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的内容及词境_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风格

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风格

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云师大12级汉本函授班张同磊 201202164[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天才词人,其艺术才华与他的诗人气质相结合,更使他的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在李煜的艺术生涯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便是他的词,尤以后期为最。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

作品一洗过去香艳妩媚气氛,变得悲婉哀切。

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作;内容;艺术风格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是我国词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虽然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但是他在我国晚唐时代的词人之中,是当之无愧的词圣。

在词的领域里创造了非凡的成绩。

他那如同一江春水的忧伤和哀愁依旧荡涤着我们的心灵,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

他后期的词一洗前期的绮丽柔靡,香艳妩媚,亦不同于温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词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净。

而哀婉凄凉的笔调和缠绵悱恻的词风更是如杜鹃啼血,让人不忍卒读。

一、词作内容:字字句句皆血泪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主要是写他国破家亡之痛,伤今忆往之情,这些词作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凝练,意境深邃凄婉,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这个时期的词,内容多为追怀故国往事,沦为阶下囚的悲痛,以及那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忧伤和哀愁不幸的遭遇和屈辱的现状,即使是雪月风花,也只能让他平添一丝忧伤。

独自凭栏,泪眼南望,难忘旧时伊人旧时光;梦回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试说心愁,讲不尽道不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词作鉴赏

南唐后主李煜词作鉴赏

南唐后主李煜词作鉴赏《一斛珠》晓妆初过。

沈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鉴赏】此首咏佳人口。

起两句,写佳人口注沈檀。

"向人"三句,写佳人口引清歌。

换头,写佳人口饮香醪。

末三句,写佳人口唾红茸。

通首自佳人之颜色服饰,以及声音笑貌,无不描画精细,如见如闻。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鉴赏】此首写江南盛时宫中歌舞情况。

起言红日已高,点外景。

次言金炉添香,地衣舞皱,皆宫中事。

换头承上,极写宴乐。

金钗舞溜,其舞之盛可知;花蕊频嗅,其醉之甚可知。

末句,映带别殿箫鼓,写足处处繁华景象。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鉴赏】此首亦写江南盛时景象。

起叙嫔娥之美与嫔娥之众,次叙春殿歌舞之盛。

下片,更叙殿中香气氤氲与人之陶醉。

"归时"两句,转出踏月之意,想见后主风流豪迈之襟抱,与"花间"之局促房栊者,固自有别也。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郎恣意怜。

【鉴赏】此首写小周后事。

起点夜景,次述小周后匆遽出宫之状态。

下片,写相见相怜之情事,景真情真,宛转生动"。

奴为"两句,与牛给事之"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同为狎昵已极之词。

他如"潜来珠锁动,惊觉锒屏梦","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诸词,亦皆实写当日情事也。

《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忙杀看花人。

【鉴赏】此首写江南春景。

"船上"句,写江南春水之美,及船上管弦之盛。

李煜诗词研究报告

李煜诗词研究报告

李煜诗词研究报告李煜是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词以抒发宫廷生活的悲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政治混乱和自身命运的痛苦和无奈。

下面是对李煜诗词的研究报告。

一、李煜的生平和背景李煜,字重昌,建炎四年(1120年)出生于金陵(今南京),是南宋末年的一个皇子。

李煜在宫廷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文学和音乐,被誉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男子。

然而,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南宋政权乱局不断,李煜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囚禁和流亡。

他先后被幽禁在建康(今南京)和潮州,最终被金朝俘虏并流亡至辽东。

在流亡期间,李煜落魄悲凉,诗词中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抱怨。

二、李煜的诗词风格和主题1. 宫廷生活的悲苦由于李煜本身是一个皇子,他在宫廷中经历了丰富而繁琐的生活。

他的诗词经常表达对宫廷生活中权力斗争和敌对势力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在《秋日登吴公台歌》中,他写道:"万古长如夜,无处觅飞鸿。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零落成泥碾作尘。

"这些诗句展示了他对战乱时期的宫廷生活的绝望和悲伤。

2. 对政治混乱的抱怨李煜所处的时代是南宋政权衰败的时期,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不断。

