在此把心理和生理状态都平和顺畅地转换过来,故决不是随便一站就算的。作为开始进入练拳态的预备式,一定要把自己调理到心平气和,呼吸顺畅深沉,全身从头到脚都在放松的前提下进入各自的状态,节节贯穿,把自己的轴树立起来。孙式拳是一轴到底,轴的形成就从无极式开始。前面说过,事实上从头到脚是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根直的杆的,但经过了意念的整合,经过抽象和模糊的处理,在功能上就形成了一根轴。此轴立于地上,如平地立杆。而我们的经验是,杆是立不稳的,只有插进地里才能稳,立在地面上就得不断调节以维持平衡,无极式就是练的这两种能力。人如杆,立于地上,是要摆动的,如何摆,向什么方向摆,是不确定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身体自发地调节重心使之摆而不倒。这个过程最好不要大脑控制,随感而发,随机应变。一开始可能做不到,还要主动去控制一下,随着站桩的进步,身体自发随机调控的能力会不断加强,这一点很重要,其反应速度要比通过大脑快得多,这在实战中就是胜人的能力,所谓“意在人先”,并不是脑子想得比别人快,那样根本来不及,而是手(或身体的任何部分)感觉到了就

本能地作出反应,“感而遂通”——手(或身体上)的感觉也。“无意之中是真意”——前一个“意”指的是大脑的意识,后一个“意”是正确的反应动作。简单说,无极式是练杆的感觉,把自己立成一根杆,一根有机整体的杆,然后再练这根杆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稳稳地立在地上。谈到稳,脚的感觉就不能不提。重心是收在脚跟上的,但脚掌脚趾也不能闲着,脚趾既不能用力抓地,也不能不抓地,而是要轻扣,让全脚紧密地贴在地上,就像吸盘一样最好,这才是无极式最要练的。

无极式的规矩:顶头(头向上放出而不可僵硬),竖项,含胸,拔背,------,一如“九要”,没有新鲜的。腿直立不可弯曲(但也不可僵直,尤其胯膝俱要松开),整个姿势如同立正,重心收在两脚跟的中间,尽量后收,收得越好杆越整。脚趾不可用力抓地,轻贴于地。松肩,臂和手自然下垂。腰挺住,胯松开。此式外形上与立正相似,但立正要求挺胸收腹,这却是内家大忌。关键是挺腰(又叫塌腰)而不是收缩腹肌,腰挺住了自然也就把腹带回来了。站无极式,头顶住,腰挺住,基本就没有大问题。我们形容一个人有精神常常用“腰板挺得直直的”的话,而与之相反,则是曲背勾头,腆腹哈腰。习武的人若挺着个大肚子,大腹便便,即使外行看了也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但无极式的挺腰与拳中要求的塌腰还不是一回事,“九要”中别的都可以在无极式中找,惟

有塌腰,无极式是无可奈何的(注:无极式不可能作到真正的塌腰,也就是整个脊椎成为完美的拱形,因为直腿不屈膝松胯的前提下,腰是做不到完全塌住的,充其量只是部分做到)。所以,只站无极式不行,它只不过是一个式,而不是一个桩,不能当站桩来练。

站无极式一般要求眼睛平视,在正前方找一个点,盯住看,不是向外看出去,而是向内吸进来,这样能锻炼眼神。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闭目养神法,尤其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四周光线很暗,反正也看不清,不如干脆闭上眼睛采用“内视法”,这样另有一个好处是睁眼所无:人平衡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眼睛来做的,把眼睛闭上,就全靠身体的感觉来维持平衡了,这样对于平地立杆的锻炼更大。附带说说,小时候我爷爷曾经对我说过,最好在晚上找个没人又没光的黑地方去练拳,这样对身体的平衡调节能力锻炼大。我照着去做,一开始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站不稳,平时打得极熟的拳竟然找不到感觉,浑身上下不自在,不听使唤,这都是眼睛不再管平衡了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慢慢习惯了在黑暗中练拳,再到亮处竟然浑身清爽,有如神助。这才体会到老辈人说的“晚上练,白天用”的意思。所以,在黑暗中站无极式,或闭眼站,也会有意外的效果。三体式也同样。

无极式站到什么程度算行?这就像其名:“无极”,没有标准。就无极式本身来说,初级阶段应把身体这根杆树好,

轴形成并立稳;再进一步,是提高这根杆本身的质量,增强刚性与弹性的力度,增强立地的稳定性,杆内似乎有物质(不敢说一定是内气)在向下流动,像水银一样,下面的密度越来越大,上面越来越轻,脚也越来越变大,变厚,而且就像皮肤一样粘贴在地上,到最后整个人有“不倒翁”的感觉,无论杆怎么晃,根不动,倒不了,也可称之为“墩面口袋”,一袋面,立起来墩,越墩下面越瓷实,上面越轻,人体内的气也像口袋里的面粉一样,在向下沉;再往下站,要把身体这根杆站粗,站成球,站成塔,站成山。孙式三拳最后是三个球:形意是钢球,八卦是钢丝球,太极是气球,但起点都在无极式,先找出球意球感来,然后再找三种球的不同感觉。说这些只是后话,在无极式中能够把轴立好,就算成功。要找球意,还是腰塌下去,胯松下去,腿弯下去,气沉下去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要把重心坐下去练拳,而没有人直着腿练拳的原因。

无极式固然重要,但不可绝对化,它不是万能的,它还不是拳,只不过是练拳的一个开始预备动作,站好了无极式也不等于就会拳了,否则前辈们何必花那么多心思去创编拳路拳法呢?

