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第33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Vol. 33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1 ────────── 收稿日期:2011-02-11 作者简介:李风(1986-),女,山东陵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64-

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李 风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张之洞是从传统派转化而来的洋务派,其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思想方面,表现为由“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实践方面,则从创办传统书院到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其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传统派时并不排斥西学;以“致用”作为有用之学的标准;抚晋期间的实践;中法战争中的经历。

关键词: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办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K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3-0064-03

Changes of of ZHANG Zhi-Dong’s Thought and Practice on Talent

Education

LI F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 From Traditional group to Westernization group, notab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thought of talent education of Zhang Zhi-dong. In the aspect of thoughts, he has converted from ”Tong-jing Zhi-yong” to “Zhong-ti Xi-yong”; in practice, instead of founding traditional academy only, both Traditional Academy and new school are founded by him. There are complicated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changes, mainly four reasons: not excluding Western Learning, using “Zhi-yong” as the standard of learning, practicing during his governing of Shan Xi province, experiences in the Sino-French war.

Key words: ZHANG Zhi-dong; thought of talent education; practice of education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重臣,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教育家,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晚年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并掌管学部事务。他非常重视教育,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1,p119],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1,p183],并终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见于《劝学篇》、《书目答问》、《輶轩语》及一些奏折、书信等中,其在办学实践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张之洞是从传统派转化而来的洋务派,他的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通经致用”为人才培养标准,致力于传统

书院的创办,后期则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既办传统书院,又办新式学堂,其转变是由很多原因促成的。

一、人才教育思想的改变:通经致用——中体西用 作为传统派,张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可以用“通经致用”来概括,即通晓儒家经典,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其诗句“通经为致用,明道守儒珍”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这主要和他自幼接受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有关。他注重经学,提出“天下人才出于学,学不得不先求诸经”[1,p37],将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学要有“本”,即根柢,“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1,p36],把“通经”作为学习的根本所在。张之洞对于学习内容也有十分详细的说明,在任四川学政期间,他作了《书目答问》,目的在于“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

李 风:张之洞人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65-

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因录此以告初学”[2,p1]。书中收录书籍两千余部,全书包括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目五卷,又附有别录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几乎都属传统之学(书中有少量西学书目)。读书的目的在于“致用”,“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1,p25],读书“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1,p21]。在他看来,读书有“致

用”的功能,“随时读书,随时穷理……大小必有实用”

[1,p25]

。这一时期,张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以旧学为基础,要培养的是精通中学,并以此来服务社会的传统士人。

随着他从传统派向洋务派的转变,其人才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中体西用”代替了“通经致用”,由“中学中求致用”变为“由中西学中求致用”。张之洞不再固守中学,而是将西学也吸纳进来,“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才,上备国家任使”[1,p103]。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虽非张之洞首倡,但首次对其进行完整而深刻的论述的,则非他莫属。他写于1898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宗经》等九篇,外篇包括《益智》、《设学》、《学制》、《变科举》、《农工商学》等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1,p18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正视西学,认为其为“教养富强之实政也,非所谓奇技淫巧也”[1,p212],主张中西兼学,并且要遵循先中学后西学的顺序,中学可以“治身心”,西学可以“应世事”,学者先习中学,再“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

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其有益而无其害”

[1,p202]

,两者相得益彰。张之洞提出应广设学校以培养人才,还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作了规定,包括中学、西学两方面,“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理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西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

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1,p216]。在书中,张之洞还提出将西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足见其对西学的重视,这反映了他对人才的界定已发生了变化,其所培养的人,不仅要学习中学以恪守传统道德、忠于君主,还要学习西学以应对世事、为国家服务。这种人才教育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与前一种相比,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无论是“通经致用”还是“中体西用”,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二、办学实践的转向:传统书院——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

无论是任职学政,还是督抚一方,张之洞都积极将其人才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多所书院、学堂。以不同的思想作指导,他的办学实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创办传统书院

张之洞分别于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任上,开

办了经心书院、尊经书院、令德书院,均课经古之学,前两者以“经”作书院名,其性质是显而易见的。经心书院1869年设立于武昌,教学内容为经解、史论、杂著等。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4年在成都创建的,其办学目的是“通经学

古,课蜀士”

[1,p35],以使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1,p36]

