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要求及数据表格实验11粘滞系数新

物理实验要求及数据表格实验11粘滞系数新
物理实验要求及数据表格实验11粘滞系数新

实验落球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Array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一、预习要点

1.如何定义粘滞力(内摩擦力);粘滞系数取决于什么;

2.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试说明本实验测量粘滞系数方法的原理(画图说明);

4.试说明实验采用的斯托克斯定律成立的条件;

5.认真观看视频中对于仪器功能的介绍,注意熟悉秒表的读数规范;

6.课前请写好预习报告,上课时务必将预习报告和原始数据表格一并带来,否则扣分。

二、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钢球下落时间过程中,在观察小球通过标线时,应使视线与标线保持水平;

2.观察小球是否一直沿中心下落,若样品管倾斜,应调节其铅直;

3.测量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液体的扰动;用磁铁吸起钢珠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打破玻璃量筒,把

蓖麻油滴在桌面上;

4.实验时手和身体都不要接触到量筒,以保证实验过程油温恒定;

5.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选用唯一的小钢球进行实验。

三、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成绩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组号________ 同组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Ⅰ:测量蓖麻油在不同温度下,小球下落20cm(从5cm至25cm)所用时间,重复测量5次;

线水平。

四、数据处理要求

1. 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蓖麻油粘滞系数的完整结果表达式;

2. 40°C 时蓖麻油粘滞系数的标准值为0.231 Pa?s ,可将40°C 时粘滞系数的测量值与标准值比较计

算相对误差(保留二位有效数字),并分析本次实验中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五、数据处理参考公式与注意事项

(注意:计算步骤写在实验报告纸上;要有数据代入的计算过程,只有公式和结果不得分!)

1. ρ = 7.8×103kg/m 3 ρ0 = 0.95×103kg/m 3 D =

2.0×10-2m d =1×10-3m 2. 方法Ⅰ计算公式:

(1)20()(Pa s)18(1 2.4)

i

i gd t l d D ρρη-=?+,注意

20cm l =

(2)粘滞系数平均值12345

(Pa s)ηηηηηη++++=?

粘滞系数不确定度η?=

所以粘滞系数(Pa s)ηηη=±??

;注意测量结果标准表达式的修约参看课本2.4.4节; 3. 方法Ⅱ计算公式:

(1)5

1

15i i t t ==∑,

t

σ=

(2)σ=总σ=

仪) (3)粘滞系数平均值20()(Pa s)18(1 2.4/)

gd t

l d D ρρη-=

?+,注意5cm l = 粘滞系数不确定度2

0()18(1 2.4/)

gd l d D ηρρσ-?=

+总 所以粘滞系数(Pa s)ηηη=±??;注意测量结果标准表达式的修约参看课本2.4.4节;

4. 相对误差计算公式:0

100%E η

ηηη-=

?。 六、思考题

1. 落球法测定粘滞系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 表示粘滞阻力的斯托克斯公式受到怎样的局限?如何修正?

3. 斯托克斯定律成立的条件?

4.

如果落球不在圆筒中心轴线垂直下落,会导致测量值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注意要抄题目后再回答对应的问题)

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液体黏度的测定 各种实际液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滞性。当液体流动时,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各层流体之间,其速度都不相同,即各层间存在着滑动,于是在层与层之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一摩擦力称为“黏滞力”。它的方向在接触面内,与流动方向相反,其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及速度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黏度”(又称黏滞系数,viscosity )。它表征液体黏滞性的强弱,液体黏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测量时必须给出其对应的温度。在生产上和科学技术上,凡是涉及流体的场合,譬如飞行器的飞行、液体的管道输送、机械的润滑以及金属的熔铸、焊接等,无不需要考虑黏度问题。 测量液体黏度的方法很多,通常有:①管流法。让待测液体以一定的流量流过已知管径的管道,再测出在一定长度的管道上的压降,算出黏度。②落球法。用已知直径的小球从液体中落下,通过下落速度的测量,算出黏度。③旋转法。将待测液体放入两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筒中间,一圆筒固定,另一圆筒以已知角速度转动,通过所需力矩的测量,算出黏度。④奥氏黏度计法。已知容积的液体,由已知管径的短管中自由流出,通过测量全部液体流出的时间,算出黏度。本实验基于教学的考虑,所采用的是奥氏黏度计法。 实验一 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液体黏滞性的知识,学习用落球法测定液体的黏度; 2、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液体放在两玻璃板之间,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以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之以速度v 匀速移动。黏着在上板的一层液体以速度v 移动;黏着于下板的一层液体则静止不动。液体自上而下,由于层与层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快的带动速度慢的,因此各层分别以由大到小的不同速度流动。它们的速度与它们与下板的距离成正比,越接近上板速度越大。这种液体流层间的摩擦力称为“黏滞力”(viscosity force )。设两板间的距离为x ,板的面积为S 。因为没有加速度,板间液体的黏滞力等于外作用力,设为f 。由实验可知,黏滞力f 与面积S 及速度v 成正比,而与距离x 成反比,即 x v S f η= (2-5-1) 式中,比例系数η即为“黏度”。η的单位是“帕斯卡·秒”(Pa ·s )或k g ·m -1·s -1。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供参考)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3月6日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0-5N ,分度值 0.2N ,指针是否指零刻线是。 2.记录数据: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 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 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0-5N N,分度值为 0.2 N。 实验结论: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成 正比。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 (3)实验结论: 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人教版)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大学物理实验课后题答案