我原来其实是不站无极式的,小时和年轻时都没站过,只是这些年来不断有人问,我才关注了一下,发现这是个不能避开的问题,在老先生们的书里都从无极式讲起,我自己写书

也得从它开始,这也对,练拳总得有个开头吧?那也只能从无极式起。为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站无极式,看看到底能站出什么来。我一般是在晚上临睡前,把所有的灯都关上,然后在阳台上闭眼站,此时无光无声,很快便可入静。杆的感觉比较容易找到,进一步找上轻下重,上细下粗的感觉,也不难,再进步,杆立住了,劲整了,全身也真正松静下来了,此时这杆子要晃动起来(整体晃而不是局部动),晃就要失衡,让自己的身体自发地去控制重心不使跌出,而不是有意识地去控制,就很不容易,难点就在此。往往是小晃还可听其自然,而一旦晃到临界点,马上要失控时,脑子会不由自主加以干涉,有几次入静比较深没有去干涉,结果晃到失衡,险些跌倒,还惊出了一身冷汗。不晃,是身体还未整,心还未静;要让它晃,而且还要不刻意去控制它晃,又不能倒,晃与不晃都是身体自然而然的,练平地立杆之难也正在此。

以我的经验,总需站到20分钟以上才会有感觉,半小时到40分钟就足矣。所以,这也是很费时间的,就其功效来说,远不如三体式和打劈拳等来得快。我并不反对练无极式来体验一下,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也不妨多站站,但把无极式神化,似乎“一句顶一万句“,也就太幼稚,还是那句话,无极式既不是气功也不是拳,而只是个练拳的开始。练无极式可以出功夫,但比起整个拳中的功夫来,毕竟还只是九牛之一毛.

太极式

从无极式起,变为太极式:重心移至左脚,仍在脚跟,整个身体尽量保持外形的不动,主要靠顶头松胯和塌腰把重心收到左脚跟上,右脚极力勾着脚尖提起,不可带重心,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然后重心移至右脚上。

在此动作中,尽量保持外形不动是难点,也是练整劲的要点。如果让人看出很明显的重心左移,说明劲没抽住。

起式:(1)未动之前,自己的双手似乎被人按住,想抬却抬不动,我的意念是要把按住我的人端出去,所以在抬手之前先极力松肩松胯,我的手极力插入地下,有把对方连同他脚下的土一起挖起来端出去之意,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两臂两手间的距离与肩宽等,胳膊似直非直,不可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到与肩平齐,微停。

此式的关键是,抬手之时腰部命门穴须极力向后凸,否则只靠手的力量若真被人按住是绝对抬不起来的,因为腿是直立的,借不上力。这也是检验该动作到位不到位的方法,屡试不爽。

(2)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弯曲下

蹲(下蹲幅度视个人能力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手不用力,而是靠松后胯把手带回来,收到小腹处,轻轻贴住。

此时身体斜45度对着前方,重心坐满在右脚跟上,胯一定要彻底松下来,把自己蹲舒服了,这时左脚很自然地就虚起来了,而且身体也自然产生了向前的动力。

(3)由后脚产生的蹬力把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向前蹬整体重心前移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始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两手伸到极处时后脚也要同时跟到位,这也是全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即手脚要整齐,同时动同时到,不可有先有后。

该式分三动,动作看起来简单,只是手臂在划弧形。

第一动,两手如抱球,亦如托住一个重球,从身体向上向外划一个弧形出去,放到极处。此动有两种练法,一种是手臂画向上凸的上弧线向前,另一种是画向下凸的下弧线向前,两种都可以体验一下。

第二动,随着腿的弯曲,由腰的力量带着手臂向内向下划弧形回到小腹处,这时手的动作是划了一个完整的椭圆形

(不是圆形,而是长轴在斜方向上的椭圆)。

第三动,随着向前的进步手臂再划上半个椭圆。如此的往复运动,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把太极拳的许多基本要领讲明了:弧形运动,起落,收放。不是单纯一个胳膊的运动,而是用腰胯带着全身的劲在催着手臂动,头要顶住,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这也是这趟太极拳第一个沉下身体的动作,是从平常态进入练拳态的转折,所以务必全神贯注。

常见有人轻描淡写地就把起势比画完,大概是认为这只不过是起式,还没有到真正的拳路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胳膊抬起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在拳中了,第一动虽然身形没动,仍然是直立站着,只是手臂动,但全身的意气都贯注在手上,与胳膊前伸抬起的同时头在顶,足在蹬,腰在塌,命门穴在向后突。

起势有实际应用价值,它的实际用法就是在弧形运动中打出翻浪劲,动摇对方的重心。据说当年郭云深祖师初练形意拳时,总找不到形意拳起落走弧形的劲儿,他的老师就让他到井上去摇辘轳,把水打上来,再放下去。摇过辘轳的人都知道,要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儿,也不能用猛劲儿,只能稳住劲儿,匀着劲儿来。

郭云深祖师摇了三个月辘轳后终于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所以学习孙式太极拳者不可对起势掉以轻心。这是一个可以反复练习的动作,在往复的前进后退中体会手

臂的弧形运动,手与腰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如何运用自己的重心去动摇对方的重心。

懒扎衣

接起式:

(1)右脚跟落地踩实,重心移到右脚上,左脚虚起向里极力扣,与右脚成八字形,落实,重心移到左脚上,右脚脚跟提起,足尖虚点在地;在两脚转换的同时,两手手腕(从手掌直立状态)同时做顺时针拧转,到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随着身体的旋转,两手均向右划弧,但轨迹不同,左手是顺着右小臂向后抹去,最后到自己胸前立掌停住;而右手在左手后抹时向前向右外侧挂去,有两手打开之意,然后向自己胸前缩回,立掌停住。

切记两手不可做相同路线的运动,比如以左手指点在右手腕上两手一起划弧运动,如此,则如被铐住一般,既不便于应用且与动作名称不符,两手一定有一段反向运动。整个转身的动作都要以身体带动手,身体内缩而两手外伸,有如打开折扇,又如抡链球,力由身发而力达指尖。

(2)右脚向前迈出,脚跟先落地,然后全脚掌着地,左脚跟进,脚尖点地虚着放在右脚后10厘米处,两脚夹角仍为45度(整套拳除白鹤亮翅外进步与跟步都是如此规矩)。在移动脚步的同时,两手顺着右脚尖方向推出,立掌,右手在

