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升华和凝华 苏科版

2.4 升华和凝华  苏科版
2.4 升华和凝华  苏科版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日期课型班级课题§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修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附:课前预习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答:物质从固态

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

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答:物质从液态

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答:蒸发和

沸腾它们的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

同)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学生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二、预习设计、成果展示

三、小组合作、师生探究

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

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时,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气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酒精灯停止加热,瓶中紫色的碘蒸气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学生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②什么是升华?(学生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③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学生答:吸热过程)

④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同分

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凝华—→熔化。

四、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1.分析教室玻璃内表面“窗花”形成的原因。

2.在低于0℃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为什么?

六、教后反思、自我提高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你的猜想:…… 依据:…… [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 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分析]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 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加热前 :碘是什么状? 固态 变化条件:吸热 加热后:碘是什么状? 气态 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固态 变化条件:放热 停止加热冷却时: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气态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 (2)

液化汽化升华凝华 一、填空题 1、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2、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如何获得饮用水。如图,用一个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将袋口扎紧后,在下方开一个小孔,在小孔下方放上接水的容器,利用植物中水的不断___ __和___ __,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获取可饮用的水了。 4、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现象.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6、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 明。 7、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晾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8、据传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有一道甜点是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用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不动,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试分析那冷冷的冰淇淋上方的“白气”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9、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______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0、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11、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1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 春天,河里的冰雪消融 D. 夏天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13、春天到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流行病传染,对以下两种防护措施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的5、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6、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7、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来源:1]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 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 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 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碘 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 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樟脑丸变小了;2、灯泡内壁发黑;3、冬天,冰冻衣服变干;4、冬天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1.雾凇、霜、雪的形成 2.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变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干冰。 【学情预设】: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

升华和凝华典型例题

《升华和凝华》 典型例题1 请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2)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3)秋天,清晨林中升起的白雾(4)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熔化、汽化、液化、升华现象。 分析:本题把春、夏、秋、冬四季关于水的物态变化集中在一起考查。应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首先分析以前物质处于何种状态,现在处于何种状态,然后分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答案:(1)熔化,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 (2)汽化(蒸发),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3)液化,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4)升华,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典型例题2 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应用升华、液化分析生活实例。 分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射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 答案:D. 典型例题3 “草地结露”与“草地结霜”各是什么现象?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自然中的液化和凝华现象。 分析:在夜间气温降低时,飘逸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在草木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当夜间气温突然降低,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就是“霜”。“下露”“下霜”不要误认为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低空中的水蒸气分别液化、凝华而成的, 答案:液化、凝华。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新课开始 [演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难点]: 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解释 [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碘、火柴、烧杯、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新旧白炽灯各一只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引入新课 分析下面四句诗,你能从中找出那些物态变化?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夏日炎炎河水干涸, 秋意浓浓禾苗露珠,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 教师:刚才前面四句诗说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呢? 学生大多能答,有少数不能答。 教师:如果能,那你能否举出例子来说明呢? 学生举例 (二)、进行新课 1、想想做做【碘升华与凝华实验】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碘的颜色_____。状态。

猜想把碘加热会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加热过程中,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4)、停止加热后,在烧杯壁和表面皿底部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移去酒精灯后,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6)、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2、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升华与凝华概念 3、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哪些是升华与凝华现象 4、学生举例,教师及时给以表扬 5、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归纳 6、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学生独立完成 7、知识拓展:关于人工降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人工降雨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8、课内练习 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9、交流 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归纳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四)、作业布置 能够利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吗?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具体的方案,并在家中尝试。 [板书设计]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放热 二、六种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习题基础训练新版苏科版

2.4升华和凝华习题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 2.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冬天玻璃上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D.深秋草木上白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4.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5.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6.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7.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8.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9.小丽是个喜欢制作小盆景的女孩.她将小树枝插入玻璃瓶中,再放一些樟脑丸的粉末,瓶口密封,然后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玻璃瓶,停止加热后,玻璃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B.“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D-“雪景”形成过程只吸热,不放热 10. 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列解释合理的为() A、雪、雾是凝华形成,露、霜是液化而成 B、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液化而成 C、雾、露是凝华而成,雪、霜是液化而成 D、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升华而成 11.2018年1月3日亳州大地普降瑞雪,雪形成的物态变化是属于________,且是________(吸热/放热);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了更快地使路面上坚硬的冰熔化,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________,加快冰雪的________. 1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发觉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纸,冰棒上就冒出“烟”,将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杯外壁会出“汗”.则“粉”是_______现象,“烟”是_______现象,“汗”是_______现象. 13.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选填“吸”或“放”)热. 14. 为加强演出效果,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白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水

