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扣着官僚资本家出身的帽子

张贤亮扣着官僚资本家出身的帽子
张贤亮扣着官僚资本家出身的帽子

张贤亮扣着官僚资本家出身的帽子,而家里已经一贫如洗。那时,得知父亲关押在北京,母亲就领着刚上高中的张贤亮和比他小十三岁的妹妹,想方设法迁居到了北京,母子三人挤在北京土儿胡同那一间简陋的平房里。

然而,不久后,父亲就在看守所里去世了。

1955年,张贤亮一家响应国家号召,到大西北开荒。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十九岁的张贤亮挑起了养家糊口照顾母亲和妹妹的担子。在紧张的劳作间隙,张贤亮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首诗歌和散文。不久,他被调到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员。1957年,全国性的反右运动如火如荼。那时,学校的广播里总是出现张贤亮的名字。

张贤亮被带走了,而这一走,竟然劳动改造了22年。张贤亮在被送进劳改后没几天,张贤亮就在晾衣服的时候摔断了腿,十岁的妹妹正在上小学,家里顿时没有了生活来源,无奈中,母女俩准备回迁北京投亲靠友。

十年后的1968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张贤亮趁劳作间隙扒火车回北京,他费劲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已经满头白发的母亲。而此时妹妹早已分配到甘肃工作。和母亲的团聚仅有几天,张贤亮就被发现,强制带离了北京,而这次竟然是同母亲见的最后一面。后来无路可走的张贤亮,只能靠乞讨为生辗转到了兰州。

回到农场后,张贤亮又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继续改造。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张贤亮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张贤亮有9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包括《灵与肉》、《老人与狗》、《肖尔布拉克》、、《男人的风格》、《浪漫的黑炮》、《龙种》、《异想天开》、《我们是世界》、《河的子孙》。

其中,《灵与肉》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后由李准改编,谢晋导演,拍摄成影片《牧马人》。影片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此外,《浪漫的黑炮》讲述的是由象棋子黑炮引发了一联窜的诙谐和荒诞的故事。主题还是比较偏重于通过故事的荒诞来反映现实。而在改编后的电影《黑炮事件》中,导演完全采用了带有强烈主官色彩的电影语言来描述了这一系列事情,并最后在黑炮这个名词后面加上了一个韵味深远的词汇“事件"。

而没有被拍成电影的中篇小说《绿化树》作为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纯青。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马缨花有着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

就在张贤亮的文学事业顺风顺水,很快就走向令人羡慕的顶峰。他担任了宁夏文联的主席,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年逾60的张贤亮却转身商海,更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张贤亮把写小说获取的所有收入孤注一掷,搞起了实业。

如今在中国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处蜚声海内外的影城——镇北堡西部影城。这座占地1100亩、在一片废墟上建造起来的影城,从最初的78万元投资,到现在总资产超过2亿元,每年仅门票收入就高达八千万元,被视为我国文化产业“低投入高产出”的范例。

镇北堡西部影城是许多电影的拍摄基地,我们所熟知的《红高粱》、《双旗镇刀客》、《边走边唱》、《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等等,都是诞生在镇北堡西部影城。而这座影城的主人就是张贤亮,因此他也被称为是镇北堡“堡主”。十几年来,从一位知名作家“变身”为成功的实业家,张贤亮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这个生性儒雅的江南人在宁夏的荒漠间一待就是50年。

1993年,作家张贤亮57岁,他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下海、弃文从商。

为了办这个公司,张贤亮抵押自己全部的外汇版税。公司的基地在镇北堡,这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个荒凉中看到了商机。

张贤亮说,自己是一不小心成了一个民营企业家,谁也没有想到,张贤亮下海非但没有被水呛着,反而在商业上很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张贤亮本人也被称为“中国作家首富”。

镇北堡,原来是明清两代的兵营,1961年,在附近南梁农场劳动的张贤亮,发现了它,夕阳余晖下古堡衰而不败,和发自黄土深处的顽强生命力,深深地吸引了张贤亮。

到80年代,平反之后的张贤亮,第一次将镇北堡,写进了它的小说《绿化树》。并将它介绍给影视界。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影视旅游版图上响当当的第一站,从文革结束不久的《牧马人》到让张艺谋一炮走红的《红高粱》,从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黄河谣》到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经典武侠片《双旗镇刀客》,还有堪称周星驰经典的《大话西游》,几十部影视剧都是从这里诞生的。透过不同导演的不同镜头语言,镇北堡也在人们的视觉和想象中逐渐丰富起来。

而张贤亮对于和剧组的关系,都是免费提供场所给他们,不收剧组场租费用,但有唯一的条件,那就是留下剧中的美术设计。

靠旅游业赚取收入的方式,就是门票的收入。2011年,到影城参观的旅客突破100万人次,门票每张80元。

如今公司所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是宁夏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体验于一体的重要旅游景区和中国西部题材、古代题材的电影电视最佳外景拍摄基地。但与电影结缘的张贤亮,却一直没有投资电影和电视剧的想法。

作为一个作家,通过创办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张贤亮积累了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的论断,以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证明了文化在科学技术之后也是产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另一类范例。

1997年张贤亮发表了20万字的长篇文学性政论散文《小说中国》,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劳者有其资”,“为资本主义平反”和私有财产社会化的论点,首次大胆地提出“私有制万岁”,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为我国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今,张贤亮就住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生活简单到每天除了管理影城,就是看书和练习书法。对于人生,张贤亮曾表示,“我是宿命论者,人生的意义就是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我劳动改造了22年,40岁时我还是处男,可我脸上没有深仇大恨,因为我觉得老天后来把所有的幸福都补偿给我了,这就可以了。我心态好,活到100岁也没有问题。”

除了写作、经商,张贤亮还十分热心于慈善,张贤亮曾表示,“我不是最有钱的中国作家,但一定是做慈善最多的作家!”据悉,到目前为止,他的慈善累计捐款2000多万,是作家中捐款最多的人,而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慈善做成时尚。张贤亮说“为什么大家把钱花在奢侈品上就叫时尚?做慈善就不叫呢?我就是要开这个先河!”

