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148例分析

合集下载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
3 讨论
・9 ・ 2 1
号注 射针头从 硬 膜外 管 一 侧 穿刺 进 入 管 腔 , 可保 留 硬 膜外 管全 长 , 随意 截 取 所需 长 度 。 由于塑 料 的 或 可塑性 , 应用 中可 通过 加热软 化后 拉细 , 有利 于通 更 过 泪小 点 。5号 注射针 头 的硬度 比一般 的泪道 探 针
例, 左侧 1 , 4例 双侧 3例 , 对侧 隐性疝 2例 。其 中嵌顿性 疝 4例 。均 在腹腔镜 下行小儿 腹股沟斜 疝疝囊 高位结扎 术。结果 手术 时间 1 2 n 平均 1 n 术后平均住院 2d 全部治愈出院 , 0~ 0mi, 3mi, ,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1 2个月 , —1 未见复发病例 。结论
西南国防医药 2 1 3月第 2 00年 0卷第 3 期
05~ 年 , 2 因明显 睑外翻症状恢 复不理 想外 ( . 1 除 例 但 泪道 冲洗 通 畅) 另 l 例 均无 任何 症 状 。治 愈 1 , l l例 (46 )有效 2例(54 , 8.% , 1.%)总有效率 10 。 0%
腹腔 镜 治疗 / J 腹 股 沟斜 疝 4 ]L  ̄ 2例
耿协强, 辉 , 陈 喻俊 彪 , 凡庆 东, 王耀 鹏 , 马 力
[ 摘要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d J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治疗4 J 腹股 沟斜疝 的临床应用 价值 。方法 ,L ,L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 4 2例 , 3 男 7例 , 5例 。年 龄 1~1 女 0岁 , 平均 5 3岁 。疝囊 位于 右侧 2 . 3
样 只 能从管 尾 导入 。经过 试 用 , 次性 植 管 成 功 一
率 10 。操作 比较 顺手 , 0% 明显缩 短 了手术 时 间 , 临 床效 果满 意 。该方法 具有 取材 方便 、 作 简单 、 制 操作

