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及其对国内语义研究的影响
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认知语义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思维背后的概念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及其使用者的意义。
它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义、语用学、语篇学、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对认知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和发展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认知语义学对语言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一、定义和发展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思维背后的概念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及其使用者的意义。
它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义、语用学、语篇学、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等。
认知语义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语义分析和语用学,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意义,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符号,还能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和感知。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它们的态度和看法的工具。
80年代,认知语义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当时,学者们着重研究语言是如何反映人类认知活动的,并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信息的工具,而且还反映了使用者的认知活动,包括思维、认知和情感。
尽管认知语义学的发展并不完整,但它已经成为认知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认知语义学是一门关注语言的意义和使用者的思维背后的概念的学科,它的理论框架由语义、语用学、语篇学、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组成。
语义是认知语义学的核心,它指的是语言的基本意义,也就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意思。
语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语义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如何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以及如何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
语篇学是研究语言如何联系在一起,以及语言如何组成不同的语篇结构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的组织形式,比如话语结构、句法结构、语法结构和语篇结构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yuwenjianshe001@79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晶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关于语义的研究,也有关于语用方面的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和语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以及语用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 语用 认知语言学引言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义更多的是语言的含义,而语用则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应用研究。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一般是将语义和语用看成是两个互补的领域,语义的研究是对句子真值条件进行的研究,但其实很多句子多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一般都只是对客观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进行描绘,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感叹句、疑问句等,这些句子只是一种简单而且客观的叙述。
而语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应用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更关注是这种交际中的语言所扮演的功能。
一、 认知语言学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研究语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语言的背后还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其语言的表象,更应该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所了解。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02第二章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观点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认知语义学的基本观点与研究目标引言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章我们首先简要回顾语义学研究的历史,在简要讨论语义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认知语义学与形式语义学的重要区别的基础上,描述认知语义学的理论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语义研究简要回顾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但与语言学研究发展过程不同的是,它的发展既有语言学的传统,又有哲学的传统。
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世纪,语言哲学的研究对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逻辑学研究和语言哲学影响而蓬勃兴起的形式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就与语义学研究形成了重要的交叉。
(一)语义学研究的语言学传统语义学的语言学传统最早与语文学有关。
在中国,语义研究是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小学主要包括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内容。
训诂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语言意义变化的学科。
唐代孔颖达对训诂学的解释是: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的著作是《尔雅》,它实际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分类词典。
它由叙篇(已亡),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组成。
《尔雅》对古代词语的变迁的轨迹记载和解释得特别清楚。
例如《尔雅释天》在对几个与“年”有关的同义词的解释时指出: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训诂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其重要贡献包括:(1)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540部;(2)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3)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等。
(陆宗达, 2002)在欧洲,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一方面与修辞学、语文学有关,另一方面与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密切相关。
早期的语义学就主要研究语义变化的类型、方式和原因。
