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普通化学第五章
《普通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 Chemistry B)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1.分散系2.化学热力学基础3.化学平衡原理4.化学反应速率5.酸碱反应6.沉淀-溶解反应7.氧化还原反应8.配位化合物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物质化学变化的各种规律、物质的重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为此结合化学变化的能量关系、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来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各类平衡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为有关后继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
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基本化学原理为主。
先从能量变化角度来介绍化学热力学知识,继而从一般的化学动力学知识和平衡原理开始,讲授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理论,然后将这些原理、规律和基础知识应用于各类平衡之中加以深化。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分散系1、了解液体的蒸发过程、理解蒸气压的产生及影响因素2、掌握溶液中物质的组成量度3、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二)化学热力学基础1、了解内能、焓等状态函数的概念2、了解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决定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的途径无关3、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盖斯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热化学中的应用4、理解从物质的运动观点来了解熵函数的物理意义5、掌握利用自由能状态函数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三)化学平衡原理1、掌握自由能和化学平衡的关系,应用标准自由能变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利用自由能函数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的理解(四)化学反应速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概念。
高中普通化学(第四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并进行多次教学试验的基础上,修订了第三版,主要的原则是:(1)从中学化学的实际出发,以工科《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稿)为依据。
(2)保持《普通化学》第三版的两条主线。
无机部分按金属元素化学和非金属元素化学编写,有机部分改写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各章正文中编写有联系工科实际的专题,如能源、大气污染、水污染、金属腐蚀、金属的表面处理与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等。
(3)保证重点,削枝强干,以利教学。
各章内容提要和学习要求、正文、小结及习题等均以主要要求为中心,进行了调整、删简或充实。
(4)贯彻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5)配合正文,精选选读材料,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复习思考题、习题等仍用*号标出,书末增加了一些主要的参考文献和《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不低于70 学时)》,以利在保证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
此外,还注意数据、图表和知识的更新,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的有关实际,并重视教学法的改进。
本书是在工科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结合不少兄弟院校和我校的教学经验编写的。
本版修订初稿、二稿分别于1991 年、1992 年夏完成,先后三次在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化工机械、检测、制冷等专业试用。
本版二稿经北京理工大学刘天和教授、东北工学院乐秀毓教授精心审阅,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
审稿后,根据审稿意见,作了修改。
在此一并谨致谢意。
本书第四版共分八章,其中绪言及第一、二章由李明馨编写,第七章由王明华编写,第六章由宋宗篪编写,第四章由张瑜、王明华编写,第五章由周庭午编写,第三章由周永秋编写,第八章由朱远黛编写。
全书由李明馨、王明华、宋宗篪负责修改、统稿。
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希读者批评指正。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1994 年月《普通化学》(1981 年修订本)出版后,已有多年。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
※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数学科学学院
/
一年级秋季学期
数学分析(I)(必)5.0
数学分析(I)习题(必)0.0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4.0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密码学(限)3.0
空间剖分及其在计算几何学中的应用(限)2.0
统计计算(限)3.0
应用回归分析(限)3.0
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限)3.0
非参数统计(限)3.0
风险理论(限)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限)3.0
四年级春季学期
毕业论文(1)(必)6.0
毕业论文(2)(必)6.0
毕业论文(证券)讨论班(必)6.0
随机过程论(限)3.0
线性代数群(限)3.0
应用偏微分方程(限)3.0
低维流形II(限)3.0
偏微分方程选讲(限)3.0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是为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化学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学层次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同时传授给学生以化学的观点、化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程实际中以化学观点审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4学时)普通化学理论课:32学时(30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试)(一)气体和稀溶液2学时1.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掌握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
