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茅盾的翻译事业与成就

文学大师茅盾的翻译事业与成就
文学大师茅盾的翻译事业与成就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区别 “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都更重视文学翻译,用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一切翻译活动,一味的追求忠实造成许多非文学类文本译文质量低下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翻译对象 非文学作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强调准确性、严谨性和目的性,注重逻辑思维,而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与非文学作品相比,文学作品更注重形象思维、和艺术感。从翻译实践来说,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即作品质量,文学翻译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经典作品,基本不存在语言质量或逻辑思维的问题,译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忠实。而非文学翻译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语言不规范,表达意义不明确,逻辑错误等问题。因此不能盲从忠实原则。 二、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探讨了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译作的文学功能,再现原作的文学效果。希望读者能够从译本中体验外来文化,并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有时还能对读者起到激励作用,如“五四”时期苏联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 而非文学翻译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简洁和有效的交流。其目的性更具体,如旅游文本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金融商务文本是为了招商引资、扩大业务等;此外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13.2隐喻的翻译方法 1.直译(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意象)。 (1)a ray of hope 【译文】一线希望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译文】花钱如流水(也可借用“挥金如土”) (3)be armed to the teeth 【译文】武装到牙齿 (4)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的眼泪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文】自助者天助也。 2.借用(用标准的译入语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但不得和译入语文化相抵触)。 (1)sunny smile 【译文】灿烂的微笑; (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

(3)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译文】人过三十不学艺 (5)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6)物不平则鸣 【译文】Injustice will cry out. (7)负荆请罪 【译文】abject apologies (8)burn one’s boats(bridges) 【译文】破釜沉舟 【解析】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意思同汉语的“破釜沉舟”,形象稍有差异; (9)Kill the goose toget the eggs 【译文】杀鸡取卵 【解析】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与汉语“杀鸡取卵”意思相同,喻体也相近。 3.把隐喻翻译为明喻,保留原来的意象,这样可以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 (1)龙飞凤舞 【译文】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中国翻译理论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 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矛盾眼中的翻译

茅盾眼中的翻译——《直译·顺译·歪译》 “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林氏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所有他的译本都是别人口译而林氏笔述。我们不很明白当时他们合作的情形是别人口译了一句,林氏随即也笔述了一句呢,还是别人先口译了一段或一节,然后林氏笔述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种译法是免不了两重的歪曲的:口译者把原文译为口语,光景不免有多少歪曲,再由林氏将口语译为文言,那就是第二次歪曲了。 这种歪曲,可以说是从“翻译的方法”上来的。 何况林氏“卫道”之心甚热,“孔孟心传”烂熟,他往往要“用夏变夷”,称司各特的笔法有类于太史公,……于是不免又多了一层歪曲。这一层歪曲,当然口译者不能负责,直接是从林氏的思想上来的。 所以我们觉得称林译为“歪译”,比较切贴。自然也不是说林译部部皆歪,林译也有不但不很歪,而且很有风趣——甚至与原文的风趣有几分近似的,例如《附掌录》中间几篇。这一点,我们既佩服而又惊奇。 现在话再回到“直译”。 照上文说来,“五四”以后的“直译”主张就是反对歪曲了原文。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要还它一个什么面目。连面目都要依它本来,那么,“看得懂”,当然是个不言而喻的必要条件了。译得“看不懂”,不用说,一定失却了原文的面目,那就不是“直译”。这种“看不懂”的责任应该完全由译者负担,我们不能因此怪到“直译”这个原则。 这原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然而不久以前还有人因为“看不懂”而非难到“直译”这个原则,而主张“顺译”,这也就怪了。 主张“顺译”者意若曰:直译往往使人难懂,甚至看不懂,为了要对原文忠实而至使人看不懂,岂不是虽译等于不译;故此主张“与其忠实而使人看不懂,毋宁不很忠实而看得懂”。于是乃作为“顺译”之说。“顺”者,务求其看得懂也。 在这里,我们觉得不必噜噜苏苏来驳斥“顺译”说之理论上的矛盾(因为它的矛盾是显然的),我们只想为“直译”说再进一解: 我们以为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字组织的不同,这种样“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从前张崧年先生译过一篇罗素的论文。张先生的译法真是“道地到廿四分”的直译,每个前置词,他都译了过来,然而他这篇译文是没人看得懂的。当时张先生很坚持他的译法。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译文别人看不懂,可是他对《新青年》的编者说:“这是一种试验。大家看惯了后,也就懂得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陈促甫先生也不赞成张先生此种“试验”,老实不客气给他改,改了,张先生还是非常不高兴。现在张先生大概已经抛弃了他的试验了罢,我可不十分明白,但是从这个故事就证明了“直译”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倘使能够办到“字对字”,不多也不少,自然是理想的直译,否则,直译的要点不在此而在彼。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得专业方向课,目得在于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得理解、翻译与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得各种技巧,打下扎实得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得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得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得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得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她们对文学翻译得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得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得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得选修课,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得一门重要得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得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得: 本课程得目得就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得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得翻译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得学习将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得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得互译,并达到较高得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得英语与汉语水平以及其她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得提升。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得理论并且进行一定得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得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得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得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得文体特征与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引导

