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路径依赖视角下他组织参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路径创造——基于贵州郎

第 1期
王 进:路径依赖视角下他组织参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路径创造
·119·
特定的历史轨迹影响,会长期、持续地渗透到个人思想与 态度,形成一种影响个人思维与行为决策的路径依赖。
国内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包括定义辨析、制度变 迁、政策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基本延续了国外的研究 视角。时晓虹等提出制度变迁过程通常会历经路径依 赖、路径偏离、路径创造 3个阶段[11]。尹贻梅等指出在 我国地方产业 的 演 化 过 程 中,技 术、制 度 与 关 系 方 面 都 存在路径依赖现象[12]。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视角看,历 史上延续至今的民族文化传统、族群意识形态等因素所 造成的“路径 依 赖 ”和 体 制 锁 定 常 常 使 得 我 国 民 族 地 区 的现代化制度变迁陷入低效率状态[13]。可见,非正式制 度路径依赖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实践表明,政 府、旅 游 投 资 商 等 他 组 织 是 推 动 少 数 民族贫困地区实现旅游脱贫的重要力量。由于文化差 异、习俗观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 摩擦也时有发生。了解少数民族贫困群体对非正式制 度路径依赖,对他组织指导和参与当地旅游及经济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8-07-23;修回日期:2019-12-1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SKGH 158);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9YBGL068) 作者简介:王进(1983-),女,四 川 宜 宾 市 人,副 教 授,博 士,主
关 键 词:非正式制度;路径依赖;旅游扶贫;郎德上寨;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0)01?0118?04 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0.01.02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变化,通常包括漫长的发展、接受新的思想和经验,以及适应新环境的适应过程。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其中路径依赖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路径依赖理论即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定事件和选择,会在后续的发展中产生效应,这些效应会形成路径依赖,即人们往往在原有选择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决策,而并非从零开始。
路径依赖是指某一制度的特定选择和做法在历史中的重复出现,因此这些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被继续沿用。
路径依赖理论将制度看作是在特定时间点做出的特定选择和决策的累积。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方式,路径依赖是这一路径上的限制和影响因素,它可以阻碍某些制度的变迁。
路径依赖理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用于解释和分析诸如政策变化、法律制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问题。
路径依赖理论最初在经济学领域中被提出,其中著名的代表性作品是保罗·戴维德森的《路径依赖、创新与进化》。
在政治学领域,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位著名的作者是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大卫·诺斯斯。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有三个阶段:path dependence(路径依赖)、path creation(路径创新)和path shifting(路径转换)。
path dependence是指历史中特定事件和做法对当前和将来的制度有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制度的路径依赖;path creation 是指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创新和变化,这种创新和变化导致了新的制度路径;path shifting是指在新的制度路径上,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产生了新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主要阻碍,政策的推动必须从利用路径依赖来创造新的路径开始。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新的标准和规则来打破路径依赖,以满足时代需要。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指解释技术创新过程、影响技术创新成功
与失败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创新理论:
1.技术扩散理论:描述了技术从创新者到其他用户的传播过程,包括创新者的采纳动机、传播渠道、传播速度等因素。
2.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技术从发展初期到成熟阶段会经历一个固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
衰退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
3.创新者理论:强调个体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认为创新成功与创新者的个人特质、背景以及创意产生过程密切相关。
4.技术演化理论:研究技术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探讨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5.资源依赖理论:强调技术创新的成功与组织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组织内部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
6.路径依赖理论:指出技术创新的路径取决于过去的选择和决策,难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7.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与技术相互作用的产物,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理论提供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的框架和解释,对于指导实际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哲学视阈中的企业技术创新