3.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二)化学反应的能量与方向4学时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计量式、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的概念。
2.了解系统、环境、状态、状态函数、热和功等热力学常用术语,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
3.了解焓、焓变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化学方程式,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Δr H m )和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
4.了解自发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熵变和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条件下的的意义。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了解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能够用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和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学时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合反应、反应速率方程式、速率系数、反应级数等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3.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熟悉反应速率理论,会用活化分子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能够进行平衡组成的简单计算。
5.熟悉反应商判据和Le Chaterlier原理,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四)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5学时1.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普通化学课件 北大 卞江教授 第一章

Jiang Bian
8. 如何学好普通化学?(1)
z 气体、液体、溶液 z 化学热力学初步 z 化学动力学初步 z 化学平衡、酸碱平衡和
沉淀溶解平衡
z 氧化还原和电化学 z 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 z 分子结构和固体结构 z 配位化合物 z 元素导论
z 地球:我们的家园
Introduction, General Chemistry, CCME, Peking University. 2006
Jiang Bian
Introduction, General Chemistry, CCME, Peking University. 2006
Jiang Bian
碳60:最美丽的分子 (1985)
Jiang Bian
4. 化学王国的版图
z 五个基础分支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
z 新的生长点
材料化学 生物化学 计算化学 环境化学 能源化学
Introduction, General Chemistry, CCME, Peking University. 2006
Jiang Bian
7. 如何在大学获得成功?(4)
成长的阶梯
虚怀若谷
挑战权威
毕业生
主动理解
被动接受
大学新生
Introduction, General Chemistry, CCME, Peking University. 2006
Jiang Bian
8. 如何学好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的内容 学习兴趣 学习的毅力 一点哲学 开拓视野
如何在大学获得成功

化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化学简史
第一时期: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主要是在偶然发现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 期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 萌芽时期。
火的发现 陶器的制作 金属的冶炼 染色、酿造 造纸、火药等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 四元素说(火、水、土、空气) 三要素说(硫、汞、盐)
第三时期:燃素化学、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
化学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重大飞跃,真正被确立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
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波义耳
(Boyle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627-1691) 体积和压力的关系—波义耳定律 第一个发明指示剂 首次定义酸碱 研究空气性质、磷光现象…
•一点哲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篇》下第三章 “模型(理论)是让人用的,不是让人信奉的。” --H. Thiel, 《经济
学原理》
•开拓视野 “那些只懂化学的人甚至没有真正理解化学。” (He who
understands nothing but chemistry doesn’t even understand chemistry.) --G. C. Lichtenberg
• 科学方法论
1)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2)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3)科学探索中多种方法论的综合应用 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1902-1986)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猜 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 托马斯·库恩(1922-1996)代表作:《哥白尼革命》和《科学革 命的结构》
普罗斯提出了定比定律 法国费歇列出了第一个酸碱当量表 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倍比定律 英国的戴维首次用电解熔盐的方法取得了金属钾和钠 法国的盖吕萨克提出气体反应体积定律 意大利的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德国的维勒用无机物氰酸铵制出尿素 英国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英国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的初步概念 德国凯库勒指出碳是四价 分子说得到世界公认 俄国的布特列洛夫提出并论述了化学结构学 挪威的古德贝格和瓦格发展和确立了质量作用定律 瑞典的诺尔贝制成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炸药 俄国的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元素周期表 荷兰的范特甫和法国的勒贝尔各自提出碳原子的正四面体理论 提出了勒沙特利原理 瑞典的阿仑尼乌斯提出了电离学说 瑞士的维尔纳提出了络合物的配位理论 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概念 英国的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 丹麦的玻尔根据量子理论提出原子结构模型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教学资料:第五次习题

精选课件ppt
11
举例:汞的反应
[ Hg(CN)4]2-+Hg
[ HgCl4 ]2 - +Hg
[ HgI4 ]2 - +Hg
