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的抑郁概念

精神分析中的抑郁概念
精神分析中的抑郁概念

精神分析中的抑郁概念

一.亚伯拉罕

在精神分析史上首先对抑郁作出系统陈述的是亚伯拉罕,他用无意识的敌意投射来解释抑郁:某些个体知觉到内部的不舒适,从而有明显的不满足感。如果知觉的内容被压制或是向外投射,则个体会认为他不是被他的环境所爱,而是被他的环境所恨(首先是他的父母,然后扩展到更大的人际圈)。这种想法在它体会到其它物理的或生理的缺乏时会被联想起,如人们不爱我,他们恨我,这是因为我天生的缺陷,因此我不快乐,我抑郁。

他给了口欲期充分的强调,他认为某些个体固着在口欲阶段,有着过度的口欲需要,如吃东西、说话、和吮吸或者通过无法满足的口欲来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且这些个体会对口欲的挫折极端敏感。早在1916年,亚伯拉罕就认识到抑郁与强迫的类似,如在口欲期的固着和对客体的矛盾意向,以及共同的占有欲、追求干净、整齐等特质,他认为二者都固着在口欲期,其中抑郁有着更多的退行到口欲虐待阶段的倾向,并导致与丧失的客体的破坏性结合。这种退行在抑郁条件

下有对自我惩罚与罪感观念负责的机制。1924年,他开始强调口欲性格,他假设最初的抑郁是通过合并爱中的失望,从一种受伤害发展到婴儿式的自恋。

二.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其后阐明了悲伤(Mourning)和抑郁的类似和区分,它们(1)有明显痛苦的沮丧,(2)对外部世界兴趣的停止,(3)爱的能力的丧失,(4)所有活动的抑制。

抑郁的区别性特征在于自尊的受损。除此外,这两者的机制也有所区别,悲伤通常与意识到的真实丧失有联系,而抑郁的丧失则是与无意识知觉到和想像到的丧失或是一个被矛盾看待的客体的丧失。悲伤被弗洛伊德看作是正常的反应,会有短暂的与世界脱离,而转向自身,有时会伴随有与失去的客体的短暂认同,偶尔还会有敌意的表达。但在悲伤中,总会有对客体的重新投入(investment),最终丧失的客体会被取代,现实的枯竭仅是短暂的。而在抑郁中,自我自身是逐渐枯竭的,这种病理状态是经过内射退行到认同的原初阶段的结果,这时客体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或是延伸,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恋性认同。自恋通常是在客体丧失之后,并导致了客体内化。因此失去的客体可以被另一个取代或者通过认同来取

代。根据如何处理丧失,个体可以经验到抑郁或仅是一种兴趣客体的转换。

自我责备和自我惩罚,包括自杀被解释为对丧失的客体的反抗。当客体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时,自我就可以通过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杀死它自己。在抑郁中,自我丧失是一个纯粹的自恋过程,而与客体在物理上的在场和缺席分开。

总而言之,悲伤是对真实丧失的正常反应,个体试图将投入已失去了的客体的里比多分离开来。里比多被返回自身或者投入新的客体,沮丧和难过是主要的情感。在新的客体被寻找时,个体可能有短暂的病理性的对客体的认同,以表达个体的虐待。抑郁症是一种自恋卷入其中的病理状态,自我经验到大规模的或是创伤性的对临时客体的内化。抑郁状态将严重的自我责备加诸内部客体,并可能导致自杀。

弗洛伊德认为至少在一些个案中,矛盾意向是抑郁症中的体质的和前置的因素。后来,弗洛伊德重新从自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视角考虑抑郁的问题。不像强迫性神经症,在抑郁里,自我没有背叛,但承认它的罪恶并接受惩罚。因此,弗洛伊德指出了抑郁症的两个解释性的机制,一个是自恋的动力学,另一个是冲突的模型。

自恋与口欲期从不同方面独立地为抑郁症的认识做出了贡献,需要强调的是口欲期只是心理性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自恋可能发生在里比多发展的任何阶段。