他的诗词中经常表达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乱象的抱怨和不满。

例如,在《忆江南三首·其一》中,他写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混乱和囚禁生活的不满和思乡之情。

3. 对命运的无奈和抱怨李煜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囚禁和流亡,他的诗词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抱怨。

在《虞美人·听雨》中,他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流亡生活的孤独和对前途的迷茫。

三、李煜诗词的意义和影响李煜的诗词以其深刻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词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清照是南宋时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受到了李煜诗词的启发和影响,她的词作风格和李煜相似,同样表达了对命运和生活的苦闷和无奈。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李煜被俘前后写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词。

国破家亡的遭遇对他在词坛上争得“词中之帝”的称谓起着决定性作用。

李煜被俘前的词作特征:题材狭窄,以反映纵情逸乐等宫中生活为主;李煜被俘后的词作特征:题材厚重,以表现思乡亡国悲怆情感为主。

李煜的典型代表作《虞美人》有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书以血泪”的艺术超越,为其成为“词中之帝”奠定了基础。

亡国后的词作及其表现出的亡国情怀,成就了李煜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使他成为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一代宗师。

标签:李煜词作;题材厚重;艺术超越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多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宋开宝七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第二年十一月城被攻破。

后主肉袒出城降宋,被俘到汴京,封违命候。

太宗即位后,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因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善于书法,绘画、且精通音律。

但最能体现其才华的还是他的词作。

李煜的词在早期和后期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被俘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从一国之君伦为亡国之奴,悬殊的境遇使他更加体会到人生的悲凉,故国之恨,亡国之痛成为李煜词突出的感情色彩。

也正是这种国破家亡的特殊遭遇,使他的作品产生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为他成为“词中之帝”奠定了基础。

一、被俘前的词作特征——题材狭窄,以反映纵情逸乐生活为主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属于那种不恤民情,纵情声色的“昏君”。

因此他的词作题材局限性很大,缺少反映社会、反映人民生活的深刻思想内涵。

多为华丽词藻的堆砌,艳语连绵,词里词外不乏“花间派”婉丽、柔靡的气息。

这个时期李煜的词大多是描写宫廷生活的艳丽、慵倦和淫靡,风格近似于“花间派”,是李煜沉溺声色的真实写照。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摘要:李煜对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从描写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到描写国仇家恨的无力抗争,词的内容不再是普遍的娱乐生活或爱情,而是对自身悲惨境遇的慨叹。

他的词风随着他的经历而改变,为后来苏轼、辛弃疾等的“豪放派”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词风宫廷生活怀念故国李煜在词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经历,使他的词前后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将李煜的词分为亡国前和亡国后两个阶段,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其词风的变化。

一、李煜生平及时代背景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改名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

公元959年,李弘冀暴卒。

李�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公元961年,李�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

六月李�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公元973年,宋太祖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5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公元976年,后主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

据宋代王�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二、李煜词的分期及其特点根据李煜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特殊经历,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亡国前后两个阶段。

(一)前期1.帝王奢华生活。

李煜因为生在帝王之家,从小衣食无忧,养于深宫,所以诗词多局限在奢华的生活上。

并且,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一片萧条,人们多沉浸在女乐声伎之词中,逃避现实,而李煜也不例外。

2.离别相思之作。

李煜的这一类词并不是很多,但也明显有自己的特色。

这类词的创作标志着李煜摆脱了花间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

尽管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软的词坛世风是一脉承的。

李煜及其词浅析

李煜及其词浅析

李煜及其词浅析《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首先,这首词语言浅白,笔调非常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性的东西,有种民间歌谣的感觉。

但是词人却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景象,可以说是浅白中见新意,别具一格。

其次,在练字上也很成功。

像“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中的“緺”、“梭”等字很形象也很精准的将美人的头发的形状和头饰写出来。

