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电影——从电影艺术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哲学与电影——从电影艺术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哲学与电影——从电影艺术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哲学与电影——从电影艺术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摘要】海德格尔先生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他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存在的意义。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着重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两个具体化因素——一种是自由选择是道路,另一种是本着存在的生活。海德格尔别具一格的探索方式为存在主义问题的复兴开辟了道路。本文从自由选择与本真存在出发,结合电影《海上钢琴师》,《勇敢的心》以及《阿甘正传》,从人物塑造方面分析存在主义在电影里的体现,以及对于我们人生成长的哲学含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物塑造;自由选择;本真状态

一、“我”在电影艺术中的自由选择

人的自由就是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哲学范式出发,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现实理解,从而产生对人的自由及其实现途径的求解。并在关于如何实现自由这一问题的不断展开中导向了独特的理论形态和理论后果。海德格尔区分了“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并只认“本真存在”为自由。海德格尔试图从近代哲学对于自我理解的抽象性,将人纳入到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海德格尔揭示出的“存在”之意义,不是处在一般关系之中的“人”,而是陷于特定环境下的“我”。由于他关注的一般共有的抽象关系,“人”在此之中便会变得沉沦。为了对抗这种沉沦,海德格尔提出使“人”获得自由,这也是存在的意义所在。自由的存在就是要求“人”具有一种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通过“向死而生”的反思而得到呈现和把握。“向死而生”是指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是我自己的死亡,死亡确乎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存在之可能性,在它之中所涉及的全然就是本我的存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死”在此处标明了“人”的独特性,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使“人”获得特定环境下的自由,而不是在一般情况下沉沦。这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一种重要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不使自己沉沦,做出一种自由的选择,是我们从海德格尔哲学中学习的意义。这在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作品《海上钢琴师》中,有着准确的判断。

《海上钢琴师》主要讲述了在1900年,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烧炉工收养,取名“1900”,然而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再次成为孤儿。不过国人的天赋让他成为一名钢琴大师,但也是宿命般的让他对船下的世界身怀戒意,他不敢离船上岸,只因纽约无尽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让他没有安全感,从此1900开始了海上钢琴演奏之旅。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可以选择,但是选择之后的结果却不受人们控制,人们一旦做出选择就一定要产生的结果负责。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的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可以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当1900兴高采烈的从旋梯上走下来,

他为什么却停在中间?这不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吗?他千方百计不就是要看看船下的大千世界吗?他停下来不是因为看见的东西太多,而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太多。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住一间屋,爱一个人,走一条路,太多的选择让他无所适从,思前想后他都无法舍弃身后的那艘船,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是孤独的,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即使船下的世界再繁华再喧闹,他都仿佛一个人置身孤岛。他也是绝对自由的,他选择了绝对的自由,不理会世俗的烦恼,他只知道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其实1900是一名悲观主义者,他的人生是场悲剧。

不可否认托纳托雷导演塑造了一名天才,是一名悲剧的天才。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人们围绕在1900的音乐里翩翩起舞的时候,突然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像,一下所有人呼啦啦都散了,是剩下1900孤寂的背影,想必此时他下定决心要去城市看看,因为这一刻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他的孤独。他在此刻并不是天才,是一个可怜的遗弃者。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尊重他,尊重他的选择。如果导演把小号手设置成一个粗野的船工,把1900打晕拖下船去,1900将无可避免的被城市的辉煌淹没,被磨去棱角变得平庸,落入红尘变为凡人,那么故事怕也没有那么精彩了。或许我们认为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但1900看来活着安心才是一生之重,凡人把活着本身看的最重,天才却把心灵的舒适看的更重,生命次之。每一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看重的东西。每一个人也都承担着选择之后的结果,1900选择了绝对的自由,我们则还在挣扎。

二、“我”在电影艺术中的本真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存在样式。一种是“本真存在”,另一种是“非本真存在”。第二种在生存中常常依附在常人的生活中,满足于活着而陷入沉沦的状态中。而前者则能正视人生的烦恼,崇尚绝对的自由,自觉的为自由而决断。海德格尔提出一个“畏”的情绪,是的本真的存在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畏袭来存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本身的局限性,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本真性的生存才是存在的真正意义。而存在的意义又在本真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上表现出来。所以“只有当死,罪责,良知,自由和有终性同样始源地共居于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中,就像共居在烦中,这个存在者才能以命运的方式生存,即才能在其根据中是历史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在海德格尔的良知召唤下,让我们明白“我”并不是依赖物理声音,也并不传达任何具体的信息,这种呼唤并不是超人的能力或者是外星的召唤,他来自我们自己。所以回归本真并不是通过他人拯救自己,而是自我救赎。海德格尔的人的本