前,与肩平,左手在后,略低,指尖在右手腕后面处。

这是一个象形动作,扎衣就是穿衣,正常的穿衣动作是右手向袖子里伸的同时左手提着衣服的领子从头上转一圈回到前面,如果犯懒,左手就不从头顶上转过去,而是提着衣领在右肩处往后送一下也就把衣服穿上了。

所以太极拳中的懒扎衣动作应该是两手在水平方向做不同轨迹的两个圆运动,即左手开始向后沿着右臂运动时右手还在向前伸展,等左手运动到右肘部时右手也开始向后画圆弧,然后两手做反向运动,左手向左,右手向右,有向外开之意,有如磨盘,上下相错,两手虽做不同的弧形,但弧形的末端都收在自己的胸前,殊途而同归。

常见有人做此式时将左手搭在右手腕上一起向后画弧然后收到胸前,两手做着同样的路线,这显然不符合懒扎衣的原义。

整趟拳中共有8个懒扎衣,除了开合与搂膝拗步之外,就是它最多,足见其重要。完整的懒扎衣应该是四个动作:后捋,前挤,后掤,前按(第一个懒扎衣因为连接的关系没有捋和挤的动作):

(1)捋式:一般接右搂膝拗步,撤左脚,坐实,同时左手腕里裹至手心向上,右手自胯部前伸至左手上面,手心向下,与左手配合如共同抱球状,一起拉回到小腹处,同时右脚随撤到左脚前,足尖点地;

(2)挤式,前出右脚,右手臂略里裹到手心向里,左手以指尖搭于右小臂上,随右脚向前斜上方挤去,手伸到极处时左脚跟上,虚点在右脚后;

(3) 后撤左脚,棚;

(4)前进,按出。

这四个动作就是一个完整的劈拳起落:捋,如同把手抓回;挤,如起钻;棚,如束身;按,如劈出。一个懒扎衣的两进两退中,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劈拳旋回,不过劈拳是一个翻浪而它是打了两次翻浪。而手的插、挑、拨、挂,又有如八卦的掌。

懒扎衣的练习中最须注意的是:

1.动作要做到家,手伸要伸到极处,不能再伸为止,手收也要收到极处,不能再收为止。在老先生的书中曾多次明确指出“到极处”,而后来的一些人为了强调柔而不敢提“极处”的概念,这是误解,“到极处”不等于使拙力,恰恰相反,如不能放松,手还就到不了极处。

2.动作开合伸缩转换时刻务必要全神贯注,阴阳相合,不可散乱,不可有气势上的间断,否则,旧力用尽而新力未生时就是被动挨打的时候。如后捋时身体在后坐的同时头要向前顶,随着手臂的后拉身体要逐渐产生向前的意念,手还未运动到最后时身体已经开始往前动了。挤的动作也如此,在手还没有挤到头时,身体已经开始向后缩,手臂继续向前

不停,掤着劲向后退。

下面两动亦如是,前半段掤是开劲,两手如撕扯弹簧或拔丝(不是陈式中的缠丝劲),后半段按为合,如挤压弹簧或推在橡皮墙上,从开到合的转换都要前劲未退而后劲已生,不可有间断。那么在练习时就要做到“举轻若重”,虽并无人的手加在自己的身上,但意念中要如有人在加压力,这样在做动作时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动。拳经上说“自己练拳要如有人,与人交手要如无人”,前者就是“举轻若重”,后者就是“举重若轻”。

3.懒扎衣中两进两退,是孙氏太极拳最重要的步法,有进必跟,有退必随。务求进退自如不费力,在自如的基础上,加大步幅,增长功夫。重心的转换要及时,不可蹬成弓箭步再跟步。

孙老先生早年的套路里没有捋和挤,直接做掤(也就是懒扎衣真正的象形动作)和按,后来到了晚年加上了前面的捋和挤,使之更臻于完善,彻底提升了懒扎衣在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性。

孙存周先生所授之套路中,懒扎衣是依照孙老先生早年动作,没有捋和挤,以手挥琵琶式为开始,而且掤的动作开得大,把扎衣的动作做得更形象了。

开合

接前式。(1)落实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左转至脸向正面两脚平齐,同时两手回到胸前,如抱球状,大小臂与身体的夹角为45度,腋下以能放一个拳头为宜,两肘既不可翻起抬平,也不可过于夹紧而贴在身体上,手掌直立向上,与胸距离10厘米许,手指尖高与肩略平。

(2)在身体开始转动的同时即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着向外开,至两手间与肩同宽处止。此时两手大拇指根部似乎是被铁丝捆住,再想开也开不动了。

(3)两手顺原路向里合去,至与脸宽止(开与合都是微弧形的路线),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合的时候两肩仍然保持向外开意,也就是肩的里根向内缩,而外侧保持向外开,在胸前如同抱住一个大气球,你压缩它,它就向外涨,顶着你不让你继续压,所以到两手与脸宽时,就会感觉合不动了,两手外侧小指根如同被捆住。

这个式子是采用孙剑云先生所传(见《孙式太极拳剑》)之老先生晚年的式子,特点是边向左转时边开手,然后合手的同时重心移动到右脚上。而老先生早年的式子(见《太极拳学》)是做完懒扎衣后,身体保持侧身不动,只落实后脚跟,同时开手,然后再扣右脚身体左转,同时合手。

简言之,前者是边开边转,后者是合时再转。从整体感觉看,还是后者更能体会“一动无不动”,松肩松胯带动肘的外开而肘的外开又带动了整个身体的转动,这一改改得好。

这两种打法虽然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转身的动作与脚上移动重心与手上的动作是同时的。而恰恰现在许多人是先转身,转完后再开合,而且开合的时候脚上没有重心的移动。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手形不对。那么正确的动作应该如何呢?