三.Roda与Fenichel

Rado和Fenichel扩展了口欲与抑郁的问题。Rado将口欲的概念扩展到包括所有婴儿在母亲乳房上经验到的愉快感觉,如温暖、安全与食物的获得。他注意到那些导致抑郁的因素之一是内部被爱和赞美的渴望,他指出自尊作为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Fenichel接着拓宽了口欲期的解释,并把抑郁的自恋性口欲性格描述为“一个固着在自尊被外界供应所调整的阶段的个体。”他强调口欲固着性格的依赖性和被所爱客体提供爱和给养的需要。他通过给予在客体丧失后的自尊丧失以极大的重要性来详细解释了自尊与抑郁的联系。他指出任何投向自尊的(爱的客体、工作、理念),一旦丧失,就会导致抑郁。他认为自尊的衰败是抑郁的关键因素。

四.Bibring

在Rado、Fenichel,和Hartmann自我心理学的框架内,Bibring发展了进一步的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抑郁作为一种情绪是与自我的一种特殊状态

相联系。在这种意义上,抑郁和焦虑一样,是一种基本的自我状态。像焦虑一样,抑郁不再是里比多压抑的结果,而是一种自我的反应。抑郁是一种对由自尊的打破导致的自我的无助感和无力感的状态的情感指示。弗洛伊德和Fenichel强调的是自尊的角色,而对Bibring而言,自身的低自尊是不足够的,只有当无助感和无希望感被确认时,才可以谈论抑郁。

Bibring提出了一个抑郁症的模型,即自我无助感与无力感状态里情感表达的冲突。他使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认识从本能驱力转变到自我心理学。他认为个体在承担自恋的渴望与导致抑郁的无助感(真实的或想像的)的自我认识中存在着一种张力。他区分了抑郁与人格解体,抑郁、厌倦、人格解体都是精神抑制的状态,但抑郁中自尊是被打破的。焦虑是自我生存的渴望,而抑郁则是想死的愿望。

Bibring澄清了几种基本的自我状态:(1)平衡的自恋,(2)激昂的自尊,(3)被侵略的自恋—焦虑的自我和(4)被打破的自尊—抑郁中的自我。他认为自我意识到无助是抑郁的核心。他从造成这种情况的条件中、从恢复的企图中、从恶化的条件中、从抑郁的间接使用中区分出基本的机制。攻击和口欲期性格是

恶化抑郁的条件,自我憎恨对自尊的打破是次要的。通过达到特定目标(成为可爱的、好的、强壮的)自尊可以重新获得。Bibring的理论说明了自我的一种情感状态,与婴儿时期无助感状态有共鸣式的固着。这种状态在个体自尊受损时苏醒,并当自恋与无助感产生张力时导致抑郁。

舒适和自信的感觉构成了自尊,这依赖于他称之为自恋的渴望的特定目标的获得。Bibring区分了三组与特殊性心理阶段相联系的自恋性质的渴望:(1)希望被爱、被赞赏,希望成为有价值(口欲期),(2)希望成为好的,成为可爱的(肛欲期),(3)希望成为强壮、超级、巨大、安全(阳具期)。在这种意义上,抑郁的脆弱不仅在于口欲期的固着,也可能发生在任何性心理发展层次。Anthony 进一步精细化了这种联系。

发展层次自恋渴望防御需要抑郁发生于下列产生核心冲突

口欲期被爱

获得支持

被照料被让独立

被让自我-支持不被爱

不被独立依赖的需要

肛欲期成为好的

成为可爱的

成为干净的不成为坏的和挑衅的

不成为有敌意的

不成为脏的缺乏对冲动和客体的控制感到无助感

罪感控制

阳具期被赞赏

成为注意中心

成为强壮的和成功的成为温和的

不引人注意

成为顺从的害怕被打败

害怕被嘲笑

害怕被报复竞争

真实的或想像的无助感可能有多种原因,身体上的侵扰通过耗竭个体和让个体不能满足他的渴望,这可能会导致抑郁。心理上的因素通过打破渴望的平衡,也会带来同样结果。这意味着,当对保持自尊平衡所必须的相当的赞赏需要丧失时,优势的防御感觉可能会被一种改变所侵扰。这解释了为什么抑郁不仅发生在丧失时,也可能发生在成功和胜利时。而且它很清楚的区分了低自尊和悲伤的情感状态,这二者都不是抑郁的同义词。