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的理论,展现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同时给了我们解决途径,人只要生活在世界上,总会面对这沉沦的困扰,最终有人达到了自身的升华而有的人可能直到生命结束也没能达到本真的自我,因此到底是选择本真的存在还是自甘堕落,全凭个人意志,一切的背后,那些是非因果都有自己决定。这不禁让人想到电影《勇敢的心》里的桥段。

《勇敢的心》主要讲述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影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时,父亲被英军给杀害了,幼小的他在父亲好友的教育下学习文化和武术。学成回归故乡的威廉华莱士向心爱的少女梅伦求婚。然后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出并残忍杀害。威廉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万众高呼英雄下,起兵造反。但为了和平着想的华莱士被英王设计抓捕,在行刑前华莱士高呼“自由”震撼了所有人。在威廉华莱士参加父亲的葬礼上面,他在众人的怜悯中没有说话,一个人默默的感伤,然而梅伦给他一枝花却让他泪如泉涌,他当时可以忍受苍白面容尸体的恐惧,可以忍受失去至亲后的悲痛,却承受不住一枝野花的关怀。或许这是当时威廉华莱士的选择,他可有希望平静的过完一生,并不想成为一位起义领袖。但这仿佛是宿命一般,也促使他褪去平凡走上神圣,注定他是一名英雄。随着梅伦被杀害,华莱士的生活希望结束了,他必须要面对这沉沦的困扰,他还是选择义无反顾的追求自我。或许他骨子里留着英雄的血液,注定要成为苏格兰的英雄。他以死亡换取结果,从而到达真正的本我。在最后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他对着他爱着的王妃说: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的活过。当英国的人们把他当做叛国罪人一样看待,为他即将死去而欢呼,当他饱受疼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深深吸满最后一口气,用他一生最大的力气喊出“自由”时,犹如苏格兰的风笛一般,飘扬在整个英伦三岛,飘扬在整个地球大陆。威廉华莱士用他的死,唤醒了苏格兰人民心底的振奋,他们拔出长剑,为了自己同样也为了威廉华莱士,追求者自由与胜利。

在阵前鼓舞战士的演讲中,能充分体现华莱士所追求的精神导向——为自由而战。正是这个简单的口号成了苏格兰争取自由的精神信仰,在华莱士死后更成为了全苏格兰的精神信仰,指引每一个苏格兰人为自由奋斗,这就是精神领袖的力量。威廉华莱士在梅伦被杀害,真正意识到自我的意义,这时的他并不是下时候参加葬礼是那种“畏”。而是真正一种不反抗就会死的“畏”。这让他真正认识到本真自我的意义,这也是他成为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他真正回归本真,他也完成了自我救赎。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威廉华莱士的出现时一种必然的结果,但总有这类人完成本我的发现,认识本真的意义,成为精神领袖,成为英雄。

三、“我”在电影艺术中的存在主义

一般来说,存在主义即是生存主义。海德格尔先生曾经别开生面的提出“存在的意义”。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哲学中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复兴,然后形而上学的最基础的问题——存在的意义,仍然被人们选择性失明,逃离了人们的关注范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为什么会被人们遮蔽起这个问题,除了人们主观因素之外,还有存在一直是一种无法定义的哲学概念,既然不可定义那么人们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探究。不过海德格尔却不这么认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就是不得不去作为它本已存在的它而存在。也就是说,自我本身与他的生存背景是融为一体的,是不能够脱离生存背景而单独存在,应将自我纳入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生存背景下去考察。在电影《阿甘正传》里,导演通过对阿甘这个人物的塑造,使之在不同阶段做的不同事情,充分体现了存在的意义。

阿甘本身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从小为了躲避同学的欺负,只学会了一种技能——跑,这却也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阿甘是一名典型的保守主义思想者,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当他已经成为全国瞩目的战争明星,获得在白宫演讲的机会。在他最爱的女人——珍妮出现的时候,他仍然可以放下一切荣誉,奋不顾身的跑到水池中抱起珍妮。尽管珍妮当时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这个场景设置就是阿甘这个人物最好的体现,他从小爱着珍妮,在他心里无论珍妮现在是怎样的女人,他心中的珍妮永远是小时候那个帮助过他样子,阿甘不会去改变这种认知,他一辈子都将珍妮置于小时候那种环境之下,所以他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护珍妮,接受珍妮。珍妮对于他就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存在的意义。

《阿甘正传》是一部以个人为主人翁的叙事电影,阿甘这个人本身就代表了电影的主题思想,他在电影里体现出一种完全守旧,完全传统的一种人物。他的那一种传统的观念,正是那个年代最正确的生活态度。当时的美国基本处在二战后与苏联的对峙状态,两国在军事剑拔弩张,经济上暗中较劲。加之又有越战这种违反美国理念的侵略战争,在当时大环境下的美国公民,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存在,阿甘正是他们最好的缩影。尽管没有创造力,没有高智商,但是他身上的诚实,守信,友善,执着这些优秀的品质,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电影片头以片白色的羽毛从蓝天上缓缓飘落,似乎是暗示我们中国常说的一句话:人一生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但“我”本身在每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终究会有不同的存在意义。“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句话为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生命轨迹都是存在的,“我”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四、总结

