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令+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克令+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克令+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政行0802班:张克令指导教师:郭宏利)

内容摘要

张之洞在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中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近代教育改革进程的阶段性是相吻合的。他的教育改革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中。“中体西用”的思想贯穿于其一生的教育改革之中,可以看出,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 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虽然尊经读经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 这使他的教育改革具有卫道守旧与实用革新的双重性格。但他开了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为当今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和管理改革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现实意义,其所做的历史贡献是我们无法磨灭的。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中体西用现实意义

On Zhang Zhidong's Educational Thoughts

Abstract

Zhang Zhidong proposed his education reform thought in a series of his education reform activities.The education reform thought development agrees with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advancement stage. The thinking that “ chinese culture is radical ,western learnings are for use ” is throughout its lifetime education reforms .We can find that Zhang Zhidong is rich in education ideas,and he have plenty of practice about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and education update.In modern Chinese social crisis,he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western and middle school, school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new education and old education contradictions, and many other conflicts in seeking new ways,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he opened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pioneer. Athough consists, which makes it b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 and reform.he is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pioneer, for our ongo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reform provides a lot of useful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he has done is that we can not be forgotten .

Key words:Zhang Zhidong educational thought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realistic meanings

序言

张之洞是晚清名臣,关于他的研究开始于同治二年,近年来学界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这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总结不够全面,片面的抨击其地主阶级的立场,对其做出的近代化教育的贡献不是充分肯定。我们应该看到张之洞作为那个时代一个缩影的这样一个人,引领了中国近代化教育,其所作的改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相信,随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多的进展,能更好的利用其教育改革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因此很有必要继续研究下去。

一、张之洞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张之洞之所以能提出他开创性的教育思想,是多种因素积聚在一起的结果。归根结底,以下三个方面对他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很深的影响。

首先是张之洞有着深厚的封建思想根基。张之洞(1837-1909)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多为科举仕途之人,其父张锳由于在科举上不得志,所以对子侄们管教很严,希望子侄们能够在仕途上顺利发展。张之洞从他的业师那里学到了传统的宋明理学、经史子集、小学音韵、诗文策论之类的学问,还使他形成了他博采汉宋诸学的治学态度,视野比一般固执于汉宋门户之见者宽阔。正是这种兼收并蓄、讲求实务、折中调和的学风对他一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其既能对中国旧学有精深的见解,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地吸纳西方新学中的有益成分。他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他说“窃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认为教育的发展不仅能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能安定封建社会秩序。在其一生的政治活动中,对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也尽其所能地为清政府“储才”,训导百姓成为“合格之国民”。

其次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程度的不断加深。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发生着巨大变化。西方列强的入侵改变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格局,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往封闭、平静的体制环境被打破, 民族危亡的警钟被敲响。张的一生先后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进京和日俄战争,其看到洋人船坚炮利,军事实力强劲, 而中国因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故受制于敌。因此,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张之洞之所以能终其一生始终热衷教育,把兴学育才视为其职责和本分,关键在于他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社会的需求,并且把为国尽忠,救国于危亡

当作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决心学习西方,大办洋务,兴办学堂,运用西方的知识和技能挽救中国和濒临崩溃的清朝统治。其向清政府一次次地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

再次是张之洞的个人经历。张之洞的官宦生涯对其后来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张之洞的仕途始于1863年,其在殿试中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先后当过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湖广总督,于1906年调任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成为统治集团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在其涉足宦海的最初的十年中,两次充任乡试副考官和学政,主要负责科考、教育方面的工作,为清政府选拔人才。在此期间他不辞劳苦,多有建树。这十年的经历使其对晚清教育管理之废弛、科场之腐败、学风之空疏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志向,从此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是其自觉的行动,兴办教育是他的亲身体验。

