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疾病护理论文

儿童手足口疾病护理论文
儿童手足口疾病护理论文

儿童手足口疾病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26-01

【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证实临床诊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0例无统计学差异的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50例、对照组为50例。治疗组采用多种合剂治疗的方法,对照组则采用服用药剂治疗的方法。结果:通过对上述二组患儿的治疗数据分析,3天之内,用多种合剂的方法的治疗的一次性痊愈率接近96%,而用药物治疗则仅为70%。结论:用多种散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较单一用药的效果要好很多,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病状;临床治疗

引言

手足口病是儿童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均有此病的报道。在1957年,新西兰报导首例手足口病患儿患病情况,随后,相继在其他国家也陆续传播开来。因此,国际义务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关注此病。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医学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临床诊疗方法,如在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具体表现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都是非常成熟的。

1 资料与方法

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

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入院病历 姓名李俊 性别男 年龄9月 籍贯上海市 民族汉 亲属姓名儿母吕一敏 住址上海哈密路1220号 入院日期 1991—12—6 9:00 病史记录日期 1991—12—6 9:40 病史陈述者儿母

主诉 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 现病史 患儿于12月1日起,在着凉后流清涕,鼻阻,继而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无痰。2天后咳嗽加重,有疾,不易咯出。12月4日起发热,38.5~39.5℃(肛温),同时伴轻度气促,哭闹时口周发绀。病初自服小儿止咳糖浆12月3日因症状加重到地段医院就诊,口服红霉素2天,但咳嗽仍未减轻。12月5日来院门诊,予青霉素肌注治疗。今晨因高热39.8℃,咳嗽气急加重急诊入院。病后精神食欲渐差,发热后尿黄量少,大便每天1次,干。无气喘声嘶、也无盗江咯血、尿频、双耳溢脓等症状。无呕吐,腹泻和抽搐。 个人史 胎儿及围产期情况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于1991年3月3日生于上海市金星妇幼保健院,娩出时体重 3.1kg,apgdr评分 10分,无畸形及出血。母妊娠期体健,无感染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及外伤等病史。 喂养史 母乳少,以牛乳、奶粉为主。偶有溢奶、无呕吐,2个月后加米汤,5个月后加蒸蛋,6个月时加喂菜粥及饼干、苹果泥。间断服过钙粉,未加服鱼肝油。 发育史 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笑认妈,7个月能扶坐、出牙,现能叫爸爸妈妈,能扶站,尚不能迈步。 生活习惯 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睡2~3小时,易惊醒,大便每天1次,成形,色黄。 过去史