论中国两千年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论中国两千年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简言之,翻译便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时,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有将近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初期。 中国古代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古代的佛经翻译阶段,中国早在公元初期就开始了翻译活动。我国最早的翻译活动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中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于东汉,盛于唐,延续至宋。佛经翻译经历了由个人翻译转为集体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的过程,期间出现了译主、证义、笔录、参议等多职场的译场。隋至唐朝中叶是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世人誉为“四大译师”.玄奘不仅译出了75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向外国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但随着晚唐以后佛教在印度的逐渐衰落,我国在宋末以后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在长期的佛经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门创建了口译笔译相结合的集体翻译。之后就是科技文献翻译阶段和文学翻译阶段。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期间,是欧洲国家逐步建立近代科学体系的时期。期间,西方殖民主义大国的耶稣会教士打着“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两面大旗,携带科学书籍进入了封闭多年的中国大地,从而在我国引发了一个翻译高潮。在鸦片战争至四五运动这段期间,最著名的是翻译家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以及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对20世纪的翻译作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还有马建忠,梁启超等人都对翻译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帷幕开启。林纾是中国大规模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1900年,他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第一部中译洋小说。林纾的译文采用口述加笔译的方法,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倍感亲切。林纾的数量之巨,译作之广,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记录。 五四运动是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作为新文化棋手的鲁迅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鲁迅在30多年的时间里,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作品,鲁迅主张直译,译文要尽量忠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茅盾也是很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出了论译者的三个条件,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是研究文学的人,一定要是了解新思想的人,一定要是有创作才能的人。陈西莹的论形式,意似,神似三境界,他认为,译者在译书前,不应自己先下定下一个标准,而是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所以译文学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信。 虽然说翻译最根本的目的是传递原文内容,但是在传递过程中,意者对原语文化的认同、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翻译的目的等方面都决定了意者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翻译。几千年以来,意者们一直在争论到底该采用直译还是意译,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最好的翻译方法。有时信达雅三标准是很难兼顾的,我们要考虑读者群体,考虑翻译时涉及的文化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译者本身的素质等等,不过有争论才有进步,我相信翻译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主要的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只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 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即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种语言工具,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 对人生、社会和感情的一些认知,希望用文字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用文字向人们传达艺术的美感。相较于文学文本来说,非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正式的文本形式,包括法律、医学、新闻、科技等多种类型。简单来说,文本中除了文学文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称作非文学文本。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二、文学翻译概述 (一)文学文本概述 文学文本,可以理解为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体裁进行划分,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等诸多体裁。根据创作年限及地域,又可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多种。文学文本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体系而创作出来的意识作品。因此,文学文本具有特定的独特性、思考性、艺术性及价值性等多种属性。通过不同年代 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考究,能够有效理解并知晓创作背景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特别在小说题材中,作家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批判当时的社会状态,能够有效地提升当时社会群众的思想觉悟。 (二)文学翻译概念及特点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 不仅要翻泽出文章原本 的意思,还要考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国家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将文章还原出来,并且要让读者感受不到译文中语义生硬的转换。”[2]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从根本上理解文学文本,认识文学文本,并在熟知文学文本的前提下, 对 创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社会形态、国家属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