近代物理 1. 是否可以测摆动一次的时间作周期值?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一次测量随机误差较大,多次测量可减少随机误差。 2. 将一半径小于下圆盘半径的圆盘,放在下圆盘上,并使中心一致,讨论此时三线摆的周期和空载时的周期相比是增大、减小还是不一定?说明理由。 答:当两个圆盘的质量为均匀分布时,与空载时比较,摆动周期将会减小。因为此时若把两盘看成为一个半径等于原下盘的圆盘时,其转动惯量I0小于质量与此相等的同直径的圆盘,根据公式(3-1-5),摆动周期T0将会减小。 3. 三线摆在摆动中受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吗?为什么? 答:周期减小,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因为本实验测量的时间比较短。 实验2 金属丝弹性模量的测量 1. 光杠杆有什么优点,怎样提高光杠杆测量的灵敏度? 答:优点是:可以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提高放大倍数即适当地增大标尺距离D或适当地减小光杠杆前后脚的垂直距离b,可以提高灵敏度,因为光杠杆的放大倍数为2D/b。 2. 何谓视差,怎样判断与消除视差? 答:眼睛对着目镜上、下移动,若望远镜十字叉丝的水平线与标尺的刻度有相对位移,这种现象叫视差,细调调焦手轮可消除视差。 3. 为什么要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答:逐差法是实验数据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减少随机误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因为对有些实验数据,若简单的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值,中间各测量值将全部消掉,只剩始末两个读数,实际等于单次测量。为了保持多次测量的优越性,一般对这种自变量等间隔变化的情况,常把数据分成两组,两组逐次求差再算这个差的平均值。 实验三,随即误差的统计规律 1. 什么是统计直方图? 什么是正态分布曲线?两者有何关系与区别? 答:对某一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做n次重复测量,得到一系列测量值,找出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确定一个区间,使其包含全部测量数据,将区间分成若干小区间,统计测量结果出现在各小区间的频数M,以测量数据为横坐标,以频数M为纵坐标,划出各小区间及其对应的频数高度,则可得到一个矩形图,即统计直方图。 如果测量次数愈多,区间愈分愈小,则统计直方图将逐渐接近一条光滑的曲线,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的分布称为正态分布,分布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 2. 如果所测得的一组数据,其离散程度比表中数据大,也就是即S(x)比较大,则所得到的周期平均值是否也会差异很大? 答:(不会有很大差距,根据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的特点规律,我们知道当测量次数比较大时,对测量数据取和求平均,正负误差几乎相互抵消,各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 实验四电热法测量热功当量 1. 该实验所必须的实验条件与采用的实验基本方法各是什么?系统误差的来源可能有哪些? 答:实验条件是系统与外界没有较大的热交换,并且系统(即水)应尽可能处于准静态变化过程。实验方法是电热法。系统误差的最主要来源是系统的热量散失,而终温修正往往不能完全弥补热量散失对测量的影响。其他来源可能有①水的温度不均匀,用局部温度代替整体

