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阶段

关于乔姆斯基理论发展的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说法,为了方便讲述,我们采取三个阶段的说法。

从50年代末期至1965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理论阶段,其特点是认为语义和语法分析无关;

1965年至1970年为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语法分析可以纳人语义,但是转换规则只改变句子结构,不改变意义;

1970年起称为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

1980至1992年作者又对此进行了修正,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 1992年后乔姆斯基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三、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1、背景:

一言以譬之,我们可以说:1)对当时生物进化论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借鉴;2)对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语言学的反动;3)对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扬弃;4)对惟理语法的继承.

这里主要谈谈第三点, 哲学上有所谓柏拉图问题,即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柏拉图有一个灵魂回忆说的理论。(我们这里不提)笛卡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存在着一种精神实体,这种实体的本质包含在思维属性之,而不依赖于肉体;同时,他也承认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

精神实体的物质实体。显然这种二元论的观点不能解释观念的起源问题,从而得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超经验的。这就是他的“天赋观念”说的根源。以此为基础,笛卡尔认为有许多公理或原则不来自经验,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内在于人的心中的,非外来的。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还有另一种涵义,就是他把天赋观念等同于天赋的认识能力。梯利(Thilly)明确地指出:“所谓天赋的知识,有时指头脑所感受的理念或真理,指灵魂于自身中发现的真理;有时指在经验的过程中,灵魂产生这种知识的固有的能力或机能。”笛卡尔本人在谈到天赋时说:“我既然有能力来存想一件事物,一种真理,或一种思想,则我这种能力一定似乎是由我自己的本性中来的。”他提出认识的能力、禀赋、倾向是天赋的,而且由这种能力产生的思想也是天赋的。2、天赋假说及经验触发论

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例如:儿童在五六岁时即可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这种现象,用洛克的“白板说”和“刺激一反映”论都无法解释。不仅如此,儿童所知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大人们教会的。例如:在He lost his book和He lost his way中his的区别,以及He told her to leave the party和He promised her to leave the party中leave施动者的转换。再者,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表现了天赋上的差别,有的儿童善于学习数学,有的则精通音乐。而在学习母语上,这种差别则十分罕见。针对以上现象,乔姆斯基说:“很难令人相信,一个生来对语言基本性质毫无所知的机体可以学会语言的结构.”他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此机制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语言习得机制假说为儿童习得母语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解释。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内容要相当丰富,否则儿童得语言能力就不会如此之强.但另一方面,这种内容也不能过于丰富,否则他们只能习得个别的语言.

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ity grammar),具体地讲,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其他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那么,他如何解释有的人说法语,有的人说英语,有的人说汉语,而有的生理上完全正常的人却什么语言都不会说,比如说狼孩. 这就不能不提到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经验触发理论。他们认为后天经验对于语言的习得也十分重要。例如: 十几岁的“狼孩”不会说话,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即“经验”。狼孩作为人类的一员,大脑中与生俱来的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会像别的孩子一样迅速习得母语。但是他(她)们在幼儿时代就与狼群共同生活,慢慢学会了像狼一样嚎叫。对人类语言,却没有一点了解。

可见,没有接触过语言,是不可能拥有语言能力的。这种自幼对人类语言的接触就是乔氏所说的经验的触发。如果用a表示后天经验这个变量,可以得到一个公式:(略)

在这个公式中,普通语法(universal grammar)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了.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它指在最理想条件下说话人或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乔氏亦称之为语言能力( competence)。通过数a(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周围的语言不同),可以得参出各种具体的语言。不妨说a= a时,a*UG 可能就是汉语语法;a=b时,b *UG可能就是英语语法。

通过语言习得机制假说和经验触发理论,乔姆斯基创造性地解释了人类如何习得母语的问题。

一、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又叫做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

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1、直角坐标系上圆的公式的比喻

我们都知道直角坐标系中的圆的公式

一旦a,b,c的值确定了,直角坐标系上的任何一点(x,y)在不在这个圆上都是确定无疑的,乔姆斯基的目标就是希望建立一种类似于圆的公式一样的简单明确的语法规则,任何语句序列合法与否只要通过它一检验就一目了然,而就像公式中的参数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在圆上的无数的点一样,这些语法规则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生成无数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职是之故,乔姆斯基的句法研究被称为生成语法.

