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徐道一丘亮辉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流传将近3000年。长期以来,《周易》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理论依据,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的古代智慧的宝藏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毛泽东:《矛盾论》)在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自成系统的哲学著作是《周易》,它蕴涵着古代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本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中国,关于《周易》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处境,主要局限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围内。尽管哲学家都认为,在《周易》中闪耀着中国古老的辩证智慧,但因它与卜筮的不清不白的瓜葛关系,多数学者对它是敬而远之,有的则把它束之高阁,斥之为“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对《周易》在科学上的学术价值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周易》的了解和研究更是少得可怜。

恩格斯说:“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了道路。”(《自然辩证法》,第30一31页)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来说,同时也应该回到《周易》中去。在50年前毛泽东已指出:“许多…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因此,发掘、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关于

自然和自然知识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龚育之,1991)。认真研究《周易》中的辩证自然观,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自然辩证法的今后发展开拓道路。

《周易》中辩证自然观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两者成书时期不同。过去一般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的书,是以巫权神学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在唯心主义的神秘体系中包含着无神论思想的萌芽(张立文,1980),有些人更认为是一部神学著作,尽管他们也承认,在编写这些卦辞、丈辞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利用了当时的自然知识,得出了具有辩证思想的自然观。《易传》是对《易经》最早的注解、说明和发挥,但对它的评价比《易经》却要高得多,一般认为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系。张岱年(1981)认为它“提出了若干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论,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中国式自然辩证法,其中三个基本内容是:阴阳思想、五行(天干、地支)思想和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朴素系统论思想(肖荙父等,1990)。实际上,还应加上八卦思想。下面对阴阳、八卦和天地人自然观进行论述。虽然五行与《周易》也有密切联系,限于篇幅,本文对五行不作进一步介绍。

一、阴阳思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描述

《周易》把阴阳思想作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具有的一种共性,它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产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

推而生变化”《系辞上》)。一阴一阳,相互对立,相互推移,这就是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两方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转化。

“易者变易也”,阴阳是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性质的符号,阴阳互变,肯定和否定互相变化,阳之极则变阴,阴之极则变阳。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寒暑有消长,四季在更迭,草木有荣枯,人禽有生死。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古人认识到万物变化的一个基本特性,归纳为阴阳概念。阴阳的对立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说,“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

张岱年(1981)把“一阴一阳之谓道”评论为“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对立统一原理的最早的表述”,立足于现代来看它也应是很精辟的论述。因为阴阳的存在也为现代科学所证实:正电和负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极性和负极性、奇数和偶数、正数和负数等,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没有哪一种科学研究,不是按事物的正反两面来进行分析和思考的。不过古人明确地认识到阴阳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周易》辩证自然观的立论的基础之一。它基本上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致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和变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72页)把《周易》中关于阴阳的论述与此比较一下,两者是相当类似的。因此,阴阳概念从根本上来看是科学的,后来才被套上神秘的外壳。

二、八卦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基本模式

八卦是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的,因此它是由阴阳发展而成的,这在《周易》中讲得很清楚。《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八卦相重可产生64卦,它含有丰富的解说内容,表现为卦辞爻辞,组合成《易经》。广义的八卦是把64卦亦包含在内。八卦是指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八个卦,括号中是八卦取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八种基本状态(物质作用……)。

对64卦及其卦辞、爻辞的由来,在《系辞下》中已讲得很清楚了:“古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明确指出,八卦是来源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和精神谁是本源,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八卦的本源是依据自然界,那自然是唯物的了。

64卦按一定次序排列,有些卦相互之间是承接的,可看成是量变,有些则是相反对的,那就是质变。一卦由六爻组成,由初艾爻经二、三、四、五爻到上爻也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在64卦中到处可见到这样的实例。例如,由文王64卦来看,在乾卦、坤卦之后,由屯卦(事物的开始产生)开始,经蒙卦(启蒙,最初阶段成长)、需卦(进一步成长,需要增加),在这里说明事物由发生到发展,由小到大,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以后经讼、师、比、小畜、履卦等阶段,分别经历了斗争、集体、