,书院分经术、词章两科,张之洞聘名儒讲授。为培养人才,他在任山西巡抚时创办了令德书院,令各府“才学秀出者”入内学习,教学内容为经史古学,书院师资都是对此有很深造诣的儒生。

(二)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

人才观的转变使张之洞的办学重心渐渐转移,由兴办传统书院转为传统书院、新式学堂并举。

1. 传统书院

以广雅书院、两湖书院为代表。设立于1888年的广雅书院课程分为经学、理学、史学、经济学,兼习词章之学,后经济科改为文学科。1890年两湖书院初创时,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后又几经嬗变,如1898年,张之洞将其改为经学、史学、地舆学、算学四门,图学附于地舆;1899年改地图为兵法;1900年增设化学、博物、体操等,西学的科目不断增加,中学的地位趋于下降。他还对一些书院进行了改革,如1898年,将经心书院课程改为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无论所习何门,均兼算学,并设院长专讲四书义理、中国政治,旨在“以中国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1,p250],其课程设置体现了注重西学的倾向。

2. 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的兴办是这一时期张之洞办学实践的重点,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为军事类,包括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学堂、武备学堂等。其中,广东水陆师学堂设于1887年,水师学英文,分管轮、驾驶两项,管轮堂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之源,驾驶堂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军学德文,分马步、枪炮、营造三项。1889年,学堂添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二为实业类,包括自强学堂、储才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等。其中,自强学堂设立于1893年,初时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后来,格致、商务停办,算学归入两湖书院,增设日语,几年后改名为方言学堂,课程除了外语外,还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三为师范类。张之洞认识到师范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相继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以及培养幼儿师资的敬节学堂等等。四为普通类,包括高等小学堂、文普通中学、武普通中学等。他所办的新式学堂,种类较多,有专门教育,还有普通教育,专门教育涉及农工商学等方面,这些学堂在教学内容上中西兼顾,和讲授四书五经的传统学堂已有很大区别。

三、张之洞从传统派转变为洋务派的主要原因

第33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5月

-66- (一)作为传统派时并不排斥西学

作为传统派时,张之洞并不排斥西学。四川学政任满回

京后,虽然加入了与洋务派对立的清流派,但他与其他不谈洋务、将讲求“西学”的人斥为“名教罪人”的清流党不同,他与洋务派的分歧主要在外交方面,反对的是他们对外妥协的做法而非洋务运动本身,甚至对其持赞同态度,他主张向西方购买轮船、枪炮以及学习西方的海防思想,其1880年的《谨陈海防事宜折》中称:“近年西人著有《防海新论》一书,经上海道译出,刊板通行……拟请先购数十部发交东三省,一面令沿海各督抚向上海多购,分发诸将领,细心讲求,触类引申,必有实效。”[3,p44]对西学的不否定是张之洞思想转变的基础之一。

(二)以“致用”作为有用之学的标准

张之洞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变通”思想,读书讲求致用,将是否有用作为学术取舍的依据,“精研历代诸儒之学……而以实用为归”[4]。起初,张之洞认为“通经”可以“致用”,可以“应世事”,当他发现“中学”并不足以“应世事”,而“西学”对此有益时,便转而融合中西,提出以“中学”来“治身心”,“西学”来“应世事”,各有其功用,“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王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1,p240]。“通经致用”与“中体西用”有相通之处,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致用”,这样看来,张之洞思想的转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无多少障碍可言。

(三)抚晋期间的实践

抚晋时期,张之洞已开始向洋务派转化。1882年,他补授山西巡抚,其时的山西,因天灾人祸而导致民生重困、吏事积疲、贫弱交乘的状况,鉴于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以改变,其治晋方案包括责垦荒、省差徭、储仓谷、杜吏奸、开地利等二十件事,并称“此皆儒术之规,绝不敢为功利操切之计”[3,p45]。但是,后来他发现这些传统之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恰在此时,他看到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呈给前任巡抚的条陈,并被其中的开矿、筑路、兴学等“西化”方案吸引,遂将其聘为顾问,李提摩太在太原组织演讲会,向人们讲授声学、光学等科学知识并演示氧气吹然等实验,他在张之洞思想演变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883年,张之洞设洋务局,并广招洋务人才,“延访习知西事通达体用诸人,举凡天文、算学、水法、地舆、格物……诸端,但有涉于洋务,一律广募”[3,p45],开始兴办洋务,但由于不久即离任,其洋务思想并未得到充分的实践。抚晋时期的实践成为张之洞转化为洋务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中法战争中的经历