2、有限状态语法

有限状态语法好似一台有特定状态的机器,从初始状态,经过不同的状态,到达最后的状态就生成了一个句子.它生成的全部句子就构成一种语言,叫有限状态语言,如下图所示,它可以生成这样的句子:This man has bought the book. These men have eaten some bread. 在这种语法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英语中每个句子都是线性发展的,每个此的出现都决定了下一个词出现的可能性,而这是不符合英语的实际的,比如说,它无法处理这样的句子:Anyone who says that is lying. 因为其中两个相互依存的单位Anyone和is lying 被who says that打断了.乔姆斯基设计初这种语法是想证明:按照从左到右的程序组织语言是不现实的.因此他提出了短语结构语法.

3、短语结构语法

短语结构规则都是扩展规则,箭头左边只有一个符号,右边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的语符列,下面就是这样一组短语结构规则:

这就构成一个十分简单的短语结构语法,它只生成有限的几个句子.其中S=句子, NP =名词短语,VP =动词短语,Det=限定词,这组规则可以生成这样的句子:

The man hit the ball.

The man took the ball.

这组规则可以用树型图来表示:(略)

树型图有这样一些优点.1)它标出词的词类,2)它标出短语的范畴和构成,3)短语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比如说,man 和hit 之间不能直接发生关系,因为它们不再一个节点,man属于NP,而hit属于VP.

短语结构规则有两种,一种不受上下文制约,记做X→Y,意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把X改写成Y.一种是受上下文制约的,记做

意为在以WZ为上下文的情况下,X可以改写成Y

乔姆斯基认为短语结构存在这样一些局限性.1)他无法处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2)它无法处理动词的复杂的形式问题;3)在处理主动态与被动态的关系问题上它无能为力.

乔姆斯基认为,要处理这些现象需要另一类规则,这就是转换规则,所以他提出的第一语言模式包括三个部分。(见前页图)

下面我们只讲讲转换结构规则

4、转换结构规则

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列出了十六种英语转换规则,这里举例介绍几种:

1)先看主被动态的转换规则

如果下列句式合法(略)

那么下列句法也符合语法(略)

比如说I eat lunch.正确的,那么lunch +be +en+eat+by+i.也是正确的,当然要转换到自然语言

lunch is eaten by me.还需要一系列的转换,比如说词缀跳位,系动词选择及词格变化等,这里不谈.

2)再看否定规则,请看例句

分析可知,第一个成分NP,第二个成分是情态动词,have,be,do和它们的时态,人称的变化,我们记为C+M,C+have,C+be,C.否定词后的第三个成分我们用删节号代替.现在将这三部分分别记为,否定转换规则可写为

当然还要加上一条do追加规则.

3)so结构转换规则

先看例句:

我们可以把这几句还原为:

这几句可以也分析为以下结构

其变化结构如下:

这就是“so结构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远不止这么简单,比如说他把转换规则分为强制性和随意性(又叫选择性)的两种.为了形式化的描写和分析简单明确,他采用了许多符号手段

乔姆斯基这一时期的理论和语法都存在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作了改进,从而进入了他的标准理论时期.

二、标准理论时期

乔姆斯基认为他的第一语言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转换规则的力量过大.句子可以随意转换而没有限制.乔姆斯基接受了他人的意见,认为转换不许改变原意.句子有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之分,前者决定句子的意义,后者决定声音.2)乔姆斯基的规则既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也可以生成错误的句子.比如用S→NP+VP, VP→V+NP两条规则,我们可以得出John drinks wine.和Wine drinks John,这说明动词和名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限制.3)主被动转换规则使用有限制.比如John married Mary 和Mary was married by john 的意思完全不同.前句中约翰是玛丽的新郎,后一句中他们根本就不太可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乔姆斯基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提出了新的语法模式.他说,生成语法应该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位部分和语义部分.句法部分又叫基础部分,包括改写规则和词典部分,改写规则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再把深层结构变成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对深层结构从语义上作出解释,音位部分对表层结构从语音上作出解释.三部分的关系如图所示:(略)

下面我们先看看乔姆斯基的基础部分的系统规则,再举例说明它生成的基础短语标识是如何转换成句子的.语义部分及音位部分不讲.