“淡淡”“薄薄”叠字的运用很巧妙的写出美人衣着的颜色之淡雅和质地薄厚。

在这里,美人的“不落俗套”之貌在词人的笔下活化出来,似乎就在你眼前:她的秀髻如云,梭簪如玉,穿着淡淡衫,薄薄裙,体态轻盈,丰姿飘渺,骨子里盈溢出一种高洁的气质。

又像“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中,“多”、“和”更能体现练字之妙。

拿“多”来形容“风”,能给人一种新鲜感和另一番“风”的感受。

“和”很自然的将这种风声、雨声、风吹芭蕉声、雨打芭蕉声四声合一的声音描绘出来。

这首词能给人一种镜头美和画面美。

词人很善于写情态,像在这首词中,词人就抓住一个瞬间的情态而摄入一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上片呈现帘内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又有着远近距离的不同:远镜头中你看到的是“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

一个身穿淡淡衫儿薄薄罗裙的女之背对着你端坐在梳妆台前,她的秀发那么黑亮,盘结的发髻像云朵一样,头上的钗钿像梭一样。

“轻颦双黛螺”这是将镜头拉近的结果。

我更愿意想象是从镜子里看见的:她用螺形的墨画的眉是那般的秀气、修长。

她轻轻的低头,不经意的将双眉皱了一皱。

前面的远镜头的美人是画中的美人,而近镜头的美人似从画中跳出来站在你的面前一样,词人给了她一颗心,让她也有了情和泪,有着一段不明的幽怨。

词的下片呈现的是帘外的画面:“秋风秋雨,雨打芭蕉”图,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移情”手法,将美人的内心的活动描绘出来。

本来美人心中就有着这种不明的幽怨,看着这风这雨,听着这雨打在芭蕉的“滴答”、“啪啪”声,自然也就会触景伤情。

李煜词的内容

李煜词的内容

李煜词的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煜,北宋末年的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兼文学家。

李煜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传世的词作而被后人誉为“水平虽近,而实乃金石之间之存在”。

李煜自幼即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4岁即被封为“宣化郡王”,17岁时登基即位,成为宋徽宗的第四子。

他在位期间,用心政事,励精图治,奉行民本思想,曾反复多次表示“开源节流”的治国理念。

李煜执政期间,力求减轻百姓的负担,减免赋税,控制物价,严惩官员贪污腐败,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外,李煜在文学领域也有惊人的才华。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充满着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

其词作多以抒情、悲怆、孤寂为主题,以其独具风格和奇特意象,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李煜的词作给人的感觉是深沉、悲凉而又庄严。

他的词作风格幽静深沉,内含哲理,表现出一种深邃、含蓄、凄凉的意味。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表现出了一个文人对世俗世界的忧郁和无奈。

李煜的词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包含了对朝廷政治腐败的叹息和宫廷生活的怅惘,体现了在野文人对朝廷统治当局的质疑和反抗。

他的词作流露出对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一面的不满,也反映了他对世事无奈和疑惑的情感。

李煜的词作对后人的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帝”的他,开创了宋朝中期的词风。

他的词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元代的词人们,更为明清以后的文人所推崇和传颂。

李煜的词作传世已久,众多的佳作至今仍犹泣为诗,流传千古。

其中《清平乐》、《渔家傲》、《相见欢》、《少年游》等名篇为后人传颂。

他的词作虽然叹人生短促,却着意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忧伤的真实,为后人留下了闺中意境的绝美画卷。

李煜以其过人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词作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巨匠。

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思想,悲凉的风格,悠远的意境,为后人传颂千古,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颂。

李煜词赏析论文

李煜词赏析论文

李煜词概观(XXXXXXXXXXXXXXX)摘要:李煜生在在动荡的年代,唐诗已经走完了灿烂光辉的历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也消失了它的光辉。

五代词人的星辉日渐闪亮。

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的词,就数量上来说,可信为他本人所作的,不过三十余首,比起温、韦及冯延巳来,可说较少。

但他的词,却能以己少许,胜人多许。

人们对于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往往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清谭献在《复堂词话》中所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李煜作为一个荒淫无能的亡国之君,他的词却能为人们长期传诵,引起许多人的强烈共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本文拟从李煜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李煜,诗歌,艺术特色一.李煜词的创作背景评论文学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气息的反映。