中法战争爆发之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参与了筹办防务等事宜。中法战争尤其是马江战败给张之洞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正如其幕僚辜鸿铭所言:“天下大局一变,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其意以为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3,p46]张之洞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性,深感中国武器短缺、人乏匮乏,“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各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胜外洋。其不免受制于敌者,实因水师之无人,枪炮之不具”[3,p46]。亲历中法战争的张之洞深切体会到学习西方是中国在强敌入侵下的必然选择,他真正走上了洋务之路,开始时是以办军事事业为主,后来扩大到民用事业等方面。

总之,在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之洞完成了从传统派到洋务派的转变,从此,他大力兴办洋务,包括了教育、军事、工业等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有力促进者。在教育上,他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社,2003.

[4]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0.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工作总结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确保了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机制。为切实把让人事人才工作“活”起来,让人事人才服务“实”起来,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工作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了联系企业工作制度。以局机关各科室为单位,成立了由局分工领导带队的八个联系组,分别联系15家规模以上企业。各联系组采取定期调研走访、不定期联系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络,为企业发展提供“零距离”的上门直通服务。二是建立了人才信息联络员制度。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中确定了 50名人才信息联络员,作为与各单位进行人才工作沟通联系的桥梁,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提升了人才工作的服务水平。三是设立了人事服务窗口。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大厅设立了人事窗口,印制了《人事人才服务告知单》、《人才服务联系卡》等宣传资料,整合了服务项目,规范了服务流程,实现了窗口“一条龙”服务和“一次性”办结,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广泛开展人事代理服务。印制了人事代理明白纸,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人事代理政策的宣传,今年新增单位委托人事代理21个161人,个人委托代理78人。通过开展人事代理服务有效解除了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各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及时为原有人事代理人员办理了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手续。 二、积极开展人才智力引进工作。为进一步壮大全县企业人才队伍规模,提升企业人才素质,推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继续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县重点骨干企业,采用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全县企业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较高质量的《关于全县企业人才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人事人才部门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导向作用,在认真分析全县现有人才资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宁阳县紧缺人才调研报告》,并编制发布了《宁阳县2020年度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实际,起草了《宁阳县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工作的若干规定》。根据我县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积极组织华阳集团、华宁集团、同创公司等县内10余家重点企业参加了2020年省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会进行市场招才,达成就业意向325人,签订就业协议64份。主动与山东交通学院联系,帮助县市政公司到高校定向引才,与路桥专业毕业生达成引进协议5人。同时,以“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周”活动为契机,指导各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招才纳贤。今年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新开户招聘单位6家,累计开户30家;发布人才招聘信息145条,需求人数700余人。海戈工贸有限公司还在齐鲁人才网、中华英才网等知名人才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以年薪20―50万元招聘摩托车生产管理人员,以年薪15―20万元招聘汽车研发设计人员。根据省市人事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广泛动员各单位做好国外引智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华阳农药化工集团、华兴纺织集团、海戈工贸有限公司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 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

电大2017年10月《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2017.10《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3、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障 4、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的游戏 7、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8、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孺子室 10、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 11、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 12、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14、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福辽莉娜、克鲁普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2、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要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请同学们将以上各种方法做简单的解释)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教育目的和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3、简述陈鹤琴关于中国幼稚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最需要解放思想,在教育战线,由于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通过学习讨论,查问题、找差距,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广大教师的思想活力,能动脑筋想办法,转变观念谋发展,解放了思想,统一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上来。认识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才能结合新的实际,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教发展任务,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局面,为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只有认真贯彻“36”字治教方略,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戒骄满,找差距,才能开拓创新,促进我登封市教育大发展。 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我们教师每个人都是学校主人,个个都是发展的重要一环;树立了发展意识、明了了开放需求,确立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明确了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与办学特色,以育人统揽全局,统一思想,与时俱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掌握了以往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点,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努力方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任务。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以“新,细,实”三字工作要求我们自己。我们还会以三十六字治教方针中“以质量为英雄”“以表率带作风”弘扬务实作风。 教育教学方法要创新。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意气风发地为振兴中华而教学,并传承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教师们,特别是小学的全体教师们,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新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小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工作中能够准确地回答和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愧于这个时代光荣的称号。 身为教师,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对自身的完善。从知识、思维、修养等各方面去发现缺点,进而改正。智者说:“如果你想要抓住沙子,你抓得越紧,沙子就会从你指缝中流出,只有你的力气适当,沙子才会握住。”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爱如何把握住爱的“度”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家庭与社会服务,以优质的教育造就更优秀的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满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上。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做到: 1、强化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实践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教育教学改革及方法、模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团结普通群众,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进步。 2、要有奉献精神,当我们个人利益与党(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917519591.html,,请保留此标记。)、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就应该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维护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但不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 3、事业心强,以事业为重,能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有爱心,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