1、基础部分的十八条规则(略)

这些规则可以分成两类:即改写规则(1—5,16—18)和对动词名词加以分类的再分类规则(6—15).下面我们选择几条稍作解释:

改写规则:第一条意思是句子由名词短语和谓项构成,第二条对谓进一步说明,意思是它可以是不完全动词(也叫做助动词,包括be have do 和其它一些情态助动词)及动词短语再加上表

时间地点的成分构成,其中后两项是选择性的,可有可无.第三条是对动词短语的情况详加说明:它可以由系动词引导,可以是动词加介词短语构成,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等等.第五条说明介词短语可以是表方位的,表时段的,表地点的,表频率的,等等,不一而足.第十六条,助动词可以是表时态,表情态的,也可以是表示动词的体的.第十七条对限定词作了说明,它可以是冠词加前后成分构成,第十八条从是否限定的这一角度对冠词进行了分类.

我们再看再分类规则(以名词为例):第八条意谓名词有复杂的符号,第九到十三条用一些标准对名词进行了分类,这几条综合起来可用下面的树型图表示:(略)

乔姆斯基认为具体到每一个名词,词典中应该如下标出:(略)

这一时期的结构规则是有序的,生成的语符列是有限的,词典部分的再分类规则和选择限制,避免了产生“酒喝约翰.”这样的句子.第三,等式的右边出现了S范畴,这就意味着句子中可以套句子了.

2、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以The man who persuaded John to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 was fired .来说明基础部分生成的基础短语标识是如何转换成实际句子的.假如基础部分生成了以下三个短语标识: (略)

短语标识1)中的△是个假位符号,意思是它在句子表层结构中并不出现,但我们假设它在深层结构中存在.它是动词的逻辑主语,是没有指明的施动者.所以1)可以生成这样一个句子:The S’man was fired.但它含有S’成分,并不独立.同样2)可以生成这样一个句子:The man persuade John of △S’.它也不独立,S’需由其他句子来实现.3)中的nom意为视情况而定,我们把nom照抄,它可以生成这样一个句子:John nom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现在我们把3)代入2)中的S’则得到:the man persuade John of △John nom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现在用省略转换去掉其中一个John,再用to转换让to来代替of△nom,这时得到句子the man persuade John to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将这代入1)中的S’处,则得the man the man persuade John to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 was fired. 再用省略转换删去其中得一个the man ,用关系转换加上关系代词who.这时就得到我们的例句了.这里我们运用了被动转换,代替转换,省略转换,关系转换的多个单项转换,这样的转换叫做综合转换.

标准理论有了许多改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乔姆斯基继续发展了他的理论,这就进入了扩充后的标准理论时期.

三、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

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1)转换规则仍然权力太大,2)他原以为句子的意义取决于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无关,转换过程中句义保持不变,后来发现这是不可能的,3)英语中有句谚语说规则就意味着例外,而他对这种例外情况注意得不够.扩充式标准理论为克服这些缺点进行了努力.

下面是乔姆斯基扩充式标准理论的结构图,如果把它与标准理论

时期的结构图对比, 我们会发现这样几点:1)基础部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完善,2)为了防止大量不合法的句子的产生,转换规则中增加了一些限制规则,3)格确定原则也是标准理论时期所没有的,4)乔姆斯基现在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中,因此,表层结构变得比原来复杂多了.

下面我们按照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表层结构三大块择要介绍.