非文学翻译

Our love and hate of dialects令人又爱又恨的方言 Every time I visit my hometown, I get praised for something I take for granted - being able to speak the local dialect. 每次回老家,我总因还会说家乡话而被人称赞,可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之事。 I spent the first 15 years of my life in that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spoke nothing but that dialect. Sure, I learned putonghua in school, but it was a language we kids would use only when reciting texts. The downside was, my putonghua carries a slight accent that I cannot shake off even though I have been living in Beijing longer than in my hometown. 15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浙江老家,只会说当地方言。当然,我在学校学了普通话,但对于我们孩子而言,这是只在念课文时才会用到的语言。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尽管后来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比在老家还久,但我的普通话总是带着些摆脱不了的口音。 My attitude towards dialects has evolved over the years. I saw it as a form of impediment for communication. When I first arrived in Guangzhou for graduate study in the early 1980s, I could no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of Cantonese and even some teachers could not get themselves understood despite their efforts to speak putonghua. Forget about the granny whom I asked for directions. 我对方言的态度随着时间慢慢改变。最初,我一度认为方言是沟通的障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研时第一次来到广州。我完全听不懂粤语,甚至听不懂一些老师的普通话,尽管他们费劲地想让学生听明白。就连向个老奶奶问路也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So I wished the country's dialects would vanish and everyone could easily talk to one anothe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it may well come true. Well, the moment I realized my youthful wish is indeed coming true was when I overheard youngsters in my hometown conversing in putonghua even in leisure time. They can still understand the local dialect,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willingness or ability to speak it. In another generation, the dialect will be gone. 那时,我就希望全中国的方言都消失,每人都能顺畅地沟通。切不可随口许愿,一不小心就成真了。有次偶然听到老家的年轻人闲聊时都是在讲普通话,我意识到年轻时的这个愿望真的变成现实了。虽然年轻人仍然能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他们不乐意讲,或讲不了方言了。再下一代,方言就将消失了。 Multiple it by thousands, even millions, of similar incidents and you'll get the bigger picture of what's happening to the spoken language of Chinese. No wonder some people have taken action to

2019英语四级翻译练习题:茅盾

2019英语四级翻译练习题:茅盾 话题材料: 茅盾是中国秀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最的作品是《子夜》(Midnight)。茅盾还在上小学时就已经开始发展他的写作技巧。当他 在杭州读中学时,广泛的阅读和严格的写作技能培训充满了他的生活。期间他读完了大量的古典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和创作 理念。茅盾于1913年进入北京大学提供的为期三年的基础学校,在那 里他研究了中国和西方文学。 参考译文: Mao Dun is one of the best, famous modernnovelists in China.His most famous work isMidnight.Mao Dun had already started to develop hiswriting skills when he was still in primaryschool.While he was studying in secondary school inHangzhou,extensive reading and strict writing skills training filled his life.During that time, hefinished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al novels which influenced his writing style and creatingideas.Mao Dun entered the three- year foundation school offered by Peking University in1913, in which he studied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当他在杭州读中学时,广泛的阅读和严格的写作技能培训充满 了他的生活:“广泛的”可译为extensive, “广泛的阅读”为extensive reading。“严格的”可译为strict, bestrict with意为对...要求严格。充满可译为fill,同义词组还有be full of。 2.他读完了大量的古典小说:“读完”可用英语常用的结构 finish+v-ing。“大量的”因其修饰的为可数名词“小说”,故可译 为a large number of。“古典小说”可译为classical novels。

