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语用课堂案例赏析

省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小学马江莲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我的理解,“语用”就是语文实践。课堂上实现语用教学就是要采取“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如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

9月20日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培训活动,很荣幸的听到了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让对“语用”雾里看花的我,顿觉眼前一亮。下面是我对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赏析:

一、抓住文中关键词,打开读写结合的语用切入点。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

(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生朗读)

【直接入题,干净、简洁。“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学生猜想回答)

师: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月亮升起来的晚上。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生齐读)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教师深情引导,随机指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鸟儿和树之间的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板书:深厚)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预备,起——(生齐读)

【这个环节,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创设各种情景,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品味“天天”,把简单的文字读成了画面。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_____;鸟儿呢,长得__________。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一个词,大师如此睿智地寻觅到期间包罗万象的想象空间与训练元素,为学生找到了读写训练的切入点。大师真高明啊!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中,学生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说写的欲望,须生硬地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一定会想,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为什么只喜欢跟这棵树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棵树。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只鸟,树为什么只喜欢跟这只鸟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只鸟。

生: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教师板书)

师:这个比喻真贴切。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读。)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是的。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生齐读)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和鸟的外貌,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老师却敏锐地抓住“天天”这一关键词,打开了启发想象、训练读与写的切入点,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学生们在一次次情景诵读里感受,在想象中发现,在写作中品味,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力。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平淡?故事会平淡地写下去吗?老师不动声色,接下来的阅读已悄悄充满期待。】

二、补白提示语,打开语用训练的通道。

师: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找出他们的对话。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找出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显然,教师将教学的容转向了对话。因为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

(学生找出,屏幕出示四次对话,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最后说说谁读的好,谁读的不好,自然引出提示语。)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

【由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的问题,巧妙!“旁白读得不好”,意外的答案使课堂曲折生姿。这也是本堂课里唯一一次幽默的调侃,猜一猜,笑一笑,节奏得以调节,一一弛,课堂之道。同时,这也为后面补白提示语,打开学生的语用训练通道,做了铺垫。】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巨人的花园》。(屏幕出示相关句子)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给予引导,在朗读中发现提示语的妙用。由此引出本文故事开头缺乏提示语。引入《巨人的花园》,是复习旧知,也是品读比较,更是接下来小练笔的例,一三鸟。如此的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朗读能力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提升】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

(大屏幕出示:1、树______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2、鸟儿______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3、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去了呀?”鸟儿______问树根。

4、她______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5、鸟儿______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学生练习加提示语。)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生在反馈中加提示语朗读句子。)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下,通过想象、写作与朗读,孩子们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树与鸟儿离别的情景如在眼前。】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学生朗读)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次朗读那两句话)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一次朗读那两句话)【一遍又一遍地在朗读中重温这关于春天的约定,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树与鸟儿的深情,也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后文苦苦地追问与寻找做好了铺垫。】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去了呀?”鸟儿____问树根。)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

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学生含泪再次朗读)

【追问与寻找的苦旅中,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在孩子们含泪的朗读里反复重现。鸟儿如知道啊,那分手时轻轻下的诺言,竟要用这样的式去兑现!】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她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鸟儿______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教师板书:伤心欲绝)

师:对,她的悲伤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气息也要终止了。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鸟儿这一问是这个故事当中的最后一问。来,我们一起替鸟儿做最后一问。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我们回头看黑板。真没想到原来在鸟儿、在树的心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啊!当一对好朋友分手的时候,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难过。

师: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恋恋不舍。

师: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寻找她的好朋友——树的时候,她发现树已经不见了。这时,她的心是如此的——

生:(齐答)急切。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工厂里去的时候,她的心又是如此的——

生:(齐答)心急如焚。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的时候,她的心又是那么样的——

生:(齐答)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我读旁白,你们读人物的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

【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容。如此,孩子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