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分析

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分析
研究 对象 ,随机分 为单 孔组与双孔组两组 ,每组 3 8 例 ,分别采用腹腔镜 下单孔高位结扎法与 双孔高位结扎法 ,所有患儿均随访 3  ̄ 1 2 个 月 ,对两组 患儿平均手术 时间、平 均住院时 间、并发症 发生情况进行 比较 。结果 :双孔组平均单侧手术 时间、平均双侧手术时 间与单孔组 比较 , 差 异无统计学 意义 L P > O . 0 5 ) 。两组平均住 院时 间及并 发症发生率 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O 5 ) 。4 例并发症 均为术后 阴囊 积气 ,其 中双孔组 2 例 ,单孔组 2 例, 所 有患儿均 未采取任何措 施 ,自行 吸收。结论 :单孔法行 单针高位结 扎法安全性 与双孔组相 当,且 操作简单 、创 伤降低、不增加并发症 的发生率 ,
表示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组3 8例 ,分 别采 用腹 腔镜 下单 孔 高位 结扎 法与 双孔 高位 结扎 2 结果 比较单 孔组与 双孔组 患儿平均手 术时 间、平 均住 院时间及 法 ,两 组患儿 年龄 、性 别 、病情 等方 面 比较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 0 . o s ) 。 1 . 2 手术方法 1 . 2 . 1 手术用 品 德国 S T O R Z腹 腔镜 ,5 mm 3 0 。 腹腔镜 , 自制
1 . 4 统计学方法
本文 数据采用 S P S S 1 3 . 0 统计 学处理 ,计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 笔 者所 在 医院 2 0 1 1 年1 月一 2 0 1 2年 1 月 收治 7 6例腹 股沟 斜疝患儿 ,患儿 均为男孩 ,年龄 2 ~ 9岁 ,平均 ( 5 . 5 4 - 3 . 5 ) 岁 ,其 差 ( ± s ) 表示 ,且采 用 t 检 验 ,计数 资料 采用 检 验 ,P < O . 0 5 中单侧 6 1例 ,双侧 1 5例 。随机分 为单孔 组与 双孔组 两组 ,每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105例体会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105例体会
周, 皮 下 打结 , 关 闭 内环 口 , 线 结 尽 量 埋 于 深处 , 防止 皮下 线 结 反 应 , 放气腹 , 退 镜 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l 3 .
01 . 1 4 4
扎部位高于 以上组织 , 操作仅 在腹膜 内潜 行, 与传统手术相 比, 不易破 坏腹 股 沟管 的解剖结构 , 避免 损伤 腹股 沟管 的结 构 , 尤其开放性复发疝 , 更能避免损伤腹壁下 血管 、 精索 、 输 精管 等。②镜 下 内环 口清 晰、 直观 , 疝囊高位结扎到位 , 避免传统手 术可能 出现 的非高位结扎 , 从而降低复发 率 。S p u r b e c k 等报道 的 9 0例 1 2 0侧 疝经 腹 腔镜 治疗 术后 复 发率 0 . 8 3 % , 据姚
干 等报 道 的 2 5 0 0例 d JD 斜 疝 腹 腔 镜 手术 后 复发 1 8例 ( 0 . 7 2 %) , 术后并发症 1 3 例 ( 0 .5 %) ,本 组 病 例 复 发 1 例 ( 0 . 9 5 %) 。s bJ k ¥  ̄ 疝 手术 复发 率 l % ~
2. 5% _ 7 J
本组 1 O 5例 腹 腔 镜 手 术 均 获 成 功 , 手
可 见该术式术后 复发 与并 发症
反应及感染等。结论 : 腹 腔 镜 手 术 治疗 小
术时 间 l 0~ 3 0分钟 , 平均 2 O分钟 , 手 术 时 间短 。切 口无须缝合 , 创伤小 。术 中同 时发现对侧 隐匿性 疝 1 1例 , 得 以及时 诊
代传统开放性手术 。
关键 词 腹 腔 镜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手 术 治 疗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护理配合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护理配合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护理配合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无明显伤口疤痕等优点[1]。

已被越来越多的患儿及家长所接受,腹腔镜疝气手术也随之增多。

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腹腔镜下为68例患儿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年龄2-11岁,平均5岁,男53例,女15例,左侧27例,右侧36例,双侧5例,单侧疝中有7例对侧存在隐性疝,2例为传统的外科高位结扎术后复发。

手术取平卧位,采用静脉复合全麻。

1.2 结果 68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0min,平均住院2.5天,出院后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治愈率100%。

2 护理配合2.1 术前护理2.1.1 患儿准备巡回护士术前一天到病房探视患儿,年龄较小的患儿手术概念不清楚,尽量采用抚摸的方法,年龄较大的患儿对手术有一定认识,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采用支持、鼓励、表扬的方法,热情接近患儿,注意有技巧的交流,让患儿对手术室护士有一种亲切感,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介绍手术室环境,该手术的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告诉患儿及家属术前禁饮禁食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

2.1.2 器械物品准备德国产诺道夫腹腔镜仪器设备一套,小儿专用腹腔镜手术器一套,常规腔镜器械包一套,0.5%碘伏(手术中擦拭镜头用)。

2.2 术中配合2.2.1 巡回护士配合2.2.1.1 患儿到达手术室时主动迎接,充分利用术前探视时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抚慰患儿,安定其情绪[2],通过手腕带认真核对患儿姓名、住院号、术前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无误后接入手术间。

2.2.1.2 建立静脉通路术前常规用Y型24-22号留置针作静脉穿刺留置,术中气腹后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以宜选择上肢进行穿刺。

与麻醉师、手术医生三方共同核对患儿基本资料无误后,开始麻醉、安置体位,一般取平卧位,臀部垫高20-30°。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156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156例临床分析