团结、节制和规范等环节的正确处理,就可达到事业的兴旺发达(泰卦)。这些都是向同一方向发展的步步前进,是一个量变过程。在泰卦后紧接着是否卦(不吉利)。泰卦与否卦之间是一种突变(质变),表明在事物发展兴旺时如不注意则很快就会走向反面。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乾卦从九五的“飞龙在天”变为上九的“亢龙有悔”。

《易经》通过应用64卦、384爻组成一个打不乱的逻辑关系,用以刻划或表达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八卦和64卦表面看来朴实简单,而实际上却精密切实而具体,应是反映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田新亚,1976)。高亨(1979)认为,古人“创造64卦,来象征宇宙事物,他决不是凭空画出卦形,然后用卦形去寻索事物,必然是宇宙事物的矛盾对立和运动变化的现象反映在古人的头脑中……然后才能创造具有矛盾对立的形态和动则变化性质的64卦”。

但是实际上许多年来,多数学者把《易经》(八卦)又看成主要是唯心的,如高亨(1979)认为:“创造64卦,乃是为了遇事向神指示,占筮吉凶。可以说他(指作卦者)的世界观基本是唯心的。”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矛盾的一个原因,可能由于当时对八卦的本源是什么还不清楚,在自然界尚没有找到与八卦相对应的,有近代科学资料为依据的相应现象。故而,仅能局限于占筮的框框去推论八卦的性质,从而认为它是头脑(精神)的产物。

近十几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从近代(牛顿)科学向现代(系统综合)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发现了八卦现象在自然界确实广泛地存在。F.卡普拉(见灌耕,1984)从许多方面比较了现代物理学一

些基本概念和以《周易》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东方传统思想以后,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田新亚(1976)认为,八卦可比拟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八族。化学元素的性质可与八卦的内涵性质在多处有较好的对应,杨雨善(1988)提出了“通用”密码子的八卦图,这样64个密码子被平均分成8组,一方面自然地适合于中国的八卦规律,一方面应用八卦图排列方法的结果可更好地反映密码子之间的复杂本质联系,董光璧(1987)分析了64卦的几何、代数、群论和数论的性质.阐明了它内在的严密的逻辑性,徐道一(1989)发现,九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亦符合八卦数。类似实例尚多,不一一例举。

由此看来,八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唯心的,“只是主观的安排”的产物,而是关于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模式。

三、天地人三才之道是组体自赫视的核心

《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易传》作者把“变”作为宇宙普遍规律,变化之道的产生原是阴阳,根据阴阳变化来建构64卦,但是,在众多复杂多变的事物中,《周易》提出天地人的重要概念,以它为纲要来具体研究事物发展规律(道)。《系辞下》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对天地人三才之道作了明确的阐述。

《周易》对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论述是相当明确的。《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易传》把“天”、“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量,而不是西方意义的“神”。天上主要是日、月,“日月丽乎天”,

证明指的是自然界的天,而不是虚无漂渺的“神道”的天。

《易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应相互协调的正确观点。《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系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顺应(适应)自然的,而不是人征服自然,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应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人们应该按照自然变化规律办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人不是消极地顺承天地之道,而且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提出君子也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这就是说,人应以天地之美德作为准则,发挥积极进取精神。

天地人整体观后来被应用到农业、医药、兵法等许多方面,从而出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过去学术界一些人把它们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加以批判,主要把天与西方古代“神”的概念混同一读。张岱年(1985)提出:“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是正确的。”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科学家正在开展天地生综合研究和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研究,有不少新成果。它们表明,天地生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最近,谢家泽(1989)提出应开展对“天地生人系统”的深入研究。这些表明,《周易》论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确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问题之一。

《周易》是古代自然辩证法最完备的形态

辩证法的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的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是以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为代表。赫拉克利特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并举出许多现象说明“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所阐明的观点在《周易》中都有所论述。《系辞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提出“道”是变化的,没有常规可以依据,只有“变”(易)才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形式。前面已提及阴阳的深刻涵义,它对对立统一规律有很精辟论述。有关和谐的问题,《周易》中亦有多处论及。大的如天地人的和谐,具体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系辞》)。因此,从整体来着,《周易》中阐明的辩证自然观比希腊的古代辩证法不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要完备得多。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辩证法最大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实际上,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中一些重要内容在《周易》中亦有涉及。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这一观点实际上在《周易》中已有很多发展。前已提及,在整体自然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天地人系统及其相互联系研究。《易传》已为天地人建立了一个相当全面的理论体系,并在实际中不断地修改和丰富。黑格尔阐述

