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与房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
⑶β受体阻滞剂(心衰治疗基石)
抑制交感神经,减轻症状 提高LVEF,逆转心肌肥厚 抑制室性心律失常 延缓病变进展,减少再住院率 提高运动耐量,降低死亡率及猝死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原则
“从小剂量,逐渐增加,长期维持”
前临床 心衰阶段
心衰高危期,有结构性心
无心脏结构 脏病,Fra bibliotek或功能异常,无心衰症状
也无心衰的
症状和(或)
体征
临床 心衰阶段
难治性终末 期心衰阶段
已有基础结 难治性心衰
构性心脏病,
既往或目前
有心衰症状
和(或)体
征
心力衰竭的类型
心力衰竭分级
I 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 过度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未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亡 原因;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
症状 :
劳力性呼吸困难
1. 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急性肺水肿
2. 咳嗽、咳痰、咯血 3. 乏力、疲倦、头晕、心慌 4.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体征:1. 肺部湿性罗音:随体位改变
2. 心脏体征:P2↑,舒张期奔马律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1)心脏指数下降 CI<2.5L/(min ·m2) (2)肺小动脉楔压(PCWP <12mmHg ) (3)心排血量监测(PICCO) (4)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为6-12cmH2O)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
最大耗氧量(VO2max) : >20 ml/ ( min·kg ) 正常心功能 16~20 ml/( min·kg ) 轻~中度损害 10~15 ml/( min·kg ) 中~重度损害 <10 ml/ ( min ·kg ) 极重度损害
心内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要点

心内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要点一、临床表现1.房性期前收缩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频发者胸闷、心悸、心慌是其常见症状。
心脏听诊可闻及心律不齐,提前出现的心搏伴有第一心音增强,之后可出现代偿间歇。
2.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患者可有阵发性心悸、胸闷,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性。
严重者可引起心绞痛,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3.心房扑动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房扑持续时间和心室率快慢,以及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房扑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房扑伴极快的心室率,并存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诱发心绞痛与心力衰竭。
4.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其临床表现与其发作的类型、心室率快慢、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形成心房附壁血栓有关。
心房颤动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但多数患者有心悸、胸闷,心室率超过150次/分钟时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房颤合并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
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常有脉搏短绌。
二、辅助检查1.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1)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2)其后多见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少数房早未下传则无QRS波群发生,伴差异性传导则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2.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房速P波的形态异于窦性P波,频率多为150~200次/分钟,常出现二度I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波之间的等电位线仍存在,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仅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发作开始时心率逐渐加速。
3.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1)典型房扑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间期较恒定的房扑波,频率为250~350次/分钟,多数患者为300次/分钟左右,房扑波首尾相连,呈锯齿状,房扑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2)心室律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是否恒定,不规则的心室律系由于传导比率发生变化所致。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7f98f54693daef5ef73dde.png)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流行病学由于慢性心衰引起的心肌受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
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心衰数据库统计,10%慢性心衰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前国内尚无心衰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稳定性心衰左束支阻滞发生率约25%,是心衰预后不良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三)发病机制心衰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和冠心病。
心肌缺血常引起持久的房室阻滞。
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诊治课件

由于目前的研究样本数量有限,随访时间尚短,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 研究,导管消融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推荐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进行。
1.一 般 原 则 2. 控制节律 3. 控制心室率 4. 抗凝治疗
9
1. 一 般 原则