1 资 料 与 方 法
1.2 手术 器械 与方 法
1.1 临床 资料
(1)手术 器 械 。,J,JD微 型腹腔 镜 (直 径 0.35
腹股 沟 斜疝 患 儿 156例 ,其 中男性 141例 ,女 cm),操作 钳 (直 径 0.3ClTI),自行 设 计 的 带线 雪 橇
收 稿 日期 :2008.06.10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传 统 治 疗 方 法 为 高 位 结 扎 性 15例 ;年龄 8个 月一 11岁 ,平均 年龄 4.6岁 。其
术 ,此手术 虽然 有效 ,但切 口长 ,创 伤大 。随 着微 创 中双侧腹 股沟 斜疝 32例 ,单侧 124例 ;右侧 86例 ,
外科 的发 展 ,腹 腔 镜 下 治疗 /Ix)l,腹 股 沟 斜疝 逐渐 左侧 70例 ;传 统 高位 结 扎 术后 复发 10例 ;术 中发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efects、complications、preventive measures of infantile laparoseopic for treatment of infantile inguinal hernia. 156 i nfant ile oblique ing u inal hernia patients were operated by infantile 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 hernial sac combing with self-desigu ed stripline sledge latch needle 们 m October 2002 to M arch 2008. 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 hern ial sac for Infantile ing u inof imoral her nia was super ior to tradit ional hernial repair. This method has m any advantages such as minimal invasion、small incition and scar、lower recurrence rate,fewer complications、liale suferred and SO on. Contralateral recessive inner ring port not closed can be found and treated in the same time. Furthermore, i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double ingu inofimoral hernia and relapsed indirect hern ia which is worthy applicat ion in clinic. Key words:laparoscopy;inguinofimoral hernia;hi【gh ligation of her nial sac infa ntile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C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h i g h l i g a i f o n f o r i n d i r e c t i n g u i n a l h e r n i a i n c h i l d r e n . XI O NG We i , DONG K e , Y U
四川医学 2 0 1 3年 4月第 3 4卷 ( 第 4期 ) S c i h u a n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 2 0 1 3 , V o 1 . 3 4, No . 4
・461 ・
论 著
腹腔 镜 疝 囊 高位 结扎治 疗 小 儿腹 股 沟斜 疝 I 临床 分 析
t r a s t a n ly a s i s .Re s u l t s T h e o p e r a t i v e t i me f o r o n e s i d e o f h e ni r a,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r e c u re n c e a n d t h e
n lh a e mi a . I n hi t s s t u d y ,1 0 6 p a i t e n t s u n d e r w e n t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1 0 5 p a i t e n t s u n d e we r n t c l a s s i c a l o p e r a t i o n,a n d T h e

单孔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

单孔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

单孔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摘要】目的探讨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疝针腹腔镜下单孔法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4例,双侧8例。

术前诊断单侧斜疝中有3例存在对侧隐性疝,术中发现6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

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2min,双侧疝20min。

术后平均3d出院。

2例有阴囊积气、2例腹膜外小血肿,1例复发,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单孔法微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且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缝扎术腹股沟斜疝20011.8~2012.8,我院应用腹腔镜行疝内环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93例,效果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3例,男81例,女12例。

年龄1.5-12岁,平均 6.5 岁。

右侧79例, 左侧14例,双侧8例。

单侧斜疝中3例,术中发现6例对侧存在隐性疝。

入选病例标准:年龄<14岁,无心肺疾病;无呼吸道感染;无嵌顿病史。

1.2 手术方法本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平卧位,适当调整手术床,使内环口暴露良好。

常规消毒铺巾后,脐环内做5mm切口,气腹针穿刺建气腹,使腹内压维持在6~10mmHg,置入5mm螺纹trocar,30°腹腔镜,镜下探查患侧内环口,观察对侧内环口闭合情况。

在腹壁腹横纹水平,内环口上缘对应12点处作为穿刺点,用20ml注射器针头刺破局部皮肤作为穿刺标记,沿标记刺入无钩穿刺针到内环口上缘的腹膜外,在腹膜外间隙沿内环口内侧缘半周潜行,越过输精管(或圆韧带)精索后面针尖转向外侧,跨过精索(或圆韧带)血管到内环口下方中点,穿刺针刺破腹膜进入腹腔内,退出针芯,从鞘内导入一根7号丝线,退出针鞘,注意避免把线带出来。