的质量互变,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易经》中彼表述得相当完美。

因此,《周易》作为研究自然、社会、人生,企图阐述宇宙中一些基本规律的一本典籍,在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辩证思想,理应被认为是世界上具有最完备的形态的古代辩证法代表作。

几个问题

1.上面的讨论仅仅限于《周易》中有关辩证自然观的一个侧面,但还有另一侧面,即由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所处发展阶段,使它的表述中带有不少神秘色彩和迷信内容。我们认为,如果抛弃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衣,它的合理内核的确可以反映天、地、人之间协调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如何正确看待古代自然辩证法的“原始的”、“低级的”的提法。在许多著作中,对《周易》的辩证思想一概加上“原始的”、“低级的”形容词,其依据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低下。我们认为,如果从整体上对古代社会和科技作如此评价,那是正确的,但是对每一本著作和每一观点是否原始的,低级的则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军方很重视中国古代“孙子兵法”的研究,而后者是比《易传》稍晚时成书的,能说《孙子兵法》是“原始的”。“初步的”吗?中医药现在正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亦在被深入研究,它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十分精辟,能一概武断地推论为“原始的”吗?有人说得好,“学无古今,唯求真实”,不论古代或现代的学问,只看它是否真(客观存在)和实(有实效),这才真正符合辩证法的基本精神。

3.3000年前,当时殷周社会处于奴隶社会,为什么能产生《易经》这样一部闪耀着无穷智慧的著作呢?许多人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哲学是关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自然辩证法是其对客观自然界研究的概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方面依赖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但亦有部分(可能是少数)由于与自然界有十分密切联系是不完全依赖于生产力发展。例如,当前科学技术有了迅猛发展,但在仿生学方面还刚开始,在追踪犯人时还要用狗,因为在这领域中最灵敏的仪器尚远远不及狗的鼻子的功能。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利用动物和植物各种功能来观测自然界的变化(现在称物候学)实际上是把它们当做“探测器”(传感器)来研究大自然的奥秘,而这恰恰是近代自然科学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古人通过“法自然”的正确方法,掌握了大自然一些基本奥秘,并被概括为理论思想体系,因而流传了近3000年。正是因为《周易》是以天地为准则(“易与天地准”《系辞上》),才能使它的合理内核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使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推动封建社会久盛不衰,而且有可能在今后世界发展中进一步作出贡献。过去,一些人仅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研究,自然会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理解。

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似乎较小。有人提出,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有一定道理,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上述对《周易》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到,《周易》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辩证自然观,是唯物的。在长达3000年历史发展中,它

又被尊为“群经之首”。因此它对中华民族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影响,使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从变化等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与马列主义的自然观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一旦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相对地易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很自然了。

结束语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兴起了一股“《周易》热”,不少自然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周易》进行认真研究。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兄弟单位的发起下,1989年5月,1990年10月在河南安阳先后召开了两次“《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成果进一步表明,“对《周易》之谜,要用辩证自然观和现代科学为指导才能揭开”(刘蔚华,1984)。我们希望,有关《周易》科学的研究能深入地开展下去,使中华民族这一智慧宝库能在21世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以便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具有明显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和互补将使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田新亚,1976,《易卦的科学本质》。南洋大学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所集刊17号。

〔2〕刘蔚华,1984,《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内部资料),第134页。

〔3〕肖荙父等编,1990,《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第508页。

〔4〕杨雨善,1988,《用八卦图排列和表达遗传密码的特征及其意义》,《自然杂志》第11卷,第11期第832一834页。

〔5〕张立文,1980,《周易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86页。〔6〕张岱年,1981,《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第1辑。

〔7〕张岱年,198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第8页。

〔8〕徐道一等,1989,《太极序列与天地生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第449一455页。

〔9〕谢家泽,1989,《从“水利比上夭还难”即到“天地生人系统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第6一8页。〔10〕高亨,1979,《周易杂论》,齐鲁出版社,新一版,第110页。〔11〕董光璧,1987,《易圈的数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9页。〔12〕灌耕,1984,《现代物理与东方神秘主义》(据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45页。