五.Rubinfine与Jacobson

Bibring被批评忽视了驱力,Rubinfine疑问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处理抑郁情感,另一些人则是屈从。他坚持攻击需求的角色应被整合进抑郁的理论解释中,他通过引入婴儿与母亲作为一个自恋联合体的概念来做到这一点。当这个联合体被瓦解时,会导致无助感、自恋的幻灭以及因而发生的愤怒。这导致过早的意识到分离开的客体与过早的区分出攻击性的驱力。抑郁情感是一种由于自我的柔弱与无助感导致的目标无法达到的信号。和自我对焦虑信号的掌握相平行,这儿也有一种增加的能力以掌握抑郁。

Jacobson认为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整合、组织那些客体代表进入一个稳定的

自我。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理和中性化他的攻击冲动和幻想。在早期阶段,这些冲动和幻想受儿童对世界及其父母的魔术和万能的观念影响。通过渐进的和适宜的挫折和失望,儿童逐渐能够整合那些知觉,并接受和建立一个更现实的父母形象。同时,儿童能形成一个更稳定的和有区分的自我形象。不过,如果过早的或创伤性的失望发生,儿童的万能观念不能被逐渐中性化,将会建起一种父母和自身的无价值的观念。作为一种结果,万能的报复的幻想将会被保留。突然成为无价值的父母将不仅是无用的,还将是坏的和成分的来源。由于缺乏自我区分的发展,儿童也将自身归结为与父母一样的自我紧缩和自我破坏。作为一种结果,儿童发展了一种早熟的和原始的惩罚超我以投入原始的和万能的攻击中。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抑郁症中占主导地位的悲观主义的来源。这种发展的“原始的抑郁”通过成年时的幻灭而被激活。

攻击的优势和惩罚的超我对自尊的改变是有作用的。Jacobson将自尊定义为一种情感—认知状态,是对自我形象(自己知觉自身的方式)与希望的自我(理想自我)的差异或调和的解释。她也认为低自尊是抑郁的精神病理学的中心问题。在讨论精神病性的和神经症性的抑郁时,她指出,自尊和两者都有关。不同在于

前者由于更有缺陷的先前存在的自我和超我的构成,退行的程度更强烈,到了一个更原初的层次。

六.Spitz、Bowlby、Klein和Sandler

Spitz、Bowlby、Klein、Sandler等人开始直接观察儿童,以取代以前的精神分析学者从成年人的情况来推测。Spitz通过对与坐牢的母亲分离七个月的婴儿的观察,总结出婴儿的情感状况影响它的母亲客体的知觉和联系。母婴间的交互作用在婴儿获得语言能力以前很久就同时影响了母亲和婴儿,并是她们间交流系统的基础。作为外部辅助自我的母亲功能对婴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他提出例如了三个重要的“心理组织者”:微笑的反应、分离的焦虑和表达出“不”的能力,母亲作为外部辅助自我通过提供适宜的挫折来对婴儿的发展阶段作出合适的干预。Spitz认为微笑的反应是知觉和建立起自我的开始。分离的焦虑将驱力和客体整合在一起,将自我建成一个有组织化的心理结构,有不同的系统、装备和功能。表达出“不”的能力打开了建立正常的客体关系的发展道路。这些使自我的出现和合适的人际交往模式水平的开始成为可能。

在6-8月时,如果母婴分离,好的母婴关系不能建立,一系列从易哭、失眠、

体重下降到运动迟缓等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因此,Spitz认为:看起来任何替代物都至少和不能满足(婴儿)的生物性的母亲一样好。当剥夺母亲继续时,婴儿会开始悲观、退缩缺乏协调,甚至死去。

Bowlby以“依恋理论”解释了婴儿的行为。他假设当母亲客体暂时无法获得时,依恋过程被打断,一系列如抗议、沮丧、分离的行为将会作为结果出现。这些还是正常悲伤的一部分,但可能会成为日后病理性抑郁的基础。

