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成书时代(一)(一)

合集下载

《礼记》一则》

《礼记》一则》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分析1、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七年级语文教材(2)年级:七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六单元第二十九课(5)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学习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意思2、准确翻译全文3、赏析句子教学时数1课时学过程教一、导入新课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二、知作品1、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领悟为学之道《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成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利乐的一般理论文章,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虽有佳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佳肴》的由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3、师生配乐朗读,读出最佳效果四、疏通文意1、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集体讨论这篇文章的大意。

2、请几位组长代表各组将讨论结果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指正。

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分析

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分析

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分析摘要: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

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

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关键词:文字学六书说内在矛盾创新说一、六书说的沿革分析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前,有必要系统回顾梳理六书说从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的历史沿革。

早在战国时代,《周礼·地官·保氏》就记载了六书之名:“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子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只是《周礼》中“六书”的确切含义已无从考证。

六书源头,出自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

刘歆在《七略》中明确指出“六书”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以《七略》做底,完整转录“刘歆六书”。

所以,刘歆六书和班固六书是同一内容。

刘歆的再传弟子郑众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对“六书”的解释与刘歆说稍异,认为“六书”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刘歆的另一再传弟子许慎在文字学开山之作《说文解字》中修正了“四象”之名,排定“六书”的次第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说文·序》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所提出的六书细目名称、定义和实例,可以说是史上最详细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1]在汉字构成问题上,唐兰先生指出,传统的“六书”说,自郑众、班固提出的“六书”名目后,到许慎才建立了义例,“六书”说才得以成立。

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虽有佳肴》(解析版)

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虽有佳肴》(解析版)
【写作手法】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真题演练
【课内阅读】
(2020年天津八年级期末)阅读《虽有嘉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 下列各项与“不知其旨也”中“旨”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降恩旨B. 其旨远,其辞文
C. 彼有旨酒D. 命君拟旨
3.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类比开篇,意在突出学习对于懂得“至道”是多么重要。
B. 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相长”,其所指“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
C. 文章结尾引用《兑命》“学学半”和《陋室铭》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的。
(2021年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____家论著,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_______编纂的。

比较分析六艺与六经的区别点及其联系

比较分析六艺与六经的区别点及其联系
比较分析六艺与六经的区别点及其联系
一、区别点
(一)六艺与六经的含义不同 “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 数,其中礼乐是“六艺”的核心,书数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六经是《诗》 《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它是六部典籍。 (二)六艺和六经形成的时间不同 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而《六经》经过儒家化才成为儒家经典,最 终编辑成书的时间更晚。
二、联系
六艺最终发展成为六经,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及其实行的教育改革有密切 关系,这是一个从六种技艺到六部经典形成的转变过程。六艺不仅仅是“礼乐射御书数”这简 答的六种技艺,因为孔子在这六种技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各种文化知识,这些 内容便是以《诗》为代表的文学知识、以《尚书》为代表的治国思想、以《周礼》 为代表的制度礼仪知识、以《易经》为代表的自然知识和阴阳思想、以《春秋》 为代表的历史知识和以《乐经》为代表的音乐知识。由此可见,传统的“六艺” 已经有了内容上的发展。 (二)形式上 传统的“六艺”仅仅是没有教材的六门课程内容;而经过儒家学者的整理与 改编后,传统的“六艺”已经由没有教材的具体六门课程发展为以六部典籍为教 材的六门课程。由此可见,传统的“六艺”已经有了形式上的发展。 综上所述,六艺最终发展成为六经,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及其实行的教育 改革密不可分。

高二语文阅读限时训练(解析版)第4课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高二语文阅读限时训练(解析版)第4课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4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立足文本(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答案】D【解析】D项,然:同“燃”,燃烧。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代词,代“治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注意聆听教师诵读的节奏、语调以及重点的停顿。
整体感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慎:小心,谨慎 正:修正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 是好学了。

(一)字音检测
整体感知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整体感知
主题分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 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 人。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整体感知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同“智” 者:……的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 的人不会畏惧。”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体式基本知识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 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 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整体感知
主题分析: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