物理实验记录(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物理学生实验小组名单 八、一班 第一小组:王志杰 丁永花景永科马玉洁应辉章王占芳李培福第二小组:王晓蓉 魏忠泰葛发珍王占林周义鑫寇天鑫 第三小组:窦文静 王雅萍应财冯家梅吴忠强袁俊青 第四小组:东秀林 王鹏春马鹏飞东占娟王有昴胡发婷 第五小组:靳成倩 陶成全李玉蓉崔慧年薛成来靳发菊 第六小组:吉桂娟 王志云魏全泰崔雁年赵健明张财 第七小组:费桂香 胡发俊马存德王小燕王蓉吴忠吉杨得倩第八小组:马金蕊 郑有菊冯甲鑫马杰吉昕合包世泰许发强八、二班 第一小组:汪占安 马相盛周成瑛应兄王秉青徐啟悦郑全善第二小组:刘有新 胡发晶隋正萍颉辉薛顺平张秉贤 第三小组:包发森 吉莹萍吴忠亮袁梦马月德袁秀安 第四小组:周明良 许顺成沈国昌袁明钰陶成萍牛宏昕 第五小组:崔兄年 东毅正李莉胡发婕胡晓霞吉寿邦 第六小组:袁明霞 靳生雷杨占清孔繁成徐长豪马世英 第七小组:徐晓燕 王文钊郑喜善孙玉慧包发玲周生鹏 第八小组:马有索夫 应奎魏玉玲朱广坤梁延青王有宁 八、三班 第一小组:冯大鑫 袁成斐周成鹏东梁正孔林春杨占辉袁俊海第二小组:赵春山 曹志颖周有娟王显晶包发香王鹏安吴玉芳第三小组:东国浩 东芸芸郑倩倩王占王马建财马世良汪明福第四小组:周仪倩

胡发珊周成凯周成盛陶成明冯永平胡发菊第五小组:陶玉萍 包银泰马晓菲吉国英周生浩崔才年 第六小组:陶喜德 马有莲杨长银魏增录李玉娟白蓉蓉 第七小组:周成燕 马晓兰王显慧蔡祥隆冯桂菊胡明春 第八小组:薛广鹏 赵生海赵玺山袁贵安吉慧娟王绅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记录人: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注意事项或相关问题: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它的、和。测量时,要使零刻度线对准的一端。使它的刻度线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要。测量值应估读到的下一位。记录时,既要记录,又要记录。 2、有一名同学为了减小测量中的误差,对一物体进行了五次精确的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cm 14.71cm 14.82cm 14.73cm 14.73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3、一名比较粗心的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 (1)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3。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0。 (3)课桌的高度约为70。 (4)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5)操场的长度约为0.12。 4、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在下面的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6.5cm B、6.51cm C、6.51m D、6.512cm

实验误差及数据处理习题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学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 评分: _______ 上课时间: 第____周星期____上午[ ]下午[ ]晚上[ ] 请将1-24小题的答案对应地填在下表中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采用“四舍六入五单双”法,将下列各数据取为2位有效数字(修约间隔为0.1),其 结果正确的是: A. 2.750→2.7 B. 2.650→2.6 C. 2.65001→2.6 D. 2.6499→2.7 2.自然数6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 1位 B. 2位 C. 3位 D. 无穷位 3.L=0.1010m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 2位 B. 3位 C. 4位 D. 5位 4.V=2.90×103m/s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 3位 B. 5位 C. 6位 D. 7位 5.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0.06m=60mm B. 1.38m=1380mm C. 4cm=40mm D. 5.0mm=0.50cm 6.用有效数字运算法则计算123.98-40.456+ 7.8,其结果正确的是: A. 91.324 B. 91.3 C. 91.32 D. 91 7.用有效数字运算法则计算271.3÷0.1和3.6×4.1,其结果正确的是: A. 3×103和14.8 B. 3×103和15 C. 2712和14.76 D. 2712和15 8.用有效数字运算法则计算 4.0345 +38.1 9.0121-9.011 ,其结果正确的是: A. 3705.827 B. 370.8273 C. 3705.8 D. 4×103