作为知名作家,张贤亮会关心哪些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疑问,张贤亮表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他当下最关心的是慈善事业,特别是医疗方面。

从2010年3月起,张贤亮先生发起了“救生行动”,旨在救助宁夏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体及来宁打工者。“救生行动”的缘起,是因为张贤亮常看到媒体报道说,贫困人群治病困难。张贤亮坦言,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打工者、低保家庭等贫困人群患重病后,巨额医药费挡住了他们的求生希望,每当看到这些报道,他都会很难受。张贤亮说,“在农村很多地方,几千元的花费都是很大的问题。这让他们对医保或新农合自费的那部分仍然望而生畏。再加上很多人没有保险,更需要社会关怀。”

张贤亮在救生行动中的“高调”是为了让媒体、公众监督“救生行动”,让这项针对宁夏贫困大病人群开展医疗救助的爱心事业公开、透明、阳光。

张贤亮表示要把慈善当成文化来做,必须要养成社会上一种文化生态。富人们的时尚竞争,内容都是物质的,恰恰缺乏慈善内容。如果自己能带头做文化心理上的时尚引导,这样也迎合了富人的需求。因势利导,让大家不要比奢侈品,去比大富行大善,小富行小善,把行善变成时尚,风气就开了。毕竟,在慈善上“炫富”的社会意义更大。

此外,张贤亮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宁夏站的火炬手,能成为火炬手,在张贤亮看来已经足够荣幸。更荣幸的是,张贤亮居然是宁夏的首棒火炬手。在传递起跑仪式上,接过火炬后,张贤亮表现得格外激动,他甚至用一个亲吻祥云火炬的热烈动作来抒发心中那份无限的激情,那瞬间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张贤亮最终能获得奥运火炬手资格,这其中还有着小小的曲折和长长等待。据张贤亮介绍,奥运火炬接力宁夏境内传递前半个月,就在媒体上公布了火炬手的名单,但遗憾的是,其中并没有张贤亮的名字。直到宁夏火炬传递前几天,张贤亮才出现在补选的火炬手名单中。张贤亮说起这份迟来的荣幸仍很激动。因为感觉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有好多,能成为首棒火炬手,张贤亮心存感恩。

张贤亮表示,担任火炬手,而且是第一棒,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这是宁夏600万人民共同推选的结果,也得到自治区领导的认可,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感动。这说明宁夏对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作为首棒火炬手,张贤亮称那是他一生的荣幸,而传递火炬时跑过的路程则是一生中最幸福的路。“我是作家中唯一的首棒火炬手”。张贤亮对此很自豪。

看到张贤亮传递火炬后,众多作家纷纷发短信向张贤亮表示祝贺,认为他非常好地展现出了作家的风采。能成为火炬手,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同时,作家也在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风采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人文奥运和我们作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为文学是人文的一个很重要的门类。我感觉作家担当火炬手就是对人文奥运最好的诠释。”

面对自己的双赢,张贤亮从不避讳,他坦言自己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只是把才华投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后没玩砸而已。作为八十年代基因的一份子,张贤亮曾这样总结过自己:写作、办企业都是我的乐趣所在,回顾自己这一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其实,张贤亮已经淡出公众视线很久,但这次却以“包养5位情妇”的劲爆新闻出现在公众面前,着实让让人“吃惊”。但面对此次的包养传闻,张贤亮一直都很平静,回应的时候语气轻松,甚至是一笑置之。好像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人说,张贤亮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而他最大的财富就是比一般人拥有更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历练。这也许就是张贤亮面对如此林林总总笑而不怒的原因吧!祝老太爷健康。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母性光辉 (1)“绿化树”—马樱花 在章永璘到农场后的第一天正式劳作时,马樱花与他第一次见面,当时谢队长让章永麟跟着她们这群妇女刨粪,这当中包括了马樱花,她一句关切的话语“别累着”使章永璘无比感动,在章永璘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被人关怀,被人爱护的。同时她作为一个没有丈夫又有着孩子的女人,对初次见面的章永璘,她没有一丝顾虑,将钥匙给了他,让他去她家拿镐头。可见她对章永璘是一见钟情。对生活,她从不马虎,在当时那样的特殊时期,家家户户都是将稗子弄成稀饭,而她那双巧手却将稗子米弄成了干焖饭。“稗”是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是稻田的害草。但在那个特殊时期,稻子颗粒无收,人们为了生计也是挖空了心思呢。她对章永璘既温柔又怜悯。更难得可贵的是对章永璘那纯真的慷慨。她专门跑去章永璘的“家”,明知故问地打听说,你们谁是唱诗歌的“右派”,其实只是想把他“骗”去家里,给他吃一顿好的。对章永璘来说,白面馍馍在那样的时候实在是太贵重了,以至于章永璘几番推让。虽然她很喜欢笑,时不时就会哈哈大笑起来。但是当章永璘看见那个白面馍馍的指纹印留下一颗清亮的泪水时,她不笑了,而是叹气地说了句,唉,遭罪哩。此时她对章永璘,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她稚气未脱。在她与尔舍玩闹时,那爽朗的声音,快活的曲调,诙谐的歌词,搂着尔舍在像在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天真的神态,土房子充斥着她跟孩子叽叽喳喳的笑声。她宽容大度。当章永璘向马樱花问起海喜喜时,她讲到一半便不说了,只是一个劲地说海喜喜是个没起色的货,这也是她经常骂海喜喜的一句话。她其实一早就知道海喜喜某天偷看她沐浴,这事关系到她自身的名誉,但同时也关系到海喜喜的名誉。她不仅没有当时对海喜喜破口大骂,而是装聋作哑,但是她心知肚明并且照常跟海喜喜来往,还让尔舍跟他一起玩闹,但是她对海喜喜的态度跟章永璘是截然不同的。她对章永璘崇高的爱,就像一个哺乳自己孩子的伟大母亲。她用她的聪明才智换取的食物喂饱了章永璘,那食物注入了仁爱,注入了精神力量。她一心只想章永璘好好念书。[1] 在圣经里,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在张贤亮的小说里,女人是男人的脊梁骨。[2]马樱花的不断施舍,使他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恢复了往日的青春活力和尊严。马樱花这位自由的女性,在他急需温饱的时候,给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支撑起他那沉重的灵魂。马樱花的一句“你还是好好读书吧”,不仅扑灭了他心中的肉欲,使他的灵魂爆发了一场震撼,而且重新点燃了他追求真理、学习知识的火焰。 (1)黄香久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黄香久是个美丽丰满的女子,因为男女关系问题被送去劳动改造。青春大胆的她因为在芦苇塘里洗澡遇到了男主人公章永璘。他们对视了一会,章永璘就跑开了,再次相见已是八年后了,她已三十一岁,他三十九岁。这一次见面,他们结合了。在婚后的生活中,她开始悉心照料她。她从来不吃油,只在给章永璘调油的匙子上舔一下。这种粗俗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章永璘的疼爱和关怀。她是必须把她的爱情完完全全表现出来的,让你明白无误知道她付出了多少,知道她爱情的重量与程度的女人。她就是这样痴情地爱着章永璘,自己从来舍不得在饭菜上滴一滴油,舍不得吃半片肉,噙在黄香久眼中的泪水不

