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5 广东曲江马坝人的发现6 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7 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8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 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10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1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2 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3 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4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5 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6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7 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8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 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20 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1 湖北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2 河南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23 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4 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25 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6 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27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8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9 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0 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31 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32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3 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4 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35 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36台湾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7 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38 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39 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40 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41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42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3 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4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方国遗址的发掘45 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6 江西清江吴城商时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发掘47 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型墓葬的发掘48 四川广汉三星堆相当于商代晚期祭祀器物坑的发掘49 陕西周原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50 陕西丰镐西周都城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51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52 山西曲沃西周晋国贵族墓地的发掘53 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的发掘54 山西侯马东周晋国故城遗址的发掘55 河南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的发掘56 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57 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58 湖北江陵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周围东周墓群的发掘59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60 湖北铜绿山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的发掘61 陕西咸阳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62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63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的发掘64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65 陕西西汉帝陵的调查及陵园的勘探与发掘66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67 江苏徐州地区汉代楚王陵的发掘68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69 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的发掘70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71 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72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贵族墓地的发掘73 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74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75 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76 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77 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78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79 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8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8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82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83 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84 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85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86 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87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88 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89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90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91 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92 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93 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94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95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96 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7 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98 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9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100 北京明定陵的发掘说明:所列项目先后顺序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与评委评选的得票数多少无关。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1、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景帝年间,是北