师:然而,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

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教师板书:平淡)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老师以前面学过的课文片段《巨人的花园》为例,着力引导学生在加提示语的过程中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打通了语用训练的通道。这种设计、引导,为机械的、无病呻吟的感情朗读指导找到了具体、有效、自然的法;也于润物无声之中进行了写作上的指导。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补白提示语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三、捕捉语用训练点,写法引路,习得语用法。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的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生朗读)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前后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也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一个字,那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

师:谁都知道,鸟儿为了这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课件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教师根据画面深情提示,学生再次反复朗读句子“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优美的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读,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读,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

【又是重现。这次重现的是鸟儿与树曾经相伴相守的画面——那曾经像夏日小情歌一样清新、像晚安小夜曲一样温馨的画面。往事重来,悠悠难忘,我曾经就这样唱给你听。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音乐,甚至老师引读的话语也几乎一字未变,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含泪的眼。】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留在鸟儿面前只有这样的画面——(大屏幕回到灯火的画面)

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心的

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可以是伤心的话,也可以是责备的话——(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简单,自然的一句过渡语,再一次为学生捕捉到了读写结合的语用训练点。同时,写前,教师给予法上的提示,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向,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写作,也更好地为学生打开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为学生的感情提炼做了很好的铺垫。】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学生在朗读中反馈小练笔)

【第三次动笔写作。孩子们的话语稚嫩却真切,我们相信在提笔的那一刻他们已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我们在鸟儿的心独白当中,感受到了她的——深情怀恋、责备与不舍。)(学生接答)

师:是的,面对着灯火,面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的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那就是——(自由应答)深厚。

师: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生:(自由应答)看。

【千言万语只化为一个简单的“看”,孩子们在反复的对比与体验里感悟着“情至深,语至淡”。】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生:自责,疚)

师:其实它无需担心,当鸟儿为他唱歌的那一个瞬间,我相信一切担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样一首歌,在大树的心目当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在鸟儿的心目当中也不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教师指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鸟儿的再次歌唱,是践约,是怀念,更是对死亡、对无常的超越与对抗。是的,世事难料啊,当大树与鸟儿相约春天的时候,他们如能预知如此的命运、如此的结局?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无常就是宇宙的真相。鸟儿面对生命的无常,寻找,追问,歌唱,并在这永恒的歌唱里得以释然,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鸟儿对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当然,如此厚重的主题实在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清楚地讲述,于是,老师的教学也是含蓄的,他只是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与想象,然后在师生的交流对话里引导他们去感知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感知这歌唱的意义——“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去年的树。”

由此,课堂中“阅读理解”的线绾结,系上。】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

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

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

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生:(齐读)去年的树。

【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显然,执教者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上。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这一语用训练的线也绾结,系上。

欣赏完大师的这堂课,教者的审美,音乐的选择,诗意的引导,淡淡的忧伤始终萦绕在我心中。

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不难发现,一个词,一个句,一个片段,大师都能寻出语用训练点。如果语文课堂时时都有这样的结合点,并把这个点当成语文课的常态,语文课必然生气盎然,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这种训练中也必将有长足的发展。

“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学习的本体。”这句话是崧舟老师在《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专题讲座中一再强调的。老师围绕着“回归本体,指向语用”阐述了:文本细读的视角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文本细读的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文本细读的目的是确立语文价值。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堂”。在生活中,任一个地,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综合性体现了人们交往的能力。语文素养的体现就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发现文本秘妙”,捕捉语用训练的结合点,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那么,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回归本体,指向语用》(崧舟老师2014.9.21在的专题讲座)

(字数9115)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1 .特殊意义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 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 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 ,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2 .教学反思的存在价值 首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浅谈小语语用训练

