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

[标签:标题]

篇一:原型批评

以《红楼梦》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

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解密红楼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红楼梦》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要想深入了解原型批评理论,一定要将弗雷泽、荣格等理论学家的理论一起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原型批评理论。篇二: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关键词:神话原型弗莱文学研究神话展现的是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叙述的根本。原型批评家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弗莱格说,原型最基本的模式是神话,其他模式是神话的变异。原型是一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是集体潜意识的组成部分。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

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结构模式和原则,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荣格所说的原型有出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阴影,自性等。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化的人,这样从巫术到仪式到神话的线索就成为学者和批评家们探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现象的远古和现代联系的一种路径。受弗雷泽的影响以赫丽生、墨雷、康福德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将神话和仪式两种因素介入文学研究,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提供了切入点。该派文学家们都善于从仪式和神话的角度研究文学,将文学的起源、创作与之联系起来,由此,“在被认为地割裂已久的原始和文明之间重新建立了有机联系,包括文学在内的众多文化现象得以在深广的史前背景中得到塑源求本的探查”。

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联系集体无意识和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媒介。集体无意识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在跨时代、跨

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保存下来,而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是变形、转换后的原型。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各样的人物、意象和结构模式来探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类共同的精神渊源即集体无意识。当然荣格理论中的原型主要是指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典型情境等,它还仅仅停留在心理学范畴,其重心侧重于原型的心理能量,而弗莱在此基础上把原型拓展到文学领域,认为原型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或“联想群”,是在“文学中反复使用的具有约定俗成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为神话原型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神话原型是一种表层结构的无意识,它与结构主义神话中的深层无意识结构不同,但它们都是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发展荣格提出的无意识是一种由于精神遗传而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原始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神话形成的结构要素也是始终存在于无意识精神中的,他把这些要素的表现称为主题,原始意象或原型所以荣格的原型是人类精神层面上心理层面上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结构,旨在解释人类之所以会反复出现相同的精神现象,其原因就在于人类拥有相同的精神功能模式集体无意识精神结构神话原型批评是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精神结构分析方法的移用弗莱将其运用到文学中,他将文学看成一个封闭的结构体系,发现不同作品中会反复出现相同的意象或变体,而这种意象就来源于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神话; 因为神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结果,所以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结构,称为文学中的神话原型。

在弗雷泽的神话和仪式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弗莱创立了原型批评并使之走向高潮,其理论系统地集中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该书不仅为弗莱赢得了享誉世界的盛誉,而且把神话原型批评推广到世界文学界,反对新批评派单纯的文本分析,以“向后站”的视野和姿态来解释文学作品和现象。

弗莱的理论核心是“原型”,与荣格不同,弗莱把“原型”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范畴推广到文学领域,他指出“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它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原型就获得更加广泛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意象、细节描写、情节、结构等都可以被看做是某种原型,而且使原型获得了独立性、发展性和传承性,文学也摆脱了单个作品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形态,而是不同作家的作品、不同国家、民族的作品盘根错节,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这样一来,原型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得到加强,文学批评家们就可以通过原型理论一部作品就具有了不同于简单意象的表

层结构而获得了原型探索得到的深层结构,进而可以深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弗莱的原型理论主要集中于《批评的剖析》一书,在该书中他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是西方文学中总结归纳出五种人物原型,同时指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物演变及其文体演变的规律。这五种人物原型为:一是神,关于神的故事被称为神话,该种人物在性质

上不但比其他的人优越,而且也超过他所属的环境。二是英雄人物,关于他的故事被称作传奇,该种人物在性质上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人和他所属的环境。三是领袖人物,关于他的故事被称作悲剧,该种人物在性质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优越, 但无法超越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得服从于社会评判,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如。三是喜剧中的主人公,他既不优越于他人,也不优越于环境,他的所做所为会让我们对其人性观念产生共鸣,如《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五是讽刺作品中的主人公,该种人物比普通人在能力和智力方面低下,备受奴役和挫折,是我们嘲讽的对象。当然这五种人物原型并不是独立的出现,有时在同一部作品中会有几个原型同时出现,而且不同原型会不断地被置换变形。为了说明原型置换变形规律,弗莱又从文学作品中总结出出五个意象世界即启示世界、魔幻世界、天真类比世界、自然和理性类比世界、经验类比世界,这些意象世界中又包含许多小的意象群或意象系列,而整个西方的文学史就是在这些意象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循环前进。

神话原型批评侧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进行考察,不仅把文学史中的单个作品联系起来,而且把它拓宽到与交际、生活等方面,从而使文学获得了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具体分析中倡导使用“远观”或“站后”的方法, 善于从原型入手探寻文学发展的源头、发展、演变,突出了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去挖掘作品与作品、作品与传统之间的原型结构和联系,从而使文学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在其意义上,“原型批评理论不但丰富了文学解读的工具和尺度,即使文学解读理论由比较单一的形式关怀走向富于文化意义的人文关怀,而且还为扩大文学接受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后来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这些以读者为本体的文学解读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前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原型批评理论在西方文学解读理论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

篇三: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

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形式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他通过对《浮士德》和《查拉图士特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或医生形象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始形象的分析,说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实际上是原型意象的时代翻版。就文学所表现的意识类型,荣格把文学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种,前者表现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的情绪意识,后者表现的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其创作素材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原型意象——这种作品,被看作是神话的复活。

自莫德·博赫金的《论诗的原型》(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