浅析张贤亮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

浅析张贤亮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 发表时间:2017-12-15T16:54:00.8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作者:杨金珠 [导读] 1957年的一场“右倾”运动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杨金珠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730300 摘要:1957年的一场“右倾”运动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而张贤亮就是其中一位因发表《大风歌》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劳动改造20余年。 关键词:张贤亮小说语言地方特色 张贤亮于1955年由北京移居宁夏,两年后就被打入错判20余年的深渊,但是,张贤亮对塞上江南——宁夏这片土地却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说宁夏为张贤亮的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这种感情,在张贤亮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显露。在他的作品中读者不仅能读到大西北雄浑壮阔的风景,更能读到西北人民质朴的生产风俗。 具体的来说,张贤亮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方言土语的使用。 张贤亮的小说就是这样,从宁夏活人的口中吸收大量的有生命力、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保持着土色土香的纯真韵味。它与宁夏苍茫大地的风土人情巧妙的结合,就能真实地在现作者笔下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及思想。 一、银川话韵调句式的独特韵味 在《陇上秋色》中,青年人问何书记的“声宝”牌录音机是自己买的还是别人送的,何书记说:“走你的走吧!不信,你去看发票。”其中“走你的走吧”动词和代词的重复便是宁夏人说话的一种特色,既是一种特殊的强调作用,又能表现银川人说话的一种随意性。《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也有很经典的一句宁夏腔调——“胡扯淡!连他妈命令也不会发”。“胡扯淡”的意思即为乱说话,这样的语调在宁夏话中还有很多,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北农村人说话的直爽,干脆与粗莽。 二、叠字的运用 宁夏人说话常有使用叠字的习惯,宁夏话中的叠字却是别有一番韵味,充满了地方特色。 《绿化树》中,营业部主任说:“赶快离开这穷窝窝子”。这里的“窝窝子”不仅是个地点更是表现出了这个地方的局限性和范围的狭小。又如,马缨花在谈到做饭技巧时候说:“黄萝卜切成丁丁子,希不美!”也是一种强调事物的状态的口语词汇。 再如《河的子孙》中这一类叠字就相当丰富了。诸如:学生娃娃子、侧影影子、叶尖尖子、草人人儿,比比皆是。 三、平实朴素的口语 如天贵回忆解放前自己被征兵时,母亲送他到县上,一定要他照张相,“妈说,照个相,人的霉影影子就脱在纸上了,人就能转运……相片前面,是一盆白不磁拉的叫不上名字的花。人背后挂着黑不溜秋的布单。”这里“白不磁拉”、“黑不溜秋”都是口语词汇,仅仅通过几个口语词汇便表现出了封建妇女的迷信思想也突出了照相馆的简陋。 在《灵与肉》中,老放牧员安慰因说了“实话”而被当成“右派”的许灵均安心劳动,说道:“话可说回来,还是劳动好,别当干部。我快70的人了,眼不花、耳不聋、吃炒豆子嘎巴嘎巴的……”他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对官场的是非观念,还以自己的身体状况说明了劳动的好处。这样的语句出于一个历经世道的老者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看透世间的正误,只求身体的安康。 四、生动的比喻 比喻,如那满天星斗,在言语的长空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无限的能量,稍加择用,即可化重为轻,化劣为优,点石成金。而西北宁夏话中的比喻,更是突出了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用生活中及其普通的事物或是农具等,便可生动的比喻一件复杂的事情。 《陇上秋色》中,长安规劝进义不要忘了过去:“你忘哪?那一年,为了两荷包豆子,让‘ 甩手掌柜’捆了你一绳子。”“甩手掌柜”这一形象的比喻是形容只掌权不干实事的干部。而“捆了你一绳子”比喻被逮捕处理。这些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动作性,让人感到活灵活现。 《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中,工作组宣布要把所有的狗在三天之内消灭掉,否则就是“窝藏了阶级敌人”,邢老汉十分不解与不舍,他说:“要毙我的狗就先毙我邢老汉!”队长去给邢老汉做工作,并说自己当干部的苦衷:“这些年来,我也学会了挑担子,总得两头都顾到。哪头顾不到,扁担就得打滑,……你一个人,吃饱了连小板凳都不饿,好歹都能凑合……你就愁着一条狗,我这愁着三百好几的人呢!”“挑担子”,“两头都顾到”形象地说明了极左年代,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和难处。不仅要按上面指示办事,又要尽可能保护群众的利益。稍有闪失,扁担“打滑”就会出问题。他用这种富于口语的比喻而且是农民朋友熟悉的事物来做比喻,说明了自己的难处与处境,又不失劝说的动机及条理性。 在张贤亮的纪实性小说《我的菩提树》中,描写了一位农民干部马队长讲话特点后,张贤亮感叹道:“他一口地方方言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他吐出每一个音都有别致的韵味,好像语言不是通过喉咙而是靠两片嘴唇和上下颚的张合拍出的,显得异常强劲有力。……每句话都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个评价是相当富有见地的,表现出了张贤亮长期使用宁夏方言土语的独到见解和把握。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 一、作家自述。 张贤亮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盱贻人。