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民族性

浅谈文学的民族性对于讨论文学的民族性,首先这些名词要从内容上把握它们的含义。
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
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
相比较于文学的民族性来说,文学的世界性具有多种涵义:一,它是对某种文学具有的世界所属关系的描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
二,它表明某种文学达到了为全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
那么从文学的世界性的内涵上也可以简单的对文学的民族性下一个定义:某一个地域民族特有的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和表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而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的的缩影,是这个民族的心声,是这个民族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但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充满了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语声音。
各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被中国近现代文学界扫描了一次或几次,一些现当代的文论家常常用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即近现代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必须依赖全盘西化的文论才能概括、提炼出一套“洋话连篇”的中国现代诗学,较少顾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人(如郭沫若、茅盾等)身上留下的不可抹去的深刻印痕。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思想是渗透于现代文人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的,它不仅影响着现代文人对西方文论的选择与取向,而且决定着现代文人“中国式”解读的思维方式。
但是当代中国文学一直受到来自苏联,西方等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影响,着意淡化了自我民族的文学认同,所以,现在对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上存在这极大的偏颇。
比较根本的是我们对于文学现代化的理解,一直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
因为历史的一些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起就有了“西化即现代化”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特征。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接近尾声,二十世纪中国开启了现代文学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有独特的特点,有独特的传统,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以民族化的方式实现世界化。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进行了浅析,表达了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族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长久的话题。
与此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品格定性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传统性”、“中国性”、“现代性”、“世界性”、“民族性”、“本土性”、“西方性”,这些性质概念长期困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含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的审视,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方案的设计,关涉到一个不能不解决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问题,即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的关系,以确立中国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这就是民族性问题。
民族性是一个比较概念。
相对于其他民族,民族性划出了该民族和其它民族的界限,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属性才能够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标示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疆界”。
民族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的合法性、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展示出的形象及其应有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据——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内涵来统摄中国文学理论的形态及价值追求,如何面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传统、现代文学理论传统,又如何面对西方文学理论传统,才能既不自闭于世界文学理论发展格局之外,与世界文学理论同步发展,又能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境况中,不泯灭自己的合理价值,不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诸种复杂关系就是必要的和先在的。
在古今中西的文化较量与优胜劣汰的历史过程中,对域外文化的憧憬与向往、对民族传统的怀念与舍弃,反思、批判与接受和选择,构成了由现代化价值观和民族性诉求的共存而形成的张力状态,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焦虑。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发展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中国特色,富有当代性。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查理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主导性和层次性。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17.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也是功利;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也是理性;从态度看,文学既是情感也是认识。
18.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民族文学好世界文学的关系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
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
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
“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
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真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
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
