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高脂饮食对大鼠的胆汁酸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肠道菌群对胆固醇和胆汁酸的代谢和转化

第 7 卷 第 2 期2021 年 4 月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Vol.7 No.2Apr. 2021肠道菌群对胆固醇和胆汁酸的代谢和转化陈静莹(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摘 要:肠道菌群是影响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和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间代谢产物与人体的一些疾病有关。
固醇类化合物分子量大、结构稳定,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肠道细菌对胆固醇以及胆汁酸的代谢途径、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代谢调控等生物学机制,同时也发现这一生物学过程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胆固醇和胆汁酸的代谢和转化进行综述。
关键词:胆固醇;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Metabolism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and Bile Acid by Gut MicrobiotaCHEN Jingy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Hangzhou 310053)Abstract: The intestinal flora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metabolism and conversion of cholesterol and bile acids, and th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s are related to factors causing diseases of the human body. Sterol compounds have large molecular weights and stable structur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etagenomics and metabonomics, people have further learned about the metabolism pathways, intermediate metabolites,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and bile acids by intestinal bacteria mechan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biological process and health and disease is also discovered. This essay illustrates a review on the metabolism and conversion of cholesterol and bile acids by intestinal flora.Keywords: cholesterol; bile acid; intestinal flora; metabolism胆固醇和胆汁酸属于固醇类化合物,是由三个六碳环和一个五碳环连接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肠道菌群介导动物胆汁酸FXRTGR5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介导动物胆汁酸FXR/TGR5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刘鑫,黎力之,关玮琨*,张海波*,刘小高(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省高等学校硒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春市功能农业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 336000)摘 要:肠道菌群在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代谢和免疫防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代谢产物胆汁酸(BA)不仅能促进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还可作为信号物质激活法尼酯X受体(FXR)和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GR5),影响FXR/TGR5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宿主代谢。
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对BA代谢及相关通路的影响,旨在为调控动物脂肪沉积、防治机体糖代谢紊乱和炎症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肠道菌群;胆汁酸;法尼酯X受体;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信号通路中图分类号:S85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319-06肠道是动物机体微生物定植的主要器官,寄居着约100万亿个细菌[1]。
肠道菌群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等组成,其平衡稳定对动物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如协助宿主物质和能量代谢、正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2-4]。
营养物质在肠道通过细菌发酵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色氨酸代谢物和胆汁酸(Bile Acid,BA)等[5-7]。
BA是胆汁的有效成分之一,为肝脏胆固醇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有2种生物学功能。
一方面,BA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两亲性甾醇类化合物,有助于肠道吸收脂溶性营养物质[8]。
另一方面,BA作为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aked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等同源受体调控机体代谢[9]。
BA代谢及其相关通路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
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赵煜桢;周少明【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与肝脏相互作用,其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饮食因素在肠道微生态改变和NAFLD发病中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膳食胆碱、脂肪、果糖、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探讨饮食干预防治NAFLD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8(038)006【总页数】5页(P361-364,373)【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饮食【作者】赵煜桢;周少明【作者单位】515063 汕头大学医学院;518026 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慢性肝病[1]。
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早期的特征性表现为超过5%的肝细胞发生脂肪沉积即脂肪肝;若伴有肝细胞损伤、发生炎性反应或纤维化则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NAFLD是肝移植、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3]。
随着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流行,NAFLD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呈低龄化趋势。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与肝脏相互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调与NAFLD的进展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干预及降低体质量可有效预防和改善NAFLD [4]。
本文就饮食因素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作一综述。
1 膳食胆碱胆碱是人体的基础营养素,也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等生理过程的甲基供体。
人体主要从饮食和肝内源性生成途径获取胆碱。
胆碱是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原料,磷脂酰胆碱也是肠道内部分原核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
研究表明低胆碱饮食与NAFLD、神经管缺陷、肝细胞癌、乳腺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5]。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粗壮女贞总苷对高脂血症金黄仓鼠的降脂作用机制

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916:58:5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307.0844.00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粗壮女贞总苷对高脂血症金黄仓鼠的降脂作用机制徐晨曦,潘瑞乐,董梦晨,杨志宏,李晓亚,金 文,杨润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收稿日期:2023-11-28,修回日期:2024-01-20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NoZ191100007619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81703746)作者简介:徐晨曦(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E mail:1661615336@qq.com;杨润梅(1981-),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rmyang@implad.ac.cndoi:10.12360/CPB20230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3-0476-08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284 1;R322 45;R589 2;R972 6摘要:目的 评价粗壮女贞总苷(totalphenylpropanoidglyco sidesextractedfromLigustrumrobustum(Roxb.)Blume,LRT PG)对高脂血症金黄仓鼠的降脂作用并探讨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60只仓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LRTPG L组、LRTPG M组、LRTPG H组。
高脂饲料诱导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4周,进行血脂和肝脂含量检测,并采集对照组、模型组和LRTPG H组仓鼠结直肠部位成形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
结果 LRTPG对高脂血症仓鼠具有降低血清TG、TC、LDL C水平和肝脏TG、TC含量的作用。
连翘叶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