1、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的短语结构规则(又叫改写规则)最大的进步是引进了X阶标理论,因为本人没有完

全读懂,这里不讲.我们看看词汇部分.词汇分两部分,一是词汇入构项,一是多余原则.词汇入构项是从标准理论时期的十八条原则中的再分类原则演变过来的,乔姆斯基认为它应该包括词从语音,形态,语义到语法的一切特点.这个我们可以从标准理论部分所举的boy和girl的例子推知.我们前面提到,规则就意味着有例外,词汇部分的多余原则就是对例外情况进行说明的.比如说许多动词都符合:V:+[--NP to NP]→[--NP NP]。而表捐献意思的单词donate就是个例外,标出这种例外情况就是多余原则所要求的.

2、转换部分

转化部分有两个内容,转换规则和限制规则.这一时期乔姆斯基把转换部分归纳为一条规则,即移动a原则,它包括名词移动和WH-词移动两种转换,这里涉及到空位的概念.请看例句: This book was read by that student.

先看它的深层结构:

其中的e代表空位.把名词短语移到空位处作为主语,原来的位置就留下一个踪迹,我们用t来表示.我们看看转换后的树型图:

WH-转换与此类似,比如What have you done? 就是由e you have done what经过转换得来的. 转换规则中还涉及到踪迹理论,前面说过一个成分在移动后原来的位置会留下踪迹,踪迹虽然在表层结构中语音表达是零位,但它仍然占据原有范畴的位置.比如说,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我们可以说What do you want to win?或What do you wanna win? 但我们只能说who do you want to win the title?不能说who do you wanna win the title?因为前者的空位在win后面,所以它们可以连读成wanna;而后者的空位在want 与to 之间,所以句中的want to 不可以结合在一起.

限制规则尽管进行了多次改进,扩充理论仍然会生成许多不合法的句子,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乔姆斯基对转换规则提出了许多条件限制,这就是限制规则.比如特定主语条件,邻接条件,特殊疑问句规则就属于这种限制规则.

3、表层结构部分:

这一时期的表层结构内容较前期复杂了许多,它包括了:1)与语音表达有关的省略规则,过滤规则,音位规则等.2)与语义解释有关的语义规则(包括控制规则,制约规则,解释规则),逻辑式等.下面说说过滤规则,控制理论和制约理论.

1)过滤规则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成能力太强,尽管加上了一些限制规则,在实际情况中,即使遵从了所有的规则,到了表层结构阶段,仍然有大量不合语法的现象出现,过滤规则就是用来排除这种现象的.比如说经过转换规则和条件限制,我们仍然可能得到这样一个短语:the man who that I saw.过滤规则中有这样一条:一个补语化成分位置不能同时出现像who that这样的两个外显成分,因此我们可以宣布它是不合法的,它必须运用一次省略规则,省who 或that才是正确的.

2)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解释在语音上是零的名词短语“准代词”.先看例句:

John promised Bill to leave.

John persuaded Bill to leave.

乔姆斯基认为这两句的实际结构为:

John promised Bill[PRO to leave.]

John persuaded Bill[PRO to leave.]

应该在词汇的入构项中说明动词的特征,以保证promise句中的PRO主语所指相同,而persuade句中的PRO与动词宾语所指相同,而且用下标标出来:

Johni promised [Bill PROi to leave].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壹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共8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现代汉语普通话以语音为标准音。 2.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最大的特点是。 3.现代汉语方言中,粤方言的代表话是。 4.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是。 5.元音与辅音的区别是。 6.普通话声母j、q、x从发音部位上看属于。 7.同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类型单位是。 8.现代汉语普通话有个声母(含零声母)。 9.普通话阳平调的调值是。 10.现代汉语普通话大约有个音节(包括声调)。 11.汉字是的书写符号系统。 12.《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分别是字。 13.汉字在历史上曾经被我们的邻国使用,现在还在使用部分汉字。 14.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是。 15.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 16.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 17.单纯词有联绵词、叠音词、、拟声词四种形式。 18.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三种形式。 19.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和民族性。 20.词语的褒义、贬义关注的是词义的。 21.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是。 22.词汇由和一般词汇组成。 23.歇后语“外甥点灯——照舅”是采用的方式来表达语义。 24.双音节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 25.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 26.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 27.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28.“既然”在复句中表示的关系。 29.“不是A而是B”是关系的复句。 30.大多数“把”字句中,“把”引出的是。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语音的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质、音色。 2.声调是汉语区别意义的重要语音手段。 3.儿化词都是名词。 4.轻声不是一个单独的声调。 5.汉字是由笔画直接组成的。 6.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演变的过程。 7.一般认为,古代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 8.单纯词不一定都是单音节的。 9.“姐姐”是叠音单纯词。 10.“舍不得”是惯用语。 11. “笔直”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 12.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词、短语、单句、复句。 13.“老师”和“教师”的最大区别是所指对象的年龄不同。 14.“我的中国朋友李小京”是偏正短语。 15.“你什么都不买吗?”是特指疑问句。 16.“他这样有本事的人,我很佩服。”是单句。 17.“他希望领导派他到海外教汉语。”从整体上看是兼语句。 18.“与其长期租房,不如贷款买房。”是假设复句。 19.“我们要夹起尾巴做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20.“我今天是无事不登金銮殿。”运用了夸张修辞格。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苏州话属于。 A 粤方言 C 闽方言 B 吴方言 D 北方方言 2.普通话有韵头 A 2个 C 4个 B 3个 D 5个 3.普通话有韵尾 A 4个 C 5个 B 3个 D 6个 4.普通话声母中的塞音是。 A d、t、g、k C b、p、d、t、g、k B b、p、g、k D d、t、g、k、n、l

语言学基础知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区别性特征:Design of features of language 任意性arbitrariness 指语言符号和它代表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 二重性duality 指语言由两层结构组成 创造性creativity 指语言可以被创造 移位性displacement 指语言可以代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及的物体、时间、观点 2、语言的功能(不是很重要)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施为功能performative 感情功能emotive function 寒暄功能phatic communication 娱乐功能recreational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3、语言学主要分支 语音学phonetics 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接受过程,考查人类语言中的声音 音位学phonology研究语音和音节结构、分布和序列 形态学morphology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 句法学syntax 研究句子结构,词、短语组合的规则 语义学semantics 不仅关心字词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之下的意义。如语素和句子的意义 语用学pragmatics 在语境中研究意义 4、宏观语言学macrolingustics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计算机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5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别 规定式和描写式:规定式:prescriptive说明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描写式:descriptive说明事情本来是怎么样的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synchronic研究某个特定时期语言 历时:diachronic 研究语言发展规律 语言和言语:语言: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 言语:parole指具体实际运用的语言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 能力:competence用语言的人的语言知识储备 运用:performance真实的语言使用者在实际中的语言使用 二、语音学 1、语音学分支 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语言的产生 声学语言学acoustic phonetics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 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研究语言怎样被感知 2 IPA(国际音标)是由daniel Jones琼斯提出的 三、音位学 1、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s 2、音位phoneme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

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

1 学方法、转换生成语言学方法和综合性的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应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 通过循序渐进的层次对比研究,抓住寓于语言深部的综合特征, 从而准确把握对比中的语言特征, 充分发挥对比语言的对策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analysis) 在1980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中, 将contrastive analysis 只译作“对比分析”, 许多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的我国学者们的论著, 也大都冠以“比较”二字, 归在比较语言学的领域。也就是说, 对于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 人们还缺乏充分认识。然而就方法论而言,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它只是共时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考查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部门里的同异点, 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说明这些同异点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一、对比语言学的历史演变 虽然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期, 但真正的研究史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如果要讨论对比语言学的雏形, 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公元初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接着, 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汉字文化圈。在这种吸收消化异族文化与学习吸取异邦文明的过程中, 无疑将首先对其运载工具—— 语言进行研究, 而这种研究也只能是建立在同民族的语言比较对比的基础上。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译释佛教经典, 五六世纪的日本人“训读”我们的古文的工作都可以认为是对比性的。不过, 事实告诉我们, 这种译释或“训读”远远不是一种建立在严格的语言科学基础上的成体系的工作, 因此, 我们无从把它划入对比语言学的范畴。 而真正的对比语言学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 它是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和外国语教育发展的联合产物。19世纪末, 索绪尔树立起语言学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他的语言理论影响了包括布龙菲尔德在内的众多的语言学家。

