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耐药菌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解读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研究

解读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研究

解读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研究万古霉素,一种广谱抗生素,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万古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等难以治疗的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疗效。

在临床应用研究中,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

近年来,随着万古霉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万古霉素可用于心内膜炎的治疗,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复发率;在烧伤感染的治疗中,万古霉素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万古霉素还被用于治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肠杆菌属、克雷白菌属等。

然而,随着万古霉素的广泛应用,其耐药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发现,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细菌产生万古霉素灭活酶、改变药物靶标、降低药物进入细胞等。

因此,合理使用万古霉素,避免不必要的过度使用,是延缓耐药问题的重要措施。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万古霉素的安全性也受到广泛关注。

尽管万古霉素总体安全性较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万古霉素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特别是对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万古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临床应用研究中展现出广泛的疗效。

然而,面对耐药问题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寻找新的解决策略,以确保万古霉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和药师的责任。

在未来的临床应用研究中,我们期待万古霉素在治疗更多感染疾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研究中,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

近年来,随着万古霉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作者:袁妍朱卫民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0期中圖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2)10-1253-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10.16摘要目的研究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及感染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纳入2017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我院住院部各科室送检标本培养出肠球菌的患者,共290例,根据其药敏结果分为VRE组(24例)和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VSE)组(266例)。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送检科室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临床事件(导尿、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检出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使用时间)、临床表现(炎症指标异常、临床症状等)、临床结局(住院时间、好转等)、药敏谱等,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检出肠球菌的菌种种类、混合感染菌株类型、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差异(P关键词肠球菌;万古霉素;临床分布;耐药情况Analysis of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YUAN Yan,ZHU Weimin(Dep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n. METHODS From May 1, 2017 to May 1, 2020, a total of 290 patients with Enterococci cultured from the samples submitted by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VRE group (24 cases) and vancomycin-sensitive Enterococci (VSE) group (266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ensitivity test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gender, age, submitting department, etc.), basic diseases (hypertension, diabete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tc.), clinical events (catheterizatio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eep venous catheterization, etc.), use of antibiotics (uti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time of antibiotics before and after detec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bnormal inflammatory indicators, clinical symptoms, etc.), clinical outcomes (length of stay, improvement, etc.),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 were all collected.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2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Enterococci, mixed infection strain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between 2 groups (PKEYWORDS Enterococci; vancomycin; clinical distribution; drug resistance肠球菌(Enterococcus)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源等自然界中,是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除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外最常见的导致院内感染的革兰氏阳性球菌[1]。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肠球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人、动物的肠道和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是人类的正常菌群之一。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原本就对β一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内在抗药性的肠球菌耐药性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了多重耐药菌。

在我国,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感染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VRE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2],它的产生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规范并优化VRE感染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与《医学参考报·感染病学频道》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结合多年经验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表1。

一、相关概念1.肠球菌(enteroeoccus):肠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多数菌种为短链状排列,一般无芽胞、尢荚膜,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值4.7~7.6。

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肠球菌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致病菌,可引起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盆腔炎和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病死率达21.0%~27.5%[3]。

在分离的肠球菌菌种分布中,粪肠球菌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屎肠球菌。

2.天然耐药(natural resistance):天然耐药又称固有性耐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药性,通常由染色体基因决定,并会子代相传。

肠球菌与其他临床上重要的革兰阳性菌相比,具有更强的天然耐药性,存在对头孢菌素类、部分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3.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获得性耐药指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改变代谢途径,使其自身具有抵抗抗菌药物而不被杀灭的能力,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到染色体,继而代代相传。

万古霉素耐药菌耐药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万古霉素耐药菌耐药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万古霉素耐药菌耐药机理及其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由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感染增多,又发现难辨梭菌(CD)是酿成抗生素相关性的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使得万古霉素的应用日渐增多。

随着万古霉素的大量使用,对万古霉素耐药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有耐万古霉素的MRSA菌株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菌株以及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关键词:万古霉素:耐药菌;耐药机制万古霉素是由Micormick等于1956年从一株东方拟无枝酸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糖肤类抗生素, 由美国礼莱公司开发,1958年获FDA批准上市。