一般健康状况平时易出汗,6个月后患感冒、支气管炎各1次,无气喘病史。传染病史无麻诊、水痘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外伤手术史无外伤手术史。 预防接种史生后1周接种卡介苗,6个月时服小儿麻痹糖丸,7个月注射百自破三次联疫苗。 家族史 父母年龄及健康状况父29岁,母28岁,均为工人,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情况祖母60岁患冠心病,家庭成员中无支气管气喘、结核患者,无遗传病史。 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和住房条件一般,患儿由祖母照管。 体格检查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论文精选 2011年版手足口病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 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 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 -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护理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通过对23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探讨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以来收治的23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的治疗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抢救的23例患儿危重病例17例,死亡3例,放弃1例,仍在治疗2例。结论手足口病危重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症;急救;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主要病原菌是柯萨奇病毒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或水疱为特征,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危重患儿23例,经积极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3例,年龄5个月~3岁,女6例,男17例,发病时间为3~5天,机械通气14例,机械通气天数1~20天。 1.2 临床表现患儿有持续高热、肛温39 ℃~40 ℃,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或消失。 2 急救和护理 2.1 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1)物品:每个床单元基本配置:监护仪;吸引装置、给氧装置、多功能插座;输液泵两台,注射泵两台,呼吸机一台,简易呼吸器一个;床头柜用物;电极片、吸氧管、吸痰管、约束带。另备小儿喉镜两副,气管插管用物,除颤仪,心电图机,眼底镜,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等。(2)药物:镇痛、镇静、激素类、止血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常用抢救药。 2.2 外观预测指标在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本组EV71感染危重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临床物理检查是预测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压、脉搏常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脉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且患儿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冷表现明显。应尽早筛选出患儿病情加剧的发生,缩短患者与抢救的时间差。 2.3 抢救措施(1)氧疗;(2)大剂量激素冲击;(3)丙球使用;(4)抗病毒;(5)改善末梢循环(多巴胺,654-2 );(6)脱水降颅压;(7)危重患儿CPR机械通气。 2.4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吸痰,有14例患儿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文章目录*一、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二、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三、小儿手足口病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注意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会令胃口较差,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定时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皮疹护理 患儿的衣服、被褥要保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其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的患儿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 患儿多饮水,如其体温超过38.5℃,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如其高烧38.5℃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1、方一: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以上均为3至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功效说明: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方二: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功效说明: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 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方三: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说明: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小儿手足口病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摘要】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精心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116例患儿中,7例抢救无效死亡(均因送我科就治时间晚所致),109例对症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并给予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发热等、呕吐、精神萎靡等,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因此,对患儿病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本次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严密观察,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行实验室肠道病毒确诊。116例患儿中,男性70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0.6~5岁,平均年龄2.8±0.2岁,发病时间2~4.5d,平均3.2±0.3d。 1.2观察及护理措施 1.2.1病情观察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重症者,应注意观察其病症,做到早期识别。一般来说,3岁以下患儿会出现以下症状:①高热持续不退;②呼吸、心率加快;③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无力;④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⑤出冷汗或末梢循环不良等[2]。这类型患儿极可能在短期内转变为重症病例,故必须24小时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以便开展救治工作。若重症患儿存在年龄小、食欲差、持续发热、肢体抖动等情况,提示可能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必须及时进行恰当处理[3]。 1.2.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并注意结合患儿年龄与病情设定相应的报警参数。另外,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血糖等检测。 1.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 2640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J u l y ,017 Vol. 31 No. 2 1 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36 138.[]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临床护理级别评定的比较研究实用 护理杂志,2009 ,5(1) 14 16.[0] 谢彩霞,肖静蓉,周敏,等.护理分级质量改进的实践及成效[J ].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16 719.[1] 柏亚妹,宋玉磊,刘蓉芳,等.普通成人病房分级护理标准及内容 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8) 562 563. [2]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 ],中国 护理管理,2008,8(2):5 - 7.[3] 金晓燕,么莉,谢丽娟.等.国内外护理分级的比较分析中国 护理管理,20丄2,12(11):7-10. (收稿日期:20丄6 09 28 ;修回日期:017 06 28) (本文编辑苏琳) 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曾 慧 ,杨 丽 ,王 勇 ,张 霞 ,陈长梅,温永静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combined with brainstem encephalitis Zeng Hui ,Yang L i ,Wang Yong,et 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Guizhou 563000 China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一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 ( ICU )收治的39例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收入ICU 后给予消毒隔离、严密观察病情、积极脱水降颅压、米力农 心血管支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合理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肠内营养支 持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的变化及转归情况。[结果]39例患儿治疗后症状 好转,成功转出 ICU 38例,好转出院1例,体温、心率、呼吸、舒张压均明显降低,指脉氧饱和度明显升高。[结论]应尽早发现重症手 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及时收入ICU 救治,进行综合治疗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关键词: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匈肺物理治疗;CU 中图分类号:R 473. 51 文献标识码:C d 〇i : 10. 3969/j . iss n . 1009-6493. 2017. 21 025 文章编号:1009-6493(2017)21-2640-02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 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 疹,少数患儿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肺水 肿、肺出血等并发症[12]。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重症医 学科(ICU )2014年1月一 12月收治的39例重症手足 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于2013年1月一12月收治住 院手足口患儿307例,期间无1例收人我院 ICU 。 2014年1月一12月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827例,期间 收人IC U 确诊病例40例,确诊为手足口病并脑干脑 炎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6个月?58个 月(25.08个月±12. 04个月) ;C U 住院时间1d ?13 d (5.36d ±2.33d );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37例,使用 时间1d ?12d (4. 16d 士1.94d )。其诊断标准见 201 0年4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 院字(2012)12号。作者简介曾慧,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563000 ,遵义医学院 附属医院;杨丽、王勇、张霞、陈长梅、温永静单位:563000,遵义医学院 附属医院。 引用信息曾慧,杨丽,王勇,等.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7,31(21)2640 2641. 该39例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年龄较小。除手、 足、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疱外;另有精神差、惊跳、意识 障碍;并有高热,体温可达39 °C 以上;有明显的心动过 速,心率196/m in ;呼吸浅快至56/m in ;指脉氧饱和度 (Sp ()2)下降至80% ,37例并发心肺衰竭或处于心肺 衰竭早期。 1 2治疗护理方法 1.2.1做好消毒隔离对患儿进行床旁隔离,建立醒 目隔离标识,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为基础的接 触隔离措施,床旁备用隔离衣,严格执行手卫生,保持 病室空气新鲜,患儿用品专人专用,床单位物品、地面、 物体表面用500 mg /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患儿排 泄物、呕吐物用2 000 mg /L 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医 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袋处理。 1.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意识、瞳孔、体 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变 化,记录患儿24h 出人量,控制液体输人速度,防止医 源性肺水肿的发生,观察呼吸机和药物治疗的效果,防 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2.3尽早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37例患儿合并有 心肺衰竭或处于心肺衰竭早期,转人后给予经口气管 插管,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主要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 通气(PCV )+呼气末正压(PEEP ),采用保护性肺通气 策略,吸气峰压 15cmH 20(1cmH 20 = 0.098 kPa )? 30cmH 20 ,P E E P 5cmH 20~10cmH 20,监测血气分