二、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宗旨及其实践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宗旨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冯桂芬,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将其系统化,使之最终完形的。《劝学篇》充分反映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国内外均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在国内,光绪皇帝极为称赞, 当时命令“广为刊布”。国外则译成了英文和法文出版, 并改其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书中说:“学堂之法约有六要,一日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在这里,张之洞表明了洋务派的基本观点,即封建统治秩序是根本,西学的某些制造工艺仅仅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但其“中体西用”思想与早期洋务派有一定不同之处。早期洋务派对于“西用”的理解基本上局限于“师夷之长技”的水平,这里的“长技”主要是指西方列强的船炮、机器。洋务派从事的大量“求强”、“求富”活动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张之洞的“西用”思想的发展,虽然也走过早期洋务派所走过的老路,但其并未停留在那一水平,而是大大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把“求强”、“求富”推向“求智”,并且具体贯彻到创办新学和发展近代教育中去。这也是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特色所在。在教育上,张之洞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办学宗旨,即“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也就是说,教育学生,首先必使其“务本”,领悟圣人之道,这是皇权忠实拥护者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换句话说,在不违背圣道的基础上,可以学习一些有助于与侵略者打交道所需的技能和技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基本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张之洞与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

张之洞对教育的贡献,起初主要在于整顿、改造和发展旧式传统教育。其在教育上各方面的作为,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也使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居一席。

1.创建新式书院和改造旧式书院

1867年,张之洞奉旨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开始了其外省学官的政治生涯。接着,他就任湖北学政,并于1869年在武昌创建了经心书院。1873年,他奉命出任四川学政,次年在成都与前总督吴棠创建了尊经书院。1881年,他出任山西巡抚,在太原创设了令德堂。1884年,清廷调张之洞任两广总督,设立了广雅书局,接着又相继创设了广雅书院和北江书院。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次年,他又在武昌添建了两湖书院。张之洞所创建的书院与旧式书院有很大不同。新式书院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贤才,贵得明体达用之士,以各国家任使”。并越来越重视培养能使国家自强的技术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不但注重经史古学的研究和封建纲常名教的传授,同时也开设一些有关西文、西艺的新学。为达到教育目的,他还特别请名师来院充职任教, 如令德书院的杨深秀、经心书院的刘恭冕、广雅书院的梁鼎芬、两湖书院的汪康年、杨锐等, 都是一时名士。其本人也时常抽暇到书院讲学。另外,为了指导学子读书和应试,其亲自撰写了《书目答问》和《輏轩语》两书,教育诸生如何养德,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并明示科考的注意事项。这两部教育著作,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梁启超说,他是在读了这两本书之后,才知道世间有所谓学问的。时至今日, 两书中的一些内容对国学研究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旧式书院只是作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以时文帖为主课,各书院除八股试帖、诗赋经义之外,一无讲求,又明知其无用,而徒以法令所在,相沿不改,人才消耗,实由于此。张之洞曾感:“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假借姓名希图膏奖,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因而对旧式书院实施了照学堂办法,严立学规,改定课程,一洗贴括词章之习,惟以选其才济时为用的改造方针。他首先对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进行了改制。两湖之教,博约兼资,斟酌于书院学堂之间......乃后来学校之先声也。1898年,他上书朝廷,提出将两湖书院改为学堂,加强实用科目,增设兵法、地舆学、算学、外政、格政、天文、制造等自然科学课程,汰减经史内容,以期文武兼习,学行交修,体现了以西学和实用为主的思想。这些措施在当时全国产生了巨大轰动,各地书院纷纷效仿,相继改为学堂。1901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所有书院均改为学堂,张之洞令全省州县的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并将广雅书院改名广东大学堂,两湖书院改名两湖大学堂,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2.创办新式学堂

创办近代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始于洋务运动。张之洞虽不是首创者,却是这一改革的成绩最显著者。1887 年,张之洞在原广州博学馆的基础上,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该学堂聘请了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机轮理法、制造、天文、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1889年,张之洞在水陆师学堂内增设了矿学、化学、公法学、电学、植物学等五个专科,被称为“洋务五学”。洋务五学的开设,体现了张之洞拟将近代教育引向专