【作者简介】

丘亮辉,1934年生,中国自然辫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徐道一,1934年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浅淡_周易_与_黄帝内经_中的象数思维汇总

中医药理论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3月第31卷第3期总第400期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 高立珍①孟彪①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3-0055-02 1《周易》象数思维的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思维方式众多,而《周易》中的象数思维可谓独树一帜。它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各个领域。所谓象数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象与数进行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象以定数,数以证象,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1]。古代对于象数的认识发轫于占筮,《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象”和“数”是通过占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象”是《周易》最重要的范畴,它既指卦象,又指物象,物象中既有有形状可见的“形”,又有无形状可见但却可以感受的“象”。 《周易》中的“象”是圣人对深奥之理的诠释,而象又是通过数来表示的。《易经?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二、三、四、五称为生数,六、七、八、九、十称为成数。2 《黄帝内经》对“象”思维的发挥应用 《黄帝内经》继承了《周易》象思维的内含,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书中不仅有《阴阳应象大论》等以“象”命名的专论,还提出了:“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将人的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五方,五味,五音,五谷,五臭,七窍等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黄帝内经》对于人的划分,也常依象而分,一种是按五行取象而划分的“五行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先立五行金木水火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来自北京市工商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年大约有30%的有限责任公司宣告终结。寿命能够超过五年的新办公司,竟然还不到20%的比例!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为什么会失误?为什么有的失误事后回想起来显得如此荒唐?原因当然各种各样。这些失误与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家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学习《易经》就是一条很好的基本途径。通过易经中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预测,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决策参数,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准确性。古人云:"不懂易经,就不能为将相"。在当今中国,可以说"不懂易经,就难以从事经营管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具有永恒魅力,其核心就是对世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它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易经管理和预测模式,能够把复杂的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在当代管理界,《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对管理的独到见解,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韩国巨作《商道》等都体现了对《易经》和道家思想的学习和运用。让更多的企业家