不管是《阿甘正传》,还是《勇敢的心》,亦或是《海上钢琴师》。不同的人物塑造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着自己存在意义。他们在影片中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人生。阿甘是存在坚持,1900是孤独自由,威廉华莱士则是本真反抗。他们的不同人生所呈现出的是不同的存在主义,这也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提出的“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存在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我们却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或许我们可以像1900那样不理会世俗,也可以像威廉华莱士那样奋起反抗。但我们终究要承受选择过后的结果,也许《阿甘正传》里面那根羽毛才是我们普通的人生,可以很重也可以很轻,这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也是凡人的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的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的必要条件。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现象学方法使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这样的话,但是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是胡塞尔理想的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的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的基础。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目标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是一个很“科学”的哲学家。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发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是描述和直观这个本源世界的有效方法。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先验哲学;对他来说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的“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的是科学的局限性。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是哲学应该关心的问题。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他的分歧。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看到自己心爱的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对广义的意识活动的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的“显现”。 人们通常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即“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II”,前期的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自30年代起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Kehre)。不过,这一“转向”并不是彻底断裂式的思想变化,而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换言之,海德格尔的问题没有变,仍然是存在问题,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入到了更为本源的境域。正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之间的区别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可成立:“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那里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摘要: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从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动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世界大地争执真理 一 “世界”(Welt)与“大地”(Erde)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建构。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的解蔽。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在分析了传统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纯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1) 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2) “器具之器具存在”在这一幅画中达到它的无蔽状态,即“器具之本质存在的充实”3)充分显露出来,这种充实海德格尔称为“可靠性”(Verl?sslichkeit)。可靠性是“器具之器具存在”的根据,“凭借可靠性,这器具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声的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农妇才把握了她的世界。世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为伴随着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但只是在器具中而存在……可靠性才给这单朴的世界带来安全,保证了大地无限延展的自由。”4)那么,这种“可靠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农妇劳动时对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对他们的意识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益发真实。”在农妇这里,物本身并不显露出来,因为它已被有用性所遮蔽。5)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讲的“上手状态”:“每一场所先行上到手头的状态是上手事物的存在,它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具有熟悉而不触目的性质。”6)可是,在我们对作品的观照中却不是这样,当人远离了现实于目前的、感性上手的事物即“意义”的“世界”,而沉入那种“非意义”中去,沉入那人与物交相一体的整体中去,器具的器具存在便更加真实了。但是这里所说的“非意义”并不是“没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大地”。因此,“可靠性”指的是器具不断地沉潜于大地、向大地的归属性。在这种归属中,农妇才得以把握她的世界及大地的意义。世界与大地在这里得以呈现它们自己:世界是显露出的意义领域,而大地则是凭借可靠性得以归属之“非意义”所在。在如此这般对这幅画的分析中,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中的特征得以向世人开放: “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地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促迫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 《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林中路》《路标》 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将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使形而上学-存在论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局面。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则探索了通往存在的不同道路。 结构: 一、存在问题 二、此在的世界 三、此在的沉沦 四、向死而在 五、海德格尔与老庄 一、存在问题 《存在与时间》(1927) 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代表是《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的出发点,也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接受过来的思想,就是要破处传统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深入到主体客体分化之前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里去解决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柏拉图 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 (1)玫瑰花、牡丹花……“花”; (2)花、草、树、木……“植物”; (3)植物、动物……“生物”; (4)生物、非生物……存在物; (5)所有的存在物……“存在”。 作为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科学思维方式看起来似乎越向上抽象越接近客观实在,而实际上归根结底封闭于主观性之中。而且存在是不可能通过无限的抽象获得的,不仅如此,存在与存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抽象到最高的层面才会抽象出存在,实际上最高层次的存在物与最低层次的存在物都“存在”。 在的遗忘 存在是什么=存在物是什么 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 存在(Sein,Being) 存在:Being-to be Sein-zu sein 存在=去存在 =生成的境域 =生生不已的源泉 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是由存在规定的,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们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始终处在“去存在”(zu sein,to be)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两回事:我们始终存在着,存在在我们的行动中存在出来,显现了出来。因此,此在是存在的“澄明”或“林中空地”(Lichtung)。

