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汉诗英译中的互文参照

当参照与之关联的其他文本 , 而在用译语进行译诗语篇 重构 时, 她) 他( 不但要 认真 阅读原语文 本 以及与其 相关 的其他 原语 文本 , 在可能的情 况下 , 还要注意参 照其他相 关译语 文 本。 白杨衍松先生于 19 94年在 《 中国翻译 》 发表 《 互文性 与
翻译 》 一文 , 率先将互文性理 论引入我 国翻译研究以来 , 学者
指称 , 少用逻辑联系语 的意合 特点 , 直接造成 诗词语篇 内 这
部各种词语要素 之间 “ 辞断 意属 , 貌离神 合 ” 隐性衔接 关 的 系。因此 , 诗词 中表 面上 看似孤立 的词语 或意象 , 往往在 深
层意义上互相牵连 、 彼此 照应。在汉诗英 译过程 中, 者除 译 了要注 意原诗跟其他原语 诗篇 以及 译诗跟其 他相关译语 诗 篇之问的外互文关系照应之外 , 还需特别 留心同一文本 内部 各种词语要素之 间的关系 , 即内互文关系 。忽略这种 内互文 关系往往可能造成 对 原诗理 解的偏 差 或译 诗 表达 的谬 误。
贯 。下面通过对 自居 易《 长相思》 原词 及其相应译 词的 比较
来探讨汉诗英译过程 中的内互文参照 :
长 相 思 E el t gL nig vr s n o g ai n
自居易
卞水流 , 泗水流 ,
B aJ i yB i uY
SeteBa ie o e h inRvr w; l f A dteS Rvrfw! n i ie o h l
语文本的“ 投胎转世” 。依据文本的 内、 文关 系, 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互文参照问题 。 外互 探讨
关键词 : 互文性; 汉诗英译; 互文参照 中图分类号 : 3 5 9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1 5 8 (0 0 0 0 5 0 H 1. A 10 — 9 1 2 1 )2- 18— 4
《静夜思》原作和英译作“明月”意象的互文性分析

《静夜思》原作和英译作“明月”意象的互文性分析
李正亚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4(35)4
【摘要】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是翻译领域的崭新课题.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互文性翻译研究亦日趋繁荣.而古诗词翻译是纷繁复杂的互文性运动过程.本文从内外互文性视角对《静夜思》原作和英译作中的“明月”意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明月”意象准确传递的核心是译者的双重文化修养,载体是巧妙的遣词和必要的注释.文章分析了中外译者的典型英译作,是宏观互文性理论在微观互文式操作和循环阐释中的具体尝试,有益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有机整合.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李正亚
【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屈原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兼谈屈原作品的关捩地位 [J], 侯文学
2.从语篇互文性角度看原作与译作间的关系 [J], 顾毅
3.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 [J], 陈倩;杨新亮
4.译作源于原作,高于原作——从模仿说的观点探讨译作对原作的突破 [J], 王敏
5.从原作的互文性看译作的互补性——以《李尔王》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J], 朱岚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作者:张君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什么是互文性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它自确立起至今不到四十年,但是“互文性”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nsteva ),在一篇名为《词,对话,小说》的文章中首先提出,而后又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等著作中反复论证。
用她的话说,互文性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文本间性”的,一个文本指涉另一个文本,文本与文本永远处于交叉、重复、吸收和转化之中,它们构成了绵延不绝的文本群体。
要想解读一部作品,首先得对在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与非文学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释义。
二、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它涉及到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语言等各方面的交融。
互文性与翻译紧密相关,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因此把互文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是有益而可行的。
互文性理论包含三层含义:1)对文本的改写。
即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是对别的文本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改写。
再独特的作品也是对其它作品进行改写的结果。
一个作家以前读过的文本会影响到他的想象、观点和技巧等,而他在写作过程中又会反过来对这些文本进行修正和改写,这就体现了一种互文关系;2)对文本的完成。
这是从读者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任何文本可以脱离其它文本而被阅读。
任何读者在阅读时,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影响,以其自身的互文阅读能力完成对文本的阅读;3)对文本的阐释。
“阈限”规约下的苏轼《江城子》互文性解读及英译策略剖析

2 1 第 2期 ( 第 17期 ) 02年 总 4
“ 阈限" 规约下的苏轼《 江城子》 互文性解读及英译策略剖析
袁 翠
( 东科 学技 术职 业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珠 海 广 广 599 ) 100
摘要: 根据文本阐释的“ 阈限” 即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 观, 通过对苏轼《 江城子》 及其英译多译本的 个案解读, 揭示中国古典诗歌暨文学文本的互文性解读方式及英译处理策略。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内互文性与外互
重置了文本的边界, 扩大了文本的意义空间, 使潜藏于话语之下的文本网链展露颜容, 并通过深层的互文关联, 品味话语的演