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

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对于党建工作者来说,既是工作观念、工作手段 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工作领域上的一次很大拓展。近年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探索网上抓党建和流动党员网上管理和教育的新路子,在“人才网”上建立“党员之家”, 打造了党员学习生活的课堂、交流互动的平台、自主管理的园地,中心党建工作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一、人才服务机构开展网络党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网络党建”,是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工作和其它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党的工作上网”。它是新时期党建工作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 方式上的创新,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给党建工作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对于推进人才服务机构党的现代化建设、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实现党建工作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党建拓展了党建模式,促进了人才服务机构党建工作创新。 传统党建工作中思想建设理论的传播主要以书籍、会议、文件、党课等方式来进行,在管理上采用打电话、印资料、发通知、送文件等形式,费时费力,信息量小,覆盖面窄,时效性不强。而网络媒体 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迅速、大量、广泛、交互等优势,大大提高了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的传播效率;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和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拓展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信息化管理的高效率 ,极大地简化了日常党建操作流程工作量,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与水平。 (二)网络党建丰富了党员的教育方式,增强了教育效果。 网络党建为党员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新天地。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沟通的便捷性,使传统的读文件、念报纸、听报告、发资料、写汇报等单向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向“吸引”和“参与”的渗透式 、互动式转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网络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先进的影像技术、传媒技术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使党员在多维感官感知中接受党的知识熏陶,升华