02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及其人生体验的思考

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及其人生体验的思考 余育国 我对存在主义的兴趣由来已久。当我接触到“存在主义”一词时,我没有对存在主义有什么深入地了解,但我还是被这一词语震撼了,在心灵深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追究原因,综合起来可以归结为一处,那就是我对哲学与人生的全部所思所想,完全可以用“存在主义”一词来概括。尽管我心中的存在主义或许不是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我还是觉得能够这样做。然后,我就一边回忆我个人的思想历程,一边阅读关于存在主义的著作。这里面有很多苦恼,也有很多感悟。上完吕老师的课,通过读书和思考,最终得到的还有情感上的超越与心灵上的豁达,有时感到似乎解开了自己的思想纽扣。下面,我就分两个部分,谈点我到存在主义及其人生体验的看法。 一、哲学思考:对主客二分的消解 主观与客观的分离,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存在与思想的分离,物质与精神的分离,是西方哲学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分离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其导致的后果是,不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不是二者的关系问题,但在很多时候,已被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有一个后果是,尽管有些哲学自称是一元论,而实际摆脱不了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用二元论的思想去批判二元论,成为一个不彻底的一元论。我已认识到这是一个陈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庸俗的受意识形态影响的极端思维方式。因此,我想努力摆脱,并作过一些尝试。例如,几年前,我就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感兴趣,还想在他的基础上,做一些关于统一论的研究。但限于学识没能如愿。在一次听取河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院长邢铁的一次讲演之后,我很受启发。为了将二元论彻底粉碎,他借用了一个佛教故事。问什么是哲学认识的最高境界,一个老和尚说,在哲学认识上有三种境界,其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三才是最高境界。我终有所悟。第一个是一个庸俗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境界,第二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唯心主义境界,其三是既认识到前两个境界的局限,又实现了超越和统一。下来后,我再以这个故事为指引,探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发现它与这则佛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困惑我的问题部分得以解决。存在主义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使我对当代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实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一定程度的升华。 第一个概念是“原在”,它不是普通的存在,而是存在与逻各斯的统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整体、综合,然后再局部、分析,最后实现超越,实现高层次的整体、综合。海德格尔为了摆脱主客二分,摆脱所有属于现当代哲学的影响,回到哲学分析的源头,着力对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逻格斯与原在的关系进行重新探讨(这种探讨是整体思维的再次运用,不是回归,而是高层次的综合)。海德格尔通过分析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残篇》第一节和第二节,得出结论:赫拉克利的逻格斯意味着“那正在收拢着的被收拢性,即原本的收拢”。这一具有强烈现象学存在论的理解将逻格斯的理解与原在的含义贯通了起来。他说: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和上半叶,是直接渊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存在主义文论直接派生于哲学理论且就是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论的方式较为严密地推出了存在思想,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立者,其存在主义文论博大精深,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当然这避免不了其中一些纯概念理论的玄化,使之难以理解,所以这里只对德格尔的我能理解的主要文论思想加以论述。 一、从“此在”到“存在” “存在”一词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首先从它谈起。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直接发端于现象学,不过很快,海德格尔与老师发生分歧。他认为,作为老师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科学理想而并非真正的“实事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的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由此,早期海德格尔建立了他自己的“此在的基础本体论”,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但是,即使在早期对“此在”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最高哲学旨趣也不只是探索“此在”的问题,而是企图经由“此在”的分析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只不过在探究途中,海德格尔发现“路”反了,不应从“此在”走向“存在”,应从“存在”走向“此在”,亦即对“此在”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才能有可能,貌似唯有把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放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一词在西语中乃是联接主语和谓语的系词的名词化,它表示语言表述中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不能把它理解为在汉语语境中表实在的汉语语词“存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所在。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显然,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存在”与语言的一体相关性使后期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思考。在荷尔德林等诗人诗作的启示下,海德格尔发现诗是最本质的语言,对诗语的沉思会走上通向“存在”的道路而领悟“存在”的真理。因此,海德格尔后期特别关注诗以及诗性艺术,并在走向“存在之思”的道路上,建立了自己的诗论和艺术论。由此可见,其诗论和艺术论并非一般文艺学学科意义上的诗学和艺术学,而是他整个存在之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更显得使之别开生面,富有新意。 二、艺术与“真”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沉思是作为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直接反应和进一步思考存在之真的问题而发生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艺术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艺术作品的界定。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他认为艺术作品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本源。在他看来,如果艺术家创作了作品,作品也成就的艺术家,两者互为因果,就存在一个“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即它们的共同本源“艺术”。海德格尔的“艺术”亦有其特殊含义,它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这事件即他所谓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世界”与“大地”这对概