苏科版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烝气; ②:气态的樟脑丸烝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此时教师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 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 “生活、物理、 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 冋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一-> 凝华一-熔化。 细的枯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 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 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 现象发生。 (2 )停止加热,使其冷去 卩。仔细观察锥形瓶内又有什 么现象发生。 学生甲:给固态樟脑丸粉 末加热时,瓶内有白色蒸气但 没有液态物质出现;学生乙: 停止加热冷却时,也没有出现 液态物质。在瓶的内壁及枯树 枝上出现类似“雪”状的白色 物质 5 5 5 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 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 程中的变化情况 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 举例:如: (1 )天气寒冷时,教室 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化; (2)霜的形成; (3 )放在衣橱中的卫 生球越来越小; 5 5 全班交流各组的解释和看 法(把答案写在纸上)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认真阅读并进行热烈的讨 论分析其中发生的主要的物态 变化 枝可以使实验 效果更显著 培养学生 的实验观察能 力 培养学生 的推断能力及 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 生活经验是否 丰富及对所学 的知识能否灵 活运用:把物理 知识同生活紧 密结合起来。 综合各种 不同答案由教 师归纳出一般 方法 培养学生 灵活运用物理 知识的能力 加深印

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

升华和凝华 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郭磊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分析】 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难点是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碘升华管、烧杯、热水、冷水、纸巾、新旧白炽灯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家里厨房的灯泡坏了,找到新旧两只灯泡,请同学们更换合适的灯泡,提出旧灯泡内壁变脏、变黑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变黑?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实验,得出概念。 由冰加热变成水,是固态变成液态,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都变成液态呢?进入学生用碘加热实验探究。实验时,要求学生先阅读学案(附后),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填写学案。 实验结束,选取几组学案实物投影,评定实验结果,完成多媒体投影填空,得出:并不是所以的固态物质加热后都变成液态,有的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给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板书概念) 2.解释和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板书) a.类比碘升华实验,解释旧灯泡内壁为什么会变黑的原因; b.解释《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

《升华和凝华》同步测控优化训练及解析 1.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升华是_______ (填“吸”或“放”)热过程。 思路解析: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物质可以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这种变化过程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答案: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 2.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要 _________热。 思路解析:“樟脑丸变小了”,是固态樟脑丸变成气态樟脑散发到空气中了,是升华现象。答案:升华吸 3._________叫做凝固,凝固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凝华,凝华是_________热过程。 思路解析: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准确理解这三种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将它们与熔化、汽化、升华准确区分开来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放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放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放 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_________;夏日炎炎,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_________。 答案:熔化汽化(蒸发)凝华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钨的熔点是3 410 ℃,那么在3 410 ℃时钨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思路解析:如果是固态钨温度达到3 410℃时不能从周围吸热,则钨仍处于固态;如果达到3 410℃时又能从周围吸热,则钨会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当钨恰好熔化完毕后,就不再继续吸热,则此时的钨处于液态。 答案:D 2.(2010江苏苏州模拟)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霜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冰的形成 思路解析:把题中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弄清楚,再对照物态变化中状态变化来确定答案。答案:A 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B.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 C.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 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思路解析: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的升华现象,潮湿泥土变干是水的汽化现象,杯子外壁出现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屋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答案:A 4.(2010黑龙江模拟)某同学在松花江畔观察到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3.4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 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做个铺垫。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并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教学中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五、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碘、加热器、干冰、烧瓶、气球、铝罐、碘锤、热水、冷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创设情境:某机密处有一份文件给翻阅了,如何找到这个人呢? 演示实验:深紫色固体颗粒变成紫色气体熏在纸上使指纹显现。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可以使指纹显现?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复习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2018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题

2018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2.2021年3月1日傍晚,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一天一夜坚守,抓住有利时机,分别在东海桃林镇、赣榆抗日山和灌云陡沟乡等地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关于人工增雨作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工增雨可以用抛射干冰的方法 B.人工增雨可以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高空 C.人工增雨中抛射干冰是利用干冰凝华放热 D.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 3.丹东万达广场开业期间在门口摆放了很多冰雕作品,在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也会减小,下列现象中,与冰雕作品减小原因相同的是() 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 D.铁块变成“铁水” 4.在实验室里,常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 ) A.吸热来获得高温 B.放热来获得低温 C.吸热来获得低温 D.放热来获得高温 5.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的钨蒸气遇冷又发生了()A.蒸发B.凝华C.凝固D.液化 6.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加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二、填空题 7.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檫,可怎么也檫不掉,小华告诉妈妈,这不是灰尘,而是里面的灯丝受热发生________现象,然后又在附近内壁上发生________的缘故. 8.在运送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________现象来获取低温,以防止食品变质。 9.冰山上的积雪有的__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人空中;有的________变成水,汇入江河.而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_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的.10.“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________而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华而形成的;雪后,由于雪熔化导致气温________,使人感到寒冷。(选填“升高”或“降低”) 11.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12.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______;其中②、③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人教版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现象,提升观察能力。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碘的升华和凝华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雾凇的图片和“烟雾缭绕”的舞台图片。 【过渡】在冬天,大家经常会看到壮观的雾凇景象,我们这里叫树挂,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舞台表演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烟雾”来营造表演的氛围,这些烟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释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二、新课学习