认知语言学语义中心观与外语教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Dec.2010[收稿日期]2010⁃09⁃10[作者简介]张燕(1979-),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㊂认知语言学语义中心观与外语教学张 燕1,2,戴卫平2(1.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2249;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 要]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贯穿始终㊂意义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㊂语义为中心的语言观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㊂语言学习者了解掌握意义与意义之间㊁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可强化信息的记忆,促进学习㊂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识解㊂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㊂[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语义中心;外语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S2-0105-04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以语义为中心㊂语义是人在大脑里激活的概念㊂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是概念化强调概念化主体的主观识解因素和意义的动态化特征,强调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突出意义的动态观,强调语义存在于人对世界的识解中㊂语义的中心地位强调语言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意义本身都具有理据性㊂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其研究成果不断地被应用到外语教学中㊂一㊁语义中心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㊂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㊂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 人’的世界㊂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㊂”[1]35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㊂认知语言学之所以将语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㊂(一)概念㊁概念化㊁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于人的概念化的过程㊂意义就是概念的形成㊂ 概念就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想法和信念,是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包括人类概念系统中概念的组织方式等㊂”[2]概念化既指人们头脑中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也包括即时形成的概念㊂易言之,概念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㊂认识语法学家,如Langacker,把概念结构等同于概念化,概念化由语义内容和识解能力这两部分组成[3]1㊂概念结构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固的知识体系㊂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认为,概念结构有很多模式:语域㊁认知模式㊁意象图式㊁映射㊁心理空间等㊂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式向认知或心理实体的映射㊂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语言指向是心理中的概念而不是外部世界中的物体,即语言单位的意义等同于概念结构㊂(二)语义即概念化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㊂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能靠简单的真值判断来断定㊂基于客观的真值判断在解决隐喻问题时困难重重,例如 张山是条狼”这句话,虽然真值判断为假,但这句话却明明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的传达正是由这种真值错配体现出来的㊂认知语言学将对客观真值判断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㊁范畴化㊁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㊂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㊂此外,语义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㊂例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㊂在认知语言学看来,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㊁社会的㊁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㊂概念化还包括知觉㊁感情和动觉以及人们对语言事件的理解,对社会的和语言情景的认识㊂ 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比起将意义视为概念来说,意在强调概念化主体的主观识解因素和意义的动态化特征,抛弃了客观主义理论的镜像观㊁静态观,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突出了意义的动态观㊂意义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㊂”[4](三)语义决定句法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最基本理论主张是,语义和句法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映射关系㊂这一论断有两层含义:其一,任何两个同素不同构的语法格式必然有不同的语义值,任何不同的语义结构都对应于不同的语法结构;其二,任何语法标记都有自己的语义值㊂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㊂其中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㊁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㊂在认知语言学里,语义先于句法,并部分地决定着句法㊂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最基本理论主张是,语义和句法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映射关系㊂语义与句法是相乘相因㊁不可分离的两方面, 不参照语义值来分析语法单位与编写词典不注明词义一样是不可取的”㊂[3]1认知语言学认为没有自治的句法㊂概念系统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因此在大脑中就不可能有不受输入影响的模块㊂句法结构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句法应该是研究象征单位,即意义和语言表达两者的配对结合(pairing)㊂句法构造不是把无意义的形式任意地置放在一起,而是表现了人类组织基本经验的方法㊂句法的理据和动因是由认知㊁语义㊁语用等因素促动的㊂句法的不同形式来自并反映不同的语义㊂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出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法㊂二、语义中心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其研究成果不断地被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以解释和解决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检验认知语言学理论㊂语言是一个由语义㊁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点已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㊂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它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㊂ 在认知语言学里,语义被赋予首要地位㊂语义的中心地位说明语言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意义本身都具有理据性㊂”[5]10语言的理据性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次,如意义与意义㊁形式与意义之间㊂语言教学工作者㊁教材编纂者等应积极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思想,将之用于语言教学㊂以下从三点论述认知语言学语义中心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㊂(一)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 