随着万古霉素的不断使用,各种耐药菌相继出现,尤其是近年来临床出现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和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VRE)的频率不断提高。

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可由转座子质粒携带,通过细菌间的接合作用来传递,使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率不断增加,许VRE还对其他抗生素耐药。

另外,已发现临床分离的一些菌株中有可转移性的VanB 耐药决定子和VanA基因簇,给VRE感染的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 对研发新的抗菌活性更强的药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目前,对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研究正在逐步进行,通过详细了解这些蛋白的作用机制和结构,建立合适的抑制模型,筛选耐药蛋白抑制剂, 用于治疗万古霉素耐药菌感染。

1. MRSA1.1 MRSA的流行情况虽然万古霉素被认为是对MRSA最敏感的药物,但由于万古霉素在人类中及其它糖肽类抗生素在动物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出现。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表预测:MRSA菌株最终有可能导致产生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无法治愈的许多感染性疾病。

2001年李家泰等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BRSSG),对1998~1999年从13家医院分离的2081株致病菌进行敏感试验,结果MRSA检出率为27.55%,院内感染(HAI)明显高于社区感染(CAI),分别为81.82%和21.84%;2003年李家泰等代表BRSSG对2000~2001年从13家医院分离805株革兰氏阳性(G+)菌,结果MRSA检出率为37.4%,其中HA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I,分别为89.2%和30.2%。

探究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多元分析

探究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多元分析

探究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多元分析万古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万古霉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严重感染的治疗,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等。

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分析,万古霉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能够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万古霉素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减少了肝脏的负担,且个体差异较小,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然而,万古霉素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肾毒性、耳毒性和过敏反应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变化。

进一步,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万古霉素的价格相对较高,可能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然而,与其它抗生素相比,万古霉素在治疗严重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疗效,可以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总体治疗成本。

万古霉素的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节省医疗资源。

万古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和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尽管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风险,但通过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管理,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万古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优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也应关注万古霉素耐药性的监测和防治,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持续性。

在临床实践中,万古霉素以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广谱的抗菌活性,成为治疗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

然而,其副作用和耐药性风险也使得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变化,以及遵循细菌耐药性管理原则。

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分析,万古霉素的半衰期较长,能够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其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减少了肝脏的负担,且个体差异较小,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与此同时,万古霉素也可能导致肾毒性、耳毒性和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变化,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突破与挑战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突破与挑战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突破与挑战万古霉素,作为一种强大的抗生素,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的防线。

它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然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万古霉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突破与挑战。

让我们来谈谈万古霉素的突破。

万古霉素在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一些难治性感染,如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烧伤感染等病例中,万古霉素成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药物。

万古霉素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结构改造,研发出了多种万古霉素类似物,这些新药在保持原有抗生素活性的同时,降低了毒副作用,扩大了应用范围。

然而,万古霉素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万古霉素的毒副作用较大。

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听力下降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使用万古霉素时,医生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变化。

万古霉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万古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使得万古霉素在治疗某些感染时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还面临着抗菌谱狭窄的问题。

万古霉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具有活性,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覆盖范围有限。

这意味着在治疗这些细菌引起的感染时,万古霉素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因此,在使用万古霉素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感染的细菌类型,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面对这些挑战,医生和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一方面,他们通过对万古霉素进行结构改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降低毒副作用。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研究新型抗生素,以填补万古霉素在抗菌谱方面的不足。

为了减少万古霉素的耐药问题,医生们也在探索合理的用药策略,如限制万古霉素的滥用、开展耐药监测等。

万古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其毒副作用、耐药问题和抗菌谱狭窄等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万古霉素耐药性及其临床影响

万古霉素耐药性及其临床影响

万古霉素耐药性及其临床影响自古以来,抗生素一直是人类与细菌感染作战的强大武器。

然而,随着细菌的不断进化,新型耐药菌株层出不穷,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逐渐失效。