海德格尔的物论和他的艺术理论_唐根希

第5卷 第1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5 N o.1 2003年3月Journal of N 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M ar.2003 文章编号:1008-603X(2003)01-0024-04 海德格尔的物论和他的艺术理论 唐根希 (南京邮电学院宣传部,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海德格尔的艺术理论与他的物论密切相关。对物的分析与梳理构成了海德格尔的物论,但是由 此建立的艺术理论,既缺少可操作性,也带来了主观随意性,并且,海德格尔自己在艺术批评的实践中也背离了他的理论主张。关键词:物论;作品;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4-05 海德格尔于1935年写成的5艺术作品的本源6,集中表达了他对于艺术作品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是从对物的分析入手提出他的艺术理论的。因此,弄清楚他的物论,对于理解其艺术理论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海德格尔对物的分析,不足以为他的艺术理论提供一个坚实的根基;他的艺术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疑问,缺乏说服力。兹详论如下: 关于海德格尔的物论,陈嘉映在5海德格尔哲学概论6第6章第1节中作了介绍:海德格尔对/物0这一概念的外延有过两种区分。第1种区分把物分为三层:1./凡非子虚乌有,都叫物。0如数字、文辞、计划、信仰、死亡、上帝,都是某种东西。2.多数情况,我们不情愿把富有精神和生命的东西叫做/物0。因此,上帝、人、动物被排除在物的范围之外,只剩下无生命的自然物和器具。3.更狭窄的用法,把器具也排除在外,只把无生命的自然物称作/物0,是纯粹的物。第2种区分出自5艺术作品的本源6,物也是分成三类:艺术作品、器具、纯粹的物。 海德格尔对纯粹物的关注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按照陈嘉映的论述,20年代的海德格尔,以原始性排序列出了三种物:上手用具、现成事物、物。关于现成事物,海德格尔认为,传统认识论把认识当成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错误的。认识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首先烦忙于世界。只有烦 忙活动发生某种残断,世内存在者才在其纯粹外观中照面。而上手用具则是寻视首先与之打交道之物。寻视是先于认识的领会,是对世内存在者的原始揭示。至于物,那时的海德格尔尚未认真对待。 在5艺术作品的本源6一文中,海德格尔对物的分析是从批判自古希腊以来对物的三种解释开始的。这三种解释为:1.物是其特征的载体。海德格尔说:/人人都自以为知道,物是那个把诸属性聚集起来的东西。于是人们大谈物的内核。0[1](P.6)这种解释与西方语言构造相仿。说明物之属性的命题是由主词与谓词构成,这只是把自己理解事物的命题方式强加给事物本身,并不能反映物的结构。2.物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的统一体。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从未首先并且根本地在物的显现中感觉到一种感觉的涌逼,,,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觉更切近于我们0,因此,/对物的第一种解释仿佛使我们与物保持着距离,而且把物挪得老远;而第二种解释则过于使我们为物所纠缠了0[1](P.10)。哪里有脱离事物的抽象感觉呢? 3.物是赋有形式的质料。/给物以持久性和坚固性的东西,同样也是引起物的感性涌逼方式的东西,即色彩、声响、硬度、大小,是物的质料0,把物规定为质料,同时也就已经设定了形式。/有了质料与形式的综合,人们终于寻获了一个物的概念,它对自然物和用具物都是很适合的0[1](P.11)。把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作为自然物的概念,再与用具、艺术作品一道排排队行不行?海德格尔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质料和形式绝不是纯然物的物性的原始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591544.html,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作者:高鹏飞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 【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将着重点放于人,将自由引向人,在超越胡塞尔先验主体性的基础上,树立了“存在先于本质”这面大旗。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在此场中,任何事物的运动时按照规律进行的,并没有任何先验规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仍然有许多缺陷需要重视,或许这正是哲学存在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存在主义;此在;时间;语言 一、存在主义的内涵及起源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大师。那么何为存在主义?从字面上来看,重点在于存在,即存在要在存在者之前。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早这一词是出自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之口,包括有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存在主义三大类,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的学说。难能可贵的是: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也讲个性解放,也讲自由,如果限制人性,则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任何理论的诞生都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由那个时代生产方式所决定,所以马克思说:“任何哲学都是它那个时代思想的精华”。随着经济、科技等等的发展,人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了社会归属感和融入感,好似这个社会之外的一种存在。因此,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就是存在者“去存在”,是动词“在”。按本质来说,这种存在是无法言说的,它是一种运动,难以把握,如果能够被对象化,那就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了。举个例子,人在成为人之前,就已经有了人的存在,只不过那个时候不称其为人,后来经过进化,这种生物渐渐学会了劳动,有了自己的语言,从而有了一个名称叫做人。所以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是在存在者之前了。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和本质一致了,人就自由了。而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的”,在这里笔者觉得不能把存在和本质论混为一谈,这里的存在不涉及起源的问题,他只不过想强调单纯的存在,有这种过程和动作的发生,但前提是一定会有存在者来表现存在,所以非要就此问题进行本质论的探讨,在笔者看来他也是唯物主义的。 二、此在、自由和存在者