重症手足口患儿的临床护理与体会

重症手足口患儿的临床护理与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重点及特点。方法:回顾本院收住的101例重症手足口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要点。结果:101例患儿中1例死亡其他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重症手足口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积极配合抢救,做好全面消毒隔离及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治愈的关键。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护理;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4年4月21日至6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101例,其中:男57例,女44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9岁1个月,其中高发年龄为1~3岁72例。临床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1.2 治疗原则对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治疗主要通过静脉输注抗病毒药物及重组人干扰素氧气雾化抗病毒治疗、适量剂量的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症治疗及营养支持。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患儿因疾病及对住院环境不熟悉,易产生紧张、恐惧、烦躁或哭闹不安等情绪,予1个家属陪伴,同时医护人员以关心、和蔼的态度,鼓励、表扬的方法关爱患儿,消除患儿紧张、恐惧心理,达到稳定情绪,配合各种治疗,争取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积极接待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及医院的相关制度,针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程度的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疾病的过程及患儿的病情[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 2.2 发热护理 住院患儿中83例有发热。采取的护理措施:保持室温24°以下;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体温37.5 ℃~38.5℃的患儿可予物理降温,38.5 ℃以上的患儿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做好预防措施。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对于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要随时测量并记录。 2.3 皮疹护理 有皮疹的患儿,予保持皮肤清洁,穿着柔软、宽松的棉质衣裤。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戴棉质手套,避免患儿抓破皮疹引起继发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指导家属给患儿洗澡时动作轻柔,禁用碱性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引起手足口病有20多种病毒,虽然宝宝能对引起此次感染的肠道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引起该病的其他病毒则无免疫力,病毒的多样性会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手足口病其实并不可怕,对于感染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立即就医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医生多数建议自行回家进行隔离、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隔离措施 1、消毒隔离: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晒。 2、清洁物品开窗通风:手足口病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口腔清洁: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手足口病细菌继发感染。 4、饮食营养:手足口病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皮疹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孩子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注意退热: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5℃的话,应适当地使用退热药。 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要注意个人卫生,进门前请注意洗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以免交叉感染。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分析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加强病情观察,并做好相关临床护理,观察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患儿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系统衰竭症状,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于当天死亡,其余2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认真做好重症病例的病情观察工作和护理工作,对于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简称DFMD,又被称为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小儿病毒性传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手足出现疱疹以及口腔溃疡等[1]。重症手足口病是指患儿手足口病在发展过程中病情加重,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笔者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观察及护理的要点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18个月,其中1例患儿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系统衰竭症状,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于当天死亡,其余2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入院时均表现有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以及呼吸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经相关检查发现,有2例患儿已经出现脑膜炎、3例患儿出现心肌炎、5例患儿出现血压失常。 1.2病情观察 1.2.1病情分期手足口病病情分为Ⅳ期:Ⅰ期手足口出疹期、Ⅱ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即重症手足口病早期)、Ⅲ期心肺功能损害期,包括心肺功能衰退期、心肺功能衰竭期、Ⅳ期恢复期。从病情观察的第2个时期开始即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2]。重症手足口病的各个病情分期无明显界限,如果在早期(Ⅱ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很快进入Ⅲ期,导致患儿心肺功能衰竭。因此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手足口病各时期的病情发展变化,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1.2.2生命体征监测患儿入院后,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监测和记录,3次/d。持续高热者,体温38.5℃~39℃,1次/h;39℃以上,1次/30min。积极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并观察降温效果。若年龄<3岁,精

手足口病论文传染病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传染病论文 纳洛酮在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中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应用纳洛酮,探讨纳洛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病例临床资料。结论纳洛酮对手足口病危重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纳洛酮手足口病危重症 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的拮抗剂,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抗休克、治疗神经系统疾患、药物中毒等方面,在儿科主要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及窒息、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等,在手足口病危重症中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对我科2010年收治的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应用纳洛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符合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规定的手足口病危重症诊断标准。年龄1~3岁4例,3~5岁1例。 1.2 临床表现 5例均发热,均有惊跳、嗜睡,1例呕吐,1例双眼内聚,四肢震颤。1例入院时呼吸节律改变,4例于入院24小时内有呼吸节律及双肺底湿罗音改变。