1936年生于南京,在家庭影响下,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1954年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来张贤亮的父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岁的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到宁夏这块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们在贺兰山下安了家。 1957年7月,张贤亮新创作了一首搏动着青春豪情的《大风歌》,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引起了轰动。但是,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大风歌》成了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作者张贤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关进银川市附近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过着遥遥无期的改造生活。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在这期间,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运动”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众专政;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境遇非常惨烈。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直到1979年9月张贤亮被彻底平反。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岁的中年人。1980年张贤亮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1980年,1983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让张贤亮名声大振。他担任了宁夏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完成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张贤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士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在他的身上,活泼、开朗是主流,但一半是苦难。所不同的是,张贤亮把苦难咀嚼成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重新执笔后的张贤亮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之一。199 2年,张贤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下海弃文从商。宁夏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宁夏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面对宁夏的荒凉、沉寂,面对巍峨无语的贺兰山,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片荒凉中看到了商机,1993年张贤亮当起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视圈内颇有影响。 张贤亮在 1957 年 4 月 7 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王亚红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从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谈起,从根本上分析和把握了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特色创作成因。再着重研究其小说——《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着手,对作品中“饥饿”、“性”的涉及和“贱民”、“妇女”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作了深层次的挖掘。同时,张贤亮小说创作过程中意境、诗情的融合与雅言、俗语的运用,也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对张贤亮小说创作特点的认识。【关键词】: 知人论文生命本能贱民畸奇诗情 鉴往而知来的反思文学力求在对社会历史根源的发掘中引出深刻的历史经 验教训,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然而在反思浪潮中,张贤亮可称是“独树一帜”。仅从一篇作品固然很难对一个作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从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窥见此作家一定时期主要的取材特点、表现方式、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的。深究张贤亮小说,尤其是《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九部系列中篇中最先两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张贤亮是一位比较成熟的作家,他在其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追求。他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才能。张贤亮前期的作品虽然完整且具有一定深度,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只不过混同于一般的“反思文学”。只有在文学的不断发展中,他笔下的现实主义才走向深化,创作个性也才能鲜明地呈露出来。然而,小说的一切内容与形式,只不过是为了表现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即用文学的客观审美意识去影射人类思想上根本性的思索。 张贤亮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真切,技法朴实、圆润,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因素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调与深度?其作品及其创作究竟有哪些与