11-12. 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 一、存在与此在 (一)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关于存在,历来有很多“成见”,正是这些成见造成了对存在的遗忘。这些成见主要有: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是在种属的意义上理解存在的普遍性的。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族类上的普遍性。”这 表明:存在概念仍然是晦暗不明的。 2.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既然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加以定义。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没有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反倒使这个问题 愈加突出。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西方语言就是“存在(是)”的语言,离开了这个“存在”,西方人根本无法言说。所以,存在被认为是自明的。这种所谓的自明 性恰恰遮蔽了存在的真实意义 (二)此在(Dasein,Being-there)的优先地位 1.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要把握存在的意义,就应当从一种存在者入手。 这种可以作为切入点的存在者不是一般的存在者,而是这样一种存在者: 它和存在本身有一种“存在”关系 2.这个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对存在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在海德格尔之前,康德和黑格尔等人倾向于用“Dasein” 指称任何(有限的)存在者。 鉴于近代以降“人”、“意识”、“主体”、“自我”等概念带有过多传统形而上学的烙印,海德格尔用“Dasein”这个在形式上就和“存在”(Sein) 有所关联的词专指人的存在。 (三)此在的与众不同之处 与其他存在者相比,此在有下述两个显著性质: 1.此在的存在是“生存”(existence)。此在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在于“它 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就是说,此在不是一种“现 成存在”,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存在。 “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 方式,并且仅此而已。”在一切存在者中,只有此在真正生存着。 2.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也和现成存在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现成存在 者的存在对这种存在者本身是‘无关紧要’的”。而此在则始终具有向来我 属性(mineness)。 海德格尔据此区分了两种存在状态:本真状态(authenticity)与非本真状态(inauthenticity)。当此在向着本己的可能性筹划自身时,它就 处于“本真状态”;反之,当它混迹于他人之中从而跟随他人为它选定的可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期末答案

哲学代表一种修养 1 【单选题】丹纳是(A)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 2 【判断题】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1 【单选题】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D)。A、哲学B、宗教C、艺术D、科学 2 【多选题】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是(ABC)。A、哲学B、艺术 C、宗教 D、科学 3 【判断题】哲学的研究、思考的活动是经验的。(×)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1 【单选题】什么是创新的源泉?(C)A、艺术B、宗教C、性灵D、知识 2 【判断题】哲学是思辨,是在理性的形式当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美与真理的关系 1 【单选题】艺术哲学何以取代美学?(D)A、由对美的表象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B、由对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学理论的探讨 C、由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D、由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 2 【判断题】艺术批评的停止,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3 【判断题】 我们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艺术判断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审美判断的选项是(D)。A、这朵花很香 B、这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C、这朵花的价格很贵 D、这朵花是美的 2 【判断题】主观的感觉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3 【判断题】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我们都是为自己做判断。(×)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1 【单选题】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的是(C)。A、本质和原理B、概念和内涵C、本体和作用D、理论和实践 2 【多选题】关于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美是非逻辑的B、美感不以概念做基础 C、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逻辑性 D、美是客观的、普遍的 3 【判断题】艺术的历史表明美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4 【判断题】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由如何可能,善如何可能。(√)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1 【单选题】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刺激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做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这一观点出自(B)。A、黑格尔B、康德C、拉康D、叔本华 2 【判断题】艺术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建构审美事实、艺术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 1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感性活动。(√) 2 【判断题】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1

由海德格尔的存在观浅谈人与物的关系存在(精)

“无”中生“有” ——由海德格尔的存在观浅谈人与物的关系存在(201.3.30 古今中外都有人从宇宙抽象出理的世界。 各科学都在此一理的世界中自划范围,并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 不断有人钻研理学,摸索宇宙,则不但各科界限打破,连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的门限也把不住。 于是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就是说,既可说又不可说。 理的世界皆可说,理的世界之外皆不可说,但还在宇宙(天地之内。 被隔在门外的这个人也还在天地之内。 这个人是谁?无论他是谁,只消他是一个有名有姓的衣冠动物,他就是一个在者,那么他就还在门坎之内,各科学就可以解答他的一切问题。 要找到门坎外的这个人,除非找到的不是他的在者(fushui:xiang,而是他的在。 但是只有谁自己”在”,谁就体会到自己的在; 旁人的在是谁也抓不到的。所以抓住在的总是自己。这自己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己。 宇宙天地之大,我自己只有一个。这才是真正的我。其他各处各人说的我都只能算武断的我。 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在。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 要在才有哲学,不在则只有科学,根本还没有哲学。