第一,两手要始终保持平行如抱球,立掌,塌腕,手背要有挂劲,四指上指,大指横平,虎口要撑圆,心里要时时想着手不要歪,不要让球跑掉。常见的毛病是手掌容易向外或向下敞开。

第二,胳膊要保持自然抬起,既不能向上翻肘,也不能向下故意夹肘,总以腋下能放下一个拳头为好,也就是约45度为宜,这一点只要看老先生书中的照片即可一目了然,当然也要因人而略有差异。

第三,运劲儿时意在两肘,以肘为引导,以肩为枢纽,以腰为力源,开时如拉弓,保持手形和臂形,肘部一定不要上下动,也不能手动肘不动,要整体向外开,手指和手腕上要拔住劲。如果手形对,就会有上面说的开与肩宽再开不动,合与脸宽也再合不动了的感觉,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说明手形不对。

据笔者的观察,练孙式太极拳的人中十有八九在开合动作的外形上就没有练到位,就不用说体会内中的涵义了。依笔者几十年经验,看一个人练孙式太极拳,只要看他的开合

动作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功夫来,开合不到位,决然体会不到拳中的三味,这已是屡试不爽的了。

孙剑云先生在她的书中说到开合的用法时是这样说的:“若对方自身后用双手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里所说的“用肘撑住对方双臂”,若练习的时候肘部无意无力,如何撑住?所以在开的时候一定要有撑的意思。开到手与肩宽时便不能再向外开了,不是不想开了,而是开不动了,两手有如被钢丝捆住。

由开转合时最关键,切忌有断劲,要在开到极处时不停,保持肩继续向外开的意念,用含胸拔背做转换,慢慢向内收。合的时候有如向内压缩气球,压到与脸宽时便再也压不动了,不是不想合,而是合不上。

开合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很缓的弧线。总之,此开合动作最忌轻飘飘,随随便便地一动,手型不对,手上没感觉。一趟孙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开合在套路中有三个作用:1,体会开合;2,调理气息;3,转换蓄劲。孙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足见开合之独特的地位,岂可不深究一番。其实也简单,不外两条:一是把手形打对了;二是把手和转身移重心配合好。

单鞭

(1)左脚向左横着迈出,脚里侧先着地,逐渐放平至全脚踏实,身体重心随之左移,成为偏重的马步(左脚70%,右脚30%),右腿不可蹬直,两胯务必松开,虽然身轴与支撑脚跟不在一条垂线上,但也要坐满在脚跟上,两脚向外蹬住劲,两膝向里裹住劲。出式是从马步变换来的,凡骑过马的人都知道,两腿之间是实实在在有马背的,因此腿和膝盖虽向里裹劲,但不能向里移动,也就是不能向里瘪,裆要圆。

(2)与迈步移重心同时,两手在胸前(开合位)如捋一长杆状向两旁分开推出,极力推住,立掌。头极力顶住。一些人的手离胸太远,把手向前推出去再开,像游蛙泳,不对。

(3)眼睛先看左手再看右手,最后顺右食指尖看出去。

孙氏太极拳的单鞭是与别家都不同的,是特色动作。不同就在于两手同时向外分开,而不是单手向外推出。腿的姿势切不可做成弓箭步或马步,而是三七开的偏马步,或曰偏转的三体式。

两手要立住,虎口撑圆,尽量往外开,伸到极处,十个手指都有被抻筋的酥麻感,方是到位。从意念上有如两边的墙要挤过来,而我用手极力推住。至于手高些还是低些,是走直线(如捋长杆)还是走弧线,都不重要。

通常的毛病是手没有伸到头,手上和两膀及腰上没有感觉。从外形上看,要有力士推山的气势,身体如稳坐太师椅上,腰是大旗之杆,腰催背,背催肩,肩催肘,肘催腕;从

内里的感觉说,要两肩两胯顺着开劲,“此时身体如同一四方物,四面用绳子相拉,均一齐用力相争一般,腹内空空洞洞,如天气之圆,身外如地形之方,此谓内圆外方之义也”(孙禄堂《形意拳学》)。

就笔者的体会,做单鞭动作时身体有非常舒展、圆满、充实、沉稳而又轻灵的舒服感,可以说是整套拳中最舒服的动作。

与呼吸的配合:先吸后呼,中间有转换,最后推出时要呼。所以,做开合时动作一定要慢些,否则很难合上呼吸。

提手上式

接单鞭式.

(1)松左胯,重心全移到左脚,坐满脚跟;将右脚提离地面并到左脚前(钩着脚尖),落地时脚尖虚着点地,脚跟提起。

(2)在动右脚的同时左手上举到头顶前额处(手心向前上方),右手下收在小腹处(手心向右,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右肘向外撑开,不可软弱无力。两手在动时都有外翻之劲,与右脚要齐起齐落。

此式的内意与外形与形意拳的猴形最相近,其定式有如猴形,整个人如猴一样缩在那里,一定要缩住,缩稳。前缩后开,里缩外开,含胸带着两肩、两胯里根极力后缩,拔背带动着两肩、两胯外侧向外极力撑开。

许多人把这个动作打瘪了,没有始终向外撑开之意,而是两手随随便便地往里一收,软塌塌,定住时右肘软软地贴在身上,而没有向前、向外撑住。

提手时两手两臂要同时相反方向(左手向左上,右手向右下)提穿,旋拧,左手向着前额,右手向着腹部,右手的大指根定在肚脐上,但不要只用臂力楞拧,而是要用足蹬和拧腰的力,用身体旋转的劲带动手臂。演练时虽不可用拙力去刻意较劲,但意念中一定要整体运动的概念,切不可轻描淡写摆样子。

此式靠两手的同时反向旋转:可用于解脱对方的两手攥握,一般来说至少可以解脱一只手,即使不能完全解脱,也可以使得对方的两手处于很别扭的地步,如敌之右手被引带到高处且成为反关节的态势,而左手则被引带到下边,对方越使劲抓握,此时的身体就会越倾斜,要想保持重心守中已是很困难。

此式与下面的白鹤亮翅结合起来用会更完美、更有效,所以在演练时要两式一气呵成,不可出现些许的间断。

白鹤亮翅

(1)左手自头顶下落,手心向前,右手自小腹上抬,手心向后,坠肘

松腕,小臂尽量直起,以手腕向上引领,两手在脸前交叉;