浅谈小语语用训练 发表时间:2017-05-24T17:03:08.5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作者:马英[导读] 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5230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要通过教材分析找准“语用”训练点,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理解能力。 一、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此四点,才能使语言训练更富实效,进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所谓书面语言,就涉及到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要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朗读、默读、说话、口答、笔练等一系列训练。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理解,即读懂文章。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即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做准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大家在教学中都重视启发学生发言,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机会不少,但是,说得多不一定是训练。如果让学生发言只是为了说出课文内容,而不管用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通顺规范、简练生动,说得再多也达不到训练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果着眼于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倾听,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进行归纳和重现,引导学生对别人和自己发言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修正、重说,以至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进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领悟到一些语汇、语法和修辞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算得上是训练。 比如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写了5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得清楚而有条理,但提问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本课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听了学生的发言,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由说得正确到说得精练,这是一个训练过程。 三、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复述是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检验,又在检验中训练了表达能力,是一种容易操作而富有成效的训练方式。 思维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过去这类常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不在训练形式本身,而在于做法的不当。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到有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而比较多见的是教师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你喜欢这一句,他喜欢哪一句,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些做法是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违背的。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这样的练习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恰当的练习题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通过练习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

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 一、模糊语言概述 目前,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还存有很多问题,所以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将模糊语言学融入到高校英语的教学当中,能对教学手段持续进行丰富与创新,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模糊语言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应用中对模糊现象的一个概述。在模糊语言学的概念中,人们在沟通以及交流中应用语言的时候,在很多地方会应用到一些不精确的专业术语,而在应用模糊术语的时候不会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说话者表达的意思有所防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模糊术语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因为模糊语言学当中对语言的不准确性持续强调,于此同时也被主观意识所影响,而在地点、时间以及人物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出现。 二、模糊语言产生的因素 (一)认识的局限性在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上,人还是存有一定的限制,因为无法将这个世界非常透彻地了解清楚。所以,模糊语言学在认识当中的有限性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二)客观世界中的模糊性质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交流工具,现阶段也是非常独特的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将人们的想法以及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语言是思维外在的表现,所以在对思想进行表达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三)语言中的差异性人们应用语言能实现交流的目的,不过因为在对世界的了解中,人们还是存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中存有一些偏差,而接受语言信息的人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即使是相同的概念,在表达的内容以及形式当中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感官功能都不一样,所以在语言的传递中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异性。不仅如此,如果两个交流的人在社会交际、

文化背景中有一定的差别,那么双方对语言的理解也会有极大的区别,所以语言出现模糊现象。 (四)语言的缺陷语言是人们思想的外化形式,浩瀚的世界仅应用语言 符号是无法表达清楚的。一般来说,客观的世界中是无穷无尽的,不 过人类在语言上存有一定的限制,应用有效的语言是无法将无限制的 信息表达完的。而在思维外化的表达中,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能被清楚 地表达出来,而无法做到任何事情都可以表达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中是有一定的模糊特点存有的。 三、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作用 (一)使学生表达想法能充足婉转模糊语言学在英语教学的应用中最大 的语用价值就是能有技巧地回避信息,应用相对模糊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很好地将表达中所存有的刺激言语避免,有一定的掩饰效果。比如,像有些政治术语存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在其交流过程当中要应用模 糊语言学进行有效的回避,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委婉。 (二)确保学生思想表达上的逼真性英语当中的模糊语言与汉语当中的 谚语极为相似,虽然在内容的表达中缺乏清晰度,但是其中还是蕴含 非常多的道理与思想,使表达的清晰度能显著提升,而且语言在传达 中也能越发的真实,有极强的形象美。不仅如此,应用模糊语言的思想,能将交流者当中的距离持续的拉近,尤其是想要表达的真实信息 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以此使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得以完美的实现,而 一些不需要沟通的情况也能相对减少,让彼此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对 方要表达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 (三)帮助学生提升表达效率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当中,很多时候会碰到 一些突发情况。要想确保能在较短时间内将信息进行传播,尤其是较 为复杂的语言能做到言简意赅,就必须应用模糊语言学当中的简洁能力,即使是非常长的一个句子,也可以用最为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 将交流当中会出现的复杂过程尽量简化,这样就能应用较为简单的语 言来表达长的对话,使语言中的表达效率得以提升。