《大学之道》同步习题(解析版)

《大学之道》同步习题(解析版)

《大学之道》同步习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 国是家的延伸。

从历史到现实, 中华民族历来__________家国大义, “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 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 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家国, 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今年, 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 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 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 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____寻找人生价值、________成长坐标。

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

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 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 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 体悟家的意义, 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 国家好、民族好, 家庭才能好。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 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 才能________, 聚沙成塔, 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崇尚大势中标注集腋成裘B. 爱好浪潮中标注集腋成裘C. 爱好大势中标示众擎易举D. 崇尚浪潮中标示众擎易举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B.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C.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D.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经典常谈》(湖北武汉专用)(含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经典常谈》(湖北武汉专用)(含解析)

专题03名著阅读1.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三是“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

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

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

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

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

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

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成书时代(一)(一)一引言假使《周礼》真出于周公而是西周政典的话,也只有史料上的价值,作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的一种材料。

假使它不是一部西周的作品,出于后人的伪托,我们当它是一部假古董,分析它、批判它,看它还有没有一些史料上的价值。

其实,无论真伪,《周礼》本身不应负责任,从《天官冢宰》以至于《秋官》(《考工记》暂除外),没有一句话说到它是西周的政典,也没有说到它是周公的书。

它开头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这是几句纲领性的说明,既没有指出武王或者成王来,也没有提到周公,它也没有说明是一部实际的政治典范,或者是一部理想的书。

把《周礼》一部书的问题当作政治史、学术史上的大问题来看,是由于经学今古文之争;而经学今古文之争基本上还是因为统治阶级本身的矛盾,造成思想上的纠纷。

如果说孔子一派的儒家思想是封建领主阶级的反映,今文经学的产生反映着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在地主阶级起来以后,他们要求变,要求变更那已经腐朽了的封建领主制度,今文经学也正好代表这种要求。

到西汉武帝以后,今文经学还是代表部分地主阶级的思想,来作推翻汉朝统治者的企图,所以从昭帝时起,社会上盛传“汉历将终”的说法,然而这种说法被王莽利用了,帮助他推翻了汉朝的统治,但新莽的设施对于地主阶级有更多的不利,于是部分地主阶级也在响应着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后,政权完全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这时他们不再要求变了,他们要巩固政权,加紧剥削,力图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于是代表今文经学传统的变的哲学,遭遇到了个不要求变的场面,原来反映这种思想的阶级变了,他们放弃了这种思想体系,因之今文经学在学统上遭逢不利,而古文经学兴起。

我们研究王莽夺得政权的经过,知道经今文经学给了他许多方便。

然而后来的经今文学派,尤其是晚清的今文学派,硬说王莽夺得政权和古文学派有关,说是由古文学派所包办。

康有为就是说王莽以伪行篡汉朝,刘歆以伪经篡孔学,二者同伪,二者同篡。

他又说刘歆遍伪诸经,以《周礼》及《左氏传》为主,然后遍伪诸经以作佐证(均见《伪经考》)。

这是缺乏根据的说法,古文经的出现及其发展,有其社会基础及历史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够伪造出来并且使之发达的。

这些经典也不可一概而论,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类。

一、整部全是古文经,它本身并没有今古文的分别,如《周礼》、《左传》;二、部分的古文经,如《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等;三、传授上的今古之别.如《诗经》齐、鲁、韩诗是今文,《毛诗》是古文,《论语》鲁论是今文,古论是古文等。

第二类古文经已不可得,是真是伪可以不说,第三类古文经与今文经只有篇目或字句上的不同,也不是有什么根本上的歧异。

只有第一类古文经书是非常突出的两部,虽然在西汉以前这两部书没有师法传授,然而却不是新莽时代伪造出来的。

为什么这两部篇幅很多的书,在西汉惠帝以后,大举搜求遗经的时候,没有经师传授?这是当时和后来的人致疑于这两部书的重要原因。

当今文经学最发皇的时候,本来提倡今文学的(如刘歆)为什么又推崇几部古文经?这也是使人怀疑的重要原因。

《左传》是一部历史书,一般经师既不注意史学,也不了解史学,所以在《春秋》三传中,《公羊》有传人,《谷梁》有传人,这两部书注重所谓《春秋》的“微言大义”,它们鼓吹唯心论的历史哲学,它们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经师们可以“持以干禄”。

