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时胆道疾病的手术选择_何平
ERCP

中段胆管
炎性狭窄
胆管结石
血凝块
肝癌
上段胆管
胆管癌 转移癌 胆道损伤 Mirizzi综合征 硬化性胆管炎
炎性狭窄 转移癌 硬化性胆管炎 肝内胆管癌
胆管癌 胆囊癌 转移癌 胆道损伤 手术后改变
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转移癌
转移癌 胰腺炎 胆管囊状扩张
黏液性肿瘤 乳头型胆管癌
胆囊癌 转移癌 Mirizzi综合征 肝囊肿
ERCP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EHBH
ERCP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1)胰腺分裂症(PD) 无症状的PD无需ERCP干预 有症状的PD首选内镜治疗 方法:副乳头切开、取石、胰管支架 内镜治疗效果与手术相当 2)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 3)胰管破裂与胰漏(瘘)
EHBH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EPS / 扩张 / 取石 / 支架
体外震波碎石(ESWL)的应用 胰石清除率41~100%(平均60%)
症状改善率63~93%(平均80%) EHBH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假性囊肿的处理
EHBH
EHBH
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
发生率8%~20% - 狭窄 39% - 胆漏 30% - 充缺 31% - SOD 23%
EHBH
并发症
1)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 2)急性胰腺炎 3)消化道出血 4)肠穿孔 5)其他(乳头损伤、胰胆管破裂、 造影剂过敏等)
EHBH
术前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尿淀粉 酶,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 心电图,胸片等 2)了解原发病,有条件所有病人尽 量作MRCP检查 3)术前谈话,消除病人紧张情绪, 及碘过敏试验,术中生命体征监护 4)内镜、药物及器械的准备 EHBH
胆道疾病(教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教案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 教师: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编号:______课程名称专业班级主讲教师计划时数专业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编写时间章节名称第四十三章胆道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第二节特殊检查第四节胆石病第五节胆道感染第七节胆道蛔虫病第八节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第十节胆道肿瘤使用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胆道的解剖生理,胆道蛔虫的临床表现。
2、掌握胆石症(胆囊内、肝外胆管、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胆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重症胆管炎的抢救和治疗原则。
3、熟悉胆道疾病检查方法(B超、CT、MRI、ERCP、PTC、核素检查、术中和术后胆道镜)。
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胆道疾病的检查方法,胆囊结石和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难点:胆道疾病的检查方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更新情况教学方法与组织安排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
组织安排: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胆道疾病的检查方法20分钟,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60分钟,胆囊癌和胆管癌20分钟。
教学手段自制电子讲义,以多媒体方式讲解基本教材和参考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第2版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并完成本章节教案的撰写。
教研室同意备课内容。
教研室主任签字:审查意见胆道疾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了解胆道的解剖生理,胆道蛔虫的临床表现。
2、掌握胆石症(胆囊内、肝外胆管、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胆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重症胆管炎的抢救和治疗原则。
3、熟悉胆道疾病检查方法(B超、CT、MRI、ERCP、PTC、核素检查、术中和术后胆道镜)。
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要求1.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2.胆石症(胆囊内、肝外胆管、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和肝外胆道两部分。
