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出土汉代铜镜铭文的研究_吴俊
馆藏古代铜镜欣赏与研究

馆藏古代铜镜欣赏与研究作者:吴鹏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0期摘要:铜镜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铜镜正面可用来照容,反面可用来欣赏,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巧妙地将生活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融入铜镜之中。
以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为代表的营口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制作精美,图案清晰,纹饰华丽,有着较高的收藏性和欣赏性。
关键词:馆藏;铜镜;赏析商代之前人们都是用水来照面修容的,商代初年开始铸造铜鉴,秦朝才开始铸造铜镜。
汉代,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唐代时期,铜镜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峰。
明清时期,随着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铜镜可梳妆照面,可装饰房间,具有较强的生活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
铜镜不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状况,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1 反映皇权至上的思想汉代是我国古代较为强盛的一个时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扫平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等措施,国力大为强盛。
生产技术的提高使汉代铜镜的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汉代铜镜制作工艺精良,图纹华美,铭文丰富,边缘厚重,显示出恢宏的大国气度,透射出令人不可侵犯的凶悍之气。
汉初时期,刘邦分封同姓为王,却使这些诸侯王各自为政,各怀异心,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乃至出现谋反的现象,汉武帝提出削藩之后不久便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面对这一局面,汉政府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当务之急。
汉代铜镜反映出了当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皇权至上的思想。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的西汉连弧铭文铜镜(图1)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日”自古以来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在汉代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
这八字铭文的本义应是彰显皇帝的光芒,使之照耀天下,隐喻皇权至上和加强皇权。
2 反映以圆为美的审美观圆形具有对称性、流畅性、整体性,有着圆满、周而复始的美好寓意。
中国古代铜镜的基本形状就是圆形,还多有圆中套圆的形状,即利用纹饰将镜身分成多重圆环带,圆环带中的纹饰、铭文变化各异。
汉代铜镜设计

汉代铜镜设计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材质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79~85%,锡10%~13%,铅2%~5%。
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
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二、铸造汉代手工业中,铜镜铸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在当时的青铜冶铸业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长期以来,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虽相对滞后,但仍取得一定的成果。
这里对汉代铜镜的铸造过程及其工艺技术做一初步介绍和讨论。
汉代铜镜铸造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制范→浇铸→铸件加工。
制范是铜镜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临淄齐故城汉代陶质镜范的发现以及部分镜范标本的科学检测表明,当时临淄铜镜的铸造采用了陶质双合范技术。
这一技术在汉代铜镜铸造业中可能普遍使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临淄镜范分镜面范和镜背范两类,外形多呈扁钵状,从平面看为上方下圆的弧底梯形。
镜面范正面平整,分型面和型腔位于同一个平面。
镜背范分型面要高于型腔,型腔上部中间接浇道,两侧接排气道。
部分镜背范保存有清晰纹饰,包括蟠螭纹、龙纹、四乳弦纹、草叶纹等。
从检测和分析的情况看,临淄镜范所用原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黏土的细颗粒黄土,其中羼杂一定比例的稻壳灰或其他草木灰,目的应是降低范体密度,增加透气性,从而改善其充型能力。
在部分镜范的残断面上,可观察到若干大小不一且不连续的孔隙。
另外,镜范的质感一般较轻,测量所得比重多数都小于1。
这些现象和特点,可能都与镜范胎体的原料及成分有关。
经仔细观察和研究,临淄镜范的制作既有模制法,也有刻制法。
两种工艺并存,但以模制法居多。
范体制作好之后,还对型腔表面进行了处理,具体是加上一较薄的涂层,使得型腔表面结构平滑、细腻,不至于浇铸时产生铸造缺陷。
在出土的很多镜范上,尚可见该涂层,多呈黄褐色。
晾干后的泥质镜范需要入窑烘烤或焙烧,以制成陶范。
铭文镜