浓HCl I-
KCN
通常情况下, 升汞与汞反应,
( 升汞)HgCl2 + Hg = Hg2Cl2 ( 甘汞)
容易生成甘汞。 但在这些试剂
NH3 HgNH2 Cl(s,白)+Hg
S2 -
OH-
的存在下,平
衡左移。
HgS(s,黑)+Hg
HgO(s,黄or红)+Hg
精选课件ppt
12
精选课件ppt
13
根据硫化物在酸中的溶解情况,将其分为四类。
(1) 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的硫化物。此类硫化物的Ksp >10^-24,与稀盐酸反应即可
有效地降低S2-浓度而使之溶解。例如:
ZnS + 2H+ ─→ Zn2+ + H2S↑
第五次习题
s区,p区,ds区和f区元素
精选课件ppt
1
主族元素:最后一个电子排布在最外层,最
外层
副族元素:最后电一子个总电数子等基于本该上元都素排的布族在数。
倒
对
数第二层,其最高能级组中的
角
电
线
子总数等于该元素的族数。
法
则
f 区元素包括内 过渡元素,电子 构型为 (n-2)f1-14 (n-1)d0-2ns2
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中的S2-被氧化为S,S2-浓度大为降低而导致硫化物的溶
解。例如:
3CuS + 8HN03 ─→ 3Cu(NO3)2 + 3S↓+ 2NO↑ + 4H2O
普通化学课件 北大 卞江教授 第四章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化学动力学的三位先驱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1853-1932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Jiang Bian李远哲(1936-华裔美国化学家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Jiang Ahmed H. Zewail 埃及裔美国化学家Caltech, USA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Jiang 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瞬时速率定义为平均速率的极值:若推广至一般情况:aA + bB →cC反应速率的定义:若反应分子一步(碰撞)直接转化为产物,则此方程即为质量作用定律。
上式中,a 为A 的反应级数,b 为B 的反应级数,为反应的总级数,k 为速率常数。
可以从基元反应出发写出反应速率的表达式。
、n要通过实验测定。
m、n分别为反应级数。
,n ≠b,则该反应必为非基元反应。
根据反应速率的定义:分别把上述实验结果代入进去,得到:n = 2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的定义:反应物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符号作图,得一直线,其中直线的斜率为: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写出积分反应速率方程:) = 0.480 mg/100 cm 3和(A) = 0.222 mg/100 应当在下午2点42分之前注射第二针。
高能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中子,中子与反应生成。
t 1/2= 5730 a -14断代法: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指前因子(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普通化学/ 第三章(2006)为单位体积内分子的个数,即浓度。
为分子半径。
2A →B ,若假设两个反应分子碰撞是一个基元反应,即: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为:同时,因为:把它带入上式,得到:24A RT d N M π=我们立刻发现它们是相似的,其中指前系数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3) Brnsted-Lowry酸碱质子理论 (1923)
由丹麦化学家Brnsted和英国化学家Lowry于1923年分别提出。
● 酸碱定义: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proton donor)称为酸,凡是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 或离子(proton acceptor)称为碱。 例如,HCl、HAc、NH4+、HCO3等都是酸;而OH、 Ac、NH3、CO32等都是碱。可用以下反应式表示:
F NO2
[Al(OH)2(H2O)4] CO32 PO43
阴离子型 弱酸(碱)
HSO4
Ac
ClO CN
SiO32
S2等
两性物
H2O, HSO3, HCO3, HS, H2PO4, HPO42, HSiO3
* 醋酸实际上是一个有机酸,分子式为CH3COOH,简写为HAc.
5.1 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发展简史
1) 酸碱的早期定义: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的物质 叫酸;有涩味,使红色石蕊变蓝的物质叫碱。
2) Arrhenius酸碱1923)
4) Lewis酸碱电子理论 (1923) 5) Pearson软硬酸碱理论 (1963)
Ac + H2O
HAc + OH
14
一元
多元 弱碱 弱酸 H2C2O4 H2SO3 弱碱
水 溶 液 中 常 见 的 无 机 弱 酸 和 弱 碱
弱酸 HF 分子型 弱酸(碱) HNO2
HAc*
HClO HCN
NH3H2O
H3PO4
H2CO3 H2S H2SiO3
阳离子型 弱酸(碱)
NH4
[Al(H2O)6]3及一些过 度金属阳离子
例如, Kb(Ac) = Kw/Ka(HAc) = 1.0 1014/1.76 105 = 5.7 1010 18
强酸,在水中几乎 100%电离,其电离常 数一般通过理论推算 求得,此表所列强酸 电离常数约在103109 数量级。 共轭酸的酸性越强,其
共轭碱就越弱;反之亦
燃。 根据表中的排列顺序,
碱 (2)
NH3在水中部分电离
11
Hydronium ion, hydrated proton, H3O
水 合 氢 离 子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map of the hydronium ion. The prot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water molecules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H3O ion is the simplest formula of a hydrated proton.
HCl
NH4
H+ + Cl
H + NH3
HAc
HCO3
H + Ac
H + CO3 8
酸
● 共轭酸碱对:显然,酸给
H + 碱
出质子后余下的那部分就
是碱,碱接受质子后就成 为酸。这种酸与碱的相互 依存关系,叫作共轭关系, 上述方程式中左边的酸是 右边碱的共轭酸 (conjugate acid),而右边 的碱则是左边酸的共轭碱
第五章 酸碱平衡习题
即第三版8.3, 8.6, 8.20, 8.22
1.
2.
3.
4.
第五章
酸碱平衡
5.1 酸碱理论
5.2 水的自耦电离平衡 5.3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5.4 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 5.5 缓冲溶液 5.6 酸碱中和反应
2
Acid Rain: The lines on the map are pH isopleths, which identify regions in which the precipitation has the same pH, as indicated by the numbers. Notice that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becomes more acidic going from west to east,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ized areas of the Northeast. This acid rain may be a result of the release of 3 nitrogen and sulfur oxides into the atmosphere.