变和立新, 使文本的理解由主客体的单向交流走向多向辐射 , 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复式向度, 赋予了文本更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然而, 由于互文性理论过分强调文本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意义的同一性在互文性理论的参照下迅速化做过眼烟云, 成
文章编号: 0. 4( 1)2 1 . 1 2 632 20. 0 0 0 2 0 0 45
法国学者朱丽娅・ 克里斯蒂娃在其《 符号学》 一书中第一次使用“ 互文性” 一词, 她指出: 没有单独存在的文本, 任何文本都
是“ 文本间性” 都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 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文本群体( 转引自Ai , 0 :5。 ln2 05 ) e 0
成内互文关联的。这一理论实际上可以很容易延伸至文本的外部, 即延伸至外互文关联。作者( 诗人等) 通过不断复现( 不是 机械的重复) 某一主题形成自身创作的互文关联, 或者通过不断复现永恒的人类文化主题达至文学创作的社会文化的互文关
以克里斯蒂娃和巴特为代表的广义互文性学派强调整个世界文本的一体性; 而以 Gn e ee 为代表的狭义互文性学派则认为互 a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校园英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莉【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
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标志 文学翻译一、互文性理论源起与应用1.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界定。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或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其中大多数都是法国批评家,如:罗兰•巴尔特、雅克•德里达、热拉尔•热奈和米歇尔•里法泰尔。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这些理论涉及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分析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对互文性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以热奈为代表,这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raldprince) 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来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谈互文性——古诗词英译的新视角

谈互文性——古诗词英译的新视角
王海艳;刘秀华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对前文本的借用、改写、拼贴甚至扭曲等.本文从古诗词文本"寄生"、"孳生"的生成特点出发,讨论了把互文性理论引进其翻译的必要性,并继而提出古诗词英译中互文符号的处理策略.【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王海艳;刘秀华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0;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6
【相关文献】
1.浅谈对古诗词英译的赏析--兼谈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2.从互文性角度谈《长恨歌》英译
3.从互文性角度谈花腰傣婚俗文化的英译策略
4.互文性视角下诗词中情和景的英译--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Ⅰ中的三首古诗词为例
5.互文性视角下诗词中情和景的英译
——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Ⅰ中的三首古诗词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红楼梦》诗歌翻译看互文性与可译性的关系

2 1 年 1 月 01 1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0 . No. 1 3l 6 NO . O11 V2
J OUR NAL OF S HAOⅪ N UN VE 1 Y G I RS I
从《 红楼梦 》 诗歌翻译看互文性与可译性 的关系
刘 长娥
(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 , 浙江 绍兴 3 20 ) 100
延及其丰富, 要叩问其底蕴 , 以暂且从其狭义的概念人手 , 可 渐渐逼近其广义空间, 至互文性关联”4。 达 【 ] 狭义 的文本指“ 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的具体语言性或者符号性物品” 而广义的文本 已经超越了文字 , 和 书面表 达形式 , 将社会 、 历史 、 文化 等纳 入其视 野 中 。
中图分类号 : 3 59 H 1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2 3 2 1 ) 6— 0 2— 6 10 — 9 X(0 1 0 07 0
《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 它卷帙浩繁 , 内容博大精深 , 思想深刻, 语言优美 , 因此翻译
起来也是困难重重。2 世纪 8 年代以前 , 红楼梦》 O O 对《 的翻译都只是片段性的译介。 自2 世纪 8 0 0年代 以来出现 了两部完整优美而各具特色的《 红楼梦》 英译本 : 一部是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 ( ai H w e) D v a ks 和 d
第 6期
刘长娥 : 《 从 红楼梦》 诗歌翻译看互文性与可译性 的关系
7 3
都 存在 广泛 意义上 的互 文关 系 , 并形 成一 个开 放性 的 网络 。它不 仅从 认识 论 的层 面上 给 翻译研 究 带 来新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一、引言“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对话”实际上指的是文本间的关系。
该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两派都强调的共同点就是结构的不确定性, 即强调意义的流动性。
Hatim &Mason(2001 年)把互文性概括为“从(文本)对其他相关文本的依赖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它(互文性) , 文本才能获得识别”。