可以说,存在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存在。 而且不存在则已,一存在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我在世。 不在则已,一在就是我,也就是世。这才叫并生为一。古今中外许多人都有此天地而达到哲学境界。在天地中,是可以说:“万物皆备于我矣”,而且还“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连道德境界美学境界都出来了。还有陆象山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也未尝不可。孟子当然不是说,抓住我这一个人,就抓住万物了。陆象山也不是说,把我的心脏挖到手,就抓住宇宙了。这些话都是在天地中,在哲学境界中说的话。 不在天地中,不在哲学中,就说不出,也听不懂。听不懂当然可以。不但可以,而且也阻止不了。不仅阻止不了,而且还可以反过来说:有什么听不懂,说不出的呢?客观上有了你,你就是个我嘛,你就有吾心嘛。 你怎么是我呢?要我自己才是我嘛,你和我还毫不相干嘛。你有了吾心,你就是个在者嘛,还看不见你是怎么在的嘛,你的在也还毫无头绪嘛。所以你的这个我和吾心还完全莫名其妙。 问题在于,从今以后,是不是大家都停留在这莫名其妙中呢?是不是就完事了呢?完得了完不了这个事呢?是不是从今以后再没有人在天地中了呢?再没有人在哲学中了呢? 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个地方接过胡塞尔的“事情本身”这个口号,但他指出的事情本身还比胡塞尔更加鲜明。 胡塞尔取消了康德的物自身而只讲现象的现象学,所指出的事情本身还是讲意识及其对象性。主要是把意识与对象性混为一谈,也就是把主客、物我(心、内外混为一谈。这一点意思几乎为二十世纪以来所有各派所袭取,包括阿芬那留斯、怀特黑德以至分析学派都难免。这也是各家都来对付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一个诀窍。

海德格尔得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得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得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得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得必要条件。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得方法,正就是现象学方法使她在困境中瞧到了希望。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就是海德格尔与我”这样得话,但就是无论作为学生还就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就是胡塞尔理想得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她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得目得就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得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得活动以及生活中得意识活动得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得基础。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得现象学得目标就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得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就是一个很“科学”得哲学家。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得启发就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得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得世界。即就是说,在自我得主观世界与对象得客观世界得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得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就是描述与直观这个本源世界得有效方法。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得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瞧作就是一种方法而不就是先验哲学;对她来说胡塞尔得“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得“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得就是科学得局限性。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就是哲学应该关心得问题。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她得分歧。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得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得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瞧到自己心爱得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她得心情就是可以理解得。 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就是存在者得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得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瞧作就是认识得外在对象得方法乃就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得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得任务就是通过对广义得意识活动得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得“显现”。

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孙周兴译 -------------------------------------------------------------------------------- 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 正如艺术家以某种方式必然地成为作品的本源而作品成为艺术家的本源,同样地,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但艺术竟能成为一种本源吗?哪里和如何有艺术呢?艺术,它还不过是一个词,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之对应。它可以被看作一个集合观念,我们把仅从艺术而来才是现实的东西,即作品和艺术家,置于这个集合观念之中。即使艺术这个词所标示的意义超过了一个集合观念,艺术这个词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或者事情恰恰相反?唯当艺术存在而且是作为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而存在之际,才有作品和艺术家吗? 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什么是艺术?这应从作品那里获得答案。什么是作品,我们只能从艺术的本质那里获知。任何人都能觉察到,我们这是在绕圈子。通常的理智要求我们避免这种循环,因为它与逻辑相抵触。人们认为,艺术是什么,可以从我们对现有的艺术作品的比较考察中获知。而如果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艺术是什么,我们又如何确认我们的这种考察是以艺术作品为基础的?但是,与通过对现有艺术作品的特性的收集一样,我们从更高级的概念作推演,也是同样得不到艺术的本质的;因为这种推演事先也已经有了那样一些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必然足以把我们事先就认为是艺术作品的东西呈现给我们。可见,从现有作品中收集特性和从基本原理中作出推演,在此同样都是不可能的;在哪里这样做了,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因此我们必得安于绕圈子。这并非权宜之计,亦非缺憾。走上这条道路,乃思之力量;保持在这条道路上,乃思之节日——假设思是一种行业的话。不仅从作品到艺术的主要步骤 与从艺术到作品的步骤一样,是一种循环,而且我们所尝试的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也都在这种循环之中兜圈子。 为了找到艺术的本质,找到在作品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东西,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现实的作品,追问一番:作品是什么,它如何成其为作品。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不同