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相对。左手下落至胸口处停住,右手举过头顶后,沿着右耳前边落下,也至胸口处,与左手平齐,均手心向外。

(2)于两手在脸前交叉时将右脚轻轻迈出,足跟虚着点在地上。

(3)两手平着极力推出,右脚进步,左脚蹬并跟进,与右脚平齐着,足尖虚点。

此式右手上提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横臂翻肘,小臂应该尽可能垂直地向上钻,与形意的炮拳向上钻翻完全一样。假如对方用木棍砸下来,我若横臂格挡,必骨折无疑,而若直着钻上去挡,则最多擦破些皮肉,所以要养成直着接手的习惯。

用法之一,接前式,已经把敌之两手引带到了一高一低的位置(我之手左高右低,敌相反),敌必然会有反应,或顺着我之劲而放松抓握,或反向挣脱,如是前者则我之目的已达,若为后者则此时接着突然做反向运动,正好顺着对方的挣脱劲运动,则对方必然再也拿不住我的双臂,而其两手又被我阻隔在外围,其正中胸腹全暴露在我之两掌下,再无防御也。

此式练习之要点并不在两手之上下分开,而在于如何分开,若无旋拧之力,则想分也分不开。另,两手在向前推出时,不要等到右手从耳边落下到胸前与左手会齐后再前推,而是

边落边推,左手是边起边推,即两手一边分开(掤住对方双手)一边斜着向前推,则功效更妙。白鹤亮翅就是立起来的开合,用开合吞吐的劲打。

搂膝拗步

接白鹤亮翅,左转式:

(1)左手内旋,从胸前向下向左搂去,同时左脚向左后方45度迈出(之所以叫“拗步”,就是因为向斜后方迈步),脚跟虚点在地;同时右手外旋,与左手对称着,向外向上拉开,身体随着两手的拉开先向右转,随即随着左脚的迈出而左转(取欲左先右之意)。

(2)身体向左拧腰,蹬右脚,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同时左手向膝盖外搂去作弧形回到左胯边停住,右手同时从下颚处如捋胡须再继续从左肩处(而不是当胸)推出。右脚跟步至左脚后,脚尖虚点。两手与右脚的动作要同时完成。

这也是孙氏太极拳中数量最多的动作,计:单独的五个,两个倒撵猴中有八个,共十三个,与开合相等,亦足见其重要。

关键是搂谁的膝?多有人误理解为:前手搂自己的膝,意在将对方的来手或脚搂出,后手当胸击出。如此理解则把此式看得太过平庸,稍有武术常识的人都可以设计出来。而且如此体会也有悖于太极拳的“舍己从人”的原则,硬搂硬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 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 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积极传播了孙式太极拳。 但很多人奇怪的是孙氏内家拳有如此的影响力,但为何普及面却不是很广?这里面个中原因主要是孙门与其他各家所遵从的传承原则不同。 孙门历来重德,孙禄堂先生武学人品,武林中人无不称道。孙存周先生更是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 例如: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各派武术高手也随之纷纷涌入上海,上海的武术日趋繁荣。当时在上海的著名拳术家中许多都是孙存周的同门师兄弟,如陈微明、肖格清、靳云亭、章启东等,他们曾劝孙存周开立山门公开传授孙氏拳学。但是孙存周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虽然孙式太极拳的传人进入上海最早,但却最不普及,由此可见一斑。孙氏内家拳的严格的传播原则,使外表现象上看好象是普及不够广泛,但真正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氏太极拳特点提要: 首先,孙氏太极拳所依据的最高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该文揭示了太极拳的特质,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分水岭。由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是“太极拳论”,也不是“太极拳图说”,因此,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都不相同。这是孙氏太极拳极为重要的一个特质。 其次,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与其他各家的太极拳都

不同,孙禄堂先生明确指出无极式与太极式是拳术的基础,因此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现象。孙氏太极拳的创立要晚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这时候孙氏太极拳在这个拳术的技术基础上的特立,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基础的改造,所以孙氏太极拳一出现,就卓然独立,自成一家。 第三,孙氏太极拳的步式结构及其步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步式架构以孙氏三体式为基础,步法特点是活步、身随步动、足下藏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拳术之法大者有五:手眼身法步,其中最重要者是步法,步法是五法中之根本。孙氏太极拳步式、步法的特点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关键技术的改造。 第四,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快慢间一、圜研相合。其身法融合进了孙氏八卦拳的特征。身法在拳中的作用是规定了劲力的特征,同样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技术上孙氏太极拳不同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改造。 第五,以开合手连接各式。这也是孙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其周身劲路的运行特征尽合于此式中。 于是,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就不得不问: 1、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最高理论依据是“太极拳之名称”?为什么孙氏太极拳依据的理论与陈杨武吴各家皆不相同? 2、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要与陈杨武吴各家都不相同?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一、教案背景: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我省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必学教材。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可以帮助学生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课题: 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掌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动作要领。通过学习学生能连贯协调、动作连绵完成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三、教材分析: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较一般武术动作有一定的区别,其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https://www.360docs.net/doc/963009405.html,/question/78579012.html?si=1)我们学习要按照其特点、动作要领进行教与学。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探究法 4、讨论法 5、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太极拳,播放视频(太极推手https://www.360docs.net/doc/963009405.html,/show/lW5HvfUtqRegZ2Ub.html),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讨课的内容: 1、太极拳起源、发展:(https://www.360docs.net/doc/963009405.html,/question/203000798.html?si=1)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三是体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坚。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