●寻 找和祛除各种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重视病因治 疗,如治疗基本疾病、控制心衰、改善心功能。如 醛固酮 受体拮抗剂纠正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注意寻求和 纠正心衰的可能诱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钾)、心肌缺血、高血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合 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衰症状
对于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或房颤心室率过快、药物治疗无 效或者副作用难以忍受, NYHAII-III级的心衰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 病变,可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术中消融如不 能转律,可行电复律。术前术后应用胺碘酮可能提高转律和窦律维持成 功率。
消融前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伴随疾病、左房大小和 房颤持续时间,评价左房有无血栓,结合患者意愿,慎重选择患者。对 于严重心衰,左房明显增大的患者,手术风险增加,成功率下降,术后 窦律不易维持,故不适宜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对房颤转律有效,但CAST 研究显示可增加死亡率,故已不用
于转律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也不适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转律治
疗。
多个临床研究(RACE,CHF-STAT
研究)显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应用胺碘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 心衰 ) 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或终末 阶段 , 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又是一个鞍为特 殊的难题 , 不仅治疗棘 手 , 预后 严重 。 且 1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①心脏 性猝死 ( 完全未预料的或为心衰恶化基础上发生者 ) 占心衰 约 死亡率 的 3 %~7 % .多 与心衰时伴有 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0 0 常有关 ; ②慢性心房颤动 ( 房颤) 见于大约 2 %的心衰患者 , 0 可 使心功能恶化 并且 与心衰互为因果导致脑栓塞 的年发生率达 1 %, 6 如合并其他危险 因素 , 发生率更 高, 而使心衰死亡率增 从
加
素转换酶抑制剂 ) 加或不加利尿剂 ; , 病情稳 定的 NYHA心功 能 Ⅱ、 Ⅳ级患者 . 叮、 加用 0 受体阻滞剂 ; 重度 , 1 2 衰加用醛固酮 拮抗剂; 并用或不用地高辛 治疗心衰 。 治疗原发心脏病 , 注意消 除心律失常诱因。 4 2 权衡利弊合理选择抗心律失常药 : .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 治疗 . 既要考虑在心衰 的复杂背 景下,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 、 相 关症状 及可能导致 的严 重后果 慎重选 择有效 的抗心 律失常药 物抑制心律失常 , 叉要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变力和致心 律失常作用带来 的不 良反应 =迄今为止 ,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 临床试验部显示这些药 物在心衰 患者 中可有效抑制心 律失常 . 但未证 实抗心律失常药 物可显著 降低总死亡率 ,改善 心衰预后 , 反而 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变力及促心律失常作
维普资讯
现代 医药卫生 2 0 0 2年 第 坞 卷第 5期
枣
心 力 衰 竭 合 并 心 律 失 常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心律失常,即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无论是过快、过慢还是不规则,都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险。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可以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和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窦房结失常激动,表现为心律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比如窦速过快 syndrome、窦性心动过缓等。
2. 房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心房内发生异常激动,导致心律不齐。
这类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和早搏等。
3. 室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心室内发生异常激动,也就是说心室肌的激动不受控制。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二、心律失常的危害心律失常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各种危害,可能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
此外,某些心律失常还会出现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等症状。
虽然心律失常的危害性很大,但很多情况下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部分患者可能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心律失常。
所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心律失常的原因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器质性疾病、药物作用、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心律异常。
2. 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3.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心脏糖苷类、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4.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扩大,增加心律异常的发生风险。
5. 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诊断通常需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事件记录仪、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诊断。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分析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 出现异常,通常表现为心 慌、胸闷、头晕等症状。
心衰并心律失常
指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伴有 心律失常,两者相互影响 ,加重病情。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分类与分型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心 衰并心律失常可分为缺血性、非 缺血性、电-机械分离型等。