从原穿刺点刺入另外一根穿刺针至内环口腹膜后,从外侧缘腹膜外间隙半周潜行至出线点进入腹腔,钩针确切钩住线尾,将针和线一并退出,解除气腹,挤出阴囊或大阴唇内积气,检查无误后收紧缝线打结并埋于皮下,重建气腹观察,如果内环闭合紧密,阴囊或大阴唇不受腹压影响再次出现积气隆起,证明结扎可靠,否则有日后复发的可能,要再次加强。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

染的预防,结果术后并发腹腔脓肿,肝脓肿,以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排除原发疾病引起感染后,同时注意静脉导管性感染,其主要表现是突然的寒战,高热,体温骤然达39~40℃,初次发作常误认为输液反应。

当出现上述反应又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应果断拔除导管,剪下静脉内一小段作细菌培养,以便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近年研究显示,谷氨酰胺可为肠黏膜提供营养底物,并可能改善肠血流供应,预防或减轻肠屏障损伤,防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在控制禁食病人肠道感染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2]。

3.4 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一旦明确诊断为肠瘘,首先给予基本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加强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经过3~4周的病情稳定期,大多肠瘘可以自愈。

肠瘘早期有下列情况者需手术治疗:①肠瘘引流不畅形成弥漫性腹膜炎;②出现小肠梗阻;③小肠穿孔;④腹内脓肿形成;⑤伴腹腔内出血等。

对于不能自愈的肠瘘,如唇状肠瘘,瘘的远端有梗阻,2个以上的多发肠瘘,继发于肿瘤结核、克隆病的肠瘘,一般在充分引流2~4个月后手术较为适宜。

手术方式首选瘘口部位病变肠管切除再吻合。

对复杂性肠瘘应进行全面检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肠瘘病人在围术期应注意做好全身支持治疗,为手术及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制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1] TownsendCM,BeauchampDR,EversMB,etal.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16thed.Philadephia:SaundersCompany,2001.873~916. [2] 秦新裕,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81.[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7.(收稿日期 2008-05-24)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王育生 郭献庭河南洛阳轴承集团公司总医院腹腔镜外科(471003)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罗定市人民医院
8 6名患儿 均采 用气 管插 管全 麻 ,取平 卧 位,
广东 罗定 57 0 22 0
传 统 组平均 手术 时间为 ( .± .mn 1 5 4 )i,腹 腔 镜组 平均手术 8 7 时 间为 ( .± .mn 12 5 )i,两组经 统计 学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7 1
【 关键词 】 d 腹股沟斜疝 ;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 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 术 g6
中图分类号 R5. 26 5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 8 52 1 ) 8 0 4 — 2 6 4 6 0 (0 20 — 0 3 0
本次研究以 1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和 采用垫高臀部 ,使腹壁与大腿 成一水平或轻 微反 弓 4 。于脐下缘作 比较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及经腹股 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
【 摘要 】 目的 : 观察腹腔镜下疝囊高位 结扎用于, 腹股 沟斜疝 的临床疗 效,探讨 该术式 的临床 应用价值。 J L 方法 : 选择 18 4 例腹股沟斜 疝患儿的
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 中 6 例采用传统经腹 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编为传统组 ; 6 2 8 例采用腹腔镜下疝 囊高位 结扎术进行治疗,编为 腹腔镜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及 术后 复发率进行 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 腔镜组平均手术 时间为 (. ̄ .mn 腹 12 5 )i,传统组平均手术 时间为 ( .+ .rn 7 1 1 5 4 )i, 8 7 a