胆道疾病全析讲解ppt课件

胆道疾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临床表现:
❖ Reynolds五联征:Charcot 三联征+休克+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
畏寒、发热:39-40°C或以上 疼痛:依梗阻部位而异 黄疸:肝内胆管一侧梗阻可不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淡漠、嗜睡、神智不清、昏迷 休克:
❖ 手术原则:取尽结石,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 ❖ 方法: 1.胆总管探查引流 适应证:胆管无狭窄或其它病变 术中检查:造影、B超、胆道镜 T管注意:观察胆汁、T管造影、
纤维胆道镜取石、 拔管指征
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2胆肠吻合术(胆汁内引流术):(已少用) ❖ 适应证:1)CBD下端梗阻无法解除,
诊断: ❖ 临床表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cot 三联征) ❖ 体检:剑突下、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胆囊触痛、
腹膜炎体征.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 ❖ 影像学检查:B超首选、EUS……
肝外胆管结石
鉴别诊断: ❖ 右肾绞痛 ❖ 肠绞痛 ❖ 胆道恶性梗阻(壶腹癌、胰头癌)
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实验室检查: WBC Plate LF受损
酸碱平衡失调,肾功能受损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治疗原则:紧急解除梗阻,有效引流胆道(减压) 方法:
非手术治疗 紧急胆管减压引流 后续治疗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1、非手术治疗:治疗手段及术前准备 – 恢复血容量 – 抗生素:足量、有效、广谱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纠正休克、低氧血症 – 对症治疗 – 血管活性药/激素 以上治疗无效者,抗休克同时行胆道引流
有创 可胆道引流 可置内支架
外科学-胆道疾病

第33章 胆道疾病
超声表现为胆囊(GB)在空腹时不显示(右)或 显示为小胆囊(胆囊长径≤15mm)(左)
第33章 胆道疾病
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手术宜在出生后2个 月进行,此时尚未发生不可逆性肝损伤。若手术过 晚,病儿已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则愈后极差。
第33章 胆道疾病
手术方式选择: ①尚有部分肝外胆管通畅,胆囊大小正常者,可用 胆囊或肝外胆管与空肠行Roux-en-Y型吻合。 ②肝外胆管完全闭锁,肝内仍有胆管腔者可采用 Kasai肝门空肠吻合术。
第33章 胆道疾病
第33章 胆道疾病 肝外胆道包括:
左、右肝 管
肝总管 胆总管 胆囊
第33章 胆道疾病
胆总管分为四段: ①十二指肠上段 ②十二指肠后段 ③胰腺段 ④十二指肠壁内
段
第33章 胆道疾病
第33章 胆道疾病
80%~90%人 的 胆 总 管 与 主 胰 管 在 肠壁内汇合,膨大形成胆胰壶腹,亦 称乏特(Vater)壶腹。壶腹周围有 括约肌(称Oddi括约肌),末端通常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①黄疽超过3~4周仍呈进行性加重,对利
胆药物治疗无效;对苯巴比妥和激素治疗试验无反 应;血清胆红素动态观测呈持续上升,且以直接胆 红素升高为主;
第33章 胆道疾病
②十二指肠引流液内无胆汁; ③超声检查显示肝外胆管和胆囊发育不良 或缺如; ④99mTc-EHIDA扫描肠内无核素显示; ⑤ERCP和MRCP能显示胆管闭锁的长度。
第33章 胆道疾病
胆道镜检查 术中胆道镜检查适用于: ①疑有胆管内结石残留; ②疑有胆管内肿瘤; ③疑有胆总管下端及肝内胆管主要分支开口狭窄。
经胆总管切开处,采用纤维胆道镜或硬质胆 道镜进行检查。术中可通过胆道镜利用网篮、冲洗等 取出结石,还可行活体组织检查。
内镜治疗胰胆道疾病患者的护理

内镜治疗胰胆道疾病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胰胆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方法:胰胆疾病患者65例,应用十二指肠镜在x线机通过监视系统完成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胆道疾病诊断和治疗。
结果: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胰胆道疾病内镜治疗前、后的精心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胰胆管疾病内镜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56资料与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5月胰胆疾病患者65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20~85岁,平均49±5.94岁。
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并伴有黄疸,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诊断。