业化发展的想法,为他后来开办各类专业学堂开了先河。1891年,张之洞先后创设了湖北方言商务学堂和湖北算术学堂。他于1893年,在武昌铁开办了湖北自强学堂,学习英、法、俄、德四国外语和我国国内方言。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奏请设立陆军学堂,聘请德国教习任教,分教马、步、炮、工程等类。1896年,张之洞在金陵创设了江南储才学堂,这是一所含括各学科的综合性近代学堂。1897 年张之洞设立了湖北武备学堂,次年创建了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美国农学教习任教,购买美国新式农具和谷果优良品种作试验。张之洞曾说:“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然而“中国农民向多朴拙,其于地学、化学、制器、利用素末通晓,士大夫又多不措意于此”。同年,张之洞在洋务局内创设了湖北工艺学堂。聘请东洋教习教理化、机器之学,张之洞把师范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说:“各屑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师范学堂为教师造端之地,关系至重。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建了湖北师范学堂,招募日本师范教员为总教习。课程除普通学科之外,还有卫生学、教育学、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课。其与温州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两所师范学堂。1904年,张之洞将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而后相继创设了师范传习所和支郡师范学堂等,开了旧中国教师在职培训的先河。1906年,张之洞在日本东京创设了湖北铁路学堂。它以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学制为三年。此外,张之洞还设立了一大批普通学堂。在武昌城内外创办初等小学堂60所,在城内建立了高等小学堂5所,并把原自强学堂扩充改建为湖北文普通中学堂,以原两湖书院的基础上,扩建成了湖北文高等学堂。另外,张之洞还在湖北兴办幼儿教育和女学,先后创办幼儿师范及保育员性质的湖北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并创建了湖北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在当时中国兴办新式教育的虽非张之洞一人,但就是办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较多的李鸿章在各方面较之事事也只能并驾齐驱。张之洞办学门类之齐全,数量之多,制度之系统,在很多方面,洋务派他人只能望其项背。张之洞所创建的这些学堂,从课程设置、办学模式、授课方式到教育宗旨等各方面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学校的雏形,从教育实践上开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声。

3.倡导推动留学教育

在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中,留学教育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张之洞把派人出洋留学游历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措施之一。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甚嚣尘上,张之洞为了抵制殖民者对中国的瓜分,大力推动留学教育事业。在推行近代留学教育的实践中, 张之洞对洋务运动前期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病进行了革除,制定留学章程,提高了留学教育的质量。他调任两江总督后,于1896年上呈《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提出“选派已通西文之学生出洋肄业,......就其所通何国文字,即派人何国学堂。”1898 年,在张之洞的努力下,清政府同意选派两湖聪颖子弟150名,赴日本学习武备、格致、农、工、商诸学,揭开了两湖派遣留日学生的序幕。此后,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大幅度增长,仅就留日学生来看,1903年为1300多人,1904年增到2400 多人,1905年则猛增到8000多人,其中张之洞署理的两湖地区所占的比重相当

大. 以1904年为例,全国留日学生数为2406人,而两湖地区就有697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29%。又据1907年的统计,全国留日学生共有5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有1360余名,占了全国的1/4。张之洞的留学教育不仅只是向国外派遣留字生,还包括官员的游历。他积极推行文武官员出国考察以广见闻。指出“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章程办法为要义”。1906年张之洞奏请除年老、曾任实缺、阅历已深的官员之外,所有两湖新补各州县的官员,须陆续派往日本游历。官绅留学、游历经张之洞的倡导,得到了清廷的支持,逐渐形成一股风气。1905年到1906年这种风气达到了高峰,确有广开风气的功效。

4.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清廷管理全国学校的最高机构---国子监及各省教育长官---学政已不能适应对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实业教育管理的需要了。张之洞意识到加强学务管理的迫切性,于1902 年4 月率先在湖北成立了统辖全省教育厅的行政机关---学务处。它下设审计、专门、普通、实业、游学、会计六个部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现代各省教育的雏形。张之洞鉴于“各国均设有文部大臣, 专事其事”,因而主张在京师设总理学务大臣,以此统辖全国学务;并指明它的任务是管理各省学堂,编订学制,考察学规,审定专门普通实业教科书,任用教员,选录毕业学生,综校各学堂经费,及一切有关教育之事。1904 年1月, 张之洞的“请专设学务大臣”的建议被朝廷采纳。1905 年清廷设立学部, 并入了国子监,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下设五司十二科。从此,中国有了正式的管理全国教育的行政机关,即相当于现代国家的教育部。张之洞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兼管学部,直到1909 年病逝。从中央到地方系统地建立起中国近代教育的专管机构,张之洞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新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奠基人。