落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

落球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实验报告 一、问题背景 液体流动时,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各层流体速度都不相同,即存在着相对滑动,于就是在各层之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一摩擦力称为粘滞力(或粘滞系数),它的方向平行于接触面,其大小与速度梯度及接触面积成正比,比例系数η称为粘度,它就是表征液体粘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液体的粘滞系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医学上常把血粘度的大小做为人体血液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又如,石油在封闭管道中长距离输送时,其输运特性与粘滞性密切相关,因而在设计管道前,必须测量被输石油的粘度。 测量液体粘度可用落球法,毛细管法,转筒法等方法,其中落球法适用于测量粘度较高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比如:蓖麻油、变压器油、甘油等。 二、实验目的 1.学习与掌握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2.学习激光光电门的校准方法。 3.用落球法测量蓖麻油的粘滞系数。 三、实验仪器 DH4606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卷尺、螺旋测微器、电子天平、游标卡尺、钢球若干。 四、实验原理 处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铅直方向的三个力的作用:小球的重力mg(m为小球质量)、液体作用于小球的浮力gV ρ(V就是小球体积,ρ就是液体密度)与粘滞阻力F(其方向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反)。如果液体无限深广,在小球下落速度v较小情况下,有 (1) 上式称为斯托克斯公式,其中r就是小球的半径;η称为液体的粘度,其单位就是s Pa?。

小球在起初下落时,由于速度较小,受到的 阻力也就比较小,随着下落速度的增大,阻力也 随之增大。最后,三个力达到平衡,即 (2) 此时,小球将以0v 作匀速直线运动,由(2)式可得: (3) 令 小 球 的直径 为 d ,并用 '36ρπ d m = ,t l v =0,2 d r =代入(3)式得 (4) 其中' ρ为小球材料的密度,l 为小球匀速下落的距离,t 为小球下落l 距离所用的时间。 实验过程中,待测液体放置在容器中,故无法满足无限深广的条件,实验证明上式应进行如 下修正方能符合实际情况: (5) 其中D 为容器内径,H 为液柱高度。 当小球的密度较大,直径不就是太小,而液体的粘度值又较小时,小球在液体中的平衡速度 0v 会达到较大的值,奥西思-果尔斯公式反映出 了液体运动状态对斯托克斯公式的影响: ...)Re 1080 19Re 1631(620+-+ =r v F πη (6) 其中,Re 称为雷诺数,就是表征液体运动状态的 无量纲参数。 η ρ0 dv R e = (7) 当Re<0、1时,可认为(1)、(5)式成立;当0、1

高考物理实验题数据的处理方法

从高考试题探究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吴强(山东省泰山外国语学校271000 taianwu007@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32796.html,) 高考是在考查知识及运用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且把能力放在首位,而《考试说明》中对能力考查要求中指出:要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那么,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过哪些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呢?笔者就此谈一谈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一、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下面表1呈现了新考纲中的16个学生实验,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表2呈现了2008 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对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从以上两表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多是考查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可根据图线找函数关系,确定图线方程,根据图象纵横截距、斜率的物理意义确定待求量,平滑曲线还具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效果,有时可根据图线发现测量错误。这一考点在06、08年的高考卷中较为突显。06年有7套高考卷要求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其中3套涉及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3套是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07年四川卷要求从给出的图线中,求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 。08年有6套高考卷要求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由此可见,高考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能力要求较高。 二、数据处理方法的示例 1.图象法:利用实验数据,将实验中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函数图象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图象法。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直观、简便,有取平均的效果,由图线的斜率、截距、所包围面积和图线的交点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及其关系,找出规律。作图的规则是:①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测量数据有效数字的多少和结果的需要来定;②要标明坐标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相等的间距按有效数字位数标明数值;③图上连线要是光滑曲线(或直线),连线时不一定要通过所有的数据点,而是要使数据点在线的两侧合理的分布;④在图上求直线的斜率时,要选内插法取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不一定要取原来的数据点;⑤作图时常设法使图线线性化,即“化曲为直”。 例1(2008广东15).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 ....)。电压表、待测热敏电阻、保温容器、 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5.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把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6.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状态或状态。

大学物理实验习题和答案(整理版)