常规在x线机下通过监视系统首先完成ercp检查,诊断明确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网篮或气囊取石和经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治疗。
术前护理:①运用心理护理技巧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②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行碘过敏试验,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术前20分钟肌肉注射解痉剂和镇静剂,做好内镜管道及造影导管和治疗附件的消毒。
术中护理:①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左侧卧位于检查床上,左手反扣于身体背部,成俯卧位。
②医生进镜找到乳头后,将乳头切开刀插入乳头选择性造影,护士注射造影剂前应先排尽导管内空气,插管成功后,护士推注30%~40%泛影葡胺造影剂,如胰管显影则停止推药,以免胰管内压力过大导致胰腺炎。
③术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于年老体弱者或有高热、腹痛等胆管炎症状的患者常规术前备静脉通道,术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抢救。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
②引流管常规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因引流管刺激咽喉部而引起剧烈呕吐或脱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有效引流。
③饮食护理:暂时禁食,淀粉酶正常和排气后可进低脂半流质饮食,淀粉酶升高>500u者应按急性胰腺炎处理[1];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2次/日),口干时予湿棉签湿润口腔或用温开水漱口;能进食后宜选用高营养、低脂、低蛋白、易消化、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大量维生素食物;多饮水,多喝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以降低胆汁黏稠度,利于胆汁分泌和排泄。
外科学胆道疾病多选题

外科学胆道疾病多选题1. 大多数胆囊动脉起源于A. 肝左动脉B. 肝右动脉C肝固有动脉D. 胃十二指肠动脉E. 胰十二指肠动脉2. 肝脏每天分泌胆汁的量平均约为:A. 500mlB. 800ml(教科书:肝脏分泌胆汁600-1000ml,占全部胆汁的3/4)C. 1000mlD. 300mlE. 1200ml3. 关于胆囊的解剖,是正确的?A. 约8×3Cm大小,可容胆汁50m1B. 约5×3Cm大小,可容胆汁30m1C. 约10×5Cm大小,可容胆汁80mlD. 约10×6Cm大小,可容胆汁100mlE. 约6×6Cm大小,可容胆汁60m14.关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最常见的是肝内肝外混合型扩张B.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C. 典型临床表现是Charcot三联征D.最重要的检查方法是ERCPE. 手术方式为囊肿切除+胆—肠内引流术5.下列哪项是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A. 胆囊内蛔虫B. 胆囊扭转C. 胆囊结石D. 胆囊管狭窄E. 严重创伤6.关于胆囊癌,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B. 常发生在中年人C. 多发生于胆囊颈部D. 大多数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E. 大多为鳞状上皮癌7. 关于胆囊结石,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B. 多发生于30岁以下C. 多数病人有黄疸D. 主要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E. 最主要的确诊方法是B超8. 一病人因A()SC行胆道探查、胆囊造瘘术,拟再次手术,其手术时间应选择在初次手术后:A. 1个月B. 3个月C. 6个月D. 9个月E. 1年9. 胆管内压达到下列哪项,肝脏分泌胆汁即受抑制?A. 1.47kPa(150mmH2())B. 2.94kPa(300mmH2())C. 4.41kPa(450mmH2())D. 5.88kPa(600mmH2())E. 7.85kPa(800mmH2O)10. 施行胆囊切除术时最重要的解剖部位是:A. Hantmann袋B. Va蛇r壶腹C. 0ddi括约肌D. Calot三角E. Heister瓣11. 典型的胆结石B超图像是:A. 低回声光团,无声影B. 不均匀强回声光田,无声影C. 强回声光团,无声影D. 强回声光团,有声影E. 低回声光团,有声影12. B超对下列哪项诊断最准确?A. 胆囊结石B. 肝外肝管结石C. 肝内胆管结石D. 急、慢性胆囊炎E. 急、慢性胆管炎13. 胆囊三角内有哪些重要结构穿行?A. 门静脉和肝动脉B. 胆囊动脉和肝动脉C. 胆囊动脉和副右肝管D. 肝动脉和副肝管E. 门静脉和副肝管14. 下列哪项符合胆道蛔虫病的早期体征?A. 剑突右下方明显压痛,轻度肌紧张和反跳痛B. 剑突右下方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C. 剑突右下方明显压痛,显著肌紧张和反跳痛D. 剑夹右下方明显压痛,肝区明显叩痛E. 剑突右下方明显压痛,伴寒热和黄疸15. 胆道出血的特点是:A. 来势凶猛,出血丝大H. 既往无溃疡史,而有应激因素存在C.置三腔二囊管后可立即止血D. 病情很急,血量不多,以呕血为主E. 周期性发作,很少引起休克16. 正常情况下胆汁在胆囊内被浓缩:A. 10倍B. 15倍C. 20倍D. 25倍E. 30倍17.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A. 脂肪的消化与吸收B. 免疫调节C. 分泌粘液D. 浓缩、贮存、排泄胆汁E. 调节胆红素代谢18. 下列哪项为胆汁主要成分?A. 胆固醇、磷脂、无机化合物B. 胆固醇、胆盐、磷脂C. 胆固醇、胆盐、蛋白质D. 胆固醇、磷脂、蛋白质E. 胆固醉、胆盐、无机化合物19. 某患者疑胆管结石行ERCP检查,4小时后剑突下偏左出现持续性疼痛并呕吐。