包括Robertson和AnnaFreud的很多学者对丧失和抑郁的关系提出了疑问,Klerman在回顾文献后,得出结论:(1)丧失和分离在所有抑郁中并非是普遍性的,(2)不是所有经验到丧失和分离的个体都会患抑郁症,(3)在临床抑郁症中丧失和抑郁并不特殊。近来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时期父母的死亡对成年后得抑郁症的风险只有很小的影响。

既然父母的替代物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而不会有任何基本侵扰会发生,那么父母的缺席可能就不会导致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另一方面,如Spitz所论,如果缺少情感的获得的话,父母的在场也不能排除丧失经验的存在。这些说明如何评价丧失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Klein建起一个复杂的客体关系内化系统,她假设了两个基本发展位置的存在。按顺序是精神分裂—妄想和抑郁的位置。在获得与整个客体相联系的能力前,婴儿是将母亲客体分裂成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好的和坏的部分客体进行内化,并整合成一个完整客体,同时处理和减小对这些客体的矛盾情感。按Klein的观点,婴儿为了保护自身以防止坏的内化的部分客体的危险,他会将坏的内部客体投射到环境中去。以这种方式,婴儿会经验到来自外界的焦虑,即所谓的“迫害性焦虑”,这也是精神分裂位置的特点。抑郁的位置在婴儿4-5个月的时候发生,这时他已经能够知觉和形成完整客体了,并把自身与这个客体相联系起来。婴儿通过知觉到他的依赖性以及本能和目标间的矛盾来知晓自身。由于成熟,婴儿现在能够认识到好的和坏的部分客体都属于同一个母亲。但是,在这个阶段,婴儿必须要处理他自己的矛盾意向,因为他已不能再外化他的坏的部分客体了。由于儿童对现实观念的激烈变更,内投被增强了。现在,攻击性被认识到是他自己的,一个新的焦虑随之产生。他害怕他自身的破坏冲动已经破坏或将会破坏他爱和依赖的同一个客体。这即被Klein称之为“抑郁性焦虑”,是抑郁位置的中心焦虑。Klein认为抑郁位置永远不会被彻底修通,与矛

盾和罪感有关的焦虑就像丧失的处境会唤醒抑郁体验一样,时常会和我们在一起。在抑郁位置经验到的悲伤的痛苦与弥补的驱力发展起来以重建所爱的内部和外

部客体,这被认为是日后创造力和升华的基础。

Klein的追随者强调了母亲的品质对客体内化的结果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至少,,对这种矛盾意向的健康解决方式应是成功的忍受而非原始的报复或是向内的破坏。对这种抑郁位置的偏离会是抑制、沮丧、或是逃离以反抗好的客体的保存。另一种防御方式则是否认好的客体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客体撤回到自身来防御,以保持自足的感觉,从而对他人没有需要。对这种理论的一种批评是儿童在获得象征思维前不大可能会有一种幻想的生活和依赖的知觉。

Sandler提供了一种儿童期“抑郁反应”的观点,他假设了一种舒适

(Well-being)的基本理想状态,认为这是比自尊更基础的,自尊是在其上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一种心理生物的舒适状态存在与婴儿和母亲客体的动力关系中。当这种平衡被改变时,会带来这种状态的改变,即他们所说的“抑郁反应”。z

hlzw.com中华勵志网Sandler将这种反应看作在发展中是和焦虑一样基础的。抑郁反应并非抑郁症的同义词,只有当无助感和放弃发生时,才可以谈论抑郁症。

承接Spitz,Sandler注意到丧失的东西正是舒适的状态,在与客体联系中,心理生物的自我组织的整合。因此,客体扮演了一种对保持儿童安全感和舒适状态的障碍。它的丧失导致了自恋的(自我)整合的丧失。

总之,抑郁的发展观点指出,抑郁作为一种情感状态在心理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丧失可能在口头语言出现以前发生并被经验到,成为人类成长的主要部分。只有当一种稳定的无助感、无希望感、瘫痪状态存在时,才有抑郁症的出现。因此,可以概括的说,抑郁症是一种适应现象,像焦虑一样,抑郁反应是机体克服暂时无助感的一种标志,当其失败了,则会有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如Klerman言,抑郁是部分成功适应中不适应的结果。

