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食品中的致病菌消标准

食品中的致病菌消标准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食品中的致病菌成为了引发食品中毒的重要原因。
为了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严格的食品中致病菌的标准,以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含量。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消标准,并探讨这些标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食品中的致病菌介绍1.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肉类、禽类、牛奶和蛋类等食品中。
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1.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肠道常见的细菌,但某些菌株可导致食品中毒。
食品中含有大肠杆菌可能会引发腹泻、发烧、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致病菌。
食品中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人们可能会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二、食品中致病菌的消标准2.1 沙门氏菌消标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对于沙门氏菌的限定值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国家的标准中,生肉制品中允许沙门氏菌的最大限量为每克100个,而米饭类产品中的沙门氏菌限定值则为每克10个。
2.2 大肠杆菌消标准大肠杆菌的消标准通常是以菌落形成单位(CFU/g)进行计算。
根据某国家的标准,蔬菜类食品中大肠杆菌的限定值为每克1000个,而奶制品中限定值则为每毫升10个。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消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标准同样因国家和食品类型而异。
以某国为例,该国对于各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定值分别为每克100个、每毫升100个。
三、食品标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3.1 保障食品安全食品中致病菌的消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杜绝因食品中含有致病菌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3.2 强化企业责任食品中致病菌的消标准要求企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加强对原料、设备和操作流程的控制,迫使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增强企业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03
案例详情
某餐馆因海产品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导致几十人食物中毒,患者多有类似 肠胃炎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 、低热等,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 质紊乱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要点三
案例详情
某酒店因食品加工过程中葡萄球菌污 染导致几十人食物中毒,患者多有类 似肠胃炎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 解质紊乱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案例
01
副溶血性弧菌简介02Fra bibliotek症状表现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 病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如贝类 、鱼类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包 括腹痛、腹泻、呕吐、低热等,通常 在摄入被污染的食品后数小时内出现 。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基因组测序
对食源性疾病病原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分析不同菌株或病毒的遗传特征和演化关 系。
VS
分子分型方法
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PCR-RFLP、AFLP 等技术,对食源性疾病病原体进行分子分 型,了解不同菌株或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演 化趋势。
数学模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传播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模拟食源性疾病的传播过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实验室人员素质要求
要求实验室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熟悉食源性疾病的实验 室检测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要求实验室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精度。
实验室样品管理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xx年xx月xx日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

关键 词 : 品 安全 ; 源性 致 病 茵 : 策 乳 食 对
C ’ 0U I ERP 0 F HAZ L TO ARD F OR OODBO F RNE P HOGEN I L AT N MI K AND DAI RY
ber oo sc aln eo ar aeyW e n tp y hg t nin t . o t o a t ec u tr ltsr l g ru h e g f i s t. ms a ih at t o i Ad p ci o nep o e i i l d y f e o t t v o sya d h dy sletepo lm. u l n a l ov h rbe r
作者简介 : 侯永新( 4一, , 1 7) 副教 授 , 9 男 微生物学士 , 现从事乳品方面
的教学和研究 。
物的 良 好培养基。由乳及乳制品引起 的食源性致病 菌危害性也在增加应 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并 认真解决。 1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 1 . 1乳及乳制品 中常见细菌性致病菌危害 在各类食物中毒 中,细菌性食物 中毒最多见 , 约 占食物 中毒的 5 %。 0 引起细菌性乳制品中毒的微 生物主要包括金 黄色葡萄球 菌 、 大肠杆菌 、 李斯特 菌、 沙门氏菌、 空肠弯曲菌 、 痢疾杆菌 、 蜡样芽孢杆菌 等 、肠出皿性大肠杆菌 O : 7 。 H 是造成大规摸人群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致病菌。19 年美 国暴发了由 94 沙门氏菌造成的冰淇淋污染 , 约有 2 0 人患病口 2 0 4 ] 。 19 年 E本暴发大肠杆菌 0 : 7 96 t l H 中毒事件导致 6 o0 o 多名学生感染并造成 2 人死亡。 0 1 20 年在江苏、 安徽等地暴发 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 ,食物 中毒造 成 17 7 人死亡 , 中毒人数超过 2 万人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l l ocs u u 以下简 s p ccu r s t yo ae 称金葡菌) 是引起食品污染和食物 中毒的主要 细菌 之一 。 被污染的食品不仅腐败变质而且金葡菌在繁 殖过程 中分泌到菌细胞外的肠毒素引起食物 中毒。 据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报告 , 由金葡菌引起 的食 物中 毒, 占细菌陛食物中毒的 3 3%。金葡菌肠毒素引起 的食物中毒是个世界性卫生问题 ,00年 67月间 20 - 日本大阪雪 印牛奶 厂生产 的低 脂高钙牛奶被金葡 菌污染造成 1 0 人 中毒 ,8 人住 院治疗 。近年 450 10 来, 在我国由金葡菌引起 的乳品中毒事件也屡有发
食源性致病细菌的风险排名

食源性致病细菌的风险排名摘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最主要的原因。