尤其是诗词。

因此,要正确评价李煜词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与他的人生遭遇结合起来。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文献太子卒,他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

元宗十九年,立为太子。

元宗南巡,太子留金陵监国,九六一年继位,时年二十五岁。

在位十五年。

九七五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李煜出降,第二年到汴京,封违命侯,后改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夕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终年四十二岁。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天才词人。

他自小便生活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

父亲李璟,“多才艺,好读书,善骑射,”他的书法学羊欣,善八分书。

“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两个弟弟(韩王从善与吉王从谦)富于文艺修养。

两位夫人(大小周后)精于音律歌舞。

大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

”曾补全霓裳羽衣残谱。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李煜更是博通众艺,造诣甚高。

工书:有《书述》一篇,自谓得卫夫人及钟王镫法,有聚针钉、金错刀、撮襟诸体。

黄庭坚《跋李后主书》谓其“笔意深婉”,《宣和画谱》说他的金错刀书“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词境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我国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把
词作为抒写自己心魂的重要手段,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

本文从李煜词的意象、情感和哲思意蕴的角度,分析李煜词的艺术美、并从中探寻李煜的词心。

首先他善于用优美的意象(如:月、水、歌女)
和朦胧的艺术效果(如写梦境)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人在读他的词时,情不自禁地走进他的词境中,或徘徊在柔美的月光下;或荡漾在如岁月般轻轻流逝的江水中;或梦游在歌女们漂亮的舞姿中。

其次李煜词注重真感情的自然流露,使他的词作既纯洁又感人,特别是他亡国后的词作,字字滴血,句句含泪。

他用细腻的笔法将他内心深处那种纯真的、悲伤的、感人的情感描述了出来,倾诉了他的亡国之音、亡国之痛、亡国之思。

同时李煜因为特殊的人生体验和善于思悟的个性,使他的词作,具有了一种含蓄、深沉的哲思意蕴,留给人们不少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李煜,真感情内心意象美,朦胧美,情感美
一.李煜词的内容
1.国君使命与诗人天性的尖锐矛盾
南唐作为江南弱国.李煜作为南唐国主.若按“有道君王”的使命行事.本应摒弃儒弱多愁的性格.攻于政事和军事。

方能兴国。

然而李煜天生性格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加之自幼便生活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使得他酷爱诗词。

父亲李瑗“多才艺。

好读书。

善骑射”。

两个弟弟(韩王从善与吉王从谦)富于文艺修养,两位夫人(大小周后)精于音雄歌舞。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李煜在25岁继位之前不问军国大事,。

惟覃思经籍”@,工书、善画、知音律、精鉴赏。

博通众艺,造诣甚高。

艺术才华与诗人气质相结合,他不断思索着人生的困惑和解脱的途径.更使他的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
2.亡国前后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
亡国前,李煜过的是穷奢极欲的小皇帝生活。

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亡国后做了俘虏,囚禁期间受人施舍、生计维艰,而作为亡国贱虏的屈辱、哀痛、悲恨的痛苦他难以承受,“此中El夕,只以眼泪洗面。

,.于是作为一代才人的他.便遣词赋愁。

留下了一首首情感真切、词风疏淡的千古绝唱。

集中反映了他此时的切肤之痛和碎心之恨:亡国之君的哀痛与悲恨。

表达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变得直观外显。

不再隐讳。

总之.无论前期还是后期。

在李煜短短的四十二载人生生涯中.他心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惆怅,悲苦、忧患始终伴随着他。

3. 佛教思想的深刻熏陶和浸润
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

李煜也未能免.他不仅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甚而至于
佞佛到狂惑程度,不仅耗费财力,而且荒逸国政。

4. 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惠
李煜词中所体现的悲苦与忧患的主题.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为之动容。

然而众多学者在研究李
词时,总是断然以南唐亡国为界。

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评述。

大多认为李煜前期词主要写其宫廷生活的奢侈糜烂.后期词则主要表现了对国破家亡的忧伤、无奈、痛悔.
5. 李煜词中的忏悔与痛悼
忏悔与痛悼主要体现在李煜后期词作中。

从词作题材看.李煜前期词作涉及题材较为狭窄。

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

总之李煜以极其高超的技巧深刻的表现出那最普通又
是最抽象的离愁别恨.写尽了难以说清的家国之痛。

人生变幻莫测给人带来的深沉哀愁.引起后代人强烈的共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浓浓的亡国之忧、亡国之痛。