Ke r s tc n l gc lin v t n;p t e e d n e;p t r ain;tc n lgc li n v t n c g i o y wo d : e h o o ia n o a i o ah d p n e c ah c e t o e h oo ia n o a i o nt n;tc n l gc l o i e h ooia
3 6
谈新敏等 :哲学视 阈中的企业技 术创新
根据 企业技 术 创 新 的模 式 不 同 ,可 以把 企业 技 术 创新分 为渐进 性 的 技术 创新 和 突破 性 的 技术 创 新 两 种 。企业 渐进 性 技术 创 新是 企业 通 过 改进 现 有 产 品的性能 或工艺 ,使产 品持续具 有竞 争 能力 的途径 , 正如 A entya dCak ( 9 5 bra n lr 1 8 )指 出 的那样 ,渐 进 h 性创新 利用 在 当前 市 场 中 的现 有 技术 ,以增 强 现 有 的竞 争力 ,这 种创 新 通 过 累积 效 应 和通 过 创 造 多技 能 多功 能 ,来产 生 创造 价 值 ;企 业 的 突破 性 技 术创 新则 是企业通 过引进 先进 技术 ,或者 通过 内部研发 ,
一
创 新 实践 相 统一 的过 程 。
关 键 词 :技 术创 新 ;路 径 依 赖 ;路 径创 造 ;技 术 创新 认 知 ; 术 创 新 实践 技 中 图分 类号 :F 6 . 0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跨越路径依赖: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的组织学习

2 复 杂 技 术 系 统 的 创 新 — — 路 径 依 赖 及 路
径 创 造
21 复 杂 技 术 系 统 的 创 新 过 程 .
杂技 术 系统创 新 的分析 , 揭示 在复 杂技 术 系统 创新 过程 中
应 采取 的组 织学 习方 式 。
1 复 杂 技 术 系统 演 化 中 的路 径 依 赖
竞 争力 陷 阱。在 复杂技 术 系统创 新 中, 需要 保持 “ 向式” “ 向式 ” 习策略 间的 平衡 , 前 和 后 学 以避 免 “ 习的 近 学 视” 。通 过 中 国 自主 开发磁 悬浮 的案 例 , 明复 杂技 术 系统创 新 突破 路 径依 赖 的必要 性 , 说 以及 相应 的 组织 学 习策略 。 关键 词 : 路径依 赖 ; 复杂技 术 系统 ; 织 学 习 组
模 式 下 , 织 学 习只关 注下 一 步需要 解决 的 问题 。 此 , 组 因 在
大 。 得对 它 进行 解 构是 不 可 能 的 , 使 就会 产 生 强烈 的路 径
对 现有 产 品进 行微 小 的提升 或简单 改 进 . 结果 一般 是 进一
步 巩 固 已有 企业 的 市场 地位 [ ] 6。 - 8 Mizeg 将 渐 进 主 义 看作 是 一 个 组 织 学 习 的过 程 。 nb r ̄ L n ge 总 结 了基 于 学 习的 路 径依 赖 对 于一 般 创 新 的 u d rn 作 用 , 出组 织学 习是渐 进创 新 的主 要来 源 。在渐 进创 新 指
近 来 . 些技 术创 新 的研 究 指 出 : 术 创 新需 要 沿 着 一 技 已有 的技术 轨道 进行 “ 轨创 新 ”并 认 为技 术 创新 在本 质 顺 ,
逐 渐 停止 创 新 的脚 步 ,也 就 不 可 能产 生 出 重大 的创新 成 果 。 杂技 术 系统 的创新 是一 个不 断 突破路 径依 赖和 创造 复 新 路径 的过 程 , 在其 中涉及 到不 同 的组织 学 习策 略 。本文 针 对现 有 文献 中 以“ 轨创新 ” 顺 方式 开 展技 术创 新 的观点 , 指 出复 杂技 术 系统 的创新 是 组 织应 用 不 同组 织 学 习 策 略 突破 路径依 赖 、 现路 径创 造 的过程 。 实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制度上的改变,而在实施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路径依赖指的是历史上某些特定事件所壮大的机会与利益所决定的现象,使得未来的选择被限制在特定的方向。
因此,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联系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和机会使某一制度被迫改变;另一类是内部创新的力量产生了制度上的变化。
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它们的变化会促进制度变迁。
此外,一些重大事件,如战争、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也可能造成制度变迁。
内部创新的路途,主要是由个体的创新精神所带动的。
例如,在某些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和理念,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都会引发制度的变化。
这其中包括创造性的宗教观念、商业、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这些创新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实践演变,或许会对传统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制度变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而是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因素。
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农业社会中,一个地区的种植方式是靠耕地轮作和迁徙。
因为当时人口不多,土地资源相对充沛,需要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保持统计不变的耕作方式。
但是,这一制度还需要长期贯彻下去,这种依赖路径的制度约束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
还可以通过另一个例子来理解路径依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的所有权存在一个祖先制度,决定这个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商品,不能其他人买卖,面临了严重的制度约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和经济发展都受到影响。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社会最终会被生产和技术的改变所替代。
总之,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是社会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没有制度变迁,社会将停滞不前,失去活力,而路径依赖也可能使社会错误地坚持旧有制度,并阻碍新的机会和利益的产生。
因此,社会需要适度引入制度变迁,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正确引导人们防止路径依赖现象,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组织结构的影响路径分析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组织结构的影响路径分析摘要:组织结构变革是组织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形成与突破涉及不同层面的众多因素,现有研究中缺乏将组织微观动力机制与组织结构变革进行整体分析的视角。
但研究发现,组织结构系统内生地蕴含着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的特性。
组织内部因组织结构惰性而导致的路径依赖具有两面性。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变革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路径依赖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通过组织学习,突破行为惯性和管理认知惯性,充分发挥路径创造和路径突破方面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偏离”组织原有的路径,积极进行路径突破和创造。