张贤亮小说文献综述

学界在张贤亮的小说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整个研究梯队包括了老、中、青几代学者。这里综述一下研究的现状。 80 年代以来,对于张贤亮小说研究可以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分类描述: 1.社会历史批评 该批评方法在张贤亮小说研究中一直处于主流位置,可以说是代有其人。代表性的批评家有丁玲、曾镇南、谢永旺、季红真、张志忠、郎业成等。曾镇南高度评价了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态度,并认为张贤亮的小说深沉而广泛地反映时代的生活风貌。他将之 1984 年前的小说创作分成两个创作阶段加以评论,指出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征,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张贤亮小说中的男、女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细致周详。季红真指出,在张贤亮的创作中存在两个彼此参照的世界:一个是底层劳动者朴素、健康的情感世界,另一个是知识分子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这两部分人物彼此参照的命运,构成了张贤亮反思历史的两个基本视点”;同时指出作者的文化构成导致他的小说美学风格的欠缺。她认为《河的子孙》和《肖尔布拉克》是张贤亮作品中最成功的两个中篇。张志忠认为《河的子孙》塑造出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魏天贵,并对其的性格特征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关联。评论最后,张志忠觉得小说为了塑造完美的人物,有人为地弥合痕迹,这样“不仅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更破坏了作品‘缺陷美’的美学风格的一致性”。此外,陈文坚、刘贻清、龙化龙、周致中、郎业成的文章值得一读。 1984 年后,伴随《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发表,张贤亮的小说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对《绿化树》的研究一时学者云集,就人物形象、性描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胡畔率先指出,“《绿化树》对于知识分子的贬低显然是错误的,而其中有关苦难的种种教益的描写则主要是把握分寸不准确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缺陷都表现出‘左’的影响或痕迹。”胡畔写道:“《绿化树》没有回避当年的艰苦环境及其给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痛苦,同时力图用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苦难的得失。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其间却又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种对苦难的病态崇拜,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又一问题。”简单地说,胡畔主要就《绿化树》中对知识分子的贬低和对苦难的病态崇拜提出了自蓝翎首先反驳了胡畔的观点,认为“胡畔那样指责赞扬《绿化树》的人,是没有充分的根据和说服力的”,蓝翎在文章中认为章永璘产生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之感,“正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章永璘认识的畸形性”。指出“章永璘的形象既丰富又复杂,他是在不能超越历史的条件下,开始了‘超越自己’的思想旅程”。黄子平回应胡畔观点,认为《绿化树》显然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对苦难的“神圣化”和对农民的“神圣化”,同时指出《绿化树》并没有从艺术上解决由于二十年的时间差而带来的内在矛盾,表现在作品用章永璘的第一人称自叙的角度展开,读者很难把今天的作者与二十年前的章永璘区分开来,把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人物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作者把“过去”也作为“现在”来看待,并没有从艺术上显示出时间进展的阶段性,再次《绿化树》用正剧的抒情语气展开,这种语气不可能使用嘲讽、幽默、反语等艺术手段来拉开作品内容与作品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同样,掀起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讨论热潮的是作品中的性描写。蔡葵指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较好地描写了性爱的三个层次:自然的、社会的、审美的。李树声也认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通过性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作品的主旨的,对性的描写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李劼则对作者的性观念进行了抨击,他认为小说所展示出的性爱关系毫无美感可言,因为它所描写的性爱过程并不是男人和女人的互相创造,而是黄香久单独地“创造”章永璘的拯救过程。他们之间是满足与顺从的关系。李贵仁则认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作者借主人公名义代作的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性的描写只是作者“作为见证人,从一个不该忽视的重要侧面人手,流着眼泪真实地陈述了那个特定时代所造成的人的悲惨命运。李书磊从接受角度认为读者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接受是因为性的压抑,正是因为读者自身的性

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

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 3.官场小说研究4 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14.论徐志摩的诗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16.论感觉派17.论钱钟书的《围城》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21.论海派22.论京派22.论九叶诗人24论孤岛文学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26.论“赵树理方向”27.论老舍的《茶馆》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9.论寻根文学思潮30.论新写实小说31.论新历史文学32.论朦胧诗33.论北岛的诗歌创作34.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5.论任洪渊的诗歌创作36.论晚生代小说创作37.论杨朔散文的意境38.论

专项训练33:传记访谈阅读-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三十三传记访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年张贤亮 舒乙 张贤亮突然走了。想起大前年曾和他在银川相见,一切都好好的,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不禁欷歔。 和张贤亮相识已整整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的时候,他也到场。当天在万寿寺西路的后罩楼的大殿里举行隆重的开馆典礼,巴金先生主持,老中青作家欢聚一堂。张贤亮当时不满五十,风华正茂,短篇小说《灵与肉》和根据它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双双得奖,紧接着《绿化树》又获中篇小说奖,名声大振。当天他穿了一件时髦西装上衣,配一条牛仔裤,风流倜傥。那时还不讲究请歌星来助兴,开馆典礼后,大殿内音乐响起,人们翩翩起舞。张贤亮带头下场,跳一种类似迪斯科的现代舞,非常时尚,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政协开会时,我和他同是文艺组的政协委员,分在一个组开会,交往更密切。他在会间休息时曾邀我去咖啡厅喝咖啡闲谈,而且小声宣告,由他买单,当时喝咖啡刚开始流行,给人一种印象,他是一位紧跟时代的弄潮儿。由银川到北京来开会,他居然是乘坐自己的小卧车让司机把他送来,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高速公路可走,他有意无意地在显示他已是一位私营企业的大老板。 2011年八月我曾有宁夏之游,在银川去看望了张贤亮。这时,张贤亮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是一个有十八年创业历史的成熟企业,每天游人如织,一般的日子也有一万人入场,门票价格为六十元,并宣告很快要提到八十元,这样,每天的门票收入也在六十万元以上,利润率是50%,年利润轻而易举也能达到千万元以上。他说宁夏人忠厚老实,是非常理想的交易对象,只要有一个好点子就能赚大钱。他界定他的企业是“智力企业”,从一开始的“出卖荒凉”,以极少的投入换回丰厚的收入,靠的是点子多和点子好。明清两代此地的财主建了两座土堡,用以防盗,相当于两座小城,后来荒废。张贤亮突发奇想,用自己的稿费将他买下来,建成一座中式的迪斯尼乐园,将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类和工艺技巧类的,全部搞来,每天歌舞升平,宛如办庙会和过大年。偌大的西北荒原,充当拍电影的外景本来就是一大亮点,于是引来了包括《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红河谷》等影片的著名导演到这里来取景,终成大气候。