论韩东的写作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2011年7月学术交流Jul.,2011总第208期第7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08No.7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收稿日期] 2011-05-18[作者简介]刘昭(1974-),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论韩东的写作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刘昭1,迟明珠 2(1.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2.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科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韩东是一位接受过系统哲学教育的当代诗人,他的写作观念透射出强烈的哲学思辨 意识,其核心是对形而上学的哲学怀疑与反叛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紧密相连。他的 创作口号 “诗到语言为止”是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他在写作过程中所坚守的“民间立场”达到了存在论中的“解蔽”状态,而他对“写作与真理的关系”的理解则与海氏 对艺术品做出的 “真理的容器”判断如出一辙。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解读韩东诗歌文本的方法论之一。 [关键词]韩东;海德格尔;写作观;语言;解蔽状态 [中图分类号]I206.7;B516.5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1)07-0183-04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的作家中,受过系统的哲学教育的只有韩东一人,这样的教育背景对于他的创作观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而面对东、西方众多哲学流派,笔者注意到韩东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纵观他从诗歌到小说的整个写作观念,包括语言、结构、思想等在内的多个层面都与存在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存在主义是横跨西方现、当代的一个极具活力的哲学流派。一般认为,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该流派的先驱。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雅斯贝尔斯以及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以 及作家加缪、 卡夫卡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哲学家均以关注人的存在本质为主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但彼此之间的哲学主张并非一脉相承,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与自身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的不同,导致对存在的理解旨趣各异。因此,本文主要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体系为主要依据来探讨韩东写作观中的存在主义意识。 一、“诗到语言为止”与“语言是存在的家” 新时期之初,由北岛、顾城、舒婷等组成的“朦胧派”成为文坛上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应该说朦胧 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代前27年的诗歌创作,作品表现的“人的觉醒”,赞美人的崇高与伟大,张扬 人性、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及人与人平等等思想倾向具有不可否认的先进性。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先进性”的理论依据源于五四启蒙意识,或者进一步说,是对形而上学哲学框架内人的“主体性”的 展示与张扬。诸如舒婷的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决不像攀援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里所表达的是追求人的独立性和人人(男女)平等的思想便是上述主体性的文学表达。 韩东在大学未毕业之前便开始写诗,与其他“第三代”诗人一样,他的早期创作也曾经对当时已经 被经典化了的 “朦胧诗”进行过借鉴与效仿。如1981年初发表在当时颇有影响的青年文学杂志《青春》上的组诗《昂起不屈的头》中的《山》,便有这样极具“朦胧”意味的诗句 :“压过来的是整个天空/我昂起不屈的头/即使大地从脚下滑走/我也要举起挑战的手/闪电的鞭子把我抽成网/对着陌生的宇宙/我还 是要发出雷的怒吼:/决不跪下。”显然,这种悲剧式英雄主义的感情释放,并未脱离“朦胧诗”的窠臼,甚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 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和论述。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阐释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深度。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与艺术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他试图把艺术生成和真理发生统一起来,引导人们重新确立现代艺术价值尺度;他主张在人学层次上把诗、思、语言三者贯通,尤其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为更深入地透视和把握人的生存境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由于海德格尔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结构,忽视了艺术创造的社会历史维度,忽视了思维与语言的社会本性和实践功能,使他的艺术哲学难免陷入非历史、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境地。 关键词存在烦艺术真理诗思语言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在漫长的哲学生涯中,酷爱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并发表了数量不太多,但足以启人心智,引人沉思的理论著述。正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学院教授欧文斯( W.D.Owens)所说,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尽管未导致任何被称为完整的艺术哲学这样的东西,然而为人们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启示。〔1 〕海德格尔把艺术问题与存在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在更为宽泛而深邃的文化背景上把哲学与诗学统一起来,从而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这在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众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眼里,海德格尔代表了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深度。但是,人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远非统一,评价更众说不一。本文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或美学进行剖析评价。 一、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 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美学的逻辑起点,是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正是这一追问以及对这一追问的回答,展开了他对哲学上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表露出他的美学、艺术、诗等问题的主要看法。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问题。他说:"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曾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2〕他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所追问的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回答的又不是存在者"怎样",而是存在者是"什么"。传统形而上学以"何者存在"的方式去追问,并自称为本体论,但其实追问的是"作为全体的存在者"(das Seiende im gamzen ),它无非是论究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即存在者的存在性(Seiend-heit)的。在传统哲学那里,存在被遗忘了,被隐蔽起来了,因此,这种本体论只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那么,"存在"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不同, 存在者是已经存在且已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优于存在者。因为任何存在者,必须首先存在,然后才能是既定的存在者,否则,存在者就不可能呈现在那里,存在在那里。然而,以往的哲学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都只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这个更为根本的东西。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呢?什么是存在者的前提,或者说使存在者能够存在的"存在"呢?海德格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 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被人收集起来展览。如果我们从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并无二致。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幅油画,比如说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吧,就从一个画展周游到另一个画展。人们寄送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出煤炭,从黑森林运出木材一样。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就像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这种物因素。要是它们没有这种物因素会成为什么呢?但是,我们或许不满于这种颇为粗俗和肤浅的艺术见解。虽然发货人或博物馆里的清洁女工可能按这种艺术作品的观念行事,我们却必须把艺术作品看作人们体验和欣赏的东西。不过,即使享誉甚高的审美体验也摆脱不了艺术作品的物因素。在建筑物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