思维㊁理解能力的培养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㊂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㊂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㊁同音异议词等,对外语学习是没有益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㊂以英语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㊂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㊂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要好得多㊂[5]10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㊂第一,概念隐喻指人类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制约人类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等㊂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㊂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㊁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㊂反映在教学中,语言教学工作者㊁教材编纂者应把语义中心观㊁原型范畴概念加以应用㊂就教学工作者而言,应在教学时先涉及那些原型语义,然后扩展到边缘语义㊂在教学中,应将已学的与未学的联系起来构建一个网络系统㊂就教材编纂者而言,教材的设置应考虑到意义的前后衔接,先设置的材料应是那些原型的㊁语义处于中心的词汇范畴与句法范畴㊂(二)形式与意义作为一个整体 同时学会认知语言学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㊃60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2月究㊂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本身是语言符号及其所象征的意义㊂任何一个语言因素,包括音素㊁词汇㊁语法结构㊁句子等,都具有象征性且包含一定的意义;每一个语言因素都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㊂对认知语言学家而言,所有语言结构都是符号工具,不管是从最小的词素还是到复杂的结构,都可用来传达意义㊂如过去时态标记-ed和进行体标记be⁃ing这样的语法形态标记并不包含一个实际的词汇意义,因为它们并不象征任何一个实际的事物,但是,它们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引发一个关于时间和体的概念,即某一情景在过去或现在的某一时间在进行之中,因此它们也是有意义的㊂[6]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在语言使用中不可割裂㊂语法是意义和形式㊁功能和结构的中介,体现两者之间极为复杂的关系㊂语法结构是显性的,看得见摸得着,而语义关系是潜性的,看不见,摸不着㊂下面的句子合乎语法㊁有一定的内涵意义,也似乎符合或者说不违背逻辑,但是不合乎现实㊂外国元首站在珠峰之巅给一位藏民敬献奶茶㊂外国元首站在珠峰之巅给一位回民敬献哈达㊂外国元首站在珠峰之巅给一位汉民敬献麒麟㊂外国元首站在珠峰之巅给一位王爷敬献奶酒㊂外国元首站在珠峰之巅给一位活佛敬献颂词㊂表面看来,形式语法有可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的规则,但是要想用形式化手段解释语言使用中蕴含的道理却未必行得通㊂ 可见,句子正确的方式可能千千万,但其出错的情况也可能会万万千㊂”[7]语言是由形式与意义匹配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的,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把形式与意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㊂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可解释语音与语义之间的联系㊂例如/sp/在许多单词中表示负面意义:spam(发送垃圾邮件),spit(唾弃),spew(呕出),spite(刁难), spleen(恶意),spoil(溺爱)㊂某些音特别适合于某种意义,如flip(轻击),flap(拍击),flop(摇拍), flitter(一掠而过),flicker(闪烁),flutter(颤动),flash (闪光)等中的/fl/表示与某类运动相关的具体动作㊂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绝对任意的,语言具有理据性㊂ 这代表了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歧,也表达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根本概念㊂”[5]10反映在教学中,语言教学工作者㊁教材编纂者应把理据性的观点贯穿教学实践中㊂教学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将已学过的东西作为学习者的语言启动点,然后将新学的词汇或语法范畴等从理据性上建立相同点㊂换言之,就是不仅要建立一张网,还需要在这张网上寻找那些有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的理据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㊁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扩展的过程㊂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㊂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形式的心理活动㊂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次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保留的可能性,促进学习㊂(三)语义与识解 语言使用者位于语言使用事件中心地位语言学理论研究一般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什么是语言知识㊁怎样习得语言㊁怎样使用语言[8]㊂这三个假设之一的语言习得基本观点可解释为,概念结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真值条件与客观世界的一一对应㊂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将经验概念化后表达出来(包括语言知识的概念化)㊂在概念化过程中,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意义增加了主观性㊂何谓识解?识解指的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作用于同一情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和不同的意义㊂相同的一个对象,由于认知视点的不同,会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句式去表达㊂比如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杯子,不同的人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选择不同的句式㊂对同一个客体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识解:A.the glass with water in it(里面有水的杯子),观察视点是杯子自身㊂B.the water in the glass(杯子里面有水),观察视点是水㊂C.The glass is half⁃full(杯子装了一半的水),观察过程是从杯底往上看㊂D.The glass is half⁃empty(杯子一半是空的),观察过程是从杯口往下看㊂语义是概念化过程㊂这意味着同一个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相反,同一个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㊂再诸如名词㊁动词㊁主语和宾语等基本句法范畴,是指对它们所指概念内容的抽象的语义识解,这些基本句法范畴都有基本意义,但都是依据人们对经验作出各种识解基础之上形成的㊂在跨语言对比㊃701㊃ 张 燕,等:认知语言学语义中心观与外语教学时人们会发现有很多相同的意义范畴,但这些相同意义范畴的识解却因语言而异㊂例如: 英语的sick 被识解为一个形容词,具有非时间性,是总体扫描的结果,因此它需要借助表示时间的系词be(为顺序扫描)来表示㊂而汉语的 