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张载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第十一章气学的复兴气学兴起于北宋,但张载去世之后,弟子大都归于二程门下,后继乏人,故其学派实际上已经瓦解;加之从《伊洛渊源录》到《宋史•道学传》,都将张载之学并入到濂洛关闽的系统之中而以朱学为其集成,原有的学派特性趋于消失,张载气学只是作为朱熹理气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后人所认识。
这一情况到明代才有了改变。
刘基开始吸纳气学的因素,表现出与道学、心学等不同的特色。
至明代中叶,气学的独特价值日渐受到注重,并逐步成为与程朱、陆王之学相抗衡的力量。
在罗钦顺、王廷相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以气为本的思想流行起来,气学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沉寂之后终得以复兴。
第一节罗钦顺从道学向气学的过渡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
罗钦顺与王守仁是同时代人,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友善,自幼接受的也都是朱学系统的教育。
但罗钦顺不像王守仁那样曾经是朱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说自己年少时虽读圣贤书,但亦是“知有圣贤之训而已”,并没有有所深入。
起初引起他兴趣的是佛学,他潜心钻研,“为之精思达旦”,以为佛学所说“至奇精妙,天下之理莫或加焉”。
直到他38岁开始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才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圣贤之书,潜玩久之,“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①。
自此之后,以几十年之工夫反复研讨,终于确立起自己的学术。
而且,在“自信”对理学的心性理论有了真切体验的前提下,他认为已能够分辨宋以来流行的“朱陆之学”了②。
罗钦顺的主要著作是《困知记》。
一、理只是气之理理气关系问题自宋以来一直是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朱熹建立在理本论基础上的理先气后又理气不离说成为了主导性的见解,这一见解的核心是理气二物说。
罗钦顺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
……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孔子说的,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全句为: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
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二、《孟子·尽心》中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注释】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彩云国物语第一季21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横渠四句”简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四句为“横渠四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横渠四句是北宋张载所作。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冯友兰:横渠四句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
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
其实,并不费解。
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
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
”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
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1)所谓“唯识”,是意味着一切形色都不能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身识构成。
唯识学增设了“末那识”“阿赖耶识”展开为“八识”。
阿赖耶识被看做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
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
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转,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2)太平道汉末张角创立,基本思想来源于《太平经》,短短数年形成声势浩大的宗教团体,张角依此力量发动黄巾起义,后被镇压,太平道也被禁止。
(3)五斗米道汉末张陵在川陕一带创立,每位入会的人要缴纳五斗米,所以世称五斗米道。
张陵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承袭其道,并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权。
因战乱和政权变更,五斗米道传入江南,教名也转称“天师道”。
(4)禅宗禅宗(又名:佛心宗),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迭传至六祖惠能大师开展出五家七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禅宗法脉广布天下,度众无数。
(5)惠能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6)明心见性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
(6)“名教本于自然”:王弼从道家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强调名教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人自然”,明确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主题,他将“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名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是对大道的凌迟,是“自然”破坏之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
“自然”是合乎大道之本性的,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也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一主张是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与戕害,从而超越名教,使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中国十大元帅和北宋五子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中国十大元帅和北宋五子以下是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中的北宋五子相关知识,希望考生们好好掌握。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原名敦实,字茂叔,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晚年建书堂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命名濂溪书堂,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
曾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
神宗熙宁六年病故,赐谥元公,追封汝南伯。
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元公集》,存诗28首,赋1篇,文4篇,代表作为《爱莲说》。
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少随父邵古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布衣疏食,刻苦为学,师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
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30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
数诏不仕,司马光、富弼等为其买地筑宅,名“安乐窝”或“长生洞”,卒谥康节。
著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包括《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渔樵问对》和《无名公传》。
《内篇》为邵雍之作,《外篇》是其弟子之记述,类似语录。
另有诗集《击壤集》。
张载,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
