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_饶志华
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

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汪庆华【摘要】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市场的引入、扩张和运行,并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论文从结构和治理方式两个向度来考察改革时期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认为,中国国家已转型为一个吸收了当前发达国家先进治理手段的现代行政国家和监管国家.这个基本成功的国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持久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经济增长还为党的领导提供坚实的合法性来源.【期刊名称】《公共行政评论》【年(卷),期】2010(003)001【总页数】26页(P55-80)【关键词】中国国家;现代国家建设;治理方式;市场转型【作者】汪庆华【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一经济转型的逻辑◆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一经济转型的逻辑汪庆华 +【摘要】论文拟从 1978 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一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
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市场的引入、扩张和运行,并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论文从结构和治理方式两个向度来考察改革时期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认为,中国国家已转型为一个吸收了当前发达国家先进治理手段的现代行政国家和监管国家。
这个基本成功的国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持久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
经济增长还为党的领导提供坚实的合法性来源。
论中国比较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建构

论中国比较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建构
宋虎堂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33)6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自产生发展至今,在学科史、话语权力、形象学、文化研究等方面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比较文学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步
性推动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民族国家的转化.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重构学术话
语有利于提高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言说能力.中国形象建构源于民族国家在不同文
化体系的碰撞和较量中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文化研究则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提供
了精神食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积极地以学科发展的方式寻求民族国家建构
的策略.
【总页数】4页(P177-180)
【作者】宋虎堂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关联--兼评吉尔·德拉诺瓦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的相关讨论
2.族性视野中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比较研究r——基于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的经验观察
3.族性视野中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比
较研究——基于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的经验观察4.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心路历程5.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兼评《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国家建构的多元文化主义路径评析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现代国家建构的多元文化主义路径评析王建波(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主权唯一与权利多元、主权稳定与主权合法二维一体的政治实体。
多元文化主义具有质疑和解构普世主义、基础性、权威性和中心性的后现代思想基调。
在理论逻辑上,多元文化主义消解与冲击国家民族、主权唯一与主权稳定性,但促进和优化国家民主、多元权利与主权合法性。
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实践引起激烈争议,保守派批判代表了同化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理念,激进批评的声音则基于当代左翼社会批判思想。
多族群社会的国家建构仍须在文化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相统一的框架内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国家建构;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中图分类号:D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024-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05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肯定文化多样性、倡导承认文化差异的思潮,其次才意指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以及对其承认的政策举措。
它的兴起,不仅回应弱势少数群体的权益公正分配诉求,有助于消解欧美社会主导性族群的文化霸权,也是对文化单一化国家建构路线的否定和取代,无疑标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多元文化主义自其问世就争议不断,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实践在短短约半个世纪之后更是备受批评和诟病;现在多元文化主义不再是“政治正确器械库里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西欧国家已相继废止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实践。
为什么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受到如此非议?国内外学界在实证和思辨两个层面都进行了探究,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诸多关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践的实证研究,因为测度模型、采用样本,甚至理论预设不同,结论存在很大分歧。
从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放 三十年具 有重大 现实 意义 。 因为 “ 改革 开放的历 把
史进程 和宝贵经验 总结 好 了 ,对 于深 化党 的基本 理
政 党 的建设 , 们 最终 只属 于 工具 性 的 范 畴 , 为 它 是
人 的发 展 、 的福利 服务 的。森 认为 , 人 以人为 中心 ,
使用 面 积 由 18 9 6年末 的 88平 方米 扩大 到 20 . 0 5年
、
从 森 自由发 展观 看改革开 放三十 年的最大 成就
森 改变 了传统 理论 中评价发 展 的尺度 即发展就 是 国民生产 总值 的增 长 、人 民生活 水平 的 提高 、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 、 市 的工 业 化 、 会 的现 代 化 等狭 城 社 隘 的发 展范 式 , 给人们 提供 了一个 看待 发 展 问题 的
新 视角 , 即人 的实质 自由是 发展 的首 要 目的。
党 的 十七大 把 改 革开放 的 目的概括 为三 句话 : 就 是要 解放 和 发展社 会生产 力 ,实 现 国家现 代化 ,
末的 2. 1 3平方 米 ,住 宅 的配套 设施 得到 明显改 善 。
农 村 居 民人 均住 房 面 积 由 17 9 8年 的 8 1 方米 扩 .平
20 年第 2 期 08 0 ( 总第 48 ) 9期
学
理
论
No2 ,0 8 .0 2 0
Ge e a. . n r1No498
XUE U UN L
从 阿马蒂 亚 ・ 自由发 展观 看 森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饶 志华
( 南师 范大 学 华 政 治与行 政 学 院 , 州 广东 广 503 ) 16 1
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China 作者: 周平[1]
作者机构: [1]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2
出版物刊名: 学术探索
页码: 35-40页
主题词: 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建设
摘要: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时代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中国自从建立民族国家以后,国家认同问题就由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凸显出来。
由于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中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现实中,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甚至存在隐忧。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提升国家认同的水平。
民族国家建设的多维向度

T h e r e f o r e,t h o s e,p o l i t i c l a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p o l i t i c l a u n i i f c a t i o n,i n t e ra g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e t h n i c i d e n t i t y a n d s t a t e i d e n t i t y,s t a t e— n a t i o n i n t e ra g t i o n a n d s t a t e—n a i t o n c o n s t r u c i t o n,a n d d e mo c r a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c o n s it t ut i o n l a c o n s t r uc t i o n,c o n s t i t ut e t h e mu l t i —d i me n s i o n l a d i me n s i o n s ,a n d a l s o b e c o me t h e mo s t p o we r -
s h o u l d c o n s o l i d a t e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i n s t i tr k s o f n a t i o n —s t a t e s ,a n d ma i n t a i n t h e u n i t y a n d
国家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国家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朱磊(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亳州236800)摘要: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 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 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 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 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 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家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国家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07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凝聚人心、聚集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国 家统一、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国人的政治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基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 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坚守的基本理念,成为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是从民 族视角和文化视角进行的,国家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⑷,这对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并对做好民族团结 的工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论民族、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以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为中心

论民族、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以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为中心吴磊;于春洋【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总页数】6页(P13-18)【作者】吴磊;于春洋【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1620;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呼和浩特,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1;D032【相关文献】1.民族政治学-民族国家研究的推进之作r——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 [J], 张三南;侯卓沅2.法律移植:民族国家法制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再谈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法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问题 [J], 周赟3.从“汉民族国家”到“中华民族国家”——孙中山民族国家理论的历史转变 [J], 才圣4.民族国家叙事与复线历史之争——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解读 [J], 钟瑞华;赵旭峰5.浅析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为视角 [J], 赵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