图 2 图 1 (一)升华和凝华的认识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复习与导入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物质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在括号中填入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放热情况)。 【 过 渡】在前两节课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熔化和凝固,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汽化和液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呢? 小组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1. 投影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1) 用试管夹夹住碘的升华与凝华管距顶部三分之一处,如图 1 所示。 (2) 如图 2 所示,将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管要稍微倾斜),当看见试管内有颜色的变化时立刻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儿,冷却后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2. 讨论完成学案: (1) 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2) 加热后观察到什么现象?碘变成了什么状态?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在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 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 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故事1: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 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这里正在 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 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 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 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 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 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 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 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 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 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 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 和应用。 难点及关键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 学法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具或课件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 火柴、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个案补充??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那么物质能 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吗下面我们通过活动 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人工造“雪” 【做一做】在锥形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 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 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提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问题。进行 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 题。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 【点拨】师:同学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流程(苏科版初二上)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流程(苏科版初二上)一、新课引入 出示樟脑丸, 咨询:同学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答:樟脑丸。 咨询:它有什么作用? 答:放在衣柜里,防虫。 咨询:将樟脑丸放在衣柜里,过一段时刻后,它会发生如何样的变化? 答:变小,〔最后消逝〕,衣柜中充满樟脑的气味。 咨询:什么缘故樟脑丸会变小,什么缘故最终樟脑丸会消逝,它到哪里去了? 学生猜想: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里了。 咨询:我们明白固体熔化变成液体,液体汽化变成气体,那么固态的樟脑丸变成气态,是由固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依旧由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呢? 学生猜想。 二、新课教学 1、升华、凝华 教师:常温下,樟脑丸由固态变成气态经历的时刻较长,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显现液态现象不容易观看,下面我们通过加热来加速这一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实验现象。 咨询题:加热过程中你看到了烧瓶内有什么变化? 树枝上的白色的〝雪〞是由什么变来的? 整个过程中有没有液体显现? 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晃动烧瓶,让学生观看有无液态显现。 可看到白色气体上升〔固态变成气态〕 过一段时刻后,瓶壁逐步变成白色.〔气态变成固态〕 树枝上白的的雪由气态樟脑丸变来的。 教师:从实验能够看出,加热时,固态樟脑丸没有熔化,而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停止加热,气态樟脑丸没有液华,而直截了当变成固态的樟脑丸。 教师:物质从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截了当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咨询:发生物态变化时,物质要吸热或放热,熔化、汽化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过程要放热,那么升华或凝华过程是否要吸、放热?带着那个咨询题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实验。 碘锤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对碘锤下部加热,观看碘锤内发生的变化〔加热分钟〕 碘锤内整个空间显现 2、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后,观看碘锤内发生的变化。 碘锤内减少,而〔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 壁〞〕显现大量碘粒 3、用手触摸碘锤上部的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升华和凝华学生版导学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知道升华能够获得低温,能解释相关升华、凝华现象. 【预习】 Ⅰ、教材助读 阅读课本P26-27内容,知道: 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热, 凝华过程要热。 Ⅱ、预习自测 1、图1.5-1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的是() 2、对如图所述解释准确的是() A.结霜是凝华现象 B.结霜是液化现象 C.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 D.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水蒸气凝 固形成的 我的疑问: 【探究】 I.质疑探究 如图,在烧杯中放一些碘,然后用玻璃片盖 住烧杯,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碘吸热 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盖烧杯的玻璃片了出现了什 么现象。这些变化和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 (2) 说明:(1) (2) 结论: 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 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热, 凝华过程要热。 II.知识网络 【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用久了的灯泡内壁 变黑,是因为钨在高温下,变 成钨蒸气,然后遇冷在灯 内壁.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冬天窗户 上的“冰花” B.花盆中潮湿的泥土变干;白炽灯的钨丝变 细 C.冬天的“雾凇”;水面上结的冰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通风处自然晾干;利用 “干冰”人工降雨 3.现在超市里卖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 品,把它放置在舞厅包厢里、饭店里、厕所里、 汽车里等,能有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作用,使 您的居室温馨芳香.这种现象是() A.汽化 B.升华 C.凝华 D.熔化 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 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 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5、日本札幌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它位于 日本北部,冬天非常寒冷.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 的记者在札幌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公路上 一点积雪都没有,但是路旁的积雪却足足有两三 尺高.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几种解释,你认为最有 道理的是() A.道路上的车太多了,雪来不及覆盖路面 B,积雪都被风吹到路旁去了 C.道路下面都铺了温泉管道,路面温度较高 D.路面是黑色的,水蒸气不能形成雪 6、在横线上写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1)打开冰棍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棍冒“白 气” (2)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 (3)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4)在寒冷的冬夜里,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 往结一层冰花 (5)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6)早晨的浓雾 我的收获: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 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

好。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 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 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