(三)张之洞与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构建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从而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延续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为了废科举,张之洞费尽了心机,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张之洞要变革的是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即由原先只重儒学,到增加实用科目。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张之洞上奏提出改考试诗赋小楷之法,指出八股文“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小措则有艺而无文,其损志气,耗日力,废学问较之八股诗赋殆有甚焉”。他说:“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并建议以后的科举考试内容应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被清政府采纳。接下来,张之洞要求朝廷递减科举中额。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张之洞会同刘坤一上奏,向朝廷建议“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光绪二十九年,他又与张百熙等建议清政府“自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最后,他请求清廷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和袁世凯等官

员联名奏请清政府立停科举,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1905 年8月清政府颁布诏书,明令废除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起, 以选拔官吏为主要目的而设科举士的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至此正式宣告废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中国教育近代化除去了一个最大障碍。

2.癸卯学制

1903年,张之洞入京与张百熙、荣庆厘定新学制。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将修订好的学堂章程上奏并得到了皇帝谕旨的批准。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问世并颁行天下,那一年是农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它的诞生为我国近代教育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癸卯学制》记载着中华民族为摆脱屈辱而进行“教育救国”的心路历程,记载着中国教育走出中世纪艰难的一步,它是几代志士仁人努力的结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块里程碑。”《癸卯学制》以《学务纲要》为总纲,不仅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入学条件、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及各类学校的相互关系作了详明的规定,而且对整个教育宗旨、学校管理、学生的考试与奖励和教师的选用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是清末教育立法之中内容最丰富的综合性法律文件。它把全国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其中基础教育分为三等七级: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即为中学堂;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专门职业教育分为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3种:师范教育包括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育包括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实业教员讲习所;特别教育分为进士馆和译学馆。可以说,《癸卯学制》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癸卯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启动,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确立了。《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块里程碑。它的颁行,表明政府发展教育进入了法制化阶段,国家通过教育立法对教育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并进行具体管理,它不仅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的近代学制系统,也把学习西方教育的意识体现在学制的课程设置中。而且,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初步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近代教育的特点,在而后的辛亥革命那场政治大变革中, 也只是主要对其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进行修改,继承了它的基本体系和原则,可见这个学制确实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内核。尽管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宗旨,带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三、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当世及当代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

的评价其教育思想,并总结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使当代教育能够更好、更合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评价

张之洞的一生寄居在一个旧的已经坍塌,新的尚未建立的世界里。借用孔子的名言,几乎可以说是:“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晚年的他尽管位高权重,名满天下,但谤亦随之。新潮的人物嫌他太陈旧,陈旧的人物又嫌他过于新潮。这种新旧两边都不讨好的标志性人物,恰好写照了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时代。张之洞,堪称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对于张之洞的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以前的评价都是以否定为主调, 通常总是在“为维护封建统治”这样一个否定的前提下,在具体事例上给以一点肯定。这样的评价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因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 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显然,对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我们也只有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状况中加以分析,才能作出中肯的评价。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虽然推动这一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但张之洞提倡“中体西用”教育的作用却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在这一过程中,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教育,客观上起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西学传入中国,受到顽固派的指责时,“中体西用”稳定了人心,比较合理的起到了消除西学传播障碍的作用。张之洞以“中体西用”这一带有调和中西两学色彩的口号来提醒人们要重视西学,客观上起到了在“中体中用”的封建主义堡垒里开辟了一个“西用”阵地的作用。西学的提倡必然要动摇中学的地位, 西学的广泛传播必然会改变人们心目中对于中学的信念。事实也是如此:就是在“中体西用”这一旗号下,中国近代教育面向西方打开了大门。这就是我们应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给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以应有地位的根本理由所在。

西方资本主义科技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不仅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辛亥革命首先在湖北地区爆发,不是偶然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是张之洞种豆得瓜的结果。湖北当时发达的新教育不仅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也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同时还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文化氛围,像黄兴、蔡愕、宋教仁、黎元洪等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中,本身就是张之洞办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岂止辛亥革命,张之洞对教育的贡献,影响所至,甚至或多或少地波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 位代表中,两湖的代表共占了九个席位。