语言学术语翻译及术语解释

术语翻译及术语解释汇总 术语翻译 1. Design features of Ianguage (语言的甄别特征) Arbitrariness (任意性),Duality (二层性 /二重性),Creativity (创造性 /原创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播), Interchangeability (可 互换性) 2. Functions of language referential 指称功能 poetic 诗学功 能 conative 劝慰功能 phatic 寒暄功 能 ideational function 概念功能 textual function 语篇 /文本功能 Performative Function (施为功 能), Phatic communion (寒暄交 谈), 3. Phonetics 语音学), Morphology (形态学) , Semantics (语义学), Articulatory phonetics 发音语音学 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 Socioli 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 学 Neurolinguistics 神经语言学 emotive 情感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 in terpers 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formative (信息 /告知功能), Emotive Function (情感功能) , Recreational Function (娱乐功能), Pho no logy (音系/音位学); Syntax (句法学); Pragmatics (语用学) Acoustic pho netics 声学语音学 Psycholi 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4. 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 描写式和规定式 Synchronic vs. diachr onic 共时和历时 Lan gue vs. parole 语言和言语 Compete nee vs. performa nce§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5. Vocal tract 声道 (res on at ing cavities 共鸣腔),phary nx 咽腔,oral cavity 口腔 and n asal cavity 鼻腔. 其它的一些发音器官:lungs 肺,windpipe (trachea )气管,vocal folds 声带, larynx 喉,epiglottis 会厌,次声门,pharynx 咽,uvula 小舌,hard palate 硬腭, soft palate 软腭,alveolar ridge 齿龈 6. Consonants and vowels (辅音和元音) A. Manners of articulation 发音方式 B. Places of articulation 发音位置 7. Stop (or plosive )爆破音 Fricative 摩擦音 Approximant 近似音 Lateral (approximant )边音 Affricates 塞擦音,trill 颤音 and tap 闪音 Bilabial 双唇音 Labiodental 唇齿音 Dental 齿音 Postal veolar 后齿龈音 Retroflex 卷舌音 Velar 软腭音 Uvular 小舌音, pharyngeal 咽音 monophthong vowel: 单元音 diphthongs 双元音 Lax vowels 短元音 Tensed vowels 长元音 8. Coarticulation and phonetic transcription 协同发音和标音 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 先期协同发音 perseverative coarticulation 后滞协同发音. broad tran scriptio n 宽式标音 narrow tran scripti on 严式标音 9. minimal pairs 最小对立体 Phoneme 音位 phon emic tran scripti ons 音位转写 phon etic tran scripti ons 语音转写 phones 音子 alloph ones 音位变体 compleme ntary distributi on 互补分布 Alveolar 齿龈音 Palatal 硬腭音 glottal 声门音 triphthongs 三元 音