关键词:路径依赖;组织结构变革;路径突破;结构惰性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1-0133-08一、引言组织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组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结构变革已经成为一种生存常态(Far&Luhrmann,2004)。
根据权变理论,组织对各种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是在全面考察环境、战略、技术以及交易的性质等情境因素的基础上作出的。
Mintzberg(1978)在对历史战略的研究中指出,战略行为是路径依赖的,即该过程自己的历史创造出特定的轨迹,而该轨迹又会限制战略决策。
也就是说,“历史是有意义的”。
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它现有的惯例约束了企业将来的行为(Teece,Pisano&Shuen,1997)及其能力选择范围。
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上,企业必须遵循某条特定的能力发展轨迹或路径。
这一发展轨迹或路径不仅界定了企业今天可能的选择范围,而且也限定了企业在将来可能拥有的全部能力。
根据“战略决定结构”思想,组织结构的演进也可能会表现出路径依赖性。
组织结构变革作为组织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往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和变革结果等方面,主要是从静态的和单一的理论视角(比如管理学理论)来研究组织结构变革问题,而缺少从动态的、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对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自发变革机制和变革抵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在演化和变迁中所遵循的一条特定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指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对既有方案和选择的依赖性。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制度变迁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方式。
这些路径可能是由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和决策所引导的,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压力和环境变化所导致的。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对既有方案和选择的依赖性。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过去的决策和选择会对未来的决策和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旦形成了一条规范化的制度路径,很难进行改变,因为这条路径已经被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固化和依赖。
路径依赖可以解释为何某些制度难以改变或转变,因为一旦形成了某种制度,相关利益相关者和结构会对其进行捍卫和保护。
路径依赖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制度错位,即制度与实际需求和社会变迁不匹配。
某些官僚机构可能因为规范化的路径依赖而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路径依赖可能限制了创新和改革的可能性。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累积的规范化路径依赖会使相关利益相关者和结构对于改革和创新持保守态度,从而阻碍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要解决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性破坏、培育适应性和弹性的机制来打破固定路径。
当制度的规范化路径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效益时,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
还可以通过增强制度学习和适应性能力,引入灵活和可变的制度机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演化和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深入理解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规律,并寻求打破路径依赖的方式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产业升级所必需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其所产生的“锁定”效应会阻碍技术变迁。
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有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和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两种,通过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提出产业升级中的技术变迁实现路径创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路径依赖;产业升级;路径创造;涌现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平均9.9%的增速,被称为“增长的奇迹”。
在此过程中,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居功至伟。
它们拥有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数量,解决了80%以上工业人口的就业,创造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80%以上的产值,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但是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紧张以及劳动力优势的逐渐减弱,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迫不及待的任务。
发达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升级必须通过依赖于技术创新即技术变迁①。
然而,技术变迁在一定程度有其顺沿的“技术轨道”,具有路径依赖性质和技术“锁定”效应,会使无效的技术变迁路径长期存在下去,无法摆脱,从而阻碍产业升级的实现②。
“路径依赖”概念是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A.David首次引入经济学的研究。
随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ain Arthur用其探讨报酬递增对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