《 外 学 究 第1 中 医研 》 0 卷第8 总 6期 2 2 月 临厉 与实践 L c u n y s i n 期( 第1 )0 年3 0 1 i h a g u hi n j a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 沟斜疝疝 囊高位 结: 8 ! J 1  ̄ 分析 : J L4
邢专① 谢 永灿 ① 谭 彬 斯① 罗海军①
两组比较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 ) 传统组 发生 2 例术后阴囊 不同程度的肿胀 ,术后 12d 尸 0 5; 0 5  ̄ 明显 , 术后 3 4d - 开始出现消肿,出院时基本 消失 ,无
阴囊血肿及感染 ,1 例医源性 隐睾 ,腹腔镜组 无类似并发症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 ) P O 5,术后 随访 11 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 。 0 ~8 结论 : 腔镜下疝 腹 囊高位结 扎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无明显增加手术 时间,且具 有创伤小 、安全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 推广应用。
1 方法 . 2
即可下床活 动。 1 统计学处理 _ 3 本次研究全 部数据统一采用 S S 40软件 包进行统计 学分 P S 1.
1 . 传统 组 .1 2
6 名患儿 均采 用下 腹部 横纹 切 口 (o 2 2 m左 右 ) ,
找到疝囊 后于精索内前 方横断,横行夹闭近端疝囊作牵引,游离 析,计量数 据采用均数 ±标准差 ± 表示 ,计数 数据组间比较 疝囊 至颈处腹膜外脂肪上方约 I m止, c 随后在尽量高位钳夹疝囊, 采用 Fse确切概率检验法 , i r h 计量数据组 间比较采用两样本 检验, 使 其展开减少褶皱 ,继续牵引疝囊 ,用 7号线在钳夹近端 连续 s P O0 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5 形结 扎疝囊 ,在缝扎线近端再次结 扎。对于嵌顿疝 ,于切开后首 2 结 果 先 还纳疝内容物 , 对于滑动 『 生斜疝 , 充分游离、 还纳后行疝囊重建 。 21 平均手术时间 . 1 . 腹 腔镜 组 .2 2
(> . ) P 00 ,见表 1 5 。
可加木香 ; 发热的患者加黄柏 、黄芩 ; 食积 患者加 山楂 ; 体虚 患 者减少大黄 的用量 ,适 当加沙参 、党参 嘲。 在 本次调查 中,2 8例单纯 性粘连性 肠梗 阻患者 通过 中西 医 验组 患者 的痊愈 时间也 比对照组患者的短。总之,中西医保 守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线袢 ,右手 持分离钳 固定线袢 ,左手退针,于同一穿刺点再 行 自 制穿 刺 钩针穿人腹 腔 的腹 膜 间隙内环 口的另一 半,同点进 入腹
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于 20 0 9年 6 - 01 月 2 1 年 腔钩 住线 袢,再 退针带 出线袢 于体外 ,剪 断线袢 形成 双线 ,对 3 月收治 的 1 例小 儿腹股 沟斜 疝患者。其 中 6 例采用传统 经腹 应两线 收紧双 重结 扎 ,同时将 残余 疝囊 内二 氧化 碳气 体挤入腹 4 8 2

1 m孔,作为观察孔 ,于脐左 侧 2 c 0m m作 一 5mm孔 ,作为
小儿腹股 沟斜 疝临床治疗 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 发率 ,旨 操作孔 , 作人 工气腹 ( m g 8 mH) 。于患侧 内环 口体表投 影处左 手 在评价腹腔镜下疝囊 高位 结扎的临床应 用价值,为今后的外科工 用 带线 自制穿 刺针 穿入 腹 腔 的腹 膜 间隙,两 线端 留体外 ,注 意 作提供指导依据 ,收 到了理想的成果 ,现报道如— 避 开精 索血管绕 内环 口 缝合 半 圈后 穿 出腹膜 进入 腹腔 形成一个
股 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疙 男 5 例, 3 , 9 女 例 年龄 1 d I岁, 腔 , 8 I 内环 口 即闭合, 线结 同时 陷入皮—o放气 , F 拔除套管与器械 , 平均 4 岁, . 为传统组; 例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 伤 口用 “ 可贴 ”粘闭,脐 部小切 口皮下筋膜层缝 合一针。手术 5 8 6 创 其 中男 8 , 2 , 4例 女 例 年龄 1 . 2岁, 8~1 平均 4 岁。两组患儿性别、 时 间均 ( .± .m n . 7 1 2 5 ) i。术后 都 不用 止痛 剂 ,1 后进 食,2 7 1 2h 4h 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 5 P .) >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