病’则被识解为动词,属于程序性扫描,本身就具有时间性,因此不需借助系词构句㊂”[9]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㊁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㊁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㊂”[1]36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㊂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㊂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㊂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㊁规划等,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㊂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的作用㊂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㊂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㊂反映在教学中,语言教学工作者㊁教材编著者应充分考虑文化等造成的识解差异㊂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发掘不同语言所展示出的不同观察视角与心理,平时课堂上应注意训练学生从语言入手,洞察文化,然后再从文化映射到语言的学习与掌握㊂教材编著者应考虑在材料选择时,增加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产出方面的材料,以便于一线教师使用㊂三㊁结束语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㊂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语义是概念化㊂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㊂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㊂语义为中心的语言观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㊂语言学习者了解并掌握意义与意义之间㊁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可强化信息的记忆,促进学习㊂意义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㊂当学习者习得了意义的生成方式后,他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语言㊂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㊂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㊂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识解,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同时也表明语言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㊂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外语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㊂语言教学工作者㊁教材编写者在设置课程顺序等环节时应从认知语言学中汲取营养㊂当然,由于任何一种理论设置不全是为教学而考虑的,它可能存在不尽人意或不适应教学的一面㊂但教学工作者与教材编写者决不能忽视理论的闪光点,应积极地将精华之处付诸于教学实践㊂[参考文献][1]文旭.语义㊁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2]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7.[3]Langacker 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5]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1).[6]胡荣.影响英语进行体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因素: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2010(1):21⁃27.[7]文炳,陈嘉映.普通语法㊁形式语法和哲学语法比较[J].外语学刊,2010(1):14⁃19.[8]Taylor J.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2.[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张岩林]㊃80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2月。
认知语言学框架中语义研究反思

2006年第5期总第132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6,N o.5Serial N o.132认知语言学框架中语义研究反思魏东波(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提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越来越引起语言学者的关注。
它与传统语义学有着极大的区别。
它强调人类的认知范畴、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着重从体验角度深入探讨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外部世界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语义研究主要体现在框架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两个板块上。
本文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语义研究的新特点进行反思。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义研究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5-0068-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k off,R. Langacker, C.Fillm ore,M.Johns on,J.R.T aylor, D.G eeraerts,P.K ay,G.Fauconnier,L.T almy等学者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向以Ch omsky的生成语法学派发起了新的质疑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者强调语言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学者赵艳芳(2001)、文旭(2003)、陈治安(2003)和王寅(2004,2005,2006)等积极引进、解读,并发展国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W illiam Croft与D.Alan Cruse将认知语言学概括为,“认知语言学有三种假设: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语言是概念化的产物,语言认知来自于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语义上……”(Croft&Cruse2004:1)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王寅(2001,2002)。
他在推动我国认知语义学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认知语言学的语义部分是其核心,也是现代语言学所关注的重点。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

2、文本生成:认知语义学可以应用于文本生成任务,例如新闻报道、小说创 作等。通过深入理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关系,可以生成更加自然、流畅 的文本内容。
3、情感分析:认知语义学可以应用于情感分析任务,例如对评论等文本数据 进行情感判断。通过分析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情感极性,可以了解用户对 某一事件或产品的态度和看法。
谢谢观看
2、实证研究:通过对大样本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语言使用中的规律和特征。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与文化、认知、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3、深度学习: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进行建模,以提高机器 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情感分析、 机器翻译等领域。
4、跨学科研究:认知语义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心理学、哲学、 计算机科学等。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语言意义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认知语义学的应用实例
1、智能客服:认知语义学可以应用于智能客服系统,帮助提高系统的自然语 言理解能力。例如,用户在查询航班信息时,客服系统可以通过对用户问题的 语义理解,快速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2、揭示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即探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研究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即探究语言如何反映和传递文化观念和价值 观念;