以语用为核心,让课堂“妙笔生花“

以语用为核心,让课堂“妙笔生花” ——基于语文素养的课堂随文小练笔的训练策略初探在2011年版课标中,曾经提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含义,一般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表达:其一,学生在口头及其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对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掌握;其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掌握汉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相关特点,即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自身想要传达的思想;其三,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工具来运用,而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领悟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语言运用妥帖、得当理应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本质,实则即为言语应用,唯有深入的“学习语言运用”,才能切实提升学生具备的表达能力。 在现今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随文练笔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课堂练习,这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价值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领会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典型的“语用”形式。随文练写的基本含义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进行的练笔活动,其中,包含但不仅限于课文内容的添加、课文情节的补充、课文感想的抒发等。实际上,随文练笔的主要优势,在于读写结合,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适时帮助学生掌握绝佳的写作方法,对课文展开一系列的仿写或者续写等,随后,鼓励学生将相关写作方式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写作中得以遵循章法。 一、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 某些学生认为写作难以登天,这是由于其尚未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故而无法切实满足老师提出的写作要求,这也使得其所写的文章枯燥无味,不够生

关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 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张伟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认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首先是做人。新基础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即学会做一个真正体现个体生命发展的人。寓爱国、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于做人的行为活动中,把诚实、责任、善良、勤劳、朴素、奉献等美德作为做人的支柱和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笔者以为,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道德素质,人生最重要的是善良。善良、健康、快乐比其他什么都重要。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教人做人,以培养“仁人”为理想的目标。“仁”在古代是“人我相亲之谓”,即人于人关系协调、和睦的意思,足见孔子的“做人”是教弟子善与人处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德性、缺乏道义、缺乏责任、缺乏精神境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所以,学校、教师、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做人上多下功夫,教育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学生发展”是教育中经常论及的问题。近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先是讨论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本、还是以个体发展为本。随后,关涉到后者的,又进一步讨论,究竟应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本,各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如“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自由发展”、“多方面发展”等等。 首先,教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

语用与交际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语用与交际》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I.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your own words (每题2分) 1.What i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is to help listeners to narrow down their choi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2.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ixis and context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deixis and context. 3.What is the gestural use of place deixis If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lace deixis must rely on gestures, then it is the gestural use. 4.How do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xplain language in terms of meaning It explains language from functional, communicative and contextual aspects. 5.How many maxims are there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what are they Four. They ar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ation maxim and manner maxim. 6.Who invented the term “Pragmatics” Charles Morri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7.What are the three sub-branches of semiotics They are syntac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8.What is Car nap’s u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s” Basically Carnap understands Pragmatics as what Morris has pointed out, but specifically speaking, Carnap thinks that Pragmatics should study indexicals in language. 9.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studying Pragmatics One advan tage of studying language through pragmatics is that we can talk about people’s intended meanings, their assumptions, their purposes or goals, and all kinds of actions (for example, requests) that they are performing when they speak. 10.Is grammatical mistake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tic mistake is not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11.Why pragmatists study motion verb under place deixis Because motion verbs contain a kind of built-in direction 12.Why don’t people say what they mean in communication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co-operative, polite and save their own and other’s face. 13.What does CP stand for in Pragmatics In Pragmatics, CP stands for co-operative principle. 14.What is posi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liked by others, or the need to be accepted and treated as social equals. 15.What is on record On record is a technical term, referring to utterances not directly addressed to others. 16.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studying Pragmatics One big disadvantage of pragmatic study is that all these concept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nalyze in a consistent and objective way. 17.Is semantic mistake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No. Semantic mistake is not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18.What are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hrase “Jane’s ca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are the car owned by Jane, the car kept by Jane, the car rented by Jane etc. 19.Is time part of context Yes. Time is part of context

利用文本范例 落实“语用”训练 论文(2017—2018)