第一部分:基本实验基础 1.(直、圆)游标尺、千分尺的读数方法。 答:P46 2.物理天平 1.感量与天平灵敏度关系。天平感量或灵敏度与负载的关系。 答:感量的倒数称为天平的灵敏度。负载越大,灵敏度越低。 2.物理天平在称衡中,为什么要把横梁放下后才可以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答:保护天平的刀口。 3.检流计 1.哪些用途?使用时的注意点?如何使检流计很快停止振荡? 答:用途:用于判别电路中两点是否相等或检查电路中有无微弱电流通过。 注意事项:要加限流保护电阻要保护检流计,随时准备松开按键。 很快停止振荡:短路检流计。 4.电表 量程如何选取?量程与内阻大小关系? 答:先估计待测量的大小,选稍大量程试测,再选用合适的量程。 电流表:量程越大,内阻越小。 电压表:内阻=量程×每伏欧姆数 5.万用表 不同欧姆档测同一只二极管正向电阻时,读测值差异的原因? 答:不同欧姆档,内阻不同,输出电压随负载不同而不同。 二极管是非线性器件,不同欧姆档测,加在二极管上电压不同,读测值有很大差异。 6.信号发生器 功率输出与电压输出的区别? 答:功率输出:能带负载,比如可以给扬声器加信号而发声音。 电压输出:实现电压输出,接上的负载电阻一般要大于50Ω。 比如不可以从此输出口给扬声器加信号,即带不动负载。 7.光学元件 光学表面有灰尘,可否用手帕擦试? 答:不可以 8.箱式电桥 倍率的选择方法。 答:尽量使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最大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倍率。 9.逐差法 什么是逐差法,其优点? 答:把测量数据分成两组,每组相应的数据分别相减,然后取差值的平均值。 优点:每个数据都起作用,体现多次测量的优点。 10.杨氏模量实验 1.为何各长度量用不同的量具测?

南昌大学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22110ρρηηt t x =实验三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加深对泊肃叶公式的理解; 2、掌握用间接比较法测定液体粘滞系数的初步技能。 【实验仪器】 1.奥氏粘度计 2、铁架及试管夹 3、 秒表 4、温度计 5、量筒 6、小烧杯1个 7、洗耳球 【实验材料】 蒸馏水50ml 酒精25ml 【实验原理】 由泊肃叶公式可知,当液体在一段水平圆形管道中作稳定流动时,t 秒内流出圆管的液体体积为 t L P R V ηπ84?=(1) 式中R 为管道的的截面半径,L 为管道的长度,η为流动液体的粘滞系数,P ?为管道两端液体的压强差。如果先测出V 、R 、P ?、L 各量,则可求得液体的粘滞系数 t VL P R 84?=πη(2) 为了避免测量量过多而产生的误差,奥斯瓦尔德设计出一种粘度计(见图1),采用比较法进行测量。取一种已知粘滞系数的液体与一种待测粘滞系数的液体,设它们的粘滞系数分别为0η与x η,令同体积V 的两种液体在同样条件下,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奥氏粘度计的毛细管DB,分别测出她们所需的时间1t 与2t ,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1ρ、2ρ。则 h g VL t R ?=11 408ρπη(3) h g VL t R x ?= 22 48ρπη(4) 式中h ?为粘度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它随时间连续变化,由于两种液体流过毛细管有同 样的过程,所以由(3)式与(4)式可得: 0 1 122ηρρ η?=t t x (5) 如测出等量液体流经DB 的时间1t 与2t ,根据已知数1ρ、2ρ、0η,即可求出待测液体的粘滞系数。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用玻璃烧杯盛清水置于桌上待用,并使其温度与室温相同,洗涤粘度计,竖直地夹在

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报告记录

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物理实验报告 液体黏度的测定 各种实际液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滞性。当液体流动时,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各层流体之间,其速度都不相同,即各层间存在着滑动,于是在层与层之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一摩擦力称为“黏滞力”。它的方向在接触面内,与流动方向相反,其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及速度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黏度”(又称黏滞系数,viscosity )。它表征液体黏滞性的强弱,液体黏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测量时必须给出其对应的温度。在生产上和科学技术上,凡是涉及流体的场合,譬如飞行器的飞行、液体的管道输送、机械的润滑以及金属的熔铸、焊接等,无不需要考虑黏度问题。 测量液体黏度的方法很多,通常有:①管流法。让待测液体以一定的流量流过已知管径的管道,再测出在一定长度的管道上的压降,算出黏度。②落球法。用已知直径的小球从液体中落下,通过下落速度的测量,算出黏度。③旋转法。将待测液体放入两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筒中间,一圆筒固定,另一圆筒以已知角速度转动,通过所需力矩的测量,算出黏度。④奥氏黏度计法。已知容积的液体,由已知管径的短管中自由流出,通过测量全部液体流出的时间,算出黏度。本实验基于教学的考虑,所采用的是奥氏黏度计法。 实验一 落球法测量液体黏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液体黏滞性的知识,学习用落球法测定液体的黏度; 2、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液体放在两玻璃板之间,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以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之以速度v 匀速移动。黏着在上板的一层液体以速度v 移动;黏着于下板的一层液体则静止不动。液体自上而下,由于层与层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快的带动速度慢的,因此各层分别以由大到小的不同速度流动。它们的速度与它们与下板的距离成正比,越接近上板速度越大。这种液体流层间的摩擦力称为“黏滞力”(viscosity force )。设两板间的距离为x ,板的面积为S 。因为没有加速度,板间液体的黏滞力等于外作用力,设为f 。由实验可知,黏滞力f 与面积S 及速度v 成正比,而与距离x 成反比,即 x v S f η= (2-5-1) 式中,比例系数η即为“黏度”。η的单位是“帕斯卡·秒”(Pa ·s )或k g ·m -1·s -1。