胆道疾病

胆囊有功能,可消炎利胆、制酸治疗
LOGO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SOC) 原因: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狭窄,胆管肿瘤,原发 性硬化性胆管炎,胆肠吻合术后,经T管造影或PTC术后亦
可引起。
病理:胆管完全性梗阻和胆管内化脓性感染。
Ⅲ期:标准根治切除
Ⅳ~Ⅴ期:扩大根治术
(PD、半肝或中肝切除、右
三叶切除) 争取Ro根治切除
LOGO
预 后
总5年生存率约 5%~12% 中山大学一附院3年生存率为 8.7% 根治性切除者3年生存率达 27.2% 日本Tsukada: (1996年)
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达 33%( 35 / 106 )
• PTCD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
LOGO
胆囊息肉
在术前难以确定性质前,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 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的治疗 1、无症状者定期观察,每6月复查1次B超。 2、手术治疗:a、直径大于1cm的单个病变,b、 年龄超过50岁,c、连续B超检查发现有增大,d、 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e、合并有胆囊结石、 胆囊壁增厚者。
LOGO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在镜下直接观察十二指肠和乳头的情况,可取 活检。
LOGO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造影了解胆道系统与胰腺导管的情况。
LOGO
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LOGO
胆囊癌
胆囊癌 好发部位:胆囊体部和底部。 病理类型:腺癌最多见。 转移途径:淋巴转移。肝转移的主要原因是直接 侵犯或淋巴转移。 病因:未明,70%并存胆囊结石。 治疗:手术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19版)

(二)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 可根据术中超声、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剖腹探查结合可疑转移结节快速冰 冻切片、淋巴结活检等进行评估。术中应常规行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 结的病理学检查,16 组淋巴结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作为放弃根治术的依据。
● 对于术前评估为T3期及以上分期的胆囊癌,因有较高概率存在腹膜和肝脏 远处转移,建议先行腹腔镜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 (1) Ⅰ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 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 邻近器官或结构;
● (2)Ⅱ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肝脏,未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
● (3)Ⅲ型:肝门型;T2 期包括颈部及胆囊管癌, T3 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胆管和(或) 肝门血管结构;
癌的发生风险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胆汁淤积、结石形成有关。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 囊息肉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7.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有胆囊结石 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8.吸烟:吸烟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剂量、吸烟时间呈线性正相关。
4.“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保胆取石”术后,导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
(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 先天性畸形,胰液逆流入胆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引起黏膜反复再生和修复,最终导致胆囊恶变。约
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变异。