殷企平(1995 年)指出, 互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本的改写(作者的角度)、文本的完成(读者的角度)和文本的阐释(批评家的角度)。
互文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古今中外皆有,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T. S. Eliot 的《荒原》。
在《传统与个人才华》一文中, Eliot 认为, 任何艺术家的意义都不是自足的, 而是在与前辈艺术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互文性理论认为,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使得对各种文本的理解都要依据这种相互关系。
因此,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没有一种可以确定的意义, 读者可以积极参与文学本身的活动和生产, 可以通过发现文本意义的新组合而重写文本。
文本的阐释取决于主体汇集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给定文本相联系的能力。
Riffaterre(1978 年)认为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 也是许多特殊文学效果如幽默、荒谬、含混、及模糊等的来源。
当代文学作品,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广泛地运用了互文性。
用Roland Barthes 的话来说, 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进前人的作品, 或改写或“内化” ,他们的创作由其它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不朽生命力。
二、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秦文华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 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 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1期总第16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m舒I叼∞andTheirTeaching2003。
№1Serial№166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刘军平(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
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Abstract:Thepapermainlyexaminestherehtionshipbetweenintertextualityandpoetry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isthepreconditionforunderstandingalltextsandith舭ghtstheinter-dependenceandimpactOiltheintertext.ByquotingJuliaKristeva’sviewthateverytextI‘Scomtmctedasamosaicofcitationsandeverytextisanabsorptionandtranffonnafionofothertexts,theauthorconsidersthatthereexistabundantintertextualitiesinEast-Westpoe田intermsofvel'Eerhythm,imageryandintentionality.Asatranslator,ontheorehand,onemustbeappreciativeoftheintertextualitiesinpoetryandontheotherhand,hemustadoptadequatesn锄e酗toconveyfaithfullytheinter-textualaffinities.Theauthorconcludesthatthestudybetweenintertextualityandpoetrytranslationwillshednewperspectiveandli出ontranslatiOnstudies.Keywords:intertextuality,poetry,text,translation,image,intentionality中图分类号:1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1.概述互文性(imertextuality)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
BasilHatim(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
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
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l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Kristeva,194l~)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e,phenotexte,geno-texte)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
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relationship),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rela.tionship),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她说:“任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
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
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
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
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
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
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体。