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
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
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
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
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
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
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文学的特点

文学的特点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1、文化性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2、历史性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3、现实性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
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除了三个基本特征之外,文学还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史,有关文学本质的论述经历了:模仿论——表现论其他关于文学本质的论点:弗洛伊德:文学是性本能的转移与升华。
海德格尔: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卡西尔:艺术是一种符号。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从文化途径看文学,文学是文化。
从审美角度考察文学,文学是审美。
从惯例立场看文学,文学即惯例。
中国当代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文学是关于生命的书写。
文学是通往心灵的时空隧道。
文学是精神的栖息之地。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是人心的呢喃。
文学是虚构的、审美的、让人愉悦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
(曹廷华)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童庆炳)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存在形态看,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
(假定性和虚幻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点)第二,从审美认识看,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通过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的本质。
高度的概括性是文学作品形象的内在特质。
第三,从艺术功能看,是表现性和感染性的统一。
表现性:表现社会心理内容;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形象是情与理的统一。
感染性:形象在欣赏中要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以此来感染读者。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灵世界的新大陆,使人类 艺术化 的表现 自我
获得 了重要 进 展 ; 对 泛滥 的拜 物 主 义 的挣 脱 ,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 的蓬勃兴起 , 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发展 , 社会主
在文化世界性领域 , 把 对 内心世界的重视 , 对精神发展 的关注 , 体现 义运动面临的新 问题 , 把人 的生存价值 、 生存 了人 自身的又一次解放; 注重表现本真 、 无意 人 的问题凸现 了出来 , 人性等 问题凸现 了出来 。 而人的生存价 识, 对 艺术真 实, 对人类认识 自我 , 向前迈进 态势 、
辽 宁 /范 垂功
把 握 文 学 民族 性 与 世 界性 辩 证 关系 的精 种共 同的本 质 以后 ,就 以这 种 共 同 的认 识 为
髓, 是文学创作充满生机、 避免僵化的灵魂。
指导 ,继续向着 尚未研 究过 的或者尚未深入
地 研 究 过 的各 种 具 体 的 事物 进 行研 究 ,找 出 其 特 殊 的本 质 , 这 样才 可 以补 充 、 丰 富和 发 展
象, 但各有其 民族化特 点。从川端康成 的《 水
一
些 艺术家、 思想家否定人的生存价值 。
晶幻想》 、堀辰雄 的《 神圣家族》 等作 品来看, 英 国当代评论家柯林 ・ 威 尔逊 说: “ 我倾 向于 日本 作家没有原装 引进“ 乔 伊斯 ” , 而是在本 强 调人 的毫无 价 值 。 ’ 去国哲 学 家 巴斯 克 说 : 国文学艺术传统抒情格调和美文趣味 的基础 “ 人是一种怎样 的怪物 ……宇宙的垃圾 。旧
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名叫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站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难题她们在勤奋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构建自我价值磨砺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能够感受到爱感受到自由
日本传统文学的三个特征

日本传统文学的三个特征日本文学以大和民族为主体,以其传统的文学思想和世界观为基础,吸收海外文学创作的思想和技巧,在彼此融合中蜕变,最终“本土化、日本化”。
从本土诞生,到吸收大陆文学,再到近现代的欧化学习,可以充分肯定,日本文学的每次发展都是本土文学与海外文学融合的产物,且日本文学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标签:本土化;传统文学;民族性;世界性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曾表示,“同海外各国进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本国本土文化势必立足其中。
创造世界文学,就是在创造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也应该是创造世界文化。
”日本文学受到外国文学、文化的浸润得以壮大,但依靠日本本土的、传统的文化主体,才能最终促使文学和思想发生实质的变化,形成了“融合·并存”的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发展模式。
一、日本文学中传统古典文体得以延续,多种文学形式并存和歌、歌舞伎、川柳、俳句等仍然以固定形式得以保留,这种一贯性使得日本文学在思想、艺术性方面的多样性并存成为可能。
当今日本,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方面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的格局。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称雄世界,日本涌现出了一批立志图强的有识之士,在思想、政治、文化、文学等各方面展开了举世瞩目的革新运动,使得日本快速成长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
与此同时,近现代的日本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古典与传统、本土优秀文化与欧美文学高效地融合,现代的诗歌、小说等由此产生。
甚而日本在假名的语言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大量“外来语”,扩充、丰富当代语汇,力推日本文学走向世界。
二、善于向各国优秀文学借鉴、学习日本受岛国环境所限,再加上早期落后的社会、文化制度,想要独立发展本土文明十分不易,只有积极地向海外借鉴、学习,才能较快地摆脱落后的局面。
与日本社会发展相似,日本现代文学高效地融合借鉴,从而诞生了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将现实主义和日本的传统文学相结合,运用传统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人文因素,展现人物细腻的柔美情感,并将现代意识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作者:蒯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9期