David 和Arthur的研究认为[1][2][3],路径依赖是指技术选择的一种不可预见、缺乏效率和路径锁定的情况。
一种先开发出来的技术,由于技术变迁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和规模报酬促进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以及人们对其进一步流行的适应性预期,使这种新技术通常能够凭借其先入为主的先发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良性循环。
这时,另一种具有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新技术却可能仅仅因为较晚进入市场应用,没能占据市场地位获得足够的追随者从而陷入困境,甚至锁定(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
由于技术投资的不可逆性以及技术转换成本的存在,技术变迁存在路径依赖。
技术有时是由递增报酬和偶然事件决定而不仅仅是根据效率选择,因此流行的技术可能是缺乏效率的。
二、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与路径依赖根据路径依赖产生原因,路径依赖一般具有两种类型[4]:一种是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这是指某项技术一旦被开发出来,就会出现自我强化的现象,促使市场环境适合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利于其他技术生存和发展,实现自我增强的循环。
第二种是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指在相同的机会和刺激的初始条件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市场主体或政府干预的影响而形成的自我强化现象。
(一)产业升级技术变迁的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1. 后发劣势国家间产业的竞争正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
我国RD 投入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过低使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只具有比较优势而无竞争优势。
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还是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自己学习、模仿和消化。
由于起始发展水平较低,学习模仿所产生了巨大的后发利益,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即所谓的“后发优势”),但也逐渐把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交给了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产生了依赖,只能追随其后,获得发达国家“技术前沿后面的技术”[5]。
当“引进-消化-模仿”的潜力耗尽,当国际劳动分工的网络变得日益复杂,这种跟随模仿策略的长期代价将大大超过被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短期利益,后发优势就逐渐转变为“后发劣势”③。
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为自身的技术突破划定了上限。
2. 技术创新的收益递增规律Arthor (1994)[2]描述了路径依赖造成技术创新低效率的收益递增规律的四种形式:①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初始投入成本或固定成本很高,但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将会下降。
这样,现存技术的早期投资者就会产生较高的沉没成本,使之再很难采用其他可替代的技术。
②学习效应。
专业技术和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生产的扩散和市场实践的积累,使得产品产量增加和单位成本下降。
Arrow (1962)[6] 的“干中学”理论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
③适应性预期。
现有技术的普遍使用会增加人们对其品质、性能、特点以及寿命的信心和熟悉程度以及依赖感,减少了不确定性,这种惯性使得技术采用者较难更换其他技术,哪怕其他技术更加先进。
④网络效应。
使用这一技术的人越多,对采用同一技术的人越有利,因为他更容易与其他使用者交易。
3. 资产专用性导致的转换成本资产专用性会使先进技术对旧有技术的替代产生高昂的转换成本④。
技术创新转换成本增加了对原有路径的依赖和强化,使得新技术很难取代旧有技术。
资产专用性是指某种资产只能服务于某种定产品和生产的性质,不能改作其他用途[7]。
为了防止在市场交易的签约过程中出现机会主义行为⑤,交易双方往往会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长期保持交易关系、纵向一体化等,而这些制度安排无疑增加了企业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投资,产生路径依赖效应,对新技术体系起了阻碍作用。
路径依赖效应会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强而同时技术替代、路径突破与转换成本也越高,技术创新就越艰难。
4. 嵌入性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企业以及企业网络,其形成和发展是相关企业追求外部经济优势的过程。
受到长期孕育的嵌入在社会中的传统历史文化影响,技术创新就会形成惯性,造成路径依赖,这在一些具有地方或者区域特色的产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文化对传统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功不可没,如东莞的如莞香文化、客侨文化、古村落和古民俗文化等。
但随着和产业的纵深发展,特别是进入分工的细化以及产业融合的网络经济阶段之后,现有的传统产业文化由于其惯性,不可能及时调整,就很可能成为限制产业内部技术创新的障碍,拒绝与之不适应的新技术的出现。
因为先入为主的嵌入性思维和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已经非正式制度的刚性,使传统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具有使用惯性及路径依赖效应,更容易得到产业内部已经对之习惯了的企业的偏爱,从而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的出现,制约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
(二)产业升级技术变迁的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1. 技术引进的内在行为缺陷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本身就存在自身的内在缺陷,存在巨大风险:作为技术引进方的我国企业必然接受国外输出方的技术标准,受其制约,在技术转让的缔约过程中就处于天然弱势;国外企业为了保持对我们的相对优势,必然对输出的技术加以严格限制,保留核心技术,将次优技术甚至淘汰技术输入中国,而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不得不紧随其后不断引进,被其牵着鼻子。