在汉镜中以铭文作为铜镜背面的主要装饰的种类,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见日之光镜(简称日光镜)、长毋相望镜、家常富贵镜、昭明镜、君有行镜、铜华镜、清白镜、记年铭镜及重圈铭文镜等。
笔者首先从自己收藏的几面昭明镜对其作了粗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道共喜者回应。
对我国古代铜镜的命名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但业界同仁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不至于在阐述对象时发生混乱。
一般来说,以镜背主要纹饰及铭文首句主要文字或记年来命名。
重圈铭文镜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类型,从历代散见的文献资料来看,其命名也各不相同,虽然大多数的重圈铭文镜的内圈或外圈都出现“昭明”镜铭,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把其与昭明镜区分开来。
重圈铭文镜在西汉中晚期墓葬里常见,其共同特点是有铭文带两圈。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一是内圈为“日光”铭,外圈是“昭明”铭;二是内圈为“昭明”铭,外圈为“清白”铭;三是内圈为“昭明”铭,外圈为“皎光”铭;四是其他组合,如有的内外圈都是“日光”铭,有的内圈“日光”铭后还增加其他铭文,有的外圈是“君有行”铭和“铜华”铭等等。
前几种在较早的谱录中多题为昭明镜、清白镜和皎光镜,就是取外圈镜铭首句主要文字“内清质以昭明”、“絜清白而事君”和“妙皎光而燿美”而命名,但现在大都称为“日光昭明重圈铭文镜”、“昭明清白重圈铭文镜”和“昭明皎光重圈铭文镜”,或简称为“重圈昭明镜”、“重圈清白镜”和“重圈皎光镜”。
以前二种比较多见,第三、四种为数较少。
内圈铭文多见“日光”铭和“昭明”铭。
“日光”铭的全文是“见日之光,长毋(不)相望”或“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间大都夹“ 反e ”或“◇+(合在一起)”形符号。
“昭明”铭的全文参见拙作《汉代昭明镜镜铭特点浅析》。
外圈铭文除了“昭明”铭外,大都为“清白”铭、“皎光”铭、“君有行”铭、“铜华”铭等。
“清白”铭的完整铭文目前大多参照梁上椿先生之说,释为:“絜(洁)清白而事君,怨阴驩(观)之合(弇)明,彼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观)之可说,莫(慕)窔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
两汉三国镜铭文字整理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两汉三国镜铭文字整理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者:曹锦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05期作者简介:曹锦炎,男,1950年2月生,浙江省湖州市人。
1981年11月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
毕业后长期在浙江省文物部门工作,1984年8月至2000年7月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2009年进入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研究、商周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项工作。
一、两汉三国镜铭文字研究现状中国铜镜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时期。
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随着铜镜的普遍使用,镜铭开始出现,从西汉中晚期的盛行,迄至唐宋,经久不衰。
两汉三国的镜铭文字,正处于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时期,是古今文字之变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虽然镜铭是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铜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从使用角度上观察,镜铭文字与庙堂的钟鼎铭文毕竟有雅俗之分,因而显得庄重不足,草率有余,大量的俗体字、简笔字甚至错讹字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
再加上受铜镜尺寸、镜背布局等种种限制,以及工匠的文化水平等因素,两汉三国镜铭文字的识读难度也是众所周知。
铜镜的收藏与研究目前在中国已蔚然成风,对两汉三国镜铭的研究也有不少论作,但由于研究者大都不是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因此在镜铭的释读上尚有不少问题。
镜铭释读的关键在于识字,字不确定或被误识,如何能进一步正确探讨镜铭内涵?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铜镜研究的其他层面相对而言,明显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因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原因,往往对先秦古文字资料关爱有加,而近二十年来战国、秦、汉简牍的大量发现又使学者趋之若骛,因此很少有研究古文字的学者潜心到两汉三国镜铭文字的研究工作上来。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作者:史卓文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8期【摘要】草叶纹镜是汉代主要流行的铜镜种类之一,其铭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出土实物和传世拓本研究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内容,将草叶纹镜铭文分为相思类和“日有熹”类两类。
并通过铭文的书体由小篆到缪篆的变化,探讨了中国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演变。
最后根据铭文内容的变化,分析了西汉草叶纹镜背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思想的变迁和汉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西汉草叶纹镜铭文书体铜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铜镜也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具。
中国境内最早的铜镜发现于青海贵南尕马台墓葬,是一面七角纹镜,属于齐家文化时期。
以后历代皆有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清代晚期,西洋传入的玻璃镜取代了铜镜,铜镜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铜镜的纹饰题材比前期更加丰富,草叶纹、铭文、车马画像、四神形象等被广泛运用于铜镜背面。
同时铸造工艺日趋成熟,铜、锡和铅的比例更加合理,比之前更加精美。
汉代铜镜是战国铜镜的继承和发展,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蟠螭纹镜、蟠虺纹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变形四叶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神兽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铜镜。
草叶纹镜是西汉早中期主要流行的一个镜种,在整个西汉铜镜史上占有较高的研究地位。
汉文帝时期为草叶纹镜出现的大致时期,铜镜自身大小有一定的规律,纹饰规整华美,形式也十分丰富,流行时间较长,直到西汉晚期,草叶纹镜的数量才逐渐减少。
草叶纹镜的形制纹饰有如下标准:圆形钮、四叶纹钮座较常见,也有弦钮(如三弦钮或者二弦钮)或伏螭钮,也有无钮座者。
一般大方格铭文带会围绕在铜镜的钮或钮座外,有的只围绕一圈方格,而没有铭文。
如出现铭文,多会按照字数的数目均匀地铸刻在方格的四条边上。
方格外侧铸有草叶纹图案。
部分草叶纹镜中连弧纹缘均为向内伸展,最常见的连弧纹为十六连弧纹。
鉴定汉代铜镜