4、探究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即研究语言学习者如何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 义和用法。
为了实现这些研究目标,认知语义学采用实验来观察和测量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加工 过程。这些实验包括词汇判断任务、语义相似性任务、概念映射任务等。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 法
目录
01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 理
03
认知语义学的应用实 例
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视角简评Jackendoff概念语义理论

Jc ed f 是最早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语言意义与世界 关 akn o 系的语言 学家之一 。早在 18 93年他 就发表 了 语义学与认
知)( e nis n o nt n , ) Sma t dC g io ) 对语言意义与认知关系进 行 ca i
这一大背景之下研究语言和人类的普遍认知能力之间存在 密切的辨证的关系 。【语义 部分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也是 l 现代语言学所关注的重点 ,据此,本文主要评述 Jced f akn o
而是与人在和客观世界互动过程 中形成的身体经验。 认知策 略及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相对应 。 简而言之 , 认知语义学将语言 学放 回到语言使用者的大
脑 ,与感知 ,记忆 ,动作 ,心智再现等认知能力挂上钩 。也
收 稿 日期 :2 1 -0 一o 00 5 9
就是说 ,是我们语言使用者——赋予了语言的意义 。
如 下 图 所示 :
作者简介:曾红霞 (9 4 ,女 ,湖南娄底人 ,湖南 17 -) 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 文学 。万维群 (9 5 ,女,湖南连源人 ,湖南人文科技 17 一) 学院外语系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理论 , 展开对认知语义学的反思 。 语义学关注的是语言 的词
汇或表达与它们 的意义 之问的关系。 客观主义语义学 的主要 宗 旨就是为句子制订真值条件 。 因为他们认为真值条件决定 了句子的意义 。 根据此派的观点 , 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独 立于作为个体 的语言使 用者 是怎样使 用和理解它的。如 下
以 Lnce 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 ,强 agk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及其对国内语义研究的影响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流派,原型范畴理论以及转喻和隐喻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及其对国内语义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观;国内语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01-01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出现了以兰盖克、泰勒为代表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学派,它将语言和认知联系起来,重语义研究,为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化、原型的内涵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建立在研究范畴化和原型之上。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指的是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
简言之,范畴化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原型是某一范畴内的最佳成员和典型代表,是一种认知的参照点。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
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与人们的认知及与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
2、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范畴间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范畴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研究的影响
1、原型范畴理论扩大了语义研究的视野
原型范畴理论研究打破了范畴间的界限,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系统,且不再拘泥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扩大到整个外在世界与人的认知活动。
因此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纯语义的知识和百科知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语义是我们总体概念系统的一部分。
这与结构语义学中的“义素分析理论”有显著区别。
“义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一组相关词语的义位得到的比义位低一级的语义单位,着眼于语言单位本身及同属最小语义场中的单位比较。
2、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的解释
奥斯丁在他的论文《词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 word》)中提出了如下观点: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意义间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
汉语多义词的很多义项就是由一个意义逐渐引申而来。
如“朝”的本义是早晨,因早
上面见君王,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a一b一c一d…,尽管a,d之间的联系可能已不可辨认,但是词义a,b;b,c;c,d之间有某种联系和交叉,这就通过家族相似相关联,形成了意义链条。
二、隐喻和转喻
传统上,隐喻被当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是有异于日常使用的普通语言的诗歌语言。
认知语言学家们突破了传统的“语义修辞观”,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
它认为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认知域的图式结构(源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
比如“the eye of earthquake(地震中心)”,“eye”本是人体的一个器官,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事物中心,映射的基础就是眼睛与事物中心共有的特征——重要性。
转喻建立在邻近性原则基础上,体现的是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的相关性。
比如汉语中常说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语义转喻的体现,“臭皮匠”和“诸葛亮”都是关于“人”的域中的两个元素,其邻近型表现为两者都有智慧。
三、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对国内语义研究的影响
国内对认知语言学的介绍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陆续引介到国内,大批学者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的语义问题。
吴传飞的《论现代汉语词义的相似关系》依据经典的范畴化理
论解释了汉语中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和词义从属关系,另外还运用现代的范畴化理论确定现代汉语词义的一种新关系—
相似关系。
苏宝荣的《“隐喻”认知、词义变化与辞书释义》从隐喻认知与词义发展,词义的隐喻扩展与语文辞书释义两个方面阐述了隐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语言中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方式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的。
对于这类义项,语文辞书传统的建立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定义式”的释义方法,是难以全面概括和准确释义的,而应当采取其他的释义方法。
参考文献:
[1]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1997.
[2]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