缺乏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们不得已处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高端利润被跨国公司掠去,而我国产业也逐渐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国内企业刚刚引进的技术还未消化吸收,新的技术又研究开发出来, 又得重新引进,结果使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路径依赖不断强化。
由于过于依赖技术引进,而导致学习消化不足,对技术的关键环节的掌握不够,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退化,最终导致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不足,产业升级停滞不前。
2. 市场机制缺位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有效的制度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比如专利制度的建立激励了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均不完善,政府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大,企业并非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竞争是促进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产业的发展过多的依靠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弱化了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的竞争意识。
由于竞争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以技术优势难以保证获取竞争优势,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研发和其他活动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努力,技术创新陷入于路径依赖。
3. 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和政绩观中国的分权式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将其优势产业或者支柱产业限制在其行政边界内,使跨区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很难有效进行。
产业和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与合作,劳动力、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无法畅通的流动,使得产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导致产业内部逐渐僵化封闭,知识技术发展逐渐趋同,缺乏互补性和创造性等不良后果,最终使产业整体丧失创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另外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使得主管部门过于重视[前的短期经济绩效,不热衷于长远的整体筹划,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安于稳中求增,对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失败风险高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漠不关心。
而真正能给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带来持续性和内源性动力的只能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三、技术变迁的路径创造——涌现当历史因素造成创新主体选择非优技术时,路径依赖导致该路径上低效率的技术创新。
产业升级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解除锁定,实现路径创造。
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创新客体转换原有形态,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
这个过程涉及创新主体与环境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所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8],具备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层次性及涌现性等特性。
涌现是在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结构上的突变,这种突变为复杂系统的路径创造提供了动力[9]。
创新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作用给系统]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可以促使新的创新路径的“涌现”,实现路径创造[10]。
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具有涌现性功能,可以使产业内部产生技术创新。
因为产业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内部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会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不断增加,促使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
而产业中企业网络之间的学习效应、合作竞争以及技术外溢性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
创新意识在产业内部的循环流动经过不断累积后,就会产生创新了。
这种涌现性又会促使企业将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了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产业内部的涌现性的强弱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能力成正相关(如图1)。
当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均很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涌现性是最强的。
这种,其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多与技术能力有关,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涌现最容易产生。
而当核心竞争力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时,核心竞争力往往来源于非技术因素如品牌、成本等,强势的非技术因素会对技术创新的涌现产生抑制效应,涌现功能最弱。
其次涌现性较强的是在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带动下对弱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因此,涌现的产生依赖于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产业升级路径创造的对策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是阻碍技术进步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