连翘叶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王静,黄庆辰,高敏玥,朱小盼,陈子彤,王少康*,孙桂菊(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9)摘 要:目的:研究连翘叶中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48 只SD大鼠分为6 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连翘苷提取物(本实验室自制,连翘苷质量分数为13.3%)低、中、高剂量组和标准品组。
连翘苷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连翘苷提取物0.2、0.4、1.2 g/(kg m b·d),即连翘苷剂量分别为26.6、53.2、159.6 mg/(kg m b·d),标准品组给予连翘苷标准品(连翘苷质量分数按98%计)54.3 mg/(kg m b·d),与中剂量组连翘苷剂量相同。
空白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连续灌胃6 周,观察连翘苷提取物干预后,肥胖大鼠摄食量、体质量、肥胖指数(Lee’s指数)、脂肪系数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瘦素(leptin,LP)、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水平以及脂肪组织病理切片。
结果:模型对照组的TC、LDL-C、TBA、LP、FFA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脂肪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脂肪细胞数量减少,脂肪充盈,细胞膨大,且脂肪细胞当量直径、周长和面积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并且内脏脂肪质量及其系数、Lee’s指数、体质量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成功。
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

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肥胖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与之相关的疾病也越来越多。
高脂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高脂饮食对体内脂质代谢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对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以期为肥胖和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设计与方法本实验选择健康的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正常饮食组(NC组)、高脂饮食组(HF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
NC组饲养在常规饲料中,HF组饲养在高脂饮食中,而EA组在给予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实施电针治疗。
实验持续8周,期间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摄食量,并于实验结束后采集血样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实验结果在实验期间,HF组小鼠的体重增长明显快于NC组,尤其在第4周以后的体重增长趋势更为明显。
在摄食量方面,HF组小鼠的食量明显多于NC组和EA组。
8周后,对小鼠进行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HF组小鼠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EA组小鼠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介于NC组和HF 组之间,显著低于HF组。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而电针治疗能够部分地减轻高脂饮食对小鼠脂质代谢的不良影响,使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这表明电针有望成为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对电针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实验时间较短等。
后续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长期治疗的效果。
本实验初步揭示了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探讨电针在肥胖和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对小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对小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张继红;马存根【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24)010【摘要】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肥胖对小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别经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组,n=30)或正常饮食(正常饮食组,n=30)3个月,每组再分别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5只.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进行永久性脑缺血.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法评估各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的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缺血大脑皮层去乙酰化酶(Sirt1)、Wnt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7 d,高脂饮食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正常饮食组(t=10.053,P<0.05),两组脑梗死体积无显著性差异(t=6.872,P>0.05);高脂饮食小鼠缺血大脑皮层Sirt1表达高于正常饮食小鼠(t=8.462,P<0.05),Wnt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饮食小鼠(t=17.752,P<0.01),细胞核中AIF表达高于正常饮食小鼠(t=8.471,P<0.05).结论肥胖可影响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恢复,可能与Wnt信号通路减弱有关.【总页数】5页(P1146-1150)【作者】张继红;马存根【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市037009;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市0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二氢杨梅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的影响及其机制 [J], 罗金定; 伍迪; 吕慧婕; 何剑琴; 杨丝丝; 奉水东; 凌宏艳2.消脂方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J], 孙怡婕;冯强;张栩;李红3.制首乌醇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质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J], 代旭阳;王成;龚莉虹;胡乃华;李芸霞4.制首乌醇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质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J], 代旭阳;王成;龚莉虹;胡乃华;李芸霞5.地菍粗多糖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J], 李丽;朱盼;郭兴兰;潘炳强;周敬凯;陈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期高脂饮食对SD大鼠收缩压的影响及机制

