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合集下载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李可常用药解

李可常用药解

李可常用药解1,附子①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大幸,大热,大毒,驱寒毒,破阴凝,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无处不到,性如雷霆霹雳,有斩关夺门之能,破阴回阳之力。

与川乌同用,如虎添翼,破冰解冻,无坚不摧。

以炙甘草统之,甘缓补土伏火,得干姜之守而不走,故可救生死于顷刻,四逆汤之奥义便在于此。

②左季云:附子味幸大热,经云幸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附子致津液,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发前人所未发,盖气能化水也。

③四逆汤中附子一药,幸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布,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

④凡附子超过30g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g,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

2,川乌①黑豆不仅能解百药之毒,且入肾补虚,下气消胀,活血治疮。

防风主大风,为风药中润剂,去风胜湿治诸痹,可舒筋脉,伸挛急,活肢节,起瘫痪,并能解乌头,附子毒。

再加蜂蜜,炙甘草之解百毒,则乌头汤类方可谓万无一失。

②凡用乌头剂,必加俩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g,黑小豆,防风各30g。

③凡剂量超过30g时,乌头剂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已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

3,半夏①生半夏为消痰核,化瘤散结要药,可止各种剧烈呕吐。

仲景方中半夏皆生用,今以等量之鲜生姜制其毒,加强止呕功效更无中毒之虞。

②半夏为妊娠禁忌药,又是妊娠剧吐之特效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岂可因噎废食。

③善用生半夏降逆化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赭石,生姜,姜汁,通治一切肝肾气逆呕吐。

④半夏治病“辛以润之”通大便。

4,细辛①细辛是扶正托邪大法主将,可以使伏匿于三阴经的沉寒痼冷,由里出表。

②《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

气味辛温而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③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颠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附子功用探讨

附子功用探讨

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李可的附子用量以及煎服方法

李可的附子用量以及煎服方法

李可的附子用量以及煎服方法编前语:李可老中医到目前为止救治各类病人数万人,特别擅长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和癌症等绝症,许多病症都被西医宣布为不治之症,许多病人都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有的因为病势严重被西医拒绝收治,这些人都是有案可查的,但在李可老中医的治疗下,他们都转危为安,并成功康复。

李可应用附子的特点是什么,怎么煎煮,用量多少,附子如何经过煎煮达到治疗目的。

孙其新教授作了深入分析并亲身验证。

孙其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出版有多部研究李可的论述专著。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

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

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 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 6—1 / 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恆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

【最新精选】李可常用药方

【最新精选】李可常用药方

服附子后的药效反应,在李可老中医的专著及指导学生的著作中,记录地都比较详细。

这些反应除一般性发汗、发热、感冒、吐痰、咳嗽、腹泻、肠鸣、麻木等表现之外,上述5种反映表现,均是在一般的病证当中比较少见的,正确帮助病人渡过这些激烈的关口,对于疾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李可老中医认为: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

特别是从表而来的病邪,由阳化阴,即由阴转阳之际,大都表现出突然的感冒、发热、咳嗽等阳证之表现,李可老中医认为诸多的病邪是由太阳而入里,只有从里出表,由太阳而出,最终才能使病人得以治愈。

6.附子的组方配伍李可老中医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进行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 (另取汁),山萸肉60~12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冲服)。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

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加味乌头汤:制附子60g,生黄芪240g,当归60g,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蜂蜜150g,生姜40g,大枣20枚,麝香1.0g(冲服),穿山甲5g,水蛭3g,全虫30g,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

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3服夜1服。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味方:制川乌30g,制附子30g,生黄芪100g,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g,蜂蜜120g,桂枝、防风、全虫、甘草各15g,蜈蚣30条,豹骨15g。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李可运用附子经验

李可运用附子经验

李可运用附子经验李可老中医运用附子经验谈俗话说:中医秘不传用量。

量效关系的确是中医方剂运用之精华,也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的关键所在,古今医家对其都极为重视。

老中医李可崇尚仲景学说,将《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遣方用药,尤善附子、乌头类峻药治疗濒危患者。

四逆汤是张仲景治疗心肾阳衰寒厥证的代表方剂。

李老在临床应用四逆汤时颇有心得,不仅限于少阴病,同时在肿瘤、咳喘、足心发热等病的治疗中多有应用。

医者对量效关系的把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中药复方以单味中药为载体,想要全面理解量效关系,就要从最简单的单味中药研究开始。

那么,下面我就来谈谈李可老中医关于主药附子的用量。

李老师重视六经辨证,认为“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 ,临证之时,“知其要义,一言而终”,不必执于病名,而应执简驭繁,万病一理。

李老认为,阳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形精血不能骤生,无形阳气需随时固护”,而阳气易伤难复,阳常不足,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阳气的消长进退。

李老认为,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病危重证多是元气虚弱至极,阴竭阳亡,阴阳离决之证。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其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因其有毒,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下品。

李老临证尤善用附子。

李老认为,中医救治心力衰竭垂危重症仍生死参半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经方的剂量问题,二是经方的枚、尺问题,三是经方的生附子问题。