魏南朝时期佛教艺术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2、马王堆:马王堆发掘于西汉早期,是历史上墓地形式最完整
的一处墓葬,是中国古代西北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3、南宋徽州墓葬:南宋徽州墓葬发现于1970年,是中国重要的
性别和身份代表性墓葬,反映出南宋时期地方社会的性别和身份分工。
4、黄河文化发现:1975年起,多地出土的黄河文化遗物,揭示
了中国文明的萌芽,是研究早期文明的重要数据。
5、宣和遗址:宣和遗址出土了大量宣和造像,反映了五代十国
时期重要政治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6、西洋重器:1981年以来,中国湖北和贵州的汉代梵宫出土的
大量西洋重器,揭示了近千年来中外文化的发展史。
7、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1981年“夏商之际”甲
骨文碑出土,证实了夏朝文字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来写记录文件的阶段。
8、夷坞山洞窟:夷坞山洞窟发现于1997年,出土了大量手工绘画,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最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
9、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现于2005年,出土大量青铜、玉器,及数以千计的兽骨等殉葬陪葬品,是青铜时代社会结构、生活方
式的宝贵资料。
10、扎西尼莫遗址:扎西尼莫遗址出土了多件陶器、金属器,研
究表明这里是游牧民族社会最大规模的驻扎地。
柯文 在中国发现历史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
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中文版前言“中国中心观”: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译者代序)前言序言第一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第二章超越“传统与近代”第三章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第四章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附录《在中国发现历史》新序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作者姓名汉译表百度了解这些历史学家:柯文周锡瑞魏斐德杨连升葛兆光费正清茅海建评《在中国发现历史》“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
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萨义德将其引用,放在自己《东方学》一书的开头。
马克思似乎是用这句话来凸显无产阶级没有“话语权”,而萨义德则借此痛斥西方殖民者对近东、中东地区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文化的歪曲表述,揭露隐藏其后的权力支配关系。
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著作中似乎都摆出了一副为无法自我表述者代言的架势,可现实却十分吊诡,马克思的那套宏伟理论似乎很难得到当时广大无产阶级的响应,直到被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们“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被伯恩斯坦们“修正”为社会民主主义后,才真正开始在现实中发挥重大影响;当然,马克思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后代倒不是共产党国家的那一套教条,反而是以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们为首的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出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而这套理论也没有鼓动起工人运动,反到是在1968年煽动起资产阶级的儿子们造自己老子的反。
萨义德的阿拉伯、伊斯兰兄弟们则似乎对他的反美反殖作派更感兴趣,至少他的大多数著作目前还无法在自己所“代言”的地区出版,其声誉更多是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的参考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重说中国近代史》
3.《史学九章》
4.《叫魂》
5.《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6.《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8.《中国史研究入门》
9.《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10.《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11.《清史史料学》
12.《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1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14.《晚晴七十年》
15.《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16.《百年嬗蜕:近代中国的士与社会》
以上书目涵盖了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可以作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参考书籍。
同时,也要注意选择权威、可靠的版本和作者,以确保获取准确、客观的历史信息。
百年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27、牛河梁遗址
•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建 平两县交界处。 • 发掘年代:1983年至今 • 揭示了红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 玉猪龙;礼器(右上,高14厘米) • 彩色女神头像:(下,高22.5厘米)
28、城子崖遗址
• • • •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 发掘年代:1931年 龙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 发现 •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 黑陶罍:食器或礼器(下)
20、河姆渡遗址
• • • •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 发掘年代:1973年 是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发观。 鱼稻穗纹黑陶双耳盆:食器(上,高16.2厘 米) • 骨耜:工具(下,长16厘米)
21、大溪遗址
• • • •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 发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发现了长江中游地 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 单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 高8.5厘米)
15、半坡遗址
• • • • (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发掘年代:1954年~1957年 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 时代聚落遗址。 • 人面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上,高16.5厘 米) • 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下,高17厘米) • 指甲纹陶壶:盛器(右,高15.8厘米)
12、兴隆洼遗址
• • • •
• • • •
(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40O年)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 发掘年代:1983年 兴隆洼文化命名地,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 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筒形陶罐:盛器(左下,高36.4匣米) 玉玦:装饰品(上右,长2.8厘米) 玉玦:装饰品(上左,直径2.9厘米) 人猪合葬墓:(右下,墓口长2.5米,宽0.97米)
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二、西方中心模式的解读与 “中国中心观” 的分析
柯文认为 70 年代前,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最严重的 问题在于种族中心主义造成的歪曲。[1]序言53页 他还指出近代 以来中国史家,无论是费正清还是李文森都是将西方的标 准套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他们在重建自己过去的历 史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从西方借来的词汇、概念和分析 框架,柯文不采用西方的价值观,主张发掘立足于中国本 身的历史。
“传统—近代” 模式盛行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模 式的塑造下中国是个停滞不前的、有待先进的近代西方来 赋予生命的、古老懒惰社会。如费正清、赖肖尔和克雷特 认为,在每个东亚国家都具有一种惰性,只要未和西方直 接接触它们就未曾发生过根本变化。[2]历史学家兰克也把中 国描述成永恒停滞不前的状态,认为当时中国犹如过时的 社会, “注定要在一潭死水般的野蛮状态中衰落下去,直 到……西方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它脱胎换骨”[1]第二章第57页 。
2012 年第 24 期 总第 326 期
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 24 2012 Sum No. 326
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李 苗 (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美国学者柯文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一书中提出 “中国中心观” 一词后,学界纷纷对
