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

合集下载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

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

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

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

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

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

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

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

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审讯时,孔融面无惧色地说:“张俭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当。

孔融让梨一年级阅读

孔融让梨一年级阅读

孔融让梨(1)今天,我与同桌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个4岁的小朋友叫孔融,有一次,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时,母亲把最大的一个梨给了孔融,孔融却把这个最大的梨给了哥哥,给自己留下最小的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我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孔融他愿意将最大的的梨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要最好的,我这么大了,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

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出最大最美味的那个去吃,坚决不留给父母、爷爷奶奶。

我不禁感到一丝愧疚,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美味的菜一端上来,我总是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把好吃东西全部夹到自己的碗里。

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的精神,可是我总是当做耳边风。

有次坐车时,我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来了一位小朋友和他的奶奶,我瞟了一眼,继续安坐在座位上。

我能看见小朋友用可怜的眼神看着我,就算我心再虚,可是为了我的个人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

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了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孔融都不如。

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的,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让我们一起学习孔融谦让的精神吧!孔融让梨(2)自从孔融让梨之后,孔融在一夜之间就很快成为世界全国最有名的新闻人物。

全国各地的媒体对这个孔融让梨这件事情做采访,做记录。

孔融呢,也上了电视。

这一上电视,全国人民都知道孔融!不少老百姓们把孔融树立为榜样;还有那些广告商们争着拉着孔融去为了宣传而做广告。

等到了年底,小孔融也是理所当然地被评上了“十佳全国优秀少年儿童”。

这一切,当然是让少年儿童们羡慕的不得了:凭什么让他一个让梨就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孔融成名之后,顺其自然的被分到中国最有名的小学。

孔融的年龄虽小,但是他学习十分刻苦,他的脑子十分灵活。

简短的谦让的名人事例

简短的谦让的名人事例

简短的谦让的名人事例1.有关谦让的名人小故事,谁能提供5,6个,40字左右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2.山羊过河》从前,有一只白山羊和一只黑山羊,它俩都要过独木桥.一开始,它们互不相让,随后便争斗起来都掉了下去.第二次互相谦让成了好朋友.这个故事虽然脍炙人口,但是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谦让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在古代,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就把互相谦让的事当作古今佳话;就是在现在,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和谦让有关.谦让,简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人们却不怎么重视它,怎么办呢?谦让,也曾被一些学者作为主题而写文章.比如林逋就说过“屈已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的话,这不正是一句很好的,对我们很有帮助的话吗?《鹤蚌相争》,教育我们要时刻谦让,这样利人利己;“瓶子试验”,告诉我们谦让也能秩序上体现……“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

2.有关谦让的名人故事谦让的名人故事1、苏格拉底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

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2、唐伯虎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

弟(悌)于长,宜先知。

”后世常常以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凡事要懂得谦让。

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核心真的是谦让而已吗?对于为什么拿小梨,四岁的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按照人的天性,有其是四岁小朋友的天性,不取大梨怎么都说不过去。

但小孔融没有出于天性,确实依据“法”而拿小梨。

这个“法”,其实就是大人制定的规矩,就是儒家推崇的“忠义孝悌”这套道德规范。

儒家道德的基础,就建立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忠义孝悌”上。

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

在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只有尽孝尽悌的义务。

与其说是谦让使得孔融不要大梨,还不如说是儒教使然,让梨是家长和成人所喜闻乐见的事情。

很难想象在这种伦理道德压力下,有谁会问出:“到底是凭什么,我要把梨让给哥哥?”“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许多年,在提倡谦让的教化上一直都很有市场。

谦让可不可以提倡?当然没有问题,在任何社会里,都有公共秩序和良善习俗。

见人打招呼礼待他人,尊老爱幼,富贵了兼济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嘉许的有道德的行为。

谦让也一样,出于善心或亲情或爱心,自己舍不得吃梨把梨给哥哥,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自发受到道德感召学习也可以。

但是因为谦让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将不谦让这种“道德色彩”没那么高的行为判定为错,则是矫枉过正。