(完整word版)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1

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 柳青《创业史》时代内容的把握。按照生活本源写出梁三老汉作为个体农民的摇摆、怀疑和苦恼,又从环境制约中表现生活和历史条件决定其走新道路的必然性。同三种 人物的斗争下的三条线索的推进。左倾的缺陷。 梁生宝——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 多、客观描写不足。欲显高大而反失平面。 同中见异与(阶级)对立方法。心理描写的丰富细腻。宏伟结构和精细描写的结合, 叙述与抒情议论的结合,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李准以正反人物来突出新事物新人物的显著与可贵。对人物内心矛盾的聚焦。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 杜鹏程《保卫延安》人民战争的形象图画。彭德怀的时代典型性与独特个性。不丑化敌人,写实、严谨,但倾向性明显导致无节制的浪漫主义倾向。 梁斌《红旗谱》阶级斗争主题与革命起源的叙述。党性与人民性的书写。朱老忠性格的逐步展开,活跃在矛盾尖端的英雄,但与主要情节有一定的游离。严志和思想的反 抗性与软弱性的结合。燕赵风骨与民族气魄。采用古典小说的传统艺术手法(相对 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法,富有戏剧性、传奇性。政治激情与理想英雄的刻画,英雄 传奇传统。 吴强《红日》战斗主题与战争场面,善于不同手法表现各种战役,人物的个性。对反面人物没有刻意的漫画化,张灵甫反动与才干的融合。视野更加宽广的战争小说。罗广斌《红岩》生动的人物画廊,合乎逻辑发热情节。 杨沫《青春之歌》知识分子道路与女性命运主题。主人公的奋斗成长形象。对话缺少个性。 曲波《林海雪原》特殊的题材与特殊的写法(传奇式的手法)。英雄人物在阶级本质外,有民间化的“五虎将”模式。民间文化因素的借鉴与利用,过于夸张与煽情,浪漫 化的英雄形象。 欧阳山《三家巷》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性。爱情故事成分大。 浩然从写运动斗争到写人生大计的转换。相当真实地展现庄稼人心态的复杂与变化的艰难。浓郁的乡土气息。“三突出”与“主题先行”原则运用导致的局限。 王愿坚《党费》对英雄人物精神美的挖掘。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伏笔与细节)。很少涉及的重大题材、以平常生活与细节表现英雄性格、横断面结构方法下对细节的雕刻。茹志娟《百合花》截取有特征的横断面、精巧严密的结构、小处着眼的人物。纯洁鲜明的人物形象。委婉柔和与细腻优美的抒情调子。细节的巧妙安排,人物心灵和情感的 诗化。 萧也牧平淡中的审思,平凡的故事见其社会意义。质朴的真实感。从琐事中描写新人物。路翎充满原始生命精神、富有青春气息的浪漫主义气质。注重人物精神世界。 宗璞《红豆》政治与爱情的冲突。独特的文人韵味与丰富的心理内涵。“十字路口的搏斗”。 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被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 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 味。 姚雪垠题材开拓与文学史意义。在斗争中表现李自成,磨练与成熟的过程、优点与局限的并举,与现实的联系、受创作时代局限导致的描绘上的偏差。崇祯人物的异化性格。 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刻画与描绘上,节奏上)。生活化的笔法。

雪夜孤灯读奇书 张贤亮自述

本文是张贤亮留下的最后的文字,为张贤亮亲自定稿的未删节版。原标题《雪夜孤灯读奇书》 一个作家已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或有许多东西不可写的时候,他自己便成了他的写作素材。 回首往事,如同面对被惊天海啸冲击过的海滩城镇,满目疮痍,遍地狼藉,一切的一切都支离破碎,没有一座建筑物是完整的,没有一件东西是它原来的模样。但是,每一块碎片都述说着一个故事,破玻璃仍闪闪发光,它曾把空间隔离出室内室外两个世界,多少童稚的眼睛曾透过它遥望蓝天碧水,展开幼年漫无边际的幻想;倒塌了的楼台歌榭,如今廊柱横梁虽冰凉如铁,也可向你回忆它包容过的温馨与热烈,喜剧和悲剧都曾在那里上演。所以,我在72岁时写了一首七绝,名曰《夜雨》:“夜雨孤灯对晚风,江湖一饮百年空。平生故事堪沉醉,不问茶盅或酒盅。” 是的,“平生故事堪沉醉”! 今天能证明我回忆的确切性,而不会让我“恍如隔世”的,因为有几本书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三卷和列宁的《哲学笔记》。特别是《资本论》第一卷和列宁的《哲学笔记》上,密密麻麻地有我当年的眉批和上万字的读书心得。 我怎么会如此认真深入地阅读《资本论》呢?我因发表长诗《大风歌》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后,于1958年5月14日押送去劳教农场-甘肃省贺兰县西湖农场。对我的处理对“右派分子”的顶级处理:“开除公职,劳动教养”。 21岁的我,是被《人民日报》批判过的,在那时还是小城市的银川,出了我这么一个被中央点名的“右派”,一下子“著名”起来,

对我的批斗铺天盖地可想而知,但押送我时却十分草率,仅派了一个管伙食的干部领我一起跟着小毛驴车踽踽而行。这种毫无仪式感地押送我启程去“教养”,让我颇为失落。 毛驴车拉着我的行李,行李是母亲昨天替我收拾的,衣裳被褥只有几件,书本却很多,为了“彻底和资产阶级思想决裂”,我特地带上了从来没有读过的《资本论》。这本《资本论》是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北京第四次印刷”,其实是从我工作的单位-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图书馆借来而未还的书。书仍如刚下装订机一样崭新,还没人借阅过。 老母牵着幼小的妹妹倚着土坯房的黄土墙目送我远去,虽依依不舍,但以为我好像还有远大前程,因为在她有教养的头脑里,“教养”一词总是与“绅士”连在一起的,绝对和“苦役”不相干;我也仿佛觉得经过一番“教养”会“重新做人”,并不十分悲伤。书全部装在一个黄色的藤条箱里,可是到了劳教农场,管教干部例行检查时却把文艺书籍都没收了,只允许带《资本论》进“号子”。 经过“大跃进”没日没夜地繁重劳动,加上深入骨髓的饥饿,我把能换成吃的私人物品,都在劳教分子自发形成的以物易物的“自由市场”上换了吃食,连枕头都换了(枕头是绣花的,还有人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厚达1026页、布面精装的《资本论》便被我包了块破布当枕头,可说是夜夜和马克思“零距离接触”。这本书使我的一生保持了连贯性,前后两段人生也获得了完整性。 1960年,劳教农场开始陆续死人了,每天都会从“号子”抬出几具尸体,有的在出工的路上走着、走着干脆倒下,一卧不起。说“饿死”太敏感,说“非正常死亡”又嫌空泛,总之是因长期吃不饱而死。劳教农场就把数千名劳教分子按身体情况分为每日出工二小时、四小时、六小时、八小时的四个队,我被分在二小时队,可见我已经非常