《左传》纯粹是历史记述,虽然有时也讲些“义法”,在经师看起来是卑微不足道的。

司马迁是懂得历史的人,他首先看重了《左传》,《史记》中关于春秋史和古代史的材料,很多取自《左传》,假使没有《左传》,《史记》的成书是不可想象的。

司马迁就是《左传》的传人,不过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一百年后,刘歆继承了司马迁的事业,又来表彰《左传》。

《周礼》也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并没有微言大义。

西汉经师们不重视历史记载,也不重视典章制度,《周礼》所以没有传人,理由和《左传》相同。

今文经学虽然给王莽夺得政权许多帮助,但那里面缺少典章制度,少有可供王莽取法的地方,所以他重视《周礼》,也曾经取法《周礼》。

王莽要以复古作维新,他要恢复领主封建制度,消灭和他争夺土地的地主阶级,《周礼》正好供给他一些材料。

井田制也就是领主封建时代的制度,没有大地主,土地是国家的“王田”,农民是国家的农奴,所以王莽要尊重《周礼》,“以明因监”了。

东汉以后,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希望社会能够安定,而古文经学是古代的历史与典章制度,这种学风至多只能造成讲章句的儒生,对于统治者会有帮助的,于是在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周官》与《古文尚书》、《毛诗》等经同置弟子员。

此后经师多是呫哔小儒,埋头于章句的钻研。

由此知道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兴起,各有其社会根源,虽然在不同的时间与条件下,它们全可以为地主阶级服务,然而彼此却长期地在斗争中。

二《周礼》中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研究《周礼》中的经济制度,不是要肯定它是某一代的实际制度,只是要说明它是《周礼》中的制度。

研究的结果如果和某一时代的制度相当,也不能说明《周礼》就是某时代的著述,因为当我们还没有判定它是一部实录或者是一部托古书以前,还不能遽下断语。

就《周礼》的内容说,它有着奴隶制残余材料,但奴隶不是主要生产者。

周礼中有“人民’可以买卖,证明这些“人民”不是自由人。

《地官·质人》中说:“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

”这上面的“人民”,自来经解全说成奴隶。

在春秋以及战国时代有几种人是可以买卖的,一是俘虏,《庄子·徐无鬼》说南伯子綦的儿子梱遇盗,被刖而卖到齐国;一是妾,《檀弓》中记载子硕曾经请求卖他庶弟的母亲;一是犯罪的人,《国语·吴语》有:“王乃命有司,大徇于军曰:“谓二三子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身斩,妻子鬻。

”这全是处于奴隶地位的人。

虽然奴隶的来源不一,然而最重要的来源是俘获,《秋官·朝士》说:“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

”所谓“得获”,是指战争中的得获说,《左传》定公九年有云:“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

”《公羊》昭公二十三年也有:“君……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的记载,这全是说战争中的得获。

大的得获,即是说重要的物资和成年的人民,归于公家,小的得获,即不重要的物资和没有成年的人民,归于私人所有。

无论奴隶的来源如何,他们是罪人的身份,在《周礼·秋官》中有许多专管奴隶的机关,《司厉》说:“司厉掌盗贼之任器货贿,辨其物,皆有数量,贾而楬之,入于司兵。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春稿。

”奴隶就是罪人,所以“罪隶”一名,几乎是专称了。

《周礼·秋官》中有罪隶百二十人,是罪犯而罚作官奴者。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说:“裴豹隶也,着于丹书。