非文学翻译基础学习知识知识

一、导论 (一)翻译是什么? 翻译过程即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原文作者将讯息符号化,以符号的形式(文字或图形等)呈现给理解者(读者或译者)这个过程就是编码;而理解者把符号形式转换成讯息的过程就是解码。 翻译好坏的评判标准在于:译文能否把原文所包含的讯息全部解析出来并呈现给读者。(二)翻译的分类 1.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间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过程。(古文—现代文) 2.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3.符际翻译:非语言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读取标识) 二、翻译工具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库、语料库、百科全书、在线词典、搜索引擎、专业资料等(二)网络在线/辅助翻译 依托于强大的网络,在线翻译的翻译速度更快、新词和生僻词收录量更大,并且可以实现多语种互译,唯一的缺点是翻译质量不高。 三、广告翻译 思考题 旅游文体翻译和广告文体翻译有何不同? 思考题:新闻与广告在文体特征上有什么区别? (一)广告文体含义 广告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文体,重功能轻意义,重目的轻形式。

(二)书面广告构成形式 一则完整的书面广告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标题、正文、口号、插图。但是由于广告种类不同,文体特点不尽相同,语言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构成形式并非都采用完整形式。 (三)文体特点 遵循AIDA原则,即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 刺激需求→ACTION采取行动。 主要有三大特征: (1)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广告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针对相应的消费者群体,突出商品别具一格的特性和优势。 (2)语言表达新颖别致 只有别致的语言才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之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3)语言富有感染力 广告必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融入情感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感染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四)英语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单、创新拼写(2)经常使用缩略语和复合词(3)书面语与口语平分天下 (4)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5)句法上多用简单句、少用否定句(6)多用并列句、祈使句(7)多用主动语态、疑问句(8)多用现在时态(9)经常巧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五)中文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洁,多用四字结构词语(2)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3)经常套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2017年大学英语四级翻译复习--茅盾

2017年大学英语四级翻译复习--茅盾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茅盾是中国最优秀的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夜》(Midnight)。茅盾还在上小学时就已经开始发展他的写作技巧。当他在杭州读中学时,广泛的阅读和严格的写作技能培训充满了他的生活。期间他读完了大量的古典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理念。茅盾于1913年进入北京大学提供的为期三年的基础学校,在那里他研究了中国和西方文学。 参考翻译: Mao Dun is one of the best, famous modern novelistsin China.His most famous work is Midnight.Mao Dunhad already started to develop his writing skills whenhe was still in primary school.While he was studyingin secondary school in Hangzhou,extensive readingand strict writing skills training filled his life.During that time, he finished reading a largenumber of classical novels which influenced his writing style and creating ideas.Mao Dunentered the three-year foundation school offered by Peking University in 1913,in which hestudied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当他在杭州读中学时,广泛的阅读和严格的写作技能培训充满了他的生活:“广泛的”可译为extensive, “广泛的阅读”为extensive reading。“严格的”可译为strict, bestrict with意为对...要求严格。充满可译为fill,同义词组还有be full of。

非文学翻译(口译)week10(DOC)

翻译讲评 Diesel engine operating features (paragraph 2) Now let us compare the diesel engine with the gasoline engine. Firstly, the explosive mixture of the gasoline engine is provided by a carburettor, but in the case of the diesel engine the supply is effected by an injection or "jerk" pump which forces a "shot" of fuel into each cylinder in turn according to the correct firing sequence. ?explosive mixture爆炸性混合物/(可)爆燃混合气 ?the supply = the supply of the explosive mixture ?to effect = to bring about; to cause sth to occur 使产生;使发生 ?… the supply is effected by… = …the mixture is supplied by… ?an injection or "jerk" pump = an

injection pump or “jerk” pump ?injection pump喷射泵/喷油泵 ?jerk pump 高压燃油喷射泵/ 脉动作用泵 译: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首先,汽油发动机的爆燃混合气是由化油器提供的,而柴油机的爆燃混合气则由喷油泵(即脉动作用泵)提供,由喷油泵按照正确的点火顺序将燃油依次“射”入各汽缸。 Secondly,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gasoline and diesel engines is that in the gasoline engine the source of the heat for igniting the charge, namely, an electric spark, is generated outside the engine, and is taken, as it were, into the waiting charge at the required instant. a.the source of the heat热源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 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 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 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 (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 (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