初中物理实验记录标准表格.docx

初中物理实验记录表格

一、要求得出实验规律的探究实验表格设计 1、“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象 激光在不现 同介质中 烟雾中 在透明牛 奶中 在玻璃中 在不均匀 的糖水中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实验123 次数 入射 角 / 反射 角 /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蜡烛到平像到平面像与物能否用次数面镜的距镜的距离大小比光屏承离/cm/cm较接1 2 3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cm 物体到凸透镜像到凸透镜像的大小(放大像的正倒像的虚实的距离 u的距离 v或缩小) 总结分析表格: 成像的条件成像性质应用 物体到凸透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像到凸透镜 镜的距离(u)的距离(v) u>2f U=2f F

数I A /A I B/A I C/A 1 2 3 6、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关系 实验次AB间电压BC间电压AC间电压数U AB /V U BC /V U AC /V 1 2 3 7、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表面粗糙阻力大小车运动的程度小距离s/m 毛巾表面 木板表面 玻璃表面小车运动时间 t/s 绝对光滑 表面 8、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次压力 F接触面弹簧测力计示摩擦数压 /N材料数 F 拉 /N力 f/N 1F1木块和 木板 2F2木块和 木板 3F3木块和 木板 4F1木块和 毛巾 5F1木块和 棉布 或 次数压力 F接触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力 压/N材料示数 F 拉 /N f/N 1F1木块和 木板2F2木块和 木板

声速测量习题及数据处理

声速测量 填空题 1.声速测量实验中,采用驻波共振法测量声速时,要使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等于换能器的谐振频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2.声速测量实验使用的声速测量仪,是利用压电晶体的压电效应,在交变电压的作用下使压电体产生机械振动,从而在空气中激发出超声波。 3.声波的传播速度v,声源的振动频率f和声波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v=fλ。声速测量实验测波长常用的方法有共振干涉法和位相比较法。 4.声速测量实验中是通过压电晶体的压电效应来发射和接收声波。 6.声速测量采用位相比较法测波长时,可通过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判断相位差。李萨如图形一般是稳定的椭圆。当相位差为0或π时,椭圆变为倾斜的直线。 7.声速测量采用共振干涉法测波长时,当接收端面与发射端面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叠加后的波形成驻波。此时相邻两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 简答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在超声换能器谐振状态下测量? 答:在谐振状态下超声换能器的纵向伸缩幅度大,发射的声波强;接收换能器接收的声压大,输出的电信号强。这样,可以提高测量的灵敏度,较为准确的确定驻波的波节,有利于准确地测量声波的波长。 2.实验中怎样找到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 答:实验中所使用的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在30~40kHz之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找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 (1)方法一:根据发射换能器的谐振指示灯调节 逆时针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源开关幅度调节”(AMPLITUDE POWER)旋钮,调节到约为最大位置的三分之二。在输出频率30~40kHz范围内仔细调节“频率微调”(FINE)旋钮,使声波发射换能器旁边的指示灯点亮。这时,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即为换能器的谐振频率。 (2)方法二:根据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调节 调节两换能器发射面和接收面之间的距离约为1cm左右,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在输出频率30~40kHz范围内仔细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微调”(FINE)旋钮,使接收换能器的输出电压信号最大。此时,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等于换能器的谐振频率。