此书展开论证,众说纷纭,很难断言柯文史学思想代表当时美国史学思想的主流,但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史学
家实际上的学术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该观点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对指导和反思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文笔者对该书的内容和影响稍作要剖析。
[关键词] 柯文; 中国中心观; 《在中国发现历史》
读书报告 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崛起》读书报告1984年,美国著名中国学家柯文的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崛起》一书在美国出版。
198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同奇着手翻译了此书。
笔者读的是由中华书局2002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文版本。
本报告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要内容本书中文版的副标题并未直译,原英文原标题是“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柯文用了“the Recent Chinese Past”的说法,而不是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之类,因为柯文是反对将中国分为“传统—近代”的单纯二元模式的。
也就是说,柯文特意回避使用当时美国学界主流认可的“近代”这一概念,而强调了中国的历史本身。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柯文的严谨学风与历史观。
总观副标题,本书应既有对前人“书写”方法的总结,也有对新方法的论述,是美国对中国的“历史叙述”的概览。
正如柯文在“中文版前言”中所说:“其目的一是想总结美国史家论述中国近几百年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再则也想对这一发展提出带有批判性和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
”1这也基本概括了本书的意旨。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其整体结构乍看为“先破后立”,实则为“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也就是说,书中对其它三种研究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性地指出其局限;同时,正是在这些局限中,“中国中心观”也渐渐浮出水面,露出真容。
冲击—回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及帝国主义模式的主要局限就在于它们均认为西方的介入是近代中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这种局限导致的后果就是“剥夺了中国历史的自主性,使它最后沦为西方的思想附属物”1。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作者:陈君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697 更新时间:2005年08月02日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所提倡的“中国中心观”,不仅仅是一个史学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深层次的史学理论问题;尽管它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对于克服美国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The China-centered approach,advocated by Paul A.Cohen in his work Discover ing History in China,is not only a problem in historical methodology but a d eep one in historiography.Albeit with flaws,it is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vercoming American Westcenterism defect in their Chinese history study.美国卫斯里学院历史学教授柯文(Paul A.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出版后,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围绕书中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Chi na-centered approach或译“中国中心取向”)的方法论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对蕴藏于其后的历史观——传统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却未能作更进一步的剖析。
① (注:有关这方面的评论主要有:M.Gasster 认为,“中国中心观”提出了“我们应发展什么样的分析工具来调和中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
见M.Gasster“Discovering H istory in China:Some Comments on Paul Cohen's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Summer 1987),5.2:1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仅是外部势力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数百年出现的内部演变的产物。
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西方冲击之后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最严重问题一直是以西方为参照物来研究中国历史。
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明显原因是由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发生了直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一不是那么明显的原因就是中国史家,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在重建我们自己过去的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依靠从西方借用过来的词汇、概念和分析框架进行中国史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框架与思考模式。
本文作者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以往的中国史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读者主要是针对研究中国史的外国学者,而本人认为这本书同样对中国学者与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冲击——回应框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使用范围这个总问题。
作者认为就用晚清历史与西方有关联的叛逆运动来说,19世纪中叶在中国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事变,并不是散居蜷缩在沿海小天地中某些西方人的恼人行为,而是内部的骚乱。
除了许多地方性的叛乱外,有四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分别是云南的回族暴乱(1855——1873),西北的另一次回族暴乱(1862——1873),捻军(1853——1868)和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
不管1850年前西方冲击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影响如何肤浅表面,但是在华南一带这种影响确是真实而深刻的,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
起义的后期最高领导人之一洪仁玕更是直接接触过西方文化。
而且,在六十年代初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英法两国的军队,由西方人率领的雇佣军,以及西方国家提供的现代化武器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说明如果没有西方入侵,太平军起义势必大为改观。
太平军是19世纪中叶受西方入侵影响较大的唯一叛乱运动。
尽管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任何重要意义上,作者认为不能把它看成是针对西方作出的回应。
他认为这个运动的矛头不是针对西方的,它不像有些通俗读物所宣称的那样,是一次想把中国弹射入“近代世界”的尝试。
也不能把它说成是为了对付西方或西方所造成的问题而作出的努力。
更确切的说,它只是按照一支主旋律演奏出来的带有西方情调的变曲,而这支主旋律大约从1850年到1870年之间曾在中国许多地区广泛出现过,同时从总体上说是对西方冲击到来以前的情况所作出的回应。
我们学习过的天平天国运动其重大意义确实在于反封建方面。
正如芮玛里所说:“19世纪控制中国的斗争是一场内部的斗争。
西方的冲击尽管从长远看十分重要,在当时则知之甚少。
外国入侵只是一种地区性的骚乱与刺激,它只限于整个帝国东南边缘的五个港口。
”从改革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冲击——回应框架存在使用范围这个问题上。
中国的改革志士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对西方作出反应,但是直到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西方问题才最后成为头等大事——而且即便到这时,有此看法的也只是很少数的学者和官员。
七十年代之前十年左右,中国大部分改革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叛乱问题。
实际上在同治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导致叛乱的祸根,西方的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如果中国能把内部整顿的比较像样,西方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体用”之说于九十年代后期尤为盛行,其目的在于证明“西学”由于实力显著,应该采纳,但同时再度肯定中国文化是至圣至德的。