历史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凡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时代前进的东西,总是进步的。我们之所以给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一定的地位,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他的“西学为用”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丰富,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他的“中体”思想与此相反,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张之洞还是死守着那些封建纲常不放,这种固守“中体”不放的态度违反了历史发展

的要求,使得他的教育思想大为逊色。如果说他的“中体”在早期还有点掩护“西学”传播的作用的话,那么在晚期,这种“中体”思想则完全是为了维护那摇摇欲坠的封建文化。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近代是封建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逐步兴起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变化较大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从作为历史的推动力出发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力而被淘汰,这是不难使人理解的,因此, 我们也不能对它过分苛求。

(二)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1世纪初的今天与张之洞所处的时代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处于中华民族和整个世界的大变革时代。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整个社会正处在大转型的时期,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面临与世界打破隔阂,在经济上进行深层次交流乃至融为一体的机会,我们的教育体制同样面临着变革和挑战,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如今的教育和教育改革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曾说,人们都只知道外洋各国的强盛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知道它们强盛的真正源泉在于先进的文教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济世之才。他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一代伟人邓小平不只一次地疾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所以今天我们应吸收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精华,像张之洞一样高瞻远瞩,充分重视教育和教育改革。首先要制订出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以及每位教师要真正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视达成共识。也包括我们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的方式都有待于继续探索和改进。其次,政府也应该像张之洞在两湖地区一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绝对是可观的。再次,应改变传统的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改变那种一刀切的机械教法,充分培养学生能力。另外,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有小学逐渐升高学历的教育轨迹,要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目前百废待举,各行各业都需要专门人才。张之洞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可以用弃旧图新、与时俱进来形容,但他同时又做到了循序渐进,维持稳定。他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对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和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由此反观当今的教育改革,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难,比如高校打破教授终身制,做到人才的能上能下,但这要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以考试为中心和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选拔和评价体制使素质教育的推进举步维艰;在办学体制改革中,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最为突出的困境就是政府高度垄断教育资源,偏向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既造成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平等竞争,又导致学校失去办学的活力;在保障机制改革中,老生常谈的便是教育投入机制以及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在教育平等方面,则要解决的是城市和偏远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另外,人们一方面追求应试教育带来的近期利益,另一方面热切渴望素质教育的实施所带来的是远期利益。以上这些困难是相当棘手的,我们必须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我国教育才能更合理,更有利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但是这些困难与实行新学制、废除科举相比,则有些相形见绌。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更没有理由停滞不前,更应该弃旧图新,与时俱进。

总结

综上所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包含有即深刻而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弃旧图新, 学习西方,大办近代教育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实乃难能可贵。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和教育改革都有着很好的启示, 很值得正在从事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教育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借鉴。我们应深入研究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吸取智慧,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 许同莘.张文襄公奏稿[M].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86.

[3]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4]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四)[M].北京: 中华书局,1958.

[5] 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6] 许同莘. 张文襄公年谱[M].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86.

[7] 王树楠. 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

[8]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 朱有献.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 苑书义.张之洞全集:第1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蔡振生. 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

[13] 陈学磐.中国近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刘亚玲.《张之洞近代教育观刍议》[J]. 湖北大学学报,2001.

[16] 梁云.《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实践的创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

[17] 聂蒲生.《略论中国近代的先驱张之洞》[J].贵州大学学报,2008.

[18] 马治国.《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地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论教育方针 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 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 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 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 此起步。 二、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 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他还 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 识,才能足以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 (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 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 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 替家庭教育。 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 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 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 音调上适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3、社会的美育 诸如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会、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甚至街道、房舍、店铺的美化等,都包含着丰 富的美感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观察和引导,对陶冶儿童美的兴趣、美的感觉、美的表达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一、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确立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 产生的。 (二)、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含义:(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2)、是生活就是教育。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及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 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