及高层管理人士短时间内理解《易经》思想之精髓,并掌握易学预测方法,不失为当前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解决之道。 目前,国内外众多优秀公司都在运用《易经》的管理理论对企业品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产品规划、高层谈判、决策层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更把易经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法称为"大易管理"或"中国式管理",由此推出一系列讲座,广受企业和学员好评。很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都认为通过学习易经管理,让思维更加立体,多元,丰富,许多原来企业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下就能够找到了症结所在并得以迅速解决。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易经(现存的版本为《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对我国社会、文化、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来源于《周易》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又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上升成为了一本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错综复杂、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并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古语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完全可以把易经的哲学思想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下面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中的乾坤两卦,希望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乾卦 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发表时间:2010-12-08T13:01:17.7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杜风坤 [导读] 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杜风坤(山东泰安市中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381-02 1 易医同出一源 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其交相近,其用而异。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万物均从阴阳而生。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 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万物尽然,不出此理。用此而来说明五行相克,对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根源。如肝见庚辛死,肾见戊已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此是相克之理,病死于其所不胜的理论当得年盛时旺,是为三实,实则气旺,而邪不能独伤人,假年之衰气不足,逢月空,天时不和,是谓三虚、虚则气衰,当时虽病则重。阴阳的升隆,各有偏盛,万物皆由之,故易曰:万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隆息则气立孤危。气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化收藏,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为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灭也。故生化变化,医有五行,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中者和也,中正无偏也,和者中正也,中正者道之妙用,中和者易之妙用也,神去则机息,依服天者,以神为主,神为机发之本,根于外者,命曰气止,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为生化之源,万物以气而生,以气而立。 3 中医之名来源于周易 中医之名,并非用中药来治病,千百年来,知之者不多。有人讲用中草药来医病,即是中医,还有人讲,中国的古老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即是中医,非也。中是中和、中正、中庸之意,中而不偏之为平,中得冲气之为和,中医是用中来医病的医学,或用中来医病的大夫,即是中医。中医医病,就是用调和阴阳,使阴阳偏盛偏衰重新回到原来的阴阳平恒的水平上去,而其病自愈。例:肝病肝阳上亢时,则用平肝潜阳,中气下陷时用升提中气;脾胃不和时,调和脾胃;心肾不交时,用交通心肾之法;心火上炎时,用清心泻火法,都是采用调和阴阳的偏盛偏衰,使过亢的下降,使下陷的上举,恢复到中的水平,使其阴阳达到平恒的方法,即为中医。人的脏腑得中则五脏六腑不病;人的心肾得中则无梦多智;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中医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上,公元32-92年,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他在方技略中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本意是用中来医病,换言之即是用调和阴阳来治疗疾病的医生,即是中医。例如:水火即济,卦象曰利贞,则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例于六二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解说七日得者,以有中正也,雷水解,象曰,解到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悠往风吉,往有功也,火地晋,六二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在易的象解中,得其中和、中正和于中、中吉。都是讲明了事物不偏、不过、不急、不燥、自然、顺时机、顺事节、通顺时理、中道行、即是得中之意。整修易的卦象起始和终了,都贯穿一条,万物一理得中者胜。万物失中则败,人体阴阳失中则病。中者王气之祖,万物得冲气生而能生,君王得其中而天下治,人民得其中则乐业安居,疾病得其中则不治自愈,阴阳气在天得其中而后天自倍,疾病速愈。月在中天则兴,日在中天则旺,不中则损,月过十五光明少。人过中年多半辈。孔子曰:中庸,即是得中之意,所以说清三心、绝六尘不如守中。 4 《易经》和中医五行生克的关系 例难经曰:东方实、南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是子母补泻之中,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其关系是推动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主要手段。例如培土生金、益火生土、滋水涵木、壮水制水等,都是以五脏六腑自我运动为基础,进行调节的方法。如易经中水火未济为阴阳不合,水火不交、而水火即济,在中医则为心肾相交,在卦为天地太,其象则为上下交通,天地否卦是阴阳隔绝,互不相通。山风蛊卦为肝脾不调。地雷仪为肿胀郁滞之病,此是借卦象而阐述其病理和病情。若明此理,即知中医的理论,是和易经同出一源而中医是从其理论上虽与易学不同,其内含阴阳变化,虚实进退之理是完全一致的。 5 小结 易是太极,易是道之体,是中医学理论的根本,易者,阴阳之道也,医者,意也,医者、活人之术也,其术之变,不出调合阴阳,以平为期。易是太极而生去两仪,两仪生四象,而中医学是从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其理本于太极、阴阳之为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物之生莫不由之太极而来,由太极而出。其物的生成之理虽简,均从两仪阴阳姻媪交感冲和变化而成。其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万物皆不离于它。中医的理论是用阴阳交感,阴阳偏盛偏衰而立论,五行生克之谜经,合消长之机、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以从其医,故其仪似殊,而其用似异,但是是天地阴阳之道。太极化生阴阳后,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亦是阴阳之道,来长养四肢百骸,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因此乃是天人一理,其一理相同者,同其阴阳之道也,中医与易学同其一源者,同其变化也。因此为医者必须通

自然辩证法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哲学思想

中文摘要: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以来,我们开始所面临的生各式各样的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有效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是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对于我们反思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字: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生态价值 绪论: 全球性生态危机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忧虑,环境的恶化与残破,境意识之严重缺失"自然平衡能力遭到人为破坏而难以维继,从其表象上看生态危机是自然其深层蕴含则人们的生态意思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国多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总结,是对全球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做出的庄重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为缓解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中不仅有人类观念上的挣扎,更有实践上的艰辛,不仅仅是某个地区人民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摆脱工业文明以来盲目的开发方式,以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来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 生态破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痼疾之一。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 人类就开始掌握大规模地破坏和毁灭生态环境的能量。最初的大规模破坏是焚毁森林以播种粮食, 森林的毁灭是生态灾难之源。所以不难发现存在很多灿烂的古文明都因后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崩溃而消逝与历史长河中。(生态的哲学朱小丰)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生产“制造”从自然界中选择部分有用的原料,再按照人的想法重新“合成”,最后形成一个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工物”。这些”人工物“满足人类的需求,被人骄傲地称为“精美制品”,像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塑料等不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因此在自然界中是无法降解或者很难降解,成为自然系统的垃圾。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是燃烧所排放的废气会改变大气的成分,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是工业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用完了地球亿万年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或迟或早要被用光。 二、生态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程度。社会发展也要求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而生态哲学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持。([ 1 ]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以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从而为审视社会发展与生态提供了一具 有人和自然双重尺度的参照系统。 1社会政治与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治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纵观历史, 我们会发现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过程。从表现上看,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政治的表现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者似乎联系不大,可以说, 当今世界范围的环