利用文本范例,落实“语用”实践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实验小学陈碧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深度挖掘文本的秘妙,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语用”实践。 一、以仿促用,关注语言形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什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呢?实践告诉我们,是教材中的文本。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仿说、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语言积累,而且能丰富他们独特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1. 词语仿说。积累词汇的好习惯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地养成,因此,可以在文本学习中关注词语的特点,进而进行仿说练习,在仿说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我抓住“圆圆的”“绿绿的”这些短语,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感受荷叶的特点。然后再出示大树、白云、湖水等图片,引导学生仿说“_____的”。这样的仿说训练,既能让学生感受事物的特点,也促进了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2. 句子仿写。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我们应挖掘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发现其特点及规律,从而迁移表达的方法,提高小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树和喜鹊》时,通过品读句子,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句式——“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孤单”就是只有一个的意思,说明树和喜鹊都只有一个,没有朋友来陪伴,他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进而我引导学生用“___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 ”说话。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很精彩。如:“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她是小学生,我也是小学生。”“小明会唱歌,我也会唱歌。”句式仿写训练,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灵活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这样迁移写作方法,为今后写片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片段仿写。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段落表达方式,可以凭借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对比读,找出其中表达的规律,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们会发现,文中3、4、5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当学生弄清段落的表达方式后,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有孩子这样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树林里。他看见袋鼠竖着尾巴,在吃果子。小壁虎说:“袋鼠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可以吗?”袋鼠说:“不行啊,我要用

当代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简评

当代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简评 【内容提要】模糊语言学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重要的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据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的模糊集论。本文拟对二十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评,以期读者对当代国外模糊语言研究的方法及现状有一大致的了解。 【摘要题】语言学 【关键词】模糊集合/隶属度/模糊度/等级真值 【正文】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把语言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不仅适应自然语言研究的发展,而且为解决形式语言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1965)的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整个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不赞成对事物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承认在两个值之间有无数区间值,有无数隶属度。因此,模糊理论的诞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但促进了模糊学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带来空前的变革。从此,人们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注意中心现象或精确想象,而且开始注意边缘现象或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综观国外语言学者利用模糊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1. 模糊理论与语言研究 伍铁平(1999)在其《模糊语言学》一书中谈到,早在Zadeh之前就有许多人提出“模糊”这一概念,为什么只有在Zadeh之后研究模糊才发展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包括正在形成的“模糊语言学”?伍铁平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二是只有Zadeh才适应现代科学的要求,将模糊理论形式化、数学化,从而使它能够广泛适用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方面。Zadeh(1965)的模糊集合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集合的界限不固定,元素属于集合的隶属度除了0,1二值之外,还可以取两值之间的任意实数为值。由此可见,模糊集合理论比较适合定义模糊语言,它对模糊语义的处理比较切合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 Lakoff就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研究。他指出,语义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以“鸟类”为例,知更鸟为典型的鸟类,蝙蝠则不大属于此类。他把鸟类有关成员按其属于“鸟类”的不同程度排列起来,排列的标准以每一成员与“鸟类”典型成员的相似度为衡量尺度,如: (1)知更鸟 鹰 鸡、鸭、鹅 企鹅、塘鹅 蝙蝠 这个排列比较真实地描述了“鸟类”意义。Lakoff还将等级排列概念由隶属度引至真值制定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阅读教学例谈 裕 一、写人文章的教学五年级《刷子李》 1、刷子李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2、您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技艺高超?划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体会。 3、从描写技艺高超的语句中选择一至两处重点评析,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再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刷子李的形象。 写人文章的教学主要任务——树立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神话故事文章的教学三年级《女娲补天》 1、读了课文,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2、女娲补天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她是怎么做的?划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体会。 3、从描写女娲的动作的语句中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朗读、想像……体会女娲的艰辛。 神话故事文章的教学重点——品悟神的精神内涵 三、写事文章的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彩那天》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摆在父亲前面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父亲是怎么决定的? 3、为什么那一刻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刻?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写事文章的教学主要任务——梳理事情脉络,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一个道理。 四、说明文的教学三年级《太阳》 1、课文写了太阳哪些特点? 2、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太阳很大?画出有关语句读读品悟。