长度测量——大学物理实验——例题

数据处理例题 例1.用钢直尺测量千分尺盒的长度了l ,选择不同的起点测量10次,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列表法,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 解:(1)计算平均值:10 1 112.535cm 10i i l l ===∑; (2)计算A 类不确定度()0.1cm A u l = =; (3)计算B 类不确定度()B u l ?= = ; (4)计算合成不确定度()0.1cm u l = =; (5)测量结果表示:()(12.50.1)cm l u l =±=±;() ()100%0.8%r u l u l l = ?=

例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直径d ,选择不同的位置测量10次,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小钢球体积V ,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列表法,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 螺旋测微器零点读数:d 初= +0.025 mm 解:(1)计算d 的平均值并修正:初初 修 d d d d d i i -=-=∑=10 1 101 = 12.4948mm (2)计算V 的平均值:3 16 V d π= 修 = 1020.8603mm 3; (3)计算直径d 的A 类不确定度()0.0032mm A u d = = ; (4)计算直径d 的B 类不确定度()0.0023mm B u d ?= = =; (5)计算直径d 的合成不确定度()0.004mm u d ==; (6)计算体积V 的合成不确定度231()()1mm 2 u V d u d π= =修 ; (7)测量结果表示:3 ()(10211)mm V V u V =±=±; () ()100%0.1%r u V u V V = ?=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创新实验报告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多管落球法) 创新实验报告 学院: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专业: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组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实验名称 液体粘滞系数测定(多管落球法)创新实验 二.实验目的: 液体的粘滞力是交通、运载工具外形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粘滞系数的测定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而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存在较大的实验误差,我们选择进行液体粘滞系数测定(多管落球法)的创新实验,通过这次创新实验我们能够对本实验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三.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方案产生较大误差的步骤:(一)实验中我们用肉眼去判断小球匀速下落的位置,观察小钢球通过刻度线AB,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二)人对于事物的反应有偏差。在小钢球通过刻度线AB,人用手按动电子秒表的过程中,人的手接收到大脑发出的信号并且做出按动反应会有一段时间差,再加上肉眼观测的误差,这就导致我们所测定的小球下落时间存在较大的实验误差。 (三)实验中用镊子夹住小球,可能由于手的轻微抖动使得小球不能够准确从液体中心下落,这也容易产生误差。 四.实验改进方向:

用光敏电阻、发光源组成的简易光电门和计时器测定小球下落的时间,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减小误差。 四.用于减小误差的创新实验方案: (一)创新实验仪器 在原实验仪器(液体粘滞系数仪、钢卷尺、镊子、钢球、温度计、比重计)的基础上,我们的创新实验增加了光敏电阻、发光源、计时器以及千分尺。 (二)创新实验改进原理 光敏电阻、发光源组成的简易光电门测小钢球下落时间的原理:在液体粘滞系数仪的AB处各安装一个光敏电阻与发光源,组成一个简易的光电门,并且使之与计时器相连接,当小钢球通过A线的一瞬间,发光源的光线无法投射到光敏电阻上面,计时器开始计时,当小钢球通过B线再次阻挡发光源的光线时计时器停止计时,此时读取计时器示数。 (三)创新实验步骤 1.调节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底板,使其水平,以保证仪器管中心轴线处于铅直状态。 2.用千分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在不同的方向测量5次取平均值。 3.在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上安装发光源、光敏电阻及计

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3、课后进行数据处理 (1) 在报告中整理并再现原始数据表格 (2) 所求物理量的公式计算,和不确定度的分析)(x U (要有公式,代入具体数据,有计算过程,有单位) (3) 结果的表达: )(x U x x ±= (单位) (4) 讨论分析所得结果。 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做。 4、下次实验,交本次的实验报告: 晚交实验报告者本次实验成绩降5-30分。 注意:①抄袭他人报告者,一经发现,抄者与被抄者成绩一律计为 零分。任何理由都不成立!!! ②仿造教师签字者,一经发现,本学期实验总评成绩不及格。 任何理由都不成立!!! 三、数据处理中所涉及的问题 1、真值和误差 真值: 每个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小, 用A 表示。 测量值:用N 表示。 误差:N N A N N -=-=? 相对误差:%100%100??=??=N A N E r 2、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不确定度:表示一定置信概率误差限值的绝对值。反映了对被测量 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包括统计分量(A 类不确定度U a )和非统计分量(B 类不确定度U b )。 扩展不确定度:在95%置信概率下评定得到的不确定度。 例如:一袋大米的重量:50.0±0.4 kg 。在95%置信概率下,表示其 真值A 落在区间[49.6kg ,50.4kg]的可能性是95%,或者说对于任何一