最全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 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 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 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三、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 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 四、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 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 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二)右搂膝拗步 1.收脚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右手经头前划弧摆至左前肩,掌心向下,左手向左上方划弧上举,与头同高,掌心向上;眼视左手。 2.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两手划弧时要以腰带动;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搂推协调,转身蹬地推掌。 五、手挥琵琶 1.跟步展臂:右脚向前收拢半步落于左脚后;右臂稍向前伸展。 2.虚步合手:上体稍向左回转,左脚稍前移,脚跟着地,成左虚步;两臂屈肘合抱,右手与左肘相对,掌心向左。 学练要点:两手摆掌时有上挑并向里合之意。合臂时腰下沉,两臂前伸,腋下虚空。 六、左右倒卷肱 (一)右倒卷肱 1.退步卷肱:上体稍右转,两手翻转向上,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上举至肩上耳侧,左手停于体前;上体稍左转;左脚提起向后退一步,脚前掌轻轻落地;眼视左手。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

评价。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为此,当年孙禄堂先生每日给学生们逐式逐项地喂手、体认、讲解,以使之得其一二。文革前,南京的金一明先生曾著有《孙氏太极拳与擒拿》一书,可惜该书目前已失。数年前,我去上海,经顾振宇先生相邀与史汉才先生见面,见面时,史先生欲将其写成的《孙式太极拳攻防方法》一书交我帮助他出版,我考虑史先生自有门徒,有所顾虑,当时答应先帮助联系一下,未拿走该书书稿。据史先生讲,该书中

24式简化太极拳简介

24式简化太极拳简介 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演练太极拳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而编制的一套入门级的太极拳,它动作简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老少皆宜,实在是居家晨练之必备佳品! 动作及口诀: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简述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发扬。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以他终生习练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提取其精华,将三拳融会贯通,合冶于一炉而创编的,并自成一家。成为我国目前太极拳 五大流派之一。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把修心养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 者结合在一起,所以习练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由此可见,孙式太极拳的学习,对我们是有很多作用的,我们应好好学习。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 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 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 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式太极拳的练拳要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可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 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 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轻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 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孙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矩,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必须按照基础 动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熟练日久,自然随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 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可贪多求快,或躐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务求 姿势正确。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 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图1.JPG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 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图2-1、2、3、4)。右势与左势动作相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图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图解

————————————————————————————————作者:————————————————————————————————日期: ?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 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拆解(原载于《中华武术》

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73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73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东振王于2014年2月22日星期六改编 第(一)段有22式 第一式起势⑴八字静立⑵扣脚左转 第二式揽扎衣 ⑴两臂挑举⑵屈膝下捋⑶跟步伸掌⑷转体平摆⑸上步收掌⑹跟步推掌 第三式开手转体开掌 第四式合手提踵合掌 第五式单鞭跨步单鞭 第六式提手上势收脚提手 第七式白鹤亮翅⑴上步提按⑵跟步双推 第八式开手转体开掌 第九式合手提踵合掌 第十式左搂膝拗步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十一式手挥琵琶撤步挥合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⑴进步右穿⑵上步穿扣⑶跟步打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撤步收手 第十四式抱虎推山跟步双推 第十五式开手转体开掌 第十六式合手提踵合掌 第十七式搂膝拗步(右)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十八式揽扎衣⑴撤步下捋⑵跟步平掤⑶撤步收掌⑷跟步推掌第十九式开手转体开掌 第二十式合手提踵合掌 第二十一式左单鞭跨步单鞭 第二十二式肘底看捶虚步看捶 第(二)段有12式 第二十三式左倒卷肱⑴收脚托掌⑵转身搂推 第二十四式右倒卷肱⑴收脚托掌⑵转身搂推 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二十六式左揽扎衣 第二十七式开手转体开掌 第二十八式合手提踵合掌 第二十九式右单鞭跨步单鞭 第三十式右云手⑴收脚云合⑵转身云转 第三十一式高探马<西南> 虚步探掌 第三十二式左分脚<左前> ⑴扣脚合手⑵提踵合掌⑶独立分脚 第三十三式右分脚<右前>⑴沉肘合手⑵独立分脚 第(三)段有7式 第三十四式践步打裁捶⑴落脚收掌⑵转体穿掌⑶上步搂托⑷弓腿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二起脚⑴翻身撇捶⑵上步钻拳⑶腾空二起 第三十六式披身伏虎⑴撤步伸掌⑵虚步握拳 第三十七式左分踢脚⑴沉肘合手⑵独立分脚

孙氏太极简介

深圳弘武武术俱乐部——孙氏太极辅导站 一、孙氏拳的起源与传承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2—1933,12)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定县(今顺平县)。孙禄堂先生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李奎元为师,实从郭云深(李之师)习形意拳,后从程廷华习八卦掌。孙禄堂先生年复一年,潜心研究,使拳合于道,五十岁时向郝为真学习太极拳,有所得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孙氏太极拳。 此拳练习时上下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则以开合相承接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全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以八卦拳之迈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混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 故孙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的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的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练习者逐渐产生极尽猛烈整实之能,极尽灵活巧变之能,极尽柔顺空化之能。孙氏太极拳是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混融升华后的结晶。是近代武学发展的至高成就。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创的《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著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孙禄堂演练孙氏太极拳郭云深:孙禄堂的早年师傅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为孙存周(子)、孙剑云(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歌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歌 切忌强劲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一. 起式 太极起式要自然,含胸拔背头顶悬。屈膝松腰向前看,松肩垂肘气沉丹。 二. 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抱球起,一前一按斜上举。弓步向前似猫行,虚实转换要清晰。 三. 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展翅娇,左按右挑至眉梢。右实左虚足尖点,沉肩坠肘要记牢。 四. 搂膝拗步 搂膝拗步斜中行,一手按膝一手拥。坐腕舒掌朝前打,分清虚实转换灵。 五. 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抱在胸,左前右后身前迎。右实左虚足跟点,沉肩坠肘要记清。 六. 左右倒卷肱 坠身退步倒卷肱,撤步足尖点地行。退步之后成虚步,转腰松胯手前拥。 七、八左右拦雀尾 棚手前举要撑圆,捋手用劲在掌中。挤手着力在手背,按手劲起在腰功。 九. 单鞭 左手推出拉单鞭,右手钩子在后边。弓步足跟先着地,虚实转换记心间。 十、十一左云手单鞭 云手三进上下翻,一左一右在面前。左步横跨数二次,再拉单鞭又一遍。十二. 高探马 高探马上拦手穿,左拦右穿马上边。足尖点地左虚步,沉肩垂肘要记全。十三. 右蹬脚 右蹬脚式腿上功,力发腰部要记清。左足站立身要稳,右脚提起向前蹬。十四、十五双峰贯耳左蹬脚 双峰贯耳两笔圆,二拳钳形在眼前。提膝弓步向前迈,转身左脚蹬一番。十六、十七 左下式独立右下式独立 下式独立随峰连,一钩一掌往前穿。十八. 左右穿梭 摇化单臂向上送,一托一推手上功。弓步向前两斜角,左右穿梭一般同。十九. 海底针 海底金针手下插,左按右插顶勿斜。左虚右实足尖点,气沉丹田松腰胯。二十. 闪通臂 闪通臂上托架功,右架左推向前拥。提膝弓步向前迈,松跨松腰记心中。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转身搬拦捶向前,右搬左拦莫等闲。右脚外撇左脚进,弓步捶打护肘间。二十二、如封似闭 如封似庇护正中,前后仰俯不可行。向后下按足尖跷,向前双手朝前拥。二十三. 十字手 十字手法变无穷,两臂环抱交在胸。右脚要向左脚靠,松腰垂肘腰要松。二十四. 收势 收势下按不可匆,太极合手式完成。