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 心衰并心律失常可分为室性期前 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 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包括冠心 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
发病机制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心肌缺血、心肌重构、神经内分泌系 统失调等。
02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诊 断
临床表现与体征
呼吸困难
心衰并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呼 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
促、气短、胸闷等。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 健康问题。
积极治疗原发病
针对心衰或其他心血管疾 病,应积极治疗,按医嘱 规律服药。
护理方法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呼 吸等生命体征,及时报告医生。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 和恐惧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
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休息与活动平衡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制定合 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避免过度
劳累。
健康教育
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衰和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自我管理
教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监测病情、按 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及时就医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

注,1彬d,连用3~5
d;复方大青叶注射液2—4
ml,im,1
次/d或2次/d,病情好转改为口服大青叶合剂,成人每日l 荆,儿童用量酌减,一般用5-7 d。对照组30例中少数高热 不退或并发心肌炎者给予短期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的退 热、头痛缓解、呕吐消失,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分别为(2.13 ±1.41)d,(1.92 4-0.99)d,(1.17 4-0.74)d,(2.744-1.01)d,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并发胰腺炎、扁桃体炎各1例; 对照组并发胰腺炎4例、睾丸炎2例、心肌炎1例。 参考文献
万方数据
・194・
然植入心房电极增加操作的复杂性及潜在的并发症,但是心 房电极有利于CRT—D患者鉴别室速和室上速,并且在可能 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植入心房电极后心房起搏通过房室顺 序收缩改善左室重构更明显。根据目前的多数研究结果,越 来越倾向于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CRT治疗时也应 植入心房电极。06年的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中,进行消融房 室结操作,患者虽然未转复窦性心律,仍然通过CRT治疗改 善了心功能和左室重构。而04年Am J Cardioi杂志发表的 一项研究提示,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后, 患者在心功能改善和左室重构方面获益更明显。06年一项 长达4年的随访研究进一步显示,房颤进行房室结消融的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
吴继东都志斌
【关键词】心力衰竭;房颤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 种综合征。即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 谢的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 环淤血的表现。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力衰竭 患者中很常见。NYHA m级的病死率29%,NYHA IV级的病 死率53%,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主 要指:基础疾病、神经内分泌、电解质情况、心肌缺血及机械 等因素。当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房性心律失常时,应适当干 预,这将有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病死率,改 善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基础疾 病的治疗;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如低钾,低镁血症的治疗; ③心功能改善的药物治疗,应用ACEI,洋地黄,利尿剂,b受 体阻滞剂等;④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 满意控制房颤心室率目前没有统一标准。AFFIRM试 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只有胺碘酮和多非利特(DIAMOND 和CHF.sTAT试验等)。多非利特无负性肌力效应,在充血 性心力衰竭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不过,它有一个非常狭 窄的治疗窗,为减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多非利特的起始 治疗要在住院期间进行,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在前3天内 连续性心脏监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胺碘酮目前也被 认为是一个安全药物,不过,其不良反应限制了胺碘酮在有 些患者的常规和长期应用。在严重心力衰竭和血流动力学 恶化相关的房颤,静脉注射胺碘酮并立即电复律,可稳定 患者‘“。 22个临床试验回顾分析显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 年成人患者,口服D,L.索他洛尔容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 因此,D。L.索他洛尔应避免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或氟卡尼,被推荐用于孤立 性房颤患者,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和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 用,不宜用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电复律后,B・ 阻断剂有利于稳定窦性心律(MERIT-HF试验,美朵洛尔; CAPRICORN试验,卡维地洛)。3-阻断剂还被推荐用于预防 心胸外科手术后房扑和房颤的发作。除非有禁忌证所有房 颤和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接受华法林抗血栓治疗。 2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CRT治疗 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改善,心力衰竭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经胸电复律是一线治疗,第一次电击的能量以