张贤亮经典语录语句

张贤亮经典语录语句 本文是关于经典语录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张贤亮经典语录语句 1、能够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 2、世界是铁铸成的,没有感情,没有知觉,不会和你作无声的交流。你要影响它,推动它,至少要大喊大叫,哪怕仅仅是一声在压抑下的呼喊。 3、世界给每一个人规定的路都非常窄。只要在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就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只有在走第一步之前可以选择,一经选择了之后人便成了木偶——不是自己在走,而是两旁的高墙把人向前推挤。 4、没有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最大的希望却又隐蔽在没有其他的一切希望之中。这样,失去的反而会在感觉中以为是得到的;把颠沛坎坷当作是生活的丰富多彩,把饥饿冻馁看成是天将降大任之前的磨练,做一个把磨鬼当成风车的现代唐吉诃德,才可以使自己活下去。 5、艺术会使人陶醉,思想也会使人陶醉。如果艺术和思想都是上品,那么这就是双料的醇酒。 6、女人的眼泪是小溪的流水,幽幽的,平和的,无力的,却能冲刷掉石头坚硬的棱角。卵石,就是被女人的眼泪磨光的,并且,卵石也只有泡在女人的眼泪里才变得晶莹美丽。

7、大自然充实得什么都不需要了,而人却渴望着爱情。 8、多糟糕的境遇都会有人羡慕,这就是我们当代生活的特色。 9、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思考生活,没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本能生活,但本能使人坚强,思考却使人软弱。 10、人都以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希望别人也来尝一尝。 11、是的,世界上最痛心的莫过于被最亲近的人误解。是的,世界上最痛心的莫过于应该最关己、他的人却对他最冷淡。这会使人特别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最能摧毁人斗争的意志。 12、夫妻生活就是梦。不是美梦便是恶梦。千万不要清醒! 13、文明,不过是约束人的绳索,使一切归于人,发自人本性的要求都变得那么复杂,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14、所谓解散,只不过象一撮盐溶化在一缸水里,最后,盐消失了,而整缸水都含有稀释了的监狱的苦咸味。 15、女人的脾气是一条流到沙漠中的河,开始时汹涌澎湃,流到后来就会无影无踪。 16、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这些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已经逐渐替代了那些看起来颇为吸引人而实际上是反科学的空洞理想。 17、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 18、一切都是在黑暗中产生的;黑暗中的一切都是真的。黑暗真是一个奇妙的境界:在黑暗中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说。不是假话害怕阳光,而是真话害怕阳光!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doc资料

张贤亮《灵与肉》研 读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 一、作家自述。 张贤亮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盱贻人。1936年生于南京,在家庭影响下,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1954年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来张贤亮的父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岁的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到宁夏这块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们在贺兰山下安了家。 1957年7月,张贤亮新创作了一首搏动着青春豪情的《大风歌》,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引起了轰动。但是,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大风歌》成了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作者张贤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关进银川市附近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 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过着遥遥无期的改造生活。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在这期间,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运动”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众专政;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境遇非常惨烈。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直到19 79年9月张贤亮被彻底平反。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岁的中年人。 1980年张贤亮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张贤亮扣着官僚资本家出身的帽子

张贤亮扣着官僚资本家出身的帽子,而家里已经一贫如洗。那时,得知父亲关押在北京,母亲就领着刚上高中的张贤亮和比他小十三岁的妹妹,想方设法迁居到了北京,母子三人挤在北京土儿胡同那一间简陋的平房里。 然而,不久后,父亲就在看守所里去世了。 1955年,张贤亮一家响应国家号召,到大西北开荒。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十九岁的张贤亮挑起了养家糊口照顾母亲和妹妹的担子。在紧张的劳作间隙,张贤亮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首诗歌和散文。不久,他被调到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员。1957年,全国性的反右运动如火如荼。那时,学校的广播里总是出现张贤亮的名字。 张贤亮被带走了,而这一走,竟然劳动改造了22年。张贤亮在被送进劳改后没几天,张贤亮就在晾衣服的时候摔断了腿,十岁的妹妹正在上小学,家里顿时没有了生活来源,无奈中,母女俩准备回迁北京投亲靠友。 十年后的1968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张贤亮趁劳作间隙扒火车回北京,他费劲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已经满头白发的母亲。而此时妹妹早已分配到甘肃工作。和母亲的团聚仅有几天,张贤亮就被发现,强制带离了北京,而这次竟然是同母亲见的最后一面。后来无路可走的张贤亮,只能靠乞讨为生辗转到了兰州。 回到农场后,张贤亮又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继续改造。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张贤亮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张贤亮有9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包括《灵与肉》、《老人与狗》、《肖尔布拉克》、、《男人的风格》、《浪漫的黑炮》、《龙种》、《异想天开》、《我们是世界》、《河的子孙》。 其中,《灵与肉》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后由李准改编,谢晋导演,拍摄成影片《牧马人》。影片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此外,《浪漫的黑炮》讲述的是由象棋子黑炮引发了一联窜的诙谐和荒诞的故事。主题还是比较偏重于通过故事的荒诞来反映现实。而在改编后的电影《黑炮事件》中,导演完全采用了带有强烈主官色彩的电影语言来描述了这一系列事情,并最后在黑炮这个名词后面加上了一个韵味深远的词汇“事件"。 而没有被拍成电影的中篇小说《绿化树》作为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纯青。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马缨花有着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