报刊简介

《湖广月报》 1904 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创刊。汉口圣教书局发行,英汉书馆印刷。月刊。每本售大钱十文。总理杨格非,计约翰、林辅华助编。 该刊声称:“其宗旨即广人见识见,兴人德行。凡有益于圣教会与国家者,皆可登报。一切诋毁国政,谗谤官民,及不合真理之言,概行不录。因不深明文理者多,故本报文理官话并用,以期雅俗共赏。”栏目有:诗歌、论说、本地时事、各国新闻、教以纪闻、自然科学、论文与教会消息等。主要撰稿人有丁韪良、王理堂、刘介眉、祝德桢等。用有光纸铅印。线装书形式,宣统年间改变洋装。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1904年间部分原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10期。 《湖北女学日报》 1908年在武昌出版。日刊。主编冯德生。 《湖北日报》 1908年7月创刊,在汉口出版。创办人郑江灏。协助他办报的有李介廉、王伯森、董祖椿、杨宪武等。办报人都是共进会会员。 1909年因刊登讽刺官场、攻击当道的文章,为鄂抚陈夔龙所忌,后又刊载《中国报纸于官场有特别之益》一文,陈更为忿恨,该报道为巡警道金鼎封禁。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作“1906年创刊”,查1907年时郑江灏尚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疑误。《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 1910年创刊。武昌湖北地方自治筹备处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三期。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 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地方性刊物。1904年(光绪三十年)创刊。月刊。编辑兼发行者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该会由留日学生张百熙等组织。刊物的实际主编人吕嘉荣。印刷者伊藤幸吉。1906年后曾一度停刊。1908 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出刊新第一号,编辑与发行者仍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社址原在日本东京年#区鹤卷町201番地,出版新一号后,迁往淀桥柏木。 栏目有:论著、调查、译述、杂录等,大致都为阐述地方自治及介绍国外自治问题的文章。 湖北省图书馆、政治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部分原件。 《湖北自治报》 1910年10月创刊。湖北自治筹备处编印,在武汉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第一期。 《湖北农会报》 湖北农务总会的会刊。1910年5月23日(宣统二年四月十五日)创刊。在武昌出版。初为月刊,1910年11月2日第七期起,月出二册,第十三期起(1911年2月23日),又为月刊。编辑占瑞廷。 栏目有:图画、谕旨、主张、论丛、章奏、文牍、讲演、译丛、报告、纪事、海外农事、附录等。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原件。 《湖北官报》 湖北的封建官报。1905年4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一)创刊,在武昌出版。张之洞创办。江汉关道梁嵩生为总办,任承纪为总纂述,沈宝枢管财务。杂志形式,线装。该报系在《汉口日报》基础上创办,1907年又将《汉报》合并。 体例由张之洞手订,强调“正人心,增学识”。主要栏目有:圣训、上谕、官抄、辕抄、要电、要闻、政务、科学、实业、杂纂、图表、论述、国粹篇、新说郛、纠谬篇。 其第一册的凡例提到“本报每旬出报一本”,第二册的扉页后有“本报原拟月出三册,兹印刷寄运太繁改为月出二册”的声明。可见实系关月刊。第一期赠送两万份。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均作旬刊,误。 《湖北学生界》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检测试题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填空 1、学前教育学阐述的是0—6岁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即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在家庭中实施,一种由社会组织实施。 4、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所以学前教育在教育具有领先性的特征。 5、由社会实施学前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 6、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 7、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中阐诉了他的教育观。 8、《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名代表作。 9、《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献给父母与儿童的良好教材。 10、《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名著。 11、《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代表作。 12、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人的教育》。 13、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的把游戏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 14、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15、学前教育发展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马里兰根宝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为起点。 1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7、蒙特梭利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自由的原则。 18、在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中,内容主要包括动作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 19、精神分析理论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20、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理论。 21、格赛尔做的双生子爬阶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22、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学习所起的作用有关。 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几十年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观点。 二、简答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答:(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2)恩物引起儿童的活动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心理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4、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答:(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育依据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 试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答:(1)发现儿童(2)自由的原则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 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 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在当时世界以智慧竞争的形势下,“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闇,岂能立国乎?”只是因为科举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指挥棒,所以他断言:“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他还提出了变革科举的三种方案: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即废除科举制度,使学校毕业生具有相当于科举及第的身分(如小学毕业生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生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生相当于进士)。中策是“多设诸科”,例如明经、明算、明字(中外语言文字)、明法(中外刑律)、绝域(各国公法)、通礼、技艺、学究(师范)、明医、兵法等科目,以选拔各种专门人才。下策是“略变其取士之具”,即在维持现有科目的情况下,加试一些实学知识,使应试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 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 保育 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 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 学前教育问题 。 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 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 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 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 的游戏 7、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 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 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 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 孺子室 10、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 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 内在纪 律”, 11、 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 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艺术活动 和 文学活动 12、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 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 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 国外学前教 育理论,探索 14、 前苏联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 福辽莉娜、克鲁普 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 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 方法。 2、 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 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 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 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 目的、2、 3 、 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 思想的表述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发展特色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学规模定位:规模稳定,内涵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文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若干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办学特色定位:培育“一二三”办学特色。即一个保持,两个强化,三个围绕。 一个保持:保持教师教育传统办学优势; 两个强化:强化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强化专业的应用性,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三个围绕: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鲁西南崇实尚义特质的毕业生。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教育,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出基地。 二、办学定位概述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 应用型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