万古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方面曾一度被誉为“防线”。

然而,近年来万古霉素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万古霉素耐药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细菌对万古霉素产生直接的耐药,即万古霉素靶标蛋白的突变,使得万古霉素无法与靶标蛋白结合,从而失去抗菌活性;另一种是细菌产生一种名为万古霉素修饰酶的酶,该酶能够修饰万古霉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万古霉素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以有效治疗的感染变得无药可治,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更为棘手的是,万古霉素耐药性细菌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使得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临床治疗中,万古霉素耐药性细菌导致的感染,往往需要采用更加昂贵、毒性更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由于万古霉素耐药性细菌的传播,医疗机构中的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导致医疗成本上升,患者满意度下降。

面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的挑战,我国医疗机构和研究人员正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万古霉素耐药性细菌,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另一方面,研发新型抗生素,以应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细菌的挑战。

然而,万古霉素耐药性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

作为患者,我们应该珍惜抗生素这一宝贵资源,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作为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应对万古霉素耐药性带来的挑战,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抗生素曾被誉为“奇迹药物”。

然而,随着细菌不断进化,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失效。

万古霉素,曾一度被誉为“防线”,如今却面临着耐药性的巨大挑战。

万古霉素:对抗耐药菌的新武器

万古霉素:对抗耐药菌的新武器

万古霉素:对抗耐药菌的新武器在微生物的世界里,细菌们不断地演变,寻找新的生存策略。

这种演变,对于人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在于,细菌的演变导致了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一度有效的药物变得不再有效。

机遇在于,这种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新的药物研发方向。

而万古霉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武器。

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由万古菌产生。

它的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机理,使得万古霉素对于许多耐药菌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成为了抗耐药菌的重要武器。

我了解到,万古霉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在研究万古菌的时候,发现了这种抗生素的独特性质。

经过多年的研究,万古霉素终于在1982年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万古霉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大,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

万古霉素的使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它是属于抗生素,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尽管如此,万古霉素依然是抗耐药菌的重要武器。

在临床治疗中,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肺部感染等。

它也用于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如MRSA感染。

万古霉素还被用于预防手术后的感染,尤其是在心脏手术和其他重大手术中。

在我看来,万古霉素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也为我们研究细菌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万古霉素的作用机理,开发出更多的新药,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万古霉素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生素,它为抗耐药菌提供了新的希望。

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万古霉素将在未来的抗感染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微生物的世界里,细菌们不断地演变,寻找新的生存策略。

这种演变,对于人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在于,细菌的演变导致了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一度有效的药物变得不再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霉素耐药菌研究现状
2005年04月14日
近年来,由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感染增多,又发现难辨梭菌(CD)是酿成抗生素相关性的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使得万古霉素的应用日渐增多。

随着万古霉素的大量使用,对万古霉素耐药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有两类:耐万古霉素的MRSA菌株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菌株。

■MRSA的流行情况
虽然万古霉素被认为是对MRSA最敏感的药物,但由于万古霉素在人类中及其它糖肽类抗生素在动物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出现。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表预测:MRSA菌株最终有可能导致产生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无法治愈的许多感染性疾病。

2001年李家泰等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BRSSG),对1998~1999年从13家医院分离的2081株致病菌进行敏感试验,结果MRSA检出率为27.55%,院内感染(HAI)明显高于社区感染(CAI),分别为81.82%和21.84%;2003年李家泰等代表BRSSG对2000~2001年从13家医院分离805株革兰氏阳性(G+)菌,结果MRSA检出率为37.4%,其中HA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I,分别为89.2%和30.2%。

此三项指标均高于前一检测结果。

■MRSA耐万古霉素的机制
万古霉素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壁上的相应靶位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而致细菌死亡。

据推测,MRSA菌株的耐药机制可能在于其内在的细胞壁合成亢进。

研究发现:该菌株的细胞壁比同类菌株厚1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较正常的高3倍,胞间质前体产量也增加3倍,这三个特点造成该菌株对万古霉素的耐受力增加。