1.3 辅助检查 血糖5例均增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4例,白细胞正常1例,均中性粒细胞为主;肝肾功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2例。便EV71PCR均阳性。胸片示双肺仅纹理增多增粗。心电图正常。 1.4 治疗方法 5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正压通气,均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激素冲击,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利巴韦林抗病毒,酌情用抗生素。上呼吸机后酌情用米力农降血压、多巴胺改善循环基础上根据心率变化应用纳洛酮0.04mg/kg.h,泵维时间不超过12h,后改为0.01mg/kg.次,Q6h1次,疗程3~5天。 1.5 观察方法 观察应用纳洛酮后体温、心率、血压、瞳孔大小等变化;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 1.6 结果 5例上呼吸机后均血压增高,应用多巴胺、米力农等药物使血压稳定,上机后5-10小时,心率(除外发热、低血容量等因素)180>次/分4例,心率>160次/分1例,给予纳洛酮0.4mg/kg.h泵维,3-10分钟后心率即下降,据心率下调泵维浓度。待病情稳定,达拔管指征后脱机拔管,继续治疗2周,4例治愈出院,1例出院时独立行走困难。应用纳洛酮期间无瞳孔变化,体温、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 2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护理论著 C HINES E COMMUNITY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5年第3卷第期临床资料 2014年4-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1~9岁,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臀部皮肤见米粒大小的丘疹和疱疹及口腔疱疹为特征。33例中仅有1例为重症患儿经转上级医院治疗已经康复出院。其余均为轻症患儿。33例患儿全部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送咽试子标本及大便标本到州疾控中心检测核酸抗体阳性及病毒感染类型。33例中柯萨奇A16病毒感染及其他肠道病毒混合感染15例,单纯的柯萨奇A16病毒感染10例,单纯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8例。无EV71型病毒感染者,全部为中国疾控中心订正为实验室诊断病例。且符合国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诊断标准。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其确定为丙类传染病。护 理 心理护理: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 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文化水平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消除患儿家长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的思想情绪,消除陌生感。对患儿语言要亲切、热情、态度要和蔼,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比如夸奖孩子勇敢、爱干净,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减轻紧张心理,配合诊疗护理工作。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使各种治疗护理能顺利进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消毒隔离:卧床休息,对患儿实行 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隔离。将患儿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每天通风2次,每次>1h 。将患儿安排同一病室,重症患儿单独隔离治疗。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固定家属陪护患儿,限制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前后都应认真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所有诊疗用物严格遵循“一人一用一消毒”制度。接触患儿分泌物或排泄物要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每一位患儿使用固定的体温计,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L 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 消毒剂拖2次,病床及桌椅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 消毒剂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一般护理:①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着柔软宽松的衣裤,每天用温水洗澡并更衣。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患儿手足有疱疹,搔抓易引起继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10.84摘 要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最 常见。本病好发于夏秋季,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能通过空气、唾液、粪便传播疾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2014年4-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3例,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和精心护理,患儿全部康复出院。无院内感染及死亡发生,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健康教育 Nur sing and hea lth edu cation of childr en with hand foot an d m outh disea se Zhou Zhengy 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feng Town,Yunnan Province 651200 Abstr act Hand foot a nd mouth disease is a common infectio us diseas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intestinal virus.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intestinal viruses amounted with more than 20species.The Coxsackie A16and EV71are the most common type.The disease occur s in summer and autumn,mainly occurs among inf ants and preschool children.It can be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air,saliva and fece s,and it can cause hand,fo ot,mouth and other parts of the rash and herpe s.A minority of c hildren can be combined w ith myocarditis,pulmonary edema,aseptic meningit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S ome individual children of seve re illness w ith rapid disease progre ssion can le ad to death.33children w ith hand,fo ot and mouth dise ase we re sele cted from A pril to October 2014,and all of them for health educa tion a nd caref ully nursing on the ba sis of antiviral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they all recovere d.No nosocomial infectio n and death occured,and the nurs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a nd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Key wor ds Hand f oot and mouth disease ;Nursing,Health education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周正英 651200云南省禄丰县人民医院 33 2011101