标准二十四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详图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 平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 保持正直,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 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 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三、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 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 完成。 四、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73式孙氏太极拳动作分解

73式孙氏太极拳动作分解 第一段 第一式起势⑴八字静立⑵扣脚左转 第二式揽扎衣⑴两臂挑举⑵屈膝下捋⑶跟步伸掌⑷转体平摆 ⑸上步收掌⑹跟步推掌 第三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四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五式单鞭⑴跨步单鞭 第六式提手上势⑴收脚提手 第七式白鹤亮翅⑴上步提按⑵跟步双推 第八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九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十式左搂膝拗步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十一式手挥琵琶⑴撤步挥合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⑴进步右穿⑵上步穿扣⑶跟步打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⑴撤步收手 第十四式抱虎推山⑴跟步双推 第十五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十六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十七式搂膝拗步(右)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十八式揽扎衣⑴撤步下捋⑵跟步平掤⑶撤步收掌⑷跟步推掌第十九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二十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二十一式左单鞭⑴跨步单鞭 第二十二式肘底看捶⑴虚步看捶 第二段 第二十三式左倒卷肱⑴收脚托掌⑵转身搂推 第二十四式右倒卷肱⑴收脚托掌⑵转身搂推 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二十六式左揽扎衣 第二十七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二十八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二十九式右单鞭⑴跨步单鞭 第三十式右云手⑴收脚云合⑵转身云转

第三十一式高探马⑴虚步探掌 第三十二式左分脚⑴扣脚合手⑵提踵合掌⑶独立分脚 第三十三式右分脚⑴沉肘合手⑵独立分脚 第三段 第三十四式践步打捶⑴落脚收掌⑵转体穿掌⑶上步搂推⑷弓腿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二起脚⑴翻身撇捶⑵上步钻拳⑶腾空二起 第三十六式披身伏虎⑴撤步伸掌⑵虚步握拳 第三十七式左分脚⑴沉肘合手⑵独立分脚 第三十八式转身右蹬脚 第三十九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式如封似闭⑴撤步收手 第四十一式抱虎推山⑴跟步双推 第四段 第四十二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四十三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四十四式搂膝拗步(左)⑴迈步搂手⑵跟步推掌 第四十五式揽扎衣⑴撤步下捋⑵跟步平掤⑶撤步收掌⑷跟步推掌 第四十六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四十七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⑴收脚合手⑵迈步分掌⑶收脚合手⑷弓步分掌 ⑸上步扶腕 第五十式揽扎衣⑴进退掤收⑵跟步推掌 第五十一式开手⑴转体开掌 第五十二式合手⑴提踵合掌 第五十三式左单鞭⑴跨步单鞭 第五段 第五十四式左云手 第五十五式云手下势⑴跟步推掌⑵迈步推掌 第五十六式金鸡独立⑴提膝挑掌(右)⑵提膝挑掌(左) 第五十七式闪通背⑴退步扇掌⑵虚步按掌⑶进步架推⑷转身架推第六段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谱 1、无极式 2、太极式 3、懒扎衣 4、开合手 5、左搂膝拗步 6、手挥琵琶 7、进步搬拦捶 8、如封似闭 9、抱虎推山10、开合手 11、右搂膝拗步 12、懒扎衣13、开合手14、斜单鞭15、野马分鬃16、懒扎衣 17、玉女穿梭18、下势 19、更鸡独立20、倒撵猴21、左搂膝拗步22、手挥琵琶23、三通背24、懒扎衣25、开合手26、单鞭 27、云手28、高探马 29、右起脚 30、左蹬脚31、践步打捶32、翻身摆莲33、弯弓射虎34、双撞捶 35、阴阳混一36、无极还原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 2018年根据丁爱刚孟小萍视频整理 1.无极式 面南并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手指自然伸直,贴垂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展各45度,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心静而体松,阴阳未判,清浊未分,一气浑然,此无极也。 要点:两脚尖外展各45度。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 2. 太极式 一念起而阴阳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无极而生太极。舌抵上腭,下颌内收,顶头竖项,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谷道上提,骨架拔领,筋肌松沉。以头顶百会和脚跟连线为轴,右脚内扣至正前方(南方),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要点:以头顶和脚跟连线为轴,转身时整个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3.懒扎衣 两手向前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同宽,掌心相对如抱球,目视前方(东南);两腿微屈,两手随之回落至胯根处,坐掌;