长期高脂饮食对SD大鼠收缩压的影响及机制田亚强;白洁;邱娟;张光珍;赵家军;李光伟【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1(51)11【摘要】目的探讨长期高脂饮食能否诱发大鼠高血压及其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31只、对照组30只,分别予高脂饲料喂养和正常饲料喂养,喂养36周,每2周记录收缩压变化;36周后采血检测游离脂肪酸(FFA)、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价胰岛素敏感性(GIR);观察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或硝普钠的舒张反应(动脉环张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mRNA 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收缩压、FFA、MDA、ROS水平明显升高,GSH水平、GIR、内皮依赖性动脉环张力、eNOS mRNA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可诱发高血压.可能机制为高FFA血症诱导机体氧化应激增强,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NOS表达,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总页数】3页(P44-46)【作者】田亚强;白洁;邱娟;张光珍;赵家军;李光伟【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聊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相关文献】1.高脂饮食对模拟低氧环境SD大鼠主动脉的影响 [J], 赵艳霞;张广梅;赵协慧2.低氧联合高脂饮食对SD大鼠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J], 赵艳霞;李玉红;王亚平;杨应忠;马兰;格日力3.长期高脂饮食对大鼠掠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J], 陈文浩;贾妍;曹淑慧;陈雅茹;段丽婷;李昌琪4.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对雄性SD大鼠的影响 [J], 贾艳飞;郭颖;张蔚;张开舒;傅龙龙;安琪;童越;谷翊群5.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对SD大鼠卵泡发育及IGF-1/PI3K/Akt通路的影响 [J], 刘莉; 李金丽; 邓小艳; 肖庆; 吴春林; 胡雅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分享-高脂饮食对大鼠的胆汁酸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是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引发肥胖发病的众多因素中,过度摄入高能量食物是导致大多数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利用高脂饮食长期干预诱导的肥胖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肥胖发生发展规律或减肥药物干预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干预Wistar或SD(Sprague-Dawley)大鼠可以复制出与人类肥胖发生发展过程十分相似的肥胖表型。
Hong Lin, Yanpeng An, Huiru Tang, and Yulan Wang. Alterati ons of Bile Acids and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Induced by Hig h Fat Diet in Rat Model[J]. J Agric .Food Chem. 2019, 67(13): 362 4-3632.(链接:/doi/abs/10.1021/acs.jafc.9b00249)
摘要:
为了阐明肥胖发展过程胆汁酸的作用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研究者(博莱克技术人员参与)采用高脂饮食(HFD)在SD大鼠模型中诱导肥胖,收集了粪便、血浆、肝组织和肠道组织,采用UPLC-MS来定量检测其中的胆汁酸组成和浓度,发现无论何种饮食方式,牛磺酸结合的胆汁酸是肝脏中的优势种,而非结合的胆汁酸是血
浆中的优势种。
HFD引起总胆汁酸池的轻微增加,HFD组的血浆和肝脏组织中,DCA和TDCA显著性增加,这与肠道组织和粪样中DCA 的增加相一致,这些变化与Blautia,Coprococcus,Intestinimonas,Lactococcus,Roseburia和Ruminococcus属的丰度增加有关。
本项研究揭示了肥胖发展过程中胆汁酸流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群的交互作用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实验动物与样品收集:
24只6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而实验组而实验组给予81天的高脂饮食。
收集第7、28、56和81天的粪样以及大鼠牺牲后的肝脏、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组织和血浆样品。
检测分析:
使用28种胆汁酸标准品和6种氘代内标,在Agilent 1290 UPLC-6460 QqQ设备上进行方法开发和优化,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线性、LOQ、稳定性和回收率),证实检测方法高效可靠。
使用该方法对肝脏组织和粪样进行胆汁酸定量检测分析。
检测结果:
Figure 1. Bile acid compositions in (A) liver and (B) serum
from rats fed with normal diet for 81 days. (C) Concentrations of TUDCA and TDCA in liver from both control (n = 12) and HFD (n = 12) groups. (D) Concentrations of DCA and iso-DCA in plasma from both control and HFD groups. Data are collected with UPLC-MS/MS method and shown as mean ± SEM in histograms (C) and (D). Asterisk (*) represents p-value <0.05; p-values were from the Student’s t test or Kruskal−Wallis test.
Figure 6. Biotransformation of bile acids in rodent. Four
squares, respectively, indicate the level of specific bile acid in
fecal samples at days 7, 28, 56, and 81, while the circle indicates the level of hepatic bile acids. Data are collected with UPLC-MS/MS method. Red denot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HFD group (n = 1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n = 12), while blue shows the decrease, black indicates no change, and white means none detected.
分析及小结:
有研究表明HFD诱导的肥胖及遗传性肥胖都伴随着宿主肠道微生物和能量获取能力的变化,之前普遍认为短链脂肪酸(SCFAs)作为微生物的专有代谢产物,在宿主-肠道微生物共代谢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胆汁酸常常在共代谢研究中被忽视,仅有少量文献关注血浆胆汁酸与BMI的相关性、CDCA/DCA与能量代谢过程中酶活性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了高脂饮食会使胆汁酸肝肠循环中DCA的水平增加、UDCA的水平降低,在肝脏组织和粪样中的变化一致,DCA的产生是通过存在于细菌中的7α-脱氢酶催化产生,粪样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除此以外,本研究还发现了HFD 组的粪样中结合态胆汁酸水平降低,特别是T-α-MCA,GCA,TUDCA和GCDCA,结合态胆汁酸主要起乳化剂的作用,辅助脂肪的吸收,这些胆汁酸主要是由肠道微生物水解产生的次级胆汁酸。
结果显示肠道厌氧类细菌与粪样中结合胆汁酸(TCA和GCA)呈负相关,表明肠道菌群有助于减少HDF组粪样中的结合胆汁酸。
这些发现能促进肥胖发展过程中胆汁酸和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