”(王-31I,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textisconstructedasamosaicofcitations,everytextis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一),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收稿日期:2002一lO—nana塔,orptionandtl’ansforfflationofothertexts(Hatim,1990:125)。
不难看出,克里丝蒂娃、巴特等人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为文本理论注入了新的社会历史意义,有力地冲击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抽象的文本理论,同时又给翻译理论带来了契机和新的研究视角。
特别是诗歌在不同民族中总被看成可以涵盖一切文艺样式审美本质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形式而给予重视。
诗歌中的节奏、韵律、意象、原型等艺术符码充满张力和多义性。
而每一诗歌文本都由若干不同系统(语音、字词、意象、格律、用典、模仿)交叉而成,它们不断组合、冲突和破裂,组成互文性的多义,如此循环以至无穷。
每一次互文的指涉都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多义,寓意更为深远。
如果说“美即寓意”,那么,诗歌文本就是高度浓缩、多义、变化和复合的寓意,因而是美的文本系统。
现在让我们来将诗歌翻译置于互文性的背景下进行具体考察,重点是探索诗歌中互文性之关联及相互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诗歌互文时所采取的最佳翻译策略,并试图建立一种反映这种策略的认识途径。
2.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诗歌的声韵与节奏体现了诗歌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
例如莎士比亚的名旬:T0betornotltobe:IthatisIthequesItion用的是轻重五步格,第五步多一音,第一步、第三步的重音仍同时是长音,第二、第四音两音步都较长,但英文诗并不十分计较这种长短的分别。
第四步的语气的重音应在第一音(that),而音步的重音却落在第二音(js)。
如果严格地依音律谈,is应由轻音变为重音。
本来轻而要变重,音调也须由低到高,这种以字音分步的办法通常叫做音组制(syllabicsys.tern)。
近代英文诗有放弃“音组制”而改用“重音制(accentsystem)的倾向。
尽管如此,音美(syllabicsytem)gi寺歌特性的使然。
黑格尔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快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说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
”(黑格尔,1981:68)黑格尔把诗的声律置于词藻之上,还是从诗的美学特征着眼的。
既然诗歌和音乐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译者在译诗的时候在做到不因音害义的前提下,应努力用声音去呈现诗歌的“芬芳气息”。
诗歌的“芬芳气息”可以随着互文性的“缕缕春风”,吹遍其它文本。
读者都熟悉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们无需仔细琢磨这七组叠字的语义,只是从它们语音的组合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情味。
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步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用可以轻长发音的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声调略高但发音短促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发音绵长但音调渐次降低,且不能响亮发出的叠音词。
这样的语音组合,实在有如压抑不住的哽咽抽泣(叠音词长短高低轻重不同,如关关、凄凄、萧萧、荡荡之类都先抑后扬),犹如茫然无依的低回叹息,吟诵之下,不知不觉间便被带入那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情境中。
循着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从语音的互文性角度来解读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沉默》的译文,我们也许能从互文性语音层面上品味到译文传达出的一些特殊意味。
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i,k你的梦想深深地躲藏,/就让它们在心灵深处,/41-冉升起,又徐徐降落,/默默无言的夜空的星座。
/观赏它们吧,爱抚,而沉默。
(飞白译[俄国]丘特切夫《沉默》)飞自的译文选用的多是如“沉默”、“默默”、“深处”等音色相对比较黯淡的圆唇元音字,以及不太容易响亮发声的舌面音或唇齿音,韵脚用的也多是声音短促的去声,以显得迂缓而节奏沉重,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有些压抑、苍凉的感受。
飞白先生译文中的拟声效果词的使用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诗的影响(王耀辉,1999:55)。
事实上,英语中通过拟声效果词的使用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例子不少。
如运用元音、辅音l、m和n暗示平和与宁静。
Thelongdaywanes;theslownloone1.inlbsthedeep;Moansroundwithmanyvoices—U1ysses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虽较少工于技巧,但仍留下了下列佳句:ForthegentlewinddoesmoveSilently,invisibly…其中,有众多的辅音l、f、v,听起来十分宁静。
而在布莱克下面的诗句中,辅音b,r的重复听起来如泪泪泉涌:ButapebbleofthebrookWarbledoutthesemetersmeet丁尼生的《溪流》在用韵上可与布赖克相媲美。
作为一位艺术家和拟声法大师,丁氏对布莱克的诗可以说稔熟于怀,他的b.r音的使用无不可以找到布莱克诗的互文声音:Ichatteroverstonyways,Inlittlesharpsandtrebles,Ibubbleintoeddyingbays,Ibabbleonthepebbles.读者无须用夸张的语调朗诵这首诗,溪水潺潺的美妙之音就会不绝于耳。
作为一名译者首先应对诗歌的拟声效果充分了解。
其次应充分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后文文本和其他并置的指涉声音,在翻译过程中力图达到悲怆、平和、徐缓、欢快的声音效果,通过联想、文本互涉音韵之美,不仅可以倾听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而且可听到“金声玉振”的天籁之歌,这一切构成了译诗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