为评估其危险程度,本文简要综述了几种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排名。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风险排名;发生率;严重性前言目前已知有200 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 种之多,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他的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
其中,所有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都不具有传染性,含毒食品一旦祛除,就不会再出现新的病人,但是,因为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染上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病毒及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的患者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以引发第二代、第三代病人,这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个控制难点。
我国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常见的重要致病菌和食物为:沙门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杆梭菌( 发酵制品、肉制品)、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 乳制品)、椰酵假单细胞菌(银耳)和大肠杆菌(肉制品)等。
最近几年,我国也发生了出口蔬菜和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酱油中氯丙醇、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和动物性食品氯霉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
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
以下为几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细菌种类。
沙门菌沙门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已被认识数十年,25 年来,在许多国家仍很常见,来源为被感染者和动物,可通过食品、粪便、血液传播,此菌多与肉和蛋制品有关。
肠炎沙门菌(SE)在西半球和欧洲目前是占主导的致病菌,此菌多与肉和蛋制品有关。
弧菌属在由弧菌引起的人类疾病中,大多数的病例与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传播霍乱的霍乱弧菌有关。
霍乱弧菌多为水传染,但很多食品也可传播。
在拉美,冰冻和生的或未彻底加工的海产品,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埃希菌属1982 年第1 次发现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随后它就成为食源性疾患引起的血样便腹泻和肾衰的主要原因,有时它是致命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据调 查 , 我 国2 0 1 0 年 到2 0 1 4 年, 食 源 性 有 传 统 检 测 技 术 、 免疫 学检测 技术 、 PC R 关食 品 安 全 监 测 的 要 求 , 在2 0 1 0 年 到2 0 1 2
1 食 品中食 源 性 致病 菌 来 源及 危 害
的 重 点 工作 内容 之一 , 是 食品 安全 生 产 的 重 在 本 次 食 品中食 源 性 致 病 菌 调查 中, 根 要控制指标 , 目前 , 食 源 性 致 病 菌 检 测 技 术 据 该 地 区 居 民食 品消 费 的种 类 , 按 照 国家 相
传染 病 、 寄生虫病等。 该 文 就 食 源性 致病 菌 毒 。 污 染来源、 危害程度、 检 测 技 术 进行 分 析 ,
3 某 地 区食 品 中食 源 性 致 病 菌 污染 状
从 而 为 食 品 中食 源 性 致 病 菌 的 控 制 提 供 参 2食 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 况 分 析 考。 食 源性 致 病 菌 的 检 测 是 卫 生 防 疫 部 门 3 . 1 材 料及 方 法
影 响, 据调查, 全 世 界 每 年发 生 的 腹 泻病 有 菌 能 引起 人 体 急性 中 毒 , 轻 者 表 现 为 急 性 2 . 3 P C R 检 测 技 术
1 . 5 亿, 其 中有 7 0 %是 由各 种 致 病 性 微 生物 胃肠 炎 症 , 如腹痛 、 呕吐、 发烧 、 腹 泻等 , 能 P C R检 测 技 术是 一 种 D NA体外 扩 增技 引起 的 , 在微 生 物 致 病 中, 有4 6 . 4 % 是食 源 通 过 治 疗 恢 复健 康 ; 重者 变 现 为 神 经 、 呼 吸 术 , 在食 品工 程 领 域 的 转 基 因食 品 检 测 、致 性 致 病 菌 引起 的 疾 病 。 食 源 性 致 病 是 指 通 等 系统 症 状 , 抢 救及 时 能 挽 救 患者 的生命 , 病 微 生物 检 测 等 方面 有 十 分 广 泛 的应 用 。
《食源性致病菌》课件

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 胃肠炎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食源性致病菌的传播和扩散不仅危害 人类健康,还可能对经济和社会造成 重大影响。
02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识 别
检测方法
微生物培养法
通过培养食源性样品,观察菌落形态、染色 特性等指标,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采用PCR 、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致病菌。
常见种类与分布
常见种类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分布
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动物、植物等多种环境 中,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污 染。
传播途径与危害
传播途径
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传 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通 过水源、空气等间接传播。
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在家庭或聚餐时,建议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3
避免食品加工场所卫生差的食物
注意观察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尽量避免卫 生差的食物。
感谢观看
THANKS
案例三:李斯特菌污染事件
总结词
李斯特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通过污染食品传播给人类,对老年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尤其危险。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污染事件通常发生在即食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如果不经过充分加热或储存不 当,容易引发感染。李斯特菌病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脑膜炎和败 血症。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储存和加热等。
加强食品检测等。
案例二:弯曲菌感染事件
总结词
弯曲菌是一种引起人类肠道感染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水 和食物传播。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品安全摘要: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食品可作为载体传播各类食源性病原,增加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危险性。
本文主要是让读者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预防措施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危害检测预防正文: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2.1 引起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况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虽经千方百计治疗,但仍给中毒者留下后遗症。
2.2 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