电大2017年10月《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2017.10《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3、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障 4、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的游戏 7、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8、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孺子室 10、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 11、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 12、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14、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福辽莉娜、克鲁普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2、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要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请同学们将以上各种方法做简单的解释)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教育目的和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3、简述陈鹤琴关于中国幼稚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托我园买了两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更多请你搜索)本在家看看,初读张雪门老师的教育文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我的文学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雪门其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北张”即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1、立志。2、省察。3、力行。4、选择环境。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幼儿教师的职业很伟大,幼儿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丝,日东则东倾,日西则西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阳一样,我们的工作又如自己种的一丛花,看着它发芽,看着它长叶,看着它含苞,看着它开花结实,天天生态不同,多用一分培养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验现出来。指导幼儿园的儿童,正是这样。儿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么样,自然会怎么样。只有指给他一条路,他自然会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们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情分给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给你,只有加多,绝无减少。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肩上的责任也重大,幼儿园里的一颗颗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使他们开得更加茂盛。 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虽感到重要而自己没有兴趣,应该放下幼儿教育的担子,另找有兴趣及重要的职业去干,不要勉强再走这一条路。如果感到,你诚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和自己个性合宜,就当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进。 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张雪门对孩子的热爱而感动着。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他才有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和观点。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爱岗敬业,在工作重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幼儿教育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平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自己具