■VRE的流行情况
以前肠球菌对许多抗生素与其他抗菌药物固有耐药,对青霉素类有中度或低度敏感,而对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

现在情况已发生改变,美国CDC1993年报道美国院内感染患者中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已增至13.6%。

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VREF)耐药程度比粪肠球菌高,1999年《抗微生物治疗杂志》(JAC)报道美国VREF 从1989年的0.3%增至1993年的9%,有个别单位增至47%。

这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VRE 特别是VREF引起的感染已是临床上十分严重的问题。

国内检出的耐药率较国外低,可能是因为:国内万古霉素使用量小,在医院未普及应用;常用的自动化仪器和纸片法试验会漏检一些低水平耐药菌株。

■VRE耐万古霉素的机制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由VanA、VanB、VanC、VanD四种耐药基因决定,VanD一般方法不易检测,以VanA和VanB为主。

VanA位于染色质上,VanB和VanC由质粒携带。

VanA和VanB菌株的耐药程度高,V anC为低水平耐药。

万古霉素为高分子量的糖肽类化合物,通过干扰肽聚糖合成的前体物质五肽链上C未端D-Ala-D-Ala的顺序而抑制G+菌细胞壁的合成。

糖肽类药物的耐药性与定居在转移子上的一套基因有关,两种主要的对该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显性基因为VanA、VanB。

广泛流行的VanA显型,已对万古霉素(MIC为64~1000毫克/升)产生高度耐药性,而V anB显型对万
古霉素耐药性的水平差异很大(MIC为4~1024毫克/升),VanA和VanB两种显性共同亦参与耐药性的形成,它们使肠球菌对糖肽类药物的亲和力比较低,因此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不再被此类抗生素所抑制。

■耐万古霉素株的应对策略
广谱抗生素在治疗复杂性混合感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其对非致病菌不加区别地加以杀伤,致使细菌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耐药性并迅速蔓延,特别是耐万古霉素的MRSA及VRE的出现,此类感染已成为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

为此,不少专家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就使用窄谱抗生素。

目前对此对策主要是将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其次是使用壁霉素等药物替代。

另外,目前不少科研人员已开始积极研制开发对付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的窄谱抗生素。

利奈唑烷(Linezolid,或称Zyvox):属于恶唑烷酮类药物,于2000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

该药可在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较早阶段起作用,具有较少的交叉耐药性,它可用于对付难以治疗的G+感染,而对革兰氏阴性(G-)菌无抗菌作用。

该药作用机制独特,它可竞争性地与核糖体50S亚基上的P-位点相结合,导致肽转移酶无法与这一位点结合,抑制第一个肽键的形成,发挥抗菌作用。

Synercid:它属于链阳菌素类药物,该药已经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VREF引起的菌血症,以及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或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

在欧洲,以色列和美国,针对严重G+菌感染且使用其它抗生素治疗无效的690例病人的研究表明,使用本剂7.5毫克/千克静脉注射4次治愈率为75%;对401例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人,使用本剂7.5毫克/千克静脉注射4次,治愈率为65.8%。

达托霉素(Daptomycin):属于脂肽类抗生素类药物。

2003年底,美国FDA经过快速审理程序批准注射用达托霉素用于治疗由一些革兰氏阳性敏感菌株引起的并发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如脓肿、手术切口感染和皮肤溃疡。

达托霉素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抗生素不同,它通过扰乱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从而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改变细胞膜的性质;另外,它还能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其内容物外泄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因此细菌对达托霉素产生耐药性可能会比较困难。

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属于酮大环内酯类(Ketolide)药物,是半合成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霉素B(MLSB)家族中的第一个抗菌药物,属酮内酯类抗生素,实际上是红霉素的6-0-甲基-3-酮衍生物。

它不仅对广泛呼吸道细菌感染病原体具有抗菌活性,更重要的是对目前日益常见的耐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菌株敏感,加之其半衰期长,在炎性体液及肺组织中浓度高,不易诱导耐药性,故非常适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