四逆汤原书记载“用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而当代应用附子大部分参照教科书中 15g 左右,且还要注明先煎。

许多学者对经方原剂量进行考证,结果相差甚大,从一两之重等于 1g、3g、7. 8g、 13. 8g 到 16. 8g,相差倍数甚大。

以东汉一两约合今之 13. 8g 或 15. 6g,假设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相当于现代制附子 30 ~ 60g 。

【同药不同效】附子你敢用到多少?名中医李可告诉你

【同药不同效】附子你敢用到多少?名中医李可告诉你

【同药不同效】附子你敢用到多少?名中医李可告诉你注:2005年国家药典规定用量为3-15g。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类列为下品。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

因其毒性,在临床上应用较为谨慎,但是李可老先生在应用附子时剂量重用是人人皆知的,甚者能用到200g、300g的情况。

今天小师妹就把应用李老思想在附子治疗心衰的3则医案和李老应用附子的心得带给大家,有是病用是药,助你放下顾忌,药到病除。

医案举隅01、肺心病心力衰竭案吴某,女,49 岁,2010 年 3 月 1 日入院。

病史:患者有先天胸廓畸形病史。

2007~2009 年,因肺心病反复心力衰竭先后多次住院,常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服用西药后病情虽能有所好转,但每因天气变化,感受外邪则病情加重,也曾求治于中医,多以清热化痰为主,然均无明显改善。

近日因受凉后病情加重再次入院。

刻下症:精神疲倦,面白,口唇稍暗,气促,活动后尤甚,间有咳嗽,痰黄难咯,四肢欠温,渴饮热水,双下肢轻度浮肿,少许口干口苦,纳寐均差,小便量多,大便稍干,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数。

查体:咽充血(- ),胸廓畸形,胸椎后凸,双肺叩诊过清音,心界向两侧扩大。

听诊呼吸音稍粗,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入院时查血气分析:二氧化碳潴留明显,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

中医诊断:心衰,证属:阳虚水泛,瘀血阻络。

治法:散寒蠲饮,温阳利水,兼以行气活血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熟附子(先煎)、山茱萸各30g,麻黄 3g,白芥子 4g,桂枝、炙紫菀、炙款冬花、干姜、茯苓、生半夏、细辛、茯苓、五味子、猪苓、泽泻各 15g,厚朴、苦杏仁、丹参、肉桂(泡服)、生姜各 10g,石膏 40g,麝香(冲服)0.5g。

每天 3 剂,水煎服。

3月3日复诊:服药2天后患者精神好转,气促较前缓解,双下肢浮肿消退,小便量多,大便次数增多,质烂。

仍见手足欠温,两尺脉沉细无力之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
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附子。

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用附子救孩子最多,大多投寒凉太过,气阳微弱,凡遇重证,很愿一力承揽。

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

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

当时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以洋参白虎汤投之久
而不效,乃求治祝。

时儿尿一时20余次,祝用大量附子,家人坚阻,祝力说徐,亲而满服而愈。

从此徐亦崇治小儿纯阳之体而用附子。

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

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

他用附子的轶事很多,很精彩。

二、附子的主要化学成份,制法及毒性现已从附子中分离出并已确定结构的生物碱近百种,仍不能表示附子的化学组成。

主要以乌头碱、次乌头碱、美沙乌头碱为主。

乌头碱是以8位醋酸酯及14位苯甲酸酯形式存在的双酯型生物碱,呈麻辣味,毒性很大,口服4毫克致死,是乌头、附子的主要有毒成份。

但易水解,在水中热至100℃,8位去醋酸生成乌头次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二百至五百分之一。

经110℃40分钟,14位苯甲酸酯键水解,生成乌头原碱(结构见下图),它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2000-4000分之一,几乎是无毒的。

因此乌头与附子的毒性关键是炮制质量。

附子产地不同化学成份也有差别[2,8]。

乌头原碱的强心作用比乌头碱还强。

不但双酯型乌头碱水解越彻底,毒性越低,药效越强,且分子含酯基越小,羟基就越多,水溶性也越大。

乌头碱及次碱口服经消化后生成乌头原碱。

所以附子的有效成分应为乌头原碱。

从下图的乌头原碱3D结构可知,乌头原碱的分子是很不规整的,乌头原碱可能对胰等细胞膜起作用,产生很好的生理作用。

附子炮制方法很多(3),张景岳主张用甘草制。

根据化学原理,
以下法炮制为宜;原药加水完全吸收为度,湿透后以110℃热压6小时,放汽后干燥半小时,再于60℃干燥。

附子与甘草、生姜(或干姜)同煮,毒性大为降低,说明甘草、干姜有解毒作用,可配伍使用。

附子中毒特征为;口唇发麻作痒,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麻、口渴、胃有强烈灼烧感,先吐药汁后吐血,逐渐出现瘫痪,颜面肌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听力衰退,血压下降,脉迟有时结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心脏麻醉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解毒方法;轻度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

或用生姜,甘草,金银花煎服。

并配合输液。

重者对症治疗。

及时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

心跳缓慢而弱时注射阿托品解救。

三、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经过炮制,煎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