报刊简介

《湖广月报》 1904 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创刊。汉口圣教书局发行,英汉书馆印刷。月刊。每本售大钱十文。总理杨格非,计约翰、林辅华助编。 该刊声称:“其宗旨即广人见识见,兴人德行。凡有益于圣教会与国家者,皆可登报。一切诋毁国政,谗谤官民,及不合真理之言,概行不录。因不深明文理者多,故本报文理官话并用,以期雅俗共赏。”栏目有:诗歌、论说、本地时事、各国新闻、教以纪闻、自然科学、论文与教会消息等。主要撰稿人有丁韪良、王理堂、刘介眉、祝德桢等。用有光纸铅印。线装书形式,宣统年间改变洋装。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1904年间部分原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10期。 《湖北女学日报》 1908年在武昌出版。日刊。主编冯德生。 《湖北日报》 1908年7月创刊,在汉口出版。创办人郑江灏。协助他办报的有李介廉、王伯森、董祖椿、杨宪武等。办报人都是共进会会员。 1909年因刊登讽刺官场、攻击当道的文章,为鄂抚陈夔龙所忌,后又刊载《中国报纸于官场有特别之益》一文,陈更为忿恨,该报道为巡警道金鼎封禁。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作“1906年创刊”,查1907年时郑江灏尚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疑误。《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 1910年创刊。武昌湖北地方自治筹备处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三期。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 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地方性刊物。1904年(光绪三十年)创刊。月刊。编辑兼发行者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该会由留日学生张百熙等组织。刊物的实际主编人吕嘉荣。印刷者伊藤幸吉。1906年后曾一度停刊。1908 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出刊新第一号,编辑与发行者仍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社址原在日本东京年#区鹤卷町201番地,出版新一号后,迁往淀桥柏木。 栏目有:论著、调查、译述、杂录等,大致都为阐述地方自治及介绍国外自治问题的文章。 湖北省图书馆、政治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部分原件。 《湖北自治报》 1910年10月创刊。湖北自治筹备处编印,在武汉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第一期。 《湖北农会报》 湖北农务总会的会刊。1910年5月23日(宣统二年四月十五日)创刊。在武昌出版。初为月刊,1910年11月2日第七期起,月出二册,第十三期起(1911年2月23日),又为月刊。编辑占瑞廷。 栏目有:图画、谕旨、主张、论丛、章奏、文牍、讲演、译丛、报告、纪事、海外农事、附录等。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原件。 《湖北官报》 湖北的封建官报。1905年4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一)创刊,在武昌出版。张之洞创办。江汉关道梁嵩生为总办,任承纪为总纂述,沈宝枢管财务。杂志形式,线装。该报系在《汉口日报》基础上创办,1907年又将《汉报》合并。 体例由张之洞手订,强调“正人心,增学识”。主要栏目有:圣训、上谕、官抄、辕抄、要电、要闻、政务、科学、实业、杂纂、图表、论述、国粹篇、新说郛、纠谬篇。 其第一册的凡例提到“本报每旬出报一本”,第二册的扉页后有“本报原拟月出三册,兹印刷寄运太繁改为月出二册”的声明。可见实系关月刊。第一期赠送两万份。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均作旬刊,误。 《湖北学生界》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检测试题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填空 1、学前教育学阐述的是0—6岁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即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在家庭中实施,一种由社会组织实施。 4、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所以学前教育在教育具有领先性的特征。 5、由社会实施学前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 6、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 7、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中阐诉了他的教育观。 8、《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名代表作。 9、《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献给父母与儿童的良好教材。 10、《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名著。 11、《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代表作。 12、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人的教育》。 13、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的把游戏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 14、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15、学前教育发展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马里兰根宝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为起点。 1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7、蒙特梭利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自由的原则。 18、在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中,内容主要包括动作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 19、精神分析理论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20、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理论。 21、格赛尔做的双生子爬阶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22、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学习所起的作用有关。 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几十年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观点。 二、简答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答:(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2)恩物引起儿童的活动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心理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4、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答:(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育依据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 试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答:(1)发现儿童(2)自由的原则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 A.教育B.训练C.保育D.保育和教育 2.欧美发达国家创制出指称学前教育的新名词是A 。 A.ECCE B.ECCCC.CCCE D.EECE 3.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 A.教育手段B.学前教育措施C.保育设备D.教育内容 4.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B ”和“”的内容。 A.身体、心理B.保、教C.教育、教学D.游戏、教学 5.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C 中实施的学前教育。 A.幼儿园B.托儿所C.学前教育机构D.学前班 6.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C 。 A.日托中心B.家庭日托C.学前班D.幼儿学校 7.学前教育学是以B 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B.学前教育现象C.学前教育目的D.学前教育规律 8.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 的《幼儿园教育学》的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 9.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A 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A.感官B.眼睛C.身体D.大脑 二、填空 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4.学前教育学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三、概念解释 1.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3.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4.家庭学前教育: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5.社会学前教育: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6.观察法: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7.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8.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9.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分析 1.你对我国“托幼一体化”、取消学前班等现象有何看法? 参考要点:当代社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职能合并的“托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上述幼儿园开始早教班、早教中心的做法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但“托幼一体化”可能带来对0-3周岁婴儿实施野蛮“潜能开发”的后果,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近年来,随着学前班在发展中出现“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不少地方提出取消学前班,或者将学前班改为幼儿园。这类主张从改善学前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是,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否一刀切地取消学前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 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 保育 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 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 学前教育问题 。 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 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 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 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 的游戏 7、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 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 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 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 孺子室 10、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 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 内在纪 律”, 11、 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 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艺术活动 和 文学活动 12、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 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 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 国外学前教 育理论,探索 14、 前苏联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 福辽莉娜、克鲁普 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 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 方法。 2、 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 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 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 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 目的、2、 3 、 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机,亦杜离叛道之弊”,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基础。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1]。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从其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说,张之洞系统论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中学”与“西学”的内涵[2]。“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内容。这些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根本。其特别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的地位,并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学的精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必须予以继承与延续,并指出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同时其坚决反对西方所推崇的民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可见,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是通过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是指西方的具体政治制度以及行政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法律、教育、通商等方面的内容;“西艺”是指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包括算、绘、声、光、化、电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这些西方的新学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引进西学时具有一个明显的原则,即对于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可以引进,而对于具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违背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文化则坚决反对,不予引进。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思想中,中学和西学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其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核心、基础;西学之用,是在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变革,因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的政策基础。 3.“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劝学篇》一书中,张之洞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制系统和教育结构布局的建立设想,学堂课程设置原则,中小学以及职业教育,师资自费以及人才选拔等。首先,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3]。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其次,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 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 三、“中体西用”思想实践探索 1.系统教育设计[4]。1901年, 张之洞和刘坤一上了“江楚会奏三折”,三折中针对“育才兴学”提出了以下四条改革措施:设置文武学堂,改革文科,停止武科,奖励留学。张之洞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教育系统的观点,勾画了教育系统的蓝图,并对从蒙学、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限、课程、毕业职务等都有了具体的规划。1902年,在总结湖北系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张之洞上了《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他强调国家的强弱与教育的水平息息相关,将兴办学校教育的意义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同时,奏折中针对系统化办学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张之洞提出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其次,通过大学造就国家有用的人才。第三,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员不迁就”的原则。张之洞不仅重视师资的专业训练,同时要求一切关于教育的行政人员等都必须对教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当中的问题。第四,完全阐述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 2.制定完整留学章程,规范海外留学教育。清朝末期留学运动快速发展,到海外留学成为一种潮流,随着大规模的留学生留学海外,一些进步思想在学生中传播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特别是1903年留日学生发起的抗俄运动, 得到全国各学堂学生响应,震撼全国,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规范留学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拟定了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体西用教育张之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蔡红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72