抑郁症个人学习总结

抑郁症 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对工作失去兴趣、愉快感缺乏等,严重者可能消极自杀。抑郁症迄今已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是危害全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当今全球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0.4%。抑郁症是可以治疗但容易复发的疾病。研究表明,慢性严重的抑郁症能引起脑部海马部位的神经元萎缩,不但导致抑郁症患者学习和记忆能力减退,而且使患者康复的困难增加。 (一)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抑郁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和各种生物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群体和家系调查发现,情感性精神障碍亲属患病机率较一般人群高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机率越高。 2.生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 2.1 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中单胺递质NE和5-HT功能不足所致。此外,有报道发现抑郁症病人脑脊液DA代谢产物HVA含量下降,DA前体和DA激动药均有抗抑郁作用。也有学者报道能增强乙酰胆碱活性的药物能诱发抑郁。 2.2 受体功能改变。在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的基础上,突触后受体敏感性的改变引起学者的重视,提出抑郁症是脑中NE、5-HT受体敏感性增高的缘故(即超敏) 。临床研究证明一些抗抑郁药物有下调β2肾上腺素受体和5-HT2受体敏感性的作用。 2.3 第二信使功能失调。有研究提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cAMP和PI代谢异常,躁狂病人的G P蛋白活性增强,抑郁发作时G S蛋白功能亢进。碳酸锂对G P和G S蛋白都有抑制作用,从而调节cAMP和PI系统的功能。推测这可能是锂盐对情感活动具有双向作用的机制。 2.4 神经内分泌紊乱。大量资料证明神经内分泌功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HPA 轴:抑郁症患者的血浆皮质醇增加,尿游离皮质醇排出量升高。HPA轴活动过度可能与中枢NE功能低下对其抑制减弱以及乙酰胆碱功能亢进对其激活加强有关。HPT轴:多数抑郁症患

抑郁症讲稿完整版87052

抑郁症讲稿 大家好!我是维英,很高兴代表我们组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至于学习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视频)相信看完视频你们已经猜到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了吧。(学生回答抑郁症)那一讲到抑郁症大家会想到哪个明星呢?没错,就是他(乔任梁),他给予我们的一直都是阳光开朗的一面,但当他离开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抑郁症一直困扰着他,抑郁症也是造成他自杀的罪魁祸首,或许你们会觉得抑郁症只会发生在张国荣、乔任梁这些明星身上,其实不然,抑郁症离我们很近。 就在今年年初,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孙腾霄在与工商银行签约前11小时从宿舍爬上了10楼,结束了他的生命.孙腾霄是校园风云人物,被称为“孙神” .无论在哪个区域成就都非常厉害,本应该在去年毕业并和中国银行签约,可是在论文那关被怀疑有抄袭的可能。于是延迟毕业一年. 在被延迟的那年里,其他同学都顺利毕业就职,而自己却被滞留,陷入了低谷,当每次联系同学和女朋友时候,其他人都在忙,没有很多时间和他聊天.后来他渐渐不与大家沟通,失眠,厌食,去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当他很辛苦地熬过了一年,快顺利毕业并和工商银行签约,可在结果出来的前一天,他担心自己会出现同样的状况,于是凌晨留在了

“活着真的很痛苦,不想再伤害家人了...”从10楼跳下.正如案例一样,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使高校学生课程增多负担加重,尤其对于我们医学生而言,更是年年期末似高考,相信大家都有所感触。在备考的时候,面对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我们难免会心情烦躁,这算不算抑郁症的早期症状?也许很多人对抑郁症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今天我就跟大家来学习抑郁症,通过学习后大家就能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对于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的内容大家看一下。 那我们现在先来了解一下抑郁症流行病学的相关信息。抑郁现在是世界第四大健康问题,而至2020年,抑郁将成为第二大健康负担,影响全球的健康问题。抑郁症具有三高的特点:发病率高,危险性高,复发率高。(图表) 说到底什么才是抑郁呢? 1.抑郁症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并伴有减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这张图表现的是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图片)