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食用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1。
3。
1 国际情况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历时3 个月,波及40多个都府县,涉及上万人的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
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常识]
![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ab6cb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d.png)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产毒条件,治理措施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菌,如:芽孢杆菌,链球菌属,李斯特菌属,丹毒丝菌属和分枝杆菌属;格兰阴性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等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及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使用前未烧煮熟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
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
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
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
大肠杆菌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
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 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
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 T—60 C,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0 C,10min 不灭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食品细菌 食品中致病菌对人体的危害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 致病菌是指致病性细菌及引起人畜共患传 染病的病原菌。多引起细菌性感染和食物 中毒。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食物中毒。
常见的致病菌微生物图片
葡 萄 球 菌
棒状杆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放线杆菌
链球菌
沙门氏菌
常见的食品细菌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
细菌及其毒素:是食源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病 原物。 病毒 真菌
细菌及其毒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包括沙门菌属、大 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葡萄球菌属、变形 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等。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如引起细菌性痢疾 的志贺菌,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等。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如家畜感染炭疽、鼻疽 等传染病时,其病原菌可通过其感染的肉类食物进 入人体,引起人类患病。此外,人摄入患结核、部 氏杆菌病的畜肉、牛奶,也可引起人体患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食用了 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的总称。本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点: (l)食品变质:如鱼、肉、蛋等食品,因加工、运送及储存保管不 善,造成变质腐败,或熟食品存放太久也可引起变质。 (2)食品没有煮熟煮透:如整只鸡、鸭、大块肉等进行酱卤时,容 易外熟里生。 (3)生吃食品:如有些人喜欢吃生海蛎、活虾、生鸡蛋及未洗干净 的凉拌菜等。 上述原因可造成食品污染,当人们吃了被污染的食品,大量细菌 及细菌毒素进人人体内,即可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预防食源性疾病
选择安全食品:选择新鲜、干净、保质期内的食品。 彻底加热烹调食品,对食品烧熟煮透。 立即食用煮熟的食品。 安全储存食品,冷藏食品并生熟分开。 经储存过的食品食前需彻底再加热。 保持厨房、食品容器等的清洁卫生,避免昆虫、鼠类及其它 动物接触食物; 使用合符卫生要求的水。 处理及食用食品时需反复清洁双手。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是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 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 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 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 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食用 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 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
。
(1)假单胞菌属,嗜冷,是典型的腐败细菌,在肉和鱼上 易繁殖,多见于冷冻食品。 (2)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嗜中温,在肉、水产品、蛋品 上常见,有的能使食品变色。 (3)芽孢杆菌属与梭状芽孢菌属;多见于肉和鱼。属中温菌 者多,间或嗜热菌,是罐头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4)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科各属:除志贺氏菌属及沙门菌属外,皆为常 见的食品腐败菌。嗜中温,多见于水产品、肉及蛋。尤其 沙雷菌属与鱼、牛肉腐败有关,且可使食品表面变红或变 粘。 (5)弧菌属与黄杆菌属;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在低温和5 %食盐中均可生长,故在鱼类等水产食品中多见。 (6)嗜盐杆菌属与嗜盐球菌属:在12%食盐甚至更高浓度的 食盐中仍能生长,多见于咸鱼类,且可产生橙红色素。 (7)乳杆菌属:在乳品中多见,能使乳变酸。
食源性疾病通常指摄取了随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的生物
性、化学性、物理性有害物而引起的疾病。包括最常见的食
物中毒、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经食品而感染的肠
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及由食物中有害污染物所 引起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简言之,因摄入了被生 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有害物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后所患的疾 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包括急性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以及以 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是引起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况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 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 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 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 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 生命,有的急性中毒,虽经千方百计治疗, 但仍给中毒者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