七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就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尴尬接受状况这一话题做了一次演讲,他围绕着“了解中国文学的人很少”、导致“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比较小的原因”以及中国文学的突破与完善三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在演讲开始,徐则臣就遗憾地陈述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很小”这一事实:这些年国外了解中国文学的人依然很少,在国外的书店里,零星散落着几本中国文学书,许多国外学生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也仅仅只停留在老子、孔子、曹雪芹等几个人身上,有的甚至只知道张艺谋的电影。
针对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这一尴尬接受现状,作为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作家,徐则臣表现出了十分的惋惜与无奈。
导致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比较小的原因很多,在演讲中,徐则臣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首先,汉语和汉语文学表达的独特性造成懂汉语的外国人相对较少,汉语文学翻译传播的障碍影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其次,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与民族性,造成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文本的困惑与不解,这不仅与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也与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满足了中国读者欣赏习惯,体现了民族性的中国文学为何难以走进世界文学之林?这不禁引人重新思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当然,也不能由此定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无法相容。
徐则臣指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并不是单纯的以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更为庸俗的爆料来满足外国读者的阅读与审美需求,而是应该展示中国文学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而不能因陈守旧,固步自封。
文学的世界性,是指在相当的审美层次上,从内容到形式诸方面,世界各民族对某一民族文学作品的认同、共识或共鸣。
其中的历史意识、哲学理趣、道德观念及艺术上的价值,为世界各民族几代人和几代作家所汲取,对于提高人类的文明素养,对于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类文学作品才可以说是具有了较强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是指一种文学在各民族文学的比较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所显现出的差异性、个性色彩。
文学的民族性要充分体现出民族的精神。
纯粹的民族性,例如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更庸俗爆料也可以获得西方的青睐,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但是这似乎与文学的意义无关,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西方人的猎奇与窥探心理,很容易沦为民族劣根性的产物。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放在世界的台面上广为流传、历久弥新、被世人所接受,必定有其存在的文化共性与思想价值。
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以世界性的眼光来审视未庄而塑造出来的底层人物形象,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中国底层农民形象所具有的代表意义,他的
身上具有人类的共性。
阿Q“精神胜利法”折射出来的是世上大多数底层农民所拥有的带有缺陷的性格与无法自主掌握自己命运的辛酸。
正如同徐则臣在演讲中所说:“文学说到底是人学,所有人,不管你待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人之为人的那些东西是共通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通约的东西达成理解与共识,通过这样的文学去相互理解和响应。
”文学的独特性与民族性,只有在具备世界性的前提下,才能超越民族的特殊性而上升为共同性,为他者文化的读者所阅读并理解,体现出特性与共性、变异与汇通的统一,达成沟通与情感的共鸣。
因此,我们的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具有一个世界的标准,需要把本民族的经验纳入到一种世界性视野之中,通过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来关怀整个人类的发展情况。
反之,则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是反人类主义。
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定程度上无声地驳斥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尊严。
莫言的获奖是把世界眼光引向中国作家,成就中国作家与世界文学紧密交流的契机;同时也为中国作家的创作、翻译机制以及文学批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作家的创作不仅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充分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而且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囊括人类的普遍特性。
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被其他民族所阅读与了解,还需要设立比较健全的翻译机制,尽可能地实现中西的平衡对话。
中国文学要想不被西方“殖民化”,不仅要保证良好的文学批评氛围,真正促进中国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不要善意的“捧杀”和恶意的“棒杀”,而且对西方汉学的西方中心主义要给予有力的学术批判。
只有这样既坚守本民族的特性,又打开眼界,放眼全球,才能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融合,才能推出更多拥有国际读者的优秀作品。
徐则臣的这篇演讲,层次清晰,观点鲜明。
结合自己在国外驻校的所闻所感,层层推入,表达了其对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尴尬接受处境的认识与担忧,认真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独到的建议。
从分析“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很少”这一文学现象,到客观分析导致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比较小的原因,最后提出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跳出圈子,遵守“拿来主义”,行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说理性。
整篇演讲结合实例分析,通俗易懂,没有艰涩干枯的理论,也没有拐弯抹角的空话、套话,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是一篇精彩的演讲。
蒯舒,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郑利玲。