鉴定汉代铜镜一、引言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鉴定汉代铜镜的工作是了解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物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时期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鉴定汉代铜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常见的汉代铜镜特征。
二、外观特征1. 材质:汉代铜镜多使用青铜材质,铜质较纯,表面常有铜绿锈迹。
2. 形状:汉代铜镜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镜面常呈凸面或凹面,边缘有装饰花纹。
3. 尺寸:汉代铜镜一般较小,直径约为10至20厘米,重量较轻。
三、制作工艺1. 铸造工艺:汉代铜镜多采用铸造工艺制作,常见的方法有“失蜡法”和“砂型铸造法”。
2. 镜面处理:汉代铜镜的镜面常采用抛光工艺,使其光滑明亮。
有些镜面还会进行装饰,如雕刻或镶嵌。
四、鉴定方法1. 材质鉴定:通过目测和触摸镜面,判断铜镜的材质是否为青铜,是否存在铜绿锈迹。
2. 形状鉴定:观察铜镜的外形,判断其形状是否符合汉代铜镜的特征。
3. 铸造工艺鉴定:观察镜面和边缘的细节,判断是否存在铸造痕迹,如气孔、砂眼等。
4. 装饰鉴定:观察镜面和边缘的装饰花纹,判断是否为汉代的典型图案,如云纹、龙纹等。
五、常见汉代铜镜特征1. 镜面花纹:汉代铜镜的镜面常有花纹装饰,如云纹、龙纹、凤纹等,这些花纹通常具有浮雕效果,细节清晰。
2. 边缘花纹:汉代铜镜的边缘常有花纹装饰,如神兽、凤凰、花卉等,这些花纹通常具有雕刻或镶嵌工艺。
3. 镜柄特征:汉代铜镜通常有镜柄,镜柄的形状多样,有直柄、扳指状柄、动物形状等。
4. 镜面文字:少数汉代铜镜的镜面上会刻有文字,如铭文、题诗等,这些文字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六、结论鉴定汉代铜镜需要综合考虑材质、形状、工艺和装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件铜镜是否为汉代铜镜,并进一步研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希望本文能为对汉代铜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汉代铜镜20字铭文

汉代铜镜20字铭文
1、炼冶铜华得与清,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不祥,与天无极如日光,长乐未央;
2、清之冶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以为信,清光乎宜佳人;
3、炼冶铜华得与清,以之为镜昭万刑,五色尽具正赤青,与君无极毕长生,如日月光芒;
4、清之冶铜华以为镜,丝组杂以为信,清光乎宜佳人;
5、清之冶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以为信,光宜美人;
6、清白铭洁清白而事君,察阴欢翕之明,焕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慎靡美之穷皑,外承欢之可说,慕窈窕之灵泉,愿永思毋绝;
7、朱雀幺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照面日身万全,像衣服好可观,君宜官秩葆子;
8、汉镜铭文还有“长相思,毋相忘”;“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长乐未央”;“家常富贵”;“内清质以照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不泄”;“月有惠,日有富,乐无事,常得意,美人会羊”;“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旁”;“与天无极,与地相长,欢乐未央,长毋相忘”;“宜子孙,寿万年,家有五马千头羊”;“寿如金石”;“许氏作竟自
有纪,青龙白虎居左右,圣人周公、鲁孔子,作吏高迁车生耳。
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等。
从汉代铜镜看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2019年文档

从汉代铜镜看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汉镜是以青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照面饰容的用具,镜背纹饰精美,铸造技术精良,铭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融合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它如汉赋、汉画像石一样体现着时代精神。
、汉代铜镜的发展概况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强盛时期,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生产工具得到改善,青铜日用品逐渐被铁器、漆器和陶瓷取代,而铜镜却获得了重要发展。
出土和传世汉镜的数量之多,说明汉代青铜镜制造业的巨大发展,由此出现山东临淄,浙江绍兴,湖北安陆,四川广汉、成都等众多铜镜生产中心。
对于铸镜者而言,为获得经济效益,他们往往将当时流行的一些纹饰,吉祥语铸造在铜镜里,通过这种方式促进铜镜的买卖。
西汉早期,铜镜生产开始出现铭文,底纹则逐渐趋向简单。
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出现和进一步巩固发展,反映在铜镜工艺领域则是形制和花纹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致化。
①此时的镜面逐渐加大,镜壁亦趋敦厚,镜缘较宽,镜体厚重,铭文成为铜镜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纹饰布局则突破了中心对称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有的可匀称地划分为四区。
王莽建立新朝后,铜镜镜身厚重,镜面外凸,纹饰题材有了重要突破,出现了象征天地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 画像以及犀牛、鹿、牛、玉兔、蟾蜍、雄罴、瑞鸟等祥瑞画像。
这是当时主体社会思想意识在铜镜工艺制造上的反映, 同时为铜镜主题纹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到了东汉中晚期,铜镜纹饰内容深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人物和动物装饰图案已普遍流行,而以神兽镜、画像镜为主的铜镜类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铜镜所反映的汉代社会思想两汉是我国道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是由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发展而来的,祈求成为神仙、长生不老,这是人类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
对于生老病死,不管是一统天下的皇帝还是王公贵族,甚至普通民众,都希望自己能成仙,长久享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