手足口病护理管理人性化服务体会

手足口病护理管理人性化服务体会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护理工作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以手、足及口腔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1]。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在婴幼儿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段部位。2008年5月1日?7 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58例,经过我们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新增病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58例中,男146例,女112例,年龄7 个月?13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mm,数量不等,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25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258例临床治愈出院。 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性疱疹,手、 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 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有些病例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1.3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都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1.4治疗与转归对发热的患儿,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用开喉剑喷雾剂喷雾。本组病例除5例因并发症治疗达10天后痊愈外,其余经3?5天治疗,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后痊愈。 2护理体会 2.1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消化道传染,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在患儿及家长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尊重和满足病人需求。首先,在实施护理措施和护理行为方面,做到语言文明、仪表文明、举止文明,既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又关注其心理感受,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和隐私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其有温馨感、亲情感。其次,我们开展护理工作“三贴近”服务,即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抓住“第一次接触”这个关键点,即第一声问候、第一次健康教育、第一次静脉输液,争取在与病人首次接触时就赢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更加配合后续的护理服务。最后,我们还开展医学人文教育,要求护士在操作中要充满爱心,充满温情,在增强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将整体护理与人性化护理有效

健康教育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健康教育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 选两篇】 健康教育护理论文3600字(一):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摘要]目的方便臨床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且通过优质护理的100例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通过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采取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组间各项指标进行对比:①住院时间、医疗费用;②并发症发生率;③健康知识达标率。结果①研究 组的医疗费用为(3657.00±96.03)元,比对照组的(3978.46±87.15)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28,P<0.001)。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为(3.30±0.83)d,比对照组的(5.26±1.99)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8,P<0.001)。 ②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6/50),比对照组的30.00%(15/5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27<0.05)。③研究组的健康知识达标率 为94.00%(47/50),比对照组的60.00%(30/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318,P<0.001)。结论在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优质护理中应用临床健康教 育路径可以提高其认识、减少并发症发生,使其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疱疹性咽峡炎;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柯萨奇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其可以使患者出现类似于手足口病的症状或体征,我国现今尚未将疱疹性咽峡炎纳入到法定传染病的监测管理中,因此该病目前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1]。疱疹性咽峡炎可使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流涎、咽痛、拒绝进食、咽峡部小疱疹或浅表溃疡等症状,若不及时治愈将会影响到患儿的健康,并且引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临床需要积极为患儿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减轻其病情、改善其预后[2]。而单纯的治疗与护理难以在小儿患者中取得理想效果,原因在于小儿患者缺乏自控力和配合度,经常不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对此,需要辅以健康宣教来提高患儿的配合度,进而使治疗和护理进一步发挥其效果。该文方便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于该院医治疱疹性咽峡炎且接受优质护理的100例患儿,试观察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于该院医治疱疹性咽峡炎且接受优质护理的100例患儿,以采取的不同健康教育方式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1个月~5岁,平均(3.01±0.27)岁;病程8h~2d,平均(1.45±0.34)d。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0个月~5岁,平均(3.03±0.22)岁;病程10h~2d,平均(1.65±0.39)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吴渊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南京 210048) 【摘要】目的讨论手足口病的护理剂健康教育。方法对103例患儿提供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健康教育。结果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最常见。好发于夏秋季(5~7月为高发期),以学龄前儿童发病主人群,尤其以3岁以下为儿童多见,能通过空气、唾液、粪便传播疾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其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因此我们应做好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及相关护理工作。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适龄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衣物等物品,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接触到病毒,或被患者饮用过的食物和水等渠道,就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潜伏期3~7天,在发病前1~2天或者发病同时可有低热现象,一般不超过38℃。手、足、臀部皮肤可见的斑丘疹及水疱疹,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可见米粒大小的溃疡,可伴有或不伴有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现象。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3例,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全部康复出院,现将该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103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61例,女42例,年龄分别为:一岁以内11例,1~3岁58例,4~10岁34例。103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2008手足口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全组103例患儿临床治愈103例,治愈率100%,住院天数3~10天。平均5.6天。 2病情观察由于病毒可累及脑及心脏,而患儿普遍年龄过小,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医护人员更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患儿注意观察有无重症倾向,如出现高烧不退、烦躁不安或阵发性哭闹、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皮肤湿冷,婴幼儿有无拍头、抓发等脑炎、脑水肿症状。 3治疗给予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以抗病毒,清热解毒治疗为主。发热患儿体温38.5℃以下以冰袋冷敷,额头贴物理降温贴等物理降温措施为主,超过38.5℃以上的可给予美林口服降温,并注意观察发热时患儿的精神状况及伴随症状。口腔溃疡部可给予信韦林喷雾剂喷涂2-4次/天。 4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患儿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的情绪,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使各种治疗护理能顺利进行。由于媒体曾经报道过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致死案例,给患儿家长造成一定恐慌。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文化水平,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消除家长恐慌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