3、师生共同抓住几个关键词句通过对比、想像等方法感受太阳大、热、远的特点。 科普文章的教学三年级《新型玻璃》 1、课文写了哪几种玻璃?各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 2、抓住几句关键句重点品读,体会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产品推销会等形式介绍自己一种玻璃。 说明科普文教学的重点——明白介绍的事物有哪些特点。 五、写景文章的教学二年级《雷雨》 1、课文写了雷雨几个方面的情况? 2、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色各写了哪些景物?划出来。 3、写了雷雨前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读一读,读出形象来。 写民俗风情文章的教学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 1、课文写了小艇的哪几个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2、从哪里看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写景风情文章的教学重点——景点都有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六、写动物文章的教学四年级《白鹅》 1、课文写了白鹅的哪几个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2、从哪里看出它很高傲? 3、找出叫声、步态、吃饭中几个关键句评析体会高傲? 状物文章的教学重点——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 七、抒情文章的教学四年级《秋天的怀念》 1、初读课文,哪些语句打动您,您还想读,画出来,好好读。 2、读着读着,你感受到史铁生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品读,加深体会情感。

找准语言训练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找准语言训练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黄陂前川五小陈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细读文本,认真钻研文本,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点 课标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只有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体会关键词、关键句对体现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三年级上册《“我喜欢昆虫”》第一自然段中有个句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根据课标这一要求,以“受难”这个词为训练点,设计了以下训练过程:⑴理解词义。通过在字典中查“难”的意思,理解“受难”这个词语的意思。(遭受灾难)⑵换词练习。“受难”可以换成什么词?(受苦)⑶比较词语。“受难”和“受苦”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受难”,而不用“受苦”?⑷安妮认为被关进玻璃瓶的昆虫是在“受难”,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语言训练过程从理解词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比较词义、感悟品味语言,体会词语表情达义的作用,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二、根据单元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应着眼于整个单元,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如《春的颂歌》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春的颂歌》、《风筝》、《美丽的槐乡》,古诗《村居》和一个语文乐园。通读整组教材,可以发现本单元是以“春天”为话题的。本单元的习作是“谁把春天带来了”,让学生把春天里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根据这一习作目标,把《春的颂歌》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确定为“学习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文中写小草的句子“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它们有的点点头,有的弯弯腰,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活力。”在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换上鲜绿的新衣、点点头、弯弯腰等等)再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说说春天的景物。学生说:“小溪哗啦哗啦地唱起了歌。”“迎春花展开了美丽的笑脸。”“小草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 三、根据文本特色确定语言训练点 文本特色是一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每一篇作品都有其多方面的特点,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情节结构方面的,语言特色方面的等等。我们没必要把这所有的特色一一加以分析,而是结合年段特点,选取其中一、两处作为语言训练点。 1、根据文本“空白”找训练点。

生成性课堂教学

第1讲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概说 第一节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概说 “生成”或者是“生成性学习”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落实到课堂教学,它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课堂形态,构建着新的课堂教学文化,虽然生成的理念已广为接受,但对什么是生成性学习,教学中如何采用更好的策略促进学生生成性学习有待于在教学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 一、概念界定 1、促进生成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促进生成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指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技巧,促进学生有效地生成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策略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充分提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新的有效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课堂讲述、课堂评价、弹性设计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2、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是指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借其自身的经验,有意无意地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发地形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它主要体现在对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互动过程的认识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生成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强调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萌生式的思考过程。 3、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容的确定以及学习策略方法的形成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性质,结合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的教学活动。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达到互助、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指的是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的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二、理论认识 1、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其特殊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1)情感性情感是生成的动力。生成的课堂学习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文本中去,对课文投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阅读。正因为如此,文本中静态的语言才成为学生动态的现实言语,文本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才会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文本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才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这样的学习,自然就成了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成了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生命之旅。 (2)交互性交互性是生成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是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生成性学习认同师生、生生交往的“多主体”教学观,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

语用题训练(教师版)