[H+] 100% [HA]0 = initial concentration Percent ionization = [HA]0
22
须指出,在同一溶剂中,酸碱的相对强弱决定于各酸碱的
本性,但同一酸碱在不同溶剂中的相对强弱则由溶剂的性质决 定。
例如,HAc在水中是弱酸,而在液氨中则是一个较强的酸,
可以定性地比较在同一
浓度下各弱酸(碱)的相 对强度。 强碱,在水中100%质子 化,不能独立稳定存在。 19
20
2) 电离度 化学上也常用电离度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 强弱: n已电离的电解 =质 n 总
电离度的大小与浓度有关(类似于化学反应的转化率),而 电离常数则与浓度无关,电离常数比电离度能更深刻地表
12
● 酸碱质子理论的特点:
1) 酸和碱是通过给出和接受质子的共轭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 化的,每一个酸要表现出它的酸性必须有另一个碱同时存在才 行,反之碱亦如此。可用“有酸才有碱,有碱才有酸,酸中有 碱,碱可变酸”来描述酸碱关系。这是该理论与Arrhenius酸 碱理论的区别之一。
2) 大大扩大了酸碱的范围。盐的概念似乎需要重新认识,例如 NH4Cl中的NH4是酸,NaAc中的Ac是碱。 盐的水解实际上就是组成它的酸或碱与溶剂H2O分子间的 质子传递过程。从质子理论看,也是酸碱电离反应: NH4 + H2O H3O + NH3
(conjugate base),彼此联
系在一起叫作共轭酸碱对。
A Brnsted acid is a proton donor, and a Brnsted base is a proton acceptor.
9
● 上述共轭酸碱对的半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因为酸不能自动放
出质子,而必须同时存在另一物质作为碱接受质子酸才能变
24
Weak Bases and Base Ionization Constants
NH3 (aq) + H2O (l) NH4+ (aq) + OH (aq)
[NH4+][OH] Kb = [NH3]
Kb is the base ionization constant Kb weak base strength
Ka Kb = Kw
Weak Acid and Its Conjugate Base Kw Ka = Kb Kw Kb = Ka 27
28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Acid Strength
H X The stronger the bond
H+ + X
The weaker the acid
15
● 酸碱强弱的表示方法
HCl(强酸) HCl (aq) + H2O (l)
HF(弱酸) H3O (aq) + Cl (aq)
HF + H2O
H3O + F 16
1) 电离平衡常数
酸碱强弱不仅决定于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 能力,同时也决定于溶剂接受和释放质子的能力,因此要 比较各种酸、碱的强度必须选定一种溶剂,最常用的溶剂 是水。弱酸弱碱的强弱可用电离平衡常数K表示。例如,T = 298K时, HAc (aq) + H2O (l) H3O (aq) + Ac(aq)
由van’t Hoff等温式,GTө = 2.30RT lgKa 可得, Ka = [H3O][Ac] = 1.70 105 [HAc]
注意:Ka 无量纲,常简写为 Ka,简称为酸常数。此类液相 反应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17
在手册中可以查到酸常数,其共轭碱的电离平衡常
数 Kb称为碱常数,可从Ka求算:
Ac (aq) + H2O (l) [OH] [HAc] [H3O] Kb = [Ac] [H3O] = 亦即, [HAc] [H3O] [OH] = Kw/Ka [Ac] [H3O] Kw = Ka Kb = 1.0 1014 OH (aq) + HAc (aq)
30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Acid Strength
1. Oxoacids having different central atoms (Z) that are from the same group and that have the same oxidation number. Acid strength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lectronegativity of Z •• •• O O •• •• •• •• H O Br O H O Cl O •• •• •• •• •• •• •• •• •• •• Cl is more electronegative than Br •• ••
Ac + H2O
HAc + OH
13
3) 酸和碱既可以是分子型的,也可以是离子型的。还有一些 两性电解质(ampholyte),既能给出质子作为酸,也能接受 质子作为碱,简称两性物。例如,HS即为两性物:
HS + H2O H3O + S2
HS + H2O
H2S + OH
4) 弱酸、弱碱与溶剂水分子间的质子传递反应,称为弱酸和 弱碱的电离平衡(ionization equilibrium)。 HAc + H2O NH3 + H2O NH4 + H2O H3O + Ac NH4 + OH H3O + 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