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1

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1

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 柳青《创业史》时代内容的把握。按照生活本源写出梁三老汉作为个体农民的摇 摆、怀疑和苦恼,又从环境制约中表现 生活和历史条件决定其走新道路的必 然性。同三种人物的斗争下的三条线索 的推进。左倾的缺陷。 梁生宝——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 足,外围烘托多、冲突中表现不足,抒 情议论多、客观描写不足。欲显高大而 反失平面。 同中见异与(阶级)对立方法。心理描 写的丰富细腻。宏伟结构和精细描写的 结合,叙述与抒情议论的结合,时代精 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李准以正反人物来突出新事物新人物的显著与可贵。对人物内心矛盾的聚焦。民 族化大众化的语言。 杜鹏程《保卫延安》人民战争的形象图画。彭德怀的时代典型性与独特个性。不丑化 敌人,写实、严谨,但倾向性明显导致 无节制的浪漫主义倾向。

梁斌《红旗谱》阶级斗争主题与革命起源的叙述。党性与人民性的书写。朱老忠性 格的逐步展开,活跃在矛盾尖端的英 雄,但与主要情节有一定的游离。严志 和思想的反抗性与软弱性的结合。燕赵 风骨与民族气魄。采用古典小说的传统 艺术手法(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 法,富有戏剧性、传奇性。政治激情与 理想英雄的刻画,英雄传奇传统。 吴强《红日》战斗主题与战争场面,善于不同手法表现各种战役,人物的个性。对 反面人物没有刻意的漫画化,张灵甫反 动与才干的融合。视野更加宽广的战争 小说。 罗广斌《红岩》生动的人物画廊,合乎逻辑发热情节。 杨沫《青春之歌》知识分子道路与女性命运主题。主人公的奋斗成长形象。对话缺 少个性。 曲波《林海雪原》特殊的题材与特殊的写法(传奇式的手法)。英雄人物在阶级本 质外,有民间化的“五虎将”模式。民

从《绿化树》探究张贤亮小说中的人生哲理 - 副本

本科毕业论文 从《绿化树》探究张贤亮小说中的人生哲理 2013年5月20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此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二〇一三年月日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论文作者签名: 二〇一三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人物形象塑造 (2) 二自我反思与拯救 (4) 三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的必要性 (5) 结语 (7)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谢辞 (11)

从《绿化树》探究张贤亮小说中的人生哲理 于勇 (鲁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9级汉文本7班,20091110351) 摘要:张贤亮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以独特的心理情感描写方式,奇妙的构思角度,在严肃而又相对枯燥的反思小说之外,开创了另一种类型的小说,并拉近了雅与俗之间的距离。而《绿化树》是他作品中最优秀,最受读者喜爱的,也是最能体现张贤亮思想艺术特质的一部小说之一。本文立足于文本,从张贤亮人物塑造的独特性,自我反思与拯救的哲理艺术,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绿化树》,自我救赎,哲理艺术 The Research on Philosophy of Life of Zhang Xianliang's Fictions from Green tree YU Yo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stitute, Chinese Language Major, HWB 2009, Class 7, No. 20091110351) Abstract:Zhang Xianliang is glimmering like a beautiful flow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 With talented employment of philosophy , wonderful conception, exquisite techniques,he created a new genre of novel that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Introspection Novels.His novels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Green Tree,one of his best and most popular novels, is the most presentative works fully embodying her language charms and featur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his distinctive expression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The uniqueness of employing verb,extraordinary metophor,the techniques like allusion and symbolization, and the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based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in-depth appreciation of this novel. Keywords: Green Tree, Redeem, Philosophy of life 于勇(1989.09——)男,汉族,山东济南人。

张贤亮: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

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 作家张贤亮,资本家张贤亮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 发自:银川2014-10-09 来源:南方周末 张贤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不是阴差阳错,他早就是跨国资本家了,“怎么可能写小说?” (镇北堡西部影城供图)

2013年秋天,张贤亮把自传片断交给南方周末发表。 2014年春天,他豁达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我现在是肺癌晚期,如果我明年这时候还活着,我再给你写东西。”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辞世。 2014年9月30日上午10点,银川殡仪馆最大的悼念大厅里,拥挤着据说1500人。电子横幅的大字“沉痛悼念张贤亮同志”下,轮番播放张贤亮在各种场合的照片。张贤亮躺在鲜花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郑歌平在致悼词时这样开头。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白立忱送的花圈摆在吊唁厅右边的最前面。 与张贤亮的巨大知名度相比,媒体对宁夏的认知成为笑谈。CCTV新闻频道播报张贤亮追悼会消息,把“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读成“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随后做了更正。腾讯娱乐的新闻标题干脆把追悼会挪到了“西宁市殡仪馆”。十多年前,当地的报纸就在连续讨论“宁夏在哪里”,因为很多信件地址写的是“甘肃省宁夏”。 按说张贤亮和电影界关系密切,他的《牧马人》、《肖尔布拉克》、《黑炮事件》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从张贤亮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走向世界,但电影界几乎对张贤亮的离世没有反应。 告别大厅外的花圈足够多,“备极哀荣”。作家杨争光看了网上的现场照片后疑惑,“这是在八宝山吗?共和国如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