抑郁的解释和定义

抑郁的解释: 精神分析认为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例如,他们可能想向家人大打出手。但是一个正常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精神分析学家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感就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这是一种无意识水平的表现。 特质理论认为预测一个人是否为严重的抑郁所累的最好的指标之一,是看这个人过去是否曾为抑郁所困。即抑郁特质有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人格心理学家认为,抑郁不仅仅是人对环境的反应。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抑郁的敏感素质。科学工作者近期已经查出他们认为可能传递这种敏感素质的基因。生来就具有这种脆弱性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时作出抑郁的反应。我们可以预期,带着这种遗传倾向的人在生活中会不断地经历忧郁心境的发作。 人本主义认为人格理论家用自尊来解释抑郁。就是说,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受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像人格的其他概念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人本主义流派的行为治疗专家在为抑郁患者治疗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考察的是导致抑郁的环境类型。行为主义者认为,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也说是说,你觉得没意思,不想干事,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干的活动。有一个影响深远的抑郁的行为模式,它假设,抑郁是由对厌恶情境的体验导致的,在这种情境中,人们感觉自己

什么也控制不了。这一理论认为,处于不可控制的事件中,会使人产生一种无助感,并且泛化到其他情境中。这种无助感受导致的行为方式很像典型的抑郁综合症。 一些认知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进一步采纳了社会学习模型。他们认为,当人们觉得自己不能控制事件时,他们必须用一定的方式解释为什么不能控制。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遭受抑郁困扰?根据认知人格心理学研究,人们会保持一种解释事件的稳定方式。经常抑郁的人倾向于以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不可控制的事件。其具有的抑郁认知图式,根据这一模型,人们用一种好似“抑郁过滤器”的东西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由于这种抑郁图式,抑郁的人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到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简而言之,人之所以变得抑郁,是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要产生抑郁的思想。 抑郁症的定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定义)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学定义: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

高中一年级心理-认识抑郁症

【测评内容】 1.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概念 2.观看视频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 3.抑郁情绪的管理 【评价方式】 1.在集体中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练习内容】 本节课采用的是分享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之中不断的进行讨论和分享,提升提炼出学生自主情绪管理的方法和经验。 【测评内容】 本周用了哪种方法进行情绪管理 【评价方式】 小组讨论,全班分享 1. 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 1.以学生喜欢的明星图片资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以相关材料,突出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思考与探索】 观看视频,寻找抑郁症的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认识抑郁症】 . 一、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二、是否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就患有抑郁症? 【设计意图】 1.了解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2.上述的诊断标准不能就诊断抑郁症,还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血象、脑电等一些检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 【概念澄清】 1. 抑郁情绪≠抑郁症 2.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从情绪的轻度不 佳到严重的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

、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3.抑郁情绪:说得直白些就是不开心、不快乐,就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情绪的体验。 【设计意图】 1.现在很多学生将自己的抑郁情绪作为抑郁症,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 2.让学生认识到很多时候都是抑郁情绪,而非患有抑郁症。 【抑郁情绪管理】 1.小组讨论,寻找应对抑郁情绪的方法或策略; 2.全班分享各组的方法和经验; 3.提升总结: 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抑郁情绪; ②放松:保持头脑的清醒,闭上双眼,不要想任何事情,保持呼吸顺畅,随着调整呼吸,让思想跟着呼吸游走全身。 ③千万不要给自己制定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 ④.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⑤.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运动能提高5-羟色胺的含量。慢跑90分钟能提高一倍5-羟色胺的含量,长期慢跑能增加它的活动力。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更多的头脑吗啡内啡肽,它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使心情愉悦。) 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⑦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抑郁情绪 2.掌握管理自己的抑郁情绪的方法 【抑郁症误区】 误区一:“不开心”就是“抑郁了” 出现不开心,甚至抑郁情绪并不等于患上了抑郁症。正常人遭遇不愉快的事也会情绪低落。与人争吵、失恋。都会让我们难过、生气一阵子,这是正常的。据统计,约占1/3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曾经出现抑郁症状,但并不一定属于病态。抑郁症必须由医生参照它的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误区二: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性格软弱 在历史上,不幸患抑郁症的性格坚强的伟人比比皆是,例如,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二战时期的“铁腕人物”罗斯福总统和英国丘吉尔首相、颇富英雄气概的美国“钢汉作家”海明威等等。由此可见,抑郁并不意味着性格软弱。 误区三:抑郁症患者就是懒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患者以抑郁症为由,不去工作,不去学习、不进行社会活动,是懒的表现。 实际上,抑郁症患者提不起精神,没有力气等表现具有生物学基础,像发烧就会头晕无力一样。多数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感到痛苦,改变。 误区四:抑郁症不是病?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它只是一种情绪状态,也正是这一认识让很多人不愿就诊,最后在抑郁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其实,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状态。它和一般的情误区五:抑郁症靠心理疏导就能好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发展到中度和重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心理疏导需要在患者服药后,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重性抑郁症是什么意思呢