次测量,其测量值在区间[49.6kg ,50.4kg]内的置信概率为95%(对正态分布而言)。 1)()()()(2--===∑n x x n T x s n T x Ts x U i a 其中)(x s 为实验标准差,)(x s 为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T 为置信因子,n 为测量次数。应用计算工具计算)(x s 的操作方法请参阅教材§2.5.4节。 I Δ=)(x U b I Δ:仪器误差限,指测量仪器的示值与真值之差的最大值。在一般实验中,对于刻度仪器仪表,如未特殊说明,I Δ通常取最小分度值的一半。 )()()(2 2x U x U x U b a += 结果表达:)(x U x x ±=(单位) 举例说明: (1) 直接单次测量量x 单次测量不存在统计,即不存在a U ,只考虑b U ,则 I Δ==)()(x U x U b 结果表达:)(x U x x ±=(单位) 教材P14:以钢卷尺为例:L =97.32 cm ,等级:II 级。 对于II 级钢卷尺仪器误差限:(mm) Δ5.02.03.0=+=L L 。其中L 表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当长度不是米的整数倍时,取最接近的较大正整数。 U a :对同一物理量多次测量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得到的不确定度分量。 U b :由于仪器误差的存在而对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U

粘滞系数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落球法测定液体的粘度 实验目的:是通过用落球法和转筒法测量油的粘度,学习并掌握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器材:量筒、密度计、温度计、金属球、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直尺 实验原理: 当一种液体相对于其他固体、气体运动,或同种液体内各部分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存在摩擦力。这种性质称为液体的粘滞性。粘滞力的方向平行于接触面,且使速度较快的物体减速,其大小与接触面面积以及接触面处的速度梯度成正比,比例系数η称为粘度。η表征液体粘滞性的强弱,测定η可以用落球法,通过测量小球在液体中下落的运动状态来求。 1.斯托克斯公式的简单介绍 一个在静止液体中缓慢下落的小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粘滞阻力是液体密度、温度和运动状态的函数。如果小球在液体中下落时的速度很小,球的半径也很小,且液体可以看成在各方向上都是无限广阔的,则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可导出著名的斯托克斯公式: 6 =(1) Fπη vr 式中F是小球所受到的粘滞阻力,v是小球的下落速度,r是小球的半径,η是液体的粘度,SI制中,η的单位是s Pa?。斯托克斯公式是由粘滞液体的普遍运动方程导出的。 2.雷诺数的影响 液体各层间相对运动速度较小时,呈现稳定的运动状态,如果给不同层内

的液体添加不同色素,就可以看到一层层颜色不同的液体各不相扰地流动,这种运动状态叫层流。如果各层间相对运动较快,就会破坏这种层流,逐渐过渡到湍流,甚至出现漩涡。我们定义一个无量纲的参数——雷诺数R e 来表征液体运动状态的稳定性。设液体在圆形截面的管中的流速为v ,液体的密度为ρ0,粘度为η,圆管的直径为2r ,则 02e v r R ρη = (2) 当R e <2000时,液体处于层流状态,当R e >3000时,呈现湍流状态,R e 介于上述两值之间,则为层流、湍流过渡阶段。 奥西思-果尔斯公式反映出了液体运动状态对斯托克斯公式的影响: ...)1080 191631(62 +-+ =e e R R rv F πη (3) 式中16 3e R 项和1080 192 e R 项可以看作斯托克斯公式的第一和第二修正项。如 R e =0.1, 则零级解(即式(1))与一级解(即式(3)中取一级修正)相差约2%,二级修正项约4102-?,可略去不计,如R e =0.5,则零级解与一级解相差约10%,二级修正项约0.5%仍可略去不计;但当R e =1时,则二级修正项约2%,随着R e 的增大,高次修正项的影响变大。 3. 容器壁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小球在容器半径为R 、液体的高度为h 的液体内下落,液体在各方向上都是无限广阔的这一假设条件是不能成立的。因此,考虑到容器壁的影响,式(3)变为 ...)1080 191631)(3.31)(4.21(62 +-+++=e e R R h r R r rv F πη (4) 式(4)含R 和h 的因子即反映了这一修正。 4. η的表示

八年级 下 物理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 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四个钩码五个钩码六个钩码 质量m/kg 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 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 意义是 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