左脚迈步,重心前移,两手沿弧线上提至胸前,右脚跟步至左脚右后侧,两手前伸至三尖对齐,身体后靠,重心后移;扣左脚,旋掌,摆右脚,身体随之右转呈三体式;塌腰固胯,上身右转45度,右手收回至虎口对准耳根,身体左转松沉;右脚上步,左脚跟步,右掌呈侧立掌从耳下推出至三尖对齐,重心后移。 要点:手往前伸,身体后靠,重心后移同步进行;鼻尖、食指尖、脚尖三尖对齐。 4.开合手 扣右脚,碾转左脚,身体左转至前方;双脚平行,两手收回至胸前抱球,掌心相对,掌指朝上。吸气开手至与肩同宽,重心右移,左脚尖虚点;呼气合手至与面颊同宽,重心左移,右脚尖虚点。 要点:掌心相对,掌指朝上,吸气开手,呼气合手,重心转换虚实分明,目视前方,立身中正。 5. 左搂膝拗步 右脚跟落地,左转身旋掌、扣右脚;左掌内旋掌心向下,右掌外旋,掌心向上。身体右转,两手打开,右手开至右斜上方与耳同高处;摆左脚转身向东上步,同时右手收回至虎口对准耳根;左手搂膝至左胯根前,同时右脚跟步,右掌推出,重心后移。 要点:收手与转身同步,搂手与推掌同步。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太极拳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孙式太极拳也是需要好好了解和学习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孙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孙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 所以说,我们在练习孙式太极拳时一定要牢记这些要领,注意遵守拳架的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进步必跟、

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孙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第三个特点,在学习孙式太极拳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虚实转换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运用。 孙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总之,孙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高级拳术,具有防身、健身、养生、修身的作用。孙式太极拳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孙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孙氏太极97式讲解

孙氏太极97式讲解 无极式 人从日常生活的常态转入练拳的状态要有一个过渡,一个接口,这就是无极式。在此把心理和生理状态都平和顺畅地转换过来,故决不是随便一站就算的。作为开始进入练拳态的预备式,一定要把自己调理到心平气和,呼吸顺畅深沉,全身从头到脚都在放松的前提下进入各自的状态,节节贯穿,把自己的轴树立起来。孙式拳是一轴到底,轴的形成就从无极式开始。前面说过,事实上从头到脚是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根直的杆的,但经过了意念的整合,经过抽象和模糊的处理,在功能上就形成了一根轴。此轴立于地上,如平地立杆。而我们的经验是,杆是立不稳的,只有插进地里才能稳,立在地面上就得不断调节以维持平衡,无极式就是练的这两种能力。人如杆,立于地上,是要摆动的,如何摆,向什么方向摆,是不确定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身体自发地调节重心使之摆而不倒。这个过程最好不要大脑控制,随感而发,随机应变。一开始可能做不到,还要主动去控制一下,随着站桩的进步,身体自发随机调控的能力会不断加强,这一点很重要,其反应速度要比通过大脑快得多,这在实战中就是胜人的能力,所谓“意在人先”,并不是脑子想得比别人快,那样根本来不及,而是手(或身体的任何部分)感觉到了就

本能地作出反应,“感而遂通”——手(或身体上)的感觉也。“无意之中是真意”——前一个“意”指的是大脑的意识,后一个“意”是正确的反应动作。简单说,无极式是练杆的感觉,把自己立成一根杆,一根有机整体的杆,然后再练这根杆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稳稳地立在地上。谈到稳,脚的感觉就不能不提。重心是收在脚跟上的,但脚掌脚趾也不能闲着,脚趾既不能用力抓地,也不能不抓地,而是要轻扣,让全脚紧密地贴在地上,就像吸盘一样最好,这才是无极式最要练的。 无极式的规矩:顶头(头向上放出而不可僵硬),竖项,含胸,拔背,------,一如“九要”,没有新鲜的。腿直立不可弯曲(但也不可僵直,尤其胯膝俱要松开),整个姿势如同立正,重心收在两脚跟的中间,尽量后收,收得越好杆越整。脚趾不可用力抓地,轻贴于地。松肩,臂和手自然下垂。腰挺住,胯松开。此式外形上与立正相似,但立正要求挺胸收腹,这却是内家大忌。关键是挺腰(又叫塌腰)而不是收缩腹肌,腰挺住了自然也就把腹带回来了。站无极式,头顶住,腰挺住,基本就没有大问题。我们形容一个人有精神常常用“腰板挺得直直的”的话,而与之相反,则是曲背勾头,腆腹哈腰。习武的人若挺着个大肚子,大腹便便,即使外行看了也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但无极式的挺腰与拳中要求的塌腰还不是一回事,“九要”中别的都可以在无极式中找,惟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来源:网络 第一组 一. 起式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 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 二.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 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 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 7. 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三.白鹤亮翅 1.跟步抱球,合气化一. 2.重心后坐,分靠列采. 3.左脚点地,虚步亮掌. 第二组 四. 搂膝拗步 1.旋胯摆掌,收脚举臂. 2.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3.坐步转胯,收脚举臂. 4.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5.坐步转胯,收脚举臂. 6.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1.按掌跟步,坐步捋带. 2.转腰拧胯,虚步合臂. 第三组 六. 倒卷肱 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9. 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12.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七. 左揽雀尾 1.转腰展臂,丁步抱球. 2.猫步前探,弓步棚臂. 3.沉胯翻掌,坐步斜捋. 4.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5.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6.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八.右揽雀尾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实左虚右. 3.猫步前探,弓步棚臂. 4.沉胯翻掌,坐步斜捋. 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7. 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四组 九. 单鞭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 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 十. 云手 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 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 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 1.丁步云摆,猫步勾手. 2.转腰棚臂,弓步推按.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1.跟步翻掌,坐腿曲臂. 2.卷收按掌,虚步沉胯. 十三.右蹬脚 1.提膝穿掌,弓步分掌. 2.提膝合抱,蹬脚分掌. 十四.双峰贯耳 1.转腰合胯,提膝托手. 2.落步后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1.身体后坐,垂肘分掌. 2.扣步转腰,提膝合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