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
嘉祐二年(1057)进士登第,初任祁州司法参军,历云岩(今陕西宜川)令。
熙宁二年(1069)经吕公著举荐,为崇文院校书,后以病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熙宁十年(1077)受吕大防之荐,同知太常礼院。
不久以病归,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著作主要有《正蒙》、《西铭》、《易说》、《经学理窟》等,后人编入《张子全书》。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洛阳(今属河南)人,人称明道先生。
曾任鄠县、上元县主簿,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北宋思想家、教育家。
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布时间:2010-06-06 21:44北宋大儒张横渠(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四句为“横渠四句”。
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我也常用这四句话自勉,是我的座右铭。
我读很多张载的书,很投缘,但这四句话很多人问过我,并不容易给人理解。
为此查找了很多资料,结合我的自己看法,在此解释一下,或者对于后人可以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1)、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认为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
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
”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
”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
所以是「无心」而「成化」。
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张载故里的关学积淀与传承

张载故里的关学积淀与传承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从老眉县人口中的张夫子庙到即将亮相的张载文化园,大儒张载在故里眉县千年的浸润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这一城市文化根脉传承的具体呈现,让那些眉县人习以为常的对先贤的推崇和带有“张子”符号的生活,历久弥新,受到格外的关注。
作为国内惟一的张载文化产业园区,张载文化园将以眉县张载祠为依托,成为关学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产业创新的综合体。
7月21日,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家住宝鸡市眉县的张世敏有些焦急:这雨真是给工期本来就紧张的张载文化园项目添乱啊!作为张载28世孙,退休后的张世敏依然是全国张氏26个宗亲会活动的核心人物。
为迎接张载诞辰千年活动,张世敏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刊印《横渠概览》和《张子全书》。
各宗亲会还要把保存的珍贵资料全部整理出来,届时会有一批首次亮相的珍品。
7月22日下午4时,在横渠镇政府,近百名乡村干部正在参加一场名为“张载面面观”的讲座,主讲人是马苏彬——眉县民间关学“四大金牌”讲解员之一。
他坦言,这种义务讲座,多多益善,他很自豪。
研究张载关学多年,马苏彬朴素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关学,并能学以致用。
与此同时,张载祠(横渠书院)的工作人员在为张载文化园开园忙碌着,此次张载祠展品陈列布展正在进行,布展大纲已由西北大学关学文化研究员和张载祠文物管理所合作编撰。
纪念张载诞辰千年系列活动筹备工作,就这样在眉县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关学符号鲜明的张载文化园正在建设中的张载文化园以张载祠(横渠书院)为核心板块。
张载祠(横渠书院)位于宝鸡市眉县城东23公里处的横渠镇。
南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通东方佛都法门寺,东接道教圣地楼观台,西与五丈原诸葛亮庙毗邻。
在眉县人看来,位置的独特性,就已证明张载是一个“仙人”了。
所以眉县老人过去不知张载祠,只知张夫子庙。
这应该是民间对圣贤敬仰的最高境界了。
张载祠(横渠书院)内现有山门、张载手植柏、展览室、大殿、正蒙殿、书院楼、横渠讲堂、碑亭等仿明清建筑,碑刻则多为明清遗存。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
像检验论,心理学等。
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
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
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是儒墨法道。
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
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
子曰:‘爱人’”。
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
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当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
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任我彼此,爱人就是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都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它建立在长幼尊卑顺序上,涉及君臣上下,亲疏有别等关系上。
这是种有等级的爱。
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是平的了,那就没有尊严,没有敬畏,那就没有秩序了。
再有他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意识,最有名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国哲学史名词说明

1.忠恕之道[孔子](1)“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的全然途径。
(2)孔子以为,“忠恕之道”确实是推己及人:“己所立而立人,己所欲而欲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恕之道”要求每人内心都有一把衡量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尺,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大体道德准那么,而且关于增进现今世界的和平乃至爱惜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反者道之动[老子](1)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循环来回的规律。
也确实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反”揭露了万事万物和“道”转变的缘故和动力。
(2)这表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以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但不论哪一种矛盾对立两边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恒常的规律。
3.“人之天”、“天之人”[庄子](1)庄子以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
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人之天”即受到人作用之天;“天之天”那么是自然之天。
(2)开人之天,意味着对自然(“天”)的变革,开天之天,那么是保护或答复存在的本然形态。
庄子主张开“天之天”,是以批判的目光看待文化的进展与文明的演进,是对人的物化的否定,强调自然原那么。
4.道通为一[庄子](1)“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西施是春秋时期闻名的美女,厉那么是丑女,她们能够放在一路相提并论,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一种完整的表现。
(2)《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的思想正是由事物之间的“不齐”来论述事物之间的“相齐”,缘故就在于从道的视角来看,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不同。
多样的存在基于道而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通)。
(3)这与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统一。
万物一体,一切皆为“道”的“物化”。
5.“心统性情”[朱熹](1)朱熹以为①“性即理也”,是天落实到人身上的理,性是形而上的。
②“心”是形而下的,不能自我发用,只能依照“性”来行动。
③“性”发用的形式,确实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