张雪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撰写人:14学3 孟淑婷 黄忠敏 倪凡佳

授课课题:第四章中国及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之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张雪门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贡献的思想家的成长和教育实践经历。 2.掌握张雪门的主要学前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2.张雪门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19年到1921年,杜威来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了从仿日到仿美的转变,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界更多的是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四位学前教育专家,即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

第二部分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yin)县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南陈北张”(南京陈鹤琴,北京张雪门)之称。他毕生从事幼教工作,写了三四十本幼儿教育专著和二三百篇的论文,对我国至东南亚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1)1912年,执教于鄞(yin)县私立蔡氏星荫小学,后任校长; 2)1918年,与几位志趣相同的人创立了当地的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儿园 ——星荫幼儿园,任园长; 3)1920年4月,与人合办俩年制的幼稚师范; 4)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教职,同时在教育系学习,主攻研究幼稚教育, 拟定了《幼稚园课程》; 5)1926年,开始研究福禄贝尔,并译著了《福禄倍儿母亲游戏辑要》《蒙 台梭利及其教育》; 6)1928年,主持中法大学孔德幼稚师范; 7)1929年,应香山慈幼院熊希龄院长之聘,筹设幼稚师范,并任幼稚师范 校长; 8)1930年,创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思想产生了较大变化,认识到幼儿就是未来的 主人翁,开始幼儿行为课程的研究; 10)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 稚教育》; 11)1934年,开办“乡村教育实验区”; 12)1938年,幼稚师范在桂林华门大街成立; 13)1944年,迁往重庆,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 14)1946年,远赴台湾; 15)1976年,因脑病复发病在台湾溘然长逝,终年83岁;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浅析王国维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对王国维的生平做简单的介绍,论述他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解放教育思想、教育宗旨、培养大批合格教师、哲学为首的课程观、兴高等教育和提倡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别。本文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并提出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王国维;教育思想;启示 一、王国维个人简介 王国维生于1877年卒于1927年。青年时代既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又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前夕(1898年初)他来到上海,进入当时变法运动的喉舌《时务报》工作,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时务报)因变法的失败而被封闭后,王国维转到东文学社当职员,同时学习哲学、外语和自然科学。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英文和数学,数月后因病返国。回国后,广泛学习西方哲学。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及伦理学等。在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王国维撰写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学的论着,这批论着充分展示了当时王国维对教育的认识与见解,同时也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应有地位。 二、王国维的教育观点 (一)解放思想 清政府所实行的学制,以封建礼教为宗旨,束缚人们的思想。张白熙、荣庆、张之洞会奏《重订学堂章程》折说:“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伸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学务纲要》强调:“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即由小学改业者,必须曾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定其心性,正其本源。” 王国维认为当时的教育阻碍人们的思想发展,不能够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他意识到中国原有的伦理纲常已经不足以维系中国人民的精神,不能再用教育学生,必须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充实人们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新的东西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获得精神的慰藉。使之有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王国维强调教育在思想上的作用,重视精神文明。 王国维反对因循守旧,以极大的热忱了解和引进西方文化,他以其独具的眼光看到了中西学之间的沟通问题,他认识到一味拒斥西方的学术思想,将会阻碍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近代化;但如果完全无视传统文化,西学也将因缺乏必要的结合点和移植的土壤而难以立足生根。 (二)确立教育宗旨 王国维在清末教育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最先提出了比较科学、相对完整的教育宗旨,即培养身心和谐,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既吸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有关思想,又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以适应中国当时急需摈弃科举旧制,重新确立与新式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宗旨这一时代要求。 1.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