”杜预注云:“盖犯罪没为官奴。

”这是正确的解释。

《鹞冠子·世兵》说:“百里奚官奴官。

”也是指罪隶说。

《周礼》中又有许多女奴,如《天官》中的女酒、女浆、女篷、女醢、女醯、女盐、女幂,《地官》中的女春枕、女囊,这些全是官奴婢。

他们不从事主要生产事业,是家内仆役的性质。

俘获奴隶的对象以外族为主,所以有蛮隶、闽隶、夷隶、貉隶等职别,另外有罪隶,他们全归司隶所辖。

司隶的职掌如下:“司隶掌五隶之滨,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搏盗贼。

役国中之辱事,为百官积任器,凡囚执人之事。

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秋官·司隶》)。

这一机构中有中士二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五人,史十人,胥二十入,徒二百人,他们的任务多半是“烦辱之事”。

一直到汉朝置司隶官,还是“将徒治道沟渠之役”。

其余五隶也全是管些“烦辱之事”,或者管输送,如罪隶,或者看守王宫,如罪隶和蛮隶,而所有蛮隶、闽隶、夷隶和貉隶全管畜牧的事。

这是些奴隶的头目,他们还管辖着许多奴隶。

他们是俘自“四夷”的,“四夷“的经济生活,比当时中原地区为落后,中原是农业生活了,他们还过着畜牧生活,所以要他们来管畜牧。

研究上述关于奴隶的材料,我们初步可些得到如下结涂:第一,这些奴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不从事主要生产事业,他们所管的事,或者是为了贵族的享受,如女浆、女酒;或者是看守门户?如罪隶、蛮隶;或者服贱役,如司隶的职掌;或者是管畜牧,如夷隶、貉隶;同时我们知道《周礼》中的主要生产是农业,奴隶而不从事于主要的生产,意味着这不是典型的奴隶社会。

第二,由于奴隶可以买卖,又因为小的奴隶可以归于私人,我们断定其中有私人奴隶的存在。

因为这是一部叙述政府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书,很少关于个人的记载,所以关于私奴隶的情形不详细,但我们推测私奴隶也不是从事于农耕的,因为尚有大批农奴存在。

以下将要讨论到。

第三,关于奴隶的称谓,有几处是“人民”的记载,其意义就是奴隶但不能说《周礼》中的“人民”全是奴隶,“人民”仍然是一个广泛的称谓,包括着自由民、农奴和奴隶。

《周礼》中虽然有奴隶而不是奴隶制社会,从事于主要生产事业的是农民,在《周礼》中叫作“忙”,《地官·遂人》说:“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甿,以乐错扰甿,以土宜教甿稼穑,以兴耡利甿,以时器劝甿,以彊予任甿,以土均平政。

“甿”和“氓”可以通用,《说文解字·田部》云:“甿,田民也。

”正是农民的适当解释。

“以田里安甿”,“以土宜教忙稼穑,以兴韧利毗”的“甿”,很明显是指住在田野而从事农耕的人。

新来的农民按着土地的等级授地,可以免去征役。

《地官·旅师》说:“凡新甿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以地之媺恶为之等。

”在春秋末以及战国时代,各国君主都希望招徕新的农民,增加他们的劳动力,增加他们剥削的对象。

《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日:‘……愿受一廛而为氓’”。

《吕氏春秋·高义》也说:“墨子于越,欲自比于宾萌。

”“宾萌”是客户的意思,也就是“新甿”。

“甿”或者叫作“野民”,除了耕田以外,还耍担任许多力役,如战争和打猎,《地官·县正》说。

“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事,则帅而至,治其政令。

”“野民”就是住在田野的农民,他们的地位高出于奴隶,在《周礼》中往往把“夫家”(农民)放在“人民”(奴隶)的上面,《地官·县师》说:“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

”“夫家”,《周礼》注疏认为指“男女”说,既然放在“人民”的上面,可以解释“夫家”的地位比奴隶高。

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夫家’是农民了《地官·遂大夫》说。

“遂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以教稼穑。

”遂大夫稽查“夫家”数目的多少而教以稼穑,那末一定是农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