论乔姆斯基彻底颠覆了结构语言学

论乔姆斯基彻底颠覆了结构语言学 摘要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转换生成理论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生成语法和结构主义在哲学基础和语言观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人因此认为乔姆斯基彻底颠覆了结构语言学。然而,两者方法论都是采用的二元论,笔者认为乔姆斯基并没有颠覆结构语言学。 关键词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结构语言学差异 1 结构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由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发展出的结构语言学,后来分成了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是一个由欧洲发展到美国的过程。 布拉格学派以1926年在布拉格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学会而得名,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依(N.S.Trmbezkoy)和雅柯布逊(R.Jakobson)。布拉格学派主张应该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方面去研究语言的结构,认为语言是由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单位组成的功能结构系统。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必须从它所具有的功能、所达到的目的着眼。他们注重语言结构的研究,但不忽略意义,认为语言规律要在交际中发挥作用,就不能没有一定的意义。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音位学的研究方面。纲领性的著作是特鲁别茨科依的《音系学原理》。雅柯布逊等提出了音位的十二对区别特征,同时还把二元对立的概念用于语法研究。 哥本哈根学派以1931年在哥本哈根成立的语言学学会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Iev)和布龙达尔(V.Brondal)。他们把语言看成是由纯粹抽象的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种符号系统,认为语言学应该研究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模式。他们用组合和聚合的方法来确定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会得出一些最小的、不变的单位,称为语符。语符学既是语言学,又是符号学,它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语言学,而且适用于一般人文科学的研究。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奠基者是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和萨丕尔(R. Sapir),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美国学派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言语事实,而不必用历史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2017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的任意性:构成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的离散性:语言可以进行切分,被切分成的每个单位有独立的存在,彼此不相互混淆,但又可以灵活组装。 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用来指代某种特定事物的、可为人们感官感知的标记。 狭义符号:符号的“能指”(物质外壳)和“所指”(意义) 语言符号:语言是以语音为能指,以语义为所指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语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是语言的载体。 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元音也叫“母音”,发音时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紧张均衡,声带振动、可以自成音节。 辅音: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器官各部分呈紧张状态,声带有时颤动(浊辅音)有时不颤动(清辅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超音质音位: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所以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变异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条件变体自由变体):【1】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2】自由变体指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语流音变: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 语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声调是属于音节的,但是句子也可以有高低抑扬轻重的变化,这就是语调。狭义的语调又叫句调,指全句高低升降的变化,他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要求等

语言学第一二章知识点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 Productivity多产性(创造性) Duality双重性 Displacement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5.语言能力Competence(抽象) 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6.语言运用performance(具体)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具体体现。 7.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8.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9.语言langue(抽象)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10.言语parole(具体)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11.规定性Prescriptive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 12.描述性Descriptive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二、知识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2715474.html,nguage is not an isolated phenomenon, it‘s a social activity ca rried out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by human beings.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2.几种观点和现象的提出者: ⑴瑞士语言学家F.de Saussure :Langue和parole的区别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 1. 引言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语言学学派讲座 第七讲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第七讲乔姆斯基的语 言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第七讲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2010-10-19 21:27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57 语言学基础知识.doc

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57 科目名称:语言学基础知识 试题包括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古代汉语三部分内容。大概比例为:现代汉语50%,古典汉语30%,语言学概论20% 试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填空、选择类)占很小比例,主观题比重较大,题型多样(如:概念题、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讨论题等)。 具体复习大纲如下: 一、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2、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3、言语交际的要素 4、新时期语言学的最大特点 5、结构主义语言学 6、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7、语言的社会功能 8、国际音标、音素、音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 9、音素与音位的区别 10、语义场类型 11、语义演变的结果 12、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13、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4、语言的融合 二、现代汉语部分 1、基本概念 2、现代汉语的特点 3、造字法及形声字的表音问题 4、如何理解词义的模糊性 5、合成词构成分析 6、语言单位及相互关系 7、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8、划分词类的标准及具体词汇词类的划分 9、词与短语的区别 10、短语的结构及功能类型的划分 11、句法(句子)成分及对应关系

12、句法成分与语义成分 13、多义短语及形成多义的原因 14、单句的分析 15、多重复句的类型及分析 16、变换分析的原则及变换分析的通途 17、语义指向分心 18、三个平面理论 19、什么是修辞及辞格 20、修辞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古典汉语部分 1、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 2、古代汉语》教材通论的部分的基本知识 3、古代汉语的常用词 4、《古代汉语》教材中先秦到元代的主要选篇 5、句读知识及点断、阅读、翻译能力 复习资料: 1、《古代汉语》,殷国光、赵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增订五版。 3、《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研题库(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现代汉语语音)【圣才出品】