2. 胆囊腺肌症:约 6% 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合并胆囊 癌。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时,或当术前影像学 检查不能确定胆囊腺肌症是否癌变时,特别是胆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时胆道疾病的手术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研究室(西安710061) 何 平 石景森 王作仁 王 林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并发胆道疾患时的特殊处理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80年6月~1999年11月间收治的41例胰胆管合流异常病例,就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胆道疾患发病之间的关系,在病理和病因方面进行讨论。
结果: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胰胆管合流异常41例中,合并胆总管囊状扩张21例,胆总管柱状扩张8例,合并胆囊癌变4例,胆总管癌变1例。
结论: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道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诊断明确后,宜行胆总管及胆囊切除和胰胆分流术,以防胆道癌的发生。
关键词 胰胆管合流异常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胆道癌
分类号 R735.8
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 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s)是指胰管和胆管在解剖学上的异常,即胆管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致使胆管和胰管失去了各自括约肌功能,导致胰液和胆汁互相返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0年6月~1999年11月间共收治胰胆管合流异常4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80年6月~1999年11月间经ER-CP,PTC,术中胆管造影和术后T管造影检查证实胰胆管共同通路长大于1.5cm的胰胆管合流异常者41例。
男14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1∶1.9。
年龄15~78岁,平均48岁。
胰胆管合流的共同通路长在1.5~8.5cm之间,平均长度3.3cm,胰胆管汇合角度≤90°28例,占68.2%,汇合角度>90°13例,占31.7%。
1.2 胰胆管合流异常分型
P-C型即胰管注入胆总管类型16例,占39%,其中胆总管呈囊状扩张3例,胆总管呈柱状扩张6例,胆总管不扩张7例,年龄34~77岁,平均45岁。
C-P型即胆总管注入胰管类型25例,占60.9%,其中胆总管呈囊状扩张19例,胆总管呈柱状扩张2例,胆总管不扩张4例,年龄16~61岁,平均34岁。
1.3 临床表现
4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史,包括隐痛、胀痛及绞痛。
右上腹可扪及包块18例。
伴有间歇性发热、黄疸表现23例。
合并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12例。
合并重症胆管炎2例。
肝功能异常包括GPT,AKP和r-GT升高31例。
伴有反复发作胰腺炎病史4例,合并胰腺结石2例。
B超检查怀疑胆囊新生物4例。
ERCP,PTC及B超检查胆总管扩张30例。
1.4 手术与病理
本组手术治疗36例。
行胆囊、胆总管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23例,单纯胆囊切除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5例,经“U”型管肝内胆管外引流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
14例术中见胆总管囊肿末端狭窄,开口小于0.2cm或难以寻找到开口,部分可见开口处清亮胰液流出。
术后病理证实4例合并胆囊癌变,1例合并胆总管癌变。
2 讨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胆、胰管于胚胎第8周分别进入十二指肠壁内,在十二指肠壁内几乎平行走行,各自有括约肌,于十二指肠黏膜下汇合成一共通管,长约5mm左右,胰管内径约1.4~2.0m m,胆管内径为1.8~3.0mm,交角为5°~30°。
胆管内压为2.74~2.94kPa(28~30cmH2O),胰管内压为2.9~4.90 kPa(30~50cmH2O),胰胆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病理改变特点是胰、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并且其共同通路长度大于1.5cm,局部无括约肌存在,经常伴有胆管、胰管及共通管的形态异常。
根据其汇入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两型:P-C型,胰管进入胆管后汇合型;C -P型,胆管进入胰管后汇合型。
自Babbit于1969年首次提出胰胆管合流异常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
第12卷第6期2002年3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hina Jou rnal of M odern M edicine
Vol.12 No.6
M ar.2002
CBD)的病因后[1],现已公认胰胆管合流异常是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本组41例中30例胆总管扩张,占73.2%,合并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12例,占29.3%。