<AA&=AAB为宜,可使D!?以上的患者转复成功,失 败后心内电复律也是一种选择。转复可能产生体循
心动过 速万诱方导数的据结 构 重 塑 可 在 数 周 至 数 月 内 发
生[4]。心室率过快使得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心室充 盈压进一步下降,心房内压力增高,加重肺淤血而产 生或加重呼吸困难等心衰的症状,特别是房颤或房 扑合并有预激综合症的患者,更易因极快的心室率 诱发急性肺水肿。另外心衰患者合并房颤时,栓塞 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更是众所皆知,据统计,无心 脏瓣膜病的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无房颤 者的*"5倍,栓子主要是来自左心耳或左房内的血 栓,而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良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更高,据报道,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脑栓塞发生率 达67+。
临床心电学杂志=AA@年<<月第<=卷第C期
·=!O·
诱发或加重心衰,且房速和房扑为一种电不稳定状 态,可恢复为窦性或转为房颤,故原则上应给予积极 的治疗。心衰合并有房颤的患者,由于房颤使心功 能进行性恶化,且与心衰互为因果,使脑栓塞发生率 明显升高,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类钠通道阻滞剂,临床试验已证明,可增加心 衰患者猝死的危险性,除非是短期应用于难治性、致 死性心律失常,不宜用于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的治 疗。"类#" 受 体 阻 滞 剂,可 降 低 心 衰 患 者 的 死 亡 率,但这一有益作用似乎与心律失常抑制作用并不 直接相关。$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具有钾通 道阻滞作用,目前临床试验证实,可用于心衰患者心 律 失 常 治 疗 的 药 物 主 要 有 胺 碘 酮、多 非 利 特 (#$%&’()(#&)等。*+,-./(*012$#& +3’1#(3#&)4,$5 60&7(#4&8)4-831%9(&89(4.40#(494&8 /0:&8’(4)试 验[;],收录!<;例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 胺碘酮,随访=年,结果显示,胺碘酮较安慰剂降低 死亡危险性=>?,降低因心衰住院率@<?,均有明 显的统计差别。胺碘酮可抑制心律失常而不增加心 衰患者的死亡危险性,可用于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 者的治疗,但不推荐预防性应用;%类钙拮抗剂,主 要是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用于有房性心律失常 的心衰伴快速心室率患者减慢心室率,但由于有加 重心衰的潜在危险,临床应用应谨慎。 心衰伴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 心房扑动大多数可以消除或转为房颤。心衰患 者房扑治疗 最 有 效 的 方 法 是 直 流 电 复 律,通 常 !AB 左右的低能量即可转为窦性,但也可转为房颤。房 扑的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较大剂 量的洋地黄类、钙拮抗剂等可转复房扑或控制心室 率;此外还可通过抗心动过速性心房起搏等来终止 或预防,其他的治疗选择与心衰伴房颤类似,以下主 要概述心衰伴房颤时的治疗方法。 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首先应决定是转复窦性 还是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不仅可明显减少脑栓塞 的发生率,而且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率。恢 复心房功能和转复房颤在心衰治疗中常常提及,但 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和结构异常常是不可逆的,因此 在心房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改变之前进行干预,对于 那些易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很重要。 心衰伴房颤患者若能转复窦性心律并长期保持
临床心电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
·讲 座·
心力衰竭与房性心律失常
程晓曙 杨人强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 状态的表现,随着心血管急症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衰这一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 心衰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很高,占心衰患者总 死亡率的"*.!’*.,这其中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 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研究较多的是心衰时室性心律 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而对于心衰时房性心律失 常的发生情况,国内外相关文献较少。/0121341等[$] 发现有房颤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是无房颤关 闭不全病人发生心源性死亡的,5,-倍,这表明房性 心律失常的存在也与心衰预后有着密切联系。本文 拟就心衰时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等方面 的一些临床进展进行探讨。
作者单位:--万***方’ 江数西据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兴奋性不均一,容易产生折返,心肌的扩张还可能通 过自动除极或触发活动诱发心律失常。
心房电重构(670189:9;<701<89!;=3>;9142) $??"年 699;@@1;等[,]首先将短阵房颤或快速心 房电刺激可导致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限(6AB)及有效 不应期(:!A)缩短的现象称为心房电重构,心房电 重构的产生与心房的快速激动及持续时间有关。心 衰患者心房扩大容易诱发房颤,而房颤一旦发生就 表现为一种逐渐加重的过程,这种加重的过程与心 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房颤的第一天就存在电 重构情况,电重构使得房颤易于持续存在,并使房颤 转复后窦 性 心 律 较 难 维 持,称 为 房 颤 致 房 颤 作 用 (6CD;2;7@6C)[-]。心房电重构的机制可能为心房 的快速激动导致钙离子电流的上调反应,钙离子内 流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最终发生超载现象,这又反馈 抑制 E+型钙通道,促使钙离子内流减少,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平台期缩短,导致心房肌动作电位和有效 不应期时程缩短。而胞外的高钙负荷,又会影响钾 离子通道和氯离子通道,促使心肌细胞电不稳定,容 易诱发心律失常和触发活动。 心电不稳定 心电不稳定是心衰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心肌 细胞跨膜离子流的改变,心肌电特性改变等都会增 加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发生心衰时,心肌细胞 为代偿收缩力下降,钠/钙交换增加,心肌细胞动作 电位时程延长,瞬间外向钾电流(F73)和内向整流钾 电流(FG9)减少,这种减少包括通道蛋白表达数量的 减少和通道功能上的降低。在代偿反应的早期,这 种减少表现为细胞去极化增多,心率增快,并加强心 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这样可代偿心输出量的下 降。时间长了心肌失代偿,钾离子电流失代偿,细胞 复极不均一,并易诱发心肌细胞发生后除极,特别是 在钠/钙交换增加后更易发生。心衰时的心肌缺血