重性抑郁症是什么意思呢 抑郁心境程度不同,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绝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拔。有些病人也可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丧失兴趣是抑郁病人常见症状之一。我们很多人都是不太了解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重性抑郁症是什么意思。 1.重性抑郁发作的最典型的症状包括:患者长期处于极其抑郁的情感状态中,对以前感到有趣的活动失去兴趣,认为自己的人生无价值、极度的罪恶感、懊悔感、无助感、绝望感和自暴自弃。有时患者会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忧郁型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还表现出回避社交场合和社 交活动、性冲动减退、有自杀念头或反复想到死亡等症状。失眠

也是一种常见症状,早醒最为常见,有时也会有嗜睡的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没有食欲,体重降低也是常见症状,但是偶尔也有食欲增加、体重增加的情况。患者还可能会感到一些生理方面的症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患者可能会有疲劳、头痛和肠胃问题发生,。患者的亲友还可能会注意到患者躁动不安或无精打采。 2.儿童患者则一般表现出急躁易怒(易激惹)而不是抑郁心境。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况的儿童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症状,最常见的是对学校失去兴趣和学习成绩下降、过分依赖、充满不安全感。由于这些症状常常被认为是普通的情绪低落,所以可能造成延误诊断甚至漏诊。抑郁症可能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同时发生,这使得两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变得更复杂. 3.老年新发病的患者可能会伴有认知方面的问题,比如健忘或者明显的移动缓慢。抑郁症经常与老年患者中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存在,比如中风,其他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症或慢性阻塞性肺病。 4.在严重的病例中,患者从自觉思觉失调转而到失控妄想,或加入拟真(通常令人不快的)幻觉。

抑郁症讲座

抑郁症的相关诊断—— 2017年12月1日微课(一)来自慕喜乐心理工作室00:0015:30 大家好!我是孙欣羊,今天是2017年12月1日,我们将从8:15到9:15为大家带来第三次的抑郁症科普的相关内容,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够与我一起度过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今天我们有五个群直播,在群的人数大概有1600人,我非常高兴、我的一点点努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些关于抑郁症方面相关的科普知识,希望这次在线的、或者是后来听到这个课程的伙伴们都能有所收获。 很高兴的是我们的公众号于前天跟大家见面,我们所有微课的内容包括音频文字稿以及PPT都将上传到公众号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也可以在公众号里给我们留言,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会以适当的方式来回复大家的提问。那么也欢迎通过公众号了解到我们这个科普群的朋友能够加入到我们的科普群,在我们群里面大家会有一些问题的探讨,那我个人也会用一些零碎的时间选择性回答大家的问题,所以欢迎大家来跟我们的助理联系,加入我们的微信科普群。 这一次的PPT系列已经到了第十个,主要的内容是抑郁症的相关诊断,那么在这个PPT里,如果大家发现有任何的错误或者是问题,都非常欢迎大家能够反馈给我,帮助我及时修正。能够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成长,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盼望这个PPT的内容能够给到大家帮助,因为在微课的时候,很多问题我没有办法说的特别清楚,但是PPT的内容确实可以写得很清楚,那么在微课之后,大家可以通过回顾PPT回顾录音来再次学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我们大概有十几、二十个的诊断名称会跟大家讲解,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有这样的诊断,这一部分大概需要20分钟的时间,那后面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会回答大家之前提出的相关问题,我这里收集到了大概二、三十个问题,我会一一的回复,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在我的回复范围,有可能是因为你的问题,并不是跟抑郁症相关。 抑郁症相关诊断 PPT1—抑郁状态:抑郁状态其实是一个临时诊断,非正式诊断,是在不确定是哪一种抑郁的情况之下,医生给出了一个临时诊断,那么再进一步确定诊断之后,我们就不再使用抑郁状态这个词,所以抑郁状态是一个很模糊的、临时的诊断,他跟我们说的抑郁情绪还不是一个概念。 PPT2—抑郁情绪(心境):那抑郁情绪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在之前的微课当中有涉及到,那这一次我再提一下。其实抑郁情绪可以是正常的,也就是