由于胰胆管汇合处失去括约肌控制,胰液返流入胆总管,与胆汁混合,激活胰酶破坏胆管壁,引起胆管壁黏膜脱落,炎性细胞浸润及弹性纤维消失,同时胆总管上皮增生,圆形细胞浸润聚集在纤维层,管壁增厚纤维化,胆总管下段胆汁排出不畅,导致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胆总管扩张。
胆总管扩张又可合并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
由于胰液的返流,胰脂肪酶被激活,从而使三磷酸甘油脂降解为甘油及硬脂酸,硬脂酸与钙结合成硬脂酸钙结石,甘油进一步氧化成柠檬酸,再与钙结合成柠檬酸则形成柠檬酸钙结石,同时,胆汁淤积、感染等因素也是形成结石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合并有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治疗上除手术取净胆总管结石和胆囊切除外,尚应同时行胰胆管分流手术。
以往人们只注意到胆囊结石与胆囊癌有关,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研究发现,胆囊癌与胰胆管合流异常有密切关系。
Tanaka资料显示伴胆管扩张的胰胆管合流异常病例的胆道癌肿发生率为17.8%,其中胆囊癌占60%,而不伴胆管扩张者癌肿发生率高达90%,且全部为胆囊癌[2]。
本组共合并4例胆囊癌变,1例胆总管癌变。
关于胰胆管合流异常引起胆道肿瘤的机制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胰液逆流破坏学说,胰液的迸流入胆管,致各种胰酶激活,从而对胆管黏膜产生破坏作用,在胆管黏膜的破坏、修复再破坏的过程中发生而致癌变;胆汁酸致癌学说,在胰液返流的情况下,胆汁酸的代谢物胆酸和脱氧胆酸含量明显增加,对胆汁中的致突变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林木生等[3]动物实验也进一步证实胰液的返流致胆囊癌变的可能。
Tahar等[4]通过动物(猪)实验,将猪胰液全部经胆囊、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即人工做成“返流”,经过1周至20个月(平均8.6个月)后处死,结果实验动物的胆道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且增生的程度与动物生存时间成正比,其中20%的实验动物胆道上皮呈肠上皮化生,而肠上皮化生被公认为一种癌前病变,因此认为胆道内活化的胰酶持续刺激胆道上皮导致慢性炎症增生,进一步引起化生,如果象人一样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则进一步发生癌变。
术前ERCP,PTC或术中造影如果发现胰胆管共同通路大于1.5cm时,应考虑胰胆管合流异常。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Oddi's括约肌的长度为6~30mm不等,不能单纯依靠共同通路的长度来衡量是否胰胆管合流异常,应看Oddi's括约肌能否控制胰液向胆道的逆流。
因此胆汁内淀粉酶的含量的高低是确定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手术中抽吸胆囊内胆汁化验,如果胆汁内淀粉酶的含量较高则按胰胆管合流异常进行处理,行胰胆分流手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一种理想的胰胆分流手术。
术中在处理其他胆胰疾病的同时要仔细检查胆囊,如果发现胆囊有可疑病变应考虑胆囊切除,必要时行胆囊切除以防胆囊癌的可能。
对于胰胆管合流异常所致的胆总管囊肿,应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切除时要仔细寻找远端开口,在狭窄段切断结扎,不可保留狭窄近端的囊壁,否则将残留憩室,由于残留于憩室内的黏液或胰液不易排出,易导致憩室炎和结石。
对于胆囊癌的患者除切除胆囊外,也应行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进行胆胰分流为宜。
胆管癌变的预后极差,几乎无长期生存病例,故一旦确诊且术中探查有切除可能者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胆总管切除及胆囊切除。
最佳的治疗方式是预防,即诊断为胰胆管合流异常,癌变发生之前就行扩张的胆总管切除及胆囊切除和胰胆分流手术。
参 考 文 献
1 Babbitt DP.New etiological concept based on anomalous relationships of the common bil e duct and pancreatic duct.Ann Radiol,1969;12: 231
2 Tanaka K,Ikoma A,Hamada N,et al.Bil iary tract cancer accompa-nied by 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 biliary ductal system in adults.Am J Surg,1998;175:218~220
3 林木生,关 江,麦铁江,等.胰胆返流与胆道癌的实验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5;12(1):35
4 Tahar B,Samir S,Birgit R,et al.Anomalous pancreatico bill iary junction report of a new experimental model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ediatr Surg,1996;31:1670~1674
(2001-04-22收稿 张成裕审稿 曾文军编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