从总体上说,这些改革的性质与其说是“革新”不如说是“复旧”。
这说明尽管晚清中国的改革思想与活动尽管越来越受西方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改革传统的一部分,这个传统在其渊源、风格、甚至许多内容上很少,乃至完全没有受到外国的启发。
所以作者认为为了纠正冲击——反应的歪曲,把19世纪中国历史看成由若干不同层带组成,可能有所裨益。
也许按照“对受西方影响的局势做出受西方影响的回应”这一概念来思考问题比较可靠也更加富有成果。
在冲击——反应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不论冲击或回应都应该既是中国的又是西方的。
作者冲击——回应框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对近代西方本身的认识是扑朔迷离、自相矛盾的。
究其原因首先是近代西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次“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第三,像中国这类国家所接触到的“西方”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而且即使这一部分在接触的过程中也逐步蜕变。
第四,这种西方的首次冲击,当它经由中国人传递时,还会受到另一种歪曲。
第五,在讨论“中国回应”时往往过分抽象化。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回应统称为中国回应时,实际上是把各种现象加起来,再加以平均。
而各种现象既存在地理上的区别、也有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区别。
简而言之,作者认为中国在19世纪对西方回应的这段经历,必然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尽管具有历史的重要性,但与西方冲击并无关联,或者关联甚少。
另外一些事情则虽然直接或间接接受西方冲击的影响,但绝不能把它们看成仅仅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
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传统与近代”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与近代”模式中,外国史对传统中国的普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停滞不前、沉睡不醒的国家,等待着充满活力、满载历史变化的西方,把它从无历史变化的不幸状态中拯救出来,这样中国的旧形象才能消失。
他们认为中国确实在经历一场解放,只是,它不是从自身解放出来。
而是由西方解放出来。
不是从事实上的不变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而是从一种由外界强加的无变化之看法中解放出来。
这样体现为西方文化的近代社会,通过两种途径同时作用于中国文化:一种是作为溶剂,中国的旧文化对之无力防卫;另一种是作为楷模,中国的新文化对之亦步亦趋。
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文化必然自始至终为近代西方向中国提出的问题所左右。
中国革命是一种反对西方正是为了加入西方的革命。
中国的历史发展以西方为标准。
作者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物体,只接受转变乾坤的西方的冲击,而是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具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向感。
而七十年代初西方史家对中国的认识事实上也有了这种观点。
作者在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历史研究中传统的“帝国主义”模式。
首先关于“帝国主义”的含义有两种解释:1)认为它是鸦片战争到共产党成立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种种问题的最后根源,称为帝国主义取向。
在现实中只要我们对西方入侵的一段经历记忆犹新,积怨未消,就很难接受一种冲淡帝国主义在我们过去一百五十年历史中之作用的估量,而且很可能把美国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看成是归根结底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一种以更加微妙的新形式进行的外国思想侵略。
例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就把近代中国的落后看成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
而新时代的我们在情感的作用下对“帝国主义”也是恨之入骨。
2)认为帝国主义曾起过某种有限度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领域。
这就产生了“大象和跳骚”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在经济领域,帝国主义所起的作用,不论是好是坏,总的说是比较有限的。
正像所说的大象耳中的跳骚一样,外国经济入侵可能起某种刺激作用,是局部性破坏的根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发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中国的整个经济规模庞大,自给自足的程度太高,过分贫穷,外国的经济入侵不可能产生很大影响总之,“帝国主义”模式认为外国入侵产生的政治冲击多半是间接的。
直接的是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的冲击。
但是另一方面,外国对中国政府的地位与权力的冲击,则往往要直接的多。
作者考察的以上三种模式不足为怪都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性质,这种性质剥夺了中国历史的自主性使它最后沦为西方的思想附属物。
冲击——回应模式把中国描绘成消极的,把西方描绘成积极的,近代化取向则把中国描绘成停滞不前的“传统”社会,有待精力充沛的“近代”西方赋予生命,把它从永恒的沉酣中唤醒。
于是对中国这头“野兽”说,西方就成了“美人”,经她一吻,千百年的沉酣终被打破。
她那魔术般的力量将本来被永远锁闭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
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作者在第四章提出了中国史研究应走向以中国为中心。
因为以上模式是以社会文化对比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而且力图主要通过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差异来解释中国。
中国中心取向之所以适宜从历史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构想中国的过去,是因为它进行比较的重点不在于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的不同,而在于一个文化的内部前后情况的不同。
前一种比较方法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文化的比较稳定持续的属性和特征,即文化的固有特性上,容易使人们对历史采取相对静止的看法。
而后一种比较由于强调某一文化内部在时间上所经历的变异,就扶植了一种对历史更加动态,更加以变化为中心的看法。
总之,作者总结中国中心取向有以下四个特征:1、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2、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3、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4、热情欢迎历史学以外诸学科(主要是社会科学)中已形成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在中国中心观这幅画面中,西方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对这种地位的理解,要比以前复杂的多,因为我们开始看到和西方打交道的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被动的中国,而是一个长期以来自身经历着重要变化的中国,一个充满最基本的矛盾与冲突的中国。
这个中国,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加以观察,绝非离奇古怪,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度,而是由真实的人所组成,他们和任何社会中的人一样,日夜思考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在一个严厉、苛刻、往往是不可理解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中国中心观的提出无论是对于中国学者还是对于外国学者来说,开拓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这样,即使是一个似乎已很熟悉的课题,仍然可以发掘出深入的历史认识而不致有山穷水尽的困惑。
例如孔飞力所著的以中国中心观为取向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在这本书中作者怀疑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能够利用鸦片战争这样的外部事件来划界,认为王朝的衰落不同于旧秩序的衰落,中国旧秩序衰落的开始时期不早于1864年,即太平天国被扑灭的那一年。
这并不是说鸦片战争无足轻重,而是说它的作用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它和外交史,中国对外贸易史,甚至在广东和其他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地方政治史都有密切联系,但是和中国整个社会的演变的关系则不然。
当时的中国政府对鸦片战争就不以为然,即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府没有带来根本上的冲击,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历史学家的一厢情愿。
中国中心取向不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模式,而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它的思想是: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种从18世纪和更早时期发展过来的内在的结构和趋向。
若干塑造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