精神分析中的抑郁概念

精神分析中的抑郁概念 一.亚伯拉罕 在精神分析史上首先对抑郁作出系统陈述的是亚伯拉罕,他用无意识的敌意投射来解释抑郁:某些个体知觉到内部的不舒适,从而有明显的不满足感。如果知觉的内容被压制或是向外投射,则个体会认为他不是被他的环境所爱,而是被他的环境所恨(首先是他的父母,然后扩展到更大的人际圈)。这种想法在它体会到其它物理的或生理的缺乏时会被联想起,如人们不爱我,他们恨我,这是因为我天生的缺陷,因此我不快乐,我抑郁。 他给了口欲期充分的强调,他认为某些个体固着在口欲阶段,有着过度的口欲需要,如吃东西、说话、和吮吸或者通过无法满足的口欲来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且这些个体会对口欲的挫折极端敏感。早在1916年,亚伯拉罕就认识到抑郁与强迫的类似,如在口欲期的固着和对客体的矛盾意向,以及共同的占有欲、追求干净、整齐等特质,他认为二者都固着在口欲期,其中抑郁有着更多的退行到口欲虐待阶段的倾向,并导致与丧失的客体的破坏性结合。这种退行在抑郁条件

下有对自我惩罚与罪感观念负责的机制。1924年,他开始强调口欲性格,他假设最初的抑郁是通过合并爱中的失望,从一种受伤害发展到婴儿式的自恋。 二.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其后阐明了悲伤(Mourning)和抑郁的类似和区分,它们(1)有明显痛苦的沮丧,(2)对外部世界兴趣的停止,(3)爱的能力的丧失,(4)所有活动的抑制。 抑郁的区别性特征在于自尊的受损。除此外,这两者的机制也有所区别,悲伤通常与意识到的真实丧失有联系,而抑郁的丧失则是与无意识知觉到和想像到的丧失或是一个被矛盾看待的客体的丧失。悲伤被弗洛伊德看作是正常的反应,会有短暂的与世界脱离,而转向自身,有时会伴随有与失去的客体的短暂认同,偶尔还会有敌意的表达。但在悲伤中,总会有对客体的重新投入(investment),最终丧失的客体会被取代,现实的枯竭仅是短暂的。而在抑郁中,自我自身是逐渐枯竭的,这种病理状态是经过内射退行到认同的原初阶段的结果,这时客体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或是延伸,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恋性认同。自恋通常是在客体丧失之后,并导致了客体内化。因此失去的客体可以被另一个取代或者通过认同来取

抑郁症概念

【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以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患者自我评价低,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自责有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 2.思维迟缓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 3.意志活动减退希望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抑郁性木僵”。 4.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 5.其他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诊断】心境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难。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特征 (1)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抑郁发作时,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大多数患者思维的行为异常与低落的心境相协调。 (2)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抑郁发作时,躯体症状更为多见,若出现早醒、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性欲减退及抑郁心境表现为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有助于诊断。 2.病程特点是大多数都具有发作性病程,发作间歇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 3.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脑影像学检查和精神生化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二、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9项中的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神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至少2周。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抑郁。 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有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60%~80%。 1.常用的抗抑郁药 (1)选择性5-HT在摄取抑制剂(SSRIS),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氟伏草胺)、西酞普兰。 举例:帕罗西汀,20mg/片,14片/盒,开始剂量10~20mg/天,有效治疗剂量20~60mg/天。1次/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