心衰患者左房扩大,有以下几个因素易于形成 血栓:6)左房扩大,左房内血流缓慢淤滞,促使血液 凝固和血栓形成;))合并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血液粘 稠度增高,易于促进附壁血栓形成,这主要缘于长期 肺淤血引起慢性缺氧,导致红细胞相对增多,聚集性 增强,变形 能 力 下 降;8)反 复 的 风 湿 活 动 可 造 成 心 腔、血管腔内膜和心脏瓣膜的损伤,血小板易于粘附 聚集;4)重度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血小板功能亢进和 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更明显,合并房颤的存在,心房收 缩力丧失,使得血栓更易形成和脱落,即使转复为窦 性心律,短期内心房的泵功能依然下降,导致临床上 在房颤患者恢复窦性的随后数天内,心房内血栓形 成和脱落的危险性仍较高。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 体循环动脉,形成动脉栓塞,其中绝大多数是脑动脉 栓塞,造成脑梗死。
是最理想万的方治疗数效据果
对于阵发性和经选择的慢性房颤患者,转复为
窦性心律是希望的终点,对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
若能转复并保持为窦性,特别是心室率控制了仍感
觉心悸等症状者,具有明显的益处:<)减轻症状;=) 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事件:C)消除 或减轻心房电重构等。房颤的持续时间、心房的大
心衰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心衰患者,由于心肌缺血,血电解质失衡,心脏 扩大以及心肌纤维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可合并出现 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特别是心衰合并房颤,更是 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衰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确 切机制尚不明了,就现有的文献报道,可能有以下几 方面的因素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机械+电反馈 心脏机械力学的变化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的作 用,产生这种作用的离子基础尚未完全阐明,但有肯 定的证据说明人类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临 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 律失常,而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疗效,这些都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 用。心衰时,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 容积增加,心室充盈减少,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 高,心房逐渐扩大,引起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
心衰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治疗策略 心衰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视具体的临 床情况而定。任何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首先 均应寻找和去除各种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心衰 是否控制,心肌缺血是否得到改善,血电解质是否正 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正性肌力药和血 管扩张药等,均需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充分考 虑。大多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在心衰得到 控制后可缓解或消失。 对于心衰合并单纯的房性早搏,无症状、非持续 性房性心动过速,考虑到抗心律失常的致心律失常 作用,可能会增加病人的死亡率,目前不主张积极地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症状的早搏或房速,可给予 #0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心衰合并有持续性房速、房 扑的患者,心房收缩功能得以保存,栓塞事件较房颤 为低,但合并心室率快时,可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9·
:&-3$’-;<12=<.2>3=-,)??8,@=-6)AB=4
也易导致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和各向异性,容易 形成折返。
心肌微纤维化,电负荷改变 兴奋平稳传播的条件是心肌细胞有足够的电流 使自身细胞膜除极,并使邻近组织的细胞膜发生除 极。对于已兴奋的心肌细胞膜来说,邻近细胞膜电 阻可看成是兴奋细胞的电负荷,这一负荷的改变必 然会影响兴奋的传播。心衰时由于心肌缺血,激素 水平改变及炎症反应等原因,心肌细胞间出现微小 纤维化。心衰时 !"#系统激活,"$%!、醛固酮等 分泌增多,虽有 "&’(等治疗,仍存在醛固酮逃逸现 象,在心脏可引起心肌坏死,纤维化等。这使得心肌 细胞间连接减少,兴奋在传导时电负荷增加,传导出 现不同程度,不同空间上的障碍或阻滞,兴奋传导途 径更加迂回曲折,容易诱发折返性心律失常。心衰 患者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数量和结构上的变 化,引发心肌电负荷适应性改变,是心衰发生心律失 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它因素 心衰时心脏交感神经的激活,一方面使儿茶酚 胺类物质分 泌 增 加,容 易 诱 发 触 发 电 活 动;另 一 方 面,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造成神经末梢的损害,这 种神经末梢的自损现象在心脏中不均匀存在,从而 导致整个心肌收缩和舒张在时间上的协调性丧失,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出现显著的不均一性,这些使 得折返和触发活动容易形成。另外,心衰患者洋地 黄的使用过量,使用 "&’(后导致的血钾升高,过度 利尿造成低血钾和低血镁等等,都是心律失常的诱 发因素。 心衰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危害性 心衰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容易合并房性心律失 常,而一旦心衰患者合并有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快 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又大大地增加了心衰患者的危 险性。一方面心衰时房颤的发生使得心房丧失有效 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的消失,可使心排血 量减少达)*+左右,使得原己存在的心房血流淤滞 更加明显,心房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心房逐渐扩大, 根据,-.$/0#1.2-3$%定律,肌纤维超过最佳长度时, 粗、细肌丝重叠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这使得心衰 患者在左室舒张末期的主动充盈减少。另一方面, 房扑、房颤合并快速心室率时还可致心动过速性心 肌病,引起心肌肥厚,心腔扩大,心功能恶化等,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