地方性不仅指菏泽学院属性是地方性高校,还指学校应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实现校地互动、合作共赢。 开放式是指菏泽学院办学方式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包括校内开放、市内开放、省内开放、国内开放、国际开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校校、校地、校企、学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 意志坚就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代表菏泽学院人精神和固有品质;基础实就是知识实在、实用;口径宽是指学生一专多能,群体性出口宽,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方向课、专业提高课确保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素质高是指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教育教学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凝炼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合作,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教学中心,科研助教。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服从服务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注重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错位发展,培育特色。 五、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修德笃学求是创新 校风:崇实尚义励学图强 教风:敦教敬业 学风:学以致用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一、全年指标完成情况: 1、增加人事代理力度,全年新增人事代理919人,比去年增加366人,并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 2、引进我市紧缺人才900人,其中高中级人才124人,完成率248% 3、举办12次大型人才交流大会,完成率300% 4、做好外地高校在本市代理招生服务工作(共13名)。 5、完成《台州人事》标题三篇,简讯一则,完成率100% &全年经济收入共53.22万元,结余万元,完成率% 7、按要求严格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二、全年人才交流所做的主要工作: 1、接收、登记档案共1306份,转递档案283份,实有1023份。 2、新增人事代理919份,其中办理劳动合同446人,个人办理人事代理328 人,办理自谋职业39人,未就业往届毕业生落户58人。 3、引进人才900人,其中高中级124人。 4、举办人才集市36期,举办本市大型人才交流会12次,组团赴东北、武汉、 杭州、西安、上海、台州等省内外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共12次。 5、首次组织76家单位赴武汉举办大型人才专场,获得巨大成功,共累计接待5703人,达成意向2178人,其中高中级人才103人,达成协议162人。 &发布人才供求信息4期,《台州人事》标题3篇,简讯1则。 7、办理毕业生转正定级146人。 8、外地高校在本市代理招生(共13人)。 9、与鸡西大学、齐齐哈尔电大、渝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院校及湖北省人 才中心、西安人才市场等人事部门建立长期人才需求“绿色通道”,并作为人才培训基地。 10、采取“刚性”弓I进与“柔性”并举,辅以“人才租赁”等灵活手法,大力

引进、集聚人才 11、出台《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安家补助》政策。 12、召开一次博士座谈会并制作了专题。 13、扩大人事代理范围,规范人事代理手续,除企业必须实行人事代理外,对 民办学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均应实行人事代理。 14、严格按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15、临海人才网站的筹备、建立及运作。 16、认真做好台州市对我市以及我市对镇(街道)的人才考核工作。全市人才总 量达4.65万,高层次人才总量972人,均超优秀指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考核分 5.2分(加满得5分),三项总得分7.5分(满分)。 三、2020年工作思路: 1、临海人才网站维护、运作,开辟“无形”人才市场。 2、进一步与全国各有关院校、人才市场联系,根据企业不同需求,引进各类 紧缺人才;出台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高中级人才。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组织企事业单位到成都、西安等城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 4、出台人事代理政策,进一步扩大人事代理范围,规范人事代理手续,认真做好人事代理各项工作。 5、进一步做好人才考核工作。 &出台临海市未来5-10年人才规划纲要。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机,亦杜离叛道之弊”,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基础。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1]。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从其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说,张之洞系统论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中学”与“西学”的内涵[2]。“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内容。这些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根本。其特别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的地位,并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学的精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必须予以继承与延续,并指出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同时其坚决反对西方所推崇的民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可见,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是通过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是指西方的具体政治制度以及行政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法律、教育、通商等方面的内容;“西艺”是指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包括算、绘、声、光、化、电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这些西方的新学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引进西学时具有一个明显的原则,即对于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可以引进,而对于具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违背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文化则坚决反对,不予引进。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思想中,中学和西学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其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核心、基础;西学之用,是在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变革,因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的政策基础。 3.“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劝学篇》一书中,张之洞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制系统和教育结构布局的建立设想,学堂课程设置原则,中小学以及职业教育,师资自费以及人才选拔等。首先,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3]。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其次,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 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 三、“中体西用”思想实践探索 1.系统教育设计[4]。1901年, 张之洞和刘坤一上了“江楚会奏三折”,三折中针对“育才兴学”提出了以下四条改革措施:设置文武学堂,改革文科,停止武科,奖励留学。张之洞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教育系统的观点,勾画了教育系统的蓝图,并对从蒙学、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限、课程、毕业职务等都有了具体的规划。1902年,在总结湖北系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张之洞上了《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他强调国家的强弱与教育的水平息息相关,将兴办学校教育的意义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同时,奏折中针对系统化办学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张之洞提出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其次,通过大学造就国家有用的人才。第三,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员不迁就”的原则。张之洞不仅重视师资的专业训练,同时要求一切关于教育的行政人员等都必须对教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当中的问题。第四,完全阐述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 2.制定完整留学章程,规范海外留学教育。清朝末期留学运动快速发展,到海外留学成为一种潮流,随着大规模的留学生留学海外,一些进步思想在学生中传播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特别是1903年留日学生发起的抗俄运动, 得到全国各学堂学生响应,震撼全国,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规范留学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拟定了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体西用教育张之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蔡红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