小学选学周易与中医

第二讲《周易大传》 《周易大传》或称《易传》,共十篇,又称“十翼”。传,解说经文之义。翼,本指鸟虫之翅膀。 此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十翼:《彖》(上、下):彖(tuan),断也;《象》(上、下):征象,义理;《文言》:仅乾、坤卦有,孔子作;《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宋·朱熹《周易本义》将《彖》、《象》及《文言》归入“经”。《易传》的内容及贡献:成书年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作者儒家学者的作品(孔子及其弟子)。意义现存最早、最系统解释《周易》经文的著作。它的成书大大提高了《周易》的学术价值。 1.从抽象概括意义上对《周易》作了解释,将《周易》64 卦384 爻上升到理论高度。 2.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 3.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4.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彖传》:彖的本义彖[tuan],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 彖辞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也叫卦辞。 彖传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 《彖传》释《周易》卦辞的方法:1. 以八卦之象释卦辞2. 取义理释卦辞3. 取爻位说释卦辞 爻位说:指爻所处的位置。主要有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举例: 当位、不当位:一卦之中,初、三、五位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反之为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在下卦中位,第五爻在上卦中位,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符合儒家所倡“中”的思想,故多吉利。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承:凡下爻紧靠上爻为“承”,侧重揭示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象征卑微、柔弱者顺承尊高、刚强者,大略以阴阳当位之承为吉,不当位之承多凶。 乘:阴爻居阳爻之上。又名“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多不吉。 比:六爻之间逐爻相连并列叫做“比”。因此包括了“乘”、“承”的关系。爻位互比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吉凶关系视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定。 应:在上下两卦的相同位置(初和四、二和五、三和上)之间相互交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反的,可以两相交感,称为“有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同的,必不能交感,称为“无应”。 《象传》:卦象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过卦表现出来。 天象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 地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 七象说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 1.卦象的划分:《易传》中作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分为上、下两篇。 《易传》中释每一卦的又分为:大象:释卦象;小象:释爻象。 2.《大象》释卦的方法: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然后比拟人事,说明根据此卦象当如何去行动。 3.《小象》释辞的方法:①取爻位说;②只从爻辞自身释爻辞;③从义理方面释爻辞; 《文言传》:《文言》只释《乾》《坤》两卦卦爻辞。通过注释卦辞,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国、修心养性之道,其注释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了《乾》《坤》卦爻辞本身。《系辞传》:系,系属;辞,文辞。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即卦爻辞。 《易传》以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即系附在《周易》后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 《系辞传》的主要思想:《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 1. 阐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 2. 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对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说明); 3. 揭示了《周易》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 4.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周易》体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rdquo。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

《周易》与唯物辩证法

《周易》与唯物辩证法 作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杜小安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而研究《周易》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性和共同性,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蕴含着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二十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郭沫若、金景芳等学者大胆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易学义理派的思想传统,深入探索了《周易》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周易》研究的现代化,开辟了易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周易》义理派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周易》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内涵,通过对《周易》进行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地阐释和解读,探索《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契合点和共同点,使《周易》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著作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造福每一个现代人和现代家庭,造福每一个社会团体,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从而实现《周易》提出的“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价值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他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阐释,使之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按照“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和“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大量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品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间蕴含的深层次的契合之处决定的。作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表现形式,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强大的现实实践指导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主线。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矛盾法则。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 ——法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一、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尚空谈。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于是,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 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但是,先秦法家对以后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法家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

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总的说来,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 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的讲,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以求富国强兵。2、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3、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4、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5、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思想的独到价值。韩非子式的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 法家反对以来那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的绝对的忠信概念,以及那些只具有主观的道德规范。因为人不是靠自觉就能遵守法律的,因此,他们主张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