道德历来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

无论是家长,老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否则就是错的。

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来。

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董华英;邹静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2(000)08X
【摘要】<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4月19日《新闻晚报》)儿童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抽到了小留学生汤姆,东方老师给汤姆进行辅导,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这位小男孩"假如是你,你会拿哪一只梨?"汤姆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还用说,当然是拿大的了!"老师"啊"了一声,明显出乎其意外,汤姆感到了老师的异样,问:"有什么不对的吗?"老师教育到道:汤姆,你想想,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董华英;邹静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J], 董华英;邹静
2.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J], 李大彬
3.宽容是一种美德——有感于《指环》掌声欢呼之外的那几声“不” [J], 栀子;梁
彦(图)
4.在“让”与“不让”之间——由《孔融让梨》故事引发的思考 [J], 张晓华
5.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儿孔融让梨演讲稿

幼儿孔融让梨演讲稿

有关幼儿“孔融让梨”的演讲稿
有关幼儿“孔融让梨”的演讲稿如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孙,从小就聪明好学,深得大家的喜爱。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了一些梨子回来,放在桌子上叫孔融兄弟几个自己拿。

最小的孔融拿起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却把最大的梨子留给了哥哥们。

看到这个情景,妈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孔融回答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梨子;我比他们小,应该吃小的梨子。

所以,我把大梨留给哥哥们,他们更需要大的梨子。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笑着夸奖孔融:“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懂得谦让和尊重长辈。

我们也要像孔融一样,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学会谦让和尊重别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谢谢大家!。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智勇斗谦让》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一个年纪轻轻却聪明才智过人的孩子,被誉为小小英雄。

在这个故事中,孔融却没有让梨。

我个人认为,孔融没有让梨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社会,礼教十分重视年长者的权威和尊严。

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孔融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孩子,让梨的行为可能会被误解为对长辈的不敬。

他可能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人误解,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不让梨。

我们不能忽视孔融作为一个聪明才智过人的孩子,他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或许,他在思考之后认为自己并不必非得让梨。

也许他相信自己通过其他方式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而不是通过让梨来展示自己的尊敬和懂礼貌。

我们需要记住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

孔融选择不让梨,虽然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尊敬和礼貌有所出入,但是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并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孔融没有让梨的行为确实与我们对尊敬和礼貌的理解有所出入,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理解他的处境,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启示。

毕竟,每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或批评,而是应该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

由“孔融让梨我不让”想到的……

由“孔融让梨我不让”想到的……


更 多的 时候是 为 了方便学 校 ,方便 教师 ,
… m 4 } 一 m 1
为 了学校 的荣 誉和 影 响。家庭 教育 关怀 备至 、 体 贴入微 ,更 多 的时候 只是关 心孩 子 的学 习, 以此 来寄托 家长 自己 是 “目中无人 ”,把孩子看做 一个被 加工的产 品而 已。学校 和家庭 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 ,就不要 以培养 适应学校 、家长 的孩子为 目
的 ,要 为他 们 创 造 出一 片 自 由徜 徉 的 碧海 、 自由翱 翔 的蓝 天 ,让 他们 在 阳光 雨露 的 滋 润 下活 泼 、 健康 地 成 长 。
( 摘自 《 教 育文摘周报 》2 0 1 3 . 7 . 3 1)
尊敬长 辈的鼓励,值得提倡。孩子的回答 ,诚实,不虚伪 ,也 同样值得称道 。 《 新
京 报 》 曾有 这 样一 则 报 道 :2 0 1 2 年 “ 六 一 ” 国际 儿童 节 前 夕 , 国务 院 总理温 家宝 在
湖南湘西武陵 山区调研扶贫 开发工作时 ,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 问师 生。5 月 2 5 日,在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 教学点—— 毛坪小学 ,温家宝为孩子们带来 了新书 包 。当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粉红色书包让总理给八岁的龙英俊时,龙英俊不接受,他
上 了一 课 — — 教 育 不 应 该 整 体 划 一 ,尊 重 和

保 护 孩 子 良好 的个性 是 第 一位 的 。 孩 子 是 诚 实 的 ,是 无 辜 的 ,这 一 点毫 无
簧 墨 璺

疑问,但孩子的回答折射 出了时下教育中的问 题 ,我们的学校、家庭何 曾为孩子的成长想过
呢 ?放 眼 现 实 , 学 校 管 理 颐 指 气 使 、 整 体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我不让
1问题的由来
东方网4月18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

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2事件回顾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

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

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

”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这位家长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3网友观点
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

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

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

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

”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

目前,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还有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一些网友直接指出,这道题并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赞成: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

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

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

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

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

”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家长:德育应在生活中教导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

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

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

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