对茅盾翻译思想的探讨

对茅盾翻译思想的探讨 樊腾腾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文学与艺术系,广东 东莞 523106) 关键词:文艺学翻译学派;现实主义;神韵;艺术创造性 摘 要: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8)02-0137-02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樊腾腾(1978—  ),河南内黄人,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 一、茅盾与翻译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茅盾早年提出的“神韵”论就初步体现了文艺学的翻译观,即文学翻译应该像文学作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那样来再现原作的艺术特色。“茅盾提倡直译,但他的直译更侧重于在译文里忠实地传达原作的主题、思想、形象等,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对等,在“形貌”和“神韵”发生冲突时,应舍“形”取“神”。茅盾后来发展了他的翻译“神韵”论,提出“意境”论,即翻译重在传达意境。”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这样就把翻译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为翻译提出了文艺学美学的要求。在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的前提下,茅盾提倡翻译与创作并重,并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从事翻译的要求。茅盾的翻译观及其方法论缜密科学,自成体系,是其一生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茅盾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前期正是现实主义文艺传统在前苏联发展的高峰时期。反映在翻译上,以卡什金、加切奇拉泽为代表的文艺学翻译学派到20世纪上半叶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前苏联的主流翻译派别。这一派别倡导现实主义翻译,即根据现实主义的文艺规律,忠实地反映原作艺术现实。我们知道,茅盾的文学创作是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在翻译方面,译介前苏联文学作品占了茅盾翻译文学的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多是反映苏联人民在苏共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一向推崇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茅盾长期从事中苏文化交流活动,其翻译思想受到前苏联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还爆发过一场文艺学翻译学派和新兴起的语言学翻译学派之间的争论。文艺学派坚持从美学角度研究文学翻译,反对将其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而片面强调原文和译文在词、修辞、句子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对等。经过此次论战,文艺学翻译学派的理论体系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可见,从18、19世纪的俄国到20世纪的前苏联,文艺学翻译学派都具有明显的文学研究性质,强调再现艺术真实是翻译的目标和本质,而创造性地采用现实主义翻译方法是实现途径。文艺学翻译学派在众多翻译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茅盾的翻译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营养。 二、对茅盾翻译观之探究(一)早年的“神韵”说 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的人。他在1921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由此可见,茅盾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就产生了文艺学翻译思想的萌芽,这是和他早年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分不开的。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曾大量介绍西方文艺理论,特别注重译介反映苏俄和一些弱小民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斗争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译介活动增进了矛盾对西方尤其是苏俄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的了解,促进了他现实主义观的形成,为其翻译“神韵”说打下了理论基础。茅盾已经开始注重在译文中传达原作的精神了,主张在必要时舍“形”取“神”,这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 第2章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一、文学与非文学翻译的消长 1.非文学翻译远远多于文学翻译,在今天,非文学翻译占绝对优势。 2.非文学翻译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翻译机构和部门众多,除了对外承接业务的商业性翻译机构外,不少国际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企业、研究机构都设有专门的翻译部门,这些翻译活动很多都是非文学翻译。 4.在现代,很多多民族、多语言国家都有多种官方语言,政府行政和企业活动也离不开翻译。 5.非文学翻译在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占很高的比例,但非文学翻译好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文学和非文学作品的特点与翻译策略 与文学作品相对的文本有不同的称呼,有人叫非文学文本(这个称呼最准确,穷尽了文学之外的所有作品),有人叫学科著作,有人叫科学文章,有人叫应用文(广义),笔者有时把它们统称为“文件”。如无特殊情况,本书认为这几个说法是同义词。 1.文学和非文学作品的比较与翻译策略(一) (1)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次,始终离不开想象(幻想、联想)和虚构; 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3)文学作品与学科著作的区别 ①从内容来说,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事件、事物及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准确可靠,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的人物、事件、环境等都没有绝对性,跟现实未必吻合,一切都具有客观情理性。 翻译策略:非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要求译文同样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实。如果发现原文有误,视情况应予以纠正或指出。 ②从形式来说,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朴实明白;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采飞动。 翻译策略:非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要求译文朴实明白,不追求文采。 ③从作者来说,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 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翻译策略:这一特点要求译文必须符合逻辑,前后意思连贯,数字、推理等不出现矛盾;在审查译文时,如果发现矛盾之处,可以首先推定为来自理解、翻译错误;如果理解、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