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研题库 第一部分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第3章现代汉语语音 一、填空题 1.声调又叫字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____。 【答案】音高 【解析】发音时声带越紧,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在发音过程中,声带可以自始至终保持一样的松紧度,也可以先松后紧,或先紧后松,也可以松紧相间,这样造成的种种不同的音高变化,就构成各种不同的声调。这样一个贯穿整个字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就是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2.从发音角度来看,“多”和“拖”声母的区别在于____。 【答案】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 【解析】送气和不送气是根据除阻时气流强弱的不同区分的,送气音是指发音时呼出气流较强的音,呼出气流较弱的是不送气音。“多”的声母为[t],“拖”的声母为[t‘],两个声母的分别在于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 3.从发音角度来看,“章”和“昌”两者声母的区别在于____。 【答案】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 【解析】“章”的声母为zh[t?],“昌”的声母为ch[t?‘]。两个声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不送气音,后者为送气音。他们两个都是舌尖后、清、塞擦音。 4.普通话的13个复韵母根据____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3类:前响复韵母、后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 【答案】韵腹 【解析】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称作复韵母,其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称为韵腹,根据韵腹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复韵母分为3类。 二、选择题 1.“者惹舍吃”四字是()。 A.同声母字 B.同韵母字 C.同声调字 D.同发音部位字 【答案】D 【解析】“者惹舍吃”四个字的声母分别是“zh、r、sh、ch”,都是舌尖后音,属于同一发音部位的字。A项,他们的声母不同。B项,“者惹舍”的韵母都是“e”,但“吃”的韵母是“i”。C项,他们的声调分别是三声、三声、三声和一声。 2.用一个字来直接注另一个字的音,如“蛊”音“古”,这种注音方法是()。 A.直音 B.反切

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第34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月 Vol.34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2 ────────── 收稿日期:2012-03-25 作者简介:申丽红(1975-),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24- 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申丽红1,2 (1.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1;2.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家学者秉承不同的语言学理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语言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语言学研究方法做一梳理。 关键词:语言学;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H 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6-0024-03 Some Research Methods of Linguistics SHEN Li-hong 1,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h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1,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Linguistics, as a cross-discipline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has developed well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t scholars did som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with different theorie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 summary abou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nguistics is made. Key Words: linguistics; quant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宝贵财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语言的奥秘,以揭示形形色色的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语言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以不同的哲学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后,因其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而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语言学相关研究。 一、语言学发展简史 西方的语言学研究自古希腊始,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BC 470-BC 399),柏拉图( Plato, BC 429-BC 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BC 384- BC322)等通过对语言的辩论奠定了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此后语言学在西方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随着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等相继加入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学科迅速发展。他们详细研究了语言的分类, 语言中的音变等,为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的学科。此后的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的结构主义学派基本上秉承了结构主义的衣钵,对语言的结构、音位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切分。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转换生成语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法,推动语言学研究进入当代语言学时期。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过程无论采用“白板说”还是“刺激-反应”论都不足以说明问题,以此提出了“先天性假设”(innateness hypothesis )。他认为人类的大脑先天被内置了一套“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或“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 )。这种普遍语法在后天经验的触发下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 )。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运用数学的运算原理,运用各种规则逐步推导以

Norm Chomsky语言学

黄金星 语言学 3100313026 Norm Chomsky Norm Chomsky was born in December 7, 1928. His father, William Chomsky, described as a "very warm, gentle, and engaging" individual, placed a great emphasis on educating people so that they would be "well integrated, free and independent in their thinking, and eager to participate in making life more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for all", a view that would be subsequently be adopted by his son. Whenever Chomsky visited his uncle’s family, he also frequented left-wing and anarchist bookstores and became a voracious reader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which allowed him to become critical of other radical left-wing ideologies. Chomsky's primary education was undertaken at Oak Lane Country Day School, an independent institution that focused on allowing its pupils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in a non-competitive atmosphere. It was here that he wrote his first article On the Spread of Fascism, following the fall of Barcelona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Chomsky joined the staff of MIT in 1955. In 1961, he was appointed full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n February 1967, Chomsky became one of the leading opponents of the Vietnam War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essay,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This was followed by his 1969 book, American Power and the New Mandarin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that established him at the forefront of American dissent. Chomsky has received death threats because of his criticisms of U.S. fore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