专项训练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 ....,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C.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 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 ....,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D. 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 .. 加霜 ..。 17.C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公投如果通过,苏格兰将结束同英国的三百年“婚姻”,成为独立国家,而英国也将“一夜分裂”。 B、从美国和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剧烈下滑,达到17%—18%以上。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成本的增加使西方公司不再能够在中国获得象10年前一样的暴利造成的。 C、回顾“占领华尔街”的三年历程,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头一年轰轰烈烈的情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直奔曼哈顿的富人聚居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传遍全美。 D. 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18.C A项,语序不当,因为有两个主语,所以“如果”应该放 在“公投”前。B项,啰嗦重复,成分多余,“原因是因为”与后 面的“造成的”累赘。D项,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大”。 【考查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 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们要去哪?”――目标明晰 “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 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曹文轩教授 读着曹教授的教诲再看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以理解体验为主。阅读教学不只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意义,而是学会阅读和表达。“理解体验型”课堂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理解带动语言,而“语用型”课堂则更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育界已达成的共识,我们要把常态下的“理解体验型”课堂转向“语用型”课堂,我们呼唤着阅读课堂的华丽转身! 二、“我们怎么去?”――策略实施 (一)“沙里淘金”――基于文本价值,科学筛选教学内容 1.选择具有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可见,

对我们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可以聚焦这些具有语文特征的言语形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处描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也没人管。……” 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这样的语言就是极具语文特征的。 2.选择具有文本个性的教学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神话、说明文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文本个性,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 的艺术”。选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文体各有不同。教师就可

选择并有效设计低段的语用训练

选择并有效设计低段的语用训练 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到底应当如何教语文? 提到这个话题,心情不免有些沉重。看看当下的小学语文: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孙双金倡导“情智语文”、薛法根提出“智慧语文”、窦桂梅高举“主题教学”、盛新凤提出“和美语文”····· 还有什么“单元整合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真可谓各门各派、五花八门。 虽然有这么多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当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却对小学语文教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缺少语文味”。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的语文教学才能有语文味呢?笔者个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抓住了“语言文字运用”这六个字,自然就有了语文味。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去发现,去挖掘文本的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实,教材中的很多生成的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训练点,一个标点,一个好词,一个好句等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训练点。挖掘好文本中的训练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教

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关键点和激发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关键点、激发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不懈努力分不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从低段语文教学如何选用并有效设计语用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识字教学抓住基础性和实践性,落实语用训练点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的份量,要让识字教学很好地为阅读服务,就必须在它的基础与实践上下工夫。一字一字地识记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能够识记住生字,同时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用能力的培养,岂不更佳?不久前,看了一节低段的《小松鼠找花生》识字教学课视频,笔者感触颇深。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有两个非常精彩的设计: 一是“种”的生字教学。 师:同学们,“种”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了吗?齐读一遍。 (生齐读“种”字) 师:如果把它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读准它吗? (师出示句子: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

课堂生成教学的反思

三年级数学课堂生成教学的反思 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时,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表内乘法、整十数与一位数想乘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类似于不进位乘法,学生已有了竖式书写和计算方法的经验,计算中产生了进位,计算难度比不进位乘法有所提高,错误率也会相应增加。教学时,我是本着“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这一新课程理念实施的。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足够的活动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比如在教学36×2时。我在教学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领域探索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首先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直观理解个位相乘后的进位情况,6×2=12,10根小棒捆1捆,表示一个十,和十位上的6个十加在一起就是7个十,个位上还有2个一,结果合起来就是72。然后在明白算理的情况下学习用竖式进行计算。可是在后面的习题训练中有些孩子的计算不尽人意,计算得数离准确值相差太远,学生也没有丝毫察觉。 其中有道题27×3有个学生计算结果是51,这个计算结果显然是错误的。面对这个情况立即调整教案,决定让孩子对27×3的结果进行估计。我指导了以下的估计方法:27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把它估成30,积是多

少?实际的积比90怎样?把它估成20,积是多少?实际的积比60怎样?从而很显然地得出“27×3的积在60和90之间”的结果,因把27估成30,所得的积应该靠近90才对这个结论。从而很快地检查出自己得51这个数已经超出了估算的范围。 课堂上将估算意识自然地结合到计算中来,为我所用。让孩子也明白了估算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他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结果有无差错,他在我们生活中具有着广泛的用途。 我相信,当我们面对课堂上突发的情况,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效地抓住和调整好每一个生成性的教学细节,就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具体、丰富而充实,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与灵动。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一点积累,反思浅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