如泣如诉的哀与思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特征.也使他的许多词作成为了传诵千古的经典绝唱。

二.词的意境
这个钟爱雕琢文字的男子,音律,辞章,书画,都在他手中玩得精致的当,只是除了江山社稷。

但他是李煜,所以国家的危机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色彩。

他有最清凉的眼睛,只看取繁华中最绚烂的一朵;他有最清朗的格调,只截取纸醉金迷中最别致的一角。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轻夜月。

”那有两只瞳仁的眼睛里流露的,是多么烂漫的月华!风花雪月的爱情,霓裳红袖的旖旎,生命因有了这些旁支横斜而美丽。

请别再责怪他那仿佛要将几世都享遍的纵情——若能安静的坐在一角,在斑驳的时光中读他的一阕小词,感受他的眉角与文采一起俊逸神飞,那么他此后的一切,你都会原谅。

但宋朝不会怜惜这个政坛上天真的孩子。

征战的脚步不退反进,草莽出身的宋太祖急切地要把天下都纳入他的版图。

为了不让战火烧到南唐,李煜愿意做一切!可是,当命运扑面压来时,他却束手无策。

从登上宝座开始,他就很清醒,自己拿不起比笔更重的东西。

这个国家......太重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李煜一定相信。

来年的春天,三千里山河仍在眼底延伸,雕梁画栋俯拾即是。

他的百姓,往来在金陵的大街小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结局当然是,他不相信了。

这首词已似辛弃疾,分明是命运断裂时的脆响。

从一国之主到阶下之囚,李煜或许花了很久才接受“违命侯”的称呼。

他只是怀念着,思念着,那物是人非的江南故国。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他被痛苦塞得满满的,便做了个速记员,他的毛笔蘸的是墨水,流的是生命的哲学。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在那个美丽的七夕之夜,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时完成。

我对这首词的感情是复杂的,就是它,召来了宋太宗的一杯毒酒,结束了李煜三年的囚徒生活,结束了李煜身不由己的一生。

我是偏爱李煜的,他词总是一波三折,回环往复。

他有一种抵抗孤独的姿势,僵硬而又柔软。

但最后,似乎总是徒劳无功。

我们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将词句一句句拆开分析:哪里用了平声,哪里用了仄声,什么词与什么词相对应,这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我们可以理智的指指点点,这两句如何,那两句有如何。

他却不可能想我们一样理智。

在他问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除了被那巨大的悲伤命中,又能说些什么?
他已经累了,就连春花秋月,他一直爱着的东西也厌倦了。

在那个时候,他对活着本身都是满心怨恨的。

未来和他的心意背道而驰,过去是他无论如何都挣不脱的网。

与其说他能把悲痛写得酣畅淋漓,不如说他的生命本就包含了强烈的悲剧意味。

他想放下,却不会忘记;他想麻木,却偏又敏感。

上天许是企图通过他的手,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笔永不退色的朱红,然而,却不得不牺
牲了他的一生。

到最后,死亡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救赎了。

后主的死亡不痛苦,这是我笃信的。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出生重瞳,帝王之相,却生性文雅,漠视官场。

或许,这就是宿命吧——无奈为人君。

这一生,是幸?抑或不幸?思悠千载,孰能定论?结语:生于七夕,卒于七夕,是诞辰,亦是祭日。

从李从嘉到李煜,再到后主,这一生,写下的尽是“无奈”二字……
参考文献:①(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4242页
②(南唐)李煜.《即位上宋太祖表》,吴颖、吴二持、李来涛编著《李碌李煜金集》(辑梗汇笺集传),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33页。

③(宋)李清照.《词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④(清)吴任巨.《后主本纪》,《李臻李煜全集》
⑤(宋)王经.《默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65页。

⑥(宋)陈鸽.《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8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